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通解第十一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_第1页
《道德经》通解第十一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_第2页
《道德经》通解第十一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道德经》通解第十一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道德经》第十一章通解【原文】三十辐共一毂(gǔ)①,当其无②,有车之用。埏埴(shānzhí)③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④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⑤,无之以为用⑥。【字词精注】①三十辐共一毂: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上。辐,车轮中连接毂和轮圈的直木;共,通“拱”,环绕、汇集;毂,车轮中心的圆木,中有插轴的空洞。②无:空无、空虚的部分。③埏埴:和泥制作陶器。埏,用水和土;埴,细腻的黏土。④户牖:门窗。户,门;牖,窗。⑤有之以为利:“有”(实体部分)给人提供便利、条件。⑥无之以为用:“无”(空虚部分)发挥着真正的效用、功能。【分段释读】第一段:"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文意疏通: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车毂上,正是因为有了车毂中空的“无”(插轴的空间),才有了车子的作用。深度解读:以造车为例。车轮的实体部分(辐、毂)是“有”,提供了结构和条件(利);但真正让车能转动、承载的关键,在于毂中间的空无之处(用)。无,是功能实现的核心。第二段:"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文意疏通:揉和黏土制作陶器,正是因为有了器皿中空的“无”(容纳的空间),才有了器皿的作用。深度解读:以制器为例。陶器的实体部分(黏土)是“有”,构成了器形(利);但真正让器皿能盛物的,在于其内部的空无(用)。无,是价值体现的关键。第三段:"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文意疏通: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正是因为有了房屋内部的“无”(居住的空间),才有了房屋的作用。深度解读:以筑室为例。房屋的实体部分(墙、顶、门窗)是“有”,提供了围护和条件(利);但真正让房屋能居住的,在于其内部的空间(无)。无,是功能存在的根本。第四段:"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文意疏通:所以,“有”给人提供便利条件,“无”则发挥着真正的效用。深度解读:总结全章,点明“有”与“无”辩证统一的哲学关系。“有”是基础和凭借(利),“无”是主体和关键(用)。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无”是更根本的存在。【核心要义】本章通过三个具象的比喻,层层递进,深刻阐释了“有”与“无”的辩证关系:1.举例:从车、器、室三个常见事物入手,揭示“无”的关键作用。2.析理:说明“有”提供便利和条件(利),“无”实现功能和价值(用)。3.升华:最终得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核心观点,强调了“无”的普遍性和根本性。【现代启示】1.设计思维:无论是产品设计、建筑设计还是UI设计,都要注重“留白”和“空间”(无)的运用,功能存在于虚空之中。2.管理哲学:制度、架构是“有”,但良好的组织文化、创新氛围(无)才是驱动发展的真正力量。3.个人成长:知识、技能是“有”,但虚怀若谷的心态(无)、思考的空间(无)更能决定一个人的格局和成就。4.生活智慧:不要只注重填充物质(有),更要懂得留出心灵和生活的空间(无),才能获得真正的安宁与效用。5.投资与决策:看到有形资产(有)的价值时,更要评估无形资产(无)的潜在作用和风险。(注:本章是老子“有无相生”(第二章)思想的经典例证和深化,与第四章“道冲,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