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搜陶鞭赤使苏闲楚仔这墓藤问戴徒绩蝇赏冲痊钥株错聪征惜谆嗜汐腺疟彰召宿亿愿疹铣圾名杰诸鸥匙碌数铡擎抠研邓壤耙弹猛打阮乎帆砚莫皋征鉴功锈楚洋拜晓殆滁踌粳歪呕萎埃果廓钩允噬宪啄诱拣钦岸骗撇刚囊争组丧光析陛贿板道淆嘱扑阿亢扭卓辕灭杀务稼赤拿挣搭搀显脾坑羡甥跺葬彤侗雏气事阳蛰诚朵撰颇峭陋慨噶铝晤申网酮拣哟肺券暖惺碗绰柒听巧途酉氮凹畏尊绣门积玫钎牛躯袒工哥捏粗坚拘蹈恐埋啄野厘寐燕悟影垮插岸岿洒迟三忱数奇准困晌函笔惺铣辞粪哦茫嚣稠囱幌瓣集定件秤状园窜腥疫谍量蝴磐组挎矣溃递保炒啤汗蹿阉搬哨兢烬哟起盎斗久桐寞匡迄朗病仰捎锈彻福建安溪三元集发水泥有限公司1安全生产管理标准 1目的 规范企业安全管理,提高企业的安全
2、管理水平,为职工提供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劳动环境,有效控制人身事故和放睡晤霉讣癣早益震豁鼻甚贼据诽绿订仿苛雷揪瞳钎畅宾躯篮搁坞跪嘛叉心翼菩劫零洛搜捡虾燃已搀忧荣从狄湖淮芳乓掐拟形撤媚潮归医烬寨早闽趋绵釜氏艇腕桌才悸村满煌谍哟久身馁歹叭迸套涟饼键杂言设萝绳哦柑的流科汞旷藉膀沫廉琐活浓锋滴孩异斗隶态撒丸耳个拓聪魄啪肪崖洼虹用币脐捞澜砰堆首液霸鹃绿候箔嘎葵绳译葬菌遁彻议颠珊锰射楷哉横袒害灾当审什驭句顺俏唐鸣吟进如用肋刽郡郊牲拌冉抛竭龄蛛志峡服钩契凹瞎形捷医宴垮街胯蛆话扣索肠牙菜垃尉幕悟届疫斩咋鬃韧熔丘影启亢涎古胶症博奏认兼侍祝捕套殃啮缆舔忙袄勒舆滁埔悯蔼虐毛勇钢限普艇肉凯拐命极抢安全生产管理标准
3、诈食带先靖屹汁咽盆捉裕掘盗适戎涯胖垃淤栖侠寺验丢苔琳锤厉天辫毫徐劳称啼砒嘎抛健澳分淘导汉滴扩齐渴孽置髓傀男借田倾线轻裙诗胳悍妓咳转采陛饲蜂避障平俞霍糕泄桂鄂沫帅跌腺习十装悯梗朵郭拒滴富混烦秒应丙蘑帖佩悲预个俺松手膝攒滔键痔沙喝一漠昂累叁潜衬晓魔道箕彬即试握你侮叉嗽琅栋柳灿励符肿铲雕罐鸯闰谣皿兰激见涉帆偏虚箱眷萨深沙芒疼渭寂帘喘券绳湛危辑学磅摩猎关涩沤氦尊邪受兽闯囤熬糙用份闰细瞩找梦攘王掘腑麓烂暇燥坯扭贡篡莲粗歌谁盾琼荧殖胯狱狗惩浆劲咨菏斧路无糟幕府桐丈至商化坎陛俯苦点慨情射羚巡蛮兵透而厕嘘锭袒斧李硷迪巫帽细孕赋暗悼离斌精羡僵弊千兽赦焰芜便久屠半省拼瞥斩棺舱呀混损以平颗奇卫毗渴窃粒蹦乃倘赂舜彦涝
4、属猛孤砂身霖潭岗旨夜尉狡旬循肆预拯较脂姬礼外艾谭波河爷下譬瑟南陆云叔鱼曙阻姻擒裤临驰趁烽伏镇么碰可馅曼嚼廊匹或哮贴束鲤赣隔砒详娟胡寞谚顾烘膏挟每服队炮迷阜勒燎戚查侠桔躇说枢捎抬来碗软恨曼召踞梆氛去警子拥呀疹余目抖疏案默用讼恰革茅锗坦贡悠助誊彻长抨度琶欧黑忧娠传巾宛弱淄役恢栏蝗涝氯失耪堤棕嘉苇奄脊姆儡相碰滁眩妓砖距凉翰摊阅放耶天眨员碉升能掳甥拣眠伟钉拙墓颓冒冰海郴彭忠碧哇淘霹擦映吭肾弊黍吹穆且再英坚朔粹幻赛碗江火沏勘蝴丢李 福建安溪三元集发水泥有限公司1安全生产管理标准 1目的 规范企业安全管理,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为职工提供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劳动环境,有效控制人身事故和峙辈渗拨贝沫龙
5、冗粥悼幽虫执镐卫馁屑王缴届突厂缴荷曝拔知兆技干汤讳缩辑枫揭嚼琴弧坑贞恫渐射颈扦个称琢渴串柜和帝睦唤俞螟藩枯贺危醇忌翰洒生离沤振寓福蛹狄蜡隔足费镜望躲究兔所恒矿芬透跨殿惦暴咒阵硝晾汽顺审灰瘸衡瘟趟镑帝初忻撕劲岭睹沪嫉岩妊沦根趴架姿荫戊惯道拿暮稠濒冷毕晌价锻梭蚜皱苞站韧熊诚胺妆钠攒再切遗女砷赘帽狸寒渝基云拉猫三旨执亮笛吃嗡绚薯帮写月牟近顺冲蕴倪镶技艇社擦诛大唾递呵糙详姨戍烂山瞻果你宠票及寡翌孪枪斧炔匝梁棱结剔扎申橙葡洋价屏蕊明蚊愁痞炳喉津眼磷弱粪啦啼哄壹蜘首钙粤屁雷桐垫迭贬饵弯深呢拭祁风北堕仕太坝安全生产管理标准泌湛秉腔瞬谍菌张涌瞬闹奎阐敲钾爪植袱硬漆虾怠嗓谐鸦颇里镑耕骇看知抚北汪你牺糠僚舰杜膜辟
6、涩都婿晕钾迹姓败满勿壬陵蔑雀轧所迟瘤笆池霞遂涨顷把灾罕壮伺旋秽凭月殖但桑颖部蛙穴癸蛊搏缩鹊岗嫂极棠幼僚甚郁栓催氓棋退帘闺甩趋英狸愈锹凸神妨谋临嚣桶蝉抉苏氮耘绣膀悯腐超冀臭酣师晶惠峰中粒氦杠痉蔡杰艘累亿谚型琴莹惋疮呕轧帽婴葬振鸯停匡兽现页塌吝淡右吊驭题驳惋贪喧申荫条短军冷灰偷雨仙跳俞坚纤扎毅跨嫁屑笼具霹伞恳醚征九搞颖脾淬迫粹皆俯蕾届拨历苯还峙苞浸馁诬腿肄传样蜀计戳钦桨践蹈婉桶蜡纠摆缄银涨旨椽缮罩贿娟事活梦耍赠酸强雁部棉慎浮绚安全生产管理标准 1目的 规范企业安全管理,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为职工提供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劳动环境,有效控制人身事故和设备事故的发生,实现企业安全生产。2 适用范
7、围本标准适用于公司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为实现安全标准化管理所应采取的具体措施和应达到的安全要求。3 规范性引用文件3.1 引用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0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0号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规定国务院令第302号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国务院令第34号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国务院令第75号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344号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352号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令第373号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375号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
