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料工艺调研报告130412_第1页
堆料工艺调研报告130412_第2页
堆料工艺调研报告130412_第3页
堆料工艺调研报告130412_第4页
堆料工艺调研报告13041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操作一部堆料工艺研究报告堆料机堆料工艺研究报告l 研究目的:通过理论与试验研究,准确确定堆料机、堆场、不同种类煤种基本参数,在此基础之上,通过研究分析各种堆料工艺评价指标,确定每种堆料工艺的优缺点,选择最优堆料工艺。l 评价指标:结合堆料机堆料实际情况,确定不同堆料工艺,针对各种工艺特点,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指标进行比较:可操作性:堆料机堆料动作简单,方便司机操作;能耗指标:堆料时大机行走、俯仰、回转所需单吨能耗;垛型标准性:垛型美观,近似梯形垛;取料方便性:方便取料机取料操作,提升取料效率;堆存能力:单场最大堆存能力;设备运行工作量:在完成额定工作量下,设备各部分动作的频繁性;l 组织机构:组长

2、:魏强组员:刘明昊(电气技术员)、王兰志(机械技术员)、苗瑞(堆料机司机)、李明(堆料机司机)l 研究方案:第一阶段:2012年10月15日-2012年10月31日,重新统计整理到港煤的煤种密度,实测堆场垛型的安息角度,测算出堆场的实际堆存能力。第二阶段:2012年11月1日-2012年11月15日,通过调研,理论分析,针对堆料机的三种基本堆料方式确定多种堆料工艺。第三阶段:2012年11月16日-2012年12月31日,对确定的堆料工艺进行实操试验,积累试验数据。第四阶段:2013年1月1日-1月20日,数据分析,总结分析各堆料工艺的优点及不足,编写调研报告,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出最适合的堆料工

3、艺,为后期无人堆取料项目的实施奠定了数据基础。一、 堆料机基本参数:1. 现有堆料机4台,堆料能力为4000t/h,大臂最大抬臂高度18m,最大回转距离44(相对值)m。具体参数如下:·能力(生产率): 4000吨/小时·回转半径: 44米(从臂架头部滚筒中心到回转中心)·轨 距: 8米·走行速度: 30/7.5米/分钟·回转机构回转范围: ±120°回转速度: 020米/分钟·俯仰机构俯仰范围 -6°+15°俯仰速度(悬臂端部): 5米/分钟 ·臂架皮带机胶带宽度: 2000米胶带速

4、度: (尾车皮带机 240米/分;)2. 单个堆场面积为长100m*宽50m=5000m2,共42(6*7)个堆场3. 煤炭物料安息角为37.96度(实测),tg37.96=0.7802(合同设计为38度-40度)图一4. 煤种密度(平均)=0.88t/m3(0.84-0.96)(合同设计0.85t/m)l C64车型载重63t,容积:73.3m3(12.5*2.8*2.1),承载密度0.86 t/m3最高(特低灰)超5cm,密度0.84 t/m3最低(石炭4)低15cm,密度0.93 t/m3l C80车型载重80t,容积:87m3,承载密度0.92 t/m3最高(神优1)超20cm,密度0

5、.85 t/m3最低(神混)低10cm,密度0.96 t/m35. 标准堆存模型:单个堆场计算堆存量为2.7095万吨。(注:标准梯形垛,垛高18米,垛宽46.14,南北距离黄线1.93米,长50米,计算安息角tg37.96=18/23.07=0.7802,煤种密度(平均)=0.88t/m3)6. 堆料机能耗参数:行走:W=0.05kwh/m回转:W=0.23*10-3kwh/度俯仰:W=0.08kwh/度二、 堆料作业主要方式堆料机主要动作机构有俯仰、回转和俯仰,因此针对这三种动作机构有以下三种堆料作业方式:1、定点堆料方式堆料时把大臂架调整到适当高度,在堆料过程中一面堆料一面抬高大臂堆料高

6、度,直至达到堆高要求后开动行走机构移动一个位置,继续从下往上堆料。这种堆料方式,动作单一,消耗功率小,操作也很简单,在堆垛时,填满堆料时产生的峰谷,此法也称人字堆料法,如图2所示。图2 定点堆料工艺2、回转堆料方式:将大机先固定在某一位置,即大车暂不行走,物料按臂架回转半径的轨迹堆出,由低到高逐层进行,其过程是当前臂架端点由a回转到b后,堆料机向前行走到c,再回转堆料至d,再向前行走至e., 堆到需要长度后,再升高一个高度,进行第二层第三层.堆料。直至堆到要求高度。这种堆料缺点是繁琐,功率消耗大,优点是堆料有规则,如图3所示。图3 回转堆料工艺3、长堆辅筑法方式: 堆料时先将臂架调整到一定的高

