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流变学检验及其应用Vppt课件_第1页
血液流变学检验及其应用Vppt课件_第2页
血液流变学检验及其应用Vppt课件_第3页
血液流变学检验及其应用Vppt课件_第4页
血液流变学检验及其应用V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血液流变学检验及其运用血液流变学检验及其运用主要内容: 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 血液流变学特性 血液流变的检测 血液流变学参数的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检验质量控制一、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1.血液的组成: 有构成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有构成分占 血液体积的45%左右。 血浆成分:它是蛋白质、盐类等的水溶液,血浆中 水占90%以上,血浆蛋白约占7,其它有机物和无 机物各占1%左右。2.血液的理化特性: 血液是一种悬浮液,全血稍呈弱碱性,PH值在7.35 -7.40之间,比重约为1.056g/cm34oc。 血浆是一种复杂的水样溶液,血浆PH值在7.3-7.5 之间,比重约为1.024g/cm3

2、(4 oc)。二、血液的流变学特性:1. 1.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方式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方式 血液在血管中运动是一种表现为中央流速快,周血液在血管中运动是一种表现为中央流速快,周 边流速慢的边流速慢的“套管式流动。所谓套管式流动。所谓“套管式流动套管式流动实实 际上是一种分层运动,又称层流。这样就在快慢际上是一种分层运动,又称层流。这样就在快慢 两层液体之间构成了流速差,快的一层给慢的一两层液体之间构成了流速差,快的一层给慢的一 层以拉力;而慢的一层给快的一层以阻力。快慢层以拉力;而慢的一层给快的一层以阻力。快慢 两层液体间的一对力拉力与阻力就构成了驱两层液体间的一对力拉力与阻力就构成了驱 使整

3、体血液流动的力,称使整体血液流动的力,称为切变应力又为内摩擦为切变应力又为内摩擦力,用力,用F F达因表示。达因表示。 剪切应力:既然液体是一个层面,在单位面积上所接受的切 变应力称为剪切应力,用t表示。其计量单位是达因/平方厘 米,用Pa表示,1Pa=10达因/平方厘米。 切变率:既然快慢两层之间运动速度不一样我们就可以找出 它们之间的速度差和间隔差,用一个参数表示,就是切变率 ,用g表示。单位是1/秒s-1计算公式是: 切变率是液体血液内部运动流动的重要要素。普通 来讲,切变率高,液体流速快;反之,液体流速慢。 二、血液的流变学特性: 速度差cm/s切变率g = 间隔差cm LV粘度:可以

4、想象的到,液体流速快,其粘度一定相对较低;而液体流速慢,其粘度相对较高。因此,粘度就成为反映液体,包括血液的一种流动性或称流变性的物理参数。牛顿将粘度定义为也就是衡量液体流动时的内摩擦力或阻力的度量。牛顿的粘度定律是: 剪切应力t 帕斯卡Pa粘度h= - = - = 帕斯卡.秒Pa S 切变率g 秒-1S-1这就是说,一种液体的粘度和当时液体所处的剪切应力和切变率有关,粘度与剪切应力成正比,而与切变率成反比。二、血液的流变学特性:牛顿在研讨黏度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液体的粘度符合上述规律,黏度随切变率的变化而变化,另一些液体的粘度不符合上述规律,它的粘度是一个常数,不随切变率的变化而变化,牛顿把前

5、者称为非牛顿液体,后者称为非牛顿液体。我们的血液,全血是非牛顿液体,也就是说全血的粘度是随切变率的变化而变化;而血浆被看作是牛顿液体,它的粘度与切变率无关。 二、血液的流变学特性:2.红细胞流变学特性: 红细胞是一种高度可变形的充液弹性薄壳 体。细胞膜很薄,细胞质是血红蛋白水溶 液,浓度约为33%,PH = 7. 4 。整个红细 胞比重约为1.098g/cm34 oc,故血液可 看作红细胞与血浆组成的、比重相近的悬 浮液。二、血液的流变学特性:红细胞通透性:红细胞细胞膜对负离子的通透性大于正离子;脂溶性气体O2、CO2可以自在经过;Na - K泵是维持内外浓度差的重要构造。红细胞膜的重要组成蛋

