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第七讲_第1页
社会保障第七讲_第2页
社会保障第七讲_第3页
社会保障第七讲_第4页
社会保障第七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七讲 老年收入保障计划一个现象:全球老龄化趋势(Global Ageing Trend)2Source:人民大学统计学院王晓军, OECD (2011), Pensions at a Glance, OECD Publishing, Paris (/els/social/pensions/PAG); United Nations,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 2008 Revision.Old age support rate in selected countries, 1950-2050(Number of people of wor

2、king age (20-64) per person of pension age (65+)3中国老龄化趋势(1)资料来源:王晓军中国老龄化趋势(2)资料来源:王晓军第一节 老年收入保障的基本理论 内涵与外延 老年收入保障的发展 老年收入保障五支柱体系内涵与外延 内涵:当个人达到一定年龄或者不再从工作中挣得稳定收入的时候,能够为其提供一定的收入的保障制度。 外延:正式养老保障制度和非正式养老保障制度。l正式制度(政府责任):国民年金、社会养老保险l非正式制度(非政府责任):强制或者非强制的私人年金、个人自愿储蓄、商业寿险、家庭内部转移支付以及继续就业的劳动收入。老年收入保障的发展 养儿防老

3、。传统的代际转移。少子化、城镇化与就业流动。 个人储蓄。代内转移支付。短视。 商业养老保险。通货膨胀风险。 社会养老保险。国家强制立法征税,形成社会保险基金,当劳动者退休后支付养老金,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 国民年金。家庭生产理论 根据贝克尔的家庭生产函数理论,养老问题完全可以在家庭或家族的层面解决。-假设1:一个家庭由一个正在工作的儿子和一个退休的母亲组成,并且儿子市场工作的时间价格较高,而母亲市场工作的时间价格较低;-假设2:市场工作活动是非时间密集型的,而家务劳动是时间密集型的。 母亲拥有家务劳动的比较优势,儿子拥有市场工作的比较优势。按照比较优势原则,且不考虑家庭成员之间利他主义动

4、机的情况下,儿子和母亲将在家庭内部构成一个简单的分工。p不确定性对家庭养老制度的影响-失业、战争、居住地的分离p交易费用不为0时对家庭养老制度的影响-完善的社会养老计划、健全的社会化家务劳动市场等,将导致家庭养老模式的不稳定生命周期理论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亚尼等人创立的生命周期理论。主要观点是:u1、一个理性的消费者能以符合理性的方式消费自己的收入,以实现消费的最佳效用。 负储蓄负储蓄 正正储蓄储蓄AWR maxYLC0WLNL u 2、然而,在现实中,人是非理性的,目光短浅,在年轻时很少考虑退休后的消费需求,不为自己的老年储蓄,或储蓄不足。而且老年保障是一种超长期的储

5、蓄安排,需要充分的信息作为支持,如未来的健康状况、一生的收入能力、各种投资的安全性与收益率。而很多人缺少这方面的信息。当他们步入老年的时候,会意识到早期储蓄不足带来的后果,但是想要纠正为时已晚。这就为强制性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干预减少个人由于目光短浅而带来来的后果,强制人们在工作期间进行储蓄,保证在退休后享有一定的生活保障。当然,政府干预的前提是其更具长远眼光与投资判断。老年收入保障五支柱体系零支柱:基本养老金第一支柱:公共养老金第四支柱:非正规形式三支柱:自愿企业养老第二支柱:企业养老金n第一支柱是公共养老金计划;第二支柱是雇主和雇员提供的补充养老

6、金计划(企业年金);第三支柱式个人储蓄养老金计划“三支柱” 从三支柱到五支柱从三支柱到五支柱 三支柱的核心是社会养老保险私有化,政府的责任转移到个人责任。实践证明,个人账户并没有对劳动力市场起到纠正效果,反而在强制性个人账户的国家,老年收入保障师非常脆弱的。如智利政府(在个人账户基础上建立社会团结基金委低收入者提供补贴;2009年金融危机后,阿根廷放弃了个人账户,完全回归现收现付)五支柱体系特点 更加完备。更加完备。拓展了三支柱模式的内容与理念,即强烈意识到把养老保障扩展到所有老年人群体,建立了“零支柱”,同时考虑到家庭对保障退休后消费水平的重要作用,即“第四支柱”。 划分依据更为合理。划分依

