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物理习题教学——怎样讲例题_第1页
新课程下的物理习题教学——怎样讲例题_第2页
新课程下的物理习题教学——怎样讲例题_第3页
新课程下的物理习题教学——怎样讲例题_第4页
新课程下的物理习题教学——怎样讲例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前言前言习题教学习题教学老师讲解老师讲解学生练习学生练习课堂练习课堂练习课外作业课外作业1. 老师讲解例题是习题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师讲解例题是习题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 习题教学重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素质习题教学重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素质一、帮助学生养成具体分析的习惯一、帮助学生养成具体分析的习惯1. 对待生题的两种解题思维对待生题的两种解题思维“回忆回忆”和和“分析分析”一种是搜索脑海中老师讲过的例题类型,看本题和那一种是搜索脑海中老师讲过的例题类型,看本题和那种类型的例题吻合,套用解答这种例题的公式,或者直接用种类型的例题吻合,套用解答这种例题的公式,或者直接用这例题的结论进行解答。这例

2、题的结论进行解答。其思维方式是其思维方式是“回忆回忆”。另一种是根据题目的文字叙述,把它转化为具体的物另一种是根据题目的文字叙述,把它转化为具体的物理情景,并进一步转化为具体的物理条件或数学条件,明辨理情景,并进一步转化为具体的物理条件或数学条件,明辨题目情景所体现的物理变化特征,思考物理条件之间的相互题目情景所体现的物理变化特征,思考物理条件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选择恰当的物理规律,运用合适的数学方法解决制约关系,选择恰当的物理规律,运用合适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问题。其思维方式是其思维方式是“分析分析”。前者是一种很有危害性的思维方式。前者是一种很有危害性的思维方式。把物理问题分成一些类型,让

3、学生感悟和概括某一类把物理问题分成一些类型,让学生感悟和概括某一类问题的解题思路,有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的解题思路,有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解题方法掌握解题方法”和和“套用解题类型套用解题类型”的不同的不同但是,把方法当成知识来灌输,让学生记住某一类问但是,把方法当成知识来灌输,让学生记住某一类问题的解题套路来套出问题的答案,这并不是好的教学过程。题的解题套路来套出问题的答案,这并不是好的教学过程。这些这些“方法方法”是教师解答大量题目后是教师解答大量题目后“悟悟”出来的,而不出来的,而不是学生的体会。是学生的体会。一、帮助学生养成具体分析的习惯一、帮助学生养成具体分析的习惯2

4、. “掌握解题方法掌握解题方法”和和“套用解题类型套用解题类型”具有本质具有本质不同不同3. 对学生解题思维习惯的检测对学生解题思维习惯的检测如图,当如图,当 k 由由 2 改接为改接为 1,使输电线以原来,使输电线以原来 2 倍的倍的电压输送电压输送交流交流电时,输送电流(即电流表电时,输送电流(即电流表a 的读数)如的读数)如何变化?何变化?测试题测试题ak12一、帮助学生养成具体分析的习惯一、帮助学生养成具体分析的习惯3. 对学生解题思维习惯的检测对学生解题思维习惯的检测一、帮助学生养成具体分析的习惯一、帮助学生养成具体分析的习惯“具体问题抽象分析具体问题抽象分析”,就是抽象地记住某一规

5、律的笼,就是抽象地记住某一规律的笼统结论,把它作为问题的答案。其特点是没有考虑物理规统结论,把它作为问题的答案。其特点是没有考虑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没有从题目的具体条件入手进行符合本题律的适用条件,没有从题目的具体条件入手进行符合本题题意的具体分析。题意的具体分析。(上题答(上题答“电流一半电流一半”者)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从问题的具体情景入手,分,是从问题的具体情景入手,分析本题所描述的具体状态和过程,分析本题有关状态、过析本题所描述的具体状态和过程,分析本题有关状态、过程中的具体条件及其相互关系,分析和选择本题所适用的程中的具体条件及其相互关系,分析和选择本题所适用

6、的具体物理规律和数学手段。具体物理规律和数学手段。(上题答(上题答“电流电流 2 倍倍”者)者)是具体问题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分析”还是具体问题还是具体问题“抽象分析抽象分析”?4. 怎样养成具体分析的习惯怎样养成具体分析的习惯一、帮助学生养成具体分析的习惯一、帮助学生养成具体分析的习惯(1) 把题目文字表述转化为具体的物理情景把题目文字表述转化为具体的物理情景(2) 根据情景,分析、图示与解题有关的物理状态和过程根据情景,分析、图示与解题有关的物理状态和过程(5) 分析研究对象的相关参量,辨明哪些已知、哪些未知分析研究对象的相关参量,辨明哪些已知、哪些未知(3) 选择解题所需用的物理规律

7、和研究对象选择解题所需用的物理规律和研究对象(6) 寻找不同过程之间、不同研究对象之间的物理量联系寻找不同过程之间、不同研究对象之间的物理量联系(7) 思考物理条件之间的制约情况,寻找解题的突破口思考物理条件之间的制约情况,寻找解题的突破口(4) 思考物理规律使用条件对本题情景的适合性思考物理规律使用条件对本题情景的适合性(9) 分析解题过程中的数学关系,进行数学处理分析解题过程中的数学关系,进行数学处理(10) 反思答案的合理性,讨论答案的多解性反思答案的合理性,讨论答案的多解性(8) 形成解题步骤的框架结构形成解题步骤的框架结构返回二、帮助学生养成思考物理量制约关系的习惯二、帮助学生养成思