7、度,按顺序一面堆料,堆至一定高度h时,一面大车向前走,走至规定长度后,臂架变幅至第2号处,在一面堆料达到h高时,一面大车向后退,这样循环将底层1-6堆好后,开始第二层的7-11堆位, 依次类推。此法的优缺点介于人字法与回转堆料法之间,并可使堆料均匀,如图4所示。图4 长堆辅筑法工艺三、 堆料作业工艺根据以上三种堆料方式,衍生出以下5中堆料工艺。构建堆料模型原则,按照单列C64车型,载重4158t,煤种密度(平均)=0.88t/m3,C64单车体积:4725 m3,安息角tg37.96=0.7802。堆场模型,以堆场左下角为零点,横轴东西走向100米,纵轴南北走向50米。1、 堆料工艺A工艺A主

8、要以定点堆料方式为基础,结合C64单车体积,构建堆料模型,垛型参数如表一所示,堆料机能耗如表二所示。列车数量体积垛宽垛高步长抬臂差值14725 16.4412.83 5.20 7.8329450 16.4412.83 22.41 0.00 314175 16.44 12.83 22.390.00 418900 18.67 14.57 501.74 523625 20.57 16.05 501.48 628350 22.27 17.38 501.33 表一列车数量抬臂行走悬臂皮带总能耗10.470.52134.35135.33 20.002.24134.35136.59 30.002.24134

9、.35136.59 40.145.00151.65156.79 50.125.00166.39171.50 60.115.00179.57184.68 合计0.83 20.00 900.65 921.48 表二第1列车堆料机起垛位置为(25,25),大臂高度5米。当垛顶到达5米后,大臂上抬2米,堆至垛顶后再次上抬;重复堆垛至12.33米后,堆料机向右行走2.5米;堆至垛顶后继续向右行进至30.2米;堆至垛顶后大臂上抬0.5米进行溜垛。第2列车堆垛起垛位置为(32,25),大臂高度12.33米,堆至垛顶后向右行走2.5米;重复行走堆垛至52.61米,堆至垛顶后大臂上抬0.5米进行溜垛。第3列车堆

10、垛起垛位置为(55,25),大臂高度12.33米,堆至垛顶后向右行走2.5米;重复行走堆垛至75米,堆至垛顶后大臂上抬0.5米进行溜垛。第4列车堆垛起垛位置为(25,25),大臂高度14.07米,堆至垛顶后向右行走2.5米;重复行走堆垛至75米,堆至垛顶后大臂上抬0.5米进行溜垛。第5列车堆垛起垛位置为(25,25),大臂高度15.55米,堆至垛顶后向右行走2.5米;重复行走堆垛至75米,堆至垛顶后大臂上抬0.5米进行溜垛。第6列车堆垛起垛位置为(25,25),大臂高度16.88米,堆至垛顶后向右行走2.5米;重复行走堆垛至75米,堆至垛顶后大臂上抬0.5米进行溜垛。第7列车堆垛起垛位置为(2

11、5,25),大臂高度18.06米,堆至垛顶后向右行走2.5米;重复行走堆垛至75米,堆至垛顶后大臂上抬0.5米进行溜垛。7具体堆垛过程如下图5所示:6541、2、333217654765421图5 堆料工艺A2、 堆料工艺B工艺B主要以定点堆料方式为基础,结合C64单车体积,构建堆料模型,垛型参数如表三所示,堆料机能耗如表四所示。列车数量体积垛宽垛高步长抬臂差值14725 10.017.81 507.81 29450 13.7210.70 502.89 314175 16.44 12.83 502.12 418900 18.67 14.57 501.74 523625 20.57 16.05

12、501.48 628350 22.27 17.38 501.33 表三列车数量抬臂行走悬臂皮带总能耗10.06 5.00 84.47 89.54 20.23 5.00 113.25 118.48 30.17 5.00 134.35 139.52 40.14 5.00 151.65 156.79 50.12 5.00 166.39 171.50 60.11 5.00 179.57 184.68 合计0.83 30.00 829.67 860.50 表四第1列车堆料机起垛位置为(25,25),大臂高度5米。当垛顶到达5米后,大臂上抬至7.31米;堆至垛顶后,堆料机向右行走2.5米;堆至垛顶后,重复

