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力学第二版范钦珊第4章习题答案_第1页
材料力学第二版范钦珊第4章习题答案_第2页
材料力学第二版范钦珊第4章习题答案_第3页
材料力学第二版范钦珊第4章习题答案_第4页
材料力学第二版范钦珊第4章习题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材料力学_第二版_范钦珊_第4章习题答案第4章 弹性杆件横截面上的切应力分析 41 扭转切应力公式的应用范围有以下几种,试判断哪一种是正确的。 (a)等截面圆轴,弹性范围内加载; (b)等截面圆轴; (c)等截面圆轴与椭圆轴; (d)等截面圆轴与椭圆轴,弹性范围内加载。 正确答案是 a 。 解:在推导时利用了等截面圆轴受扭后,其横截面保持平面的假设,同时推导过程中还应用了剪切胡克定律,要求在线弹性范围加载。 42 两根长度相等、直径不等的圆轴受扭后,轴表面上母线转过相同的角度。设直径大的轴和直径小的轴的横截面上的最大切应力分别为和,切变模量分别为g1和g2。试判断下列结论的正确性。 (a);

2、 (b); (c)若g1g2,则有; (d)若g1g2,则有。习题8-4图 正确答案是 c 。 解:因两圆轴等长,轴表面上母线转过相同角度,指切应变相同,即由剪切胡克定律知时,。 43 承受相同扭矩且长度相等的直径为d1的实心圆轴与内、外径分别为d2、的空心圆轴,二者横截面上的最大切应力相等。关于二者重之比(w1/w2)有如下结论,试判断哪一种是正确的。 (a); (b); (c); (d)。 正确答案是 d 。 解:由得 即 (1) (2)(1)代入(2),得 44 由两种不同材料组成的圆轴,里层和外层材料的切变模量分别为g1和g2,且g1 = 2g2。圆轴尺寸如图所示。圆轴受扭时,里、外层

3、之间无相对滑动。关于横截面上的切应力分布,有图中所示的四种结论,试判断哪一种是正确的。 正确答案是 c 。习题4-5图解:因内、外层间无相对滑动,所以交界面上切应变相等,因,由剪切胡克定律得交界面上:精品.。 45 等截面圆轴材料的切应力切应变关系如图中所示。圆轴受扭后,已知横截面上点的切应变,若扭转时截面依然保持平面,则根据图示的关系,可以推知横截面上的切应力分布。试判断图中所示的四种切应力分布哪一种是正确的。 正确答案是 a 。 46图示实心圆轴承受外扭转力偶,其力偶矩t = 3knm。试求: 1轴横截面上的最大切应力; 2轴横截面上半径r = 15mm以内部分承受的扭矩所占全部横截面上扭

4、矩的百分比; 3去掉r = 15mm以内部分,横截面上的最大切应力增加的百分比。习题4-6图 解:1mpa 2 3 习题4-7图 47 图示芯轴ab与轴套cd的轴线重合,二者在b、c处连成一体;在d处无接触。已知芯轴直径d = 66mm;轴套的外径d = 80mm,壁厚= 6mm。若二者材料相同,所能承受的最大切应力不得超过60mpa。试求结构所能承受的最大外扭转力偶矩t。 解: nm nm nmnm 48 由同一材料制成的实心和空心圆轴,二者长度和质量均相等。设实心轴半径为r0,空心圆轴的内、外半径分别为r1和r2,且r1/r2 = n,二者所承受的外扭转力偶矩分别为ts和th。若二者横截面

5、上的最大切应力相等,试证明: 解:由已知长度和质量相等得面积相等: (1)精品. (2) (3) 由(2)、(3)式 (4) 由(1) 代入(4) 习题4-9图 49 图示开口和闭口薄壁圆管横截面的平均直径均为d、壁厚均为,横截面上的扭矩均为t = mx。试: 1证明闭口圆管受扭时横截面上最大切应力 2证明开口圆管受扭时横截面上最大切应力 3画出两种情形下,切应力沿壁厚方向的分布。 解:1(b)(a) 即: 2由课本(818)式 习题4-10图 410 矩形和正方形截面杆下端固定,上端承受外扭转力偶作用,如图所示。若已知t = 400nm,试分别确定二杆横截面上的最大切应力。 解:mpa mp

6、a 411 图示三杆受相同的外扭转力偶作用。已知t = 30nm,且最大切应力均不能超过60mpa。试确定杆的横截面尺寸;若三者长度相等,试比较三者的重量。习题4-11图 解: mm 精品. mm mm 三者长度相同,重量之比即为面积之比。 习题4-12图 412 直径d = 25mm的钢轴上焊有两凸台,凸台上套有外径d = 75mm、壁厚=1.25mm的薄壁管,当杆承受外扭转力遇矩t = 73.6nm时,将薄壁管与凸台焊在一起,然后再卸去外力偶。假定凸台不变形,薄壁管与轴的材料相同,切变模量g = 40mpa。试: 1分析卸载后轴和薄壁管的横截面上有没有内力,二者如何平衡? 2确定轴和薄壁管