8、考物理量制约关系的习惯1. 思考物理量的制约关系,就是思考某一情景中物理量思考物理量的制约关系,就是思考某一情景中物理量 a发生某种变化时,在物理量发生某种变化时,在物理量 c、d、e 等都不变的情况下物等都不变的情况下物理量理量 b 会有怎样的结果?或者物理量会有怎样的结果?或者物理量 b、d、e 等都不变时等都不变时物理量物理量 c 又有怎样的结果?又有怎样的结果? 它实际上是对物理规律函数关系它实际上是对物理规律函数关系的思考。的思考。2. 结合题意思考物理量的制约关系,能把物理规律、物理结合题意思考物理量的制约关系,能把物理规律、物理情景、物理条件、物理要求融合在一起进行分析,通过制约

9、情情景、物理条件、物理要求融合在一起进行分析,通过制约情况来思考变量关系、因果关系,因此,它常常能发掘出解题的况来思考变量关系、因果关系,因此,它常常能发掘出解题的关键要素,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关键要素,找到解题的突破口。3. 根据物理量的制约关系,想像具体的物理情景,是理论根据物理量的制约关系,想像具体的物理情景,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能增强实践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能增强实践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素质。基本素质。返回二、帮助学生养成思考物理量制约关系的习惯二、帮助学生养成思考物理量制约关系的习惯题目题目 在宽度在宽度0.8m的箱内,底面是一倾的箱内,底面是一倾

10、角角37的斜面,质量的斜面,质量4.8 kg 的小球的小球(视为质点)用长(视为质点)用长 1.0 m 的细绳挂在箱顶的细绳挂在箱顶的一角,小球自由靠在斜面上时,细绳跟的一角,小球自由靠在斜面上时,细绳跟竖直箱壁的夹角也恰好为竖直箱壁的夹角也恰好为,取,取sin0.6,g10m/s2。木箱以下列加速度向左做匀。木箱以下列加速度向左做匀加速运动时,细绳拉力多大?加速运动时,细绳拉力多大? (1) a1 8m/s2 (2) a2 = 16m/s2木箱宽度木箱宽度0.8m,37, 4.8 kg小球用长小球用长 1.0 m 的细绳挂在箱顶,小球靠的细绳挂在箱顶,小球靠在斜面上时,细绳跟箱壁夹角也为在斜

11、面上时,细绳跟箱壁夹角也为,sin0.6,g10m/s2。木箱以。木箱以 (1)a18m/s2 ;(2)a2= 16m/s2向左做匀加速运动时,细绳拉力多大向左做匀加速运动时,细绳拉力多大? tnmgt sinn sinm a t cosn cosmg 由牛顿第二定律:由牛顿第二定律: 代入相关数据得:代入相关数据得: n(304a) n t(304a) n 以以a8m/s2代入得:代入得:t62 (n)、 n2 (n) 说明小球已飘起,因此必须对小球运动与木箱加速度的制约说明小球已飘起,因此必须对小球运动与木箱加速度的制约关系进行讨论:关系进行讨论: tnmg讨论:讨论: n(304a) n

12、 t(304a) n 以以a8m/s2代入得:代入得:t62 (n)、 n2 (n) 说明小球已飘起,因此必须对小球运动与木箱加速度的制约说明小球已飘起,因此必须对小球运动与木箱加速度的制约关系进行讨论:关系进行讨论: 1. 加速度由加速度由 0 增大时,由增大时,由式可知,式可知, n 将减小将减小 ,当当n 减小为减小为0时,时,a17.5m/s2 tnmg讨论:讨论: 1. 加速度由加速度由 0 增大时,由增大时,由式可知,式可知, n 将减小将减小 ,当当n 减小为减小为0时,时,a17.5m/s2 2. 当当a7.5m/s2时,时,t1mgt1 sin m at1 cos mg t1

13、22agm 3. 当绳和水平成当绳和水平成时,小球刚和木箱右侧接触,时,小球刚和木箱右侧接触,f合合ma2mgt 此时此时 a2g tan13.3 m/s2, t2 mg/sin 80 (n) 4. 加速度继续增大,绳的拉力不变加速度继续增大,绳的拉力不变 且且,返回1.正确选择平面图的观察方向正确选择平面图的观察方向所选择的观察方向应有利于把题目的条件清楚地画所选择的观察方向应有利于把题目的条件清楚地画在平面图上在平面图上题目题目 某地面上空有一东西方向的竖直平面某地面上空有一东西方向的竖直平面m,平面,平面m的南的南侧存在着磁感应强度为侧存在着磁感应强度为b、方向向东的匀强磁场,平面、方向

14、向东的匀强磁场,平面m的北的北侧存在着场强大小为侧存在着场强大小为e、方向向南的匀强电场。在平面、方向向南的匀强电场。在平面m南侧南侧离离m距离距离mv/2bq的地方,有一质量为的地方,有一质量为m、电量为、电量为q的带电粒子的带电粒子正以速度正以速度v向北自由运动,求粒子穿越平面向北自由运动,求粒子穿越平面m后,其运动轨迹后,其运动轨迹离离m的最大距离是多少?不考虑粒子的重力。的最大距离是多少?不考虑粒子的重力。三、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画草图的习惯三、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画草图的习惯返回题目题目 某地面上空有一东西方向的竖直平面某地面上空有一东西方向的竖直平面m,平面,平面m的南侧存在着的南侧存在着

15、磁感应强度为磁感应强度为b、方向向东的匀强磁场,平面、方向向东的匀强磁场,平面m的北侧存在着场强大小的北侧存在着场强大小为为e、方向向南的匀强电场。在平面、方向向南的匀强电场。在平面m南侧离南侧离m距离距离mv/2bq的地方,有的地方,有一质量为一质量为m、电量为、电量为q的带电粒子正以速度的带电粒子正以速度v 向北自由运动,求粒子穿向北自由运动,求粒子穿越平面越平面m后,其运动轨迹离后,其运动轨迹离m的最大距离是多少?不考虑粒子的重力。的最大距离是多少?不考虑粒子的重力。mebv东东南南西西北北em上上南南下下北北vb题目题目 某地面上空有一东西方向的竖直平面某地面上空有一东西方向的竖直平面

