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九篇_第1页
科学教案九篇_第2页
科学教案九篇_第3页
科学教案九篇_第4页
科学教案九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henever i look at the sky, i don't like to talk again, and whenever i talk, i dare not look at the sky again.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可删)科学教案九篇 科学教案 篇1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经历一个不断否定与纠正自己的推测的思维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过程中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科学知识:使学生明白杯子里的蜡烛熄灭是由于杯子中的燃烧产生的热空气占据了杯子的顶端,杯子上面没有足够的氧气支持燃烧。教学重点:使学生明白杯子里的蜡烛熄

2、灭是由于杯子中的燃烧产生的热空气占据了杯子的顶端,杯子上面没有足够的氧气支持燃烧。教学准备:教师: 6支蜡烛、两个玻璃杯、一个长杯、塑料袋、香。学生:两个玻璃杯、实验记录单、两支长短不一样的蜡烛、火柴、香、萝卜。教学过程:一、实验导入新课1、师:这节课我们先来做个小实验,点燃一支蜡烛,然后罩上一只玻璃杯,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2、师:是这样吗?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课件出示研究记录单,研究的问题:蜡烛能不能在杯中继续燃烧?)3、刚才我们都说了自己的想法,那我们的推测是?(课件出示:我们的推测:a蜡烛会熄灭 b蜡烛不会熄灭c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4、我们推测的理由是?(杯中的氧气会逐渐用完。

3、)5、结果到底怎样?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做。(教师演示实验。)6、师:你观察到什么现象?7、看来我们刚才的推测有一定的道理。课件出示我们的解释。(因为燃烧需要氧气,杯中的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杯中的氧气逐渐用完了,所以蜡烛会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二、探究两支蜡烛的燃烧1、师:现在老师有两根长短不同的蜡烛,点燃后分别罩在两个相同的玻璃杯里,可能会观察到什么现象?2、 如果根据我们前面的解释来推测,结果会是怎样的?(课件点击返回前一长记录单。)小组讨论,并写出你们的推测理由。3、 师:哪一组愿意先来和大家交流一下你们想法。其他同学认真听,有什么不同的想法或需要补充的可以及时提出。(长蜡烛杯中的氧气略少于

4、短蜡烛杯中的氧气,杯中的氧气基本上同时用完,两支蜡烛基本上同时熄灭。)4、师:刚才同学们都交流了自己的想法。到底会怎样呢,请同学们拿出实验材料自己去做实验。6、学生实验。汇报实验现象:你们观察到的什么现象?7、如果根据前面的结论推测,两支蜡烛应该是基本上同时熄灭的。而我们的实验结果是( ),这说明了什么?看来我们前面的结论有问题。三、进一步探究蜡烛熄灭的原因1、师:那为什么杯中还有氧气,蜡烛还是熄灭了?(汇报时要代表小组的观点发言)2、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老师这儿有个有趣的实验,可能会给你们一些帮助。请位同学上来帮一下老师。其他同学仔细观察。3、教师演示实验:利用三支蜡烛燃烧产生的热气,使塑

5、料袋飞起来。4、师: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这样?(燃烧产生了热气,热的气体比较轻,所以能飞起来。和热气球原理一样。)5、师:你能不能通过这个小实验的发现来解释一下,杯中还有氧气,蜡烛却熄灭了?(蜡烛在杯中燃烧产生了一些不支持燃烧的热气,这些热气比较轻占据了杯子的顶部,下面的氧气上不来。蜡烛的上面没有足够的氧气支持燃烧,所以蜡烛熄灭了。)四、探究长蜡烛先熄灭的原因1、师:老师还有一个问题不明白:为什么长的蜡烛先熄灭,短的蜡烛后熄灭?2、小组讨论一下,把你们的解释写在实验记录单上。3、反馈:你们组的解释是怎样的?(汇报时要代表小组的观点发言)(热空气慢慢往下蔓延,占据了杯子的上方,蜡烛燃烧的只

6、是火苗上方的氧气,长的蜡烛上面氧气少,所以长的蜡烛先熄灭。短的蜡烛上面的氧气多,所以短的蜡烛后熄灭。)4、我们的推测很有道理,那我们能不能想办法看到这些热气?(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见到的热气。)5、今天老师给你们每组准备了香,自己做一做实验。看看和你们的想法是不是一样。6、学生实验香的燃烧。7、汇报实验现象。8、现在哪个小组能再回过头,完整的解释一下长蜡烛先熄灭的原因。9、修改实验报告单上的解释。五、课外思考:如果把下面垫上棋子,让杯子底部留空,蜡烛还能不能继续燃烧?科学教案 篇2设计意图薄壳原理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如安全帽、拱桥、拱形屋顶等,但这样的知识内容在小学、初中的教材中才会

