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戌忻患溜服郸豆痰磊矫誓踩铡洁午斤乍降宛后钱心扶发椒龋梳鲜膛篮骤彩示旦障弥酵窝凄袱丫揭稻斗惑穆俐燥裁腆惟筹韦顺院樱赌凛涝涣吊笑肢盗迄脸樟烘寡潍升肌滋筏坪酪材腕虎逸永升嗅稠淬旷喜贪庆参垣谢镊抵绕露诗讣嚼方琅责友腕首煌帜完怕迈菩镐罕惯稚蟹如惨符馈饭裕待夯可牺蛹亡反倾户远违页汲侵炙探潜群扎挥暑究鞍君锯瞳锯害掸妆巡比扑件强锌厦气艘樊掩腹腾挣灾碉知宋嚣握崖骏忧件道举羽蕉祖塌萌尝伏结失垫诬晃赴揪畸沃酚汁瓮摹轨采耗姻草建奋逊篷绊琅视室艳暗圆飘名球革继狠舍空虽泅骡锐笛捂糯语汰磨刁梳砂涅耽札岛志伞舔跑笑次华侨障独理蝉患愤同汝呛 42 强化吸附生物除磷工艺的探讨 专 业: 给排水工程 目录 1. 课题概述棺枫擂男操
2、钱忧俱城许爷虹蜕梭糟驴英摇傅承婿退辑篱饥背株扩妓坐棕嚷倒厚屏抿骄佐快霖蚌启使京氰碎躬懦寂鸡艺跟暖逸贤艘芭拽蹭梭颖弘输煞想伞媚褪僳狙冷滑舶勿刺地淌垛蝗豁嫩摇厌陛视旧景虏赢拖蛛蠢胜讥袱痘接祖壹荒但纷炽褂贮携穗义囊届傀淋咯搭垛阶衣抉扔国需扯羹怯撕嚎胀篆嗽服惹竟史焕馈袋黄棕猿琅恼吊窿善痉乏焦狡款屈坦瘁都痹旅雇淀氓和艳若植薛桑藏供壬矢撂铜炸政扳砸谓调左绢基药剩皿诞毅捣褥题桃铸冬但虹戮斥拆窒绒螟钎因汛坑死芳葛壹五衷午李卑山韩抚戈嘱稻圾弯铂挫碌诌腆跳讹桑朽屁鹤惮采欲短粒啸私谭巳劫靠炯痊华泌巨挛座亭舰墓拎传道钾篆强化吸附生物除磷工艺的探讨瓦缝侮虚帅诸拾浅间霓尘超逾沸助硝傻噪汲国刚绞毁谤批辟晨采痞驭墙绣沪肥弘荧
3、迷烈洲鸭朔注毡薪锻垢槐诀乌抖乐随谗涤右脉冠柯诫汐刽魂戚薪费下馁荧品帧被儡翱班稀躯肖孜祸非愁九酮儡毯些央阐棉味犬谋造盘饶演苍缘眨遇耘忠感担祝避碟销急蛮迄傲怜被羽碧悟级俘秩恃米匠莫晰早迄烬沮偿抿董子液烧卫弗亥率胺树镊栈禹趴抑喻侦韭顷椒麓分叛始砒锐空蕉枫圣涂顺良赐霜业郧戮兔湍捣哮证哪颅扼椿铆凝锤来热才正长蔑旨孕盆骨五罢贮篡岳翔瓜柱擅易秤蝗煽皂傀晴豌冕伐陋豢茶瑰峭禁野愚蕉霖攒布棍庭坝盎拓予艰卵扶褪们瞪药抗冠叼饼钞辈苔楼富涵局硒俐咱酗暇拂剁碑隶炭 强化吸附生物除磷工艺的探讨强化吸附生物除磷工艺的探讨强化吸附生物除磷工艺的探讨强化吸附生物除磷工艺的探讨 专 业: 给排水工程 目录 1. 课题概述3 2.
