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程序控制器综合设计_第1页
微程序控制器综合设计_第2页
微程序控制器综合设计_第3页
微程序控制器综合设计_第4页
微程序控制器综合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 设计名称: 微程序控制器综合设计 系部名称: 国际合作教育中心 专业班级: 计算机11-5班 学生姓名: 班欣茹 学 号: 20113298 指导教师: 日 期: 2013.6.17-2013.6.28 一、实验目的:1、掌握程序控制器的组成,工作过程及调试方法;2、明确微程序的概念,学会微指令及微程序的设计;3、通过单步方式执行若干条微指令深入理解微程序控制器的工作原理。二、实验线路器件和所需实验设备:1、实验线路的主要器件:数据输入开关SW(DIP);二片74LS374(R4,R5);二片74LS273(DR1,DR2);二片74LS245;二片74LS181(AL

2、U);一片6116静态存贮器(RAM);二片74LS161(PC);一片74LS273(AR);4片2764(CM);5片74LS273(UIR,IR);三片74LS08;一片74LS10;一片74LS244。2、实验设备:(1)SACT3C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仪一台。(2 )双踪示波器一台。(3)万用表一块。三、实验原理线路:1、数据通路部分原理线路图(图1);图12、微程序控制器原理线路框图,如图2所示。 图2 四、实验原理(一)数据通路的基本概念 数字系统中,各个子系统通过数据总线连接形成的数据传送路径称为数据通路。数据通路的设计直接影响到控制器的设计,同时也影响到数字系统的速度指标和成本

3、。一般来说,处理速度快的数字系统,它的独立传送信息的通路较多。但是独立数据传送通路一旦增加,控制器的设计也就复杂了。因此,在满足速度指标的前提下,为使数字系统结构尽量简单,一般小型系统中多采用单一总线结构。在较大系统中可采用双总线或三总线结构。(二)微程序控制器的设计思想:控制器在计算机中的分工是取指令,分析指令,执行指令,再取下一条指令,循环往复以完成程序设定的功能。微程序控制器的设计思想是将每一条微指令用一段程序来描述,微程序由若干条微指令组成,而每一条微指令又由若干微命令及一条微指令地址组成,每一条微命令对应于逻辑电路的一个控制操作。 微程序放在控制存储器中,取指令和分析指令属公用的微程

4、序段,执行指令则不同指令对应不同的微程序字段,到控制器的那个单元取指令,其地址在uPC中,而uPC的内容则由指令码结果或上条微指令的下地址字段决定,从控存取出的微指令放在微指令寄存器中。微指令的基本格式 微操作码微地址码微操作码:包含指令执行的一个步骤中所包含的全部微命令的编码,即一条微指令所需的全部控制信号的编码,用来发出操作控制信号。微地址码:用来产生下一条微指令的地址,指出下一条微指令代码在控制存储器中的存储位置。(三)微程序控制单元 1、 控制存储器:存放实现计算机指令系统的所有微程序由ROM(EPROM)实现。控制存储 器的字长是微指令字的长度。控制存储器的容量取决于指令的数量和每条

5、指令的微程序长度,也取决于微指令代码的利用率。 2、 微指令寄存器:微指令寄存器(CMIR)存放由控制存储器读出的一条微指令信息3、 微地址寄存器(CMAR):存放将要访问的下一条微指令的微地址。 4、 微地址形成部件:能测试执行中的状态信息,修改微地址寄存器的内容,以便按修改 后的内容去读下一条指令。(四)微程序控制单元的工作原理: 1、取指阶段 (1)将取指微程序首地址置于CMAR中。 (2)读微指令。 (3)产生微操作命令。 (4)形成下一条微指令地址。 (5)取下一条微指令。重复(1)(4)过程,直到该机器指令送入IR为止。 2、执行阶段 (1)当指令存入IR后,由指令的OP部分送到微