6、白:收缩蛋白、肌动蛋白、衔接蛋白、血型糖蛋白、带蛋白等,构成网状骨架。红细胞的变形性:静止时。红细胞为直径8m的双凹面圆盘形,但受外力时很容易变形。外力除去后又易于恢复原状。在显檄镜下察看毛细血管床,可以发现呈伞状、弹丸状等各种形状的红细胞。红细胞的变形性在血液循环中,特别是在微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二、血液的流变学特性:毛细血管内红细胞呈伞状由于红细胞的这种显著的变形性,使它可以经过比它本身直径还小的毛细血管。脾脏的毛细血管最窄,它的平均直径仅有3m左右。红细胞的变形性对因动脉硬化血栓构成的非常狭窄的血管中的循环,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假设红细胞的变形才干降低 ,那么引起粘度的添加,因此血流量亦减

7、少。结果会导致切变率减小,因血液的非牛顿粘性又使血液粘度添加,血流量减少,从而引起恶性循环。二、血液的流变学特性:Fasher等人(1978)发现了红细胞膜的坦克履带式运动。他把红细胞悬浮于高粘度的葡萄糖溶液中,红细胞在切应力影响下变形构成椭球体。随着切应力的添加,其延伸率接近最大值,同时,红细胞作坦克履带式运动,其转动频率随切变率而直线地添加。由于红细胞膜的这种坦克履带式转动,能将所受切应力向细胞内传送,引起红细胞内容物的运动,这样可使O2或CO2分子与血红蛋白更好地混合,促使气体分子与血红蛋白结合,使红细胞能更有效地发扬其输运气体的功能。二、血液的流变学特性: 红细胞履带式运动红细胞的外表

8、积与体积的比值是决议红细跑变形性的重要要素。红细胞膜的面积对于体积来说相对过剩,使红细胞能变成各种形状,而不用添加外表积。在外表积和体积不变的情况下,正常红细胞可拉伸至原长的230%,假设要使红细胞膜外表积添加2-3%,就可使红细胞膜破坏。二、血液的流变学特性:红细胞变形性还决议于红细胞膜的粘弹性质,而粘弹特性又与细细膜的成分及其在膜中构造和陈列有关。Blank和Evans等人提出了红细胞膜的物质构造模型。他们以为红细胞膜外层由脂双层构成阻止膜外表积变化的严密内聚性构造,由于这种构造的液体特性而易于产生变形。膜外表下的骨架蛋白构造使脂双层具有稳定的力学构造,膜外表下的血影蛋白网状构造又使红细胞

9、具有抗高剪切的才干,确保红细胞维持原形或变形后再恢复弹性,而且还要考虑膜内的粘性损耗过程,由于这一过程限制了红细胞变形后的恢复率。二、血液的流变学特性:红细胞细胞质的粘度称为红细胞的内粘度,它是决议红细胞变形性的又一重要要素。内粘度又决定于细胞内血红蛋白的浓度和理化特性。影响红细胞变形性的外部要素,有血液的切变率、毛细血管直径、血细胞的浓度血浆蛋白的成分与含量、血浆的浸透压、温度、PH值、电解质的成分与含量、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ATP程度以及氧化剂的作用等。不再详述。二、血液的流变学特性:红细胞的聚集性:在血液静止或切变率很低时,红细胞会聚集成网络状空间构造,导致血液具有屈服应力。红细胞具有

10、能构成聚集体的性质称为红细胞的聚集性。红细胞的聚集性是血液非牛顿流变性的主要缘由。红细胞聚集体的构成和解聚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剪应力和红细胞外表电荷三个要素。二、血液的流变学特性:3.白细胞的流变特性:主要见于毛细血管网和小静脉病理条件下的趋边壁性黏附功能变形性: 能动变形 非能动变形二、血液的流变学特性:4.血小板的流变性:血小板是组成血液的最小细胞,它具有聚集、黏附、释放、收缩和吸附等功能。这些功能在止血、凝血和血栓构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也是血小板主要的流变特性。 血小板聚集性: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发生相互粘着、聚集成团的景象称为血小板聚集。血小板的这种特性称为聚集性。聚集性是血小板重要的