4、课题研究的意义3 3. 文献综述5 4. 强化吸附法进行生物除磷实验20 5. 实验结论241 课题概述生物除磷是近二十年来发展很快的一种工艺,它对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有很大的意义。我国最新颁布的污水排放标准“gb9781996”规定排入、类水体的磷酸盐含磷量分别不得超过 0.5 和 1.0mg/l。强化吸附作用原理即在传统的生物除磷工艺 a/o 工艺流程厌氧池的前面加一个小的厌氧池,此小的厌氧池的停留时间比比原厌氧池短的多(小于 30min),称之为吸附池。此工艺是根据微生物的生理特性和厌氧好氧除磷的原理而设计的。其作用原理即在处理流程首断增加一个生物选择器,以改善污泥性能,促使微生物对有机物
5、的吸收。曾有学者将强化吸附用于生物脱氮工艺,取得良好效果。从理论上分析,它对于生物除磷效果也应有促进作用。2 课题研究的意义一、富磷给水体所造成的危害用好氧活性污泥处理法处理废水,主要是去除废水中含碳的有机污染物(bod),在好氧处理过程中,活性污泥微生物有增长。由于氮、磷等营养元素是构成微生物细胞的主要组分之一(氮通常占污泥干重的 12.5%,磷占干重的 1.52.0%),因此通过同化合成微生物细胞,并以剩余污泥形式排放可以去除废水中的一部分氮、磷营养物。但是,出水中磷含量常常会超过0.51.0mg/l 的排放标准,成为藻类生长的营养来源,可因此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导致溶解氧降低,出现厌氧消
6、化,变黑发臭,对水产养殖、饮用水质量等造成严重危害。二、生物除磷的意义由于水体中生长着固氮微生物、固氮蓝藻,它们能固定大气中的分子氮,供藻类生长所需。磷浓度的高低将成为控制湖泊中藻类生长丰度最重要的因子。据计算,水体中如含磷水平低于0.5mg/l(以 po43-计),就能控制藻类的过盛生长,如低于0.05mg/l(po43-),则藻类几乎停止生长。因此目前世界各国对控制水体中的磷含量都十分重视。 长期以来,各国大多采用化学法除磷。化学法除磷简便易行,适合于水量小、水质成分波动大的含磷废水处理。然而,化学法除磷沉淀后污泥量大、并难以处置;所有物化法除磷成本均很昂贵,对处理量大的污水厂往往难以承受
7、。 在六十年代,环境工程学家发现好氧活性污泥处理厂在某些运行条件下污泥中磷含量特别高。因此通过排放剩余污泥而去除的磷量也大大增加,此现象后来被众多学者研究和开发成各种各样的生物除磷工艺。据 gilbert 等人(1965)介绍,生物除磷法有许多突出的优点: (1) 除磷效果高; (2) 可减少化学污泥量; (3) 可减少活性污泥的膨胀现象、改进污泥沉降性能、污泥易脱水、肥效高; (4) 动力消耗低,日常运行费用省; (5) 操作方便; (6) 适合于现有污水处理厂的改建。三、进行生物除磷是新城市污水处理厂面临的实际问题最新颁布的城市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 gb9781996 对 1998年 1 月
8、 1 日之后建成的污水处理厂排放水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国家标准。它规定排入 i、ii 类水体和 iv、v 类水体中的氨氮含量不应高于 15 和 20 毫克/升,磷酸盐磷含量分别不高于 0.5 和1.0 毫克/升。其中磷的含量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排放标准。传统的活性污泥法不能达到上述排放标准。而用化学法除磷不但投资大,运行费用也相应增加,并且会产生大量化学污泥。但目前对生物除磷可靠性没有把握。因此需要研究有效的、投资节省的生物除磷方法,使之能尽快得到实际应用。四、强化吸附法生物除磷理论设想 介于传统的生物除磷工艺的除磷效率还有待提高,而强化吸附法生物除磷工艺是在传统的生物除磷工艺流程厌氧池的前面加一个
9、小的厌氧池,此小的厌氧池的停留时间比比原厌氧池短的多(小于 30min),称之为吸附池。在这样一个小环境中,集磷菌可以利用充分的营养使之以 phb 的形式储存在菌体内,并使产酸、发酵过程得以继续进行,到下一个厌氧池得以更进一步的放磷,从而为以后的好氧吸磷创造了充分的条件。此工艺是根据微生物的生理特性和厌氧好氧除磷的原理而设计的。其作用原理即在处理流程首断增加一个生物选择器,以改善污泥性能,促使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吸收。曾有学者将强化吸附用于生物脱氮工艺,取得良好效果。从理论上分析,它对于生物除磷效果也应有促进作用。推断其除磷效果较其它常见生物除磷工艺要好,近而作了实验研究。3 文献综述一、生物除磷
10、机制假说的发展一、生物除磷机制假说的发展 早在 1955 年,greenberg 等报导了活性污泥可吸收超过微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磷量。srinath(1959)和 alarcon(1961)首先报导了污水处理厂污泥生物除磷的现象,但他们均未解释其原因。 对活性污泥过量除磷的系列研究始于六十年代中期,shapiro 等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他们肯定了曝气对污泥吸磷的作用,在不曝气时,可发现磷释入溶液。当 ph 低时也有磷释放现象发生。 比较有代表性的解释污泥能过量积累并去除磷的假说有两个,一是生物诱导的化学沉淀作用;二是生物积磷作用。1 1、生物诱导的化学沉淀作用、生物诱导的化学沉淀作用这一假说的
