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节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气压带和风带提示:气流下沉,形成提示:气流下沉,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1.1.区域认知区域认知结合图文材料,认识不同地区大气环流结合图文材料,认识不同地区大气环流( (气压带、风带、季风气压带、风带、季风) )的特点。的特点。2.2.综合思维综合思维综合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季节移动对气候的影响;分析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综合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季节移动对气候的影响;分析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影响。3.3.地理实践力地理实践力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并能运用大气环流的相关知识
2、分析大气环流对当地气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并能运用大气环流的相关知识分析大气环流对当地气候和天气的影响。候和天气的影响。 体会课堂探究的乐趣,体会课堂探究的乐趣, 汲取新知识的营养,汲取新知识的营养,让我们一起让我们一起 吧!吧!进进走走课课堂堂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1 1)大气环流)大气环流n 概念:概念:全球性有规律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从而使高纬度和低纬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从而使高纬度和低纬度之间、海洋和陆地之间的度之间、海洋和陆地之间的
3、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n 意义:意义:(2 2)三圈环流)三圈环流n 假设假设: : 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地球表面是均匀的以北半球为例以北半球为例n 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 :高、低纬度地区的受热不均高、低纬度地区的受热不均; ;地转偏向力。地转偏向力。(2 2)三圈环流)三圈环流以北半球为例以北半球为例n 假设假设: : 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地球表面是均匀的 n 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 : 高、低纬度地区的受热不均高、低纬度地区的受热不均; ; 地转偏向力。地转偏向力。n 过程过程赤 道 低 气 压 带赤 道 低 气 压 带 赤道地区接受太阳辐射能量多
4、,近地面的空气赤道地区接受太阳辐射能量多,近地面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密度减小,气压降低。这样赤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密度减小,气压降低。这样赤道地区就形成了个低压带道地区就形成了个低压带赤道低压带赤道低压带。(2 2)三圈环流)三圈环流被迫下沉被迫下沉高空高空赤道赤道北纬北纬3030度度北纬北纬3030度形成度形成高压高压近地面近地面南风南风东北风东北风受热上升受热上升以北半球为例以北半球为例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在高空向南北分流。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在高空向南北分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北流的一支逐渐向右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北流的一支逐渐向右偏转成西南风,到达北纬偏转成西南风,到达北纬30
5、30附近高空时偏附近高空时偏转成了西风。转成了西风。这样,来自赤道高空的气流在这里不断堆积这样,来自赤道高空的气流在这里不断堆积下沉,使地面气压升高,形成下沉,使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压带流出的气流,一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压带流出的气流,一部分向南流向赤道低压带,逐渐向右偏转成部分向南流向赤道低压带,逐渐向右偏转成东北风,称为东北风,称为东北信风东北信风。副热带高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2 2)三圈环流)三圈环流以北半球为例以北半球为例n 假设假设: : 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地球表面是均匀的 n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 :高、低高、低纬度地区的
6、受热不均纬度地区的受热不均; ;地转偏向力。地转偏向力。n 过程过程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压带流出的气流,一部分向南流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压带流出的气流,一部分向南流向赤道低压带,逐渐向右偏转成东北风,称为向赤道低压带,逐渐向右偏转成东北风,称为东北信风东北信风。东北信风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在赤道地区辐合上升。这东北信风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在赤道地区辐合上升。这样,便在赤道与北纬样,便在赤道与北纬3030之间形成一个之间形成一个低纬度环流圈低纬度环流圈。赤 道 低 气 压 带赤 道 低 气 压 带这样,来自赤道高空的气流在这里不断堆积下沉,使地这样,来自赤道高空的气流在这里不断堆积下沉,使地面气压升
