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教学案2012_第1页
蜀道难教学案2012_第2页
蜀道难教学案2012_第3页
蜀道难教学案2012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蜀道难李白班级:高一()班姓名:【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引导学生参照课文注释,时间:月日大体读懂诗意, 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2 引导学生品味这首诗的艺术特点。能力目标 :仔细品味诗歌的思想内涵和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情感目标: 了解李白的放达,感受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教学重、难点】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2、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教法选择 】1. 诵读法扫除文字障碍,初步品味字、词、语的妙用;2. 研读法、点拨法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李白语言的独特魅力;3. 赏析法进一步感受作品, 培养学生初步的

2、鉴赏能力, 感悟作者雄奇的想象,大胆的雕琢, 从而找到自己最佳的赏析点, 从李白的作品中读出自己的李白来。针对我们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诵读赏析背诵”的步骤。【教学课时】2 课时【教学过程 】【导入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余光中寻李白片段) 提问 写的是哪位诗人? 明确 李白。这首诗就叫寻李白。 提问 我们学过很多李白的诗歌,你对李白诗歌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几位同学来谈。【补充资料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是李白作品的艺术特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是继屈原以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驰骋想象,运用神话的

3、离奇境界,把自己热烈的感情倾注到所描写的对象之中,以惊俗骇世的笔墨,恣意挥洒,描写了壮丽奇谲的世界,借以抒发个人怀抱的抑郁和不平。他鞭挞封建社会的丑恶淋漓尽致,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皮日休说他: “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 ”,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李白诗歌中强烈的爱憎之情和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一直鼓舞着人们,激发着人们,是我国人民精神财富中的瑰宝。豪放、夸张、丰富的想象,这些都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最具体的表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蜀道难。再次感受一下李白浪漫主义诗歌风格的艺术魅力。【作者简介 】李白( 701 762 ),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

4、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相信道教,有超脱尘俗的思想;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他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李白约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在此后十年内, 漫游了长江、 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开元十八年 ( 730 )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 ),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此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此后11 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

5、,以诗酒自适”。他仍然关心国事 ,希望重获朝廷任用。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次年分手后未再会面。 天宝十四载, 安史之乱爆发, 李白正在宣城 (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幕府。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归,时已 59 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 61 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李白在政治上虽未能实现理想,但在诗歌创作中却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6、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继承并发扬了自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把浪漫主义精神和创作方法推向了新的高峰。他常以奔放的激情表达搏击风云,翼申所能的抱负和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诗人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笞权贵。李白虽然不像杜甫那样和人民有广泛的接触,但他对劳动人民也是寄予同情的。在丁都护歌中写出了船工的血泪。在秋浦歌中写了渔民、冶工的艰辛。在妾薄命长干行北风行等诗中,写出了对妇女命运的同情。安史乱后,他发出了“白骨成(一作 “蔽 ”)丘山,苍生竟何罪”(赠江夏韦太守良宰)的慨叹,表达了自己 “申包惟恸哭,七日鬓毛斑 ” (奔亡道中) “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 ”

7、(赠江夏韦太守良宰)的爱国忧民的悲愤心情。他用大量的诗篇,歌咏祖国山河的壮美,寄托他爱国的深情。在诗人的笔下,险峻的蜀道,奇伟的群峰,奔腾的江河,飞泻的瀑布,都显得壮美动人。无庸置疑,李白诗歌中也确有描写求仙访道、炼丹服药以及宣扬人生如梦和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须加以鉴别。李白的诗纵放自如,想落天外,上天入地,真幻参杂。奇特的夸张,瑰丽的色彩,神话故事,轶闻传说,熔铸于诗篇中。然而他的诗句又如出水芙蓉,不假雕饰。构成其飘逸豪放、雄奇洒脱的艺术风格。他最擅长七言歌行和绝句。他的绝句被后人奉为唐人绝句的典范。杜甫对李白极为倾服,对他的诗歌曾给予极高的评价: “笔落惊风雨, 诗成泣鬼神 ”(寄十二白二

8、十韵)。【课题简析】本诗是一首七言乐府诗。乐府诗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 。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 指一种合乐的诗歌, 即“乐府诗” ,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 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就属于后者。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 ?瑟调曲旧题。 乐府解题云: “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