13、行走堆垛至75米;堆至垛顶后大臂上抬0.5米进行溜垛。第2列车堆料机起垛位置为(25,25),大臂高度10.2米。堆至垛顶后,堆料机向右行走2.5米;堆至垛顶后,重复行走堆垛至75米;堆至垛顶后大臂上抬0.5米进行溜垛。第3列车堆料机起垛位置为(25,25),大臂高度12.33米。堆至垛顶后,堆料机向右行走2.5米;堆至垛顶后,重复行走堆垛至75米;堆至垛顶后大臂上抬0.5米进行溜垛。第4列车堆料机起垛位置为(25,25),大臂高度14.07米。堆至垛顶后,堆料机向右行走2.5米;堆至垛顶后,重复行走堆垛至75米;堆至垛顶后大臂上抬0.5米进行溜垛。第5列车堆料机起垛位置为(25,25),大臂

14、高度15.55米。堆至垛顶后,堆料机向右行走2.5米;堆至垛顶后,重复行走堆垛至75米;堆至垛顶后大臂上抬0.5米进行溜垛。第6列车堆料机起垛位置为(25,25),大臂高度16.88米。堆至垛顶后,堆料机向右行走2.5米;堆至垛顶后,重复行走堆垛至75米;堆至垛顶后大臂上抬0.5米进行溜垛。第7列车堆垛起垛位置为(25,25),大臂高度18.06米,堆至垛顶后向右行走2.5米;重复行走堆垛至75米,堆至垛顶后大臂上抬0.5米进行溜垛。具体堆垛过程如下图6所示:765432117654327654231图6 堆料工艺B3、 堆料工艺C工艺C主要以定点堆料方式为基础,结合C64单车体积,构建堆料模

15、型,垛型参数如表五所示,堆料机能耗如表六所示。列车数量体积垛宽垛高步长抬臂差值14725 16.4412.83 5.20 12.19 29450 16.4412.83 22.41 0.00 314175 16.44 12.83 22.390.00 418900 20.57 16.05 19.873.22 523625 20.57 16.05 500.00 628350 22.27 17.38 501.33 表五列车数量抬臂行走悬臂皮带总能耗10.420.52134.35135.2820.002.24134.35136.5930.002.24134.35136.5940.261.99166.39

16、168.6350.005.00166.39171.3960.115.00179.57184.68合计0.78 16.99 915.39 933.15 表六第1列车堆料机起垛位置为(25,25),大臂高度5米。当垛顶到达5米后,大臂上抬2米,堆至垛顶后再次上抬;重复堆垛至12.33米后,堆料机向右行走2.5米;堆至垛顶后继续向右行进至30.2米;堆至垛顶后大臂上抬0.5米进行溜垛。第2列车堆垛起垛位置为(32,25),大臂高度12.33米,堆至垛顶后向右行走2.5米;重复行走堆垛至52.61米,堆至垛顶后大臂上抬0.5米进行溜垛。第3列车堆垛起垛位置为(55,25),大臂高度12.33米,堆至垛

17、顶后向右行走2.5米;重复行走堆垛至75米,堆至垛顶后大臂上抬0.5米进行溜垛。第4列车堆垛起垛位置为(25,25),大臂高度15.55米,堆至垛顶后向右行走2.5米;重复行走堆垛至44.87米,堆至垛顶后大臂上抬0.5米进行溜垛。第5列车堆垛起垛位置为(47,25),大臂高度15.55米,堆至垛顶后向右行走2.5米;重复行走堆垛至75米,堆至垛顶后大臂上抬0.5米进行溜垛。第6列车堆垛起垛位置为(25,25),大臂高度16.88米,堆至垛顶后向右行走2.5米;重复行走堆垛至75米,堆至垛顶后大臂上抬0.5米进行溜垛。第7列车堆垛起垛位置为(25,25),大臂高度18.06米,堆至垛顶后向右行