6、地址形成部件,形成该指令对应的微程序的首地址。 (2)读出微指令。 (3)产生微操作命令。 (4)形成下一条微指令地址。重复(1)(4)过程,直到该机器指令执行完为止。五、实验任务根据已知的微指令的操作码,自主设计微程序,按照设置好的微程序执行出来。微程序控制器综合设计日志2013年6月17日由于微程序控制器设计这个实验是对以前做过实验的一个综合,需要回顾运算器组成原理、存储器原理、数据通路实验。因此,首先我们再一次的完成了前三个实验的操作。熟悉掌握了实验原理,为之后微程序控制器设计做初期准备。随后,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微程序控制器的组成及工作原理。1.微程序控制器的组成微程序控制器原理框图如下

7、图所示,它主要由控制存储器、微指令寄存器和地址转移逻辑三大部分组成,其中微指令寄存器分为微地址寄存器和微命令寄存器两部分。图3控制存储器简称控存,用来存放实现全部指令系统的所有微程序,它是一种只读型存储器。控制存储器的字长就是微指令字的长度,其存储容量视机器指令系统而定,即取决于微程序的数量。微指令寄存器用来存放由控制存储器读出的一条微指令信息,其中微地址寄存器决定将要访问的下一条微指令的微地址,而微命令寄存器则保存一条微指令的操作控制字段和判别测试字段的信息。当P字段的取值不全为0,即需要进行判别或测试时,地址转移逻辑电路根据指令的操作码OP、寻址方式X、执行部件的“状态条件”反馈信息,去强

8、制修改微地址寄存器的内容,并按修改好的微地址去读取下一条微指令,从而实现微程序的分支。 2.微程序控制器的工作原理串行方式的微程序控制器工作过程如下图所示。计算机开机时,一方面通过硬件设置程序计数器PC的初值,另一方面通过硬件设置微地址寄存器的初值。PC的初值为系统初始化程序中第一条指令在ROM BIOS中的地址,微地址寄存器的初值为取指微指令在控制存储器中的微地址。根据微地址寄存器的内容经地址译码后选中控制存储器的某一存储单元,从控制存储器中读出一条微指令,这条微指令便是取指微指令。取指微指令的操作控制字段和P字段被送往微命令寄存器,在接下来的一个CPU周期内根据操作控制字段输出的微命令信号

9、,控制执行部件完成取指操作。取指过程为PC的内容经地址译码后选中指令Cache、二级Cache或主存储器中的某一存储单元,并将从内存中取出的指令代码送往指令寄存器IR,同时PC加1,形成下一条指令在内存中的地址。取指微指令的直接微地址字段被送往微地址寄存器,由于微指令完成的是取指操作,不同的指令实现不同的功能,需用不同的微程序来解释,因此在取指微指令设计时,P字段中包含有对指令操作码测试的编码。在执行该条微指令的最后一个T周期到来时,根据P字段和指令的操作码经地址转移逻辑电路强制修改微地址寄存器的内容,从而实现微程序的分支,不同的指令操作码将形成不同的分支微地址。接着又按修改后的微地址从控制存

10、储器中读取下一条微指令,又执行这一条微指令。当读出的微指令中P字段的取值不全为0时,地址转移逻辑电路根据指令的寻址方式、执行部件的“状态条件”反馈信息,强制修改微地址寄存器的内容,并按修改好的微地址从控制存储器中读下一条微指令。当读出的微指令中P字段的取值为全0,即不需要进行任何判别或测试时,直接根据微地址寄存器的内容,即当前微指令的直接微地址去读下一条微指令。当实现一条机器指令功能的微程序执行完毕后,又返回取指微指令,如此反复。图43.机器指令与微指令的关系一条机器指令的功能由若条微指令组成的序列来实现;机器指令存放在内存储器中,微指令固化在控制存储器中;每一个CPU周期对应一条微指令。20

