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平面为立体_第1页
化平面为立体_第2页
化平面为立体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化平面为立体基于问题的学习之我见化平面为立体 基于问题的学习之我见内容提要 : 基于问题的学习是一种由教师提供获取资源的途径 和方法, 让学生以小组探究的形式解决情境问题的教学策略。 本 文将以此作为理论依据,同时对基于问题学习中的“问题”进行重 新诠释和解读。在此基础上提出化平面为立体的探究教学方法, 并以此作为实现教育创新的最佳路径选择。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要将原来那种师生、 教材的平面结构转 化为师生、 教材和社会生活的三维立体空间。 此时问题的设置需 来源于学生, 更需要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催生出新的问题, 进而形 成塔形的问题结构, 让师生在密切配合与积极互动的过程当中带 着教材走进社会生

2、活, 在延展知识与能力、 完善过程与方法的同 时提升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 而这也是我们所期待的教育创新的 最高境界。关键词 :基于问题的学习、问题结构、化平面为立体、问题 哈佛大学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言: 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启发学 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在新课改理念下, 为实现教育创新而形成的众多教学方法中, 我也十分青睐基于问 题的学习。 这是一种由教师提供获取资源的途径和方法, 让学生 以小组探究的形式解决情境问题的教学策略。 当然,若要实现真 正意义的教育创新,基于问题学习中的“问题”还需要重新地诠释和解读。一、问题的提出新课程更注重学生由原来的“机械学答”转向现在的“灵

3、活学 问”。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旧的课程理念下学生是风筝,风筝飞的 再高,教师都握线在手,此时无论答案怎样丰富多彩,都在教师 的预设当中;而新的课程理念下,师生要成为雁阵,既然同样飞 向南方,各自都得出力,轮流充当领头雁,共同应对沿途多变的 风向和气流, 此时的课堂就要将原来师生、 教材的平面结构转化 为师生、 教材和社会生活的三维立体空间。 因此在基于问题的学 习基础上, 我提出化平面为立体的探究教学方法, 将它作为培养 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路径选择。它注重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础 上,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努力发现问题的能力, 那么如何 化平面为立体?又如何让立体化建构挖掘并延伸学生的内在潜 质

4、,进而促成教育创新的实现呢?事不避难,知难不难。只要做 到让问题来源于学生, 再由问题催生出问题, 相信要达成实质意 义上的教育创新也绝非高不可攀。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路径选择 怎样设计一个好的问题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可能都是一个 不小的挑战。其实,最适合学生的问题就是最好的问题,而学生 通过小组探究提出的问题就是最适合他们的问题。1. 让问题来源于学生。 以高中政治生活中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为例。本框题内容看似非常简单,只需掌握三种参与民主监督的方式 (信访举报制度、 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专家咨询制度) 即可。 那怎样化静态为动态, 化平面为立体呢?我们一定要相信, 学生 的集体智慧绝

5、对在教师之上。 当时我校师生都为世纪大道与港塘 公路交口的道路安全问题怨声载道, 学生通过课前的小组商议就 选取了这个问题,他们走出校园,实地考查,并充分利用现代信 息技术,共同走进我区政府网,给区长信箱发邮件,说明存在的 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建议。 后来真的收到了区长的回信, 同学们兴 奋不已。 更让大家想不到的是, 后来区里真的为我们修筑了一条 “学生绿色安全通道”。这里,学生们用最简单、但却最深刻的方 式,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参与民主监督的价 值所在, 无论从知识还是能力都得到了升华。 这就是化平面为立 体的神奇功效。 那么在本阶段, 立体化建构是不是就完工了呢? 绿色安全通

6、道修起来了, 学生的学习任务似乎也完成了。 但那都 仅限于显性知识本身的获得。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 除了探 究,知识本身毫无别的意义。它既是一个探究过程的终点,更是 另一个探究过程的起点,始终有待再考察、再检验、再证实。若 想挖掘蕴藏在它背后的奥秘, 还需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催生 出新的问题。2. 让问题催生出问题 化平面为立体的教学方法最大的价值就体现在不仅能满足 学生当下的需求, 更能注重学生未来发展的能力。 有人给中美教 育成功的衡量标准作了比较: 中国衡量教育的成功是将有问题的 学生培养成没有问题,教师唯书、学生惟师、你不必发问,所以 中国的孩子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这