7、据更为合理。从“责任主体”到“制度内涵”。 更有效率。更有效率。各个支柱之间互相补充。雇主发起的自愿性第三支柱容易受到工资收入变动和就业流动性的影响,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的安排足以对其抵消;第一支柱的待遇水平容易受到宏观因素变动和长期人口老龄化影响。第二和第三支柱的安排可以抵消。主要内容 第一节 老年收入保障制度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第二节 养老金保障制度模式养老金保障制度模式 第三节 中国养老保障制度第二节 养老金保障制度模式 待遇确定(DB)与缴费确定(DC) 免税型与延税型 现收现付与完全积累 综合模式待遇确定(DB, Defined Benefit) 定义:预先承诺福利待遇水平。社会充足(s

8、ocial adequacy)与精算公平原则,以前者为主。社会充足原则是指所给付的养老金提供了某种最低生活标准。 特征: 预先确定待遇。有预定的计算公式。在工作年限、缴费年限与平均工资水平一定的前提下,计发养老金是确定的。比如预先养老金计算公式为退休前工资的40%,则退休时候的待遇水平必须是40%,而不能降低。 没有个人账户 国家或雇主承担风险。承诺责任。 支付方式复杂。 以支定收 预先确定养老金的方式 固定金额法:国民年金 目标替代率法:养老金=退休前工资x目标替代率 工龄、工资系数法: 养老金=退休前工资司龄支付系数 最后年薪司龄支付系数 最后年薪司龄支付系数,定期年金 最后年薪酬(职务、

9、职称、岗位系数 司龄距退休年限)支付系数缴费确定(DC, Defined Contribution )定义:即期承诺缴费水平(个人承受贴现率、管理费用、税率成本)。精算原则。 特征: 预先确定供款。雇主和雇员缴费是预先确定的,但是参保人退休的养老金水平不确定,取决于缴费年限的长短、资金积累的规模及其投资收益的多少。存在不确定因素。 建立个人账户 个人承担风险 支付方式简单 以收定支 养老金支付:一次性年金。总额除以月数或者年数混合投资投资风险风险稳定性稳定性风险风险通货膨通货膨胀风险胀风险长寿风长寿风险险灵活性灵活性管成本管成本理理待遇确定型国家或者雇主承担稳定物价指数调整不存在不灵活较低缴费

10、确定型雇员承担不稳定选择合理投资组合存在灵活较高混合型 中国基本养老金公式 待遇确定(DB)与缴费确定(DC) 免税型与延税型免税型与延税型 现收现付与完全积累 综合模式养老金三环节(储蓄、投资与支付)税收政策 免税型 EEE。筹集、基金管理与支付均免税。 延税型 EET。在筹集、基金管理免税,待遇支付期间征税。 ETT。筹集资金期间免税;基金管理与支付期间征税。 2002年,美国401K计划,最高年供款额是15000美元。 某员工供款13000,应税收入减少13000,假设其缴纳联邦税40%和州税10%。计算。 减税额:13000(0.4+0.10)=6500 税后额:13000-5610=

11、6500投资收益:即期收税和延期收税比较 待遇确定(DB)与缴费确定(DC) 免税型与延税型 现收现付与完全积累现收现付与完全积累 综合模式现收现付与基金积累 现收先付。-实际上是收入分配在代际之间和用人单位之间进行大范围横向平衡,以分散养老风险,是一种代际互助,社会互助,注重公平 完全积累 -本质上是本代人对自己的收入进行跨时间的分配,把自己一生收入与分配的时间纵向平衡,更强调个人自我保障的一种模式 部分积累 -把二者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种基金筹集模式,既有现收现付也有基金积累。退休(上代)在职(本代)在职(下代)退休(本代)(1)现收现付制原理:由在职劳动者负担老年人口的养老费用,体现养老保

12、险负担代际再分配。 1958年萨缪尔森分析了现收现付养老金制度运行的经济学原理。在萨缪尔森的世代交叠模型中,一个人的一生有两期,第一期工作,第二期退休,在该经济模式中,人们无法储蓄,因此也就没有资本。 工作一代的人将其收入的C比例通过缴费或者纳税的形式转移给退休一代进行生活,假设在t时期,工作人口数Nt,如果人口的增长率为n,那么在t+1时刻,工作人口数即为:NT+1=(1+n) Nt (式1)如果人均工资为常数W,那么工作一代在t时期缴纳的税收(费)为,Tt=CWNt (式2) 当在t时期工作的一代退休时,他们领取的养老金Bt+1就是在t+1时期工作一代缴纳的税收(费)Tt+1,即Bt+1=