16、m,平面,平面m的南侧存在着的南侧存在着磁感应强度为磁感应强度为b、方向向东的匀强磁场,平面、方向向东的匀强磁场,平面m的北侧存在着场强大小的北侧存在着场强大小为为e、方向向南的匀强电场。在平面、方向向南的匀强电场。在平面m南侧离南侧离m距离距离mv/2bq的地方,有的地方,有一质量为一质量为m、电量为、电量为q的带电粒子正以速度的带电粒子正以速度v 向北自由运动,求粒子穿向北自由运动,求粒子穿越平面越平面m后,其运动轨迹离后,其运动轨迹离m的最大距离是多少?不考虑粒子的重力。的最大距离是多少?不考虑粒子的重力。mebv东东南南西西北北em上上南南下下北北bv1.正确选择平面图的观察方向正确选

17、择平面图的观察方向所选择的观察方向应有利于把题目的条件清楚所选择的观察方向应有利于把题目的条件清楚地画在平面图上地画在平面图上三、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画草图的习惯三、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画草图的习惯2.正确体现题目所表述的变化过程正确体现题目所表述的变化过程明确各个相关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明确各个相关物理量之间的关系3.把相关物理量标在草图上把相关物理量标在草图上本题满分:本题满分:20分分平均得分:平均得分:3.5分分一小圆盘静止在桌布上,位于一方桌的水平桌一小圆盘静止在桌布上,位于一方桌的水平桌面中央。桌布一边与桌面中央。桌布一边与桌ab边重合。已知盘与桌布间边重合。已知盘与桌布间的动摩擦因数为的动摩

18、擦因数为1,盘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盘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2。现突然以恒定加速度现突然以恒定加速度 a 将桌布抽离桌面,加速度将桌布抽离桌面,加速度方向水平且垂直于方向水平且垂直于ab边。若圆盘最后未从桌面掉下边。若圆盘最后未从桌面掉下,则加速度,则加速度 a 满足的条件是什么?(以满足的条件是什么?(以g表示重力表示重力加速度)加速度)aba 设圆盘质量设圆盘质量m,桌长为,桌长为l,盘在,盘在桌布、桌面上的加速度为桌布、桌面上的加速度为a1和和a2:1 mg ma1 2 mg ma2 设盘离开桌布时速度为设盘离开桌布时速度为v,移动,移动距离为距离为x1,再在桌面上运动,再在桌面上运动

19、x2停下:停下:v2 2a1x1 v2 2a2x2 盘没从桌面掉下的条件:盘没从桌面掉下的条件:a1a2x1x2l /2vx1+x2l/2 返回四、在学生现有认知基础上展开有逻辑的思考四、在学生现有认知基础上展开有逻辑的思考1. 关于关于2010年全国新课程高考题的解答年全国新课程高考题的解答(2010年宁夏高考题)如图所示,在年宁夏高考题)如图所示,在0 x a、o y a/2范围内有垂范围内有垂直于直于xy 平面向外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为平面向外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坐标原点。坐标原点o处有一个处有一个粒子源,在某时刻发射大量质量为粒子源,在某时刻发射大量质量为m、电荷量为

20、、电荷量为 q 的带正电粒子,它们的的带正电粒子,它们的速度大小相同,速度方向均在速度大小相同,速度方向均在 xy 平面内,与平面内,与 y 轴正方向的夹角分布在轴正方向的夹角分布在090范围内。己知粒子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半径介于范围内。己知粒子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半径介于a/2与与a之间,之间,从发射粒子到粒子全部离开磁场经历的时间恰好为粒子在磁场中做圆周从发射粒子到粒子全部离开磁场经历的时间恰好为粒子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周期的四分之一。求最后离开磁场的粒子从粒子源射出时的运动周期的四分之一。求最后离开磁场的粒子从粒子源射出时的(1)速度的大小。速度的大小。(2)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与y 轴正

21、方向夹角的正弦。轴正方向夹角的正弦。yxoa/2a解答返回四、在学生现有认知基础上展开有逻辑的思考四、在学生现有认知基础上展开有逻辑的思考1. 关于关于2010年全国新课程高考题的解答年全国新课程高考题的解答解答只有最后结果,没有分析过程,脱离学生的认知解答只有最后结果,没有分析过程,脱离学生的认知基础,这种解答难以形成解题能力,甚至于容易养成基础,这种解答难以形成解题能力,甚至于容易养成“记住记住”解答的不良习惯。解答的不良习惯。四、在学生现有认知基础上展开有逻辑的思考四、在学生现有认知基础上展开有逻辑的思考1. 关于关于2010年全国新课程高考题的解答年全国新课程高考题的解答2. 建立在学

22、生认知基础上的逻辑分析建立在学生认知基础上的逻辑分析 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分析分析1:o处粒子源某时刻发射大量处粒子源某时刻发射大量m、 q 的正粒子,速度大小相同,方向分布在的正粒子,速度大小相同,方向分布在090范围内范围内; 粒子半径在粒子半径在 a/2 与与a 之间;之间; 从发射粒子到粒子全部离开磁场经历的从发射粒子到粒子全部离开磁场经历的时间恰好为粒子做圆周运动周期的四分之一。时间恰好为粒子做圆周运动周期的四分之一。 求最后离开磁场的粒子从粒子源求最后离开磁场的粒子从粒子源射出时的射出时的 (1)速度大小;速度大小; (2)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与y轴正方向夹角的正弦。

23、轴正方向夹角的正弦。yxoa/2a 若粒子和若粒子和y轴夹角轴夹角=0,运动,运动半径半径 a/2,轨迹如右图半圆。,轨迹如右图半圆。 根据题意,要增大半径,同根据题意,要增大半径,同时要满足在磁场中运动时间是时要满足在磁场中运动时间是t/4,需要增大,需要增大角角c1c2 此时粒子在磁场中运动时间此时粒子在磁场中运动时间为为t/2, 不符合题意。不符合题意。分析分析2:o处粒子源某时刻发射大量处粒子源某时刻发射大量m、 q 的正粒子,速度大小相同,方向分布在的正粒子,速度大小相同,方向分布在090范围内范围内; 粒子半径在粒子半径在 a/2 与与a 之间;之间; 从发射粒子到粒子全部离开磁场

