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张常铁路路基四电接口作业指导书_第1页
黔张常铁路路基四电接口作业指导书_第2页
黔张常铁路路基四电接口作业指导书_第3页
黔张常铁路路基四电接口作业指导书_第4页
黔张常铁路路基四电接口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铁十四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黔张常铁路标二分部四电接口作业指导书 34 黔张常铁路黔张常铁路 路基工程四电接口施工作业指导书路基工程四电接口施工作业指导书 一、路基接口工程范围一、路基接口工程范围 路基综合接地、接触网支柱基础(含下锚拉线基础)、轨钢管埋设、电缆槽、电缆井等。 二、编制和施工依据二、编制和施工依据 1、 铁路综合接地系统 (通号(2009)9301) 2、 、 铁路路基电缆槽 (通路(2010)8401 号) 4、 接触网基础预留平面布置图 (黔张常(施)网 0106、07、08(预) ) 。 5、路基通用图(黔张常施路通 05) 6、区间路基地段过轨管埋设置表 三、工

2、程项目三、工程项目 (一)(一) 路基路基综合接地综合接地贯通地线贯通地线 路基四电接口贯通地线及电缆槽一览表 序号 类别 起点里程 终点里程 总长度(m) 说明 备注 一 贯通地线及电缆槽埋设 1 区间路基 DK64+176.07 DK64+240.00 63.93 左、右侧贯通地线及电缆槽埋设 铁路路基电缆槽通路(2010)8401 2 区间路基 DK64+605.00 DK64+628.00 23.00 左、右侧贯通地线及电缆槽埋设 中铁十四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黔张常铁路标二分部四电接口作业指导书 35 3 区间路基 DK64+757.00 DK64+782.36 25.36 左

3、、右侧贯通地线及电缆槽埋设 4 区间路基 DK69+844.00 DK69+870.00 26.00 左、右侧贯通地线及电缆槽埋设 5 区间路基 DK70+060.00 DK70+095.00 35.00 左、右侧贯通地线及电缆槽埋设 6 区间路基 DK71+084.00 DK71+197.00 113.00 左、右侧贯通地线及电缆槽埋设 7 区间路基 DK71+306.69 DK71+650.00 343.31 左、右侧贯通地线及电缆槽埋设 8 来凤车站路基 DK71+650.00 DK73+984.00 2334.00 左、右侧贯通地线及电缆槽埋设 贯通地线每间隔500m左右将上下行贯通地

4、线连接一次 9 区间路基 DK76+229.00 DK76+249.00 20.00 左、右侧贯通地线及电缆槽埋设 10 区间路基 DK76+791.00 DK77+372.00 581.00 左、右侧贯通地线及电缆槽埋设 贯通地线中间连一次 11 区间路基 DK77+957.00 DK78+633.00 676.00 左、右侧贯通地线及电缆槽埋设 贯通地线中间连一次 12 区间路基 DK79+643.44 DK79+725.00 81.56 左、右侧贯通地线及电缆槽埋设 1 1、工艺流程:、工艺流程: 如如下下图所示。图所示。 中铁十四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黔张常铁路标二分部四电接口作

5、业指导书 36 路基综合接地路基综合接地贯通地线贯通地线工艺流程图工艺流程图 2 2、技术要点、技术要点 路基地段: 贯通地线设于信号电缆槽下距基床底层顶面 300mm400mm 处,石质路堑地段,将贯通地线埋设于信号电缆槽下约 200mm 处,长度小于 20m的短路基地段可将贯通地线敷设于电缆槽内,并采取水泥包敷的隔离防护措施。 车站范围:贯通地线沿车站两侧电缆槽走向直接埋设于信号电缆槽下约300mm 处(通过站台时埋设于站台墙与线路间级配碎石层下约 3040mm 处) ,并采取砂防护。 2.1 路基地段的贯通地线、分支引接线的埋设应与路基工程同步实施。 2.2 路基地段贯通地线埋设 (1)

6、一般路基地段沿线路两侧各设一根贯通地线,位于通信信号电缆槽施工准备与现场调查 路基填筑 成槽与防护 槽沟清理 铺设地线 中粗砂填埋、夯实 分支地线连接 贯通地线接续 接地电阻测试 分支地线引入电缆槽、封端 中铁十四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黔张常铁路标二分部四电接口作业指导书 37 外侧内壁正下方的基床底层中,接地极充分利用接触网支柱基础。 (2)路堤、土质及软质岩路堑地段的贯通地线埋深距基床底层顶面-30cm-40cm 处;硬质岩路堑地段,将贯通地线埋设于通信、信号电缆槽下约 20cm,沟中回填细粒土。 (3)涵洞地段的贯通地线在通信信号电缆槽安装前,将其敷设在电缆槽靠线路侧面的下部位置。

