晏子使楚教学设计_第1页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_第2页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_第3页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_第4页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晏子使楚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第一段: 楚国君臣事前的密谋策划.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y)王。王曰:“缚者曷(h)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第二段:晏子机智地挫败了楚国君臣的阴谋。

2、翻译: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消息,对手下的人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将要来了,我想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手下的人回答说:“当他来到的时候,请允许我们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这是做什么的人?我们就说:是齐国人。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就说:犯了偷盗的罪。” 晏子到了,楚王请晏子喝酒。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小官吏绑着一个人走到楚王面前。楚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小官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盗罪。”楚王瞟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盗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说:“我听说这样的事,橘子长在淮河以南就是甘橘,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酸枳,只是叶子的形状相似,它们的果

3、实味道完全不同。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 是水土不同。现在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盗,来到楚国就偷盗,莫非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盗吗?”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 理顺文章脉络,学习概况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2. 掌握常见的文言文语言现象。3. 把握和体会人物形象的特点:晏子的不卑不亢、机智沉着、楚王的自作聪明、傲慢无礼。4. 学习晏子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爱国精神。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故事情节,感悟人物形象的特点,体会晏子个性化的语言。2.难点: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语言现象和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1

4、、 导入新课,了解晏子 德国大诗人歌德和一位尖刻的批评家狭路相逢。两人面对面地站着。批评家说:“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歌德赶紧让到一边,微笑着说:“我正好相反。”可见巧妙的语言能够化被动为主动。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历史上的大朋友,来领略一下他的风采。他生活在距今两千多年群雄纷争的春秋时期,此人曾做过齐国的宰相,他有个特点身材矮小(据古书记载,此人身高五尺,相当于一米四左右。举例),但是此人有一大特点非常聪明,能言善辩,口才极好,他的口才不会亚于歌德。他经常被派到其它国家执行外交任务,帮助齐国解决了许多外交上的争端。他就是“晏婴”。1. 提问:他原名叫晏婴,在这里为什么称他为晏子呢?揭题(板

5、书:晏子)想:古时候,哪些人的称呼中有“子”?(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孔子、老子、孟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称呼呢?小结:子”是对有贡献的男人的尊称。记得是对男子的尊称,不能用子称呼女性,假如雷老师生活在那个时代,我也对国家做出了贡献,但是他们不会叫我雷子,对不对?孔子、孟子等都是古代的大学问家,晏婴也称“晏子”,说明他对齐国有功,深受百姓爱戴,所以百姓尊称他为晏子。他肯定也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说起晏子,他还有很多很多的故事,都收录在一本书里了,同学们可以去看晏子春秋。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时政治家,从公元556年开始,他继承父亲的官职,历任齐灵公、庄公和景公的卿相,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

6、朴素闻名诸侯。晏子春秋大约是战国中期墨家学派的人收集有关晏婴的言行编辑而成。作品的记叙带有较多的文学色彩,善于通过人物的只言片语或细小行为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写晏子的故事。(板书:使楚)2. 释题。好,请大家一起齐读课题:晏子使楚。(“使”是什么意思?课题又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晏子出使楚国)。是啊,今天啊,晏子受齐王的派遣只身出使楚国,为了能及时了解他出访的情况,我们一起跟随晏子出使楚国!2、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请同学齐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发现有些同学在朗读的时候好像不太熟练,有些字词似乎不认识,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完成下面

7、两个任务。(1) 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在生字词上面注上拼音。(2) 对着文章下面的注释疏通文章的大意,把相关的注释标注在课文中相应的词语和句子下面。时间:三到五分钟3. 带着正确的字词齐读课文。(从同学们的朗读中,雷老师发现大家有些字和词读得不是很准确,我们一起来看看)4. 文言文语言现象的学习。通假字:曷,通“何”,什么;熙,通“嬉”,开玩笑。古今异义:坐:古义-因犯罪;今义坐下其实:古义它们的果实,其,代词,它们的。实,果实。今义副词,实际上。 避席:古义-离开座位,表示郑重和严肃的意思。席是表示座位。今义席子,草席。固:古义-本来;今义:坚固徒:古义只,仅仅;今义-徒弟病:古义寡人反取