11、流变特性。二、血液的流变学特性:引起血小板的聚集有两大要素:一是剪切作用可诱导血小板聚集;二是许多物质可诱导血小板聚集,如二磷酸腺苷,在高剪切力作用下,红细胞会发生破裂,会释放出二磷酸腺苷,促进血小板黏附和聚集。血小板黏附性:血小板黏附于异物、血管内皮损伤处或粗糙外表的景象,称为血小板黏附。血小板的这种特性称血小板的黏附性。当血管损伤后,流经此处的血小板被血管内皮下组织激活,黏附于暴露出来的胶原纤维上,构成一个附壁栓子,起到止血作用。二、血液的流变学特性:血小板收缩功能:血小板所含微丝和微管的主要化学成分是收缩蛋白,这些蛋白具有收缩性,可使血小板聚集体收缩,凝血块回缩变固,成为坚实的止血栓,堵

12、住血管创口。血小板释放反响:血小板受刺激后,将其颗粒内容物释放到细胞外的景象。这一过程有助于止血。二、血液的流变学特性:一一. .血液流变黏度检测方法:血液流变黏度检测方法:1.1.毛细管式压力传感器黏度检测法:毛细管式压力传感器黏度检测法:利用一规范毛细管在一样条件下,液体粘利用一规范毛细管在一样条件下,液体粘度不同,流过一定体积的液体所需时间不度不同,流过一定体积的液体所需时间不同,粘度越大所需时间越长,粘度与时间同,粘度越大所需时间越长,粘度与时间成正比,其丈量结果是同水的比粘度。成正比,其丈量结果是同水的比粘度。三、血液的流变检测:A Bst10水x全血st50全血smpa .69.0

13、水全血全血水水tt水水全血全血ttsmpassmpas.45.310.69.050三、血液的流变检测:优点:优点: 1. 1.该粘度计适用于丈量粘度较低的牛顿液体,该粘度计适用于丈量粘度较低的牛顿液体,如:血浆、血清;如:血浆、血清; 2. 2.制造本钱低廉。制造本钱低廉。缺陷:缺陷: 不适于丈量不适于丈量“非牛顿液体,如全血。精度及非牛顿液体,如全血。精度及反复性难以保证。反复性难以保证。三、血液的流变检测:为什么毛细管式血液流变检测不适用于全血粘度测为什么毛细管式血液流变检测不适用于全血粘度测定呢?血液是非牛顿流体,血液的粘度随切变率的定呢?血液是非牛顿流体,血液的粘度随切变率的变化而改动

14、,血液在毛细管中流动,距轴心不同半变化而改动,血液在毛细管中流动,距轴心不同半径处切变率不同,故管中各处粘度也就不同,用毛径处切变率不同,故管中各处粘度也就不同,用毛细管粘度计丈量全血粘度,所得结果只是某种意义细管粘度计丈量全血粘度,所得结果只是某种意义上的平均,得不出在某一特定切变率下的粘度。故上的平均,得不出在某一特定切变率下的粘度。故用毛细管粘度计测全血粘度是有局限性的,或者可用毛细管粘度计测全血粘度是有局限性的,或者可以这样了解:对牛顿流体来说,切应力与切变率之以这样了解:对牛顿流体来说,切应力与切变率之比是个常数,是个线性问题,而做为非牛顿流体的比是个常数,是个线性问题,而做为非牛顿

15、流体的血液,粘度随切变率改动,是非线性问题。用只能血液,粘度随切变率改动,是非线性问题。用只能处理线性问题的仪器去处理非线性问题,必然影响处理线性问题的仪器去处理非线性问题,必然影响丈量精度,产生误差。丈量精度,产生误差。三、血液的流变检测:2.2.锥板式内旋式血液黏度检测法:锥板式内旋式血液黏度检测法:由一个圆板和一个同轴圆锥组成,待由一个圆板和一个同轴圆锥组成,待丈量的液体放在圆锥和圆板间隙内,丈量的液体放在圆锥和圆板间隙内,普通固定圆板,圆锥旋转,经过丈量普通固定圆板,圆锥旋转,经过丈量液体加在圆锥上的扭力距换算成液体液体加在圆锥上的扭力距换算成液体的粘度。的粘度。三、血液的流变检测:三

16、、血液的流变检测:hq q优点:优点: 该粘度计适用于丈量非牛顿液体如全血该粘度计适用于丈量非牛顿液体如全血黏度。黏度。缺陷:缺陷: 不适于丈量粘度较低的牛顿液体,如:不适于丈量粘度较低的牛顿液体,如:血浆、血清;血浆、血清;三、血液的流变检测:为什么锥板式血液黏度检测不适用于血浆为什么锥板式血液黏度检测不适用于血浆粘度测定呢?血浆粘度测定相对简便,由于它不粘度测定呢?血浆粘度测定相对简便,由于它不需求设定不同的切变率条件,普通规定在高切变需求设定不同的切变率条件,普通规定在高切变率下率下100 s-1-120 s-1100 s-1-120 s-1范围测定即可。但是范围测定即可。但是,锥板法粘

