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宗教_第1页
中国文化史宗教_第2页
中国文化史宗教_第3页
中国文化史宗教_第4页
中国文化史宗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六章第六章 中国传统宗教中国传统宗教 一、原始宗教一、原始宗教v自然神崇拜自然神崇拜v动物神崇拜动物神崇拜v鬼魂崇拜鬼魂崇拜v祖先崇拜祖先崇拜v生殖崇拜生殖崇拜v图腾祟拜图腾祟拜等等二、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二、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v鲁迅:鲁迅:“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 v(一)中国道教产生的背景(一)中国道教产生的背景v1、两汉时期有神论的高涨发展为道教的产生、两汉时期有神论的高涨发展为道教的产生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思想环境。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思想环境。v2、佛教的传入大大刺激了我国本土宗教的建、佛教的传入大大刺激了我国本土宗教的建立。立。v3、东汉末年的现实社会生活为道教

2、的产生提、东汉末年的现实社会生活为道教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土壤。供了有利的土壤。(二)中国道教的产生和发展历程(二)中国道教的产生和发展历程v道教:宗仰黄老之道,以神仙家的术说及道家道教:宗仰黄老之道,以神仙家的术说及道家“道德道德”学说为中心,融合我国传统宗教习俗以学说为中心,融合我国传统宗教习俗以宣教于世人,向往宇宙和谐、国家太平及追求长宣教于世人,向往宇宙和谐、国家太平及追求长生久视,得道成仙的宗教。生久视,得道成仙的宗教。v道教的思想渊源道教的思想渊源 :一是中国古代的鬼魂崇拜;:一是中国古代的鬼魂崇拜;二是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三是秦汉时期的黄老二是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三是秦汉时期的黄老

3、道;四是儒家思想。道;四是儒家思想。v汉顺帝时,于吉作汉顺帝时,于吉作太平清领书太平清领书(太平经太平经)v五斗米道(天师道五斗米道(天师道 ):张陵、张衡、张鲁):张陵、张衡、张鲁 v太平道太平道 :张角:张角v葛洪创立了道教的丹鼎一系。葛洪创立了道教的丹鼎一系。v东晋时东晋时“天师道天师道”在江东盛行,并逐渐向义理方在江东盛行,并逐渐向义理方面发展,经南朝刘宋陆修静、梁朝陶弘景发挥,面发展,经南朝刘宋陆修静、梁朝陶弘景发挥,形成形成“南天师道南天师道”。 v北魏寇谦之改革北魏寇谦之改革“五斗米道五斗米道”,创立,创立“北天师北天师道道”。v“专以礼拜求度为首,而加之服食闭炼专以礼拜求度为首

4、,而加之服食闭炼”v唐宋之后,南、北天师道与上清、灵宝等道派逐唐宋之后,南、北天师道与上清、灵宝等道派逐渐合流,形成以讲究符箓为主的渐合流,形成以讲究符箓为主的“正一道正一道”。v“正一道正一道”崇拜鬼神,注重符箓,以画符念咒、崇拜鬼神,注重符箓,以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禳灾宗旨。驱鬼降妖、祈福禳灾宗旨。v“老教、孔教,此土先宗,释教后兴,宜祟客礼。老教、孔教,此土先宗,释教后兴,宜祟客礼。令老先、次孔、末后释。令老先、次孔、末后释。”v唐朝皇帝封老子为唐朝皇帝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太上玄元皇帝” v宋朝皇帝虚构了祖先赵玄朗宋朝皇帝虚构了祖先赵玄朗 (圣祖上灵九天司(圣祖上灵九天司命保生大帝

