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优秀教案_第1页
《师说》优秀教案_第2页
《师说》优秀教案_第3页
《师说》优秀教案_第4页
《师说》优秀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一二部语文教学设计课题师说课型文言文新授课课时第1、2课时教具多媒体课件主备人李强审核人陈永会教 学 目 标知识点1、了解有美“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 学史上的地位。2、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 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能力点1、通过阅读和翻译课文,积累义言知识。2、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 法。3、分析文章的整体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全文。教育点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教学重点1、学习课文第二段,学习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 法。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教学难点正

2、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文本研习与对话)一、激趣导入,检查预习教师由视频程门立雪的成语故事导入新课:尊师重道是中华 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其对老师的 尊敬;现代社会尊师重道也蔚然成风,毫不逊色于古人,人们把老 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 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 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 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

3、神。【出示课题】【多媒体展示】通过课件出示作者简介、重点字词,来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走近作者】韩愈(768824),字,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 著名的、,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 自谓郡望昌黎,也称“"。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 死后谥“文”,故又称",作品收录于。解释下列加点的字的意思古之学者必有师( ()今之众人() 愚()() *则耻师焉()士大夫之族()师()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道之不传也矣()或师焉,或不焉()无贵无贱是故圣益圣,愚益 小学而大遗()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 吾从而师之()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下列多义词的义项作师说以贻之()

4、(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吾师道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2)之:择师而教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句读之不知() 或师焉,或不焉()吾从而师之 () 十年春,齐师伐我古之学者()师道之不复,可知矣蚓无爪牙之利()黄鹤楼送孟浩然 之广陵()*(3)其: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周先乎吾()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圣人之所以为圣 其皆出于此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4)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不必贤于弟子()不拘于时,学于余()()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解题:“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 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比

5、“论”要自由一些。初中学过捕 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这类文体。二、目标导航,自主阅读(PPT展示教学目标)1、朗诵点拨(1)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课文(2)教师简要点拨朗读时的注意事项:注意读准字音,适当停顿;注意课文第二段的语气重音变化,要 读出韩愈文章气势磅礴,感情充沛的特点,读准作者蕴含的感情。(3)单元组学生汇报朗读成果,师生共同订正字音与断句。(4)结合注释,自主翻译,把不懂的字词用红笔标画出来,小组 内共同研讨。(5)将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老师,师生共同解决。三、合作学习,交流探究【多媒体展示问题】【问题一】这篇文章为谁而作?何以见得?文中有没有信息?(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明确

6、】“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 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从课文的最后一段可以得出答案,韩愈的这篇师说是写给一 个叫李蟠的十七岁小伙子的。【问题二】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一篇流 芳千古的名篇佳作一一师说?【明确】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因: 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他不拘于时,学于余 能行古道 【教师点拨】以上三个方面都是原因,当时“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人 也许不多,但一定还有其它的,为何只选择了李蟠? “学于余”,我们说向韩愈这样一个文坛领袖学习应该是求之不得的事,韩愈有必要为他写文章吗?所以说根本的原因是 不拘于时和能

7、行古道。【问题三】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谓的“古道”指的是古人从师之 道,古人从师之道是什么?课文体现在哪里?(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一、三两段,相互讨论完成答案,教师总结 明确)【明确】古人从师之道一一古之学者必有师且无常师【点拨分析】课文的一、三两段中韩愈谈到了古人的从师之道,可以总结它 的核心为“古之学者必有师” “圣人无常师”,古代的知识渊博之人 必定有自己的老师,正如韩愈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同时古代的圣人不仅向老师学习, 还“无常师”,向各种人甚至一些远不如他的人请教和学习,自然让我们想到了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且要“敏而好

8、学, 不耻下问”。(1)设疑 讨论交流, 了解课文 内容(设置一 些问题,让 学生带着 问题研习 课文,从课 文中找答 案,深入了 解课文内 容,在研讨 的过程中 感受本文 作者的写 作意图以 及要抒发 的情感)穿插朗读【问题四】古人如此的注重从师学习,那么择师的原则是什么?(原文语言回答)【明确】择师的原则: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点拨分析】穿插朗读韩愈阐述古人从师之道,其真正的意图是引出对择师原则和标 准的阐述,作者认为择师的原则是不分高低贵贱,年长年幼,道存 在的地方就存在老师,同时,作者打破传统观念,认为老师不一定 要比学生强,