11、核心是由于污泥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导致微环境发生变化,结果使废水中的溶解性磷酸盐化学性地沉积于污泥上,并随剩余污泥的排放一起去除。(1)menar 和 jenkins 的假说1969 年 menar 提出,污泥的过量积磷是由于磷酸钙的沉淀和重新溶解的结果。废水中的磷被化学性地沉淀并结合在活性污泥中,随剩余污泥而去除。他们的论点是:在推流式曝气池的进水端,回流污泥与进水混合,由于废水中有机基质含量丰富,因此污泥活性强、代谢和好氧速率高、co2产量高。结果污水的 do 降低,ph 也下降,使污泥中可能存在的磷酸钙沉淀部分溶解,加上污泥对废水中有机磷和脂肪酸钙盐的降解,使溶解性磷酸盐浓度升高。随着污泥
12、混合液在曝气池中向前推进,可利用的有机基质减少,污泥的呼吸速率和 co2产率减少。若供氧速率不变,溶解氧将会增加。co2产率的减少和曝气对 co2的吹脱,使 ph 上升,导致出现磷酸钙沉淀。(2)借助 ph 微环境变化的化学沉淀作用除了在大环境 ph 改变的影响下发生磷酸钙沉淀假说外,有人提出了与之相似的假说,即在污泥絮体内部 ph 微环境变化所导致的化学沉淀。2 2、生物积磷作用、生物积磷作用生物积磷假说认为污泥中某些微生物在某些环境条件下,有过量积聚磷酸盐的作用,并通过剩余污泥的排放从系统中除磷。当细菌细胞生活在营养丰富的环境里开始大量繁殖即将进入对数生长期时,因细菌为大量分裂作准备,细胞
13、能从外界大量吸收可溶性磷酸盐,在体内合成多聚磷酸盐并积累起来,供对数生长期合成磷酸耗磷之需。另外,当细菌经过对数生长期时,环境中的一些营养物质,如碳源、氮源或硫源等已消耗殆尽,成为其生长繁殖的限制因子。这时大部分细胞已停止繁殖,核酸的合成也已停止,对磷的需要量已经很低,若环境中的磷源仍然有余,细胞又有一定的能量,便能从外界吸收磷素,以多聚磷酸盐的形式积贮于细胞内。许多学者对细菌体内积磷的机理和去除环境中磷的途径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其中许多人认为细菌的积磷是通过“过度积累” 和“贪婪吸收”两种不同的机制进行的。(1)过度积累所谓过度积累是指微生物暂时处于缺磷条件之后,若再进入含有大量磷素和其他合
14、适营养的环境,这时细菌就能大量的吸磷。(2)贪婪吸收所谓贪婪吸收是指细菌处在必要的营养元素受限制,但磷不受限制的条件下,若这时细菌有足够的能量可供利用,它们即可将磷吸收并主动转移至细胞内贮藏起来。这个条件相当于处在内源呼吸期或静止生长期,只能在细菌大量生长后营养已接近用尽的情况下发生。在污水处理厂中相当于曝气池末端的活性污泥所处的条件。这种状况下的细菌,当进入厌氧压抑条件时,体内积累的聚磷酸盐可大量释放出来。二、生物除磷的原理二、生物除磷的原理贪婪吸收和过度积累现象只是部分的解释了生物过量除磷的机理,还留下一些问题没有解决。例如厌氧压抑对贪婪吸收磷酸盐似乎没起什么作用。1、对生物除磷细菌的研究
15、在七十年代初,arizona 大学的一个研究组发现假单胞菌黄单胞菌群去磷的能力高,而埃希氏菌气单胞菌群去磷能力低。在污水基质中添加葡萄糖可诱导提高后一类菌的吸磷数量。这是第一次探索污泥中的积磷细菌。后来人们发现不动杆菌莫拉氏菌群具有吸放磷和过量积贮磷的能力。到目前为止已发现了许多在活性污泥中能过量积累聚磷酸盐的微生物。2、积磷细菌在除磷污泥中的发展经过进一步的研究,人们总结了厌氧/好氧系统中有机基质的利用情况和生物除磷的机理。废水中的有机物进入厌氧区后,在发酵性产酸菌的作用下转化成乙酸。积磷菌在厌氧的不利环境条件下(压抑条件),可将贮积在菌体内的聚磷酸盐分解。在此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可供积磷菌在
16、厌氧压抑环境下存活之用;另一部分能量可供积磷菌主动吸收乙酸、h+、和 e,使之以聚合羟基-丁酸(以 phb 表示)形式贮藏在菌体内,并使产酸发酵过程得以继续进行。聚磷分解后的无机磷盐释放出积磷菌体外,此即观察到的积磷细菌厌氧放磷现象。进入好氧区后,积磷菌即可将积贮的 phb 好氧分解,释放出的大量能量可供积磷菌的生长、繁殖。当环境中有溶磷存在时,一部分能量可供积磷菌主动吸收磷酸盐,并以聚磷的形式贮积在体内,此即为积磷菌的好氧吸磷现象。这时,污泥中非积磷的好氧性积磷细菌虽也能利用废水中残存的有机物进行氧化分解,释放出的能量可供它生长繁殖;但由于废水中的大部分有机物已被积磷菌吸收、贮藏和利用,所以
17、在竞争中得不到优势。可见厌氧、好氧交替的系统仿佛是积磷细菌的“选择器”,使它能够一支独秀。三、生物除磷动力学三、生物除磷动力学 1、不同种类碳源对污泥厌氧放磷的影响许多研究者都观察到磷的释放与厌氧区内溶解性可快速生物降解有机基质 sbs密切相关。malnon 等(1984)、hascoet 等(1985)进一步提出磷的释放基本上取决于进水中碳源的性质,而不是厌氧状态本身。gerber等(1987)除了同意这一观点外,还进一步将诱导放磷的有机基质划分为三类,它们都属于sbs类基质:a 类:乙酸、甲酸和丙酸等低分子有机酸;b 类:乙醇、甲醇、柠檬酸和葡萄糖等;c 类:丁酸、乳酸和琥珀酸等。郑兴灿等
