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贿赂罪定义的重新界定_第1页
介绍贿赂罪定义的重新界定_第2页
介绍贿赂罪定义的重新界定_第3页
介绍贿赂罪定义的重新界定_第4页
介绍贿赂罪定义的重新界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介绍贿赂罪定义的重新界定胡杨成    摘要本文对我国刑法第三百九十二条第一款规定的介绍贿赂罪罪状的内涵进行了揭示与论述,指出了我国刑法学界关于介绍贿赂罪定义的缺陷与错误,据此对介绍贿赂罪的定义给予了重新界定所谓介绍贿赂罪,是指行为人接受行贿人或者国家工作人员(受贿人)的请托,意图贿赂国家工作人员而引见对方、沟通关系、撮合条件,并且情节严重的行为。    关键词介绍贿赂罪        定义          重新界定  

2、60; 我国刑法第三百九十二条第一款规定:“向国家工作人员介绍贿赂,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这就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介绍贿赂罪的罪状与法定刑。    我国刑法中的介绍贿赂罪的罪状是简明罪状,即它并未明示介绍贿赂罪的内涵,未给出其定义。在司法界,司法机关也尚未对介绍贿赂罪的内涵及其定义作出司法解释。在刑法学界,虽然在阐释介绍贿赂罪时必然要对其予以定义,但是这些定义也并不一致,甚至于均不科学。在我国刑法理论上和司法解释中,大概有以下几种关于介绍贿赂罪的定义:第一种是照搬罪状型定义    介绍贿赂罪,是指向国家工作人员介绍贿赂,情节严重的行为。1

3、 第二种是联系、沟通型定义介绍贿赂罪,是指在行贿人和受贿人之间进行联系、沟通,促使行贿、受贿得以实现的行为。2第三种是引荐、撮合型定义介绍贿赂罪,指在行贿人和受贿人之间进行引荐、撮合,使行贿和受贿得以实现的行为。3 第四种是沟通、撮合型定义介绍贿赂罪,是指行为人在行贿人和受贿人之间进行沟通、撮合,(促)使行贿和受贿得以实现的行为。4 介绍贿赂罪,是指在行贿人和受贿人之间进行沟通、撮合,促使贿赂得以实现的行为。5   介绍贿赂罪,是指在行贿人与受贿人之间进行沟通、撮合,使行贿与受贿得以实现,情节严重的行为。6 第五种是引见(引荐)、沟通、撮合型定义介绍贿赂罪,是指在受贿人和行

4、贿人之间进行沟通、撮合、引见,(促)使受贿和行贿得以实现的行为。7 介绍贿赂罪,是指行为人在行贿人和受贿人之间进行引荐、沟通、撮合,(促)使行贿与受贿得以实现的行为。8 第六种是接受请托型定义介绍贿赂罪,是指接受行贿人或者受贿人的请托而向第三人介绍贿赂的行为。9 第七种是混合型定义介绍贿赂罪,是指接受行贿人或者受贿人的请托,在行贿人和受贿人之间进行沟通、撮合,促使行贿和受贿得以实现的行为。10 第八种是杂乱型定义介绍贿赂罪,是指向国家工作人员介绍贿赂,为行贿人和作为行贿对象的国家工作人员之间进行引见、沟通和撮合,促使行贿与受贿得以实现,情节严重的行为。11    综观上述列

5、举的介绍贿赂罪定义,可见它们都未能准确揭示或完全揭示出我国刑法中的介绍贿赂罪之内涵,因而其给出的定义均存在较大的缺陷和错误。为此,要准确地给介绍贿赂罪予以定义,就有必要准确地揭示和把握介绍贿赂罪的本质特征即该概念的内涵所在。从我国刑法关于介绍贿赂罪的简明罪状规定来看,我们所称的介绍贿赂罪,实际上就是罪状中“向国家工作人员介绍贿赂”的简称化,即该罪罪名的全称是“向国家工作人员介绍贿赂罪”或“对国家工作人员介绍贿赂罪。”对该罪罪名的这样简称,是基于我国刑法一直尚无其他向非国家工作人员介绍贿赂犯罪等介绍贿赂犯罪类型与之相混同,故为了罪名的简洁性而对该罪简称为介绍贿赂罪。介绍贿赂罪的罪状内涵体现在二个