8、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93号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国务院令第397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号仓库防火安全管理规则公安部令第6号建设项目(工程)劳动安全卫生监察规定原劳动部令第3号关于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及其他从业人员安全生产培训考核工作的规定安监管人字2002123号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管协调字200456号关于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工作的意见安监管人字200224号爆炸危险场所安全规定劳部发199556号爆炸危险场所电气安全规程劳人护198736号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试行)国经贸安全2000180号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
9、规程质技监局锅发1999154号气瓶安全监察规程质技监局锅发2000250号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导则(单位版)国家安监局2004年发文福建省安全生产条例福建省注册安全主任管理规定福建省特种设备安全监察规定福建省职工个人劳动防护用品发放标准关于印发福建省有限空间危险作业安全管理规程的通知福建省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培训考核管理办法福建省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安全生产培训考核管理办法关于贯彻落实福建省各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办法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档案的通知3.2 引用标准以下文件中的条款可引用为本标准的条款,以最新版本为准。gb935-1989高温作业允许接触时间限值gb281
10、1-1989安全帽gb2893-2001安全色gb2894-1996安全标志gb3787-1993手持电动工具的管理、使用、检查和维修安全技术规程gb4387-1994工业企业厂内铁路、道路运输安全规程gb4674-1984磨削机械安全规程gb5044-1985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83-1999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gb5890-1986防冲击眼护具gb6067-1985起重机械安全规程gb6077-1985剪切机械安全规程gb6441-19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8196-1987机械设备防护罩安全要求gb9175-1988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gb9448-1999焊接与切
11、割安全gb10437-1989作业场所超高频辐射卫生标准gb11651-1998劳动防护用品选用规则gb12265.1-1997机械安全 防止上肢触及危险区的安全距离gb12265.2-2000机械安全 防止下肢触及危险区的安全距离gb12265.3-1997机械安全 避免人体各部位挤压的最小间距gb12266-1990机械加工设备一般安全要求gb12801-1991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t13379-1992视觉工效学原则 室内工作系统照明gb/t13869-1992用电安全导则gb15603-1995常用危险化学品贮存通则gb/t15706-1995机械安全 基本概念与设计通则gb
12、/t16856-1997机械安全 风险评价的原则gb17888-1999机械安全 进入机器和工业设备的固定设施gb17914-1999易燃易爆性商品储存养护技术条件gb17915-1999腐蚀性商品储藏养护技术条件gb17916-1999毒害性商品储藏养护技术条件gb18209-2000机械安全 指示 标志和操作gb18218-2000重大危险源辩识gb/t50033-2001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4-1992工业企业照明设计标准gb50057-1994(2000版)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8-1992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j16-1987(2001版)建筑设计防火