13、 Tt+1=CWNt+1 =(式3)因此,在t时期工作的一代获得的养老金收益率,即他们退休时获得的养老金与其工作时缴纳的税收之比为: Bt+1/Tt=Tt+1/Tt= 1+n(式4)这意味着现收现付制下养老金回报率就是人口增长率,萨缪尔森将之称为“生物利率”。也就是说,只要人口保持增长就可以获得正回报。 艾伦1966年在世代交叠模型中引入了生产和投资,进一步扩展和完善了萨缪尔森的模型。 由于技术进步,人均工资不再是常数,而是以g的比率增长,即Wt+1=(1+g) Wt (式5) 养老金的回报率为:养老金的回报率为: Bt+1/Tt=Tt+1/Tt=CWt+1Nt +1/sWtNt = (1+g

14、)(1+n)1+g+n (式6)从等式6,可以看出,人口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共同决定了现收现付制下养老金的回报率,只要人口和经济保持增长,每一代人都可以获得正的养老金的回报。 赡养率(dependency ratio,Dt):退休人口与就业人口之比。 Dt=NT+/NT+1=1/1+n 劳动人口越多,赡养率越低,供养负担越小 养老金替代率(B),即养老金待遇水平与工资的比率,根据上述各式,可以得出, B=C(1+g)(1+n) 养老金替代率由缴费率、劳动生产率和人口增长率共同决定 公式表明,在现收先付制度下,当人口增长率或者劳动生产率下降的时候,要想保持养老金替代率(待遇水平)不变,必须提高缴费

15、率。 由此还可以得出养老金缴费率的表达式: C=R/(1+g+n) 要想保持缴费率不变,在人口减少或者经济增长率减缓的情况下,只能减少养老金替代率,也就是养老金待遇水平。如果养老金的增长率等于工资的增长率,养老金随全社会平均工资的增长而增长,那么等式可简化为: C=RD几个基本结论 现收现付制下养老金的回报率由人口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共同决定,只要人口和经济保持增长,每一代人都可以获得正的养老金的回报。-劳动人口越多,赡养率越低,供养负担越小-当人口增长率或者劳动生产率下降的时候,要想保持养老金替代率(待遇水平)不变,必须提高缴费率。-要想保持缴费率不变,在人口减少或者经济增长率减缓的情况下,只

16、能减少养老金替代率,也就是养老金待遇水平。举例:国企下岗职工举例:国企下岗职工2700万,平均年龄万,平均年龄47岁,大部分被岁,大部分被纳入到养老保险体系中。原因之一在于经济发展带来纳入到养老保险体系中。原因之一在于经济发展带来工资增长,养老保险扩面,缴费人数增加,因此总基工资增长,养老保险扩面,缴费人数增加,因此总基金增加,有能力支付。金增加,有能力支付。(2)完全积累(基金积累) 主要特征是:养老金领取金额的来源是个人账户资金的积累。自己交的钱自己花。国家通常强制性规定一个缴费比例。-在基金积累制度下,投资回报率是影响养老金待遇的关键因素。投资回报率越高,养老金待遇越高-退休后生命余年越

17、少,缴费越少。(被动率:退休年限与工作年限之比)l 记W为职工起始工资,C为缴费率,B为养老金工资替代率,工资年增长率为g,年利率为r,工作n年,退休m年。 那么职工退休时其个人账户累计额为(具体计算见下页) CW(1+r)n+(1+g)(1+r)n-1+(1+g)n-1(1+r)(1)假设给付每年随着工资的增长而变动,实行指数化调整,则职工m年的退休生活在退休年份的现值为 BW(1+g)n1+(1+g/(1+r)+(1+g)/(1+r)m-1(2) 两式相等得出(假设g=r,教材p203) C=B(m/n);如果利息率低于工资增长率(r1+r,则现收现付制度下的养老金收益率高于完全积累制融资

18、模式下的收益率。如果不满该条件,则参加社会保险不符合帕累托最优条件。现收现付利与弊:利 现收现付具有一定的社会再分配性质,比完全积累更为公平。-年轻人向老年人的再分配。(目前经验普遍存在)-男性向女性的再分配。(普遍存在)-较高收入者向较低收入者的分配。(大多数存在)这几种分配都有可能发生,但是不一定发生。是否发生要根据养老金的计算公式(权利义务对等的偏离程度)。公式越接近精算平衡再分配性质越淡薄。举例举例:(:(1)非洲和中东欧的很多国家按照退休前几年的收入计算养老金,对高收入者非常有利。(2)工业化国家再分配功能比较强现收现付利与弊:利p现收现付受到通货膨胀影响相对较少p现收现付迅速建立全