7、出现,如何让幼儿园的孩子通俗易懂的了解拱形能承受较大力的原理,这是本次活动的一个难点,我们用幼儿身边常见的鸡蛋壳、铅笔、纸、积木等,通过幼儿自己亲自动手做实验,来感知体会力作用于凹面、凸面、平面时出现的不同现象,也许不是所有的幼儿实验都能成功,但如果他们在活动中能仔细观察,喜欢探索,这也是我们活动的一个收获。活动目标1、探索感知力作用于凹面、凸面、平面时出现的不同现象。2、初步理解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原理,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3、在操作中能仔细观察、乐于探索。活动准备1、个人操作材料:1/2鸡蛋壳4-5个,削好的铅笔2、分组操作材料:针筒、卡纸条、书、积木、装水的盆、托盘若干,红色笔一支3

8、、有关拱形的多媒体图片活动过程一、讲述故事“小鸡出壳”引起幼儿兴趣二、幼儿探索力作用于鸡蛋壳的凹面、凸面的不同现象1、提问:鸡姐姐和鸡妹妹吵个不停,你们来评评理,到底是谁先啄破了蛋壳?什么东西比较像小鸡的尖嘴巴?你们愿意来做个实验吗?2、幼儿用铅笔模拟小鸡的尖嘴巴,分别戳蛋壳的凹面、凸面。3、教师、幼儿共同小结:蛋壳的凹面比较容易戳破,蛋壳的凸面要花较大的力才能戳破。因此蛋壳是鸡妹妹先啄破的。三、往鸡蛋壳内、壳外做注水实验,明白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原理。1、出示针管,演示如何吸水、注水。2、幼儿做实验。3、幼儿交流实验的结果。4、教师讲解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原理:针管里的水就象是铅笔戳在蛋壳上

9、的力,当水落在蛋壳凸面时就散开流掉了,就像是铅笔上的力大部分沿蛋壳表面分散了,所以蛋壳不容易破,拱形桥面也能承受较大的力;当水落在蛋壳的凹面时,水集中在蛋壳里就像是力集中在蛋壳的中心,蛋壳就容易破。四、探索力作用于平面、凸面的不同现象1、幼儿用卡纸和积木分组合作搭桥,要求是用两块积木做桥墩固定,卡纸做桥面,桥面至少要承受一块积木的重量不会塌掉。(活动中如果幼儿不能想到拱桥,可提醒幼儿想想还有什么形状的桥。)五、分享交流拱形在生活中的应用。1、出示拱形积木,提问:这像什么?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这样的物品?2、教师用多媒体图片做介绍,使幼儿明白物品设计成拱形的原因。结束:小朋友们可以再去找找生活中

10、还有哪些物品是拱形的,也可以自己设计拱形的物品,并把它们画下来,让其他人了解这些知识。科学教案 篇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的基本结构。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种感官观察一棵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2、尝试用科学词汇描述观察到的信息3、自己动手画一棵植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常见植物的外在特征研究兴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认真记录的习惯。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植物具有根、茎、叶等结构。教学难点:能画一棵植物的简图。教学准备:记录单,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一株植物、课件教法学法:观察法课型课时:新授课1课时教学过程:一、聚焦。1、星期六,喜羊羊到一片树林里游玩。这里的植物真多呀!(板书:植物

11、)同学们,我们跟喜羊羊一起去看看吧!他看到了哪些植物你认识吗?2、这是一株什么植物呢?喜羊羊不认识,他可真着急呀!你们能帮帮他吗?(1)它会不会开花?(2)叶子什么样子的?(3)生长在哪里?二、观察一株植物1、选定一株绿萝,请大家仔细观察并说说看到的情况。了解这株植物的结构:根、茎、叶2、观察植物的茎和叶。(1)为了观察的更仔细,喜羊羊决定走近这株植物,仔细看看它的茎和叶。走近了植物我们除了可以用眼睛观察,还可以用什么来观察?(在交流中板书:鼻子、手、同时强调要轻轻触摸)(2)请大家仔细观察茎和叶。(3)交流观察到的信息。全班交流并强调说的习惯和听的习惯三、画一株植物喜羊羊听了大家的观察交流。