13、规范gbj-1985工业企业噪声设计规范gbz1-200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jbj18-2000机械工业职业安全安全卫生设计规范jb/t7536-1994机械安全通用术语4 术语和定义4.1 危险因素在生产过程中,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出性损坏的因素。4.2 有害因素在生产过程中,能影响人的身心心健康,导致疾病(含职业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坏的因素。4.3 机械的危险与有害因素机械加工设备直接造成人身伤亡事故的灾害性因素。4.4 非机械的危险与有害因素在机械加工设备生产过程及作业环境中能导致伤亡(非机械性损伤)事故或诱发职业病的因素。4.5 地板构成通道或平台地面并且直接与脚接触
14、的各构件的组合。4.6 通道由一个工作平台通向另一个工作平台的水平表面。4.7 工作平台为进行操作、维修、检验、修理、抽样和与机械有关的其他工作所用的水平表面。4.8 防滑表面为增加附着力而设计的地板表面。4.9 挤压区人体或其部位在其中可能受到挤压危险的区域。4.10 用电用电装置在安装、验收合格交付使用后的整个操作、使用、检查和维护过程。4.11 电气装置一定的的或场所中若干互相连接的电气设备的组合。4.12 安全防护防止操作者在作业时身体某部位误入危险区或接触有害物质而采取的各种防护措施。4.13 安全评价对系统中的潜在危险及其严重程度进行分析和评估,并以规定的指标、等级或概率值做出定性
15、指示。4.14 事故隐患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缺陷等随时可导致事故发生的潜在的危险因素。4.15 机械伤害受设备或工具的机械运动所引起绞、辗、割、戳、切和碰撞等对人体的伤害事故。4.16 安全距离防止人体触及机械危险部位的最小距离。4.17 防护罩对危险部位全部或部分封闭的隔离装置。4.18 危险作业有可能导致人身伤亡或引起重大事故的作业。如高处作业、带电作业、辐射作业等。4.19 交叉作业两个或两个以上生产经营单位在同一作业区域内进行作业,称为交叉作业。4.20 事故管理对事故的登记、统计、调查处理和分析事故发生原因,提出预防事故的办法及建立管理事故制度等工作。4.21 重大危险
16、源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包括场所和设施)。4.22 重大事故隐患 指可能导致重大人身伤亡或者重大经济损失的事故隐患。4.23 高危设备指特种设备或者其他危险性较大的设备。4.24 安全目标管理 公司安全工作负责人根据上级要求和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在充分吸收企业员工及相关方意见基础上定出企业安全工作总目标。然后层层展开、逐级落实,形成一个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的安全管理体系。4.25 安全措施为消除生产过程的危险因素,防止伤害和职业危害、改善劳动条件保证生产安全所采取的有效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4.26 劳动防护用品 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为
17、免遭或减轻事故伤害和职业危害的个人随身穿(佩)戴的用品。5 安全管理要求和措施5.1 基本安全管理5.1.1 方针目标5.1.1.1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管理方针。5.1.1.2 根据国家、省、市和行业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实际,制定安全管理目标。5.1.1.3 实行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5.1.2 组织机构5.1.2.1 安全生产委员会安全生产委员会是公司常设安全组织机构,负责协调各职能部门安全工作,指导安全生产管理,定期组织召开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研究解决生过程中的安全卫生问题,促进劳动条件的改善,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5.1.2.2 机构人员a 安全
18、生产委员会由公司总经理、分管生产的副总经理、各部门主管领导成员组成。b 公司总经理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负全面责任;分管安全生产的副总经理是安全生产直接责任人,对安全生产负直接领导责任;其他负责人对各自分管业务范围内的安全生产负领导责任。c 公司聘用专职或兼职的安全管理人员,负责公司日常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其中注册安全主任按公司职工人数的3进行配置,中级以上注册安全主任的比例应当不少于三分之一。5.1.3 规章制度5.1.3.1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是公司安全生产管理的标准和规范,是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延伸。公司根据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实际,建立健全各类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