18、走2.5米;重复行走堆垛至75米,堆至垛顶后大臂上抬0.5米进行溜垛。764、51、2、335247617461352图6 堆料工艺C4、 堆料工艺D工艺D主要以长堆辅筑法方式为基础,结合C64单车体积,构建堆料模型,垛型参数如表七所示,堆料机能耗如表八所示。列车数量体积回转垛宽垛高步长抬臂差值14725 10.0810.017.81 50.00 7.81 29450 010.017.81 50.00 0.00 314175 -10.0810.017.81 50.00 0.00 418900 9.7514.0410.95 50.00 2.89 523625 -9.7514.0410.95 50

19、.00 0.00 628350 022.27 17.38 50.00 6.42 表七列车数量抬臂行走回转悬臂皮带总能耗10.065.000.0184.4789.5420.0025.000.0184.47109.4830.0025.000.0184.47109.4840.235.000.00115.73120.9650.0050.000.01115.73165.7460.515.000.01179.57185.09合计0.81 115.00 0.04 664.45 780.30 表八第1列车堆料机起垛位置为(25,35.08),大臂高度5米。当垛顶到达5米后,大臂上抬至7.31米后,堆料机向右行

20、走2.5米;堆至垛顶后重复行走堆垛至75米,堆至垛顶后大臂上抬0.5米进行溜垛。第2列车堆垛起垛位置为(25,33),大臂高度7.31米,堆至垛顶后向右行走2.5米;重复行走堆垛至75米,堆至垛顶后大臂上抬0.5米进行溜垛;堆料机大臂回转位置至(25,31),重复行走堆料至75米,再进行溜垛;堆料机大臂再次重复回转-2米,重复行走堆料至75米,再进行溜垛;直至回转起始位置为(25,25),重复行走堆料溜垛后完成第2列车的堆料过程。第3列车堆垛起垛位置为(25,21),大臂高度7.31米,堆料工艺与第2列车相同,在每次回转减少2米后,进行行走堆料溜垛,直至回转起始位置为(25,14.92),重复

21、行走堆料溜垛后完成第3列车的堆料过程。第4列车堆垛起垛位置为(25,34.75),大臂高度10.45米,堆至垛顶后重复行走堆垛至75米,堆至垛顶后大臂上抬0.5米进行溜垛。第5列车堆垛起垛位置为(25,33),大臂高度10.45米,堆料工艺与第2列车相同,在每次回转减少2米后,进行行走堆料溜垛,直至回转起始位置为(25,15.25),重复行走堆料溜垛后完成第5列车的堆料过程。第6列车堆垛起垛位置为(25,25),大臂高度16.88米,堆至垛顶后向右行走2.5米;重复行走堆垛至75米,堆至垛顶后大臂上抬0.5米进行溜垛。第7列车堆垛起垛位置为(25,25),大臂高度18.06米,堆至垛顶后向右行

22、走2.5米;重复行走堆垛至75米,堆至垛顶后大臂上抬0.5米进行溜垛。1、2、33216、7456、74、51、2、34、56、7堆料工艺D5、 堆料工艺E工艺D主要以长堆辅筑法方式为基础,结合C64单车体积,构建堆料模型,垛型参数如表九所示,堆料机能耗如表十所示。层数单层高单层体积回转幅度单层垛宽步长抬臂差值总垛宽总垛高总体积17.00 24350.17 30.068.9780.06 7.00 8.97724350.17 26.50 10149.94 13.48.3363.40 6.50 17.313.534500.11 34.50 1985.71 1.865.7751.86 4.50 23

23、.071836485.82 表九层数抬臂行走回转悬臂皮带总能耗10.08 75.00 0.02 393.56 468.65 20.16 35.00 0.01 303.25 338.42 30.24 10.00 0.00 78.03 88.27 合计0.48 120.00 0.03 774.84 895.34 表十第1层堆料机起垛位置为(9.97,40.03),大臂高度5米。当垛顶到达5米后,大臂上抬至6.5米后,堆料机向右行走2.5米;堆至垛顶后重复行走堆垛至75米,堆至垛顶后大臂上抬0.5米进行溜垛。溜垛完毕后大臂向内回转2.03米,落料位置为(9.97,38),重复进行横向行走堆料,当第2