24、经历的从发射粒子到粒子全部离开磁场经历的时间恰好为粒子做圆周运动周期的四分之一。时间恰好为粒子做圆周运动周期的四分之一。 求最后离开磁场的粒子从粒子源求最后离开磁场的粒子从粒子源射出时的射出时的 (1)速度大小;速度大小; (2)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与y轴正方向夹角的正弦。轴正方向夹角的正弦。yxoa/2a 增大增大,且半径,且半径 oc2a/2,oc2a290,沿,沿oa2弧运动的粒弧运动的粒子在磁场中运动时间为子在磁场中运动时间为t/4。 若保持半径若保持半径oc2不变,略微减小不变,略微减小,粒子轨迹将位于,粒子轨迹将位于oa2弧上方。弧上方。c1c2a2a3 oa3的弦长大于的弦长大于o

25、a2,oa3对应的对应的弧长也大于弧长也大于oa2,沿,沿oa3运动的时间运动的时间将大于将大于t/4,不满足题目条件。,不满足题目条件。 由以上分析可知,最后离开磁场由以上分析可知,最后离开磁场的粒子,其轨迹应该和磁场上边缘相的粒子,其轨迹应该和磁场上边缘相切。切。分析分析3:o处粒子源某时刻发射大量处粒子源某时刻发射大量m、 q 的正粒子,速度大小相同,方向分布在的正粒子,速度大小相同,方向分布在090范围内范围内; 粒子半径在粒子半径在 a/2 与与a 之间;之间; 从发射粒子到粒子全部离开磁场经历的从发射粒子到粒子全部离开磁场经历的时间恰好为粒子做圆周运动周期的四分之一。时间恰好为粒子

26、做圆周运动周期的四分之一。 求最后离开磁场的粒子从粒子源求最后离开磁场的粒子从粒子源射出时的射出时的 (1)速度大小;速度大小; (2)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与y轴正方向夹角的正弦。轴正方向夹角的正弦。yxoa/2a 沿沿oda 弧运动的粒子为最后离开弧运动的粒子为最后离开磁场的粒子,磁场的粒子,oca90。ardpe cdcp + pdr r sin + a/2 oeop + pea r cos + r sin 由由解得解得rar23 cos 因因 sin2+ cos2 1 由由解得解得ar 262 c,有效解为,有效解为ar 262 进一步可解得:进一步可解得:maqbv 262 1066 s

27、in 四、在学生现有认知基础上展开有逻辑的思考四、在学生现有认知基础上展开有逻辑的思考1. 关于关于2010年全国新课程高考题的解答年全国新课程高考题的解答2. 建立在学生认知基础上的逻辑分析建立在学生认知基础上的逻辑分析3. 对以上对以上“分析分析” 的分析的分析分析分析1是建立在学生现有认知基础上的,它有利于学是建立在学生现有认知基础上的,它有利于学生对基本知识的应用,有利于从此迈开生对基本知识的应用,有利于从此迈开“具体分析具体分析”的步伐。的步伐。分析分析2是分析是分析1的深入,把解题分析跟题目的要求联系的深入,把解题分析跟题目的要求联系起来,进行制约关系分析,逐步走向答案。起来,进行

28、制约关系分析,逐步走向答案。分析分析3,主要是形成解题方案后的数学分析。讲解例,主要是形成解题方案后的数学分析。讲解例题,应重视类似于分析题,应重视类似于分析1和分析和分析2的的“物理分析物理分析”,只有类似分析只有类似分析3的分析,难以提高解题能力。的分析,难以提高解题能力。四、在学生现有认知基础上展开有逻辑的思考四、在学生现有认知基础上展开有逻辑的思考1. 关于关于2010年全国新课程高考题的解答年全国新课程高考题的解答2. 建立在学生认知基础上的逻辑分析建立在学生认知基础上的逻辑分析3. 对以上对以上“分析分析” 的分析的分析4. 讲解讲解2009高考全国理综高考全国理综卷卷26题的启示

29、题的启示2009理综理综卷第卷第26题题26(21分)分) 如图,在如图,在x轴下方有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为轴下方有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向垂直于方向垂直于x y 平面向外。平面向外。p是是y 轴上距原点为轴上距原点为 h 的一点,的一点,n0为为 x 轴上距轴上距原点为原点为a的一点。的一点。a是一块平行于是一块平行于x 轴的挡板,与轴的挡板,与x轴的距离为轴的距离为 h /2,a的中点在的中点在 y 轴上,长度略小于轴上,长度略小于 a /2。带点粒子与挡板碰撞前后,。带点粒子与挡板碰撞前后, x 方方向的向的分速度不变,分速度不变, y方向的分速度反向、方向的分速度反向、大

30、小不变。质量为大小不变。质量为m,电荷量为,电荷量为q(q0)的粒子从)的粒子从p点瞄准点瞄准n0点入射,点入射,最后又通过最后又通过p点。不计重力。求粒子点。不计重力。求粒子入射速度的所有可能值。入射速度的所有可能值。 随着随着n增大,粒子在板上的碰撞点向增大,粒子在板上的碰撞点向 x 正方向移动,正方向移动,n 增大到一定值时,粒增大到一定值时,粒子将不再与板碰撞。子将不再与板碰撞。 求得粒子运动半径,便能求得速度求得粒子运动半径,便能求得速度v 粒子射出磁场的速度方向跟粒子射出磁场的速度方向跟 pn0 对称对称 粒子碰撞挡板前后的速度方向对称粒子碰撞挡板前后的速度方向对称 设粒子第一次冲