17、度计由于在高切变率在测定时产生二,锥板法粘度计由于在高切变率在测定时产生二次湍流景象,无法准确测定血浆粘度,所以不主次湍流景象,无法准确测定血浆粘度,所以不主张运用锥板法测定血浆粘度,可采用毛细管法或张运用锥板法测定血浆粘度,可采用毛细管法或悬丝法。悬丝法。三、血液的流变检测:3.悬丝式外旋式血液粘度检测法:由内外两个圆筒组成,血液加在两筒间隙,外筒由马达带动旋转,转动力距经过血样传送得内筒,内筒本身不转动。检测时,内外筒之间仅经过样品接触,没有附加摩擦力距。内筒是悬挂在一根弹性另好而敏感的悬丝上,悬丝与内筒之间有一个多极电磁铁的铁芯和一面反光镜。当内筒遭到由血样传入的力时,内筒随外筒转动也有

18、所转动,反光镜也会发生转动,使电磁铁也产生一个与内筒的力距大小相等而方向相反的反响力距,平衡血样经内筒的力距使内筒恢复到原来的位置。仪器经过测量流过电磁铁的电流计算出血样的粘度。 三、血液的流变检测:三、血液的流变检测:外筒外筒内筒内筒电磁铁电磁铁血液血液悬丝悬丝优点:优点: 测试探头为双缝隙构造,末端效应小,测试探头为双缝隙构造,末端效应小,无二次湍流,最适宜检测低切变率下的粘无二次湍流,最适宜检测低切变率下的粘度。只需悬丝法的仪器才能够将低切变率度。只需悬丝法的仪器才能够将低切变率做到做到1S-11S-1。 缺陷:缺陷: 更适宜于科研而不适于临床。更适宜于科研而不适于临床。 三、血液的流变

19、检测:二二. .血液流变常用参数:血液流变常用参数: 实测参数:实测参数: 计算参数:计算参数: 1 1 全血粘度全血粘度 1 1 全血复原粘度全血复原粘度 全血高切粘度全血高切粘度 全血高切复原粘度全血高切复原粘度 全血中切粘度全血中切粘度 全血低切复原粘度全血低切复原粘度 全血低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 2 2 血浆粘度血浆粘度 2 2 血沉方程血沉方程 K K 值值 3 3 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压积 3 3 红细胞变形性红细胞变形性 -TK -TK 值值 4 4 血沉血沉 4 4 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 5 5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 5 5 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 6 6 红细胞电泳时

20、间红细胞电泳时间 6 6 卡松屈服应力卡松屈服应力 7 7 血小板粘附率血小板粘附率 7 7 卡松黏度卡松黏度 8 8 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聚集率 8 8 全血高切相对黏度全血高切相对黏度 9 9 体外构成血栓体外构成血栓 9 9 全血低切相对黏度全血低切相对黏度 三、血液的流变检测:一全血粘度:一全血粘度:1.1.全血表观黏度:在特定切变率下测定出来的全全血表观黏度:在特定切变率下测定出来的全 血粘度称为全血表观粘度。如:全血高切黏度血粘度称为全血表观粘度。如:全血高切黏度 ,全血中且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中且黏度,全血低切黏度。 2.2.全血复原黏度:单位红细胞压积时的全血黏度全血复原黏

21、度:单位红细胞压积时的全血黏度 。由于血液粘度受红细胞压积的影响很大,。由于血液粘度受红细胞压积的影响很大, 在同一剪切率下全血表观粘度随在同一剪切率下全血表观粘度随 HCT HCT 的增高的增高 ,而增高,为了消除,而增高,为了消除 HCT HCT 的影响,便于比较的影响,便于比较 不同血样的粘度,所以引入了全血复原粘度不同血样的粘度,所以引入了全血复原粘度 RVRV的概念。的概念。 四、血液流变学参数的临床意义:3.3.全血复原粘度全血复原粘度 RV RV 的计算:的计算: b-p b-p 1 1RV = RV = p p HCT HCT p p 血浆粘度。血浆粘度。 b b 全血粘度。全