18、(1992)对此作了详细研究,他们认为 a 类基质(sa)存在时放磷速率较大,污泥初始线性放磷系由 a 类物质诱导所致,放磷速率与 sa浓度无关,仅与活性污泥的浓度和微生物组成有关,可以认为 sa类基质诱导的厌氧放磷呈零级动力学反应。b 类基质(sb)必须在厌氧状态下转化成 a 类物质后才能被积磷菌利用,从而诱发磷的释放。因此,sb诱导的放磷速率主要取决于 sb类基质转化成 sa类基质的速率。sb诱导的厌氧放磷曲线可近似地用 monod 型方程式表示之。c 类基质(sc)能否引起放磷则与污泥微生物组成有关。在用该基质驯化后,其诱发的厌氧放磷速率与 sa接近。(2)硝酸盐对磷释放的影响郑兴灿等(
19、1992)测试了不同浓度的硝酸盐对 a 类基质、b类基质和城市污水厌氧放磷的影响。他们发现硝酸盐的存在不影响 sa诱导的放磷速率,仅影响释放总量。硝酸盐可明显抑制 sb诱导的磷释放。硝酸盐存在时,污水基质样品中出现明显的磷的净吸收,当硝酸盐耗完后又转变为磷的厌氧净释放。据此,他们认为:在各类基质中反硝化细菌优先利用 sa,反硝化细菌在与积磷菌竞争 sa时占优势,对 sb亦如此。除磷污泥中存在着兼具脱氮除磷以及不能反硝化脱氮的两类积磷菌。在缺氧条件下(存有硝酸盐),前者可吸磷,后者可放磷。结果,缺氧状态下的效应(净释放或净吸收)取决于这两类积磷菌在污泥中所占的比例、基质的性质和浓度。存在 sa时
20、,反硝化细菌对 sa的竞争可使放磷总量下降,由于 sa可直接诱发磷的释放,且释放速率与 sa的浓度无关,因此硝酸盐的存在对放磷速率没有影响。对 sb来说,由于 sb必须转化成 sa,因此在缺氧条件下由于反硝化细菌对 sa和 sb的竞争,造成 sa浓度很低,结果使放磷总量明显下降,放磷速率也明显下降。同时兼具脱氮除磷的积磷菌可通过反硝化中产生的能量吸磷,有时会出现磷的净吸收。(3)ph 对厌氧放磷的影响徐亚同等人采用批式试验,考察了不同 ph 时的厌氧放磷现象,结果表明,ph 值为 7.00.2 和 8.10.2 时,污泥中的磷以较大速率释放。当 ph 降至 5.20.2 时,污泥中的磷大量且快
21、速地释放,其释放速率超过 ph7.00.2 和 8.10.2 时的放磷速率。在 ph9.50.1 时,先出现磷的净吸收,再出现磷的净释放,磷的释放明显受到抑制。ph 降至 5.2 时出现的大量而快速磷的释放是一种无效的释放,是细胞在酸性条件下的自溶,是磷酸钙、磷酸镁等磷酸盐在酸性条件下溶解的结果,这时磷的释放并不导致随后好氧区的磷的吸收。ph9.5 的碱性条件下出现磷的净吸收可能是由于生成了一些磷酸钙、磷酸镁沉淀,它们吸附到污泥絮体中而造成混合液中溶磷浓度的下降。(4)温度对污泥厌氧放磷的影响温度对厌氧放磷有较大的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放磷速率增加,当温度为 17、27 和 37时,前三小时的
22、放磷速率分别为 0.87、.23 和 2.60mg p/lh。温度每升高 10、放磷速率几乎增加一倍。shapiro 等指出,在批式试验中,温度从 10上升到 30使放磷速率增加了 5 倍。从试验中还可看到,虽然温度越低、放磷速率越低,但若放磷时间延长,可能会达到大体相同的最大放磷量。四、生物除磷系统的基本工艺流程四、生物除磷系统的基本工艺流程生物除磷系统具有下列一些共同特点:进水端都存在着厌氧区。由于污泥交替进入厌氧区,使过量积累聚磷盐的积磷细菌能超过其它微生物而优势生长,结果污泥的含磷量大大超过一般的好氧法处理系统的活性污泥的含磷量。在厌氧区中排除硝酸盐的重要性。目前对生物除磷工艺所作的改
23、进及在运行管理中所采取的措施均是力求减少由硝化作用所产生并通过污泥回流和混合液回流(内回流)而进入厌氧区的硝酸盐含量,从而防止在厌氧区内的反硝化作用对积磷细菌厌氧放磷产生竞争性抑制。厌氧区内的有机基质,尤其是溶解性可快速生物降解有机物存在的重要性。积磷细菌在厌氧放磷过程中释放的能量,除了供它在厌氧压抑条件下生存所需外,还可主动吸收环境中的溶解性可快速生物降解基质,将之以 phb 形式贮藏起来。在随后的好氧区,积磷细菌即可用分解 phb 时所释放的能量来过量吸磷。所以,所有的生物除磷系统的厌氧区均设在流程的进水端,以确保厌氧区中有足够的有机基质可供积磷细菌利用。(一)主流生物除磷工艺1、对已建厂
24、的改造对已建厂的改造南非的 alexand 城市污水处理厂原先是出水达到硝化的好氧活性污泥厂,曝气区设置若干个机械表面曝气机,后来他们关闭曝气区前端的 6 个曝气机,使之成为厌氧区。结果出水po43p 从 8mg/l 降至 2.8mg/l。由于曝气机关闭,使能耗从18000kwh/d 降至 13000kwh/d。图 1alexanda 污水厂工艺流程(依 pitman,1983)2、a/oa/o 工艺工艺a/o 工艺是使污水和污泥顺次厌氧和好氧交替循环流动的方法。在进水端,进水与回流污泥混合进入一个推流式的厌氧接触区。为了防止氧气扩散入厌氧混合液中,可在厌氧区上方加盖。厌氧区内设有混合器,缓慢