7、高,形成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2 2)三圈环流)三圈环流以北半球为例以北半球为例n 假设假设: : 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地球表面是均匀的 n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 :高、低纬度地区的受热不均高、低纬度地区的受热不均; ;地转偏向力。地转偏向力。n 过程过程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压带向北流出的气流,逐渐向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压带向北流出的气流,逐渐向右偏转成西南风,称为右偏转成西南风,称为盛行西风盛行西风。北极及其附近是纬度最高的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能北极及其附近是纬度最高的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最少,终年寒冷,空气堆积下沉,形成量最少,终年寒冷,空气堆积下沉,
8、形成极地高压带极地高压带。从极地高压带向南流的气流,逐渐向右偏转成东北风,从极地高压带向南流的气流,逐渐向右偏转成东北风,称为称为极地东风极地东风。赤 道 低 气 压 带赤 道 低 气 压 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2 2)三圈环流)三圈环流以北半球为例以北半球为例n 假设假设: : 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地球表面是均匀的n 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 : 高、低纬度地区的受热不均高、低纬度地区的受热不均; ; 地转偏向力。地转偏向力。n 过程过程极地东风与较暖的盛行西风在北纬极地东风与较暖的盛行西风在北纬6060附近相遇,暖而附近相遇,暖而轻的盛行西风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极地东风气
9、流之上,轻的盛行西风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极地东风气流之上,在极地高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之间形成一个相对的低压在极地高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之间形成一个相对的低压带,称为带,称为副极地低压带副极地低压带。从副极地低压带上升的气流在高空又分别流向副热带和从副极地低压带上升的气流在高空又分别流向副热带和极地上空从而形成了极地上空从而形成了中纬度与高纬度环流圈中纬度与高纬度环流圈。赤 道 低 气 压 带赤 道 低 气 压 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2 2)三圈环流)三圈环流n 假设假设: : 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地球表面是均匀的n 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 : 高、低纬度地区的受热不均高、低纬
10、度地区的受热不均; ; 地转偏向力。地转偏向力。n 过程过程在南半球,同样存在着低纬、中纬、高纬三个环流圈。在南半球,同样存在着低纬、中纬、高纬三个环流圈。这样,全球共形成这样,全球共形成七个气压带七个气压带,即赤道低压带,南北,即赤道低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压带,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压带,南北半球的极地高压带。北半球的极地高压带。在气压带之间形成了在气压带之间形成了六个风带六个风带,即南北半球的低纬信,即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西风带,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西风带,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带。技巧归纳技巧归纳 巧记全球气
11、压带、风带的分布巧记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口诀法口诀法:“:“高低相间高低相间, ,北撇南捺北撇南捺”。“高低相间高低相间”指南北半球气压带一高一低相间分布指南北半球气压带一高一低相间分布, ,如图甲中如图甲中h h为高气压带为高气压带,l,l为低为低气压带。气压带。“北撇北撇”指北半球三个风带风向都在一撇上指北半球三个风带风向都在一撇上,“,“南捺南捺”指南半球三个风带风指南半球三个风带风向都在一捺上向都在一捺上( (如图乙如图乙) )。注意风是从高压吹向低压。注意风是从高压吹向低压, ,即风向的箭头方向要指向低压。即风向的箭头方向要指向低压。图形法图形法如上图所示如上图所示,四个手指与手掌
12、弯曲成四个手指与手掌弯曲成90 角角,它们之间的接触带的凹陷处和凸起处分别它们之间的接触带的凹陷处和凸起处分别代表低压带和高压带代表低压带和高压带,其中中指和无名指的凸起处分别代表不同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其中中指和无名指的凸起处分别代表不同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它们之间的凹陷处代表赤道低压带它们之间的凹陷处代表赤道低压带,食指和小拇指的凸起处分别代表不同半球的极地食指和小拇指的凸起处分别代表不同半球的极地高压带高压带,食指与中指之间以及小拇指与无名指之间分别代表不同半球的副极地低压带。食指与中指之间以及小拇指与无名指之间分别代表不同半球的副极地低压带。(3 3)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气压带和风带