12、觉得我们班的小朋友很厉害,他想:如果把这株植物画下来,再去问村长,村长肯定能认出这是什么植物。怎么画呢?我们小赖看看科学记录单吧!1、教师示范科学记录单的使用。(1)请大家拿出科学记录单,教师在展台显示科学记录单。(2)老师知道学生填写姓名、日期。2、指导画一株植物(1)教师示范画植物的顺序、方法。边观察边画,按茎叶-根的顺序。3、交流评价画的植物。评一评,说一说哪位同学画的。并请被选中的同学谈谈画时的体会。四、小结村长听了大家的介绍,看了你们画的画,认出了这株植物。原来它是绿萝(ppt出示)村长发现大家这么厉害,让老师带来了一副被弄乱的画,需要你们的帮忙才能复原,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出示幻

13、灯片)1、请两位同学分别来拼两种植物的拼图,并找出根茎叶。2、这是两棵大树,如果我们要去观察拼图中这样的大树,我们可以怎样取观察呢?(幻灯片播放其中一棵大树的恶远景、近景、茎叶的特写。)3、结束:今天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很棒,我们一起认识了植物上有根、茎、叶。我们还学习了科学的观察。课后大家去校园里找找植物,用今天的方法去观察它。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学习目标1.过程与方法:(1)能从适当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2)能向大家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2.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2)知道水资源在工农业生产、人类中的应用。(3)知道常用的节水措施。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欣赏

14、大自然中美丽的水体,产生喜爱祖国河山的感情。(2)意识到水资源的缺乏,我们应该保护它。(3)体验缺水的痛苦和节水好处。(4)养成节水的行为习惯。教学准备 水景图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复习引入。(二)自主学习:1.欣赏自然界美丽的水体。(1)观察地球仪,认识地球上水的分布。(2)师生共同欣赏自然界中美丽的水景,感受大大自然的美丽。2.指导学生亲身感受淡水资源的缺乏。(1)尽管地球表面上大多数被水覆盖着,但这些水中绝大部分是海水,真正与我们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淡水却很少、很少。(2)感知地球上的水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3.引导学生讨论淡水的用途。(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充分发

15、表意见。(2)教师介绍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都需要水。(3)师生小结: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都需要水。4.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浪费水现象,提出节水措施。(1)师生讨论。(2)老师补充介绍农业、工业等高科技节水技术。(三)作业:想象,如果没有水了,将会怎么样?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学习目标1、会观察、比较和描述狗、兔等动物的不同和相同。2、能够通过文字和图画表述、交流狗、兔等动物的异同。3、学会用不同的标准给动物分类。4、知道动物的多样性和动物的有相同之处,培养学生喜欢小动物,与小动物有亲近感。教学准备 各种动物的图片、狗、兔等动物的挂图或活动录象。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二、

16、学习新课。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今天,我带来了录像,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一会儿看一看,你都认识它们吗?2、放录像,学生随着画面说出各种动物的名称。 请学生说出除了录像中出现的动物,还知道那些动物。3、做“猜一猜”的游戏。(1)做一个有关小动物的游戏,请你们来猜一猜我心里想的是什么动物,不能乱猜,你们可以问问我有关这种动物的特征,而我只能回答“是”或“不是”,根据你的问题和我的回答来猜我想的是哪种动物。(2)教师通过这个游戏,自然地把“小狗”、“小兔”两只可爱的小动物引到课堂来。学生通过这个只能回答“是”或“不是”的游戏,初步感知和描述动物的特征,从不知不觉中分析,体会动物的不

17、同与相同。4、比较并记录狗与兔的不同与相同。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4人,共同讨论,比较狗与兔的不同与相同。活动:(1)观看有关小狗和小兔活动与生活场景的录像片段。(2)以小组为单位,比较分析小狗和小兔的不同与相同。(3)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加入到同学之间的讨论。(4)汇报分析比较的结果,教师通过电脑,将讨论的结果汇总在大屏幕上。5、利用卡片对多种动物进行分类 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多种动物的卡片,由学生为这些卡片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1)请学生说一说,想按什么样的标准去进行分类。(2)教师鼓励学生可以用创新的方法来给动物分类,同时提示学生每次分类,只能有一个分类标准,也就是分类的标准要统一。(3)以

