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目 录1. 试验依据及目的11.1试验依据11.2试验目的12. 试验地点和地质情况12.1试验地点13.试验准备工作23.1试验人员23.2试验机械及检测仪器33.3填料准备33.4试验前技术培训34路基本体试验段施工及数据收集44.1试验步骤44.2检测项目及标准44.3路基本体试验段施工流程54.4路基本体试验段施工数据收集54.4.1压实机械和走行速度54.4.2上料、摊铺、平整、碾压机械组合64.4.3其他相关数据收集65.路基本体第三方检测216、路基本体试验段总结和参数确定266.1试验总结266.2参数确定26路基试验段AB料填筑工艺性试验总结1. 试验依据及目的1.1试验依据
2、(1)新建铁路商丘至合肥至杭州铁路阜阳至杭州段新建工程施工图路基工点设计图、商合杭铁路路基工程参考图集。 (2)铁路工程地基处理技术规程(TB10106-2010)、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1-2010)(3)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规程(TB10106-2010)(4)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Q/CR9602-2015)(5)商合杭十三标二分部施工组织设计。 (6)施工调查资料及我单位类似工程的施工经验。1.2试验目的通过试验选择:(1)合适的施工含水率(2)合适的松铺厚度(松铺系数)(3)合适的压实机械和走行速度(4)合适的压实遍数(5)合理的上料、摊铺、平整、
3、碾压机械组合(合适的填筑分段长度)2. 试验地点和地质情况2.1试验地点根据现场实际情况,DK404+220DK404+416段作为试验段。,试验段长度为196m,符合路基试验段施工长度的规定要求。路基标准断面图如下:图2-1 路基标准断面图3.试验准备工作3.1试验人员试验由商合杭十三标二分部项目部组织施工。1、工艺试验管理小组为圆满完成工艺性试验任务,我单位设立工艺性试验临时指挥小组,组织机构如下:组 长:王叶斌副组长:陈春杰、候春喜、陈怡金组 员:分部工程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表3-1 人员分工表序号姓名职务责任范围备注1王叶斌项目经理现场的生产总指挥2陈春杰项目总工现场技术全面指挥3杨松试
4、验室主任现场试验数据采集4吴梦书技术主管现场技术数据采集,编制试验总结6候春喜安全总监现场安全全面盯控7赵章斌物资部长现场材料的及时供应8丁光站技术员现场技术指导监控2、现场作业人员(1)现场队长1名,负责现场指挥与协调工作;(2)现场技术员2人,负责施工过程中测量放样、标高测量、沉降观测点埋设等现场各项技术工作;(3)试验人员2人,负责路基试验段各项试验数据收集、各项试验测量工作,确保各项试验数据准确;(4)安全员1名,负责工艺性试验过程各种安全、文明检查与指导工作,确保工作场面无障碍物与危险隐患,保证路基施工环境安全、文明;(5)专职记录员1名,负责工艺性试验中需要详细纪录的各种技术参数,
5、确保其真实准确;3.2试验机械及检测仪器表3-2 现场施工机械配备表序号机械名称规格型号单位数量状态用途1挖掘机PC200台1良好挖、装、拌2推土机SD16台1良好初平、稳压3平地机PY165台1良好整平4振动压路机25t台1良好碾压5自卸汽车15T辆10良好运输6打夯机SD15台1良好夯实表3-3 现场测量、检测仪器配备表序号设备名称规格型号单位数量状态备注1全站仪TC402台1合格2光学水准仪DSZ2台1合格3灌砂筒150mm套2合格4电子台秤30KG台1合格100kg5电子天平500g,5000g台1合格10kg3.3填料准备 本次试验段所用填料为设计DK420+000扩堑取土工点的全风
6、化花岗片麻岩AB组填料,由四分部负责开挖装车,我分部提供自卸车运输至施工现场。AB组填料经取样进行室内标准土工试验检测合格,符合设计及规范相关要求。3.4试验前技术培训路基试验段施工之前,项目部组织现场技术、试验、生产、作业班组等相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对试验段施工具体施工工艺、步骤、控制要点、数据收集等相关内容进行细致讲解,进行了路基试验段填筑专项交底会。4路基本体试验段施工及数据收集4.1试验步骤现场采用3种松铺厚度,22T振动压路机进行填筑压实试验,第一层松铺厚度35cm,采用挖机和推土机进行初平,最后用平地机整平,22T压路机首先静压1遍,然后弱振1遍,再强振2遍,进行含水率检测,强振
