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传染病学》复习讲义:流行性出血热.doc_第1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传染病学》复习讲义:流行性出血热.doc_第2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传染病学》复习讲义:流行性出血热.doc_第3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传染病学》复习讲义:流行性出血热.doc_第4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传染病学》复习讲义:流行性出血热.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传染病学复习讲义:流行性出血热( 一) 病原学汉坦病毒属,为RNA病毒。根据血清学检查。( 二) 流行病学1、宿主动物:主要是啮齿动物类,如黑线姬鼠、大林姬鼠、褐家鼠等。人不是主要传染源。2. 传播途径要有 5 种,即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母婴传播及虫媒传播。 ( 全部种类 )3. 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4. 流行特征有明显的季节性 ( 与传播的鼠类有关 )( 三) 发病机制1. 休克的发生机理本病病程的 3-7 日常出现低血压休克称为原发性休克。主要是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于疏松组织,使血容量下降。此外由于血浆外渗 ( 失血浆性 ) 使血液浓缩,血液粘稠度升高和D

2、IC 的发生,血液循环淤滞,进一步降低有效血容量。少尿期以后发生的休克称为继发性休克,主要是大出血、 继发感染和多尿期水与电解质补充不足,导致有效血容量降低。【真题库】 3. 流行性出血热早期休克的原因是A. 过敏性B. 失血浆性C. 出血性D. 感染性E. 心源性答案: B2、出血:发生机制1) 血管壁的损伤, 2) 凝血受损:血小板减少和功能障碍,肝素类物质增加和DIC 所致的凝血机制异常是主要原因。3、急性肾衰竭发生机制:主要由于肾血流不足,肾小球和肾小管基底膜的免疫损伤, 肾间质水肿和出血, 肾小球微血栓形成和缺血性坏死。肾素、血管紧张素的激活,以及肾小管管腔被蛋白、管型所阻塞等原因所

3、致。( 四) 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 7 一 14 天。典型病例病程中有发热期、低血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5 期经过。1. 发热期 除发热外,主要表现为全身中毒症状、毛细血管损伤和肾损害。起病急骤,发热常在 3940C之间,病程为 37 天。一般体温越高,热程越长,则病情越重。全身中毒症状表现为全身酸痛: 头痛、腰痛和眼眶痛一般称为 “三痛”。多数患者出现胃肠症状。部分患者出现神经症状,多为重型患者。毛细血管损害主要表现为充血、 出血和渗出水肿征。 皮肤充血主要见于颜面、颈、胸部等部位潮红 ( 三红 ) ,重者呈酒醉貌。肾损害主要表现为蛋白尿和尿镜检发现管型等。2. 低血压休克期 一般

4、发生于病程的 46 天。多数患者发热末期或热退同时出现血压下降。 轻型患者可不发生低血压或休克。 本期持续一般 l 3 天。3、少尿期继低血压休克期而出现, 亦可与低血压休克期重叠或由发热期直接进入此期。少尿或无尿。少尿期一般发生在病程的58 天,一般 2 一 5 天。主要表现为急性肾功能损害 ( 尿毒症 )4、多尿期:一般出现在病程的914 天,尿量逐渐增多,逐渐好转。如治疗不当可发生继发性休克,亦可发生电解质紊乱。5、恢复期:多尿期后,尿量逐渐恢复为2000ml 以下,症状、体征基本消失,一般尚需l 3 个月才能完全恢复。【真题库】 1. 女, 19 岁,农民, 12 月在水利工地上突起发

5、热,伴头痛,眼眶痛,腰痛。病程第四日就诊时热已退,血压偏低,球结膜水肿,出血,胸背部见条索点状瘀点( 出血 ) 。前一日 24 小时尿量340ml,该病例最可能的诊断是A. 败血症B.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 流行性出血热D. 钩体病E. 急性肾小球肾炎答案: C解析:患者有发热、三痛,热退后出现低血压,出血点,是典型的流行性出血热。故选C(五)诊断1. 血常规: WBC增高,病处为中性粒增高,后为淋巴细胞增高,并出现较多的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减少。2. 尿常规检测 尿蛋白,第 4 一 6 病日尿蛋白常为 +,对明确诊断有意义。 尿沉渣中可发现大的融合细胞, 此细胞中能检出出血热病毒抗原。3.

6、免疫学检查 特异性抗体检测,包括血清 IgM 和 IgG 抗体。【真题库】 2. 某患者,于 1 月 3 日起发病,三天来发热,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头痛,四肢酸痛,腰痛。体检:危重病容,球结膜充血,无水肿,咽充血,腋下可见点状抓痕样出血点,肝脾未及。血常规检查: WBC 12109/L , N 72%,L 28%,可见异型淋巴细胞。尿常规:尿蛋白 (+) ,RBC 25 个 /HP,该患者首先考虑的诊断为A. 钩端螺旋体病B. 败血症C. 流行性出血热D.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 结核性脑膜炎答案: C解析:患者有发热、三痛,出血点,血中可见异型淋巴细胞及肾损害,是典型的流行性出血热。( 六)

7、 治疗 本病治疗以综合疗法为主,早期应用抗病毒治疗,中晚期针对病理生理进行对症治疗。“三早一就”仍为本病治疗原则,即早期发现、早期休息、早期治疗和就近治疗。治疗一要注意防治休克、肾功能衰竭和出血。1. 发热期治疗原则控制感染,减轻外渗,改善中毒症状和预防DIC。2. 低血压休克期治疗原则 积极补充血容量,注意酸中毒的纠正和改善微循环功能,包括血管活性药物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3. 少尿期治疗原则 “稳、促、导、透”,即稳定机体内环境,促进利尿,导泻和透析治疗。4. 多尿期治疗原则移行期和多尿早期的治疗同少尿期。 多尿后期主要是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防治继发感染。5. 恢复期治疗原则 补充营养,

8、逐步恢复工作。定期复查。【真题库】 4. 男, 28 岁,突起寒颤,高热,恶心,呕吐、腰痛已 5 天。体检:重病容,眼睑浮肿,球结膜及胸部皮肤充血,腋下见少许点状出血点,血压 70/50 mmHg,怀疑流行性出血热。本例必须首先考虑的治疗措施是 (2001)A. 慎用升压药 B. 补充血容量 C. 纠正酸中毒D. 小剂量肝素抗 DIC E. 选用抗病毒治疗答案: B解析:流行性出血热低血压休克期治疗原则为积极补充血容量,注意纠正酸中毒和改善微循环功能。(1 2 题共用题干 )男,23 岁,农民, 11 月份因发热、头痈、呕吐3 天入院。体检:面颈部潮红,双腋下少许出血点。尿常规:蛋白(+) ,红细胞 3-10个/HP。血常规:WBC23.0 109/L ,异型淋巴细胞 10%,PLT 48109/L 。1. 该患者的诊断可能为A.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B. 斑疹伤寒C. 流行性出血热D. 钩端螺旋体病E. 败血症2. 该患者住院二天后,热退但症状明显加重,出血点增加,四肢厥冷,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