7、 (4)贯通地线纵向通过路基地段的电缆井(不含过渡段电缆井)时,应从手孔下约 20cm 通过,在手孔施做时,应避免机械对贯通地线的损伤。 2.3 分支引接线的埋设 (1)分支引接线埋设工序与贯通地线相同,一端与贯通地线 C 型压接,另一端与接触网支柱基础上预埋的接地端子拴接;在引接线中部适当位置再与电缆槽侧壁预埋接地端子(按需设置)尾端 C 型压接。 (2)每个接触网支柱、跨线建筑物处及桥梁与路基、隧道与路基过渡段处各埋设一根分支引接线,材质同贯通地线。 2.4 路基与桥梁、路基与隧道过渡段贯通地线连接 (1)在临近过渡段的路基通信信号电缆槽侧壁处预留接地端子,并预埋分支引接线将接地端子与贯通

8、地线连接。 (2)桥梁、隧道地段的贯通地线沿通信信号电缆槽敷设至路基段,采用L 形连接器将贯通地线与路基段通信信号电缆槽预留的接地端子连接。 2.5 两侧贯通地线间的横向连接 (1)长度超过 1000m 的路基地段,每间隔 500m 左右将上下行贯通地线连接一次。 中铁十四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黔张常铁路标二分部四电接口作业指导书 38 (2)长度为 5001000m 的路基地段,在路基段中间将上下行贯通地线连接一次。 (3)长度小于 500m 的路基地段,不考虑贯通地线的横向连接。 (4)横向连接线的规格、埋设深度、埋设工序及工艺与贯通地线相同。 2.6 路基地段接地极、接地端子设置

9、(1)路基地段利用接触网支柱基础作为接地极。在施作接触网支柱基础时,沿线路方向起点侧的基础侧面预制接地端子,接地端子的连接钢筋要求与钻孔桩基础结构钢筋或混凝土基础、钢柱基础接地钢筋可靠焊接,钻孔桩基础接地钢筋与基础螺栓主筋在基础内不连接;基础接地端子与分支引接线一端拴接,实现与综合接地系统的连接。 (2)在通信信号槽内侧壁预制接地端子,设置位置应根据有接地需求的通信、信号、信息等设备及设施的位置确定,并与就近的接触网支柱基础同里程。 (3)电力电缆槽内设接地端子供电力设施接地,接地端子尾端应与分支引接线压接;原则上约 1000m 设置一处,小于 1000m 的路基段不考虑,大于1000m 的路

10、基等分设置,间隔以不大于 1000m 为原则;接地端子与接触网支柱间距应不小于 20m。 (4)接触网支柱基础上的接地端子采用桥隧型接地端子,电缆槽内的接地端子采用路基型接地端子。 2.7 跨线桥处的路基地段,在桥墩处预留分支引接线,在电力槽内预留路基型接地端子,分支引接线与接地端子尾端压接,以便于跨线桥接地装置就近接入综合接地系统。 中铁十四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黔张常铁路标二分部四电接口作业指导书 39 2.8 路基地段声屏障综合接地: 由导电材料制成的声屏障及支架应在结构内预制接地端子,就近与接触网支柱混凝土基础预制的接地钢管或钢柱基础筋板接地端子孔连接。 3 3、施工要点、施工要

11、点 3.1 路堤、土质及软质岩路堑地段综合接地 (1)路基地段接地极应充分利用接触网支柱基础。 (2)路堤、土质及软质岩路堑地段,贯通地线埋设深距基床底层顶面-30cm-40cm 处。分支引接线设置在每个接触网支柱处,分支引接线应弧形下穿电缆槽、水沟等,且无明显折角。 (3)贯通地线的主要埋设工序和工艺: 1路基填筑并压实至高于贯通地线埋设深度约 60mm 高程后,人工在填筑面开挖出 60mm 深、宽度略大于贯通地线直径的小槽,以敷设贯通地线; 2先向槽内回填 40mm、粒径不大于 5mm 的土壤,敷设贯通地线,再次回填 40mm、粒径不大于 5mm 的土壤后,进行人工夯实; 3人工夯实后,必

12、须在小槽上方覆盖不少于 100mm、粒径不大于 5mm 的土壤,才能进行正常的路基填筑和机械压实作业; 4在敷设贯通地线时,同时在接触网支柱基础处预留分支引接线,一端与贯通地线 C 型压接,另一端与接触网支柱基础上预制的接地端子拴接;在引接线中部适当位置再与电缆槽侧壁预制接地端子(按需设置)尾端 C 型压接。施工边坡防护前,将引接线埋设于边坡防护层。 (4)贯通地线的横向连接线约每 500m 路基设一处,其规格、埋设深度、埋设工序及工艺与贯通地线相同。 中铁十四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黔张常铁路标二分部四电接口作业指导书 40 (5)应注意电力、接触网等强电设备、设施接地连接线不得进入通信

13、信号电缆槽。 3.2 硬质岩路堑地段综合接地 (1)路基地段接地极充分利用接触网支柱基础。 (2)硬质岩路堑地段,将贯通地线埋设于通信、信号电缆槽下约 20cm,沟中回填细粒土;涵洞地段的贯通地线在通信信号电缆槽安装前,将其敷设在电缆槽靠线路侧面的下部位置。分支引接线设置在每个接触网支柱处,分支引接线按应弧形下穿电缆槽、水沟等,无明显折角。 (3)硬质岩路堑地段、涵洞地段贯通地线的主要埋设工序和工艺: 1在硬质岩路堑地段切割安装电缆槽时,同时切割 20cm20cm 的小槽,铺设贯通地线,槽内回填细粒土并人工夯实。 2在需要横向连接的位置,同时横向切割出 20cm20cm 的小槽,铺设横向连接线