9、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蜀道难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像,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一 ) 关于蜀道难的写作时间:自唐宋以来便有许多不同说法,有人认为,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或在此之前。资料:唐摭言第七卷的记载:“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此所业贽谒贺知章。知章揽蜀道难一篇,扬眉谓之曰:公非人世之

10、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李白因此诗称为“诗仙”。(1) 诗中写蜀道,先提太白山,次说青泥岭,次提剑阁,最后说到锦城即成都, 这正是由长安入蜀的必经之地。 (2) 诗中多次出现 “西” 字,如果诗人当时不在长安,就不会这么说。詹锳先生的 李白诗文系年 推翻众说, 论证了此诗为 送友人入蜀所作。诗中备言蜀道之险恶难行,以寄予求仕无成、世路坎坷的感慨,应是天宝初年李白受权贵谄毁、愤然离职离京前后所作( 二 ) 关于这首诗的主旨险,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风人之义远矣。”这首诗以咏叹为基调,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而战祸之烈是由于蜀道高险给割据者创造了良好条件的缘故。

11、因此,对军事叛乱的警惕正是诗人的主旨所在。【走进课文 】1. 听录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请学生注音噫吁嚱(yix xi )鱼凫( f )秦塞(sai)萦绕( yng)石栈( zhn)猿猱(no)参(shn)峥嵘(zhngrng)抚膺 (yng)巉岩(chn)飞湍 (tuan)咨嗟( zji )喧豗( hu)砯崖(png)崔嵬(wi)吮血(shn)2、在学生朗读的基础,教师对本诗中比较重要的字词予以解释,疏通文意。噫吁 :感叹词,蜀地方言。开国何茫然:茫然,渺远貌。意谓远古事迹,茫昧难详。尔来四万八千岁:尔,那,指开国之初。不与秦塞通人烟:塞,山川险要的地方。通人烟,相互往来。可以横绝峨眉巅:横

12、绝,横着飞过去。巅,顶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回,迂回、绕道。高标,可以做一方标志的最高峰。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逆折,回旋、倒流。黄鹤之飞尚不得过:“鹤”通“鹄”。扪参历井仰胁息:扪,摸。参、井,皆星宿名。胁息,屏住呼吸。以手抚膺坐长叹:膺,胸口。使人闻此凋朱颜:凋,使动用法,使 凋谢,这里指憔悴。朱颜,红颜。连峰去天不盈尺:去,距、离。盈,满、足。砅崖转石万壑雷:砅,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声响。这里作动词,冲击。所守或匪亲:或,倘若。匪,同“非”。狼与豺,比喻叛逆的人。侧身西望长咨嗟:咨嗟,叹息。【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 全诗三节,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明确:第一节,道蜀道来历,状蜀道高峻感叹蜀道的

13、高峻难行。第二节,写景物凄清,状山水险恶感叹蜀道的艰险可畏。第三节,摩剑阁险要,想杀人惨景叹蜀道的高峻、艰险、可畏。2. 主旋律是哪几句话?在诗中出现了几次?明确: 噫吁嚱 (x),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 (z)嗟“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这是一个感叹句,也是贯穿全诗的主旨句。它奠定了全诗的抒情基调, 含有丰富的咏叹意味。 它在诗中先后出现三次:一叹蜀道之高, 二叹蜀道之险, 三叹蜀中之要。 诗人的思想、 情感尽在 “三叹”之中。【鉴赏诗歌 】一、诵读第一小节,指导朗读并划分层次。第一层:“噫吁唏 难于上青天。”

14、这两句统摄全诗,叹蜀道之高 ,为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调,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唏”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开头一句,领起全文。第二层: “蚕丛及鱼凫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 ,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

15、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第三层: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以手抚膺坐长叹。”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凋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二、品读涵泳意境之奇欧阳修这样评价蜀道难“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落笔生云烟”。李白的这种与众不同的风格是如何通过语言来营造的?他反复咏叹蜀道难,蜀

16、道到底难在哪儿?请同学们抓住文章的主旋律,思考这三句话分别从哪个角度突出了蜀道难,选择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加以赏析,注意句子所用的表现手法。1.师生共同研读诗歌第一节:【词义点拨】危:高。于:比。何:多么。当:挡。钩连:沟通相连。回:使动用法,使 回转;回旋。度:越过。2. (蜀山难行难在何处呢?请从第一段中找出你认为李白写蜀山难行最精彩的一句 ,并分析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赏析第一层: “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诗歌是以豪放飘逸见长,读这首诗的时候就要读出气势,真正投入进去才能领略其中的深髓。比如第一句,“噫吁嚱”,宋景文笔记里记载:蜀人见物惊异辄曰噫吁嚱,这是个惊叹词

