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的青铜文明》_第1页
《灿烂的青铜文明》_第2页
《灿烂的青铜文明》_第3页
《灿烂的青铜文明》_第4页
《灿烂的青铜文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七年级上册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五课,主题在于使学生对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有比 较全面而清晰的了解,感受夏、商、西周时期奴隶制文明的辉煌灿烂,体味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本课是在对学生综合能力不太了解的情况下设计的,我依照教学经验,首先得出一般 初一学生的能力和心理特点:丰富的感性材料可以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 由浅入深的引导可 以推动部分学生在理性认识上有所升华,但是公开课上学生可能出现胆怯心理,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特别考虑到这一点,各教学环节都应为学生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留有一定的变化空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

2、握夏、 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 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状况;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境遇。通过本课学习和思考本课内容,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的能力;通过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与夏商周奴隶制文明高度发达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揭示奴隶制文明的本质及全面认识历史发展过程的能力。方法与过程: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同时组织学生通过课堂活动巩固所学知识,并对之加以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乃中华民族之骄傲, 今天民族文化的辉煌成就与之一脉相承;2006年7月13日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决定,安阳殷墟获准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3处世界遗产,炎黄子孙更要保护好宝贵的文化遗产。教学重难点: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解决策略:以形象的说明将抽象的描述具体化,通过大量的图片资料令学生从中自行总结出工艺高 超的表现,既实现了认知目标,又进行了能力训练。难点:正确理解“青铜文明”的概念解决策略:通过介绍夏、商、西周陶瓷业、玉器制造业等手工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农业和畜牧业、商业的进步表现,引导学生得出青铜文明不仅仅表现在青铜器的高超工艺、青铜器铸造业的兴盛上,还表现在社会各个生产部门的发展进步上。这为后来介绍青铜文明的概念做好了铺陈。教学设计:教学 步骤

4、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想设计思路引入 新课回顾:1 简要回顾原始社会以来,人类使曾 用的工具,如:木器、石器、玉器等,各 有什么弊端?2 引入青铜器的出现:原始社会末期 以铜混合少量锡、铅熔铸的青铜器出现 了。人类使用的第一种金属便是青铜,它 更坚固、更轻便,开始出现在生产生活 中。人类由此跨入青铜时代。进行自由发言和讨论。(要点:不够坚硬、不够轻 便、不易成型等)通过这 一土小节激发 学生学习兴 趣,引入青 铜器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观看影片,思考问题:1 .青铜器制造业(要点:商朝的司母戊鼎,它是世界上最大的1)提问:片中介名有了什么青铜器,青铜器。重八百多公斤,它有什么用处,它在世界上的

5、地位高1.33米,长1.1米。)如?看图片后回答:影片展示“司母戊鼎”的发掘过程和鼎的介绍,补充说明司母戊鼎重约832公斤,是两百多个奴隶在奴(要点:商朝的青铜器隶主的指挥下,各司其职合作完成的。不仅能制作得体积庞大,粗犷雄壮,还可以2)展示四羊方尊图片,提问:此器与刚造型奇特,巧夺天工。)才的胤,匚1同由W0濡物, 在造型风格上有何不同?看图讨论“猜一猜”:补充说明四羊方尊暗喻“普天之下,莫为(要点:有乐器、礼器、王土”,象征帝王的权力。小结:这两件青铜酒器、食器、兵器、农器珍品均出自商朝,是商代青铜器制造的代表具等,由此得出青铜器新课器物。品种繁多、使用普遍的 特点)教青铜器制造业发展至商

6、朝,工艺高超、造学型多变,充分说明商朝是青铜器制造业最灿烂广汉三星堆发掘于今四的时期。川成都平原一带,商朝疆3)除以上两件青铜器外,人们还域未达此处。发现了众多青铜珍品。多媒体展示众观看影片后回答:多青铜器图片,学生看 图推测这些青铜器均有何用(要点:制作水平局,处?出土青铜器具有强烈的地小结:方特点,以人像、面 具为代表)这些青铜器涉及了古人生产生归纳:工艺局超、品种活的方方面面,可见青铜器种类多、且使用较繁多、使用普遍、分布为普遍。广泛。4)刚才我们看到的青铜期多发掘于商朝统治区内,是不是青铜 制作技术只掌握在中原地区的工匠手中呢?通过带着问 题看影片, 训练学生从 材料中把握 重点与关

7、键。通过欣赏和 比较两个青 铜器皿的不 同艺术风 格,提高学 生的审美情 趣对青铜器用 途的猜测 中,让学生 领略青铜器 制造工艺的 精湛,增强 民族自豪 感。根据地图提问:80年代考古学者发掘的广汉三星堆文化在今天什么地区?学生回答 后,简 介神树、立人像及面具,并观看影片提问三星堆文 化青铜器制作的水平。影片展示三星堆文化的发掘过程及简介。小结: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告诉我们 发达的青铜器制造业同样存在于古代中国的西南地 区,青铜制造业广泛的存在。回顾前面的影片、图片和地图,归 纳青铜铸造业高度发达的四个表现, 总结:正是由于青铜器制造业高度发 达,青铜器理所当然的成为夏商西周 奴隶制文明的典型

