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孟子中“之”字用法的描写分析 2012届安阳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 姓 名 丁柱英 摘要:孟子是反映战国时期汉语实际面貌的代表作品之一,是汉语语法史专书研究中可资利用的宝贵材料。孟子中“之”字随处可见,本文通过对孟子中“之”字的量化考察,分析其意义和用法,或可有助于了解战国时期汉语词汇和语法的某些特征。 关键词:之词性 用法 孟子是一部融哲理性和文学性为一体的先秦儒家经典著作,它的语言明快生动且富有哲理性,在古代汉语文学语言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起过巨大的作用。在孟子一书中,“之”是使用最多的词之一,据杨伯峻先生(1981)考证,“之”字出现了1902次。孟子中“之”的用法复杂而广泛。本文的词类区
2、分标准以意义为主,辅以形式特征。具体如下:a. 根据动词所带宾语的不同来区分不及物动词和及物动词,即能带受事宾语(表示动作直接支配的人或事物)、对象宾语(表示动作关涉的对象)和处所宾语(表示动作关涉的处所)的动词是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不能带这三类宾语。 b. 助词是不能单独使用、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起辅助作用的词。助词可以分为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两种。“之”用法的描写c. 代词是起指称、替代作用的词。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三类。 一 “之”做及物动词及物动词有一种叫做趋止动词,及物趋止动词表示趋行、居止等意义,可以带处所宾语,有的也可以带处所补语。这类动词的大多数表示趋行义,少数几个动词
3、表示居止意。“之”字作为及物趋止动词在孟子中出现了44次。趋止动词所带的宾语多由国名、处所名词等充任。“之” 用如趋止动词的例子如下:(1)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亩而为氓。”(5.4) 5.4指例文在孟子中的章节号,以下仿此。 (2)他日,由邹之任,见季子。(12.5) 前例的“自楚之滕”意思是“从楚国来到滕国”;后例的由邹之任”意思是“从邹国到任国去”。从上面两例可以看出“之”字可以带国名作处所宾语,“之”字可以作为趋止动词。另外,“之”作为趋止动词时的宾语可以是有生名词(表示人或动物等,是名词的一种)充任,表示人所在之处。这时动词所带的宾
4、语仍为处所宾语。 例如:(3)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9.5)上例的意思是“打官司的,不到尧的儿子那里,而是到舜那里”。可以看出,“之”字所带的宾语是处所宾语。再者,“之”的宾语可以由谓词性成分充任,这时谓词型宾语表示动作趋向的目标,仍为处所宾语。(4)然后驱而之善(1.7)上例的意思是“然后引导他们向善”。可以看出,“之”的目标是“向善”。二 “之”做结构助词“之”字作结构助词,有较强的粘附性,起着标志某种语法结构的作用。孟子一书中“之”字作结构助词共出现了994次。1从语法意义上看,结构助词“之”常用于偏正结构中表示领属或修饰的关系。21“之”表示领属关系。例如:(1)寡人之民不加多,
5、何也?(1.3) (2)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 (9.5)(3)有士于此,而子悦之,不告于王而私与吾子之禄爵,夫士也,亦无王命而私受之于子,则可乎?何以异于是?(4.8)例(1)的“寡人之民”、例(2)的“尧之宫、尧之子”、例(3)的“吾子之禄爵”中的“之”都表示领属关系,修饰语由有生名词充任。22“之”表示修饰关系。例如:(4)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13.15)(5)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11.13)(6)附之以韩魏之家,如其自视欿然,则过人远矣。(13.11)(7)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3. 6) 例(4)的
6、“孩提之童”、 例(5)的“拱把之桐梓”、 例(6)的“韩魏之家”、例(7)的“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政”中的“之”表示修饰关系,充任修饰语的可以是有生名词、无生名词、其他体词性成分、甚至是谓词性成分。2 从“之”所连接的成分的性质上看,有以下几种:21“之”连接体词性修饰语与体词性中心语。例如:(8)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1.1)(9)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5.4)(10)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8.21)(11)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11.8) (12)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8.24) 例(8)的“千乘之国、百乘之家”、 例(9
7、)的“尧之时”、例(10)的王者之迹、例(11)的“人之情”、例(12)的“今日之事”中的“之”连接的成分都是体词性的修饰语和体词性中心语。22“之”连接体词性修饰成分与体词性并列结构。例如:(13)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3.2)(14)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1.5)前例的“齐之卿相”、后例的“秦楚之坚甲利兵”中的“之”连结的是体词性修饰成分与体词性并列结构。23“之”连接体词性修饰成分与体词性偏正结构。例如:(15)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14.29)(16)欲贵者,人之同心也。(11.17)(17)我何以汤