14、,槽内回填细粒土并人工夯实。 3在敷设贯通地线时,同时在接触网支柱基础处预留分支引接线,一端与贯通地线 C 型压接,另一端与接触网支柱基础上预制的接地端子拴接;在引接线中部适当位置再与电缆槽侧壁预制接地端子(按需设置)尾端 C 型压接。 4涵洞地段贯通地线的主要埋设工序和工艺:在电缆槽施作前,将贯通地线直接敷设在通信信号电缆槽靠线路侧面的下部,在上部回填细粒土并人工夯实。 (4)贯通地线的横向连接线约每 500m 路基设一处,其规格、埋设深度、埋设工序及工艺与贯通地线相同。 中铁十四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黔张常铁路标二分部四电接口作业指导书 41 (5)应注意电力、接触网等强电设备、设施

15、接地连接线不得进入通信信号电缆槽。 3.3 路基与桥梁过渡段综合接地 (1)在临近过渡段的路基通信信号电缆槽侧壁处预留接地端子,并预埋分支引接线将接地端子与贯通地线连接。 (2)桥梁地段的贯通地线沿通信信号电缆槽敷设至路基段,采用 L 形连接器将贯通地线与路基段通信信号电缆槽预留的接地端子连接。 3.4 路基与隧道过渡段综合接地 (1)在临近过渡段的路基通信信号电缆槽侧壁处预留接地端子,并预埋分支引接线将接地端子与贯通地线连接。 (2)隧道地段的贯通地线沿通信信号电缆槽敷设至路基段,采用 L 形连接器将贯通地线与路基段通信信号电缆槽预留的接地端子连接。 3.5 路基接触网支柱基础接地装置设置

16、(1)路基地段利用接触网支柱基础结构钢筋作接地极。 (2)在施作接触网支柱基础时,沿线路方向起点侧的基础侧面预制 1 个桥隧型接地端子,接地端子的连接钢筋要求与钻孔桩基础结构钢筋或混凝土基础、钢柱基础接地钢筋可靠焊接,钻孔桩基础接地钢筋与基础螺栓主筋在基础内不连接;基础接地端子与分支引接线一段拴接,实现综合接地系统的连接。 3.6 电缆槽接地端子设置 (1)在通信信号电缆槽内侧壁预制 1 个路基型接地端子,用于弱电设备设施接地连接;设置位置应根据有接地需求的通信、信号、信息等设备及设中铁十四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黔张常铁路标二分部四电接口作业指导书 42 施的位置确定,并与就近的接触网支

17、柱基础同里程。 (2)电力电缆槽路基型接地端子原则上约 1000m 设置一处,小于 1000m的路基段不考虑,大于 1000m 的路基等分设置,间隔以不大于 1000m 为原则;接地端子应选在就近的接触网支柱基础处,供电力设备接地。 (3)通信信号电缆槽与电力电缆槽接地端子设置应不在同一接触网支柱位置;接地端子尾端应与分支引接线压接。 3.7 声屏障综合接地 (1)声屏障接地原则:由导电材料制成的声屏障及支架应在其结构内预留接地端子,就近与路基综合接地系统预留接地端子连接。 (2)钢筋混凝土声屏障单元板顶部设置纵向接地钢筋,接地钢筋外缘距混凝土表面不大于 70mm,通过结构钢筋与下部的纵向接地

18、连接;在声屏障基础伸缩缝处预留桥隧型接地端子,与基础内的纵向接地钢筋连接;在声屏障基础伸缩缝处相邻两接地端子采用不锈钢连接线 A 连接;各接地端子采用不锈钢连接线 B 连接至接触网支柱基础预留接地钢管或钢柱筋板接地端子孔;贯通地线敷设在电缆槽靠线路侧。 (3)插板式声屏障每 100m 为一声屏障段落,在百米段落中部的某个立柱(靠近接触网支柱基础)基础预留接地端子,通过不锈钢连接线 A 连接至接触网支柱基础预留接地钢管或钢柱筋板接地端子孔;贯通敷设一根热镀锌扁钢,将声屏障立柱基础锚栓柱连接。 (二)(二) 过轨过轨、电缆井、电缆引下、电缆井、电缆引下 中铁十四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黔张常铁

19、路标二分部四电接口作业指导书 43 过轨管道预埋一过轨管道预埋一览览表表 序号 类别 里程 左、 右侧 规格型号 说明 备注 一 过轨管道预埋 区间路基 DK64+176.07DK64+240 横向 100mm钢管2根 热镀锌 通信信号 区间路基 DK64+605DK64+636 横向 100mm钢管2根 热镀锌 通信信号 区间路基 DK64+757DK64+782.36 横向 100mm钢管2根 热镀锌 通信信号 区间路基 DK69+844.07DK69+870 横向 100mm钢管2根 热镀锌 通信信号 区间路基 DK70+060DK70+095 横向 100mm钢管2根 热镀锌 通信信号