22、血粘度。 b-P b-P 血浆中因参与血细胞后粘度的增长量。血浆中因参与血细胞后粘度的增长量。 b-p /p b-p /p 是粘度增长量对原来粘度的增长率,是粘度增长量对原来粘度的增长率,b-p /pb-p /p比比值值 愈大,阐明血样中愈大,阐明血样中RBCRBC对血液粘度影响愈大,再除以红细胞呵斥血液粘度增对血液粘度影响愈大,再除以红细胞呵斥血液粘度增 长率,亦就是把长率,亦就是把 HCT HCT 整体对血液粘度的影响转化为单位整体对血液粘度的影响转化为单位 HCT HCT 对血液粘度对血液粘度 的影响。假设以全血高切粘度代入上式,可计算出高切复原粘度的影响。假设以全血高切粘度代入上式,可

23、计算出高切复原粘度 HRV HRV , 同理尚可得到中切原复原粘度同理尚可得到中切原复原粘度 MRV MRV 与低切复原粘度与低切复原粘度 LRV LRV 。四、血液流变学参数的临床意义: 4. 4.全血粘度与全血复原粘度的关系:全血粘度与全血复原粘度的关系: 1 1假设全血粘度和全血复原粘度都高,阐明血假设全血粘度和全血复原粘度都高,阐明血液液 粘度大,而且与粘度大,而且与RBCRBC本身流变性量变化有关,本身流变性量变化有关, 有参考意义。有参考意义。 2 2假设全血粘度高和全血复原粘度正常,阐明假设全血粘度高和全血复原粘度正常,阐明HCTHCT 高而引起血液粘度大,但高而引起血液粘度大,

24、但RBCRBC本身流变性质本身流变性质并并 无异常。无异常。 3 3假设全血粘度正常而全血复原粘度高,阐明假设全血粘度正常而全血复原粘度高,阐明HCTHCT 低,但低,但RBCRBC本身的流变性质异常,阐明全血本身的流变性质异常,阐明全血粘粘 度还是高的,也有参考意义。度还是高的,也有参考意义。 4 4假设全血粘度和全血复原粘度都正常,阐明假设全血粘度和全血复原粘度都正常,阐明血血 液粘度正常。液粘度正常。 四、血液流变学参数的临床意义:5.不同切变率下全血粘度的含义: 1高剪切率下200S-1血液粘度主要反映红细胞的变形情况此时普通无聚集的血流粘度。 2中剪切率下50S-1的血液粘度反映的是

25、红细胞既已明显变形又无明显聚集情况下的血流粘度。3低剪切率下1S-1的血液粘度可以反映红细胞聚集条件下此时无变形的血流 粘度 四、血液流变学参数的临床意义:二红细胞压积二红细胞压积 HCT HCT 测定测定 : 是红细胞占全血的百分比,是红细胞占全血的百分比,HCTHCT是影响全血粘度的决议是影响全血粘度的决议要素之一,与血液粘度有着亲密的关系,要素之一,与血液粘度有着亲密的关系,HCTHCT添加常导致添加常导致全血粘度增高,实验证明,当全血粘度增高,实验证明,当HCTHCT在在45%45%以下时,血液粘度以下时,血液粘度随随HCTHCT按指数关系增高,粘度与压积呈直线关系。当按指数关系增高,

26、粘度与压积呈直线关系。当HCTHCT超超过过45%45%时,粘度与压积是对数关系。粘度值呈曲线增高,时,粘度与压积是对数关系。粘度值呈曲线增高,所以,当所以,当HCTHCT超越超越45%45%时压积的微小变化可引起血液粘度的时压积的微小变化可引起血液粘度的明显上升。由于明显上升。由于HCTHCT增高而导致全血粘度增高,常表现为增高而导致全血粘度增高,常表现为高粘滞综合征,血液瘀滞,出现微循环妨碍时必需及时纠高粘滞综合征,血液瘀滞,出现微循环妨碍时必需及时纠正,以免引发血栓等严重后果,现已有很多资料阐明高压正,以免引发血栓等严重后果,现已有很多资料阐明高压积与血管阻塞亲密相关,高压积在心脑血管病