7、2遍(第6遍)、检测含水率,强振1遍(第7遍),最后强振1遍(第8遍)检测含水率。第二层松铺厚度40cm,碾压和检测频率同第一层一致,第三层为30cm,碾压和检测频率与上两层一样(第三层增加检测K30),本实验主要为确定合适的压实遍数,路基每层强振结束统一静压收光。具体步骤见下表:表3-1 路基本体AB组填料试验段试验检测内容机械 类型松铺厚度填层压实方法及检测试验碾压不检测每碾压1-2遍按规定项目和频次检测重型 压路机35cm1静压1遍、弱振1遍强振1遍强振1遍,检测强振2遍,检测强振1遍,检测强振1遍,检测40cm2静压1遍、弱振1遍强振1遍强振1遍,检测强振2遍,检测强振1遍,检测强振1
8、遍,检测调整层厚3静压1遍、弱振1遍强振1遍强振1遍,检测强振2遍,检测强振1遍,检测强振1遍,检测注:本实验主要为确定合适的压实遍数路基每层强振结束后统一弱振、静压收光。4.2检测项目及标准本次总结仅对路基本体进行工艺性试验总结,根据设计单位提供的填料土工报告,填料为碎石土,为AB组填料,具体检测项目和检测标准见下表:表3-2路基本体填料及压实标准填料压实标准 粗粒土、碎石土A、B组及C组填料(不含细粒土、粉砂及软块石土)或改良土地基系数K30(MPa/m) 130压实系数 K 0.924.3路基本体试验段施工流程填筑应按“三阶段、四区段、八流程”的施工工艺组织施工。所谓“三阶段”:准备、施
9、工、整形验收;“四区段”指“填筑、平整、碾压、检测”;“八流程”指“施工准备、基底处理、分层填筑、摊铺平整、洒水或晾晒、机械碾压、检验签证、路基整形”。 图4-1 “三阶段、四区段、八流程”工艺流程图 4.4路基本体试验段施工数据收集根据试验段施工的试验目的和现场实际情况,我单位在施工过程中,主要对以下项目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1)合适的施工含水率(2)合适的松铺厚度(松铺系数)(3)合适的压实机械和走行速度(4)合适的压实遍数(5)合理的上料、摊铺、平整、碾压机械组合(合适的填筑分段长度)4.4.1压实机械和走行速度现场采用一台22T振动压路机进行碾压作业,压路机挂一挡,静压走行速度控制在3
10、km/h,振动压路机走行速度控制在4km/h。4.4.2上料、摊铺、平整、碾压机械组合由于取土场位于DK420+000扩堑取土工点,运距较远,约15.8km,为了提高填料运输效率,现场组织10台大型运输车辆进行试验段填料运输,每车虚方量约2030方,载重4060吨,路上走行时间约1小时,装卸时间共计约2小时,每天每台车运输4趟,每天填料运输约1000方(虚方)。根据每天填料的进场数量,经过现场调查,填料摊铺采用1台挖机、1台铲车进行填料摊铺作业,整平采用1台推土机、1台平地机,初平采用推土机,最后平地机终平。碾压采用1台25T振动压路机。以上机械设备能够满足长度为200m左右的路基的正常施工、
11、检测。4.4.3其他相关数据收集根据施工方案要求,在符合检测标准的前提下,现场分35cm、40cm,第三层调整层厚为30cm等3种松铺厚度进行数据收集。每种松铺厚度按照表3-1所要求的检测频次和检测内容,收集以下两种资料:(1) 试验检测报告:每层含水率数据、第三层增加检测K30数据。(2) 每层松铺厚度与压实厚度测量数据。4.4.3.1松铺35cm数据收集及结论第一层虚铺厚度为35cm,首先采用水准仪按照设计断面图里程对原地面标高进行测量,每个断面测左、中、右三个点。填料进场后,采用挖机、铲车摊铺布料,推土机初平,平地机终平。碾压时,首先用25压路机静压一遍,然后采弱振一遍,再强振2遍(第4
12、遍),检测含水量,测量第4遍后的填土标高,并计算此时的压实层厚;再强振2遍(第6遍),检测含水量,测量第6遍后的填土标高,并计算此时的压实层厚;再强振1遍(第7遍);最后强振1遍(第8遍),检测含水量,测量第8遍后的填土标高,并计算最终压实层厚。具体数据如下:松铺35cm碾压4遍后试验检测数据松铺35cm碾压6遍后试验检测数据松铺35cm碾压7遍后试验检测数据松铺35cm碾压8遍后试验检测数据松铺35cm松铺厚度与压实厚度测量数据 松铺35cm试验结论:根据对路基试验检测和现场测量结果,本层碾压4遍后,含水率为7.2%,检测结果不符合规范要求;碾压6遍后,含水率达到7.1%,检测结果不符合规范
13、要求;碾压7遍后,含水率达到5.8%,检测结果符合规范要求;碾压8遍后,含水率达到5.4%,检测结果符合规范要求,最佳含水量选择第7遍,最终压实厚度为30.06cm。4.4.3.2松铺40cm数据收集及结论第二层虚铺厚度为40cm,首先采用水准仪按照设计断面图里程对第一层顶标高进行测量,每个断面测左、中、右三个点。填料进场后,采用挖机、铲车摊铺布料,推土机初平,平地机终平。碾压时,首先用25T压路机静压一遍,然后弱振一遍,再强振2遍(第4遍),检测含水量,测量第4遍后的填土标高,并计算此时的压实层厚;再强振2遍(第6遍),检测含水量,测量第6遍后的填土标高,并计算此时的压实层厚;再强振1遍(第