20、 区间路基 DK71+084DK71+197.35 横向 100mm钢管2根 热镀锌 通信信号 区间路基 DK71+306.69DK71+650 横向 100mm钢管2根 热镀锌 通信信号 区间路基 DK76+229-DK77+249.81 横向 100mm钢管2根 热镀锌 通信信号 区间路基 DK76+791-DK77+371.97 横向 100mm钢管4根 热镀锌 通信信号 区间路基 DK77+957.34-DK78+636.06 横向 100mm钢管4根 热镀锌 通信信号 区间 直放站17 DK64+244 横向 100mm钢管6根 热镀锌 通信信号 区间 直放站18 DK69+870

21、横向 100mm钢管6根 热镀锌 通信信号 区间 直放站19 DK76+215 横向 100mm钢管6根 热镀锌 通讯信号 区间 茅坪 AT所 DK76+249 横向 100mm钢管6根 热镀锌 通信信号 区间 直放站20 DK76+791 横向 100mm钢管6根 热镀锌 通信信号 中铁十四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黔张常铁路标二分部四电接口作业指导书 44 51 站场路基 DK71+680 横向 100mm钢管6根 热镀锌 通信信号 52 DK73+600 横向 100mm钢管6根 热镀锌 通信信号 53 区间路基 DK77+372 横向 100mm钢管6根 热镀锌 通信信号 54 区间

22、路基 DK77+956 横向 100mm钢管6根 热镀锌 通信信号 55 区间路基 DK78+635 横向 100mm钢管6根 热镀锌 通讯信号 56 区间路基 DK79+635 横向 100mm钢管6根 热镀锌 通讯信号 57 区间路基 DK79+725 横向 100mm钢管6根 热镀锌 通信信号 58 区间路基 DK71+515 横向 100mm钢管6根 热镀锌 通信信号 59 区间路基 DIK64+180 横向 150mm钢管6根 热镀锌 电力 60 区间路基 DK64+235 横向 150mm钢管6根 热镀锌 电力 61 区间路基 DK64+620 横向 150mm钢管6根 热镀锌 电

23、力 62 区间路基 DK64+765 横向 150mm钢管6根 热镀锌 电力 63 区间路基 DK69+850 横向 150mm钢管6根 热镀锌 电力 64 区间路基 DK70+065 横向 150mm钢管6根 热镀锌 电力 65 区间路基 DK70+090 横向 150mm钢管6根 热镀锌 电力 66 区间路基 DK76+235 横向 150mm钢管6根 热镀锌 电力 67 区间路基 DK76+795 横向 150mm钢管6根 热镀锌 电力 中铁十四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黔张常铁路标二分部四电接口作业指导书 45 68 区间路基 DK77+365 横向 150mm钢管6根 热镀锌 电力

24、 69 区间路基 DK77+960 横向 150mm钢管6根 热镀锌 电力 70 区间路基 DK78+630 横向 150mm钢管6根 热镀锌 电力 71 区间路基 DK79+640 横向 150mm钢管6根 热镀锌 电力 72 区间路基 DK79+720 横向 150mm钢管6根 热镀锌 电力 路基电缆槽电缆井设置一览表 序号 类别 里程 左、右侧 规格型号 说明 备注 一 路基电缆槽电缆井 各种型号路基电缆槽电缆井见铁路路基电缆槽通路(2010)8401 1 直放站 17 DK64+244 两侧 I 型电缆井 在临近电缆井处通信信号电缆槽侧壁预留一个路基型接地端子 2 直放站 18 DK6

25、9+870 两侧 I 型电缆井 在临近电缆井处通信信号电缆槽侧壁预留一个路基型接地端子 3 直放站 19 DK76+215 两侧 I 型电缆井 在临近电缆井处通信信号电缆槽侧壁预留一个路基型接地端子 4 茅坪 AT 所 DK76+249 两侧 I 型电缆井 在临近电缆井处通信信号电缆槽侧壁预留一个路基型接地端子 5 直放站 20 DK76+791 两侧 I 型电缆井 在临近电缆井处通信信号电缆槽侧壁预留一个路基型接地端子 6 站场路基 DK71+680 两侧 I 型电缆井 在临近电缆井处通信信号电缆槽侧壁预留一个路基型接地端子 7 DK73+600 两侧 I 型电缆井 在临近电缆井处通信信号电

26、缆槽侧壁预留一个路基型接地端子 中铁十四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黔张常铁路标二分部四电接口作业指导书 46 8 区间路基 DK77+372 两侧 I 型电缆井 在临近电缆井处通信信号电缆槽侧壁预留一个路基型接地端子 9 区间路基 DK77+956 两侧 I 型电缆井 在临近电缆井处通信信号电缆槽侧壁预留一个路基型接地端子 10 区间路基 DK78+635 两侧 I 型电缆井 在临近电缆井处通信信号电缆槽侧壁预留一个路基型接地端子 11 区间路基 DK79+635 两侧 I 型电缆井 在临近电缆井处通信信号电缆槽侧壁预留一个路基型接地端子 12 区间路基 DK79+725 两侧 I 型电缆井