8、之聘币为哉?(9.7)例(15)的“君子之大道”、例(16)的“人之同心”、例(17)的“汤之聘币”中的“之”连接体词性修饰成分与体词性偏正结构。24“之”连接体词性修饰成分与方位词。例如:(18)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14.15)(19)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残而已矣。(6.5)(20)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13.25)例(18)的“百世之上、百世之下”、例(15)的“水火之中”、例(15)的“利与善之间”中的“之”连接体词性修饰成分与方位词。25“之”连接体词性成分和者字结构。例如: (21)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6.9)(22)五谷者,种
9、之美者也。(11.19)前例的“鸟兽之害人者”、后例的“种之美者”中的“之”都是连接体词性成分和者字结构。26“之”连接体词性成分和所字结构。例如:(23)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3.2)(24)继世以有天下,天之所废,必若桀纣者也。(9.6)(25)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13.40)例(23)的“孟施舍之所养勇”、例(24)的“天之所废”、例(25)的“君子之所以教”中的“之”连接体词性成分和所字结构。27“之”连接谓词性修饰成分和体词性中心语。例如:(26)是舍箪食豆羹之义也。(13.34)(27)彼以爱兄之道来,故诚信而喜之,奚伪焉?(9.2)(28)子之持戟之士,
10、一日而三失伍,则去之否乎?(4.4)例(26)的“舍箪食豆羹之义”、例(27)的“爱兄之道”、例(28)的“持戟之士”中的“之”连接谓词性修饰成分和体词性中心语。28“之”连接修饰性成分与形容词性中心语。例如:(29)饥者甘食,渴着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13.27)(30)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也。(14.33)(31)吾今而后知杀人亲之重也。(14.7)例(29)的“饮食之正”、 例(30)的“盛德之至”、 例(31)的“杀人亲之重”、中的“之”连接修饰性成分与形容词性中心语。 29“之”连接修饰性成分与动词性中心语。例如:(32)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4.3)(
11、33)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6.5)(34)谨庠序之教。(1.3)例(32)的“前日之不受”、例(33)的“大旱之望雨”、例(34)的“庠序之教”中的“之”连接修饰性成分与动词性中心语。210“之”连接主谓结构。例如:(35)民归之,由水之就下。(1.6)(36)故民之从之也轻。(1.7)(37)大哉尧之为君!(5.4)(38)父母之不我爱,于我何哉?(9.1)(39)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11.20)例(35)的“水之就下”、例(36)的“民之从之”、例(37)的“尧之为君”、 例(38)的“父母之不我爱”、 例(39)的“羿之教人射”中的“之”, 连接主谓结构。 结构助词“之”用在
12、主谓之间时,这个句子的独立性便被破坏了,变成了一个语意不完整的词组。这个词组可以充当单句的主语、宾语或状语。也可以作复句中的一个分句。例如:“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孟子公孙丑下)。这句话里的“王之不可以为汤武”作宾语。2.11 “之”字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能译出。 (40)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1.7) (41)孟子曰:“王何卿之问也?” (10.9)(42)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13.46)(43)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1.7)例(40)的“夫子之谓”,前置宾语之前不用其他副词强调,形成“宾语之动词(介词)”的格式。例(41
13、)的“何卿之问”,前置宾语由疑问代词“何”与另一成分组成的偏正短语充当,构成“何之”的格式,动词则一般常用“有”,整个格式表示反问或疑问。例(42)的“君子之于禽兽”,强调宾语的唯一性,在宾语前再加上副词“唯(惟)”,构成“唯(惟)之(之为,之是)”的格式。 三 “之”作语气助词玉篇之部:“之,发声也。”“发声”表示调整语气、作词缀或使音节和谐。孟子中“之”作语气助词共出现了17次。 3.1用于句首、句中或句末,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1)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13.5)(2)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勃然兴之矣。(1.6)前例的“行之”和后例的“兴之”中的“之”,都用于句中、词末,起调
