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学》专题十八 ——图表题_第1页
《景观设计学》专题十八 ——图表题_第2页
《景观设计学》专题十八 ——图表题_第3页
《景观设计学》专题十八 ——图表题_第4页
《景观设计学》专题十八 ——图表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景观设计学专题之 图表题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内容产品提供食物与纤维、燃料、遗传资源、生物化学物、天然药物、装饰与观赏资源、淡水资源调节服务空气质量维持,气候调节,水文调节,水土保持,水净化,人类疾病的调节,生物控制,传粉,风暴的防护文化服务文化多样性,精神与宗教价值,知识体系,教育价值,灵感与启智,审美,社会联系,文化文化遗产价值,游憩和生态旅游生命支持功能 初级生产,空气中氧气维持,土壤形成与保持,生物化学循环,水循环,提供生物生境2. “负”规划成果与传统规划中有关不建设区域概念的本质差异 比较方面“负”规划成果传统规划中有关不建设区域目的不同以土地生命系统的内在联系为依据,是建立在自然

2、过程、生物过程和人文过程分析基础上的,以维护这些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为前提的。把绿地作为实现“理想”城市形态和阻止城市扩展的“工事”,而绿地本身的存在与土地生态过程缺乏内在联系。次序不同主动的优先规划:在城市建设用地规划之前确定,或优先于城市建设规划设计。被动的滞后的:绿地系统和绿化隔离带的规划是为了满足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目标和要求进行的,是滞后的;是一项专项规划。功能不同综合的,包括自然过程、生物过程和人文过程(如文化遗产保护、游憩,视觉体验)。单一功能的,如沿高速环路布置的绿带,缺乏对自然过程、生物过程和文化遗产保护、游憩等功能的考虑。形式不同系统的,是一个与自然过程、生物过程和遗产保护、游

3、憩过程紧密相关的,是预设的、具有永久价值的网络,是大地生命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零碎的,往往是迫于应付城市扩张的需要、并作为城市建设规划的一部分来规划和设计,缺乏长远的、系统的考虑,尤其缺乏与大地肌体的本质联系。3. “反规划”与“正规划”的空间关系尺度反规划(区域和城市EI规划)正规划(城乡建设物质空间规划)宏观(100平方公里)区域EI总体规划:在什么地方不可建设。引导和框限城市整体空间格局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在什么地方建设什么中观(10平方公里)如何控制不建设区域和景观元素,包括:(1)城市分区EI;(2)主要EI元素,如生态廊道的控制性规划。作为建立城市内部结构和进行形态控制的基

4、础。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如何进行建设微观(10平方公里)地段EI修建性规划和设计: 包括(1)通过地段城市综合设计,使区域和城市EI的服务功能导入城市机体内部;(2)进行EI的局部设计以最大发挥EI的服务功能,作为地段城市土地利用的基础城市地段控制性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成什么样子4. 基于“反规划”的土地利用规划与传统土地利用规划的区别传统土地利用规划基于“反规划”的土地利用规划土地伦理和价值观“资源”意识,土地被分割和切块利用,采用杀猪解肉,分类下锅的方式,其价值体现在单一的使用功能。土地是一个“活的”生命系统,其价值体现在综合的生态系统服务。规划目标目标单一;侧重于“服务于经济

5、发展”和“耕地保护”,以实现土地的经济效益的短期最大化为主要目标。综合目标;以维护土地生态安全为前提,通过土地规划,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并持续地发挥土地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布局、土地利用效益等。除常规土地利用分析内容外,强调生态过程分析,特别是土地中各种流的分析,由土地的垂直过程分析扩展到土地系统的水平过程分析。土地利用评价重点针对土地开发和建设活动本身的经济性。如,侧重于建设用地质量评价,指标包括地形、地貌、地质、地基承载、地表坡度、地质灾害分布、水文条件等。从社会、经济、文化、生态多方面对土地进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

6、综合评价;评价过程不仅考虑土地本身特性,还考虑土地空间布局对土地自然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土地建设规模常通过人口预测、粮食需求、农用地需求、建设用地需求等,确定土地建设规模,是一种从土地需求角度出发、确定需求下限的预测方法。除了通过人口和建设需求预测土地需求下限量,通过EI研究,约束土地建设规模;对土地建设规模实行需求和约束的双重分析。土地利用布局据规划目标和用地方针,先对各类用地的需求量进行综合平衡,然后再安排各类用地的布局,是一个先定量后定格局的过程。土地利用数量和空间布局是一个同步进行、反复确定的过程;除了考虑土地本身的适宜性,还考虑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空间关系。土地利用分区通过土地利用