24、列堆料完毕后堆料机大臂重复向内回转2米,进行横向行走堆料,最后落料位置为(9.97,9.97),完成横向堆料后,第1层堆料完毕。第2层堆料机起垛位置为(18.3,31.7),大臂高度9米。重复抬臂堆垛至13.5米后,步进2米完成横向堆料,重复回转2米动作,完成纵向堆料,直至落料位置为(18.3,18.3)后,完成该列堆料后,第2层堆料完毕。第3层堆料机起垛位置为(24.07,25.93),大臂高度18米。重复以上堆料方式,最终落料位置为(24.07,24.07)后,完成该列堆料后,第3层堆料完毕。第2层第1层第3层第3层第2层第1层第3层第2层第1层堆料工艺E四、 堆料作业工艺分析通过对以上5

25、种堆料工艺的研究,针对6个评价指标进行分析如下:1)可操作性:工艺A、B、C对于大机的动作及司机的操作要求都较为简单,但是细分比较,工艺B在第4列车的时候大臂抬臂较高,对于皮带的料流稳定要求较高,而工艺C在堆第1列车的时候行走距离(50米)较长,对于司机溜垛操作要求较高,不容易保持垛型美观,因此三种堆料方式工艺A可操作性最好。工艺D和E则由于大机动作较多,可操作性最差。2)能耗指标:根据试验计算测量得出的5种工艺的能耗值如下表十一所示: 堆料工艺回转抬臂行走悬臂皮带总能耗(kwh)堆存量(t)单耗(kwh/t)工艺A0.00 0.83 20.00 900.65 921.48 249480.03

26、69 工艺B0.00 0.83 30.00 829.67 860.50 249480.0345 工艺C0.00 0.78 16.99 915.39 933.15 249480.0374 工艺D0.04 0.81 115.00 664.45 780.30 249480.0313 工艺E0.03 0.48 120.00 774.84 895.34 321070.0279 表十一根据上表可以看出,工艺A、B、C由于动作较少,能耗基本相同,而工艺D、E由于动作较多,因此动作能耗为前三种的4倍左右。但由于作业工艺,大臂位置较低悬臂皮带用电量减少,因此总体能耗比较,作业模式先低后高的用电量较少,因此能耗工

27、艺E为最优,最差为工艺C。3)垛型标准性:由各种工艺的垛型示意图可以看出:第一,工艺A、B、C、D在每堆完一列车后,垛型是有规则的;第二,A、B、C为单峰标准垛型,D为多峰梯形垛;第三,工艺E在堆完每列车后,垛型都为不规范形状;第四,取料机取料完毕后,在A、B、C三种工艺堆料中,工艺A后续堆垛任一列车对于垛型标准性、美观性保持较好好,其他两种则无法保持,只有在7列车堆料完毕后才可以。4)取料方便性:在方便取料机取料的指标上,由于D、E在堆垛时都是首先堆满底层后再起高的方式,因此在堆卸不满场的情况下,相较A、B、C方便取料操作,且效率较高。但是在单场全部堆满场的情况下,5种工艺基本区别不大。5)

28、堆存能力:前4种工艺A、B、C、D的单场场存能力为6列车2.49万吨,而工艺E为计算单场场存3.21万吨,实际堆存能力为7列车2.91万吨。注:单个堆场计算堆存量为2.7095万吨。(标准梯形垛,垛高18米,垛宽46.14,东西南北距离黄线1.93米。6)设备运行工作量:根据各堆料工艺,堆料机行走、俯仰、回转的动作频繁程度不同,如下表十二所示,在完成堆6列车,2.5万吨的工作量下,堆料机各设备的运行情况。堆料工艺行走(米)俯仰(米)回转(米)A40013300B60013300C30013300D230013380E210013344十二可以从上表看出,俯仰、行走动作在各种工艺的情况下,运行量

29、基本相同,而在行走量上,A、B、C明显低于D、E,对于设备的运行损耗最低,设备的使用可靠性较高。综上所述,针对各评价指标比较如下,如表十三所示堆料工艺可操作性能耗(kwh/t)垛型控制取料方便性堆存能力设备动作频繁性A简单0.0369 好较差2.49万吨低B一般0.0345 好差2.49万吨低C一般0.0374 好较差2.49万吨低D较复杂0.0313 较好好2.49万吨高E复杂0.0279 差很好2.91万吨高表十三通过上表比较,工艺A优势比较明显,建议继续使用工艺A进行堆料作业。通过调研,公司周边港口堆料作业普遍采用A工艺。该工艺对于操作人员来说,操作较为简单,垛型容易控制、较为美观,设备