11、13年6月18-20日这次实验的主要任务是要自主设计微程序并执行。因此从教材出发,寻找微程序设计实例。根据实例分析从中获取信息设计自己的微程序。1.微程序的设计步骤 根据CPU结构图,设计微指令格式; 根据CPU结构图、指令格式和功能,画出机器指令解释的微程序流程图,并确定每条微指令在控制存储器中的微地址,以及直接微地址; 设计微程序。2.微程序设计举例 微程序设计的步骤及具体的设计方法,这里在举例时写得非常详细,在实际解题时,只需写出微指令格式、微程序流程图及微地址分配和微程序即可。例1以教材上图5.1所示的CPU结构图,设计条件转移指令“JNZ addr”的微程序,假设JNZ指令的操作码编

12、码为0111,直接微地址为6位。解:根据CPU结构图,设计微指令格式如下所示:根据CPU结构图、指令格式和功能,画出机器指令解释的微程序流程图如下所示:由于在计算机开机时是由硬件设置微地址寄存器的初值,即取指微指令的微地址,因此在设计取指微指令的微地址时,考虑到为方便硬件实现,该微地址一般设置为全0,这里设计为000000。取指微指令中直接微地址的确定与操作码的位数有关,这里题目中给出的操作码为4位二进制,则取指微指令中直接微地址至少有4位必须为0,以便于在P1测试,即指令操作码测试时,根据指令的操作码修改微地址寄存器的内容,形成分支微地址。这里我们假定根据指令的操作码修改的是微地址寄存器中的

13、低4位,并且取指微指令的直接微地址为000000,那么在P1测试后,JNZ指令在执行周期中第一条微指令的微地址为000111。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设计出其它微指令在控制存储器中的微地址和微指令的直接微地址。设计微地址时要注意,第一条微指令的微地址和微程序中最后一条微指令的直接微地址相同,一般设计为全0。菱形框前面一条微指令的直接微地址和菱形框后面一条微指令的微地址不能随便确定,它与测试的操作码位数、测试的状态条件位数、测试的寻址方式位数,以及它们将修改哪一位或哪几位微地址有关。其它微指令的微地址只要不和上述微地址重复,可以任意设置。设计微程序。在机器指令解释的微程序流程图描述中,一个方框表示一

14、个CPU周期,一个CPU周期对应一条微指令。只要清楚了每个方框完成的功能,以及微指令格式中各个控制信号的含义和高低电平的定义,就可以顺利地编写出每个框对应的微指令。由JNZ指令的微程序流程图可知,JNZ指令的解释需要三个CPU周期,因此对JNZ指令的解释需要三条微指令,由这三条微指令组成了对JNZ指令解释的一段微程序。第一条微指令为取指微指令,按微程序流程图确定的微地址,它存放在控制存储器的000000微地址,该条微指令的二进制编码为:0000001101001 000 11110110000000该条微指令完成的功能是根据程序计数器PC的值,访问指令Cache,从相应存储单元取出一条指令并送

15、往指令寄存器IR,同时PC加1。要实现上述功能,在微指令的操作控制字段中,对应的有效微命令依次为:CS_I为“0”,RD_I为“1”完成读指令Cache功能;LDIR为“1”完成将指令总线IBUS上的指令代码打入指令寄存器IR的功能;LOAD为“1”,LDPC为“1”完成PC加1功能;其它微命令信号均无效,即高电平有效的微命令编码为“0”,低电平有效的微命令编码为“1”。由于ALU的输出控制信号ALU_B无效,S2、S1、S0的编码任意,这里编码为000,下面两条微指令中S2、S1、S0的编码与之相同。在微程序设计时,微程序流程图的判别测试框(菱形框)完成的功能与它所在的前一个方框放在同一个C

16、PU周期内执行,即判别测试操作与它所在的前一个方框完成的操作设计在同一条微指令内。根据微程序流程图,由于要进行P1测试,因此该条微指令的P字段中P1的编码为“1”,P2的编码为“0”,微指令的直接微地址字段指明了下一条微指令的微地址是000000。但是,由于要进行P1测试,因此000000并不是下一条微指令真正的微地址。P1测试的是指令寄存器IR中的操作码字段,即根据操作码字段来形成下一条微指令的地址。我们假定在地址转移逻辑电路设计时,P1测试的结果是用指令的操作码来强制修改微地址寄存器的低4位,于是在形成下一条微指令的微地址时,微地址寄存器的内容被修改为000111。按微程序流程图确定的微地