31、出磁场点为设粒子第一次冲出磁场点为c,再次进入磁,再次进入磁场点为场点为d,由相似三角形可知,由相似三角形可知,cda 设粒子在磁场中圆弧轨迹对应的弦长为设粒子在磁场中圆弧轨迹对应的弦长为x,粒子和板碰撞的次数为粒子和板碰撞的次数为n n0 时,时, 2ax n1 时,时, 2a2xa , x = 3a / 2 n2 时,时, 2a3x2a , x = 4a / 3 n3 时,时, 2a = 4x3a , x = 5a / 4 n1 时时, ba ; n2 时时, b5a /6 ; n3 时时, b3a /4(无法击中挡板),(无法击中挡板), 因此本题只存在因此本题只存在 n0、 n1 和和

32、 n2 三种情况。三种情况。pyn0mcdxxhb2hbxa/2 要击中要击中p,mn0 的长度应等于的长度应等于 2 a设粒子第一次碰板点到设粒子第一次碰板点到 n0 点沿点沿x坐标轴的位移为坐标轴的位移为b, 随着随着n增大,粒子在板上的碰撞点向增大,粒子在板上的碰撞点向 x 正方向移动,正方向移动,n 增大到一定值时,粒增大到一定值时,粒子将不再与板碰撞。子将不再与板碰撞。 求得粒子运动半径,便能求得速度求得粒子运动半径,便能求得速度v 粒子射出磁场的速度方向跟粒子射出磁场的速度方向跟 pn0 对称对称 粒子碰撞挡板前后的速度方向对称粒子碰撞挡板前后的速度方向对称 设粒子第一次冲出磁场点

33、为设粒子第一次冲出磁场点为c,再次进入磁,再次进入磁场点为场点为d,由相似三角形可知,由相似三角形可知,cda 设粒子在磁场中圆弧轨迹对应的弦长为设粒子在磁场中圆弧轨迹对应的弦长为x,粒子和板碰撞的次数为粒子和板碰撞的次数为n n0 时,时, 2ax n1 时,时, 2a2xa , x = 3a / 2 n2 时,时, 2a3x2a , x = 4a / 3 n3 时,时, 2a = 4x3a , x = 5a / 4 n1 时时, ba ; n2 时时, b5a /6 ; n3 时时, b3a /4(无法击中挡板),(无法击中挡板), 因此本题只存在因此本题只存在 n0、 n1 和和 n2

34、三种情况。三种情况。bxa/2 要击中要击中p,mn0 的长度应等于的长度应等于 2 a设粒子第一次碰板点到设粒子第一次碰板点到 n0 点沿点沿x坐标轴的位移为坐标轴的位移为b, 因因 , sin2xr pyn0mcdxxhb2hor22sinahh 已知已知x与与a 的关系就可以求得的关系就可以求得r,进而求得,进而求得v。 随着随着n增大,粒子在板上的碰撞点向增大,粒子在板上的碰撞点向 x 正方向移动,正方向移动,n 增大到一定值时,粒增大到一定值时,粒子将不再与板碰撞。子将不再与板碰撞。 求得粒子运动半径,便能求得速度求得粒子运动半径,便能求得速度v 粒子射出磁场的速度方向跟粒子射出磁场

35、的速度方向跟 pn0 对称对称 粒子碰撞挡板前后的速度方向对称粒子碰撞挡板前后的速度方向对称 设粒子第一次冲出磁场点为设粒子第一次冲出磁场点为c,再次进入磁,再次进入磁场点为场点为d,由相似三角形可知,由相似三角形可知,cda 设粒子在磁场中圆弧轨迹对应的弦长为设粒子在磁场中圆弧轨迹对应的弦长为x,粒子和板碰撞的次数为粒子和板碰撞的次数为n n0 时,时, 2ax n1 时,时, 2a2xa , x = 3a / 2 n2 时,时, 2a3x2a , x = 4a / 3 n3 时,时, 2a = 4x3a , x = 5a / 4 n1 时时, ba ; n2 时时, b5a /6 ; n3

36、 时时, b3a /4(无法击中挡板),(无法击中挡板), 因此本题只存在因此本题只存在 n0、 n1 和和 n2 三种情况。三种情况。bxa/2 要击中要击中p,mn0 的长度应等于的长度应等于 2 a设粒子第一次碰板点到设粒子第一次碰板点到 n0 点沿点沿x坐标轴的位移为坐标轴的位移为b, 因因 , sin2xr pyn0mcdxxhb2hor22sinahh 已知已知x与与a 的关系就可以求得的关系就可以求得r,进而求得,进而求得v。四、在学生现有认知基础上展开有逻辑的思考四、在学生现有认知基础上展开有逻辑的思考1. 关于关于2010年全国新课程高考题的解答年全国新课程高考题的解答2.

37、建立在学生认知基础上的逻辑分析建立在学生认知基础上的逻辑分析3. 对以上对以上“分析分析” 的分析的分析4. 讲解讲解2009高考全国理综高考全国理综卷卷26题的启示题的启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包括题意分析、多解性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包括题意分析、多解性分析、合理性分析、数学关系分析等)的习惯和能力、制约合理性分析、数学关系分析等)的习惯和能力、制约关系的思考、合理的作图等,是解答关系的思考、合理的作图等,是解答“生题生题”的基本的基本素质,难题通常并不难在知识上。素质,难题通常并不难在知识上。试题可以通过综合性和灵活性两个因素来加大难试题可以通过综合性和灵活性两个因素来加大难度。(本题主要