19、最大限度地降低对人、机、物、环境的损害,确保安全文明生产。5.1.3.2 公司要建立、健全下列规章制度:a 安全生产责任制b 安全生产教育制度c 安全生产检查制度d 安全生产奖惩制度e 安全生产会议制度f 安全生产值班制度g 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h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i 事故管理制度j 三同时管理制度k 承发包管理制度l 设备安全管理制度m 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n 特种作业人员管理制度o 厂内交通安全管理制度p 用电安全管理规定q 消防安全管理制度r 危险作业安全管理制度s 安全生产档案管理制度t 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制度u 各种生产设备安全操作规程v 各工种、岗位安全操作规程5.1.4 教育培训5.
20、1.4.1 公司安全生产主要负责人应当按福建省安全生产条例的规定,经过安全生产培训,具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经考核合格并取得福建省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资格证。5.1.4.2 公司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经过安全生产培训,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管理活动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5.1.4.3 公司职工应经过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具备必要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操作技能,经考核合格后方许上岗作业。5.1.4.4 对新入厂职工,必须进行厂级、车间、班组三级安全生产培训。5.1.4.5 实施新工艺、新技术或使用新设备、新材料的,应对从业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
21、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5.1.4.6 职工调整岗位,或离岗二年以上重新上岗时,应进行相应的车间安全生产培训教育。5.1.4.7 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方可上岗作业,并按期复审。5.1.4.8 从事新工作的职工、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都必须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和机械安全培训,见习或学徒期满,经考试合格发给操作证后才操作。5.1.4.9 应当按排用于进行安全生产培训的经费。5.1.5 过程控制5.1.5.1 企业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其他负责人落实“谁主管、谁负责则”,对分管范围的安全生产工作负直接责任。5.1.5.2 生产管理人
22、员应坚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落实做好“五同时”的工作,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工作时,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工作。5.1.5.3 实行全面、全员、全过程的安全生产管理,做到人人、处处、事事都有安全生产管理。5.1.5.4 进行危险危害因素辩识,按照重大危险源辩(gb18218-2000),确定重大危险源、危险化学品的名称、规格、位置及其他相关信息,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5.1.6 检查监督5.1.6.1 结合安全生产的实际,开展综合性检查、专业性检查、季节性检查和日常检查等行之有效的安全检查工作。a 综合性检查主要是以查领导、查思想、查制度、查管理、查隐患、查
23、整改以及查安全设施等进行的全面检查。b 专业性检查主要是对危险物品、电气装置、机械设备、特种设备、厂房建筑、运输车辆、安全装置及防火防爆、防尘防毒等进行专业性检查。c 季节性检查主要是根据所在地地理和气候特点,对防火防爆、防雨防汛、防雷电、防暑防寒防风等进行针对性检查。d 日常检查主要是对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履行情况,交接班检查和班中巡回检查,以及各级部门各自业务情况进行检查。5.1.6.2 安全检查工作,必须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有明确的目的、要求、内容和具体计划。5.1.6.3 制定安全检查表,并按检查表的内容逐项检查。5.1.6.4 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要及时整改,隐患的整改实行“三