13、的季节移动地球公转使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地球公转使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n 原因:原因:北半球北半球夏季偏北、冬季偏南夏季偏北、冬季偏南n 规律:规律:17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1 1)成因)成因冬季,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低,出现冷高压。冬季,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低,出现冷高压。 夏季,陆地增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高,出现热低压。夏季,陆地增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高,出现热低压。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比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对气压的影响尤为显著,使纬向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比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而且海
14、陆相间分布,对气压的影响尤为显著,使纬向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个高、低气压中心。由于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海陆分布的影响,大气环流实际情况比理想模式要复杂得多。,大气环流实际情况比理想模式要复杂得多。第三章 第2节气 压 带 和 风 带地面地面 季节季节比热容比热容夏季夏季冬季冬季陆地陆地较小、升降温快较小、升降温快较热、低压较热、低压较冷、高压较冷、高压海洋海洋较大、升降温慢较大、升降温慢较冷、高压较冷、高压较热、低压较热、低压1 1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蒙古蒙古- -西伯利亚高压西伯利亚高压(亚洲高压)(亚洲高压)阿留申低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冰岛低压(2 2)
15、分布)分布1 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上可以看出:上可以看出: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使副极上的冷高压所切断,使副极地低压仅保留在海洋上。地低压仅保留在海洋上。大陆的冷高压大陆的冷高压- -亚洲高压亚洲高压(又叫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又叫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势力最强,控制范围最广。势力最强,控制范围最广。7 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2 2)分布)分布7 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上可以看出上可以看出: :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使副热上的热低压所切断,使副热带高压只保留
16、在海洋上。带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大陆上的热低压大陆上的热低压- -亚洲低压亚洲低压(又叫印度低压)最为突出。(又叫印度低压)最为突出。亚洲低压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印度低压)夏威夷高压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亚速尔高压(3 3)季风环流)季风环流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变换,形成季风。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变换,形成季风。亚洲东部季风环流最为典型。亚洲东部季风环流最为典型。一月一月七月七月综述:综述:陆地比热容相对海洋小,陆地起破坏者作用,切断原气压带;海陆地比热容相对海洋小,陆地起破坏者作用,切断原气压带;海洋起保留者作用,海
17、洋上保留原气压带性质的气压中心洋起保留者作用,海洋上保留原气压带性质的气压中心60 n30n亚亚 欧欧 大大 陆陆洋洋大大西西洋洋太太平平副副 极极 地地 低低 气气 压压 带带副副 热热 带带 高高 气气 压压 带带亚洲(印度)低压亚洲(印度)低压亚速尔亚速尔高压高压夏威夷夏威夷高压高压阿留申阿留申低压低压冰岛冰岛低压低压蒙古蒙古-西伯利亚高压西伯利亚高压(3 3)季风环流)季风环流冬季冬季 强大的亚洲高压与北太平洋副极强大的亚洲高压与北太平洋副极地低压和赤道低压之间,形成势力强地低压和赤道低压之间,形成势力强大、干燥寒冷、范围很广的冬季风。大、干燥寒冷、范围很广的冬季风。思考思考: :北半
18、球冬季,东亚、南亚北半球冬季,东亚、南亚季风风向,性质各是怎样的?季风风向,性质各是怎样的?原因是什么?原因是什么?(3 3)季风环流)季风环流夏季夏季 亚洲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亚洲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 太平洋暖湿气流就沿着北太平洋副太平洋暖湿气流就沿着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部边缘,以东南风吹到亚热带高压的西部边缘,以东南风吹到亚洲东南岸,即东亚的东南季风。洲东南岸,即东亚的东南季风。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也是季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也是季风形成的重要原因。形成的重要原因。 例如:我国西南地区及印度一带夏例如:我国西南地区及印度一带夏季的西南季风,就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季的西南季风,就是南半球的