19、额养老金领取权p现收现付管理成本相对较少现收现付利与弊:弊 现收现付逃费问题。 -少缴费多得养老金 现收现付提前退休问题。-满足给付条件之后,倾向于提前退休,争取最长的养老金领取时间。完全积累:利与弊完全积累:利完全积累:利 对于政府而言,风险转移给劳动者本人 个人养老金所得与贡献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刺激人们的缴费积极性 从制度外效应来看,提高国民储蓄率,可能对经济起到促进作用(反对人认为,提高储蓄,公共账户也能做得到)完全积累:弊完全积累:弊 不具有再分配性质。-对低收入者、女性更为不利-对退休后生命年较长者不利,长寿者的风险 保值增值的风险更大现收现付与完全积累的一致性(1) 现收现付养老

20、金待遇取决于人口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完全基金下的养老金待遇取决于投资回报率。 因此,无论是现收现付制,还是基金积累制度,要想以较少的劳动适龄人口养活大量的退休人口,而又不影响整体生活水平的唯一办法就是提高生产力。现收现付与完全积累的一致性(2)p争论:现收现付不能解决老龄化问题,基金积累可以避免。 可能的结果是:无论是现收现付还是完全积累都不能解决深度老龄化问题。部分积累制 两种模式的结合 实现优势互补和风险分散 但是存在转轨成本的问题现收现付vs完全积累:一道选择题? 选择现收现付抑或完全积累是由一个国家的某一定特定时期的价值观、经济状况、政治进程等因素决定的。-通常来讲深受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影

21、响的政府可能会选择完全积累的模式;对国家干预主义思想更为认可的国家可能选择现收现付模式。-受到经济下滑影响或者就业充分的国家更容易实行完全积累。总体来说,现收现付模式是否能够实现再分配是由养老金给付公式决定的,缴费与给付之间的关系决定的,不是所有的现收现付财务机制下的养老保险模式都是再分配性质的。比如瑞典的名义账户模式。 因此,现实情况是要把财务机制结合账户模式以及缴费给付模式来看。融资模式与受益方式的综合模式 融资办法融资办法现收现付制现收现付制基金积累制基金积累制受 益 方受 益 方式式待遇确定型待遇确定型待遇确定型现收现待遇确定型现收现付制:大部分公共付制:大部分公共养老金制度都是采养老

22、金制度都是采取这种模式取这种模式待遇确定型基金积累待遇确定型基金积累制:一些私人职业年制:一些私人职业年金制度采用该模式金制度采用该模式缴费确定型缴费确定型缴费确定型现收现缴费确定型现收现付制:瑞典等国实付制:瑞典等国实行的名义个人账户行的名义个人账户制公共养老金制度制公共养老金制度即属于该模式即属于该模式缴费确定型基金积累缴费确定型基金积累制:大部分私人企业制:大部分私人企业年金制度采用该模式,年金制度采用该模式,前英属殖民地的一些前英属殖民地的一些国家的公积金制度也国家的公积金制度也实行该模式实行该模式 待遇确定(DB)与缴费确定(DC) 免税型与延税型 现收现付与完全积累 综合模式综合模

23、式“砖”德国模式智利模式瑞典模式中国模式加州模式企业年金模式是否强制性强制性强制和自愿都有自愿性财务机制现收现付都有完全积累两者混合责任模式缴费确定都有给付确定资金管理统筹账户都有个人账户德国模式:传统社会保险模式 主要特征:-统筹账户,资金来源于雇主和雇员共同供款,-财务模式是现收现付-责任模式是给付确定,或者既定给付-支付风险由政府承担 存在问题:-扭曲劳动力市场,培养惰性-对人口老龄化敏感-资金效率低下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计划第二支柱职业养老金计划专业人士养老计划公务员养老计划第一支柱农民养老保险计划强制性养老保险计划蓝领雇员白领雇员自雇者零支柱收入低于一定水平的65岁及以上人口和残疾人表

24、表1 1 德国养老金体系基本架构德国养老金体系基本架构 关于养老金领取条件,法定退休年龄(不论男女)目前为65岁,连续缴费至少5年才能领取养老金。法定退休年龄将逐步从2012年的65岁增加到2029年的67岁(2024年之前每年增加1个月,2024年之后每年增加2个月)。 若缴费满35年,可在63岁至65岁(2029年为67岁)之间办理提前退休,但养老金给付水平要相应下调每提前退休一个月,月养老金下调0.3%,但最高不得超过14.4%。推迟到65(67)岁以后退休,养老金给付水平则要上调每推迟退休1个月,月养老金上调0.5%。在养老金给付上,养老金给付金额根据“分点制”公式计算确定:每每月养老