38、是通过综合性加大难度)度。(本题主要是通过综合性加大难度)返回五、建立树状分析结构,培养综合能力五、建立树状分析结构,培养综合能力1. 解题分析的解题分析的“草状草状”结构和结构和“树状树状”结构结构草状(2006年上海高考题)年上海高考题)如图所示,质量为如图所示,质量为10 kg的物体在的物体在f=200 n的水平推力作的水平推力作用下,从粗糙斜面的底端由静止开始沿斜面运动,斜面固定用下,从粗糙斜面的底端由静止开始沿斜面运动,斜面固定不动,与水平地面的夹角不动,与水平地面的夹角=37。力。力f作用作用2秒钟后撤去,物秒钟后撤去,物体在斜面上继续上滑了体在斜面上继续上滑了1.25秒钟后,速度

39、减为零。求:物体与秒钟后,速度减为零。求: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和物体的总位移和物体的总位移x。(已知。(已知sin 37=0.6,cos 37=0.8,g=10 m/s2)f树状返回五、建立树状分析结构,培养综合能力五、建立树状分析结构,培养综合能力2. “树状树状”结构分析的特点结构分析的特点前阶段前阶段x方向方向牛二定律方程牛二定律方程前阶段前阶段y方向方向的平衡方程的平衡方程得到得到a1和和的的关系式关系式得到得到a2和和的的关系式关系式后阶段后阶段x方向方向牛二定律方程牛二定律方程后阶段后阶段y方向方向的平衡方程的平衡方程前后阶段前后阶段运动学关运动学关系(包含系

40、(包含a1和和a2)得得a1a2进一进一步求步求得得x五、建立树状分析结构,培养综合能力五、建立树状分析结构,培养综合能力2. “树状树状”结构分析的特点结构分析的特点相当于把综合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有利于对这些相当于把综合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有利于对这些“小问题小问题”的理解。的理解。综合问题是诸多基本问题元素组合成的,树状分析相综合问题是诸多基本问题元素组合成的,树状分析相当于在不断建立综合问题的当于在不断建立综合问题的“元素元素”库。库。学会解题时怎样组织学会解题时怎样组织“知知”、“求求”关系,综合题就关系,综合题就是大量是大量“知知”、“求求”关系的组合。关系的组合。有利于勾勒解

41、题思路,形成分析线索,提高综合能力。有利于勾勒解题思路,形成分析线索,提高综合能力。及时了结可以降低题目的综合度,有利于中下学生的及时了结可以降低题目的综合度,有利于中下学生的理解(减少综合元素数量。了结后未知量变为了已知理解(减少综合元素数量。了结后未知量变为了已知量,下一步解答过程变成了另一个新问题)。量,下一步解答过程变成了另一个新问题)。 “树状树状”结构的基本做法就是对联立方程组及时了结结构的基本做法就是对联立方程组及时了结返回六、把习题教学跟物理实验结合起来六、把习题教学跟物理实验结合起来在习题课中做实验,其目的不是为了提高实验题在习题课中做实验,其目的不是为了提高实验题的得分率,

42、物理实验对非实验题也有大贡献。的得分率,物理实验对非实验题也有大贡献。1.增强实践意识,提高审题能力(略)增强实践意识,提高审题能力(略)2.增进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增进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例:静摩擦力例:静摩擦力fabc题目如图,物体静止,各接触面之间是否有摩擦?题目如图,物体静止,各接触面之间是否有摩擦?返回实验体验实验体验 用手拉纸条,两本书都用手拉纸条,两本书都静止,静止,a、b之间,之间,b、c之之间有静摩擦力吗?间有静摩擦力吗?fabcf施加拉力施加拉力f 但保持但保持 b 静止静止把两支铅笔放在把两支铅笔放在a、b 之间:之间:f把两支铅笔放在把两支铅笔放在b、c 之间:之间:同样施加拉

43、力同样施加拉力f六、把习题教学跟物理实验结合起来六、把习题教学跟物理实验结合起来在习题课中做实验,其目的不是为了提高实验题在习题课中做实验,其目的不是为了提高实验题的得分率,物理实验对非实验题也有大贡献。的得分率,物理实验对非实验题也有大贡献。1.增强实践意识,提高审题能力(略)增强实践意识,提高审题能力(略)2.增进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增进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例:静摩擦力例:静摩擦力题目如图,物体静止,各接触面之间是否有摩擦?题目如图,物体静止,各接触面之间是否有摩擦?返回人走路时,脚收到的静摩擦力方向如何?人走路时,脚收到的静摩擦力方向如何?实验体验实验体验 人在行进中如果踩人在行进中如果踩上一块

44、瓜皮会怎样?用上一块瓜皮会怎样?用滑板试试。滑板试试。把实践中的感受用传感器实验检验一下:把实践中的感受用传感器实验检验一下:力传感器力传感器有什么发现?有什么发现?六、把习题教学跟物理实验结合起来六、把习题教学跟物理实验结合起来在习题课中做实验,其目的不是为了提高实验题在习题课中做实验,其目的不是为了提高实验题的得分率,物理实验对非实验题也有大贡献。的得分率,物理实验对非实验题也有大贡献。1.增强实践意识,提高审题能力(略)增强实践意识,提高审题能力(略)2.增进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增进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例:静摩擦力例:静摩擦力题目如图,物体静止,各接触面之间是否有摩擦?题目如图,物体静止,各接触

45、面之间是否有摩擦?返回人走路时,脚收到的静摩擦力方向如何?人走路时,脚收到的静摩擦力方向如何?两本硬皮练习本,每本只有两本硬皮练习本,每本只有20页,相互每页叠起来,页,相互每页叠起来,用两个日用不锈钢小夹子夹着,两个大人能把他们拉开用两个日用不锈钢小夹子夹着,两个大人能把他们拉开吗?吗? 取值取值 20 n测力计示数略大于测力计示数略大于 2 “kg力力”六、把习题教学跟物理实验结合起来六、把习题教学跟物理实验结合起来在习题课中做实验,其目的不是为了提高实验题在习题课中做实验,其目的不是为了提高实验题的得分率,物理实验对非实验题也有大贡献。的得分率,物理实验对非实验题也有大贡献。1.增强实践