19、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转而形成的。向右偏转而形成的。思考思考: :北半球夏季,东亚、南亚季风风北半球夏季,东亚、南亚季风风向,性质各是怎样的?原因是什么?向,性质各是怎样的?原因是什么?第三章 第2节气 压 带 和 风 带典型区域的季风:典型区域的季风:东亚、南亚(东南亚)是世界上季风现象最显著的东亚、南亚(东南亚)是世界上季风现象最显著的区域。(地处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和其周边大洋之间)区域。(地处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和其周边大洋之间)东亚季风东亚季风南亚季风南亚季风夏季:东南季风夏季:东南季风冬季:西北季风冬季:西北季风夏季:
20、西南季风夏季:西南季风冬季:东北季风冬季:东北季风28【总结】【总结】30311甲、乙示意风带,其盛行风向分别为(甲、乙示意风带,其盛行风向分别为( )a东南风、西北风东南风、西北风 b东南风、西南风东南风、西南风c东北风、西南风东北风、西南风 d东北风、西北风东北风、西北风2图中气流运动方向表示错误的是(图中气流运动方向表示错误的是( )a b c d3图示季节(图示季节( )a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亚洲高压切断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亚洲高压切断b东亚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盛行东南风东亚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盛行东南风c北印度洋海区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北印度洋海区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d非洲南部的草原区高
21、温多雨草木葱绿非洲南部的草原区高温多雨草木葱绿【典题训练典题训练】下图是小明同学在学习大气环流时手绘的北半球某季节三圈环流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图是小明同学在学习大气环流时手绘的北半球某季节三圈环流示意图。读图,完成1313题。题。c cc cb b【解析】【解析】1 1选选c c,2 2选选c c,3 3选选b b。第。第1 1题,题,甲图纬度位于甲图纬度位于0 0n n3030n n之间,之间,其盛行风为东北信风带,乙图的风带位于其盛行风为东北信风带,乙图的风带位于3030n n6060n n之间,为盛行之间,为盛行西风带(西南风)。西风带(西南风)。第第2 2题,题,图中乙图的为中纬度大气
22、环流圈,高空大图中乙图的为中纬度大气环流圈,高空大气应由高纬流向低纬,气应由高纬流向低纬,的流向错误。的流向错误。第第3 3题,题,从图的气压带的位置可从图的气压带的位置可知,此时气压带风带北移,为北半球的夏季,此时副热带高气压带被知,此时气压带风带北移,为北半球的夏季,此时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切断,在印度半岛形成低压。此时,亚洲东部海陆热力差异显著,东切断,在印度半岛形成低压。此时,亚洲东部海陆热力差异显著,东亚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盛行东南风。北印度洋海区受西南风的影响,亚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盛行东南风。北印度洋海区受西南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非洲南部此时正值干季。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非
23、洲南部此时正值干季。读三圈环流示意图读三圈环流示意图, ,完成第完成第1313题。题。1.1.图中表示副热带高压带的是图中表示副热带高压带的是( () )a.a. b. b. c. c. d. d.2.2.表示的近地面气压带名称为表示的近地面气压带名称为( () )a.a.赤道低压带赤道低压带b.b.副热带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 c. c.副极地低压带副极地低压带 d. d.极地高压带极地高压带3.3.表示的近地面风的名称是表示的近地面风的名称是( () )a.a.东北信风东北信风 b. b.东南信风东南信风 c. c.盛行西风盛行西风 d. d.极地东风极地东风 bcc【解析解析】1选选b,2选
24、选c,3选选c。结合图示三圈环流的高度差异和气流结合图示三圈环流的高度差异和气流运动状况判断运动状况判断,处为下沉气流处为下沉气流,为副热带高压带。为副热带高压带。属于中高纬环流属于中高纬环流,气流上升气流上升,为副极地低压带。为副极地低压带。属于中纬环流圈中的近地面风带属于中纬环流圈中的近地面风带,近地面近地面气流从副热带高压吹向副极地低压气流从副热带高压吹向副极地低压,形成了近地面的盛行西风带。形成了近地面的盛行西风带。读全球性大气环流示意图读全球性大气环流示意图,完成第完成第4、5题。题。 4.图中字母代表的气压带和风带名称正确的是图中字母代表的气压带和风带名称正确的是()a.a为东北信风带为东北信风带b.b为副热带高压带为副热带高压带c.c为东南信风带为东南信风带d.d为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与《先秦诸子选读》教材教学研究问卷调查
- 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护理
- 脑外伤关系护理要点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护理
- 邮储银行ai面试题目及答案
- 应届生校招:国企会计岗位面试题目及答案
- 银行招考法律试题及答案
- 医院护工面试题库及答案
- 专业育婴师培训及实习协议
- 婚姻忠诚度保障与重大疾病保险合同
- 置换合同模板
- DL-T5190.1-2022电力建设施工技术规范第1部分:土建结构工程
- 怎样申请公开物业前期合同
- 教务管理系统调研报告
- 2024年上海市中考英语口语复习-交际应答
- 毕业论文-绞肉机的设计
- 2024年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初试数学试题真题(答案详解)
-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测试卷及答案【全面】
- 武汉市2024届高中毕业生四月调研考试(四调)政治试卷(含答案)
- 第七章-沥青课件
- 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