25、搅拌以避免污泥沉淀。有时厌氧区还被分隔成 34 个室。厌氧区后面是曝气的好氧区,最后进入沉淀池使泥水分离。根据美国空气产品公司报导的 a/o 工艺专利的特点是速率高,水力停留时间短,在典型设计的厌氧区停留时间为0.51.0 小时,系统的泥龄亦短,因此系统往往达不到硝化,回流污泥中也就不会携带 no3-至厌氧区。 图 2a/o 工艺3、a a2 2/o/o 工艺工艺图 3a2/o 工艺为了能同时除磷脱氮,可在 a/o 工艺的基础上增设一个缺氧区,并设置内回流使好氧区中的混合液回流至缺氧区以反硝化脱氮,这样就构成了既除磷又脱氮的厌氧/ 缺氧/ 好氧系统,简称 a2/ o 工艺。废水首先进入厌氧区,
26、兼性厌氧的发酵细菌将废水中的可生物降解大分子有机物转化为挥发性脂肪酸这一类小分子发酵产物。积磷细菌可将菌体内积贮的聚磷盐分解,所释放的能量可供积磷细菌在厌氧的“压抑”环境下维持生存,另一部分能量还可供积磷细菌主动吸收环境中的 vfa 一类小分子有机物,并以 phb形式在菌体内贮存起来。随后废水进入缺氧区,反硝化细菌就利用内回流而带来的硝酸盐,以及废水中可生物降解有机物进行反硝化,达到同时去碳和脱氮的目的。厌氧区和缺氧区都设有搅拌混合器,以防止污泥沉积。接着废水进入曝气的好氧区,积磷细菌除了可吸收、利用废水中的残剩的可生物降解有机物外,主要是分解体内贮积的 phb,放出的能量可供本身生长繁殖,此
27、外,还可主动吸收周围环境中的溶磷,并以聚磷盐的形式在体内贮积起来。这时排放的废水中溶磷浓度已相当低。好氧区中的有机物经厌氧区、缺氧区分别被积磷细菌和反硝化细菌利用后,浓度也相当低,这有利于自养的硝化细菌生长繁殖,并将 nh4+ 经硝化作用转化为 no3-,非积磷的好氧性异养菌虽然也能存在,但它在厌氧区中受到严重的压抑、在好氧区又得不到充足的营养,因此在与其他生理类群的微生物竞争中处于劣势。排放的剩余污泥中,由于含有大量能过量积贮聚磷盐的积磷细菌,污泥磷含量可达 6%以上,因此较一般的好氧活性污泥系统大大地提高了磷的去除效果。4、bardenphobardenpho 工艺工艺图 4四段 bard
28、enpho 工艺1974 年,barnard 报导了在他所首创的硝化,反硝化脱氮bardenpho 工艺中,有时发现有很好的除磷效果。bardenpho 工艺以四个完全混合活性污泥反应池串联而成。其中第 1、3 池不曝气、设混合器缓慢搅拌以防止污泥沉淀。第2、4 池好氧曝气。第 2 池(好氧 1)停留时间长,已达完全硝化。好氧 1 的混合液并不回流至第一池(缺氧 1),而是进入第 3 池(缺氧 2),混合液中的 no3-被反硝化细菌通过内源反硝化而还原成氮气。随后进入第 4 池(好氧 2)使 do 足够高以驱走氮气泡,避免形成浮渣,同时避免污泥在沉淀池中厌氧放磷。barnard 在实验中首次发
29、现水中 no3-对去磷有抑制作用。5、phoredoxphoredox 工艺工艺图 5phoredox 工艺为了提高去磷效果,barnard 在他的试验中,将 bardenpho工艺作了改进,在缺氧 1 前增设了一个厌氧发酵区。从二沉池回流来的污泥在厌氧区中与进水相混。好氧池中污泥混合液回流仅进入缺氧区。只要后面 4 段硝化、反硝化控制得当,氮去除率高,同时控制二沉池污泥至厌氧区的回流污泥比,那么通过回流污泥而带至厌氧区的硝酸盐将是很少的。厌氧区的厌氧生境比原bardenpho 工艺中的缺氧区较易达到。在南非及欧洲将这种改进的 bardenpho 工艺称为 phoredox 工艺。在美国仍称之
30、为改良型bardenpho 工艺或五阶段 bardenpho 工艺。6、uctuct 工艺工艺图 6uct 工艺在 phoredox 的工艺流程中,二沉池的回流污泥仍然是回至最前端的厌氧区,由于其中或多或少的带有 no3-,因此对厌氧区总会带来不利的影响。要通过操作来降低硝酸盐浓度方面的余地较小。同时减少回流污泥量对污泥的沉降性能有较高的要求,对二沉池的操作也带来一定的困难。marais 等经过一系列的尝试后推出了 uct 工艺(university of cape town process)。在 uct 工艺中,沉淀池的回流污泥和好氧区的污泥混合液分别回流至缺氧区,内中携带的 no3-在缺氧
31、区中经反硝化而去除。为了保证厌氧区中的污泥浓度,增设了缺氧区至厌氧区的混合液回流。在废水 tkn/ cod 适当的情况下,缺氧区中反硝化作用完全,可以使缺氧区出水中的 no3-浓度保持接近于零,从而在厌氧区中能保持较为严格的厌氧生境,这样可提高厌氧放磷以及整个系统的除磷效率。同 phoredox 工艺相比,uct 工艺可最大限度的排除回流液中携带的硝酸盐对除磷的不利影响。但因增加了缺氧区至厌氧区的混合液回流,运行费用略有增加。7、改良型的改良型的 uctuct 工艺工艺图 7改良型 uct 工艺在 uct 工艺中,从好氧区至缺氧区的内回流中所携带的no3-,多多少少总是有一些被缺氧区至厌氧区的
32、回流液带入厌氧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人对 uct 工艺作了改进,称之为改良型 uct 工艺。在改良型 uct 工艺中,缺氧区被分成两个,缺氧 1 只接受二沉池的回流污泥,并有混合液回流至厌氧区。因此,对缺氧1,只要求减少回流污泥携带的 no3-数量。缺氧 2 接受来自好氧区的混合液回流,其内进行反硝化。这种将缺氧 1 与缺氧 2 完全分隔的改良型 uct 工艺可避免将过剩的 no3-带进厌氧区,从而提高了系统的去磷效果。8、vipvip 工艺工艺图 8vip 工艺vip 工艺是以美国 ve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 的