46、意识,提高审题能力(略)增强实践意识,提高审题能力(略)2.增进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增进对物理知识的理解3.验证理论结论验证理论结论4.建立理想模型与现实装置之间的联系建立理想模型与现实装置之间的联系六、把习题教学跟物理实验结合起来六、把习题教学跟物理实验结合起来在习题课中做实验,其目的不是为了提高实验题在习题课中做实验,其目的不是为了提高实验题的得分率,物理实验对非实验题也有大贡献。的得分率,物理实验对非实验题也有大贡献。1.增强实践意识,提高审题能力(略)增强实践意识,提高审题能力(略)2.增进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增进对物理知识的理解3.验证理论结论验证理论结论4.建立理想模型与现实装置之间的联系

47、建立理想模型与现实装置之间的联系5.发现和认识物理规律发现和认识物理规律高考复习观摩课高考复习观摩课圆周运动圆周运动例题例题 如图,轻质细杆长为如图,轻质细杆长为l,其一端连接质量为其一端连接质量为m的小的小球,另一端连接在光滑的水平转轴上,现使小球带动球,另一端连接在光滑的水平转轴上,现使小球带动细杆在竖直平面内围绕转轴自由转动,小球做完整的细杆在竖直平面内围绕转轴自由转动,小球做完整的变速圆周运动。变速圆周运动。若已知小球在最高点若已知小球在最高点b处速度大小为处速度大小为vb,则小球,则小球在在b点所受细杆的弹力大小和方向是怎样的?点所受细杆的弹力大小和方向是怎样的?若已知小球在最高点若

48、已知小球在最高点b处受到细杆的拉力大小为处受到细杆的拉力大小为tb ,则小球在最低点,则小球在最低点a处受到细杆的拉力多大?处受到细杆的拉力多大?ab返回七、学会用图象分析物理问题七、学会用图象分析物理问题返回地地 区区高考高考科目科目共有物理共有物理题(道)题(道)其中图象其中图象题(道)题(道)图象题占物图象题占物理题百分比理题百分比宁夏、湖南、陕西、宁夏、湖南、陕西、吉林、辽宁、黑龙江吉林、辽宁、黑龙江理科综合理科综合15427 %山东山东理科综合理科综合13538 %广东广东理科综合理科综合12325 %海南海南物理物理1915 %江苏江苏物理物理15533 %福建福建理科综合理科综合

49、14536 %浙江浙江理科综合理科综合11436 %安徽安徽理科综合理科综合11436 %天津天津理科综合理科综合12325 %9套试卷的算术平均套试卷的算术平均29 %1. 对一个高考题分析的举例对一个高考题分析的举例(2006年全国高考题)年全国高考题)一水平的浅色长传送带上放置一煤块(可视为质一水平的浅色长传送带上放置一煤块(可视为质点),煤块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点),煤块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初始时,。初始时,传送带与煤块都是静止的。现让传送带以恒定的加速传送带与煤块都是静止的。现让传送带以恒定的加速度度a0开始运动,当其速度达到开始运动,当其速度达到v0后,便以此速度做匀

50、后,便以此速度做匀速运动。经过一段时间,煤块在传送带上留下了一段速运动。经过一段时间,煤块在传送带上留下了一段黑色痕迹后,煤块相对于传送带不再滑动。求此黑色黑色痕迹后,煤块相对于传送带不再滑动。求此黑色痕迹的长度。痕迹的长度。 返回七、学会用图象分析物理问题七、学会用图象分析物理问题用几何图形分析:用几何图形分析: 煤块与传送带之间动摩擦因数为煤块与传送带之间动摩擦因数为,初始都静止。传送带以恒定加速,初始都静止。传送带以恒定加速度度a0 开始运动,速度达到开始运动,速度达到 v0 后便做匀速运动。求黑色痕迹的长度。后便做匀速运动。求黑色痕迹的长度。 v = 0(1)黑色痕迹等于带、煤的位移差

51、黑色痕迹等于带、煤的位移差(2)带的位移分匀加速、匀速两部分带的位移分匀加速、匀速两部分(3)带的匀加速位移可由运动学公式求带的匀加速位移可由运动学公式求(4)带的匀速运动时间带的匀速运动时间 t2 需通过煤来求需通过煤来求(5)煤只有一个煤只有一个g匀加速运动过程,总时间(匀加速运动过程,总时间(t1t2)可由末速度)可由末速度v0 求得求得(6) t1可以通过带的匀加速运动末速度为可以通过带的匀加速运动末速度为v0求得求得因此,解题顺序为:因此,解题顺序为: v0 = a0 t1 (求得(求得t1) v0 =a ( t1+ t2 ) (求得(求得t2) mg= ma (求得(求得a)221

52、ttax21煤(求得(求得x煤煤)2010tvtvx21带(求得(求得x带带)煤带xxx (求得痕迹长)(求得痕迹长)v带带=v0aa0t1v0匀速匀速v煤煤=v0v0av0v0t2用物理图象分析:用物理图象分析: 煤块与传送带之间动摩擦因数为煤块与传送带之间动摩擦因数为,初始都静止。传送带以恒定加速,初始都静止。传送带以恒定加速度度a0 开始运动,速度达到开始运动,速度达到 v0 后便做匀速运动。求黑色痕迹的长度。后便做匀速运动。求黑色痕迹的长度。 v0 = a0 t1 (求得(求得t1) v0 =a ( t1+ t2 ) (求得(求得t2) mg= ma (求得(求得a)221ttax21