27、的发病予测积与血管阻塞亲密相关,高压积在心脑血管病的发病予测上有一定意义。上有一定意义。 四、血液流变学参数的临床意义:三血浆粘度:血浆粘度主要有血浆中大分子物质决议 ,包括各种蛋白质和脂类,其中的血浆 纤维蛋白原影响最大。这主要由于纤维 蛋白原可构成链状分子构造,使红细胞 相互聚集,构成缗钱状。所以血浆黏度 是一个影响红细胞聚集的目的。 四、血液流变学参数的临床意义:四血沉四血沉ESRESR测定:测定: 目前,对血沉测定的临床意义应该从两方面认目前,对血沉测定的临床意义应该从两方面认 识,即传统的临床意义和血液流变学意义。传识,即传统的临床意义和血液流变学意义。传 统的临床意义主要用于协助临

28、床某些疾病的诊统的临床意义主要用于协助临床某些疾病的诊 断,鉴别诊断及疗效察看,而血液流变学意义断,鉴别诊断及疗效察看,而血液流变学意义 着重在于察看红细胞聚集性能否加强,红细胞着重在于察看红细胞聚集性能否加强,红细胞 聚集时血沉增快。聚集时血沉增快。 四、血液流变学参数的临床意义:五血沉方程五血沉方程K K值:值: 血沉快慢与血液成分改动有关,其中直接与红细胞多少即血沉快慢与血液成分改动有关,其中直接与红细胞多少即HCTHCT高高 低亲密相关。血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低亲密相关。血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HCT HCT , HCT HCT成为影响血沉成为影响血沉 的主要要素。假设的主要要素。假设H

29、CTHCT高,高, ESR ESR减慢,反之,减慢,反之, ESR ESR增快增快HCTHCT低,低, ESR ESR与与 HCT HCT之间呈一定的数学关系。经过血沉方程之间呈一定的数学关系。经过血沉方程K K值的计算,把值的计算,把 ESR ESR转换转换 成一个不依赖于成一个不依赖于HCTHCT的目的,以除外的目的,以除外HCTHCT干扰的影响,这样血沉方程干扰的影响,这样血沉方程 K K值比值比ESRESR更能客观的反映红细胞聚集性的变化。更能客观的反映红细胞聚集性的变化。 、血沉方程、血沉方程K K值计算值计算 ESR ESR ESRESR K= K= 令令 R=-(1-H+1nH)

30、 R=-(1-H+1nH) 那么那么 K= K= -(1-H+1nH) -(1-H+1nH) R R 只需知道血沉和压积值就可以计算出血沉方程只需知道血沉和压积值就可以计算出血沉方程K K值。值。四、血液流变学参数的临床意义:血沉方程血沉方程K K值的临床意义:值的临床意义:正常参考值正常参考值13931393。K93K93时,反映红细胞聚时,反映红细胞聚集性添加,血沉增快。血沉与方程集性添加,血沉增快。血沉与方程K K值的关值的关系系 ESR ESRK ESR ESRK 血沉血沉真值真值 红细胞聚集性红细胞聚集性 正常正常 正常正常 正常正常 正常正常 正常正常 增高增高 增高增高 增高增高

31、 增高增高 正常正常 正常正常 正常正常 增高增高 增高增高 增高增高 明显加强明显加强 四、血液流变学参数的临床意义:血沉方程K值排除了HCT对血沉的干扰,是较能真正代表血沉快慢的目的,比血沉的可靠性大得多,在传统的血沉测定中普通不采用K值,所以很容易将本来血沉是不高的误以为增高,也容易将血沉本来是很高的误以为正常,此点在临床任务中应引以留意。现举例阐明如下:血样甲的ESR=24mm/h , HCT=0.40,血样乙的ESR=20mm/h ,HCT=0.50,那么甲、乙的R 值分别为0.316和0.193,K值各为75.9和104。虽然血样甲的 ESR较高,但其红细胞聚集程度低于血样乙。 四

32、、血液流变学参数的临床意义:六六 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 : 红细胞聚集指数是反映红细胞聚集指数是反映RBCRBC聚集程度的一个目的聚集程度的一个目的 ,在低,在低 切剪率下,血液表观粘度主要取决于切剪率下,血液表观粘度主要取决于 RBC RBC聚集性,聚集聚集性,聚集 性愈强,聚集程度愈高。红细胞聚集使血液表观粘度升性愈强,聚集程度愈高。红细胞聚集使血液表观粘度升 高,普通而言,血液表观粘度升高程度与红细胞聚集程高,普通而言,血液表观粘度升高程度与红细胞聚集程 度之间呈正相关。因此我们采用血液相对粘度法测定低度之间呈正相关。因此我们采用血液相对粘度法测定低 剪切率下血液表观粘度,就可以