14、7遍);最后强振1遍(第8遍),检测含水量,测量第8遍后的填土标高,并计算最终压实层厚。具体数据如下:松铺40cm碾压4遍后试验检测数据松铺40cm碾压6遍后试验检测数据松铺40cm碾压7遍后试验检测数据松铺40cm碾压8遍后试验检测数据松铺40cm松铺厚度与压实厚度测量数据 松铺40cm试验结论:根据对路基试验检测和现场测量结果,本层碾压4遍后,含水率达到7.1%,检测结果不符合规范要求;碾压6遍后,含水率达到7%,检测结果不符合规范要求;碾压7遍后,含水率达到5.5%,碾压8遍后,含水率达到5.7%检测结果符合规范要求,最佳含水量选择第8遍,最终压实厚度为35.04cm。4.4.3.3调整
15、层厚松铺30cm数据收集及结论第三层虚铺厚度为30cm,首先采用水准仪按照设计断面图里程对第二层顶标高进行测量,每个断面测左、中、右三个点。填料进场后,采用挖机、铲车摊铺布料,推土机初平,平地机终平。碾压时,首先用25T压路机静压一遍,然后弱振一遍,再强振2遍(第4遍),检测K30及含水量,测量第4遍后的填土标高,并计算此时的压实层厚;再强振2遍(第6遍),检测K30及含水量,测量第6遍后的填土标高,并计算此时的压实层厚;再强振1遍(第7遍);最后强振1遍(第8遍),检测K30及含水量,测量第8遍后的填土标高,并计算最终压实层厚。具体数据如下:松铺30cm碾压4遍后试验检测数据松铺30cm碾压
16、6遍后试验检测数据松铺30cm碾压8遍后试验检测数据松铺40cm松铺厚度与压实厚度测量数据松铺30cm试验结论:根据对路基试验检测和现场测量结果,本层碾压4遍后,含水率值达到7.2%、K30平均值达到152,检测结果不符合规范要求;碾压6遍后,含水率值达到7.1%、K30平均值达到153,检测结果不符合规范要求;检测结果符合规范要求;碾压8遍后,含水率值达到5.8%、K30平均值达到153%,检测结果符合规范要求,最佳遍数为第8遍。压实厚度为25.02cm.5.路基本体第三方检测根据要求,我单位已将自检频率和自检数量上报建设单位委托的第三方检测单位(甘肃交达工程检测有限公司),2016年5月6
17、日,第三方检测单位对我单位所施工的肥东站DK404+220DK404+416段路基本体试验段进行随机抽检,抽检结果均符合设计规范要求。具体抽检照片如下:6、路基本体试验段总结和参数确定6.1试验总结根据本次路基本体试验段施工,总结如下:1、 松铺厚度30cm时,最少碾压遍数为8遍,最佳含水率5.8%,最后压实厚度为25.02cm,压实厚度较小,施工过程中功效比较低。2、 松铺厚度35cm时,最少碾压遍数为7遍,最佳含水率5.8%,最后压实厚度为30.05cm,碾压遍数、最佳含水量及压实遍数等参数均合适。3、 松铺厚度40cm时,最少碾压遍数为8遍,最佳含水率5.7%,最后压实厚度为35.03cm,虽然最后检测符合规范要求,但压实遍数较多,并且压实厚度大于规范要求的30cm。6.2参数确定根据试验总结,选择松铺厚度为35cm的数据作为最终数据,确定各项试验目的参数如下:1、合适的施工含水率:5.8%;2、合适的松铺厚度(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三班主任班级团建活动计划
-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的课堂互动设计
- 智能交通系统在2025年城市交通拥堵治理中的智能交通管理优化分析报告
- 三上语文教研组暑期培训计划
- 康复医疗服务质量与安全培训计划
- 小学数学课堂活动教学计划
- 初中理化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 制造企业年度安全生产监督计划
- 人教版小学数学课堂管理计划
- 旅游代理公司开业推广计划
- 历代书法名作赏析课件
- 质量整改通知单(样板)
- 装配作业指导书
- 建设工程成本计划与控制课件(原)
- IPC-A-610国际标准中英文对照(doc 17)
- 《陕文投应聘表格》word版
- 建设工程围挡标准化管理图集(2022年版)
- (完整word版)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
- 《新概念英语》第一册单词表
- 半泽直树日语字幕台词(一)
- 拌和站地基承载力及抗倾覆计算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