25、金月养老金=APVPPPF。APV(实际养老金值)是指每一收入分值的月度养老金金额,东部和西部地区不同,每年7 月1 日根据雇员净工资增幅调整一次。APV根据税前工资增幅实行指数化,同时根据两大因素对指数化调整幅度进行修正:一是强制性养老保险计划、职业养老保险计划和个人养老保险计划缴费率的变化,二是养老金体系赡养率的变化。这两方面因素限制指数化调整幅度,意在保持缴费率不过快增长。PP(个人点值)是指投保人缴费期(包括免保期、减保期) 内工作收入与全国雇员平均收入之比。PF(养老金因子)是指把到法定退休年龄(65 岁) 领取养老金视作1,提前领取法定养老金越早,养老金类别因子就越小。全国社会保障

26、基金理事会蒙古国、俄罗斯和德国养老金体系考察报告(2011)养老金指数化调整的理论基础是:在边际效用递减的假设下,通过代际间的收入再分配,现社会福利的改善。这就意味着,基于指数化调整的养老金计划资金来源于在职者。这样,如果调整指数设定过高(从老年人角度看更公平) ,会导致在职者负担过重,严重时会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出现基于指数化调整的养老金供给发生困难,甚至造成公共养老金计划无法正常运行。 德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考虑解决GRV计划(现收现付制)可能出现的收支失衡问题,以维持缴费率不过快上涨、减轻企业和工人的负担为基本目标,德国采取了多种措施:一是通过逐步提高退休年龄缩短养老金领取时

27、间,二是降低养老金给付增加幅度,三是鼓励企业养老金计划的发展,四是鼓励个人养老金计划的发展,五是通过一般税收增加财政补贴改革模式一:智利个人账户模式 主要特征:-只有雇员供款-财务机会是完全积累-责任模式是缴费确定-资金流向个人账户-风险从政府转向个人 存在问题:-不具有再分配性质-从设计者的预期来看,本以为个人账户会减少搭便车,提高覆盖率,但是实际覆盖率下降了。改革模式二:瑞典名义账户制度 主要特征:主要特征: -名义账户在财务上采取现收现付制度,责任模式采取缴费确定性。雇主和雇员的缴费被用于支付当期已经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支付,而雇主和雇员的缴费记录被记在雇员个人账户名下。资金不流向个人账户,

28、但是缴费记录被记在个人账户名下,而且个人待遇完全取决于个人缴费以及名义收益率。 -“名义”是因为账户内没有资金;“个人账户”是因为缴费记录在个人账户下,而且和个人缴费密切相关。 -可以避免DB现收现付制度向DC基金积累制度转轨的大量成本。(隐性养老金债务可达公共养老金年支出的20-30倍,GDP的5%-15%)p存在问题:存在问题:-再分配问题-名义利率问题-寿命预期问题改革模式三:中国模式 主要特征:-在所有制度上是公共退休金制度和个人账户制度的混合;-在财务上是现收现付制度和积累制度的结合;-在责任上是缴费确定与给付确定的结合;-既包括典型的DB现收现付制,也包括典型的DC积累 存在问题:

29、-转轨成本没有解决,造成个人账户空账运行-个人缴费被用于当期已退休人口的支付,而不是按照制度设计的初衷进行积累-当个人账户的投资收益率低于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时,积累制度不经济加州模式 加州公务员养老金制度。美国最大的养老保险基金。 责任模式:DB给付。按照雇员的服务年限、退休前最后收入和退休年龄等因素。 财务上:实行完全积累。 投资管理:基金市场化运营。养老保险的所有制性质与财务制度的选择无关,公共退休金养老保险的所有制性质与财务制度的选择无关,公共退休金制度也可以选择基金制度的;投资回报率与基金的所有制无制度也可以选择基金制度的;投资回报率与基金的所有制无关,只和投资的模式有关。关,只和投资