6、方面:一是定性方面,即“向国家工作人员介绍贿赂”的行为;二是定量方面,即情节严重的行为。我们在给介绍贿赂罪定义时,主要在于准确把握这一简明罪状的定性方面的内涵,予以准确地揭示与界定。至于该罪状的定量方面的内容,则可按照我国刑法学界的惯例而不予在定义中表述出来,但为了定义的全面性,笔者认为,既然刑法已在罪状中有所表述和要求,则还是将其纳入定义之中似显更好些。对此,在前述定义中,也有个别学者将之表述在介绍贿赂罪定义中,以从量的方面界定其内涵。当然这不是本文要研讨的重点。本文主要在于针对刑法学界对该罪罪状定性方面的内涵之揭示与把握不准的问题予以研讨。    贿赂犯罪包括行贿犯罪、

7、受贿犯罪和介绍贿赂犯罪。行贿罪是指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行为。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而介绍贿赂罪就是向国家工作人员介绍贿赂的犯罪,它与行贿罪、受贿罪共同构成以国家工作人员贿赂犯罪为中心的贿赂罪。介绍贿赂罪只能是在先有行贿人有贿赂国家工作人员的意图或者先有国家工作人员受贿意图之后,行贿人或受贿人苦于不易、不能仅凭自身力量实现贿赂而才有请托他人从中介绍贿赂的问题。如果他们无行贿意图或无受贿意图,而行为人教唆他们行贿或受贿并从中介绍行贿对象或受贿对象,则已经不是介绍贿赂所能包容的,而是行贿或受贿的教唆犯。

8、介绍贿赂罪既不能包容行贿或受贿的教唆犯之贿赂共同犯罪形态,也不能包容行贿或受贿的其他共犯之贿赂共同犯罪形态。在介绍贿赂过程中,往往伴生代行贿人行贿(谋取不正当利益、转交财物)或代受贿人收受财物,因而,在我国刑法学界也将其视为介绍贿赂行为。笔者不以为然。这是因为这种行为同样超越了介绍贿赂行为的内涵,不能为介绍贿赂罪所包容。在贿赂罪中,介绍贿赂罪的法定刑最低,其次是行贿罪,法定刑最重的是受贿罪,重罪可以包容轻罪,轻罪则不能包容重罪,故而,对于介绍贿赂中伴生的行贿或受贿之共犯行为,应以行贿或受贿论处。至于纯粹地甘当行贿或受贿的共犯,即直接实施行贿或受贿的,则更不是介绍贿赂而是地地道道的行贿或受贿。切

9、记:介绍贿赂不等于代行贿赂。所以,介绍贿赂罪区别于行贿、受贿的根本问题在于其生存空间只能是伴生于他人的行贿或受贿意图之后,“规规矩矩”地向国家工作人员介绍贿赂,决不能越雷池一步,对于行贿与受贿之具体实施贿赂交易行为则不能参与其中,否则,绝对不能定性为介绍贿赂罪。    基于上述所见,我们就可以准确、具体地剖析、揭示介绍贿赂罪的内涵了。即“向国家工作人员介绍贿赂”的法定罪状是介绍贿赂罪之质的抽象性规定。它包涵二个层次内容:第一层内涵是将其定性为“介绍贿赂”的行为,第二层又继而限定为“向国家工作人员”介绍贿赂的行为,由此,刑法将此罪规定于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章节之中。很显然,“

10、向国家工作人员”介绍贿赂所表达的这一层次、这一词组就是限定“介绍贿赂”之内涵的,是定性“介绍贿赂”行为的法定“修饰语”。由此看来,介绍贿赂罪的定义必须切实准确地贯彻这二层含义。对于前述若干定义的不统一、甚至多数学者认同而看似统一的定义,笔者认为均未能做到这一点,即未准确地揭示和把握好这二个层次的含义,因而都未能准确定义介绍贿赂罪。    当给介绍贿赂罪下一个完整的定义时,必须作好“二二”式层次思维,即其定义应当具有“二二”式层次内容:一是,既要有质(定性)层次向国家工作人员介绍贿赂的内涵揭示与把握之界定,又要有量(定量)层次情节严重;二是,在质的层次中,还要充分体现前段所述