33、评价红细胞聚集性,其剪切率下血液表观粘度,就可以评价红细胞聚集性,其 衡量目的是低剪切率下血液的相对粘度衡量目的是低剪切率下血液的相对粘度r r 称为红细胞称为红细胞 聚集指数聚集指数(Arbe) (Arbe) 。 b b r=- r=- p p 四、血液流变学参数的临床意义:七红细胞电泳时间七红细胞电泳时间 : 红细胞电泳时间红细胞电泳时间EPTEPT和红细胞电泳率和红细胞电泳率EPMEPM均均是用是用 来察看红细胞外表负电荷多少的客观目的,也是反映来察看红细胞外表负电荷多少的客观目的,也是反映R R BC BC聚集的目的。由于红细胞外表负电荷多少决议了红聚集的目的。由于红细胞外表负电荷多少

34、决议了红细细 胞之间的排斥力的大小,而排斥力的大小又决议了红细胞之间的排斥力的大小,而排斥力的大小又决议了红细 胞之间的聚集性的大小,当红细胞外表的负电荷减少时胞之间的聚集性的大小,当红细胞外表的负电荷减少时 ,电泳速度减慢,电泳所用的时间延伸,阐明聚集性增,电泳速度减慢,电泳所用的时间延伸,阐明聚集性增 强。强。四、血液流变学参数的临床意义:八红细胞变形指数八红细胞变形指数TKTK:红细胞变形指数可利用粘性方程计算:红细胞变形指数可利用粘性方程计算: TK=r0.4-1/r0.4TK=r0.4-1/r0.4HtHt。式中式中rr为血液的相对粘度,即全血与血浆粘度为血液的相对粘度,即全血与血浆

35、粘度之比。之比。 b b r=- r=- p p正常情况下,正常情况下,TKTK值约为值约为0.90.9,病理形状下可达,病理形状下可达1.3 1.3 以上,以上, TK TK值愈大,红细胞变形性愈差。值愈大,红细胞变形性愈差。 四、血液流变学参数的临床意义:九红细胞刚性指数九红细胞刚性指数IRIR:在运用毛细管粘度计时,在高剪切情况下,假设在运用毛细管粘度计时,在高剪切情况下,假设RBCRBC变形性较好,变形性较好,RBCRBC有向有向轴集中的效应,管壁出现血浆层,流动阻力降低使血液粘度减小,假设轴集中的效应,管壁出现血浆层,流动阻力降低使血液粘度减小,假设RBRBC C无变形性,那么无变形

36、性,那么RBCRBC无向轴集中,管壁处也不出现血浆层,血液粘度相对的无向轴集中,管壁处也不出现血浆层,血液粘度相对的增高,因此用增高,因此用IRIRRBCRBC刚性指数的高低来反映刚性指数的高低来反映RBCRBC刚性的高低。刚性的高低。 b-p b-p 1 1 IR= - IR= - - - p p HCT HCT bb为血液粘度,为血液粘度,pp为血浆粘度,为血浆粘度,HCTHCT为红细胞压积,式中为红细胞压积,式中b-pb-p是血液是血液超出血浆的粘度值,主要是由于超出血浆的粘度值,主要是由于RBCRBC的存在所引起的存在所引起) ),再乘以,再乘以1/HCT,1/HCT,就得就得到单位到

37、单位HCTHCT1%1%的的RBCRBC所呵斥的相对增长值所呵斥的相对增长值. .即单位压积的即单位压积的RBCRBC所引起的所引起的bb与与pp之差值这样刚性指数之差值这样刚性指数IRIR与与HCTHCT无关,显然无关,显然RBCRBC变形性愈差即变形性愈差即RBRBC C越硬,越硬,bb愈大,刚性指数愈大,刚性指数IRIR愈大,红细胞刚性指数实践上就是高剪切愈大,红细胞刚性指数实践上就是高剪切率下的复原粘度计算公式就是计算复原黏度的公式。率下的复原粘度计算公式就是计算复原黏度的公式。 四、血液流变学参数的临床意义:十卡松粘度:十卡松粘度: 卡松粘度是全血表观粘度所能降低的极限值。由卡松粘度