14、整音节的作用。3.2用于人名、地名、动植物名或其他事物名之间。凡人名一般加在姓与名之间,凡事物专名一般加在种名和属名之间。起调整音节、舒缓语气的作用。 (3)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8.24)上例“庾公之斯”中的“之”,用于人名的姓与名之间,起调整音节的作用。四 “之”作代词把某些“之”视为指示代词,至少有两点好处:a.可以避免一个“之”可以表示几种人称的弊病。例如:(1)徐子以告夷子。夷子忤然为间曰:“命之矣。”(5.5)上例中的“之”,杨伯峻先生(1981)说“朱熹集注云:命,犹教也,言孟子已教我矣。则之虽为第三人称代词,实则夷之用以自指。”“之”不可能兼具两种人称的“特异功能”,“命之
15、”的“之”是泛指教诲的道理的指示代词。b.可以避免把“之”讲成“凑足音节”。例如:(2)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拽兵而走。(1.3)上例中的“之”,杨伯峻先生(1981)说:“鼓在这里为不及物动词,其下不当有宾语,这之字不是宾语,只是用来凑足一个音节罢了。”我们认为把“之”看成指示代词,就可以避免把没有什么差别的一个“之”既讲成第三人称代词,又讲成凑足音节的词。“鼓之”的“之”泛指用击鼓来激励将士去冲锋陷阵的那种情况。“之”字作代词,在孟子一书中共出现了848次。可以是指示代词、也可以是人称代词,可以泛指、也可以确指,可以指人、也可以指事,可以作单宾语、双宾语和介词宾语。 4
16、.1“之”做单宾语。例如:(3)使其子九男事之。(10.6)(4)父母之心,人皆有之。(6.3)(5)臣之未闻也。(1.7)前两例的“之”指人,后例的“之”指事。三者都是单宾语。42“之”是在双宾语句中作近宾语和介词宾语。例如:(6)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3.5)(7)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13.22)(8)夫子与之游。(8.30)(9)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12.9)“之”字作双宾语的间接宾语,用在动词后,“之”与后面的名词性成分同时作动词的宾语,即所谓的双宾语结构。前两例中的“之”作双宾语句的近宾语,后两例中的“之”作介词的宾语。前三例指
17、人,后一例指事。43用于凝固结构“如之何”、“谓之”等中。例如:(10)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9.5)(11)于今为烈,如之何其受之?(10.4)(12)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2.8)前两例的“如之何”和后一例的“谓之”都可以看作广义的处置式,即可以理解为“把他怎么样”或“把他叫作什么”。其中的“之”字同其他词语一起组成凝固结构,作指示代词,但已经虚化,失去指代作用,用法同于“如何”,可作状语、谓语等。但语感上仍能补出代词。44“之”字指人,形式上是指第三人称,实际上是指说话者自己,即指第一人称。可译为“我”。 (13)人知之,亦嚣嚣。(13.9)上例
18、中的“人知之”即指第一人称“人知我”。45“之”字作指示代词,可以代比较近的事物,作宾语,相当于“这”。 (14)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2.2) 上例中的“之”作指示代词、指代比较近的事物,作宾语。 孟子中“之”字用法灵活复杂,词性多种多样,语法修辞作用也是非常广泛。掌握了“之”字的各种用法,才能更好的去理解孟子的真正思想,才能进一步把握先秦汉语的特征。 根据杨伯峻先生孟子译注本统计,孟子全书总共35389字,使用的单字字形为1897个里只用于记录复音词。然而根据程湘清先生先秦双音词研究一文统计,孟子一书共有2886个词,其中有单音词2562个,占88.8%;双音词300个,三音节24个。这些数据充分证明了一个事实,在先秦词汇中存在的现象,即单音节词占了相当一大部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题库必背100题带答案详解(a卷)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预测试题【模拟题】附答案详解
- 押题宝典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考试题库附参考答案详解(基础题)
- 第3课 古代印度
- 2025年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法考)考试题库(附答案和详细解析)
- 合肥市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耦合关系及协同发展路径探究
- 合作学习赋能:中职英语口语教学的创新与突破
- 公司实验室管理评审计划
-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英语试题及答案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综合练习(a卷)附答案详解
- 2025年TCL集团校园招聘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法考《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试题及答案
- 2025-2026学年人教版小学劳动技术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2025西藏日喀则市高级技工学校招聘专业实训指导教师和后勤保障人员20人备考练习题库及答案解析
- 危重患者安全转运指南
- 医院医患纠纷处理课件
- 2025-2026学年人教鄂教版(2024)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手机行业知识培训课件
- 湖北省腾云联盟2026届高三8月联考物理(含答案)
- 教学资料管理制度
- 2025年清远市公安局清城分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考试试题(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