7、分区规划与土地利用控制指标相结合的方法,把规划目标、内容、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及实施的各项措施,落实到土地利用分区(图1a)。土地利用分区不仅考虑各区内部功能的协调和控制,而且通过规划关键性生态系统和景观元素所构成的生态基础设施,包括廊道和网络来实现各区之间的水平联系(图1b)。 规划效果土地功能是单一的,注重从人类需求出发,难以避免对土地资源的浪费以及土地利用中的生态问题。土地功能是综合的,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重需求,体现“节约集约”的土地利用原则,可促进土地持续利用。5. 生态基础设施研究框架6. 基于“反规划”的土地利用规划框架7. 7.网络现状分析与评价网络现状分析与评价大

8、石河水系网络1.河道、河漫滩被工厂、农田以及果园侵占,河流的连续性较差,河流保护宽度很窄。2.河岸植被差,部分河段的防护林因防洪需要而被砍伐。3.因修建公路或村庄的防洪需要,部分河段的河岸被人工固化,水陆交界带的自然生态过程被破坏。 野生动物生境网络1.核心栖息地面积小,破碎化严重。 2.栖息地之间缺少连续、安全的生态廊道。 3.动物的活动与迁徙通道被居民点、工矿点、公路和铁路切断。 风景游赏网络1.没有专门连接风景区重要景点和景区的非机动游赏路线。 2.沿大石河的游赏路线受汽车尾气和粉尘污染的严重影响,并缺少安全感。 3.受工矿生产造成的污染影响,沿途的游赏环境较差。 居住生产网络1.工矿生

9、产对山体、土壤、植被以及河流廊道的破坏严重。 2.工矿生产带来严重的视觉、噪音、粉尘和大气污染,破坏游赏环境。 3.农业生产占用河漫滩、洪泛区、减弱河流廊道的自然生态功能。 4.在不适宜耕种的坡地上进行农业生产,造成水土流失。 5.蔓延的居民点、工矿点切断野生动物的活动与迁徙通道,影响野生动物的生存。 6.部分居民点位于煤矿的采空区内,有安全隐患。机动交通网络1.过境交通量大,交通不畅,并威胁游人的生命安全。 2.切断野生动物的活动与迁徙通道,影响野生动物的生存。 3.太靠近河流,影响河流的自然形态和生态功能。 4.车辆产生的尾气、噪音和粉尘污染给游赏活动造成不利影响。8. 网络的规划目标与规

10、划标准网络规划目标规划标准大石河水系网络恢复作为河流廊道的功能;恢复审美和游憩价值。1.大石河以及汇入大石河的支流和地表径流构成一个连续的树枝状网络,沿着整个网络所发生的水文过程和生态过程高度连续。 2.具有足够的保护宽度,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河流生态廊道的功能。 3.整个水系网络应该尽量维持自然状态,具有良好的植被,适合野生动物栖息和开展一些滨水游憩活动。 野生动物生境网络构建起连续、安全的生境网络,恢复野生动物的物种多样性。1.对原有和潜在的栖息地进行保护。 2.将栖息地通过安全的生态廊道连接。 3.设置适当的缓冲区,减小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生存的干扰。风景游赏网络构建非机动休闲游道网络,整合

11、风景资源。1.以大石河休闲廊道为主干,建立专用的连接所有重要景点和景区的非机动休闲游道。 2.可游赏各种自然和人文景观,沿途有良好的游赏环境。 3.尽量的避开机动交通的威胁,确保游人的人身安全。居住生产网络合理安排居住与生产的空间布局,尽量与自然环境相协调。1.不破坏山体、土壤、植被和河道廊道,不造成视觉、噪音、粉尘以及大气污染。 2.不在类似采空区这种有安全隐患的区域内居住。 3.尽量不影响河流的自然生态功能,不造成水土流失。 4.尽量不切割野生动物的生态廊道,不影响野生动物的生存。机动交通网络交通通畅,尽量减小对游赏活动的干扰,与自然环境相协调。1.交通通畅,沿途环境优美,对游赏活动的干扰