8、代2 .瓷器和玉器制造业1)夏商西周决不是仅有青铜器这一种 手工业,中国古老的手工业还有那 些?2)提示学生河姆渡文化时期便出现的 制陶技术和玉器制作技术到这时有 何发展,或者先看图片再展示玉 器、瓷器图片,提问:这些物件是 什么材质所 制?制作水平如何?说 明了什么问题?补充说明:玉器制作开始于原始社会后期,发展至夏商周雕刻工艺已经相当高。鎏器源自 中国的,china 一词正说明了这一点。二、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引入:能不能说发达的手工业就是夏商 周社会经济的全部?如果不 是,还包括 哪些内容?提问:何为“五谷”何为“六畜” ?商朝人已经认识了今天主要的粮食作物 “五谷”和主要牲畜“六畜”,农

9、业、畜牧业进步可见一斑。1 .农业河姆渡、半坡和大汶口 回顾旧知 文化都出现了陶器制 帮助加强 作,且技术不断提高, 知识间的 是瓷器制作的先祖。 联系。观看图片,得出结论:这 些是玉器和瓷器。瓷 器光 亮细致,玉器雕刻精美, 光洁圆润,栩栩如生。说 明:玉器雕刻工艺高超、 瓷器已经出现。显然不能,夏商西周乃农 业社会,农业、畜牧业也 很重要。“五谷”:稻、黍、粟、 麦、豆。“六畜”:马、 牛、羊、鸡、犬、猪。青铜刀,青铜农具出现, 一定程度推动了农业的发 展阐述:农作物种类繁多是农业发达的表 现之一 °除此以外,回顾刚才看的多幅青铜 器图画,其中有没有与促进农业发展有关的器物呢?强

10、调一定量的运用于农 '11/。补充:随着农业的进步,人们还开始育种、施肥和除虫,这些都是农业发展的表现。在奴 隶大规 模集体劳动之下,奴隶社会的农业大幅进步。显示农业发展的表现人们对这些动物非常熟悉, 还学会驾驭、使用并出于生 产生活的需要圈养它们, 如:猪、羊、牛等大型牲畜 甚至是大象。生产的能力提高了,产品增 多,可以用于交换的物品也 大量出现。通过观察图 片,归纳共 同点培养学 生使用历史 图片资料的 能力,学会 获取有用的 历史信息。2 ,畜牧业看动物形态的器物图片,注意 观 察:各种器物均以动物作为造型的对象说 明了什么?得出结论,畜牧业发达。奴隶完成一切体力劳动,奴 隶主负

11、责指车和监视。奴隶俑说明白天要拼命干 活,晚上要戴上枷锁,说明 奴隶主既要压榨奴隶,又要 防止其反抗。商王墓中奴隶殉葬放在 远离 君王的最上层,既要毕生为 奴隶主辛勤劳动,又要随时 做好为奴隶主殉葬的准备, 到另一个世界继续为之当牛 做马。可知,地位非常低 下,命运相当悲惨。引导学生认 识奴隶制度 的残酷,但 是其较原始 社会是进步 的,没有奴 隶大规模劳 动就没有灿 烂的奴隶制 文明,使学 生初步认识 社会发展的 规律。总结显示:夏商西周畜牧业特点3. 商业引入: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的发 展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呢?概念: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 共同繁荣构成了夏商西周灿 烂的青铜文 明。三、

12、奴隶的悲惨生活引入:了解了灿烂的文明成就,接着让 我们进一步了解文明的缔造者们过着怎样 的生活。提问:上面所学习的各种手工业 制造、农业生产的任务都由什么人承担? 看“戴枷奴隶俑”图,思考“商王大墓 图”中奴隶殉葬于哪一层,结合其他图片 谈一谈你眼中夏商 西周时代奴隶的生活境 况°阐述:奴隶完全没有人生权力和自由,处于社会的最底层,生活异常痛苦。可见,奴隶制度是 残酷的。但是,奴隶在这个时代承担着几乎所有的劳 动,任何成就的构建都离不开奴隶。灿烂的青铜文明就 是建筑在奴隶集体劳动的基础之上的,是奴隶创造了青 铜文明,是劳动人民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小结全文,开展活动学生活动:分四组,分别

13、介 绍青铜文明、奴隶制度及文 物保护。通过向游人 介绍青铜文 明等知识, 回顾本课所 学的内容, 同时增强学 生的自信心 和责任心, 培养民族情 感和文物保 护意识。提示学生:奴隶大规模 集体 劳动解放了一部分 人,令其 专门从事脑力劳动,集体劳 动创造了大批社会财富等。小结:回顾全课,通过今天的学习认识到灿烂的青铜文明包含了发达的 手工业、农业、畜牧业和商 业等,这一切 主要由奴隶的大规模集体劳动来创造。活动:“青铜文明”我导游要求:向游客介绍青铜文明的历 史、代 表器物同时还要宣传文物保护思想等。课后探究想一想,奴隶生活悲惨与灿烂的青铜文 明是否矛盾?教学小结:本课是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五课,鉴于初一学生初学历史,对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还比较陌生,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让学生首先接触大批的感性材料, 再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进行归纳和小结,并对历史现象进行深入的认识和理解。通过课堂活动 来回顾和评价本课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学知识, 提高学习兴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