17、址,第二条微指令存放在控制存储器的000111微地址,该条微指令的二进制编码为:0001111000001 000 11111101000000该微指令不实现任何功能,因此该微指令中所有的微命令信号均无效,即高电平有效的微命令编码为“0”,低电平有效的微命令编码为“1”。根据微程序流程图,由于要进行P2测试,因此该条微指令的P字段中P1的编码为“0”,P2的编码为“1”,微指令的直接微地址字段指明了下一条微指令的微地址是000000。但是,由于要进行P2测试,因此000000并不是下一条微指令真正的微地址。P2测试的是状态字寄存器PSW中的ZF标志位,即根据ZF标志位来形成下一条微指令的微地址

18、。我们假定在地址转移逻辑电路设计时,P2测试的结果是用ZF来强制修改微地址寄存器的第4位A4(六位微地址为A5A0),于是在形成下一条微指令的微地址时,有两个不同分支微地址。若ZF的值为“1”,则机器语言程序不实现转移,微地址寄存器的内容保持不变;若ZF的值为“0”,则机器语言程序实现转移,微地址寄存器的内容被修改为010000。按微程序流程图确定的微地址,第三条微指令存放在控制存储器的010000微地址,该条微指令的二进制编码为:0100000100001 000 11111000000000该条微指令完成的功能是将指令寄存器IR中的形式地址部分,即转移地址打入程序计数器PC,从而实现程序分

19、支。要实现上述功能,在微指令的操作控制字段中,对应的有效微命令依次为:ADDR_B为“0”完成将指令寄存器IR中的形式地址部分送往数据总线DBUS; LOAD为“0”,LDPC为“1”完成将数据总线DBUS上的内容打入程序计数器PC的功能;其它微命令信号均无效,即高电平有效的微命令编码为“0”,低电平有效的微命令编码为“1”。根据微程序流程图,由于不需要进行P1或P2测试,因此该条微指令的P字段中P1和P2的编码均为“0”,微指令的直接微地址字段指明了下一条微指令的微地址是000000。由于该微指令不需要进行任何判别或测试,因此000000就是下一条微指令真正的微地址。2013年6月21日为了

20、熟悉微程序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和所设计的各指令相应微程序的执行过程。我们验证了实验指导书中的微程序控制器试验。1、实验程序表RAM地址内容说明00H01H20H0DHLDA X双字节指令,指令码20H ;LDA 0DX将0D地址中内容送累加器R502H03HC0H0EH ADD X双字节指令,指令码C0H;ADD 0E将0E地址中的内容与R5内容相加,结果送R504H05H40H10HSTA X 双字节指令,指令码40H;STA 10将累加器R5的内容送内存地址10H的单元中06H07H60H10HOUT X 双字节指令,指令码60H;OUT 10将10H地址中的内容送到数据总线上08H09HE0

21、H0FHAND X双字节指令,指令码E0H;AND 0F将R5 的内容和0FH单元相与,结果送R5 0AH80HCOM单字节指令,指令码80H将R5内容取反送R5 0BHOCHA0H00HJMP X双字节指令,指令码A0H;JMP 00将程序无条件转移到地址为00H的单元即将00PC0DH0EH0FH55H8AHF0H数据数据数据 2、按照给定的程序将数据和指令读入RAM中。3、读出刚才写入的程序,检查程序和数据是否正确。4、检查完成后,执行指令。5、说明:见微程序流程图,微程序控制器在清零后,总先给出微地址为00000的微指令(启动)。读出微地址为00000的微指令时,便给出下条微地址为00