27、 在临近电缆井处通信信号电缆槽侧壁预留一个路基型接地端子 13 区间路基 DK71+515 两侧 I 型电缆井 在临近电缆井处通信信号电缆槽侧壁预留一个路基型接地端子 14 区间路基 DIK64+180 两侧 型电缆井 在临近电缆井处通信信号电缆槽侧壁预留一个路基型接地端子 15 区间路基 DK64+235 两侧 型电缆井 在临近电缆井处通信信号电缆槽侧壁预留一个路基型接地端子 16 区间路基 DK64+620 两侧 型电缆井 在临近电缆井处通信信号电缆槽侧壁预留一个路基型接地端子 17 区间路基 DK64+765 两侧 型电缆井 在临近电缆井处通信信号电缆槽侧壁预留一个路基型接地端子 18

28、区间路基 DK69+850 两侧 型电缆井 在临近电缆井处通信信号电缆槽侧壁预留一个路基型接地端子 19 区间路基 DK70+065 两侧 型电缆井 在临近电缆井处通信信号电缆槽侧壁预留一个路基型接地端子 中铁十四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黔张常铁路标二分部四电接口作业指导书 47 20 区间路基 DK70+090 两侧 型电缆井 在临近电缆井处通信信号电缆槽侧壁预留一个路基型接地端子 21 区间路基 DK76+235 两侧 型电缆井 在临近电缆井处通信信号电缆槽侧壁预留一个路基型接地端子 22 区间路基 DK76+795 两侧 型电缆井 在临近电缆井处通信信号电缆槽侧壁预留一个路基型接地端

29、子 23 区间路基 DK77+365 两侧 型电缆井 在临近电缆井处通信信号电缆槽侧壁预留一个路基型接地端子 24 区间路基 DK77+960 两侧 型电缆井 在临近电缆井处通信信号电缆槽侧壁预留一个路基型接地端子 25 区间路基 DK78+630 两侧 型电缆井 在临近电缆井处通信信号电缆槽侧壁预留一个路基型接地端子 26 区间路基 DK79+640 两侧 型电缆井 在临近电缆井处通信信号电缆槽侧壁预留一个路基型接地端子 27 区间路基 DK79+720 两侧 型电缆井 在临近电缆井处通信信号电缆槽侧壁预留一个路基型接地端子 1 1、 电力专业电缆过轨及电力专业电缆过轨及电缆井电缆井预留预留

30、 (1)路基段线路两侧于路肩上设置电力电缆槽。区间电缆槽、电缆井可按照铁道部最新标准设置(参见通路 2010-8401 ) 。电缆槽内应考虑排水措施,槽底部预留出水孔。 (2)线路两侧电缆井,净空尺寸不小于m(长宽深) ,电缆井与通信电缆槽连通。过轨钢管采用浸塑钢管、边坡电缆槽设置参见通路 2010-8401 ,并引出排水沟外侧 1m。 中铁十四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黔张常铁路标二分部四电接口作业指导书 48 (3)线路两侧对称设置两个电力电缆井,两电缆井间预埋不少于 6 根钢管,同时电缆井处预埋 2 根钢管引到路基下可以开挖电缆沟处(不影响线路设施) 。 (4

31、)路基段电力电缆井在过轨处设置,要求与电力电缆槽连通。在路桥结合部、 路隧结合部设置路桥电缆槽过渡电缆井及路隧电缆槽过渡电缆井 (通信、信号、电力合用) ,详见“通路(2010)8401” 。 (5)位于路基区段的牵引变电所、分区所、AT 所、通信基站和直放站、信号中继站、线路所设置预留过轨的热镀锌钢管(6 根150mm) ,并与两侧预留电力电缆槽道连通。过轨钢管采用内径不小于 150mm 的镀锌钢管(钢管应抗碾压,满足机械强度要求) ,内壁应光滑无毛刺,弯曲半径不小于 1m。 (6)所有过轨管道预埋时,管内应预留两根铁丝并两端封堵,以便后续电缆敷设。 2 2、接触网、接触网专业专业电缆过电缆

32、过轨及电缆井预留轨及电缆井预留 (1)接触网的预留过轨、手孔中心距离接触网支柱基础中心里程不小于1.5m 设置,预留里程及方向以图示为准。变电过轨距离接触网手孔外沿为0.5m。 (2)过轨管的具体规格、型号及数量详见站前施工图。 所有过轨管道预埋时,管内应预留两根2.0mm 镀锌铁线,以便后续电缆铺设;同时两端穿入电缆槽或手孔(电缆井) ,管内无异物,过轨钢管无变形,管口应暂时封堵完好。 (3)接触网专业预留过轨位置如与其他设施位置有冲突时,请施工单位联系设计单位进行调整。 中铁十四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黔张常铁路标二分部四电接口作业指导书 49 (4)每处过轨管两端均与手孔连接,手孔尺

33、寸满足设计要求。过轨管底部距手孔底部 10mm 以上,过轨管与手孔内壁平齐。 (5)在有接触网开关位置,距离接触网手孔外沿 0.5m 位置预埋牵引变电控制电缆过轨 1 处,预留要求同接触网过轨预留。具体位置见接触网路基基础接口设计图。 3 3、通信专业过轨预埋与、通信专业过轨预埋与电缆井电缆井预留预留 3.1 过轨预埋与电缆井预留要求 (1)路基两侧预设通信信号电缆槽,通信信号电缆槽净尺寸:350mm(宽)*300mm(深) 。 (2)信号中继站所在位置设一对 II 型电缆井,分别与线路两侧通信信号电缆槽连通,并在两电缆井之间预埋过轨管 8 根(规格为100mm) 。 电缆井至信号中继站预设上