12、小,对游人不构成安全威胁。 2.尽量不切割野生动物的生态廊道,不影响野生动物的生存。 3.尽量不压迫河流,维护河流的自然形态和生态功能。9. 遗产廊道保护规划研究的理论框架表研究内容技术路线预期研究结果运河遗产廊道的真实性构成:其价值和文化意义具体体现为哪些元素。通过描述模型(Representation models)解决问题:采集大量数据,归类整理,并用图、表和文字的方式进行表达。判断运河遗产廊道的主要遗产元素(包括物质与非物质遗产),以及这些遗产元素的形状、大小、边界、起源,在文化和生态两方面具有何种功能。运河遗产廊道的真实性分析:在空间、时间、文化、角色和目的等方面对运河遗产廊道进行系

13、统分析。通过过程模型(Process Models)解决问题:进行有重点的分析,同时形成阶段性结论。主要遗产元素的起源和形成,其功能和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如在运河影响下形成的文化景观结构、城镇结构和机理、重要遗产节点如运河水闸等的保护与利用状况等。遗产廊道的价值评价:在真实性判别和认识的基础上进行价值评价。通过评价模型(Evaluation Models)解决问题:通过数量化的指标体系进行综合比较、评价。得出多层次的运河遗产廊道价值体系,包括宏观层次的运河整体价值评价,各遗产要素价值评价等。运河遗产廊道保护的战略:如果保护,包括范围、方式、时间等几个方面。通过改变模型(Change Model)

14、解决问题:通过预测和干预,提出可供选择的保护初步战略。预测当前趋势带来的改变,并提出适当的干预方式,主要体现为规划及其实施,包括各利益主体的协调、投资、法律和政策等。各保护战略的可行性比较:功能的调整、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隶属关系等的调整和改变对各个社区带来的什么后果。通过影响评价模型(Impact Model)解决问题:预测各战略的影响,为决策提供基础,并进一步优化综合形成最终方案。包括文化、生态、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是否能够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经济上是否可行,有何社会效益。何种保护战略方案是相对较优。通过决策模型(Decision Model)解决问题,基于文化价值认识、经济

15、和社会效益评价等。研究提出遗产廊道优化的保护战略,评估不同决策可能带来的问题和风险,提出反馈机制等。10. 实施大运河EI计划所要研究的内容、技术路线和预期的结果研究内容技术路线预期结果(1)运河景观生态系统的内涵(content)、空间和时间等状态:由哪些景观元素构成?边界、空间特征是什么?(a)通过描述模型(Representation model)解决这些问题:通过采集大量数据,归类整理,并用图、表和文字的方式进行表达(借助遥感和GIS技术)。()辨别出运河景观生态系统的主要的景观元素,以及这些景观元素的形状、大小、边界、起源、执行的功能。(2)运河景观生态系统的功能:运河景观是如何运转

16、的?各元素之间的功能和结构关系如何?(b)过程模型(Process Model)回答这些问题:研究的需要重点分析并形成新的信息来源。()运河景观要素的发育过程,结构和功能的相互关系,如运河湿地、显著受运河影响的土地利用方式、城镇的空间联系、已经完成的景观改变对现状景观格局和功能的影响等。(3)评价:目前景观的功能运转状况如何?如何判断?(c)评价模型(Evaluation Model)回答这些问题:基于判断矩阵的综合比较和评判。()运河景观元素的多样性、水流、沿运河景观、维护成本、对公共健康的影响、使用者的满意度等。(4)改变:景观会怎样发生变化(无论是保护还是改变景观)?被什么行为、在什么时

17、间、什么地点改变?(e)改变模型(Change Model)回答这些问题:在数据、用语、句法方面与第一类问题直接相关,至少必须使用预测模型(Projection Models)和干预模型(Intervention Models)。()对应预测模型,根据当前预见趋势带来的变化,包括景观元素自身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以及别的元素发生变化到来的改变:对应干预模型、对将要实施的项目以及相应的设计带来的变化对运河景观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包括规划、投资、法规、建设等都属于这个范畴。(5)影响评价:变化对运河景观生态系统带来什么样的可预见的差异或不同?功能的改变需要哪些方面结构的调整?(e)影响评价模型(Impa