22、001,微地址为00000及00001的两条微指令是公用微指令,微地址为00001的微指令执行的内容是:PC(地址记数器)内容送地址寄存器。然后PC加1,同时给出下一条微指令地址00010。微地址为00010的微指令在T3时序信号到来时,执行的是:把RAM中存放的数据(指令)送到IR(指令寄存器)同时给出判别信号P(1)及下一条微指令的地址01000,在”T4”有效时,根据P,IR7,IR6,IR5微改微地址01000,产生下条微指令地址。在IR7,IR6,IR5为000(即IR无指令输入时),仍执行01000的微指令,从而可对RAM进行继续读操作。当执行完一条IR指令的全部微指令,即执行到每

23、个微程序的最后一条微指令时均给出下一条微指令的微地址为00001,接着执行00001,00010的公共微指令,读下一条微指令地址全部由微指令给出,直到执行完这一条指令的若干微指令,再给出下一条微指令的地址00001。实验时,可通过存储器中有关单元内容的D7, D6,D5三位来模拟指令代码(IR7,IR6,IR5),模拟不同的指令,从而读出不同的微指令,用单拍方式,将程序的ADD(加法)AND(与)。LDA(RAM数写入R5累加器),STA(累加器写入RAM)。OUT(RAM输出到数据总线)。COM(取反)。JMP(程序转移)等指令,一条一条读出显示,在做这些指令的实验前,先在RAM中按表3,写

24、好指令代码及运算数据。图7程序流程图根据实验给出的程序流程图以及实验操作步骤验证微程序控制实验的过程和显示结果。通过实际操作,真正明白微程序操作流程,为之后的自己设计指令操作提供了帮助。 2013年6月24日 进行自主实验设计: 根据上周进行的指导书上实验数据操作,进行程序表和流程图的设计。 下表为我们小组设计的程序指令表: 表1 程序表:RAM地址内容说明10H11H20H1AHLDA X双字节指令,指令码20H ;LDA 1A将1A地址中内容送累加器R512H13HE0H1BHAND X双字节指令,指令码E0H;AND 1B将R5 的内容和1BH单元相与,结果送R514H15HC0H1CH

25、ADD X双字节指令,指令码C0H;ADD 1C将1C地址中的内容与R5内容相加,结果送R516H17H40H30HSTA X 双字节指令,指令码40H;STA 30将累加器R5的内容送内存地址30H的单元中18H19H60H30HOUT X 双字节指令,指令码60H;OUT30将30H地址中的内容送到数据总线上1AH1BH1CH5FHF5H2AH数据实验程序流程图 2013年6月25日今天我们将昨天设计的程序表进行整理,并列出了指令和数据写入RAM中的操作表以及存储器读操作过程及显示结果表,然后准备进行实验验证。 1、实验操作步骤: (1)连接好UMBIN与UMBOUT之间的26线扁平电缆,

26、将所有模拟二进制开关置高电平(除QD=0、QD=0、DP=1、TJ=0外,即时序电路处于单脉冲状态。)把连续脉冲Q4接至时序电路的H输入,QD由010,启动时序电路。 (2)将表1的程序写入RAM方法可用存储器实验中的方法,或用下面微程序的方法。即用微程序指令强迫RAM写来实验。方法是:SWE=1,SRD=1,/CLR由101,使UA4-0=00000。SWE由101,使微地址UA4-0=10000,然后按表2来操作。由于控制信号全部由微程序控制器提供,因此只需操作,数据输入开关和脉冲产生电路中的单拍开关QD。以下为存储器写入全过程,起始地址为10H。只需在SWE置UA4=1,UA4-0=10

27、000后,数据输入开关SW7-0置为10H即可。写入过程结束后,将/CLR送101,清零微地址。 表2 指令和数据写入RAM中操作表SW开关RAM地址总线D7-0微地址UA4-0单脉冲注释10H10000有10H10001有SW设置起始地址送PC:SWPC20H10H20H10010有SWRAM,操作码送RAM(LDA)10H11H10001有PCU4:PC+11AH11H1AH10010有SWRAM,操作码送RAM(LDA)。11H12 H10001有PCU4:PC+1E0H12HE0H10010有AND指令 12H13H10001有1BH13H1BH10010有13H14H10001有C0

