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课时作业3地球公转与自转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地理意义(含解析)_第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课时作业3地球公转与自转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地理意义(含解析)_第2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课时作业3地球公转与自转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地理意义(含解析)_第3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课时作业3地球公转与自转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地理意义(含解析)_第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课时作业3地球公转与自转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地理意义(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内装订线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外装订线地球公转与自转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地理意义一、选择题读某日太阳光照图,回答13题。1图中几乎全部处于黑夜的大洋是()A太平洋B大西洋C印度洋D北冰洋2图中四地昼长最长的是()ABCD3此时地的昼长是()A12小时B14小时C16小时D8小时下表是冬至日四地日出日落时间(北京时间)表。据此回答46题。地点日出时间日落时间7:1518:453:0017:0021:206:4011:200:404.四地按由南向北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BCD5四地中,纬度最高的是()ABCD6地位于地的()A东南方B西北方C西南方D东北方读某日全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分布

2、图,回答78题。7这一天是()A3月21日前后B6月22日前后C9月23日前后D12月22日前后8这一天之后,()A南极圈内极昼范围将扩大B赤道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将增大C赤道地区的白昼将变长D热带的范围将缩小如图为我国某地春分日时正午太阳与头顶夹角示意图。据此回答911题。9该地此日正午太阳高度是()A28°B62°C90°D0°10该地的地理纬度是()A18°NB28°NC32°ND52°N11次日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将()A变大B变小C不变D不确定家住上海(约31°N)的李女士发现:所购商品房居室日照时间

3、极短,达不到满窗。她就此向法院起诉,法院依据地方法规中“受遮挡的居住建筑的居室,XX日满窗日照的有效时间不少于连续1小时”的有关条款,责成房产公司退还其各类费用。据此回答1213题。12题干中“受遮挡的居住建筑的居室,XX日满窗日照的有效时间不少于连续1小时”的标准,你认为XX应为()A春分B夏至C秋分D冬至13为了达到上述要求,房产公司在建楼时,应使南北楼房有一定的距离。理论上楼高相同的情况下,北京的楼间距比上海应宽些。原因是()A冬季北京比上海白昼短B北京比上海正午太阳高度小C北京比上海年太阳辐射量小D北京比上海阴雨天气多山东青岛所处纬度约36°N,四季分明。读“四季更替成因示意

4、图”,回答1415题。14关于图中甲、乙含义的判断,正确的是()A甲表示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变化B甲表示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C乙表示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D乙表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15青岛四季分明的原因是()地处中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角终年不变'昼夜长短季节变化较大'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同时达到最大值或最小值ABCD二、非选择题16图甲中OP为完整的晨线,黄赤交角取23.5°。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2)下列日照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所示日期与图甲一致的有_(双项选择)。(3)用折线在图乙中画出该日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4)

5、描述该日全球昼长的分布规律。17读地球光照图,回答下列问题。(1)此时是北半球的_(节气),出现在每年的_月_日前后。(2)此时B地位于_(晨线或昏线)上。该日B地的昼夜状况是_。(3)此时,C地的地方时为_时;A地的夜长为_小时;该日,A地日出的地方时为_时。(4)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5)该日,全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_。课时作业3地球公转与自转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地理意义13.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太阳光线照射的一面为昼半球,所以图中的晨昏线为晨线,晨线左侧为夜半球,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大西洋几乎全部处于黑夜。第2题,夏至日时,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最长,并且越往北昼越

6、长,南半球反之,所以四地昼长由长到短依次为。第3题,先计算出所在纬线与晨线、昏线的交点之间的昼弧经度,再除以15°。图中相邻两条经线之间的经度相差30°,由此可得地的昼长是16小时。答案:1.B2.A3.C46.解析:第4题,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故四地昼长分别为11小时30分钟、14小时、9小时20分钟、13小时20分钟。冬至日,全球越往北昼越短。故四地按由南向北的顺序排列依次为。第5题,四地中地位于北半球,地位于南半球;南北半球纬度相同的两点中,一点的昼长等于另一点的夜长。故位于南半球且与同纬度的点昼长分别为12小时30分钟、14小时40分钟。故地纬度最高。第6题,由第

7、4题的解析可知,地位于地的北方。地的昼长是14小时,结合公式昼长(12日出时间)×2,可得出地的日出时间(地方时)是5:00。由表中信息可知,地为北京时间3:00日出,可得出地的经度是150°E。同理可得出地的经度是90°W,故地位于地的东方。综上可知,地位于地的东北方。答案:4.A5.C6.D78.解析:第7题,由图可知,这一天,南回归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即太阳直射23°26S,所以,这一天是12月22日前后。第8题,根据上题,这一天是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南极圈内是极昼,之后南极圈内的极昼范围将缩小;太阳直射点将

8、向北移,距离赤道越来越近,赤道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将增大;赤道地区总是昼夜平分;热带的范围由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并不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改变。答案:7.D8.B911.解析:第9题,据图可以判断正午太阳高度为90°28°62°。第10题,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可知,当地纬度为90°62°28°(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第11题,春分日过后太阳直射点北移,与28°N的纬度差变小,故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将变大。答案:9.B10.B11.A1213.解析:第12题,31°N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应以冬至日满窗日照的有效时间为标准

9、。第13题,北京、上海均在北回归线以北,楼高相同时,因北京的纬度高于上海,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小于上海,故北京的楼间距应宽于上海。答案:12.D13.B1415.解析:第14题,图示表示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因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产生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而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导致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因此各地出现季节变化,故甲表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乙、丙表示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变化或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第15题,中纬度地区因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角一年中变化大,且两者数值变化一致,因此四季分明。答案:14.C'15.D16解析:第(1)题,晨昏线与极圈相切,且

10、北极圈及其以北是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是极夜),因此该日为夏至日,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北纬23.5°。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由题意可知30°W与赤道交点处的地方时为6时,可推算出60°E的地方时为12时。第(2)题,图甲所示日期为夏至日,符合的选项为A、D。第(3)题,该日为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因此北回归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再利用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纬度差),分别计算出赤道、北极圈、北极点的正午太阳高度,在图乙上标出来,再用线将它们连起来即可。第(4)题,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昼长达

11、一年中最大值,在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极昼范围最大。答案:(1)(23.5°N,60°E)(2)AD(3)见下图。(注意:北纬90°的正午太阳高度要标在22.5°上面一点,北纬23.5°的正午太阳高度要标在90°,0°的正午太阳高度要标在67.5°下面一点)(4)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最小值;赤道地区昼长仍为12小时;66.5°N及其以北出现极昼,66.5°S及其以南出现极夜。17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第(1)题,图示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现象,因此是北半球的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第(2)题,B地位于由昼向夜的分界线上,因此B地位于昏线上。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昼最长、夜最短,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第(3)题,图中相邻两经线间隔30°,时差2小时。邻C地左侧经线为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其地方时为18时,因此C地的地方时为20时。A地日落时间为地方时14时,故其夜长为20小时,该日其日出时间为(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