18、小组为单位对动物卡片进行分类,将卡片贴在大纸上,并且用彩笔标清分类的标准。(4)将分类后的卡片贴在黑板上,进行汇报、展示。(5)全班同学走下座位,参观其他组同学分类的结果 。三、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小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热爱小动物的教育。科学教案 篇4科学概念: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教学重点】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教学难点】对于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教学准

19、备】小苏打、白醋、火柴、蜡烛、玻璃片【教学过程】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导入:1、材料员领取教师事先准备好量的小苏打:观察特点,描述,记录特征,判断物品(事先不告诉是什么物品,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联系生活)板书:小苏打2、领取白醋,观察描述,记录特征,判断。板书:白醋二、混合小苏打和白醋实验1、过渡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两中物质混合在一起,会是怎样的状况呢?为什么?说说理由。2、学生讨论回答猜想。(可能有同学了解)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看究竟会怎样吧!3、实验:我们该怎样做这个实验呢?混合的比例大约多少呢?可以参阅课本。仔细观察发生现象(看、听、摸等)4、实验交流:在实验中,怎么做的?有什么现象发

20、生?(重点引导气泡的产生、_和性质)科学教案 篇5教学目标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简单的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自己身高、体重等方面的数据;能选这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2、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珍爱生命;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教学重难点了解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了解青少年身体发育的特点;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点,关注个人保健。活动准备准备自己不同年龄段的照片课前观察不同年龄段的人的身体特征,并记录下来教学过程1、探究人的一生身体发展变化特征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搜集了一些“人从小到大身体发展变化”的资料,有的同学还准备了上学以来的体检表。下面请你

21、们小组内交流搜集的资料,看看能从资料中发现什么。学生小组交流合作,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汇报:生1:我出生时才3.5千克,身长50厘米。我现在52千克,身高1.55米。我的体重增加了,身体也长高了。生2:我通过比较体检表发现:我比上四年级时长高了,体重增加了3千克。师:除了身高和体重有变化之外,你们还发现了其他方面的变化吗?生:我的脸上长出了小疙瘩,这叫“美丽青春痘”生:我妈妈说我说话的声音变粗了。师: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生:人生长发育到一定年龄会有一些变化。比如说男同学会长出喉结,也有的还没长出来。女同学不会长出喉结,也摸不到。师:同学们发现了很多人的身体的变化得特点。那么你认为人从小到老身

22、体变化最明显的阶段有哪些?生:从幼儿园到小学变化大,从小学到初中变化大,人老了容易生病,身体变化也大。生:从让大人抱着到自己会走路,这个阶段变化也大。生:人退休以后,头发变白了,走路也慢了同学们都很善于观察和思考。人出生后,身体逐渐长大,直到长成健壮的成年人,然后人的身体又会逐渐的衰老,直到死亡。这是一个客观规律。一般来说,人的一生要经历发育期(从出生到20岁)、成熟期(20道40岁)、渐衰期(40到60岁)和衰老期(60岁以后)等4个发展阶段。从出生到死亡是人一生必然经历的过程。(展示以上4个时期的图片)人的身体特征发育比较缓慢,相邻的两个阶段身体特征没有明显的界限。人的各个发展阶段时间比较

23、长短因人而异。2、探究青春期身体变化特征同学们已经查阅了自己的体检表,从上面的数据你感觉到什么?(生略)是的,很多方面都说明同学们上学已来身体发生了变化。如果利用这些数据制成表格或图形,研究起来就会更明显。想试试吗?你想用怎样的方式研究呢?生:我们用统计表研究身高生:我们用条形码统计图研究身高生:我们用折线图研究体重请同学们先绘制图表,然后再观察图表,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在绘制图表的过程中如果有什么困难,可以互相帮助。学生绘制并展示图表生:通过学习我们发现,我已经进入了青春期。是的,你们中间的一些同学已经进入了青春期。有些同学将要进入青春期。青春期是人的身体发展变化最快的时期,人的身高、体重、

24、胸围、肺活量等都增长的很快,而且还有人会长出青春痘,男同学长喉结、长胡子等特征。3、青春期的卫生保健教育青春期是人的身体发展变化最快的时期,关系到以后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为了给江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好基础,我们在青春期应该注意什么?生:应该加强体育锻炼、生:应当学习更多的知识生:要注意营养,保证足够的睡眠。生:不能光吃营养价值高的食物,食物应该多样化,并且不挑食。师:还要应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多和他人交流,多表现自己。生:不吸毒、不参加生:不和坏人交朋友师:对,要注意学习法律知识,遵纪守法。4、自由活动同学们,想知道你为来的身体是什么样子吗?想知道更多的关于人的生长发育和健康成长的