11、的二层含义。而难点或者说争议的实质,就在于定义介绍贿赂罪时,看是否准确地揭示和把握了这个质的层次,这是此罪的实质性的根本问题。    在此,笔者就这个质的二个层次内涵的具体揭示和把握,谈谈一孔之见。    其一,关于“介绍贿赂”。所谓介绍,是指“使双方相识或发生关系”12p582的行为。比如介绍婚姻,是指介绍人使男女双方相识或发生恋爱关系,意图使他与她双方合意而成婚,但介绍人不能包办到底既不能一定要使其婚姻得以实现,更不能代行成婚即自已作为当事人去与之结婚,否则,介绍人就越了位。介绍行为的缘起,既可能是接受他人一方的请托,也可能是接受他人双方的请托。介绍

12、行为所起的作用,在于引见(指引人相见,使彼此认识12p1380)对方、沟通(指使两方能通连12p390)关系、撮合(指从中介绍促成12p185)条件,以达到双方相识或双方发生关系的目的。可见,介绍行为有引见对方、沟通关系、撮合条件等三种行为方式。对于介绍贿赂而言,其行为也存在着三种介绍行为的缘起情形和三种介绍贿赂的行为方式:一是介绍贿赂行为缘起的三种情形接受行贿人一方的请托,接受国家工作人员(受贿人)一方的请托,或者接受他们双方的请托。总而言之,介绍贿赂至少是基于一方的请托。二是介绍贿赂的三种行为方式引见对方、沟通关系、撮合条件。这三种行为方式,是介绍行为、也是介绍贿赂行为变化发展中呈递进、延

13、伸式的三个基本阶段行为。当然,在介绍贿赂行为的实施中,这三种行为方式既可单项化也可复合化,但都不会改变其介绍贿赂行为的性质。任何超越以上三种情形的非介绍贿赂行为,都不能定性为介绍贿赂罪。介绍贿赂的这三种行为方式,不是笔者的独得成果,而是刑法学界的科研成果,只是基于有的介绍贿赂罪定义并未完全采纳这些观点而令笔者在此予以归纳之。   其二,关于“向国家工作人员”介绍贿赂。它包含这么几个层次:一是介绍贿赂行为自始至终、归根结底都是指向国家工作人员的,即其犯罪对象只能是国家工作人员,13否则,无所谓“向国家工作人员介绍贿赂”的限定。行贿罪中的行贿人,无论是谋取不正当利益还是给予财物

14、,均是追求着国家工作人员的;受贿罪中的受贿人,也必然是国家工作人员;介绍贿赂罪中的介绍人,无论接受何方请托,都不外乎是将行贿人的贿赂介绍给国家工作人员或为国家工作人员介绍贿赂,这些介绍贿赂的行为也均是围绕着国家工作人员或指向国家工作人员的,离开了国家工作人员这一贿赂指向或中心,则介绍贿赂罪就不存在了。二是“向国家工作人员介绍贿赂”还包含意图贿赂国家工作人员这一介绍贿赂罪基本特征。不言自明,所谓向国家工作人员介绍贿赂,自然是意图贿赂国家工作人员,即其终极目标就是为了贿赂国家工作人员。这是介绍贿赂的基本特征。即使是接受国家工作人员的请托,也具有这一基本特征。要注意的是,介绍贿赂行为所包含的“意图贿

15、赂国家工作人员”之基本特征,可以包容“促使”行贿、受贿实现的情形,但“促使行贿和受贿得以实现”或“促使贿赂得以实现”的要求,并不是所有介绍贿赂行为所必须具有的,比如有的仅仅实施了引见的介绍贿赂行为,或者有的介绍贿赂人出于各种原因而仅仅应其要求作些应付性的介绍贿赂行为,至于贿赂最终是否得以实现并不关心,这些介绍贿赂人在贿赂犯罪中并未起到“促使”程度的作用。也就是说,贿赂的实现,既可以是行贿人促使实现的,也可以是受贿人促使实现的,还可以是介绍贿赂人促使实现的,或者这三方的任何二方或三方共同促使实现的,然而,不能说所有的贿赂都是介绍贿赂人的促使方得以实现的,更不能说凡介绍贿赂都必须要求“促使”贿赂得