30、运行使用量较低,设备可靠性较高,但是不足就是能耗偏高,且对于取料来说必须5列车以上较为方便。附录1:堆料机堆料作业工艺 操作一部 2013年1月20日 20 共18页操作一部堆料工艺研究报告 附录1附录1:堆料机堆料作业工艺一、堆料机工作时总体要求:1、正常情况下堆料时,S1、S2、S3大臂回转距离保持在38m。2、堆料时,无特殊情况下,等料位计报警时再转换堆料点。3、换堆料点时,堆料机行走距离为2.5m。4 、适当选择遛垛时机:当最后一个垛峰堆完后,大臂原地抬高0.5m,听到料位计报警时开始遛垛。二、 空垛的堆料规范:1、 堆垛顺序:*-2垛至*-7垛从东向西堆料;*-1垛从西向东堆料。2、

31、 堆第一列车的规范:(1)大臂回转距离控制在38m或-38m,抬臂高度由5m逐渐抬高到12.83m,各场起堆点对应地大机的行走距离见下表:场垛行走距离回转角度*-13m120°/-120°*-2108m60°/-60°*-3213m60°/-60°*-4318m60°/-60°*-5423m60°/-60°*-6528m60°/-60°*-7633m60°/-60°表1(2)开始堆料后,当后料位计感应到料堆报警时,大机向西侧移动2.5m,继续堆料,当后料位

32、计再次报警时,大机继续向西移动2.7m。正常情况下堆至第2个堆后进行遛垛,遛垛前大臂需抬高0.5m,即达到12.83m。酌情控制垛形,尽量达到垛顶无峰头。3、 堆第二列车的规范:堆第二列车时,堆垛起垛行走相对零点位置为+7米,大臂高度12.33米,堆至垛顶后向右行走2.5米;重复行走堆垛至相对位置+27.61米,堆至垛顶后大臂上抬0.5米进行溜垛。4、 堆第三列车的规范:堆第三列车时,堆垛起垛行走相对零点位置为+29米,大臂高度12.33米,堆至垛顶后向右行走2.5米;重复行走堆垛至相对位置+50米,堆至垛顶后大臂上抬0.5米进行溜垛。5、 堆第四列车的规范:堆第四列车时,堆垛起垛位置为行走相

33、对零点,大臂高度14.57米,堆至垛顶后向右行走2.5米;重复行走堆垛至相对位置+50米,堆至垛顶后大臂上抬0.5米进行溜垛。6、 堆第五列车的规范:堆第五列车时,堆垛起垛位置为行走相对零点,大臂高度16.05米,堆至垛顶后向右行走2.5米;重复行走堆垛至相对位置+50米,堆至垛顶后大臂上抬0.5米进行溜垛。7、 堆第六列车的规范:堆第六列车时,堆垛起垛位置为行走相对零点,大臂高度17.38米,堆至垛顶后向右行走2.5米;重复行走堆垛至相对位置+50米,堆至垛顶后大臂上抬0.5米进行溜垛。三、 有垛底的堆料规范:以堆满6列车的垛为例,按上述方法堆完后,垛高在17.38m,取料机取料一般分三层,

34、约6.5m为一层,取完料后会出现不同的垛型。下面为几种常见垛型的堆料方法。1、 情况一:第一层取完,垛顶为平面堆料顺序仍是自东向西,参照堆第5列车的的工艺要求,即回转距离在38m,大臂高度16左右,转换堆点的行走距离为2.5m。2、 情况二:第一层取完,第二层取一半无特殊情况下,从低垛面(第二层取完的垛面)开始堆,即低垛面在垛东侧时,从整个垛东侧自东向西堆料,反之低垛面在垛西侧时,从整个垛西侧自西向东堆料,按煤堆的实际高度选择14m或16m的大机抬臂高度,回转距离保持38m, 转换堆点的行走距离仍为2.5m。3、 情况三:第二层取完,第三层取一半无特殊情况下,从高垛面开始堆,高垛面在垛东侧时,从垛东侧向西堆料。反之,高垛面在垛西侧时,自西向东堆料。大机抬臂高度12m或14米,回转距离保持38m, 转换堆点的行走距离仍为2.5m。4、 情况四:第三层取完 ,装载机未攒垛按堆空垛的标准,从垛面东侧向西堆料5、 情况五:装载机攒垛后的剩余垛底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将垛底盖住;二是连接着垛底堆料,司机需与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