17、,诗人抬头仰望蜀山,情难自禁,脱口而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那个没有飞机的年代里,用登天来比喻做事之难恐怕是最贴切不过的了。那么读这两句的时候需要读出无限的惊叹之情。明确:这一句用到的艺术手法有:夸张、比喻、直抒胸臆。( 2)赏析第二层: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一节里,诗人主要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夸张、渲染的手法突出蜀道的“高危”。那么,他又是怎样进行想象的呢? 参考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已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

18、述。 这里诗人把我们引向了一个悠久迷茫的历史时间领域。 一方面,从时间的悠远上加强了诗的感染力量;另一方面,经过这番渲染,激发起读者对蜀地情况的好奇心。有这样一个悠久遥远的历史岁月,而又长久与内地隔绝,从没有人去过的地方,那里究竟是一种什么景象呢?人们会从蜀地时间悠久的观念中,感觉到这是一个奇险幽深、神秘莫测的地方,并产生一种探求的欲望“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 ”描述秦蜀之间,重山叠岭,一览无余。地貌之雄奇,世之罕见。惟有鸟能飞过的空中狭道,寓无人行之意,险要而隐蔽,人烟绝迹。(用夸张)“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 叙述蜀道来由。 16 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

19、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问题: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巧妙地化用“五丁开山”这个神话传说故事,写出了开蜀道的开辟之难。秦蜀两地间本来只有鸟道而无人路,是古代的大力士用他们的双手搬倒了险恶的高山,杀死了凶猛的大蛇,才给我们打开了一条通道,消除了秦蜀两地长久隔绝的局面。写出了古代劳动人民与自然的斗争和改造自然的强烈的愿望,以及改造自然的困难。在劈山架路的过程中作出的重大牺牲和悲壮的业绩。极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引人入胜。这个神话故事的运用丝毫没有

20、迷信色彩,而是对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创造力量及其壮烈牺牲的精神,表示了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歌颂。第二层小结: 诗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击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先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引传说中蚕丛、鱼凫的开国,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接着描述秦蜀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然后叙述蜀道来由。引五丁开山的传说,表现了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3)赏析第三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上有

21、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诗人想像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 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小结】 用了“六龙回日”的神话故事,作者还用了上下对举的方式说明蜀道难行,写出了山势之高峻,把蜀道的危和高写得令人心惊肉跳,意象可谓阔大雄奇。“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攀缘”按理说黄鹤飞得很高,连黄鹤都飞不过去,可见蜀道山势的高峻。猿猱一般攀缘技术比较好,这种山连猿猱都攀不过去,可见山势的险峻。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侧面的烘托出蜀道之高,实际上是一种以虚衬实的写

22、法【小结】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第二句写出了蜀道山势迂回,地势极为复杂,是一种会让人迷惑的山路,走进去就像迷宫一样突出了蜀道的迂回盘旋曲折的特点,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 ,手摸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通过摹写神情、动作以及感觉突出了蜀道的惊险。这很像一组组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3. 【归纳小结 】再次细读“上有六龙

23、回日 坐长叹”这几句,说说诗人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展示)六龙回日(神话)群山挡日万仞深渊,急浪回旋上下对举虚实结合黄鹤不得过反衬、夸张猿猱愁攀援青泥岭山路九曲,行旅艰难细节描写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小结:这几句极写山势的高危,突出路之难行。“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句是诗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所见。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黄鹤也不能飞度,猿猱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这是用虚写层层映衬。接着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以“百步九抑萦岩峦”的危险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

24、难情状和畏惧心理。诗人从星星中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他们,想象何等奇特4. 【深入探究 】问:诗歌第一节诗人怎样表现蜀道的雄奇高峻?(展示)不通人烟无艰难的形成历史侧面有鸟道表明地崩山摧壮士死有蜀道之难虚实结合多种从行人的角度正面反衬手法表明细节描写手法蜀道之难 小结 由此可知,第一小节里有大胆的夸张,有丰富的想象,还引用了神话传说,虚实结合,意象十分的雄奇、壮阔,感情奔放,读来确实有摄人魂魄的效果充分的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赏析第二小节】1词语点拨:但:只。从:跟随。凋:使动用法,使 凋谢。去:离。盈:满。倚:靠, 。湍:急流。砯:撞击。2. 第二段可分为几层意思?明确:分为两层。第