16、以实现,尽管有时会存在介绍贿赂人大多是因其“促使”而成的贿赂。概而言之,不论介绍贿赂人在贿赂交易中是“促使”贿赂得以发生还是实施一般性的介绍而已,其介绍贿赂行为均是意图贿赂国家工作人员。这既是指导介绍贿赂人实施介绍贿赂行为的主观心态,也是其侵犯国家工作人员的廉洁性之本质所在。三是“向国家工作人员介绍贿赂”行为,既缘起于他方的请托,也终极于双方贿赂交易实现之前,超越了这一行为界限就不是介绍贿赂罪。对于介绍贿赂行为缘起于他方的请托问题,前述已谈及,在此不重述,但有必要言明的是对于前述的三种情形的请托,当用于定义时,虽然可以说“行为人接受行贿人或受贿人的请托”,但不宜再加上“或接受行贿人和受贿人的请

17、托”,这样就显得定义不精炼,因为前一句含义就足以包括后一句含义;同时,更不能单独使用后一句于定义中,因为这又排斥了接受单方请托的情形。关于介绍贿赂行为是终极于贿赂交易之前的把握,同样要认清几点:第一点是在贿赂交易未能实现的情况下,介绍贿赂行为自然只能终极于贿赂交易实现之前,但不能因贿赂未能得以实现便否定其已经具有的介绍贿赂行为之性质;第二点是在贿赂交易实现的情况下,对于介绍贿赂行为的划定,也只能限于终极贿赂交易实现之前,如果继而转交财物或代收财物则不是介绍贿赂中的引见对方、沟通关系、撮合条件的行为,而是行贿或受贿中的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行为或收受财物的行为,是行贿或受贿的共犯。介绍贿赂只能

18、是“介绍行为”而非代行其事,这在前述亦已谈及。第三点是当一方既无受贿请托又拒绝受贿,或当一方既无行贿请托又拒绝行贿,即在介绍贿赂未能奏效的情况下,不仅贿赂交易未能得以实现,而且不存在所谓的“受贿人”或“行贿人”,因为拒绝而无受贿行为或无行贿行为,所以不能将其称为受贿人或行贿人。就此而言,这就意味着在介绍贿赂行为的实施当中,可以缺少行贿人或受贿人这样的角色。即正因为如此,方需要介绍贿赂人这一角色,以使他人成为行贿人或受贿人甚至他人双方均如意地分别成为行贿人、受贿人,如此,方可致贿赂交易如意地实现。有鉴于这第三点的缘故,在定义介绍贿赂罪时,就不能表述为“在行贿人和受贿人之间进行引见、沟通、撮合“。

19、因为这显然是不完全切合介绍贿赂行为特征的。只有实施了行贿行为或受贿行为者,方能将其贴上“行贿人”或“受贿人”这一身份角色特征的标签。例如在接受一方请托引见对方的介绍贿赂中,对方拒绝相识,则对方不是行贿人或不是受贿人,这就不能说“在行贿人和受贿人之间”进行引见。当然,行贿行为或受贿行为都可指预备、未遂、中止、既遂的行为,这样,只要有其中的一个阶段行为就可将其称为行贿人或受贿人。即对于请托他人介绍贿赂的行为,其性质起码已经属于贿赂的预备行为,这时,可将之称为行贿人或受贿人。如果连这个预备行为都不曾有并拒绝贿赂介绍,那么,他们就不是行贿人或受贿人。    依上所见,便可知前述八种