53、煤(求得(求得x煤煤)2010tvtvx21带(求得(求得x带带)煤带xxx (求得痕迹长)(求得痕迹长)v煤煤tv0o带带t1t1+t2 由于物理图象能把物理情景和物由于物理图象能把物理情景和物理规律两个方面的信息融在一起,因理规律两个方面的信息融在一起,因此比较容易建立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此比较容易建立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要解得梯形与三角形面积之差,要解得梯形与三角形面积之差,在高(在高(v0)已知的情况下,必须求解)已知的情况下,必须求解t1和和t2的值,这为解题提供了明确思路。的值,这为解题提供了明确思路。 图象中很清楚,图象中很清楚, t1和(和(t1+t2)分别是以红、蓝斜线为斜边的

54、直角三角)分别是以红、蓝斜线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的底,这就很容易想到以下步骤形的底,这就很容易想到以下步骤和和。v煤煤tv0o带带t1t1+t2v = 0v带带=v0aa0t1v0匀速匀速v煤煤=v0v0av0v0t22. 用物理图象分析的优点用物理图象分析的优点 物理图象能把物理情景、物理规律、研究对象各方面的信息物理图象能把物理情景、物理规律、研究对象各方面的信息融在一起,描述简洁,因此比较容易建立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从融在一起,描述简洁,因此比较容易建立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有利于发掘有效信息,有利于形成解题思路。而有利于发掘有效信息,有利于形成解题思路。 关于物体运动的几何图形,能体现不同

55、状态、过程的物理情关于物体运动的几何图形,能体现不同状态、过程的物理情景和不同研究对象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但描述是割裂和复杂的。景和不同研究对象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但描述是割裂和复杂的。七、学会用图象分析物理问题七、学会用图象分析物理问题3. 用物理图象分析的方法用物理图象分析的方法 (1)选择恰当的坐标系选择恰当的坐标系 (2)根据图线中有关点的意义、截距的意义、斜率和根据图线中有关点的意义、截距的意义、斜率和面积的意义提取有关信息,并进行分析、判断。面积的意义提取有关信息,并进行分析、判断。例如提取信息:例如提取信息:t/sx/cmt15-1002.010右图是一单摆的振动图象,摆右图是一单摆

56、的振动图象,摆球在球在t1时刻指向平衡位置的加速时刻指向平衡位置的加速度有多大?度有多大?七、学会用图象分析物理问题七、学会用图象分析物理问题3. 用物理图象分析的方法用物理图象分析的方法 (1)选择恰当的坐标系选择恰当的坐标系 (2)根据图线中有关点的意义、截距的意义、斜率和根据图线中有关点的意义、截距的意义、斜率和面积的意义提取有关信息,并进行分析、判断。面积的意义提取有关信息,并进行分析、判断。例如进行分析、判断:例如进行分析、判断:物体放在粗糙水平传送带上随传送带一起匀速前进,物体放在粗糙水平传送带上随传送带一起匀速前进,从从 t0开始,传送带突然以原来速度的大小往复运动起开始,传送带

57、突然以原来速度的大小往复运动起来,来回都是匀速的(速度方向改变的时间忽略不计),来,来回都是匀速的(速度方向改变的时间忽略不计),从此之后,传送带上的物体将怎样运动?从此之后,传送带上的物体将怎样运动? 七、学会用图象分析物理问题七、学会用图象分析物理问题粗糙水平传送带匀速前进,从粗糙水平传送带匀速前进,从 t0开始,传送带突然以原来速度的大小往复开始,传送带突然以原来速度的大小往复运动,来回都匀速(变速时间不计),原来在传送带上的物体将怎样运动?运动,来回都匀速(变速时间不计),原来在传送带上的物体将怎样运动? 情景分析:情景分析:相对运动变化相对运动变化 摩擦力变化摩擦力变化加速度变化加速

58、度变化 速度变化速度变化 因果关系复杂因果关系复杂 图象分析:图象分析:t/2t/2ttv物物v0-v00tv带带v0-v00tff0-f00ttt/2传送带传送带物体物体摩擦力摩擦力t1t1 正方向正方向粗糙水平传送带匀速前进,从粗糙水平传送带匀速前进,从 t0开始,传送带突然以原来速度的大小往复开始,传送带突然以原来速度的大小往复运动,来回都匀速(变速时间不计),原来在传送带上的物体将怎样运动?运动,来回都匀速(变速时间不计),原来在传送带上的物体将怎样运动? 情景分析:情景分析:相对运动变化相对运动变化 摩擦力变化摩擦力变化加速度变化加速度变化 速度变化速度变化 因果关系复杂因果关系复杂

59、 图象分析:图象分析:t/2t/2ttv物物v0-v00tv带带v0-v00tff0-f00ttt/2传送带传送带物体物体摩擦力摩擦力t1t1t/2t/2ttv物物v0-v00tv带带v0-v00tff0-f00ttt/2传送带传送带物体物体摩擦力摩擦力 (当(当或或t 比较小时)比较小时)返回4.关于物理图象几点教学要求关于物理图象几点教学要求七、学会用图象分析物理问题七、学会用图象分析物理问题(1)理解物理图象五个方面的物理意义理解物理图象五个方面的物理意义 坐标轴的意义坐标轴的意义 坐标系中某个点的意义坐标系中某个点的意义 横坐标和纵坐标都是正值的点横坐标和纵坐标都是正值的点 纵坐标为负

60、值的点纵坐标为负值的点 横坐标轴上的点横坐标轴上的点 纵坐标轴上的点纵坐标轴上的点 一一段曲线的意义段曲线的意义斜率的意义斜率的意义图线下所包围图线下所包围面积的意义面积的意义横波图象i /aau / v2b100.10.3avr1r2r0斜率的意义斜率的意义(3)建立物理图象物理现象之间的联系建立物理图象物理现象之间的联系4.关于物理图象几点教学要求关于物理图象几点教学要求七、学会用图象分析物理问题七、学会用图象分析物理问题(1)理解物理图象五个方面的物理意义理解物理图象五个方面的物理意义(2)建立物理图象与函数式之间的联系(略)建立物理图象与函数式之间的联系(略)v0-w斜率意义斜率意义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