5、),封老子为命保生大帝),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帝”v太宗召见华山道士陈抟,赐号太宗召见华山道士陈抟,赐号“希夷先生希夷先生”;徽;徽宗册立自己为宗册立自己为“教主道君皇帝教主道君皇帝”,置道官,于太,置道官,于太学立学立道德经道德经、庄子庄子博士,刊印博士,刊印万寿道万寿道藏藏v宋金对峙时期,南方盛行正一道,北方流行全真宋金对峙时期,南方盛行正一道,北方流行全真道。道。v王喆王喆 (11131169),道号重阳子,陕西),道号重阳子,陕西咸阳大魏村人咸阳大魏村人 v1159年,弃家入终南南时村穴居修炼,号其年,弃家入终南南时村穴居修炼,号其居处曰居处曰“活死人墓活死

6、人墓”。v1167年,王喆东赴山东半岛传道,陆续收了年,王喆东赴山东半岛传道,陆续收了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七大弟子。郝大通、孙不二七大弟子。v1169年,王喆率丘刘谭马四大门徒返乡,半年,王喆率丘刘谭马四大门徒返乡,半路上死于开封,弟子们将棺木送回终南故居路上死于开封,弟子们将棺木送回终南故居安葬。安葬。v王喆死后,弟子马钰王喆死后,弟子马钰 、刘处玄、丘处机相继掌刘处玄、丘处机相继掌教教 v1219年,丘处机应蒙古成吉思汗之聘,率十八年,丘处机应蒙古成吉思汗之聘,率十八高徒远赴西域行营高徒远赴西域行营v在蒙元统治者的支持之

7、下,全真道在北方得以在蒙元统治者的支持之下,全真道在北方得以迅猛发展。元统一后,乘南北文化交流的大潮迅猛发展。元统一后,乘南北文化交流的大潮流,全真道渡江南传,南方诸道派纷纷合流于流,全真道渡江南传,南方诸道派纷纷合流于全真门下,至此,全真道遍传南北,其势力远全真门下,至此,全真道遍传南北,其势力远远超过其他教派。远超过其他教派。v“全真道全真道”与与“正一道正一道”相反,反对符箓,排相反,反对符箓,排斥咒术,而倡儒释道三教合一,注重斥咒术,而倡儒释道三教合一,注重“识心见识心见性性”的内修真功。的内修真功。v明太祖对道教两大派采取扬正一抑全真的态明太祖对道教两大派采取扬正一抑全真的态度,使正

8、一道逐渐兴盛,在明初到中叶以前度,使正一道逐渐兴盛,在明初到中叶以前取得了很高的政治地位,统领明代道教。取得了很高的政治地位,统领明代道教。 v清政府对道教采取冷淡、严格控制的政策。清政府对道教采取冷淡、严格控制的政策。由于新文化思想的兴起,西欧近代科学技术由于新文化思想的兴起,西欧近代科学技术的传入,基督教教会的侵入,中国原有的古的传入,基督教教会的侵入,中国原有的古老宗教意识受到了冲击、道教趋于衰落。老宗教意识受到了冲击、道教趋于衰落。(三)道教的特点(三)道教的特点v1 1、道教是产生、流传于中华本土的民族宗教,、道教是产生、流传于中华本土的民族宗教,始终保持着中华本土民族宗教的特点始终

9、保持着中华本土民族宗教的特点 v2 2、道教和我国古代社会的宗教意识与传统文、道教和我国古代社会的宗教意识与传统文化有密切关系。化有密切关系。v3 3、道教是以道家哲理和神仙信仰为核心的多、道教是以道家哲理和神仙信仰为核心的多神教神教v4 4、道教是重视生命价值的宗教。、道教是重视生命价值的宗教。 v5 5、道教是重视古代科技的宗教。、道教是重视古代科技的宗教。(四)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四)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v1 1、人生哲学、人生哲学v以自然恬淡、少私寡欲为特征的生活情趣;以清以自然恬淡、少私寡欲为特征的生活情趣;以清净虚明、无思无虑为特征的心理境界;以安身健净虚明、无思无虑为特征的心理境界