7、是孩子的悲哀, 更是民族的悲哀; 而美国衡量教育的成功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培 养成有问题, 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回答不出来, 这更是教育 的成功,他们在培养孩子发现问题能力的同时也就提高了孩子的 创新意识。 因为问题是无处不在的, 而从教育的长远效果和人类 整体文明进程上看, 发现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更能培养和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果说解决问题培养的是能力, 那么发现 问题开启的则是智慧, 问题就像前进的旗帜, 发现一个问题也就 发现了一个研究的方向,也就有了突破的欲望和解决的创造性。 我们崇尚教育创新, 就是为了培养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的全 方位人才。而这样的人才正是在不断地发现

8、、解决、再发现问题 中形成的。比如,在前文所提到的课堂当中,正当学生为轻松掌 握那三种参与民主监督的方式而沾沾自喜时, 一位学生忽然又神 色凝重地提出一个问题: “咱们学校的问题解决了, 可是偌大一个 中国,还有那么多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仅靠我们的监督是不 够的, 如何构建一个完整的监督体系, 以至让监督更为行之有效 呢?”这时学生马上又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重新审视民主监督, 这一次他们从公民意识、 社会责任、 甚至国际视野等多个角度开 始新一轮的合作探究。 我们发现, 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当中可 以向不同的方向延展知识与能力、完善过程与方法、提升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可以将问题的触角伸的更

9、深、更远、更具有放射 性,还可以让刚才活跃的课堂沉淀下来, 让学生激动的情绪稳定 下来,也让课堂的重点性与完整性达到两全。作为教师,我们不 可能离开课堂去奢谈什么改革与创新, 但我们可以凭借课堂、 凭 借那放大了的课堂, 去点燃学生的激情, 和学生一起演绎那一幕 幕有声有色的政治生活,那必将是一个美好的教育前景! 如果说新课改理念下师生真的是雁阵, 那么头雁所设置的立 体化平台就显得尤为重要。面对新课改,如果教师盲目排斥,拒 绝接受新的理念,我们的课堂就会“涛声依旧”;而如果盲目接收, 片面追求形式创新,以至于忽视人类最基本的教育和认知规律, 我们的课堂又会迷失方向。 基于问题的学习确实为我们

10、当前的教 学改革开启了一条新路子。 但如果让师生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不 是问题的问题上, 或者只把它简单理解为提出和解决问题, 那就 又与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失之交臂了。 而由学生发现问题、 思考 问题、解决问题、再生发出新问题,逐层递进、螺旋式上升,从 而促成一个立体的塔形问题结构, 这可以让师生的智慧火花充分 地迸发、 不断地放射, 让师生在密切配合与积极互动的过程当中 带着教材走进生活,使教学相长,共同发展,进而达到近乎完美 的和谐。而这也是我们所期待的教育创新的最高境界。三、余论 总之,化平面为立体的教学方法体现在多个方面。 从问题设 置的角度, 它可以将平面的问题立体化, 问题源于生活而

11、又高于生活;从三维目标的达成角度, 它可以在原有的双基能力培养基 础上, 将过去的被动填鸭式自然切换到主动觅食式, 将获取知识 的途径和方法由平面转为立体,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由 原来的生硬灌输转化为润物细无声; 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 在 原来师生、教材的平面结构基础上搭建了社会生活的立体平台, 改变过去那种过于呆板划一的授课方式。 其实,如果再结合爱因 斯坦的相对论,前面所提到的三维立体空间还可以转化为师生、 教材、社会生活和时间的四维空间,教育创新的大背景下,每一 个时间点都从客观上要求教师根据当时的社会生活刷新教材、 刷 新观念,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化平面为立体的教学方法的提出尚处于不成熟阶段, 不当之 处,恳请指正。参考资料 :1. 朱永新 .我的教育理想 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2. 宋时歌 . 权力转换的延迟效应对社会主义国家向市场转 变过程中的精英再生与循环的一种解释 J.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