18、ct Model)回答这些问题:这与问题(2)直接相关。因为同样是基于信息、基于预测性理论的。在这一模型中,过程模型(b)用于模拟变化。()大运河的功能从航运和灌溉,逐渐转向输水、休闲、遗产廊道保护后,适宜的景观结构、空间联系特点,运河景观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等。(6)决策:景观是否应该被改变?如何做出改变或保护景观的决策?如何评估由不同改变带来的不同影响?如何比较替代方案?(f)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由决策模型(Decision Model)来实现。它与问题(3)之间相关,二者都是基于知识,基于文化价值的。()研究提出运河景观利用、作为遗产廊道的保护等地判别标准、不同决策可能带来的问题和风险、

19、反馈机制等。11. 园林专业发展三时段论社会时段(及其特点)服务对象主要创作对象指导理论和评价标准园林专业人员及代表人物代表作农业时代(小农经济)以帝皇为首的少数贵族阶层宫苑,庭院,花园唯美论,包括西方的形式美和中国的诗情画意。同时强调工艺美和园艺美。艺匠,技师,如中国的计成法国的雷诺,英国的布朗。中国的皇家园林和江南文人山水园林,法国雷诺特式宫苑、英国的布朗式风景园。工业时代(社会化大生产)工业阶级为主体的广大城市居民公园绿地系统以人为中心的再生论,绿地作为城市居民的休闲和体育空间,和作为城市的肺。强调覆盖绿、人均绿地等指标。美国的专业规划设计师奥姆斯特德(Olmsted)纽约中央公园,波士

20、顿的蓝宝石项链。后工业时代(信息与生物技术革命,国际化)人类和其他物种人类的家,即整体人类生态系统可持续论,强调人类发展和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性。强调能源与资源利用的循环和再生性,高效性,生物和文化的多样性。作为协调认为文化圈与生物圈综合关系的指挥家,如麦克哈格(I. Mcharg)如美国东海岸的一些生态规划,欧洲的景观生态规划。12. 三种对乡土景观不同理解的对比三种理解对应景观形式主要特点对待新技术的观念典型例子 地域性景观异域景观地方性的、传统的、自发形成的排斥新技术少数民族聚落/土著聚落、各地民居、宗祠、集市、“风水”林和龙山乡村景观城市景观乡村的、多是自发的有的排斥有的接受农村里的四合

21、院、宗祠、小洋楼、乡村小道和机耕路,传统耕作方式下的农田、机械化耕作方式的大田景观、泥土水渠和水泥硬化水渠寻常(日常)景观正统景观大众行为、生活的、日常的、不必是自发形成的不排斥新技术大杂院、城中村、胡同、商业街、超市、加油站 13. 常规设计与生态设计之比较问题 常规设计 生态设计 能源 消耗自然资本,基本上依赖于不可再生的能源,包括石油和核能。 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或生物能。 材料利用 过量使用高质量材料,使低质材料变为有毒、有害物质,遗存在土壤中或释放入空气。 循环利用可再生物质,废物再利用,易于回收、维修、灵活可变、持久。 污染 大量、泛滥 减少到最低限度,废弃物的量与成份与生

22、态系统的吸收能力相适应。 有毒物 普遍使用,从除虫剂到涂料。 非常谨慎使用。 生态测算 只出于规定要求而做,如环境影响评价。 贯穿于项目整个过程的生态影响测算,从材料提取,到成分的回收和再利用 生态学和经济学关系 视两者为对立,短期眼光。 视两者为统一,长远眼光。 设计指标 习惯、舒适,经济学的。 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健康,生态经济学的。 对生态环境的敏感性 规范化的模式在全球重复使用,很少考虑地方文化和场所特征,摩天大楼从纽约到上海,如出一辙。 应生物区域不同而有变化,设计遵从当地的土壤、植物、材料、文化、气候、地形,解决之道来自场地。 对文化环境的敏感性 全球文化趋同,损害人类的共同财富。 尊

23、重和培植地方的传统知识、技术和材料,丰富人类的共同财富。 生物、文化和经济的多样性 使用标准化的设计,高能耗和材料浪费,从而导致生物文化及经济多样性的损失。 维护生物多样性和与当地相适应的文化以及经济支撑。 知识基础 狭窄的专业指向,单一的。 综合多个设计学科以及广泛的科学,是综合性的。 空间尺度 往往局限于单一尺度。 综合多个尺度的设计,在大尺度上反映了小尺度的影响,或在小尺度上反映大尺度的影响。 整体系统 画地为牢,以人定边界为限,不考虑自然过程的连续性。 以整体系统为对象,设计旨在实现系统内部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自然的作用 设计强加在自然之上,以实现控制和狭隘地满足人的需要。 与自然合作,