30、的模式有关。企业年金计划 强制性与非强制性。前者代表有澳大利亚、荷兰等国,后者典型代表是美国。之所以强制,是因为这些国家没有社会养老保险,没有第一支柱。 美国的企业年金计划是自愿的。按照世界银行的分类,它是第三支柱。对政府提供的正式制度起着补充作用。 美国401K计划。一个职业丰富退休者的养老金项目(美国多支柱保障计划) 军人养老金;年服役 (私企)企业补充养老金;5、10、15 联邦机关雇员年金; (也称职业年金,15) 社会保障养老金,基本养老金公私机构工作和投保40个季度的纪录,全额基本养老金; 养老金附加;退休时未成年子女享有,每人一份,约为全额基本养老金的半数。 个人专项养老储蓄金;

31、 老人群体互济会提供的养老金主要内容 老年收入保障制度的基本理论 丰富的养老金保障制度模式 中国养老保障制度中国养老保障制度 你需要多少养老金?(1)社会养老保障:国家提供多少养老金?(2)企业养老计划:企业提供多少养老金?(3)个人退休规划:个人还需储蓄多少养老金?未富先老的国情未富先老的国情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160000-45-910-1415-1920-2425-2930-3435-3940-4445-4950-5455-5960-6465-6970-7475-7980-8485-8990+2010年分年龄段人均消费全国平均计算平均Unite

32、d Nations. World Population Ageing 2009. December, 2009. P4不平衡的消费曲线,老年人低消费不平衡的消费曲线,老年人低消费老龄社会的三个标准:老龄社会的三个标准:根据老年赡养比识别老龄社会的三个标准:根据老年赡养比识别老龄社会的三个标准:p进入老龄社会:进入老龄社会:6565+ +人口占总人口人口占总人口7%7%p深度老龄社会:深度老龄社会: 6565+ +人口占总人口人口占总人口14%,14%,老年赡养比老年赡养比 劳动人口劳动人口(15-64(15-64岁岁) )与老年人口与老年人口 约为约为5:15:1,即边界,即边界赡养比;养老金

33、税率赡养比;养老金税率10%10%,替代率,替代率50%50%p超级老龄社会:超级老龄社会:6565+ +人口占总人口人口占总人口20%20%,老年赡养比约,老年赡养比约为为2:12:1中国老龄社会的时间表中国老龄社会的时间表统计口径统计口径:p20002000年进入老龄化年进入老龄化p20102010年老年人口统计赡养比年老年人口统计赡养比10:1,10:1,实际实际5:15:1p20132013年劳动人口降老龄人口增年均年劳动人口降老龄人口增年均700700万人万人p20202020年深度老龄化年深度老龄化, ,统计老年赡养比统计老年赡养比5:1,5:1,实际实际3:13:1p203520

34、35年超度老龄化年超度老龄化, ,统计老年赡养比统计老年赡养比3:1,3:1,实际实际2:12:1 * *实际赡养比实际赡养比( (清华版清华版,2012):,2012):去除在校生、失业、低收入和去除在校生、失业、低收入和提前退休人群提前退休人群; ;目前老龄人口赡养比不足目前老龄人口赡养比不足5:1;5:1;老年人口低消老年人口低消费掩盖了问题费掩盖了问题, ,但限制了内需。但限制了内需。中国养老保险体系 中国养老保险体系是一个多支柱的,碎片化的体系,由以下结构组成: 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l城镇地区(企业职工、公务员、事业人员与城镇居民)l农村地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 第二支柱:补充养老

35、保险l企业年金 第三支柱:个人储蓄和保险l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1991年开始对企业退休金计发办法进行改革。 1991年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199133号 1997年7月16日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号),正式向全国推广“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 2005年12月,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发布,对1997年决定进行了若干重要修改,它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2011年7月1日施行)一起,成为我国现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法律依据。企业职工养老保

36、险制度 资金筹集 基金管理 资金领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1):资金筹集 资金筹集l企业缴纳工资总额的20%,个人缴纳工资的8%l缴费上限:上年社会平均工资的300%l缴费下限:上年社会平均工资的60%l自由职业人员、城镇个人工商户业主由本人直接向征缴部门缴纳,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缴费由其业主代扣代缴l缴费基数为上年社会平均工资,缴费比例为20%,其中8%计入个人账户l只要是劳动者有意愿,都可以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现劳动者全覆盖。缴费工资基数缴费工资基数知多少?知多少?l缴费工资上下限的规定:u工资社会平均工资的三倍,缴费工资基数为社 会平均工资的三倍,超出部分不交。u工资社会平均工资的60%,