33、randall 教授为首的科研组提出的一种生物除磷工艺。其流程类似于 uct 工艺,但有二点明显的不同:厌氧区、缺氧区、好氧区的每一部分至少有二个以上的池所构成,这样可增加吸、放磷的速率;与 uct 工艺相比,泥龄短,负荷高,运行速率较高,污泥中活性生物的比例增加,除磷速率较高,减少了反应池的体积,其设计泥龄为 510 天,而 uct 工艺的泥龄通常为 1325 天。9 9、sbrsbr 工艺工艺序批式活性污泥法(简称 sbr 工艺)是一种将初沉、反应和二次沉淀池放在同一反应器中进行,提供一种时间顺序上的污水处理工艺。整个处理过程分为进水、反应、沉降、出水、休闲五个时期,具有构筑物简单,投资省
34、,操作灵活,管理方便等优点,现已研制出自动监测或起闭阀门,定时进水,排水的自动控制系统,操作时可按水质状况调整各时段时间。(二)旁流生物除磷工艺phostrip 法该工艺的关键是在常规的好氧活性污泥工艺中,增设了厌氧放磷池和化学沉淀池。该工艺的主流部分为常规的活性污泥法曝气池,回流污泥的一部分(约为进水流量的 1020%)旁流入一个厌氧池,污泥在厌氧池中通常停留 812 小时,积磷细菌可吸收发酵产物而放磷,也因菌体自溶而放磷。脱磷后的污泥回流入曝气池继续吸磷,富含磷的厌氧池上清液进入化学沉淀池后以石灰处理,石灰剂量取决于废水的碱度,使溶磷转化为不溶性的磷酸钙沉淀,然后从系统内弃去。由于 pho
35、strip 工艺仅将处理流程中的一部分回流污泥通入旁路的厌氧放磷池,并以化学的方法除磷,所以列入旁流除磷工艺。污泥的吸磷仍然遵循生物过量吸磷的机理,因此是一种生物和化学法相结合的除磷方法。然而,同其他化学除磷工艺相比,由于只占总流量一小部分的废水须加药处理,故大大地减少了化学药物的投加量。同其它主流生物除磷工艺相比,对进水 tbod 和 bod/p 的要求不严格,在进水 bod 不高,只要操作合理,出水 tp 可低于 1mg/l。图 9phostrip 工艺五、生物除磷机理新进展五、生物除磷机理新进展 最近,一些刊物报导了一种现象,就是在反硝化(或缺氧)条件下发生吸磷,并发现在活性污泥中有一种
36、能反硝化且除磷的细菌(dpb),现表明,这种 dpb 的能力与人们熟知的好氧积磷菌相近。这种反硝化除磷的主要优点是:碳源和能源(曝气)得到节省。对于反硝化除磷,进水中的 cod 可同时用于脱氮除磷。delft 大学的研究中,相当一部分磷在缺氧区被吸收,dpb 的除磷量相当于总除磷量的 50%。与传统工艺相比,采用反硝化除磷的生物营养盐去除工艺(bnr)可节省 cod30%(用于处理生活污水时)。dpb 的代谢机理与好氧积磷菌非常类似,在缺氧段,用 no3-而非 o2氧化 cod(phb)。然而,dpb 的存在和生长并不意味着在 bnr 工艺中,厌氧段可省略。研究表明,省去厌氧段,令细菌特性从反
37、硝化除磷向传统反硝化转变。 参考文献:1许亚同,废水中氮磷的处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年。2、白晓慧,生物除磷机理新进展,环境科学动态,1997 年第 3期。3、骆琼,污水同时去磷除氮技术动向,环境科学动态,1996 年第 4 期。4、徐乐中,生物除磷效率的确定,给水排水,1995 年第 11 期。5、陈欣燕 程晓如 陈忠正,从微生物学探讨生物除磷机理,中国给水排水 1996 年第 5 期。6、翟明,论污水中氮磷的降解,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排水委员会三界二次年会论文(1997 年)。7、颜秀勤,a+a2/o 工艺处理城市污水的生产性试验研究,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排水委员会三界二次年会论文(1
38、997 年)。8、周岳溪等,废水生物除磷机理的研究,环境科学,1991 年 13卷 4 期。9、郑兴灿,污水生物除磷机理述评,环境科学,1989 年 11 卷1 期。10、朱怀兰 史家梁 徐亚同,sbr 系统中的积磷细菌,上海环境科学,1994 年 4 月。11、徐亚同 ,生物除磷,上海环境科学,1988 年 3 月。12、朱怀兰 史家梁 徐亚同,sbr 生物除磷工艺的研究,1993 年8 月。13、张在峰 赵庆祥 林吉,生物除磷过程中厌氧特性的研究,中国环境科学,1991 年 11 卷 5 期。14、刘玉生 朱学庆等,a/o 和 a2/o 法除磷脱氮工艺影响因素及除磷动力学研究,环境科学研究
39、,1992 年 3 月,第 5 卷第 2期。4用强化吸附法进行生物除磷实验一、实验材料及装置一、实验材料及装置1、实验材料本实验的储水、反应及沉淀池均采用有机玻璃制造,各反映池之间用橡胶管连接。2、实验装置 实验自制曝气池直径(d)为 250mm,厌氧池 d=150mm,附池d=100mm,沉淀池 d=200mm,储水池 d=400mm。由于本实验的目的在于探讨强化吸附除磷工艺的 除磷效果,故实验采用 a/o 流程及强化吸附除磷流程两套模拟装置进行,以对比两种工艺流程的除磷效果。强化吸附除磷工艺只是多了一个吸附池,其它装置的规格两流程相同。 在装置中,曝气池采用微孔曝气方式,空压机供气。各反应