25、知识吗?请同学们开展一个“预测20年后的我”的活动,有资料的同学也可以交流一下资料上的内容。学生进行自由活动5、拓展活动请同学们课下继续收集资料,了解不同国家和不同种族的人的外形特征。可以写出研究报告在全班交流,也可以出一期专题研究。课后反思:在本课的教学中与学生的交流很好,大多数学生通过学习逐渐意识到进入青春期应注意的地方,也有个别学生不能以科学的态度参与讨论。科学教案 篇6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通过观察给根分类;能利用已有的知识设计一个证明植物的根能吸收水分的实验;会通过实验观察茎的运输功能。知识与技能知道植物的根根据形状可以分成两大类:直根和须根;知道根的作用是固定植物和吸收水分、营养;

26、认识形态各异的茎,知道茎的作用是运输养料和水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直奔主题。教师叙述: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继续走进植物的一生这一单元。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植物的根和茎。二、动手实践,探究根源。(一)通过观察、比较、描述、绘画及分类活动认识直根和须根,并了解根的作用。1、学生观察实物,发现特点。教师出示菠菜与葱的实物让学生初步认识植物的根。让学生观察事先提供的菠菜和葱的根,发现他们的不同点。2、学生畅谈观察结果。学生观察完两种植物,将自己发现的根的'不同形态描述出来。3、教师适时小结。教师适时点拨、画图

27、,并得出结论,建立概念:像菠菜这样的根,有一条粗粗的主根,四周有一些侧根的称为直根;而像葱这种植物有许多粗细相似的根,就称为须根。根按形态有直根和须根之分。4、按根的不同形态给植物分类。学生小组合作,给植物按根的不同形态分类。(事先提供的植物:香菜、荠菜、菠菜、青菜、芫荽、葱、蒜苗、青草等。)汇报交流。小组派一名代表带着实物到前面给大家说说他们的分类情况。(学生会说出:我们将香菜、荠菜、菠菜、青菜和芫荽分为一类,他们都是直根;而葱、蒜苗和青草分为一类,他们都是须根。)5、引导学生认识根的作用。(学生说出:根能吸收水分;根能把泥土固定在植物的根上;根能将养料传给植物的叶子;根可以让植物长大。)教

28、师小结:根是植物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将植物牢牢地固定在土壤中,同时根又从土壤中吸收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分和养料。(板书:固定植物 吸收水分和养料)(二)通过观察、比较、实验认识茎的不同形态,了解茎的作用。1、认识茎的不同形态。【提供茎的不同形态的画面(竹子、牵牛花、丝瓜、西瓜)】过渡: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美丽的画面,了解茎的不同形态。学生结合画面自由说说它们分别是什么植物的茎。学生仔细观察植物茎的不同形态,小组内讨论并试着给它们分别取名字。交流汇报。教师用简笔画表示出各种不同形态的茎,并引导学生了解这四种地上茎的名字。教师小结:这就是植物的茎按照生长状态分成的四种类型:直立茎、缠绕茎、攀援茎和

29、匍匐茎。3、通过实验了解茎的作用。了解实验内容,猜测实验结果。过渡:刚才老师要求每组同学将竹子的茎插入装有红水的烧瓶中,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还可以猜测一下,竹子的茎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学生说出:竹子的茎可能会变红;竹子茎的内部可能会有红水;竹子的茎和叶可能会被红水染红。)实验操作。a提出操作要求(将竹子的茎纵切或斜切;小组内要分好工;操作时注意刀的安全使用;注意仔细观察;做好实验记录和发言的准备。)b学生动手操作,完成记录表格,教师巡视指导。(重点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科学教案 篇7教材分析本课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风的内容,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

30、通过积极参与、讨论和动手实验,认识空气流动就是风,从而体会到风的大小、冷热,认识到大自然的风对人类生活有什么好处和坏处。学情分析科学教学要实现教学的任务就必须对学生这一教学活动的主体有充分的了解与分析。其中包括他们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点;影响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各种因素;以学习动机为核心的非认知因素以及学生集体对教学的影响。这样才能有效地调整教师的教学,调整课堂设计,调整教学方法,协调教学环境等等,实现真正意义上让学生发展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引导学生借助媒体的实验方法,推断空气流动可以形成风。(2) 通过对教室里的空气流动的探究活动,知道教室里的空气也在流动。(3)