10、;以安身健体、养气守神为特征的生理状态。体、养气守神为特征的生理状态。v2、道教与中国古代科学、道教与中国古代科学v李约瑟:李约瑟:“在中国文化技术中,哪里发展了科学,在中国文化技术中,哪里发展了科学,哪里就有道学家的足迹哪里就有道学家的足迹”。v化学:道教徒们为了制作丹药,写了许多炼造金化学:道教徒们为了制作丹药,写了许多炼造金丹的书,做了很多炼丹实验,这些炼丹理论和实丹的书,做了很多炼丹实验,这些炼丹理论和实践,翻开了中国古代化学史重要的一页。践,翻开了中国古代化学史重要的一页。v道教与中国古代医学、药物学的关系。道教与中国古代医学、药物学的关系。v道教炼丹家往往兼攻医学和药物学道教炼丹家

11、往往兼攻医学和药物学v葛洪葛洪:金匮药方金匮药方100卷、肘后备急方卷、肘后备急方8卷、神仙服食药方卷、神仙服食药方10卷。卷。其中肘后备急其中肘后备急方中关于天花的记载比西方医学家认为最早方中关于天花的记载比西方医学家认为最早的阿拉伯医生雷撤斯的记载要早的阿拉伯医生雷撤斯的记载要早500年。他还年。他还最早记载了肺结核、麻疯病、狂犬病的症状和最早记载了肺结核、麻疯病、狂犬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治疗方法(19世纪法国巴斯德才发现狂犬脑有世纪法国巴斯德才发现狂犬脑有抗狂犬病物质)。抗狂犬病物质)。v陶弘景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集注、效验方、神农本草经集注、效验方、药总诀、肘后百一方药总诀、肘后百一方v

12、孙思邈孙思邈:备急千金方备急千金方30卷、千金翼方卷、千金翼方30卷卷v道教对古代医学的影响,还表现在气功方面。道教对古代医学的影响,还表现在气功方面。气功的源头之一就是道教之守一、存思、服气功的源头之一就是道教之守一、存思、服气、内丹等修养方法。气、内丹等修养方法。v道教的道教的“内丹内丹”说就是主张用吐纳、呼吸、说就是主张用吐纳、呼吸、静坐、炼养等功夫,守住自己的精、气、神、静坐、炼养等功夫,守住自己的精、气、神、灵,将生命本原凝结在人的丹田之中,以此灵,将生命本原凝结在人的丹田之中,以此求得归根复命、长生不死。求得归根复命、长生不死。 v3、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道教对中国古代文

13、学艺术的影响v从六朝至于宋明,许多小说作品都深受道教的影从六朝至于宋明,许多小说作品都深受道教的影响响v汉武帝内传汉武帝内传、海内十洲记海内十洲记、洞冥记洞冥记 v搜神记搜神记、后搜神记后搜神记 v唐代的唐代的枕中记枕中记、宋代汇编成书的、宋代汇编成书的太平广太平广记记、明代的、明代的四游记四游记 、封神演义封神演义 v四大古典名著、四大古典名著、聊斋聊斋v中国古代诗歌也多有表现神仙、道情的作品中国古代诗歌也多有表现神仙、道情的作品 。v道教对我国的古典音乐、书法、绘画、建筑皆有道教对我国的古典音乐、书法、绘画、建筑皆有明显的影响。明显的影响。v4、道教对于中国古代民俗的影响尤为广泛、道教对于

14、中国古代民俗的影响尤为广泛、深刻,有些影响甚至延续至今。深刻,有些影响甚至延续至今。 v鲁迅:鲁迅:“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以此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迎刃而解。读史,有许多问题可迎刃而解。”(致许寿致许寿裳裳)“人们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人们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者,懂得中国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者,懂得中国大半。大半。”(小杂感小杂感)v道教文化研究道教文化研究,陈鼓应,三联书店,陈鼓应,三联书店,2000v道教史道教史,卿希泰,江苏人民出版社,卿希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v道教概论道教概论,谢路军,中央民族大学