34、、下路基的边坡电缆槽,净尺寸为 400mm(宽)*300mm(深) 。 (3)区间路基地段每间隔 500m 预留一处电缆过轨通道:设置一对 I 型电缆井,分别与线路两侧通信信号电缆槽连通,并在两电缆井之间预埋过轨管 2根(规格为100mm) ; (4)I 型:长 1200mm 宽 1200mm 深 900mm,采用铁路工程建设通用参考图铁路路基电缆槽 (图号:通路【2010】8401)中的 I 型电缆井。 II 型:长 1500mm 宽 1200mm 深 900mm,采用铁路工程建设通用参考图铁路路基电缆槽 (图号:通路【2010】8401)中的 II 型电缆井。 (5)预埋过轨管均采用热浸塑

35、钢管,各预埋管内预穿 4.0 铁线两根,其两端缠绕在管口上,且管口临时封堵以防杂物掉入。 中铁十四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黔张常铁路标二分部四电接口作业指导书 50 (6)路基上两侧通信光缆均需引入路基外牵引变电所、分区亭、变电所、AT 所、开关站等电气化所亭以及区间无线通信基站、无线直放站、区间信号中继站、线路所等区间通信机房,因此上述各类区间通信机房对应的路基处均应预留通信光缆过轨管道与电缆井,过轨管道采用 2 根100 mm、管壁厚度不小于 3mm 过轨钢管连通,用于通信光缆过轨,轨管口与电缆井内壁平齐,并预留双侧引下条件。电缆井低部预设渗水孔。 (7)隧路间在隧道出口路基范围适当位

36、置,两侧路肩应设置通信电缆手孔,并预留 2 根100 mm、管壁厚度不小于 3mm 过轨钢管连通,用于通信光缆过轨,并预留双侧引下条件,过轨管与手孔内壁平齐。 3.2 过轨预埋与电缆井预留施工注意事项 (1)路基电缆槽与桥梁/隧道电缆槽应顺接,电缆槽弯曲角度不小于120 度。电缆井、电缆槽(及盖板) 、预埋过轨管、综合接地预留等具体技术要求按照铁路路基电缆槽 【通路(2010)8401】执行。 (2)区间、站内所有 I 型、II 型通信信号电缆井处,均需将通过的电力电缆槽贯通电缆井,通过电力电缆井的通信信号电缆槽亦应贯通电力电缆井,以实现强弱电电缆的隔离防护。 4 4、信号专业过轨预埋与、信号

37、专业过轨预埋与电缆井电缆井预留预留 3.1 过轨预埋与电缆井预留 (1)电缆过轨过轨钢管采用直径为 100mm 的热镀锌钢管,管壁厚度不小于 3mm,埋深距基床底层 825850mm 范围内,每根防护管内均预留 2 根贯穿铁丝(4mm)且在两端预留一定的余量,同时在过轨管两端应用泡沫填充剂或软布等封堵。 中铁十四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黔张常铁路标二分部四电接口作业指导书 51 (2)当预埋钢管与信号电缆槽连通时,在槽内的钢管需伸出约 10mm,钢管底部与电缆槽底平齐。 (3)当预埋过轨钢管有弯曲时,弯曲角度不能小于 120 度。 (4)强、弱电过轨钢管间应保证一定间距(60cm) 。 (

38、5)坡脚处手孔的底部设渗水孔。 3.2 中继站过轨预埋与手孔预留 (1)对应中继站,线路两侧路肩均应设置电缆井,中继站、线路所一侧坡脚也应设置电缆井。中继站路肩手孔间预埋 8 根过轨管。从路肩手孔至坡脚手孔预埋 8 根过轨管。 过轨管内径为 100mm, 要求距电力过轨管净距在 600mm以上。过轨管埋深由路基专业确定。每处过轨管两端均与电缆井连接。 (2) 电缆井按照路基通用图施工, 根据过轨钢管数量选择不同的电缆井。具体按照路基通用图施工。 (3)每处过轨管两端均与手孔连接,手孔尺寸满足设计要求。过轨管底部距手孔底部 10mm 以上。 5 5、电缆引下、电缆引下 5.1 路基上通信电缆引下

39、至路基外区间通信机房要求 (1)当路基上通信电缆需引入路基外牵引变电所、分区亭、变电所、AT所、开关站等电气化所亭以及区间无线通信基站、无线直放站、区间信号中继站等区间通信机房时,电缆从路肩上的手孔中引出,顺路基边坡上的电缆槽引入路基坡脚电缆井中(电缆井位置选择要低于机房地面的位置,不可在机房同一平面位置设置电缆井,避免井内集水倒罐到机房) ,再从电缆井引入各建筑物中,路基边坡电缆槽采用预制 C25 钢筋混凝土,内宽 300mm,深 200mm,中铁十四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黔张常铁路标二分部四电接口作业指导书 52 并设 C25 钢筋混凝土槽盖。电缆井内净空尺寸:以设计图为准,一般为长