38、是全血表观粘度所能降低的极限值。由 于这个值是经过卡松方程计算而得出的,所以称于这个值是经过卡松方程计算而得出的,所以称 为卡松黏度,随着剪切率的添加,红细胞缗钱状为卡松黏度,随着剪切率的添加,红细胞缗钱状 聚集体逐渐解聚至完全分散,血液表观粘度降低聚集体逐渐解聚至完全分散,血液表观粘度降低 ,剪切率继续增大,血细胞可被拉长,顺着流线,剪切率继续增大,血细胞可被拉长,顺着流线 运动,血液粘度进一步降低,但降低不是无尽头运动,血液粘度进一步降低,但降低不是无尽头 的,到达一个极限值或最低值,这个最低值即为的,到达一个极限值或最低值,这个最低值即为 卡松粘度。卡松粘度与全血高切粘度相关性非常卡松粘

39、度。卡松粘度与全血高切粘度相关性非常 显著,故与红细胞变形性有关。显著,故与红细胞变形性有关。 四、血液流变学参数的临床意义:十一血液屈服力:十一血液屈服力: 对于人体全血而言,只需施加于血液的剪切应对于人体全血而言,只需施加于血液的剪切应 力达至一定值,才干消除其内部阻抗并开场流力达至一定值,才干消除其内部阻抗并开场流 动。此剪切力的临界值称为全血屈服应力。血动。此剪切力的临界值称为全血屈服应力。血 液屈服力也是经过卡松方程计算而得来的,所液屈服力也是经过卡松方程计算而得来的,所 以也叫卡松屈服力。卡松屈服应力与全血低切以也叫卡松屈服力。卡松屈服应力与全血低切 粘度相关性非常显著,故与红细胞

40、聚集性有关粘度相关性非常显著,故与红细胞聚集性有关 四、血液流变学参数的临床意义:十二纤维蛋白原测定:十二纤维蛋白原测定: 纤维蛋白原与凝血有关,在凝血过程中,在凝血酶作用纤维蛋白原与凝血有关,在凝血过程中,在凝血酶作用 下,转为纤维蛋白,构成纤维网,将血液中有构成分包下,转为纤维蛋白,构成纤维网,将血液中有构成分包 罗起来而构成血块或血栓,具有桥联力作用,因此在出罗起来而构成血块或血栓,具有桥联力作用,因此在出 血性疾病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时,常要测定血浆中纤维血性疾病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时,常要测定血浆中纤维 蛋白原含量。从血液流变学角度分析,血浆纤维蛋白原蛋白原含量。从血液流变学角度分析,血

41、浆纤维蛋白原 浓度与血液流变性质之间的内部联络相关较为亲密。一浓度与血液流变性质之间的内部联络相关较为亲密。一 方面纤维蛋白增高必然导致血浆粘度的增高,另一方面方面纤维蛋白增高必然导致血浆粘度的增高,另一方面 纤维蛋白原对红细胞、血小板的聚集起桥梁作用,使红纤维蛋白原对红细胞、血小板的聚集起桥梁作用,使红 细胞聚集性、血小板聚集性添加,从而导致全血粘度升细胞聚集性、血小板聚集性添加,从而导致全血粘度升 高,高, 所以纤维蛋白原使一项很重要的血液流变目的。所以纤维蛋白原使一项很重要的血液流变目的。四、血液流变学参数的临床意义:十三全血相对粘度:十三全血相对粘度: 全血粘度全血粘度bb与血浆粘度与

42、血浆粘度pp之比,称为全血相对之比,称为全血相对 粘度,用粘度,用rr表示。表示。rr是没有单位的纯数。是没有单位的纯数。 b b 计算公式为:计算公式为:r = -r = - p p 假设将全血高切粘度代入上式,那么为全血高切假设将全血高切粘度代入上式,那么为全血高切相对相对 粘,假设将全血低切粘度代入上式,那么为全血粘,假设将全血低切粘度代入上式,那么为全血低切低切 相对粘度,全血高切相对粘度升高,反映相对粘度,全血高切相对粘度升高,反映 RBC RBC变变 形才干减弱,全血低切相对粘度升高那么反映形才干减弱,全血低切相对粘度升高那么反映 RBCRBC 聚集性加强。聚集性加强。四、血液流变学参数的临床意义:十四血红蛋白:十四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是反映红细胞变形性的目的,由于血红血红蛋白是反映红细胞变形性的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