15、出版,谢路军,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社,2006v道教人格的社会形态道教人格的社会形态,陈昌文,四川人,陈昌文,四川人民出版社,民出版社,2005v道教科技与文化养生道教科技与文化养生,詹石窗,科学出,詹石窗,科学出版社,版社,2004三、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三、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v(一)佛教的(一)佛教的产生产生v悉达多悉达多乔达乔达摩摩 ,古印度迦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生王的太子,生于公元前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年,卒于公元前前485年年 v苦集灭道苦集灭道v释迦牟尼左释迦牟尼左手中指舍利手中指舍利v长长40.03毫米,毫米,上宽上宽17.55毫毫米,下宽米,下宽20.

16、11毫米,毫米,上腔径上腔径13.75,下腔径下腔径16.5毫米,重毫米,重16.2克克 v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城北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城北10公里处的法门镇,公里处的法门镇,始建于东汉末年恒灵年间,距今约有始建于东汉末年恒灵年间,距今约有1700多年多年历史,有历史,有“关中塔庙始祖关中塔庙始祖”之称。之称。v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为弘扬佛法,将佛的舍利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为弘扬佛法,将佛的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分送世界各国建塔供奉。中国分成八万四千份,分送世界各国建塔供奉。中国有十九处,法门寺为第五处。有十九处,法门寺为第五处。v唐代先后有高宗、武后、中宗、肃宗、德宗、宪唐代先后有高宗、武

17、后、中宗、肃宗、德宗、宪宗、懿宗和僖宗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养佛指舍利。宗、懿宗和僖宗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养佛指舍利。咸通十五年(咸通十五年(874)正月四日,唐僖宗最后一次)正月四日,唐僖宗最后一次送还佛骨时,将佛指舍利及数千件稀世珍宝一同送还佛骨时,将佛指舍利及数千件稀世珍宝一同封入塔下地宫。封入塔下地宫。v1981年,宝塔倒塌,年,宝塔倒塌,1987年重修,年重修,5月月5日(农日(农历四月初八),藏于八重宝盒中的影骨出土,历四月初八),藏于八重宝盒中的影骨出土,5月月10日,藏于后室秘龛内铁函中的真身舍利出土日,藏于后室秘龛内铁函中的真身舍利出土(二)中国佛教的发展(二)中国佛教的发展v两汉

18、之际佛教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传入中国 v魏晋时期形成魏晋时期形成“六家七宗六家七宗”。v“六家六家”,指魏晋时期传扬般若学的六个佛学,指魏晋时期传扬般若学的六个佛学派别,它们是本无、心无、即色、识含、幻化、派别,它们是本无、心无、即色、识含、幻化、缘会。缘会。“本无本无”一家后又分出一家后又分出“本无异本无异”一宗,一宗,合称合称“七宗七宗”。v东晋后期僧肇对六家七宗的思想逐一进行批判,东晋后期僧肇对六家七宗的思想逐一进行批判,成为般若学的总结者。成为般若学的总结者。v南北朝弘扬佛性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慧远、南北朝弘扬佛性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慧远、梁武帝和竺道生。梁武帝和竺道生。 v隋唐二代是

19、中国佛教的鼎盛期,也是中国佛教的隋唐二代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期,也是中国佛教的成熟期。成熟期。v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等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等v禅宗在中国流传的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禅宗在中国流传的时间最长,影响最大v禅宗是中国佛教的重要宗派。它因主张用禅定概禅宗是中国佛教的重要宗派。它因主张用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而得名,又因自称括佛教的全部修习而得名,又因自称“传佛心传佛心印印”,以觉悟所谓众生心性的本源,以觉悟所谓众生心性的本源( (佛性佛性) )为主旨,为主旨,所以也称所以也称“佛心宗佛心宗”。v释迎牟尼拈花示众,摩诃迦叶破颜微笑释迎牟尼拈花示众,摩诃迦叶破颜微笑v菩提达摩被