24、尽量利用自然的能动性和自组织能力。 潜在的寓义 机器、产品、零件 细胞、机体、生态系统。 可参与性 依赖于专业术语和专家、排斥公众的参与。 致力于广泛而开放的讨论,人人都是设计的参与者 学习的类型 自然和技术是掩藏的,设计无益于教育。 自然过程和技术是显露的,设计带我们走近维持我们的系统。 对可持续危机的反应 视文化与自然为对立物,试图通过微弱的保护措施来减缓事态的恶化,而不追究更深的、根本的原因。 视文化与生态为潜在的共生物,不拘泥于表面的措施,而是探索积极地再创人类及生态系统健康的实践。 14. 国际城市美化运动的一些共同之处及其本质问题与教训城市美化运动历史背景共同的表现本质问题与教训欧

25、洲巴洛克城市(16世纪未19世纪未) 经济:出现商业资本主义和君主商业财力 物质环境:中世纪有机城市的环境恶化 文化:古希腊和罗马的再发现 社会:从以宗教为核心的地方主义向国家主义过渡强调:气派、规整、几何、装饰的形式美包括: 轴线式的笔直大道; 大型礼仪和纪念广场 纪念性、符号性建筑 附庸风雅的华丽雕琢; 大型展示性公园的建设 水系整治机械化和形式美化 各种临时性的、以礼仪和装饰为目的的街道和公共场所的美化工程 权力欲的展示:使人变成了观众,城市居民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得不到真正的改善; 挥霍欲的表现:美化工程耗资巨大,不计成本,劳民伤财; 唯美的追求:试图通过它来解决社会问题,改变城市面貌,而

26、不直接去解决本质的城市功能和市民生活问题; 空间与社会结构的破坏:机械式的城市手术,伤害城市有机结构和社会网络,而缺乏城市更新的有机性; 地方精神湮灭:机械、几何的和模仿的形式,与城市历史文脉和有机结构格格不入; 虚势与浮燥的反映:不作长期实在的、艰苦努力来根本改变城市面貌,而是只求表面化妆的短期行为,只能给后来的城市改造带来更大的困难。 生态、环境乌有:在几何于机械美原则下,自然与生态过程收到摧残,环境效益被忽视。 人性丧失:刚刚摆脱神与自然力约束的人,却在象征权威与财富的构筑物和机械图案前失去自我。 不可持续:非生态、无内涵、不经济、不实用,实质是不可持续的。美国的城市美化运动(1893年

27、1909年) 经济:暴发户和中产阶级的出现,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 物质环境:急速的城市化和新移民使城市环境恶化 文化:欧洲的再发现,世博会的巨大形象冲击 社会:从无政府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殖民地的城市美化(1900s1930s) 经济:对殖民地国家的资源掠夺和市场垄断 物质环境: 落后脏乱的殖民地生活环境 文化:欧美文化的移植社会:少数白人为中心的社会欧洲独裁者的城市美化(1920s1930s) 经济:经济快速发展,国家的经济控制 物质环境: 快速城市化时期,城市环境恶化 文化:优等民族理论的宣扬 社会:民族主义兴起,新秩序的孕育中国的城市美化(1980s ) 经济: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实力有所增强

28、 物质环境: 快速城市化时期,城市环境恶化 文化:重新发现美欧城市 社会:转型时期15. 几个设计理论框架比较设计途径过程模型评价模型(结构和功能的关系)陈述模型(对景观现象和结构的描述)“风水”途径气流与择居过程:气之流变,其在景观中之聚散,以及人的择地而居(葬)以顺应气流的过程。生气:阴阳冲和之穴,形态上为藏风聚气的四神兽结构,强调环护有情、水口关栏、蜿蜒曲折、连绵不断、结构完整等对生气的意义。葫芦模式:以龙、穴、砂、水、向作为描述的基本元素。景观被视为一个环环相套的盒子中的盒子空间分形结构。林奇的“城市印象”途径 (城市)景观的印象过程:景观作为视觉感知和体验的空间,关注人的空间认知和定