9、学生也不一定比老师差,只要他有我比不上的地方, 他就是做我的老师,详细地展现了择师的原则。【延伸小结】以上是古人的从师之道,也是韩愈对于从师的观点,许许多多 的成功者正是得益于这种古道,才成就了他们的辉煌,相信这对于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所启发的。【问题五】前面说过,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拘于时, 即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拘束。 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作者是从哪几 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第二段,讨论明确)【明确】社会风气一一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耻学于师作者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从三个方面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 气,总结表格如下:对象从师的

10、态度结果观点1“今众人”“耻学于师”“愚益愚”通过 正反对 比,论 证了从 师学习 的重要 性。“古圣人”“从师而问”圣母圣2于其子择帅而教之小学于其身耻师大遗3巫医乐师白 工之人/、耻相师士大夫之 智不及巫医 乐师白,之人士大夫之 族曰师曰弟 子群聚而笑 之(2)引导 学生体味 收获,教师 小结课文 内容【点拨分析】作者在课文的第二段给我们展示了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社 会风气,并通过三组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批 判了 “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此段中韩愈用了大量强烈语气 的句子,来表明了自己的对“耻学于师”这一社会风气的不满和痛 心,如:“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

11、惑也难矣! ”“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等, 朗读时注意语气。全文通过对师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古人从师之道的赞扬,对 “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无情批判。我们深切体会到作者那因“师道不传”而痛心疾首的情感的同时,也为这位伟大文豪非凡的斗争 勇气和正直的品行所倾倒。四、教师重点讲解:【问题设计】虽然文章说,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可是读到这里我们还会只是这样看吗?他还是写给谁看的呢?【点拨】这个问题可以从韩愈师说一文当时的现实意义及长远 影响来谈,学生可以展开思维,拓展想象空间。【明确】 可以说,韩愈的文章还送给以下的两种人: 写给当时那些不愿学

12、习的士大夫阶层看的。提醒他们改掉这种坏习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 再读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我想我 们就不难理解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感情了,那种社会风气造成的 忧心如焚是远远超过李蟠个人勤学好问带给自己的喜悦的。(再读课文最后一段)120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 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袒护孩子, 辱骂老师;学生课堂和老师顶嘴甚至围攻老师;学生在路上碰 见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 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正是这种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使这篇文章历久弥新,成为 经典。同学们,反思自己吧,让中华名族的美德在我们身上发出更 耀眼的光芒。五、课堂

13、小结古人云:“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师道既尊,学风自善。” 1200年前,韩愈向我们阐释了这一道理,今天我们应该接过韩愈 手中的接力棒,把弘扬尊师重道的传统这步棋切实走好,为传承知识营造一个和谐有致的良好氛围而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再次齐读全文最后再齐读全文,以热烈的气氛结束本次课。六、作业布置1、背诵全文2、试说说作者的观点在当时有哪些进步意义,在今天仍有什么借 鉴作用。第二课时(练习与反馈)七、当堂达标,拓展提高(PPT )一、虚词1 .乎(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 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 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 乎(语气助词

14、,表反问,译为“吗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4)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 (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2 .而(1)人非生 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4)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8)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3 .之(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夫

15、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9)句读之不知,惑 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10)巫医乐师百工 之人(代词,这,这一类)(11)郑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12)六艺经传皆通习 之(代词,这,这一类)(13)作师说以贻 之(代词,他,指代李蟠)4 .其(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16、)(3)夫庸知 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 吗?”)5 .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 于吾乎(介词,比)(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6 .也(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 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2)其闻道 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3)其为惑 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二、实词1 .通假字(1)师者,所

17、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或师焉,或不焉2 .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5)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7)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3 . 一词多义(1)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吾

18、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e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3)道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惑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4 .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4)孔子师郑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

19、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7)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8)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1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动词使动用法,使学习)三、文言句式1 .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 .省略句(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2)吾从(之)而师之3 .变式句(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短语后置)(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短语后置)(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4 .被动句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四、重点句子翻译1 .师者,所以传道

20、受业解惑也译文: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2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译文: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3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译文:我学习的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4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译文:所以无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5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译文: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6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惑师焉,惑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译文: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 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