8、病焉,辱;今义-疾病盗:古义-小偷,坐盗;今义-强盗左右:古义-身边的人;今义方位名词习:古义-熟练,齐之习辞者也;今义学习词类活用:善:形容词用作动词,善于、擅长。一词多义:a之文言虚词楚王闻之:代这个消息;齐之习辞者也:的吾欲辱之:代晏婴婴闻之:代这样的事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的小结“之”的用法A作代词,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B作助词,如果是结构助词,翻译为“的”。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C作动词,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去 b使晏子使楚-出使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使得5. 常见文言句式: (1)固定格式:a得无耶?(莫非

9、吗?难道吗?)表示推测兼反问语气b所以然者何?(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 (2)判断句:a晏婴,齐之习辞者也。(是)b圣人非所与熙也。(判断格式为“也”。)(不是) (3)宾语前置句:倒装句 a何以也?(以何:用什么) b何为者也?(为何:干什么) c缚者何为者也?(为何:干什么?) d王曰,何坐?(坐何:犯了什么罪)6. 朗读课文(同学们,你们这次读得显然对上一次好,这个要表扬,但是呢,雷老师发现了一个问题,同学们在读这四句话的时候好像也是把他们当做一般的陈述句来读了,你们觉得这样读对吗?)7.文言文学习的一个重点是朗诵,朗诵就要注意读音的准确,语音的停顿,同时更要注意句子的语气,请问下列句子

10、各应读哪种语气?、吾欲辱之,何以也?、齐人固善盗乎?、所以然者何?、得无楚之水土使人善盗耶?(在明确四个句子的语气的基础上,更要理解这些句子在各语境中的含义。)学生活动:1、是疑问语气,楚王的目的是栽赃陷害,当众侮辱晏子。、是责问语气,楚王把矛头指向所有的齐国人,一个“固”字更是对齐国人极大的污蔑。、是晏子对生于淮南淮北的橘,“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产生原因的自问自答,设问语气。、是晏子反驳楚王“民生于齐不盗入楚则盗”的原因,暗含“楚之水土使民善盗”之意,反问语气。6.了解这些特别句式之后,相信大家对课文会有更深的了解了。现在请大家告诉我,文章中出现了几个人?我们四小组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文章。

11、 晏子,楚王,左右,旁白。三、布置作业、将老师上课所讲的语言现象和特殊句式归纳总结到课堂本上。、词语积累,用自己的话概况出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一、导入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晏子使楚的文意,对课文内容有了一个整体感知。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跟随晏子到楚国寻找珍宝。当然,我们寻得宝不是金银古董,而是比之更珍贵的知识、能力和情感。 相信通过昨天的学习和课后的复习,大家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请同学们合上书本,一起来背诵一下。不完全会的同学一起来试试。二、初读感知,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一共写了几件小事情?尝试着用小标题的方式概况文章的内容。我先示例一下。楚王问计左右献计君臣施计晏子破

12、计楚王悔计2.根据刚刚拟出的小标题:想一想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别是什么? 起因:楚王想侮辱晏子。(指名读“起因”,强调“乘机”的读音。浓缩成一个词表达(侮辱)经过:晏子斗智楚王结果:楚王尊重晏子 指名读“结果”,也浓缩成一个词表达(尊重)3.概括主要内容(同学们刚才读课文,我们不仅把字音读准了,而且还读出了这篇课文的大意,还理出了这篇课文的思路和脉络,那么,你们能不能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样的顺序来概括一下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提醒:板书的脉络图是最好的提示)总结:(主要内容:春秋战国时期,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乘机侮辱晏子,晏子巧妙回击,最终楚王不得不尊重晏子,晏子最终维护了国家的尊

13、严。)根据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当然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办法有很多:还可以从课题入手,把它拓展成一句话;还可以把段意叠加起来;还可以抓住故事的主要要素,比如说人物、时间、地点等;那么这些方法,我们在今的教学中还进一步学习)。你看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理清了课文的脉络,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请大家注意看文章的起因和结果。楚王想侮辱晏子是这个故事的因,不得不尊重晏子是这个故事的果。我们说:有什么样的因,结什么样的果,可是我们来看,有了这样的因,却没有这样的果,而且侮辱和尊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为什么短短的时间内楚王的态度有这么大的