25、一层:(问君西游 使人听此凋朱颜)描写蜀道景物的凄清。第二层:(连峰去天 胡为乎来哉!)描绘蜀道山水的险恶。( 1) 活动 第二小节有两处描写的文字,请分别把它勾画出来( 2) 提问 这两处描写展示了蜀道的什么特点? 明确 描写了蜀道的险峻( 3) 提问 这两处文字是怎样来变现蜀道的险峻的?【过渡语】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接下来我们来探索作者这种独特的“大气”。明确 1.“但见悲鸟号古木, 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

26、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从环境的角度烘托蜀道之难。“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 ”使人闻声失色,渲染旅愁和蜀道上悲凉荒寂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蜀道之难。2.“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

27、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 ”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 “其险也如此 ”。运用夸张: “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从风光奇险的角度写蜀道之难。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小结 李白正是这样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

28、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笔阵纵横, 如虬飞蠖动, 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才气挥霍,顿宕不休,如南海明珠,随地倾出万斛也。 ( 李诗纬卷一 ) 绝非虚言!【赏析第三小节】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 夕避长蛇。磨牙吮血, 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 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1词语点拨:

29、夫:人。当:挡。匪:同非。朝 ,夕 :互文见义。虽:虽然。长:深深。2这一段说了几层意思?明确:两层意思。第一层:(剑阁峥嵘 化为狼与豺)写剑阁的险恶。第二层:(朝避猛虎 不如早还家)写战祸的惨烈。 提问 第三段是从什么角度写蜀道的呢? 明确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表现了蜀道易守难攻,地势的险要“所守或匪亲, 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 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 杀人如麻” 极言蜀道的凶险。【探究学习 】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 30 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

30、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三、 【精读揣摩意蕴之奇】 提问 那么李白为什么要极写蜀道难呢?请看教材注释这首诗是为送别友人而作“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同样是送别,却没有一点送别的哀婉之情,而是极写蜀道难,目的是为了劝友人不要去,哪些句子体现了他的意图? 明确

31、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ch n) 岩不可攀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PPT展示)看来是极力劝友人不要去那么这是不是全诗的所有意图呢?(结合写作背景)李白二十六岁时只身出蜀,四十二岁才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但并无实职唐玄宗沉迷于声色,任用奸臣李白气质傲岸,桀骜不驯,蔑视权贵, 不久,得罪权贵, 而被谗言毁谤, 排挤出京 。天宝初年 , 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藩镇割据,怀觊觎之心者,非徒安史。请同学们结合背景以及诗歌的第三小节讨论一下,诗人有没有言外之意?诗人描写了这个险象环生的蜀道,本身就有寄寓。暗示社会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第二节中作者来到蜀道时的感触: 悲鸟悲

32、鸟号古木, 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等就有寄寓。暗示自己当时失落,悲观的心情。“问君西游何时还”“锦城虽云乐, 不如早还家”暗示自己对长安官场的恐惧,既想入仕,以实现“济世救民”的理想,又担心官场险恶,不能功成身退,充满了矛盾。4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 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 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 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深悟诗歌】1.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作用?乐

33、府诗大多具有咏叹的意味这首诗言蜀道之险,有“风人之义”,咏叹的意味尤浓,诵读时必须把握这个基调,才能再现诗中的意境下面试分层加以解说:“噫吁 难于上青天”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 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能使红润的脸色枯萎,应读出害怕的感情,声音也应该越来越低沉中间一句,叹蜀道之险,强调主旋

34、律,把诗歌推向高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 以发人深思 小结 通过对主旋律的诵读,诗歌一唱三叹的风格就体现出来了。结尾一句,叹蜀中之要,照应题目、开头,给人强烈的感叹。2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 悲鸟号古木,子规啼

35、夜月) 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3. “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得如此动人?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

36、。诗人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诗人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对他表现丰富奇特的想像和笑傲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蜀道难艺术特色】这首诗是李白的代表作品之一,集中而突出的体现了李白诗歌潇洒飘逸的特点。而这些主要因为以下艺术手法的成熟运用。1善用反复:开篇伊始,作者就以“噫吁贼!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强烈咏叹,奔腾直泻,抒发出他对蜀道高峻艰险所感到的惊愕、感慨,而后,在诗的中间和结尾,他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