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法计算工程量的方法(三线一面)_第1页
统筹法计算工程量的方法(三线一面)_第2页
统筹法计算工程量的方法(三线一面)_第3页
统筹法计算工程量的方法(三线一面)_第4页
统筹法计算工程量的方法(三线一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统筹法计算工程量的方法(三线一面)建筑面积计算基数v 1、外墙中心线:是指围绕建筑物的外墙中心线长度之和v 可计算外墙基槽、外墙基础垫层、外墙基础、外墙体积、外墙圈梁、外墙基防潮层v 2、内墙净长线:是指建筑物内隔墙的长度之和。v 可计算内墙基槽、内墙基础垫层、内墙基础、内墙体积、内墙圈梁、内墙基防潮层v 3、外墙外边线是指建筑物外墙边的长度之和。v 人工平整场地、墙脚排水坡、墙脚明沟(暗沟)、外墙脚手架、挑檐v 4、建筑物底层面积:底层建筑面积。v 人工夹带场地、室内回填土、地面垫层、地面面层、顶棚面抹灰、屋面防水卷材、屋面找坡层工程量计算的步骤1计算“基数”计算工程量时,有些数据经常重复使

2、用,这些数据称为“基数”,包括:1)外墙外边线周长L外(根据外包尺寸计算)2)外墙中心线长度L中(L中L外墙厚×4)3)内墙净长线长度L内(分楼层、墙厚、材质等的不同分别计算,如L内1层370、 L内1层240、L内1层120、L内1层60、L内2层240) 4)底层建筑面积S1(根据建筑面积计算规则计算1.建筑面积(S建筑面积)和首层建筑面积(S首层建筑面积)v 建筑面积本身也是一些分部分项的计算指标,如脚手架项目、垂直运输项目等,在一般情况下,它们的工程量都为S建筑面积。S首层建筑面积可以作为平整场地、地面垫层、找平层、面层、防水层等项目工程量的基数,如北京市建筑工程预算定额中,

3、曾经把平整场地的工程量按S=1.4S首层建筑面积计算。2.室内净面积(S室内净面积)v 室内净面积可以作为室内回填土方、地面找平层、垫层、面层和天棚抹灰等的基数。利用这个基数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如果地面是做块料面层时,地面面层的工程量S应在S室内净面积的基础上,加门口处的块料面积;二是,天棚若为斜天棚,则应在室内净面积的基础上乘坡度系数。3.外墙外边线的长(L外墙外边线) 外墙外边线是计算散水、外墙面(裙)装饰、外脚手架等项目的基数。v (1)散水的计算。按国家预算定额规定的工程量计算规则,散水是按实际面积计算,如果建筑物的外形是一种非四边形的多边线,而我们仍按逐块累加的方法计算的话,则很难计

4、算。在实际工程中,我们可以这样计算,如散水宽度为B,则散水面积工程量S散水=L外墙外边线×B+4B2,这个公式不但适用于矩形的建筑外形,还适用于非矩形的建筑外形。v (2)外墙面(裙)装饰面积计算。如建筑物外墙面(裙)高度为H,则外墙面(裙)装饰面积S=L外墙外边线×H。v (3)外脚手架的工程量计算。外脚手架的工程量S=L外墙外边线×H,H为檐高。4.外墙中心线 外墙中心线是外墙基础沟槽土方、外墙基础体积、外墙基础防潮层等项目工程量的计算基数。v (1)外墙基础沟槽土方,V=L外墙中心线×S沟槽横断面积。v (2)外墙基础体积,V=L外墙中心线

5、5;S沟槽横断面积。v (3)外墙体积,V=L外墙中心线×H×,H为墙高,为墙厚。v (4)外墙基础防潮层面积,S=L外墙中心线×,为外墙基础厚。v 5内墙净长线(L内墙净长线)v 内墙净长线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计算内墙体积上,内墙体积V=L外墙中心线×H×,H为墙高,为墙厚。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像利用外墙中心线一样,把内墙净长线用在计算内墙沟槽土方体积和内墙基础体积上,原因是内墙净长线不等于内墙基础净长线,前者在数值上较后者大。6内墙面净长线(L内墙面净长线) 内墙面净长线不同于内墙净长线,外墙的内面也称为内墙面。用内墙面净长线来计算踢脚线和内