14、变化?在事情经过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在晏子的语言中又隐藏着怎么样的智慧,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我们想想,晏子出使楚国就是使节,到别的国家去访问,理应受到尊重,但是这楚王故意就晏子受到难堪,什么难堪啊?)三、再读课文,走近晏子1.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较量(第2自然段)(1)找出能体现晏子智慧的句子,并在旁边作上批注(师巡视:有的同学并没有急于动手,而是把课文读了一遍又一遍,有些同学,思考已经成熟了,便开始奋笔疾书了,每一种读书的方式都是一种智慧的体现。谁愿意和同学们分享你的读书成果?)。提示:从语言和动作两方面来找。动作:避席(说明晏子反应敏捷)语言:自由朗读晏子说的这句话,你认为晏子

15、反驳的话中哪一句最有杀伤力。(让学生自由说理)2.晏子的话中两次提到“水土异”分别指什么?学生纷纷回答:()第一次“水土异”指水质土质不同,因此,同样的橘树,在淮南是橘,在淮北为枳。()第一次的“水土异”指地理环境不同,不同地方,生长情况就不同()第二次“水土异”是喻指社会风气不同。()同样是齐国人,在楚国却做了强盗,说明楚国社会风气不好,暗指楚王没有管理好国家。教师指导:这是类比的手法。类比,根据两类事物某些属性相似,推出其他属性也可相似的结论。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下,当时晏子为什么不把话说透呢?而且采用这种类比的手法,如果晏子不采用这种说话的方法,而采用最直接的回答方式,该怎么说? 想想这两种

16、反驳的方式哪一种好?为什么?(讨论、悟理)(一个人说的话要和身份相称,晏子是外交官啊,作为大使说话既显得彬彬有礼,又让楚王不得不打开城门迎接,绵里藏针)、假如你是晏子,你能否结合文中的事例说一说你是怎样巧妙地反击楚王的?(学生先自主学习,然后进行小组交流,推选代表发言。组织学生点评。)学生甲:当楚王问“齐人固善盗乎”,我就明白楚王故意栽赃陷害,但我齐国弱,楚国强,一旦触怒楚王,我性命不保。怎么办呢?对,我先举“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一事实,推出“得无楚之水土使人善盗耶”的结论。楚王难辞其疚,自然无话可说了。学生乙:甲同学的发言由橘、枳直接推出楚国社会风气不好,这样,楚王也许会以无礼

17、为由杀了晏子。学生丙:甲同学发言语句流畅,也有根据,但没说出由橘、枳推出社会风气的原因。这就缺少可以类比的地方了。学生丁补充:我先离开座位,既郑重又有礼,接着列举事实:“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点明其原因是水土不同,由此推出“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的原因就是楚国的水土使民善盗。楚王必然理亏。引导总结:晏子在楚国反击楚王的目的是什么?能够成功反击依靠的是什么?学生积极回答:维护了自己的尊严,更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对祖国的热爱、不卑不亢的风度,机智、能言善辩总结:是啊,面对这意想不到的侮辱,晏子只有冷静的反驳,不卑不亢地把侮辱还给楚王,才能维护自己和齐国的尊严,又不伤了两国的和气,现

18、在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晏子成功反击楚王的原因。a态度上:反驳时“避席”以对,显示镇定庄严态度。b用词上:说话时掌握分寸,寓刚于柔。“婴闻之”,用揣测、疑问表达,留有余地。c语气上:“得无。”语气委婉,既维护国家尊严,又不使对方难堪。d方法上:类比,化被动为主动。让我们一起冷静地、不卑不亢的读读晏子的反驳,一起用不卑不亢的的语言来朗读。5. 文章主要出现了两个人物,你们喜欢哪一个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晏子和楚王这两个人物形象。晏子:其貌不扬、不卑不亢、机智善辩、不辱使命有理有礼、掌握分寸的政治家、外交家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楚王:恃强凌弱、傲慢无礼、自作聪明、敢于承认错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搬起大舌头砸自己脚。 6、晏子成功使楚,齐王决定重赏他,于是需要拟一份诏书,对晏子作一个全面、客观地评价,你能帮助齐王完成这一工作吗? 教师指导:齐王会从哪些方面评价晏子呢?语言要尽量简洁。学生各抒己见:机智聪明、能言善辩、对国家忠诚、维护国家尊严教师、学生共同拟诏:吾卿晏婴,奉旨使楚,聪慧睿智,巧辞驳楚,护吾国威。吾有晏婴,天之所赐,吾之大幸,国之大幸也。赏赐千金,封地百亩。7.总结文章主题:通过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晏子面对楚国君臣对他和对齐国的侮辱所进行的针锋相对的斗争,表现了晏子机智勇敢,灵活善辩,不辱使命的斗争精神。8.那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