37、缴费工资基数为社 会平均工资的60%。u工资在二者之间,在实际中,一般以上年月平均 工资为缴费基数。 缴费基数问题: 国家有关规定只是对上限和下限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对于结余二者之间的并没有进行明确规定,导致很多企业的员工利益得不到保障。企业职工养老保险(2):领取条件 领取养老金的缴费年限与法定退休年龄l缴费满15年,不满15年可以一次性补交l男性年满60岁l女职工年满50岁,女干部55岁p领取养老金的人群界定l制度“新人”:(国发199726号)实施后参加l制度“中人”:国发199726号文件实施前参加工作、国发200538号决定实施后退休的参保人员属于“中人”l制度“老人”:在原制度下退休

38、企业职工养老保险(3):养老金计发 新人:基本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 中人:基础+个人账户+过渡性养老金 老人:老办法计发基本养老金取决于退休时计发的数基本养老金取决于退休时计发的数额,还要随国家基本养老金水平的额,还要随国家基本养老金水平的调整而增加调整而增加。养老金计发 新人:基本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基金调整 中人:基础+个人账户+过渡性养老金+基金调整 老人:老办法计发+基金调整基本养老金取决于退休时计发的数基本养老金取决于退休时计发的数额,还要随国家基本养老金水平的额,还要随国家基本养老金水平的调整而增加调整而增加。以北京为例说明养老金计发办法的改变 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

39、渡养老金基础养老金计发: 1998 1998年年2 2号令规定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为:缴费年号令规定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为:缴费年限满限满1515年及其以上的职工,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年及其以上的职工,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按其退休时上一年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龄,按其退休时上一年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20%发发给;给; 20052005年年183183号令规定的基础性养老金:缴费年限满号令规定的基础性养老金:缴费年限满1515年及其以上的职工,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年及其以上的职工,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以退休时上一年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与本人指数化以退休时上一年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与本人指

40、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年限(含视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每满一年发给同缴费年限)每满一年发给1%1%。基础养老金计发公式 基础养老金月标准基础养老金月标准: :J J 为:基础养老金;为:基础养老金;C C平平为:被保险人退休上一年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为:被保险人退休上一年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C C平平Z Z实指数实指数为: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为: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Z Z实指数实指数为:被保险人本人实际缴费工资指数;为:被保险人本人实际缴费工资指数;N N实实+ +同同 为:全部缴费年限。即,实际缴费年限和视同缴为:全部缴费年限。即

41、,实际缴费年限和视同缴费年限之和。费年限之和。Z实指数实指数的计算的计算Z实指数实指数的计算公式为:的计算公式为:(Xn/Cn-1+X1993/C1992+X1992/C1991)/N应缴应缴;(计算结果保留四位小数)(计算结果保留四位小数)Xn , ,X1993,X1992为:被保险人退休当年至为:被保险人退休当年至1992年相应年度各年相应年度各月本人缴费工资基数;月本人缴费工资基数;Cn-1,C1992, C1991为:被保险人退休上一年至为:被保险人退休上一年至1991年相应年年相应年度本市职工平均工资;度本市职工平均工资; N应缴应缴为:被保险人应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年限。为:被保险人

42、应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年限。年度年度上年职工平均工资上年职工平均工资缴费基数缴费基数年缴费指数年缴费指数1992199228772877C C19911991X X19921992X X19921992/C/C199119911993199334023402C C19921992X X19931993X X19931993/C/C199219921994199445234523C C19931993X X19941994X X19941994/C/C199319931995199565406540C C19941994X X19951995X X19951995/C/C1994199419961

43、99681448144C C19951995X X19961996X X19961996/C/C199519951997199795799579C C19961996X X19971997X X19971997/C/C19961996199819981101911019C C19971997X X19981998X X19981998/C/C19971997199919991228512285C C19981998X X19991999X X19991999/C/C19981998200020001377813778C C19991999X X20002000X X20002000/C/C19

44、991999200120011572615726C C20002000X X20012001X X20012001/C/C20002000200220021809218092C C20012001X X20022002X X20022002/C/C20012001200320032072820728C C20022002X X20032003X X20032003/C/C20022002200420042404524045C C20032003X X20042004X X20042004/C/C20032003200520052834828348C C20042004X X20052005X

45、X20052005/C/C20042004200620063280832808C C20052005X X20062006X X20062006/C/C2005200520072007C C20062006X X20072007X X20072007/C/C20062006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 规定的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账户规定的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国家规定的计发月数储存额除以国家规定的计发月数 计发月数由国家根据职工退休时的城镇人计发月数由国家根据职工退休时的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本人退休年龄、利息等口平均预期寿命、本人退休年龄、利息等因素统一公布。因素统一公布。 退