20、奉为中菩提达摩被奉为中国禅宗初祖。国禅宗初祖。v慧可、僧灿、道信、慧可、僧灿、道信、弘忍弘忍 禅宗的南北两派禅宗的南北两派v神秀:神秀:“身是菩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惹尘埃。” v“渐悟说渐悟说” v惠能:惠能:“菩提本无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惹尘埃。”v“顿悟说顿悟说” v坛经坛经 v宋元明清时期,理学在思想界占了统治地位,宋元明清时期,理学在思想界占了统治地位,佛教渐趋衰落。佛教渐趋衰落。(三)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三)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v1 1、哲学、哲学v佛教

21、为中国的人生哲学增添了新的内容佛教为中国的人生哲学增添了新的内容v佛教关于人的认识能力的探讨丰富了中国的认识佛教关于人的认识能力的探讨丰富了中国的认识论论v关于世界的本体问题。关于世界的本体问题。v佛教认为世界的最后本原都是佛教认为世界的最后本原都是“心心”,或曰,或曰“识识”。在现实世界上,一切存在的东西,都是。在现实世界上,一切存在的东西,都是精神的产物。精神的产物。v这种学说对发掘认识的主观方面有独到之处,有这种学说对发掘认识的主观方面有独到之处,有助于对精神活动的全面认识。但是,由于它突出助于对精神活动的全面认识。但是,由于它突出强调了向内心探求真理,向内心寻求解脱,从而强调了向内心探

22、求真理,向内心寻求解脱,从而强化了古代哲学走内省路线的倾向。强化了古代哲学走内省路线的倾向。v2、佛教对中国文化人格和社会心态的影响、佛教对中国文化人格和社会心态的影响 v儒教为治世之学,道教为治身之学,而佛教为儒教为治世之学,道教为治身之学,而佛教为治心之学治心之学 v佛教的理想人格:超尘绝俗、万念俱空、与世佛教的理想人格:超尘绝俗、万念俱空、与世无争、随缘而安无争、随缘而安v轮回报应说和神不灭论轮回报应说和神不灭论v3、文学、文学v魏晋以来中国文学的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魏晋以来中国文学的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领域,无一不受着佛教经典的文体和佛教理论的领域,无一不受着佛教经典的文体和佛

23、教理论的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生命观念以及佛教宣传方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生命观念以及佛教宣传方式的冲击、渗透和感染。式的冲击、渗透和感染。v佛教传入中国后,给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血液佛教传入中国后,给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血液v一是给中国文学添加了新内容,二是赋予中国文一是给中国文学添加了新内容,二是赋予中国文学新形式。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促进了中国文学学新形式。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促进了中国文学的发展的发展v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最初源于佛教经典的翻译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最初源于佛教经典的翻译v维摩诘所说经妙法莲华经百喻经维摩诘所说经妙法莲华经百喻经v推动俗文学的繁荣发展。推动俗文学的繁荣发展。 v“梵呗

24、梵呗” v南朝沈约等人的声律说就直接受了佛经转读南朝沈约等人的声律说就直接受了佛经转读和梵文拼音的启示和梵文拼音的启示 v唐代名僧守温参照梵文,创制唐代名僧守温参照梵文,创制30个字母,为个字母,为宋人宋人36字母的蓝本,中国音韵学从此发展起字母的蓝本,中国音韵学从此发展起来。来。v变文变文v大目犍连冥间救母变文大目犍连冥间救母变文九色鹿变文九色鹿变文v 伍子胥变文、王昭君变文等伍子胥变文、王昭君变文等 v丰富了中国文学的浪漫色彩。丰富了中国文学的浪漫色彩。v佛教还为古典小说提供故事情节和思想内容。佛教还为古典小说提供故事情节和思想内容。 v佛教对我国古典文学的思想渗透。佛教对我国古典文学的思

25、想渗透。v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壶浊酒喜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v好了歌:好了歌:v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