20、定义的缺陷和错误之所在。对于第一种定义,它显然照搬了介绍贿赂罪之刑法中的简明罪状,尚未揭示罪状的内涵,这个所谓的“定义”并非定义。第二种、第三种、第四种和第五种以及第七种等定义,其共同缺陷在于一是均表述为在行贿人与受贿人之间进行引见(引荐)或联系、沟通、撮合,既将之限定于行贿人和受贿人均已具备的情况下才有介绍贿赂行为,又尚未表明引见(引荐)什么、沟通什么、撮合什么等内容。二是均将之限定于“促使”贿赂得以实现的程度,有的虽然仅使用了“使”字而未使用“促使”一词,但在其后的阐述中还是使用“促使”一词,甚至有的学者继而论道,虽然有介绍贿赂行为,但行贿和受贿因某种原因而未成交的,不能成立介绍贿赂罪,即

21、介绍贿赂罪的成立要以行贿和受贿得以实现为构成条件14,这也是这种错误定义所得出的结论。很显然,从介绍贿赂罪的罪状中不能得出此构成条件即如此内涵。尤其是这些定义者大多将之扩张为“有的表现为在行贿和受贿协议成交后,为行贿人、受贿人转收、转交贿赂物等。”15这些观点均不可取。三是均未明示介绍贿赂行为的根本点在于意图贿赂国家工作人员。因为无论接受谁的请托,介绍贿赂人都是向国家工作人员介绍贿赂,因此应当在定义中明示这一内涵。这是其与前两点错误相联的另一个错误。而第六种定义和第七种定义,虽然都注意到了介绍贿赂罪是“接受行贿人或受贿人的请托”这一体现介绍贿赂行为缘起点的特点,但是,除第七种定义同样犯了前述几

22、种定义的错误之外,第六种定义则还犯了“定义反复”错误和犯罪对象界定不当错误,即一是仍使用“介绍贿赂”来界定介绍贿赂行为,尚未揭示其内涵,二是把其犯罪对象误为“向第三人介绍贿赂”,这与罪状中所指明的“向国家工作人员介绍贿赂”不一致,也许这可能是想表达其包括接受受贿人请托而向行贿人介绍贿赂的情形,但无论如何,虽然其定义欲全面揭示介绍贿赂罪的质的内涵,但是这种表达方式背离了介绍贿赂行为终极目标之本质特性是在于贿赂国家工作人员这一介绍贿赂犯罪对象。此外,第二、三、四、五、七种定义的另一个缺陷未能统一介绍贿赂行为方式,其中多数定义没有“引见”对方的行为方式,有的使用“引荐”之行为方式代之,然而引荐即推荐

23、(人)12p1380,推荐是指把好的人或事物向人或组织介绍希望任用或接受12p1167,故使用引荐于介绍贿赂罪定义之行为方式中显然不妥。    尤其要指出的是第八种定义。之所以称它为杂乱型定义,主要是因为它既然采取了照搬型定义的直接使用罪状式,但是又画蛇添足,即又在一定程度上夹杂了第五种定义式。说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指它只限于“为行贿人和作为行贿对象的国家工作人员之间”而未包括“为受贿人(国家工作人员)和作为索贿对象之间”或同时为行贿人和受贿人等介绍贿赂的行为方式,故而该定义也显然不当。不过,其在述说该罪客观特征时,却指出了介绍贿赂行为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介绍行贿,即接

24、受行贿人的请托,而向国家工作人员介绍贿赂;另一种是介绍受贿,即为国家工作人员物色可能的行贿人,居间介绍。11p2026然而,对上述客观特征的认识也未能反映于其定义之中。    基于以上对于介绍贿赂罪的揭示与把握,以及对前八种定义的评析,笔者认为,所谓介绍贿赂罪,是指行为人接受行贿人或者国家工作人员(受贿人)的请托,意图贿赂国家工作人员而引见对方、沟通关系、撮合条件,并且情节严重的行为。参考文献:1肖扬.中国新刑法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66. 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1150. 梁华仁,裴广川.新刑法通论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7.439. 魏克家.刑法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580. 张明楷.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929. 关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试行)(1999年).2胡康生,李福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释义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557.3张友渔.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M.北京.上海: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70.4高铭暄.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2.563.周道鸾.中国刑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535.何秉松.刑法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7.396.苏惠渔.刑法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