46、休越早,计发月数越长退休越早,计发月数越长 个人养老金取决于缴费基数个人养老金取决于缴费基数国家统一规定的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国家统一规定的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退休年龄40414243444546474849 计发月数233233230230226226223223220220216216212212208208204204199199退休年龄50515253545556575859计发月数195195190190185185180180175175170170164164158158152152145145退休年龄60616263646566676869计发月数1391321251251

47、171171091091011019393848475756565过渡养老金计发 过渡性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G = G同同 + G实实 G同同 = C平平Z同指数同指数N同同1% G实实 = C平平Z实指数实指数N实实981% 出生时间退休时间工作时间98.062号令N同92.10开始建个人帐户N实98N应缴N实+同缴费年限图例(中人)参与Z实指数计算参与基础养老金计算参与过渡性养老金计算举例(1):丙某男性2010年10月份退休,参加工作时间1969年11月。账户累计储存额27078.75,60岁正常退休。缴费情况如下。计算基础养老金和个人帐户养老金。年份本人缴费基数和(年)上年市平工资(年)

48、比值201019350403700.4793 200922650447150.5065 200822950398670.5757 200724300360970.6732 200621000328080.6401 200518252283480.6439 200415156240450.6303 200314400207280.6947 200214400180920.7959 200113200157260.8394 200012600137780.9145 199912600122851.0256 19988040110190.7296 19971228895791.2828 199610

49、89681441.3379 1995672065401.0275 1994672045231.4857 1993660034021.9400 199216507202.2917 合计18.5145 基础养老金的计算 由上表比值之和计算出实际缴费工资指数 Z实指数=18.5145/19=0.9744J=(C平+C平Z实指数)2【(N实+同)1%】 =(4037+4037 0.9744) 2【(18.1+22.11) 1%】 =1634.15(元) 注:18.1为实际缴费18年另1个月 22.11为视同缴费22年另11个月 计发月数139个月。公式:个人账户积累额=CW(1+r)n+(1+g)(1

50、+r)n-1+(1+g)n-1(1+r)个人账户养老金=积累额/139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最大化的影响因素 当地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水平 本人缴费工资基数(与个人工资密切相关) 缴费年限 退休年龄(与缴费年限相对)总之,基础养老金计算公式说明了两个问题:高收入者与低总之,基础养老金计算公式说明了两个问题:高收入者与低收入者的再分配问题与能够实现多少保障的问题(也就是养收入者的再分配问题与能够实现多少保障的问题(也就是养老金替代率问题)老金替代率问题)养老金替代率 养老金替代率 养老金收入对某项收入的替代比例。 某项收入可以是个人退休前终身平均收入。 可以是当期社会平均工资

51、可以是退休前工资收入(前一年或月) 不同的比例有不同的意义 衡量养老保障待遇水平的重要指标 替代率公式 社会平均工资替代率=养老金/地方社会平均工资 2008年某省会城市新退休人员平均月工资为2000元,而同年该市在职职工的平均工资3500元。则替代率为2000/3500=57%。 个人收入替代率=养老金/退休前个人工资收入中国目标替代率 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的目标替代率(源自制度文件) 1997年文件的社平目标替代率是58.5% 2005年文件的社平目标替代率是59.2%(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 制度新人:以制度新人:以60岁退休、缴费岁退休、缴费35年为例,通过该公式计年为例,通过该公式

52、计算可以实现基本养老金社会平均替代率为算可以实现基本养老金社会平均替代率为59.2%(其中(其中基础养老金基础养老金35%,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24.2% (利息确定与(利息确定与工资增长率确定)工资增长率确定) 制度设计目标:三支柱 基本养老保险60% 补充养老保险30% 自愿商业保险和储蓄10%最优目标替代率 60%左右。国务院研究中心2000年报告;邱东1999;贾洪波(2007)下限50%。 保基本。 基本需求和发展需求。前者是指吃、穿、住、行、医疗等内容;后者指教育、培训、文化与娱乐等内容。退休人口一般不会在发展需求上有太多的支出,而在基本需求方面,支出与其他人口相当,医疗支出会更高。 与国际相比(注意可比性)。OECD一些国家比我们还低。医疗支出比较低;恩格尔系数低。与其他国家相比,替代率较高,但是中国老年人口用于食品支出的水品和医疗支出的水平更高。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 2006印发印发关于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关于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计发离退休费等问题的实施办法计发离退休费等问题的实施办法的通知的通知 资金筹集:个人和单位不缴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