6、墙面抹灰工程量很方便。v (1)踢脚线L的计算。根据国家定额规定,踢脚线的工程量为室内净空周长,即房间内墙面的长度,即L=L内墙面净长线。不过,防腐耐酸章节的踢脚线,则不能按此方法计算。v (2)内墙面抹灰面积S。如前所述,内墙面不同于内墙墙面,如果仅仅用内墙净长线计算,则会出现工程量漏算的情况。利用内墙面净长线计算内墙面抹灰,则S=L内墙面净长线×H,H为内墙面净高。v 当然,我们在计算时,亦可几种基数交叉和配合使用。如我们计算出内墙面净长线,则可根据矩形面积计算公式,算出室内净面积S室内净面积,利用外墙外边线计算出首层建筑面积等。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能力训练1.训练目的:掌握砌筑工

7、程的列项方法及工程量计算方法。2.能力 :能结合实际工程完成砌筑工程的列项及工程量的计算。3.资料准备 某办公室平面图及其基础剖面图如图所示,有关尺寸见表。已知内外墙墙厚均为240mm,室内净高3.2m;内外墙上均设圈梁,洞口上部设置过梁(洞口宽度在1m以内的采用钢筋砖过梁,洞口宽度在1m以外的采用钢筋混凝土过梁),外墙转角处设置构造柱及砌体加固筋。试根据已知条件对砌筑工程列项,并计算各分项工程量。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 门窗尺寸及墙体埋件尺寸 门窗名称门窗尺寸mm(宽×高)构件名称构件尺寸或体积M11800×2400构造柱0.18m3/根M21000×2400圈梁

8、外墙L中×0.24m×0.2mC11800×1800内墙L内×0.24m×0.2mC22100×1800钢筋混凝土过梁(洞口宽度+0.5m)×0.24m×0.18m4.步骤1)分析 由上述资料可知,本工程所完成的砌筑工程再的施工内容有:砖 基础、砖墙、钢筋砖过梁及砌体加固筋。所以本例应列的砌筑工程定额项目为: 砖基础、砖墙、钢筋砖过梁、砌体加固筋2)计算工程量(1)基数 L中=(3.6+4.8+3.6+2.7+2.1)×2=33.6m L内=(2.7+2.10.24)×2+3.60.24=12.

9、48m 门窗洞口面积及墙体埋件体积的计算分别见表。(2)砖基础: 砖基础工程量=基础断面面积×基础长度。 由图及表可知: 外墙下基础:0.24×(1.50.1)+0.04725×33.6=12.88m3 内墙下基础:0.24×(1.50.1)+0.04725×12.48=4.78 m3 砖基础工程量=12.88+4.78=17.66 m3(3)砖墙:V=(墙体长度×墙体高度门窗洞口所占面积)×墙体 厚度嵌入墙身的柱、梁所占体积 外墙:(33.6×3.221.06)×0.242.94 =17.81 m3 内

10、墙:(18.48×3.27.2)×0.241.08=6.78 m3(4)钢筋砖过梁:由已知条件可知: M1、C1、C2的洞口尺寸1m,设置钢筋混凝土过梁; M2洞口尺寸为1m,设置钢筋砖过梁。 M2过梁体积=(1+0.5)×0.44×0.24=0.48 m3 一 建筑面积的计算 1、某单层建筑物外墙轴线尺寸如图一所示,墙厚均为240,轴线坐中,试计算建筑面积§ 解:建筑面积:§ S = S1S2S3S4§ =20.34×9.243×313.5×1.52.76×1.5§ =15

11、4.552() 图一2、某五层建筑物的各层建筑面积一样,底层外墙尺寸如(图二)所示,墙厚均为240,试计算建筑面积。(轴线坐中) 图二§ 解:用面积分割法进行计算:§ 1、轴线间矩形面积§ S1 = 13.8×12.24 = 168.912()§ 2、S2 = 3×0.12×2 = 0.72()§ 3、扣除S3 = 3.6×3.18 = 11.448()§ 4、三角形S4 = 0.5×4.02×2. 31= 4.643() § 5、半圆S5 = 3.14×

12、3.122×0.5= 15.283()§ 6、扇形S6 = 3.14×4.622×150°/360° = 27.926()§ 总建筑面积:§ S = (S1+S2S3 + S4 + S5 + S6)×5 § = (168.912+0.7211.448+4.643+15.283+27.926)§ = 1030.18()3:某五层建筑物的各层建筑面积一样,底层外墙尺寸如(图三)所示,试计算其建筑面积;v L中=(0.9+5.1+1.8+0.5+0.6*2)+(0.6*3+2.7+3.1*3+3.4*2)*2=30.1v L外=L外+4*0.24=31.06v L内 A-F 5.1+0.9-0.24+2.1-0.24=7.62v L内 A-F 7.62*4+?=v L内D-2.7+3.3*3+0.6=13.2v L内=13.2+A解:建筑面积 S=(21.44*12.24+1.5*3.54-0.6*1.56*2-0.9*8)*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