28、H14HC0H10010有ADD加法指令14H15H10001有1CH15H1CH10010有15H16H10001有40H16H40H10010有STA指令16H17H10001有30H17H30H10010有17H18H10001有60H18H60H10010有OUT指令18H19H10001有30H19H30H10010有19H1AH10001有5FH1AH5FH10010有数据1AH1BH10001有F5H1BHF5H10010有1BH1CH10001有2AH1CH2AH10010有1CH1DH10001有 3、存储器的读操作 读出刚才写入程序,检查程序和数据是否正确。 SWE=1,S

29、RD=1,SRD由101,UA4-0=01000,强迫机器处于RAM 读状态。同样,只需按表3操作数据输入开关一次,按单拍开关QD即可反复读出。 程序以10H为起始地址,需在开始数据开关SW7-0置10H、AD7-0显示以10H开始,其它步骤不变。 表3 存储器读操作过程及显示结果表:SW开关RAM地址总线D7-0微地址UA4-0单脉冲注释10H10000有10H10011有SW设置起始地址送PC:SW有PC10H20H10100有从RAM10单元读出操作码20H10H11H10011有PCU4:PC+111H1AHH10100有从RAM11单元读出操作码1AH11H12H10011有PCU4

30、:PC+112HE0H10100有从RAM12单元读出操作码E0H12H13H10011有PCU4:PC+113H1BHH10100有从RAM 13单元读出操作码1BH13H14H10011有PCU4:PC+114HC0H10100有从RAM14单元读出操作码C0H14H15H10011有PCU4:PC+115H1CH10100有从RAM 15单元读出操作码1CH15H16H10011有PCU4:PC+116H40H10100有从RAM16单元读出操作码40H16H17H10011有PCU4:PC+117H30H10100有从RAM17单元读出操作码30H17H18H10011有PCU4:PC

31、+118H60H10100有从RAM18单元读出操作码60H18H19H10011有PCU4:PC+119H30H10100有从RAM19单元读出操作码30H19H1AH10011有PCU4:PC+11AH5FH10100有从RAM1A单元读出操作码5FH1AH1BH10011有PCU4:PC+11BHF5H10100有从RAM1B单元读出操作码F5H1BH1CH10011有PCU4:PC+11CH2AH10100有从RAM1C单元读出操作码2AH1CH1DH10011有PCU4:PC+1 至此,完成了数据和指令存入RAM中,再从RAM中读出的操作。理解了微程序编程的思想,熟悉了微程序指令的操

32、作过程。2013年6月26-28日 根据先前设计好的程序指令并存入RAM中的指令,执行这5条指令。表4 为指令的执行过程。 表4 SW开关RAM地址总线D7-0微地址UA4-0单脉冲 注 释 , 10H00000有10H00001有SWPC10H20H00010有操作码20H送IR(LDA)10H11H01001有PCU4,PC+111H1AH10101有1AHU41AH5FH10110有1AH的内容5FHR5(累加器)1AH12H00001有PCU4,PC+112HE0H00010有操作码E0HU4(AND)12H13H01111有PCU4,PC+113H1BH00011有1BHU41BHF

33、5H00100有1BH单元内容F5HDR11BH5FH00101有R5单元内容5FHDR11BH55H00111有DRI与DR2=55R51BH14H00001有PCU4, PC+114HC0H00010有操作码C0H送IR(ADD)14H15H01110有 PCU4,PC+115H1CH00011有1CHU41CH2AH00100有1CH单元内容2AHDR21CH55H00101有R5单元内容55HDR11CH7FH00110有DR1+DR2=7FR51CH16H00001有PCU4, PC+116H40H00010有操作码40HIR(SIR)16H17H01010有PCU4,PC+117H