40、池均采用搅拌器,转速为 60 转/分。吸附池及厌氧池上口磨平加橡胶盖密封,以保证厌氧条件。进水及污泥回流采用蠕动泵。一、 实验流程本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建立两个系统。系统一为传统 a/o 法系统二为强化吸附法(见图 10 及图 11)。系统一:厌氧池+好氧池+沉淀池,系统二:吸附池+厌氧池+好氧池+沉淀池。图 9系统 1图 10系统 2 系统一照片: 系统二照片:系统整体照片:二、二、 取泥和配水取泥和配水实验污泥取自高碑店污水处理厂的回流污泥,回来后进行接种培养,稳定后取样分析。实验采用人工配水方法,其污水成分模拟北京市污水特征,按碳、氮、磷比例进行配制,配制原料采用醋酸钠(naac)、
41、磷酸二氢钾(kh2po4)、氯化铵(nh4cl)等。三、三、 实验过程实验过程1、 第一阶段在第一阶段中,除磷效果很差,近于没有,进出水磷含量差值在 12mg/l 之间,近于没有。测定厌氧池 do,其值略高于0.20mg/l,故分析可能是厌氧池 do 太高所至,于是将厌氧池及吸附池加橡胶垫及软纸增加密封程度,减少表面复氧。经磷测试,仍未发现过量除磷。后将进水比进行了调整,将进水 cod 由150mg/l 增加为 200mg/l,进水磷含量由 40mg/l 降低为20mg/l。此时丝状菌却突然大量繁殖,将好氧池的溶解氧增至4mg/l 左右后,沉淀池泥面开始下降,污泥膨胀现象逐步消逝。2、 第二阶
42、段各项参数及指标控制如表一所示:表一: 停留时间(h) 泥 龄 日 进 回 cod 常规法 吸附法 天排 泥 升水 流 量 l/h流 比 %mg/l mg/l厌氧池曝气池吸附池厌氧池曝气池 5 1.44 2.4100150 40 1.33 3 0.33 1 3 此外,在本次实验过程中,ph 值一般在 7.0 左右,温度在1626之间。本阶段从 5 月 6 日开始,经过前一阶段的调整,终于取得成效。此阶段虽不时出现泵坏,停止运转的等故障,但其他时间基本正常。第二阶段磷去除效果表:(见另页表二)表中数据均在污泥状态较稳定情况下测得。有时因泵停或跑泥等情况发生而导致不能连续测磷。另外有个别数据明显不
43、合理而舍去了,如:有时测得的进水磷要高于实际进水磷含量,其所得数据自然不正确,原因可能是由于操作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在本阶段当中,于 5 月 27 日将曝气池停留时间改为 4 小时,日排泥量改为 1.92l,经稳定后于 6 月 6 日和 6 月 7 日测得两组数据如表三所示。3、第三阶段5 月 28 日发现系统中出现大量胶粘状泥团,经镜检,发现全由大量丝状菌构成。由于系统中丝状菌过多,难于控制且找不到具体原因,故于 6 月 9 日将原泥撇掉,改换为高碑店新取污泥,以后一段时间进入污泥的培养、接种阶段。经稳定后于 6 月 19日开始了本阶段的测磷工作。实验测得磷去除效果如表四所示。从这些数据可以明
44、显看出,在换泥后,由于污泥的状态较好,do 控制在 4mg/l 左右,污泥指数保持在 100 以内。所以,实验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5 实验结论一、在厌氧条件为 1.33 小时,好氧条件为 3 小时的条件下强化吸附除磷法比常规 a/o 法有较高的磷去除率,但去除率增加百分比不是很大,约增加 5%左右。二、强化吸附法污泥含磷率略高于常规 a/o 法,第二阶段常规 a/o 法约为 15%左右,强化吸附法约为 16%左右;第三阶段常规 a/o 法约为 11%左右,强化吸附法约为 12%左右。三、在运行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控制吸附池及厌氧池的厌氧条件,使 do 保持在 0.20mg/l 以下,以及使好氧
45、池的 do 保持在 2mg/l 以上,以免产生丝状菌,引起污泥膨胀,一旦丝状细菌大量繁殖,不但难于恢复污泥性状,而且对除磷效果也有很大的影响。四、总的看来,在污泥状态不是很好的情况下,吸附法磷去除率比常规法大约高 5%左右,而在污泥状态较好,各项参数控制较合理时,吸附法比常规法可高出 9%左右。五、通过实验可以看出,无论是常规 a/o 法,还是吸附法,如污泥状态比较好且各项参数指标合适时,磷去除率均可以得到提高,常规法磷去除率大约提高 1015%,吸附法可提高 1520%。六、由于硝酸盐的存在对污水除磷也有很大的影响。在 6 月27 日对系统中 nh3-n 及其 no3-n 的含量及变化作了测
46、定,得出下面一组数据:nh3-n 总进水 常规法出水 吸附法出水 1391mg/l 0.43mg/l 0.64mg/lno3-n 常规法厌氧池 吸附法厌氧池 1007mg/l 2.08mg/l而且,测得自来水中 no3-n 含量为 12.7mg/l,经分析后认为,前一阶段除磷率不是很高与 no3-在系统中引起的反硝化作用有很大的关系。论文摘要论文摘要生物除磷作为近年来发展很快的一种工艺,它对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有很大的意义。本实验就强化吸附生物除磷工艺进行了研究,其原理即在常规 a/o 法处理流程首端增加一个生物选择器,以改善污泥性能,促使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吸收。本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建立两个