7、横截面上的最大切应力。 解:设轴受t = 73.6nm时,相对扭转角为 且 (1) t撤消后,管受相对扭转角,则轴受相对扭转角,此时轴、管受扭矩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整个系统平衡。 (2)(a) (3) (4) (5) (6) m4 将ip1、ip2值代入(6)得 管:mpa 轴: mpa习题4-13图 413 由钢芯(直径30mm)和铝壳(外径40mm、内径30mm)组成的复合材料圆轴,一端固定,另一端承受外加力偶,如图所示。已知铝壳中的最大切应力mpa,切变模量ga = 27gpa,钢的切变模量gs = 80gpa。试求钢芯横截面上的最大切应力。 解:复合材料圆轴交界面上剪应变相同(r =

8、15mm) 精品. mpa 414 若在圆轴表面上画一小圆,试分析圆轴受扭后小圆将变成什么形状?使小圆产生如此变形的是什么应力? 答:小圆变形成椭圆,由切应力引起。 小圆方程为:,r为小量 小圆上一点, 当圆轴扭转时,a无水平位移,所以(平面假设) a垂直位移: 将坐标代入: 二次项系数:,所以为椭圆型方程。 415 关于弯曲切应力公式应用于实心截面的条件,有下列论述,试分析哪一种是正确的。 (a)细长梁、横截面保持平面; (b)弯曲正应力公式成立,切应力沿截面宽度均匀分布; (c)切应力沿截面宽度均匀分布,横截面保持平面; (d)弹性范围加载,横截面保持平面。正确答案是 b 。 解:公式推导

9、时应用了局部截面的正应力合成的轴力,该正应力则要求弯曲正应力公式成立;另外推导时在时,应用了沿截面宽度均匀分布假设。 416 试判断梁横截面上的切应力作用线必须沿截面边界切线方向的依据是: (a)横截面保持平面; (b)不发生扭转; (c)切应力公式应用条件; (d)切应力互等定理。 正确答案是 d 。习题4-17图 417 槽形截面悬臂梁加载如图示。图中c为形心,o为弯曲中心。并于自由端截面位移有下列结论,试判断哪一种是正确的。 (a)只有向下的移动,没有转动; (b)只绕点c顺时针方向转动; (c)向下移动且绕点o逆时针方向转动; (d)向下移动且绕点o顺时针方向转动。 正确答案是 d 。

10、习题4-18图 418 等边角钢悬臂梁,受力如图所示。关天截面a的位移有以下论述,试分析哪一种是正确的。精品. (a)下移且绕点o转动; (b)下移且绕点c转动; (c)下移且绕z轴转动; (d)下移且绕轴转动。 正确答案是 d 。 419 试判断下列图示的切应力流方向哪一个是正确的。(a) (b) (c) (d)习题4-19图 正确答案是 a 。习题4-20图 420 四种不同截面的悬臂梁,在自由端承受集中力,作用方向如图所示,图中o为弯曲中心。试分析哪几种情形下可以直接应用和计算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和切应力。 (a)仅(a)、(b)可以; (b)仅(b)、(c)可以; (c)除(c)之外都可以

11、; (d)除(d)之外都不可能。 正确答案是 d 。 421 简支梁受力与截面尺寸如图所示。试求nn截面上a、b两点的铅垂方向的切应力以及腹板与翼缘交界处点c的水平切应力。 解:fq = 120kn,形心c位置。 mm mm4 mm3 mm3 mm3 mpa() mpa()习题4-21图 mpa()精品.习题4-22图 422 梁的受力及横截面尺寸如图所示。试: 1绘出梁的剪力图和弯矩图; 2确定梁内横截面上的最大拉应力和最大压应力; 3确定梁内横截面上的最大切应力; 4画出横截面上的切应力流。(d)(a) 解:1图(a): kn ,kn 剪力与弯矩图如图(b)、(c);(c)(b) 2形心c

12、位置 (e) mpa mpa 3 m3 mpa4切应力流如图(e)。 423 木制悬臂梁,其截面由7块木料用a、b两种钉子连接而成,形状如图所示。梁在自由端承受沿铅垂对称轴方向的集中力fp作用。已知fp = 6kn,mm4;a种钉子的纵向间距为75mm,b种钉子的纵向间距为40mm,间距在图中未标出。试求: 1a类钉子每个所受的剪力; 2b类钉子每个所受的剪力。解: mm4 mm3精品. 每根a种然受剪力: n mm3 每根b种钉子受剪力: n习题4-23图424 由四块木板粘接而成的箱形截面梁,其横截面尺寸如图所示。已知横截面上沿铅垂方向的剪力fq = 3.56kn。试求粘接接缝a、b两处的切应力。 解:mm4 mm3 mpa mm3习题4-24图 (a) (b) mpa 425 图示两根尺寸相同的木梁,左端用垫木和螺栓将二者固结在一起,右端用直径d = 10mm的钢制螺栓拧紧。若木梁中最大正应力不允许超过47mpa,钢制螺栓中最大正应力不允许超过400mpa,试分析当不断拧紧钢制螺栓时,木梁和钢制螺栓中的最大正应力哪一个先达到其极限值。 解:木梁视为悬臂梁,螺栓视为平面拉伸,设螺栓受力fp,则习题4-25图 mpa(1) 木梁中固定端 mpa(2) 由(1)n(3) 由(2)n(4) 由(3)、(4)式可知,木梁中最大正应力先达到极限值。 426 悬臂梁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