31、认识流动空气就是风,体验到空气流动得越快,风越大;空气流动得越慢,风越小。(4)能说出大自然中不同的风,并认识它们的好坏处。2.、过程与方法(1)经历教室里空气流动的探究活动过程,体验空气流动就是风的探究过程。(2)能根据假想的答案,自行设计观察空气流动的方法,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认识科学存在与周围世界,培养学生乐于研究周围世界的科学精神。(2)养成保持室内空气流动的卫生习惯。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建立空气流动与风之间的联系,即“空气流动就是风”的真正理解。教学难点借助观察受风影响的可见物运动情况来观察教室里风的运动情况。科学教案 篇8教学理论指导:1、重

32、视运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动手、动脑,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2、注重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传授给学生一些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及学习方法,尤其是一些创造性的学习方法,如发散思维等。3、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点拨引导,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处于发散与聚合的交替状态,即创造性思维状态。教学内容分析:水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本课主要有三个活动,一是学生间交流有关水的认识,二是识别水和其他物体,三是给物体分类。提供机会展示学生有关水的初始想法,形成有关水的知识网状图。通过让学生借助感官识别水和其他物体,初步学习对周围物体进行分类,这些活动,不仅

33、可以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对水、空气和其他物体进行初步的比较,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学情分析:根据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对认识一种事物的方法往往比较单一,特别是刚接触科学课,他们还不懂得用多种感官去发现事物的特点,对于7种物体进行观察,学生往往是无从下手,也不知道做些什么的,因此这堂课让学生对观察方法的运用意识的教育是关键,还要懂得记录,能够让学生养成合理的探究习惯。教学方法:1、探究体验法:本课在设计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有结构的材料,积极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引领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2、小组合作

34、法:在找水和给材料分类这两项活动中,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的,学生在小组的群体中以平等的地位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合作,取长补短,他们在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不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培养了他们与人合作的精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水是一种无色透明、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固定形状但有一定体积的物体。2、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过程与方法: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有关水的

35、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教学重点】通过摸、听、闻、看等观察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对比,从观察物体所得的特性对物体进行固体、气体、液体的分类。【教学难点】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汇总、提炼不同物体所具有的不同特性,并根据物体的特性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教学准备】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用来装四种液体)石头、树叶、白醋、红墨水、白糖水、水、活动记录表。教师准备的材料:课件、糖水、水、纸杯。【教学过程】一、导入:1、播放一段水流声音:猜猜这是什么声音?2、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和了解水的有关知识。(揭

36、示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听水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二、新课教学(一)填网状图,提取课前认知1、播放一段有关水的视频,填写网状图。2、讲述:现在我们知道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用途:灌溉、发电、饮用、洗漱等;水和动植物的生命息息相关,没有水动植物就面临死亡;更重要的是我们知道了水是一种无色透明、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物体。(板书)【设计意图】通过播放水的视频,提取学生有关对水的认识填充网状图。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帮助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梳理。(二)游戏探究,培养观察能力1、刚才我们认识了水,现在来做一个找水的游戏。老师这有7个袋子,每个袋子中装着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可能是:

37、石块、树叶、水、白醋、空气、红墨水和白糖水。我们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你有哪些方法来观察辨认这些物体?2、提问: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辨认(预设:用手摸、用耳朵听、摇一摇)在辨认的同时要及时记录下来(出示记录表)【设计意图】充分尊重学生,积极发展学生的思维,调动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3、出示活动要求:(1)、学会合作,学会倾听,活动有秩序,声音小,速度快,动作轻。(2)、学会使用实验用品,不要让实验用品污染环境。(3)、养成卫生好习惯。(4)音乐停止,立即停止实验。4、学生活动,填写活动记录表5、提问:在这些物体中,哪些是我们可以比较容易辨别出来的?辨别的依据是什么?哪些比较难辨别?原因是什么?6、学生汇报并阐述理由7、提问:如果可以打开黑色袋子我们可以利用哪些观察方法来辨别?(预设:用眼睛看)下面请大家打开袋子,再来观察一下。8、学生活动并填写活动记录9、汇报观察结果并说明判断理由10、提问“如果可以打开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