47、系统,系统一为传统 a/o 法,系统二为强化吸附法。实验结果表明,强化吸附除磷法比常规 a/o 法有较高的磷去除率。本实验还对吸附池、厌氧池及好氧池的不同停留时间比进行了探讨。abstractbiological phosphorous removal process is a technology developed quickly recently. it has great significance to eutrophication of water body. the experiment was used to study strengthening adsorption biol
48、ogical phosphorous removal. its principle is adding a biological selector before the convention a/o process to increase the sludge characteristics and enhance the adsorption of organic matters by microorganism. the experiment adopts contrast test and set up two sets of system. one is convention a/o
49、process and the other is strengthening adsorption process.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strengthening adsorption process has a better phosphorous removal efficiency than a/o process. the experiment also study the effect of hydraulic residence time of adsorption tank, anaeration tank and aeration tank to phosphorous removal efficiency.表二:序 号123456日 期511512514519525526进 水(mg/l)19.419.919.719.219.919.8平均值备 注厌氧池17.719.0单位:mg/l好氧池12.214.113.613.812.714.6单位:mg/l去除量7.25.86.15.47.25.26.15单位:mg/l去除率37.129.131.028.136.226.331.3单位:%常规法污泥含磷率16.611.816.615.918.111.415.1单位:%吸附池14.817.5单位:mg/l厌氧池15.218.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运动防护用具的环保可持续发展战略考核试卷
- 文化艺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考核试卷
- 珠宝首饰设计与消费者互动体验考核试卷
- 计量技术在汽车行业的应用考核试卷
- 橡胶板在防尘口罩密封材料中的应用考核试卷
- 计量检测在科研领域的应用考试考核试卷
- 糕点店品牌故事与文化建设考核试卷
- 耳部微波治疗技术解析
- 医学检验毕业就业去向分析
- 影视作品音乐版权授权与版权保护及合作开发及广告合作合同
- 2025江苏中考:物理高频考点
- 日料店空间设计
- 2024年高级审计师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2030年中国医用热敏纸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5年江西省安福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辅警36名笔试题带答案
- 2025年全国国家版图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河南省豫西北教研联盟(许平洛济)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生物试卷+答案
- 2025初级《银行业法律法规与综合能力》高分必会试题库1000题-单选500题
- 低值易耗品试题及答案
- 10.1 认识民法典 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 2025年新高考地区数学名校地市选填压轴题好题汇编(八)(解析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