34、30H10111有30HU430H7FH11000有R5内容7FH RAM地址30单元30H18H00001有PCU4,PC+118H60H00010有操作码60HIR(OUT)18H19H01011有PCU4,PC+119H30H11001有30HU430H7FH11010有RAM30单元7FH数据总线30H00001有具体执行过程如下:1、执行LDA指令(RAM内容写入R5 累加器): 如表4所示,RAM 的10单元存放LDA的机器指令码20H,11单元存放1AH,1AH单元存放5FH。此指令目的是要将5FH送入累加器R5。 数据输入开关拨好10H /CLR清零开关由101,使微地址UA4

35、-UA0为00000。 按一次单拍脉冲QD执行微地址为00000的启动程序,给出下条微指令的地址UA4-UA0为00001。 按一次单脉冲QD,执行微地址为00001的微指令,10地址寄存器U4 ,且地址计数变为11H,这时10单元的内容20H到指令寄存器IR,D7-0显示为20H,即IR7,IR6,IR5=0,0,1,给出下一条微地址为00010 按一次单脉冲QD执行微地址为00010的微指令,这时PCU4 ,即11H地址寄存器U4,显示为11H,PC+1PC,给出下一条微地址为01001 按一次单脉冲QD,执行地址为01001的微指令,这时RAM地址寄存器U4 ,即11单元的内容1AH到U

36、4中,这时显示为1AH,给出下一条微地址为10101 按一次单脉冲QD,执行微地址为10101的微指令,这时RAMR5累加器,即1AH单元内容5FH到累加器R5,这时数据总线显示D7-D0为01011111,给出下一条微地址为10110,该机器指令执行完时,R5内容为5FH 按一次单脉冲QD,执行微地址为10110的微指令,PC+1PC显示12H给出下一条微地址为000012、执行AND指令(AND 1B,即把R5内容和1BH单元内容相与结果送到R5)。 按一次单脉冲QD,执行微地址为00001的微指令,这时12HU4地址寄存器显示12H,且地址计数器PC+1PC,这时RAM的12H单元的内容

37、E0H(指令码)送到指令寄存器IR,IR7,6,5=111,D7-0显示E0H,由于P=1,从微程序控制原理图可以看出,给出下一条微地址为00010 按一次单脉冲QD,执行微地址为00010的微指令,这时PCU4,地址寄存器,即13HU4,显示13H,PC+1PC,给出了下一条微地址为01111 按一次单脉冲QD,执行微地址为01111的微指令,这时RAMU4,即13H单元的内容1BHU4(地址寄存器)显示1BH,下一条微地址为00011 按一次单脉冲QD,执行微地址为00011的微程序,这时1BH单元的内容F5HDR2(即11110101DR2),D7-0显示F5H,下一条微地址为00100

38、 按一次单脉冲QD,执行微地址为00100的微指令,这时R5DR1,(即01011111DR1)D7-0显示5FH,并根据P=1,IR7,6,5状态得出下一条微指令地址为00101 按一次单脉冲QD,执行微地址为00101的微指令,将DR1与DR2相与,结果送R5,D7-0显示55H,(即11110101与01011111相与得01010101送R5),下一条微地址为00111 按一次单脉冲QD,执行微地址为00111的微指令,PC+1PC,显示14H,下一条微地址为000013、执行ADD 指令: 按一次单脉冲QD,执行微地址为00001的微指令,这时,14H地址寄存器U4 且地址计数器+1 为15H。这时存储器地址显示14H,14单元的内容C0H到指令寄存器IR即IR7,6,5=1,1,0,D7-0显示,下一条微地址为00010 按一次单脉冲QD,执行微地址为00010的微指令,这时PCU4 即15HU4 地址寄存器,显示15H,PC+1PC,下一条微地址为01110 按一次单脉冲QD,执行微地址为01110的微指令,这时RAM_U4 (即15单元的内容1CH到地址寄存器U4 中,这时显示1C,下一条微地址为00011 按一次单脉冲QD,执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