29、位过程。可想象性(Imageability):可读性、清晰性、可见度,强调个性和结构特征对印象过程的意义。点一线一面模式:节点,地标,路径,边缘,区域。景观被视为由主导元素构成的点、线、面或网络序列,一个多层次的等级系统。“场所精神途径”栖居过程(Dwelling):人在环境中的定位和认同过程。使人适应于环境、归属于环境、以环境为自我从而关怀环境场所性(Placeness): 强调场所精神人所必须面对的和必须适应的实在和预设的力量。适应和显现场所的精神才使景观具场所性和具有含义,使人获得认同和定位。场所精神体现于场所的性格和空间结构中。空间(Space)模式:景观被视为是由一系列场所构成的,场

30、所则由空间和性格(氛围)来分析。空间由边界围合而成,空间内外由豁口强化。马克哈格的“设计遵从自然”途径(垂直)自然过程:地段内的地质、地貌、水文、生物等过程及其对景观的内在价值和人类使用之决定作用。适宜性(Fittness):强调人类活动适应于自然过程,通过土地适宜性及限制性的评价揭示土地的内在价值和使用方式千层饼模式:非生物-生物-人类活动属性相叠加,景观被视为反映土地内在价值(适宜性和限制性)的资源斑块镶嵌体。本质上是个点、线、面模式景观生态途径(水平)生态过程:景观中的物流,能流,干扰,生物流。强调水平的功能流。生态的有效性:强调景观的异质性、连续性和完整性对维护生态过程的有效性。从景观

31、元素的形状、尺度和空间构型来评价景观结构与过程的相互作用。斑块-廊道-基质模式:景观被视为离散的斑块结构、网络结构、指状交叉结构、棋盘结构或上述各结构的组合。本质上是个点、线、面模式形式美途径视知觉过程:景观感知作为一个视觉审美过程,作为“看”的对象,成画的过程。惟美的。形式美:强调以形体、线条、色彩和质地的对比、均衡等原则对形式美的意义。形体、线条、色彩、质地:将景观作为视觉艺术的对象,进行描述和分析。意境美途径体验过程:景观作为一种生活体验和陶冶情操的场所。人同时是看者和被看者,是画中人。诗情画意:强调意味,场景。通过曲折幽深,风花雪月,小中见大等使触景生情,创造诗情画意。葫芦模式:把景观

32、作为山、水、植物、道路、建筑的综合体验空间,进行整体描述。16. 吉祥的风水结构特征及其对景观生态过程的含义吉祥的风水结构特征景观生态意义1.连续性和完整性(山脉,水系)景观基质,走廊和斑块的连续性对物种的运动和维持有重要的积极作用,是景观生态学所强调并极力倡导的(如Merriam,1984; Forman and Godron,1986; Forman,1987;Schreiber,1988; Turner,1989;Haber,1990; Harris,1991;Selman and Doar,1991;Saunders and Hobbs,1991)2.起伏(垂直方向)景观生态学所未研究

33、和讨论的,是否是一个研究方向?3.蜿蜒曲折(水平方向)动物更喜欢跨越曲线型的边界,而不是直线型边界,但动物很少沿曲线边界运动。曲线的河流有更丰富的动植物生境和更丰富的物种。曲线型走廊的运输速度小,破坏力弱。4.围合和多重闭合(地形)连续完整的景观基质构成开放式农田的景观生态基础设施(如Mauder,Jagomaeg and Kuelvik,1988),围合空间或盆地中的斑块起着能量、营养和水的聚集盆的作用,同时是避风之所,从而为丰富的物种提供了蔽护所。地形对生态过程的作用十分明显(Greory and Walling,1973;Swanson,et al 1988,1990)。5.水口关栏景观

34、生态尚缺乏研究,但走廊断口的构型被认为对物种的空间运动有重要作用(Forman,个人交流);风水中的水口实际上是连接不同空间或基质的战略节点,是空间之进出口。它们对风、水、物种流及人流的作用是可以肯定的。6.凹中的突出(典型风水佳穴)植物对凹形边界的占领和繁衍要比突部快得多(Hardt and Forman,1989),捕食者更趋向于在凸点待捕猎物,而食草动物则更趋向于在凹部觅实(Schoener,1971;Chornov,1976;Krebs,et al,1974;Orians and Pearson 1978;Kareiva,1982;Forman and Godron 1986)。但对凹地中的凸点的景观生态意义,尚未有研究。7.风水林及龙山(在村落之后或周围之山)防风的关键地段,同时可能在阻止自然灾害(如火灾)扩散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如Sw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