40、*宽* 深 1.5m*1.5m*0.55m,电缆井底部预设渗水孔。上下路基电缆槽为800mm*400mm*420mm. (2)由于目前尚不能确定路基外的区间通信机房的具体位置,所有路基通信电缆过轨管道及路基两侧手孔均要求预留通信电缆双侧引下的电缆槽及电缆井。 (三)接触网支柱基础(三)接触网支柱基础 接触网基础预留接触网基础预留位置、类型及距线中心距离见接触网基础预留平面布置图 (黔张常(施)网 0106、07、08(预) ) 。 每个接触网基础小里程侧设 2 个桥隧接地端子(分别在路基面上下各10cm) ,对应支柱处通信电缆槽预留 1 个接电端子。 路基接触网基础包括混凝土基础、钢柱基础和拉

41、线基础,施工精度要求与桥梁上的接触网基础要求相同。质量管控的重点侧重于测量定位、成孔、灌注孔桩混凝土和基础螺栓间距的控制。 接触网基础预留一缆表接触网基础预留一缆表 (具体以(黔张常(施)网 0106、07、08(预)为准) 序号 类别 里程 左、 右侧 规格型号 说明 备注 一 接触网基础预留 接触网基础预留位置、类型及距线中心距离见接触网基础预留平面布置图(黔张常(施)网 0106、07、08(预) 19 区间路基 DK64+176.07DK64+240 接触网基础 路基及桥隧接地端子 每个接触网基础 2个桥隧接地端子,对应支柱处通信电缆槽预留 1 个接电端子 20 区间路基 DK64+6

42、05DK64+636 接触网基础 路基及桥隧接地端子 每个接触网基础 2个桥隧接地端子,对应支柱处通信电缆槽预留 1 个接电端子 21 区间路基 DK64+757DK64+782.3接触网基础 路基及桥隧接地端每个接触网基础 2个桥隧接地端子,对应支柱处通信电 中铁十四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黔张常铁路标二分部四电接口作业指导书 53 6 子 缆槽预留 1 个接电端子 22 区间路基 DK69+844.07DK69+870 接触网基础 路基及桥隧接地端子 每个接触网基础 2个桥隧接地端子,对应支柱处通信电缆槽预留 1 个接电端子 23 区间路基 DK70+060DK70+095 接触网基础

43、 路基及桥隧接地端子 每个接触网基础 2个桥隧接地端子,对应支柱处通信电缆槽预留 1 个接电端子 24 区间路基 DK71+084DK71+197.35 接触网基础 路基及桥隧接地端子 每个接触网基础 2个桥隧接地端子,对应支柱处通信电缆槽预留 1 个接电端子 25 区间路基 DK71+306.69DK71+650 接触网基础 路基及桥隧接地端子 每个接触网基础 2个桥隧接地端子,对应支柱处通信电缆槽预留 1 个接电端子 来凤车站路基 71650 接触网基础 路基及桥隧接地端子 每个接触网基础 2个桥隧接地端子,对应支柱处通信电缆槽预留 1 个接电端子 26 区间路基 DK76+229-DK7

44、7+249.81 接触网基础 路基及桥隧接地端子 每个接触网基础 2个桥隧接地端子,对应支柱处通信电缆槽预留 1 个接电端子 27 区间路基 DK76+791-DK77+371.97 接触网基础 路基及桥隧接地端子 每个接触网基础 2个桥隧接地端子,对应支柱处通信电缆槽预留 1 个接电端子 28 区间路基 DK77+957.34-DK78+636.06 接触网基础 路基及桥隧接地端子 每个接触网基础 2个桥隧接地端子,对应支柱处通信电缆槽预留 1 个接电端子 1 1、 工艺流程:如图所示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基础位置放样设备调试钻孔护桶设置钻孔、清孔弃土处理基础螺栓布置混凝土制备混凝土灌注混凝土

45、试件制作混凝土养护声屏障安装接触网立柱安装中铁十四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黔张常铁路标二分部四电接口作业指导书 54 路基接触网基础施工工艺流程图路基接触网基础施工工艺流程图 2 2、技术要求、技术要求 1.1 接触网支柱基础设计要求 1)正线路基段接触网支柱跨距一般 3050m,施工误差为0.5m。具体见路基段接触网基础预留接口设计图 。 2)接触网基础均采用矩形螺栓布置方案,土建施工应采用机械化施工的钻孔灌注桩基础工艺,严格控制施工精度,便于四电集成施工单位精确施工安装。 3)基础中心距线路中心距离:有碴区段一般为 3.3m;施工误差均为-0m。 4)接口工程的预留施工,应满足接触网支

46、柱、拉线等各种法兰分类及受力条件要求和严格的施工误差要求。同时要考虑基础与电缆槽距离的配合。 1.2 接触网支柱及接触网下锚拉线基础施工卡控标准 序号 项 目 卡控标准 1 螺栓组中心距线路中心线的距离 +50mm/-0mm 2 螺栓组中心顺线路方向偏移 50mm 3 基础预埋件应牢固可靠,螺栓外露长度及螺纹长度 +5mm/-0mm 4 螺栓相邻间距 1mm 5 螺栓对角线间距 1.5mm 6 预埋钢板应与基础面齐平或略高 +5mm/-0mm 7 预埋钢板中部预留孔中混凝土略高于预埋钢板顶面 +5mm/-0mm 8 预埋钢板应水平,高低偏差 5mm 9 螺栓应垂直于水平面,每个螺栓的中心偏差在

47、顶端偏移 1mm 中铁十四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黔张常铁路标二分部四电接口作业指导书 55 10 靠近线路侧螺栓连线的法线应垂直线路中心线,一组螺栓的整体扭转 1.5 11 基础面至轨面距离(以内轨为标准) ;基础面高出路基面距离;基础平台尺寸;预埋钢板尺寸 5mm 12 基础断面尺寸;钢筋保护层厚度 +20mm/-0mm 2 2、施工要点、施工要点 2.1 图纸核对 按路基地段接触网基础预留接口设计图对照现场填挖方情况,如发现现场情况与设计有出入时,请与设计单位联系。 2.2 管控要点 1)测量定位:在路基上确定接触网基础位置的关键是依据线路设计资料做好交桩工作,根据交桩资料和设计跨距

48、以及侧面限界用全站仪或其他仪器直接放出接触网基坑中心位置,现场测量须进行复核。 2)开挖成孔:钻孔机就位时,必须保持平稳,不发生倾斜、位移。人工开挖时必须保证孔径满足设计要求。成孔后立即检查孔深和垂直度。开挖成孔的基坑必须及时浇筑混凝土,否则应做好孔口防护,以免雨水入孔对路基产生不利影响。 3)承台基础开挖及钢筋笼安装:孔桩开挖到位后,人工开挖、修整上部的承台基础。全部完成后安装钢筋笼。桩基础钢筋笼定位后,安装承台钢筋,进行接地钢筋及接地端子焊接,预埋接触网基础螺栓。 4)安装综合接地端子:正线两侧路基上接触网支柱基础预留接地端子,并与综合接地线连接,见下图。 中铁十四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责任公

49、司 黔张常铁路标二分部四电接口作业指导书 56 接地端子应与桩基础内的主筋进行焊接,焊接长度及焊缝同桥梁接口要求。接地端子最终预留的表面应与混凝土面平齐,必须在基础模板上设置接地端子定位孔。 5)基础螺栓定位:控制接触网基础螺栓间距的关键是在灌注混凝土前,对预埋螺栓精确定位。定位方法是用槽钢制作双层螺栓定位框架,定位框架的孔间距严格按 H 型支柱基础螺栓间距尺寸设定。浇注基础混凝土时,基础顶面伸出的螺栓用定位板固定,定位板固定在钢模板上,通过调节定位板位置及标高使基础螺栓按设计要求精确定位。 6)灌注基础混凝土:螺栓准确定位并固定后,开始灌注孔桩及承台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要及时复核基础螺栓间距,

50、防止在浇筑或振捣混凝土时螺栓间距发生位移。混凝土灌注完成后要再次对螺栓间距进行校核,确认无误后安装上部定位板,待混凝土形成一定的强度后,方可拆除螺栓上部定位板。 2.3 接触网支柱基础施工注意事项 支柱基础型号、坐标位置、基础标高等要符合接触网平面布置图的要求,中铁十四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黔张常铁路标二分部四电接口作业指导书 57 严格按照施工图要求施工,并考虑与电缆槽距离的配合。 1)基础中心距线路中心距离:有碴区段一般为 3.3m;基础浇制前,严格控制好支柱基础位置、基础型号、基础限界、基础标高。 2)基础应连续浇注,一次成型;同一组硬横跨的两个基础,应注意复测基础横线路方向的中心

51、线应与线路中心线垂直,偏差不大于 2;基础表面、螺栓周围表面应保持平整,无缺损、无漏浆、漏筋等现象;同时,注意基础的养生保护。 3)支柱基础螺栓的材料应符合设计要求,螺栓、螺母、垫圈应采用防腐处理。螺栓与螺母数量、规格型号应相匹配。 4)支柱基础施工完毕后用油浸麻丝缠绕螺栓,以保护丝扣,或在螺栓上抹一层黄油后用塑料膜包住,再进行绑扎。螺母、垫圈要妥善保管,在四电单位进场后按规定的数量进行移交。 5)严格按照路基段接触网基础预留接口设计图确定基础型号、基础里程、基础中心至线路中心距离。如果基础位置在涵洞上,请施工单位及时与设计联系。 6)按照接触网基础预埋螺栓允许偏差表控制螺栓的位置,严格控制螺栓相互间距、螺栓中心位置误差1mm。预埋螺栓要确保螺栓垂直;螺栓位置要确保支柱安装后垂直于线路。 7)施工中应严防支柱基坑内积水,以免基坑土体经水浸泡,土壤力学性质改变,影响施工质量,基坑一旦挖好后应立即浇注基础。 3.4 拉线基础施工注意事项 1)严格控制好拉线基础在下锚柱侧的位置。 中铁十四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黔张常铁路标二分部四电接口作业指导书 58 2) 拉线基础分为单拉线和双拉线基础, 预埋螺栓数量不同。 具体详见 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