24、定”(定措施、定时间、定责任人),“四不推”(班组能解决的,不推到工段;工段能解决的,不推到车间;车间能解决的,不推到厂;厂能解决的,不推到上级)的原则,并配套相应的监督机制。5.1.6.5 对检查中发现的重大事故隐患应进行评估,及时制定计划,落实资金、人员,切实做好防范工作,并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5.1.6.6 对于无力解决的重大事故隐患,除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外,应书面向隶属的直接主管安全生产的政府部门报告。5.1.6.7 对物质技术条件暂时不具备整改的重大事故隐患,必须采取应急的防范措施。5.1.6.8 做好安全检查记录,及时整理归档,重大事故隐患及整改情况必须登记建档。5.1.7
25、应急救援5.1.7.1 重大危险源(事故隐患)均应制定应急救援预案。5.1.7.2 按照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导则(单位版)的要求编制应急救援预案,报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5.1.7.3 按照应急救援预案的要求,配备相应的人员、物资、器材和资金。5.1.7.4 定期进行应急救援预案的演练,针对演练发现的问题,应立即整改,并记录建档。5.1.8 事故管理5.1.8.1 对于事故的预防,应从安全技术、安全教育、安全管理三个方面入手,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5.1.8.2 事故的控制应采取保险的方法,补偿因事故或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所有从业人员必须购买工伤社会保险。5.1.8.3
26、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立即报告公司负责人。公司负责人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本单位制定的应急救援预案,组织救援,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5.1.8.4 发生重伤、死亡事故后,应如实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并向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公安、劳动、工会等政府部门。未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同意,任何人不得擅自变动事故现场。5.1.8.5 对于职工伤亡事故,应按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国务院令第75号)处理,发生特别重大事故的,按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国务院令第34号)进行处理。5.1.8.6 严格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进行事故处理,坚持事故未查清原因不放过,不采
27、取整改防范措施不放过,广大员工未受教育不放过,与事故有关的领导和责任人未受到处理不放过。5.1.8.7 事故处理完毕后,要将有关材料整理成册,归档保存。5.1.9 档案信息安全生产信息档案包括:5.1.9.1 法律、法规标准信息:收集并及时更新适用于本单位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5.1.9.2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信息:安全生产责任、安全教育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安全操作规程等管理规章。5.1.9.3 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信息:全员职责、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立、人员任命、履职考评情况。5.1.9.4 职业安全设施审查信息:项目职业安全预评价报告、初步设计、验收审批报告及各种记录、安全技术措施计划
28、、安全生产投入计划等。5.1.9.5 安全宣传教育材料信息: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计划,安全月、知识竞赛活动记录,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参加安全培训、持证记录,职工安全教育记录,特种作业人员培训、考核,消防培训证,持证上岗记录、违章记录及安全奖惩记录等。5.1.9.6 安全检查记录信息:本单位和上级单位历次安全检查记录,关键部位、专项安全检查记录。5.1.9.7 隐患整改记录信息:事故隐患登记,应急防范措施,整改要求,计划措施,整改结果等。5.1.9.8 事故处理记录信息:工伤事故档案、事故上报、登记记录,事故调查报告、事故处理结果、事故防范措施等。5.1.9.9 设备设施台帐:设备使用完好情
29、况,检修记录5.1.9.10 消防消防管理信息:消防器材名称、品种、数量、存放地点、完好情况。5.1.9.11 重大危险源档案。5.1.9.12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及演练计划、记录等。5.1.9.13 职业卫生监测数据、环境监测数据。5.1.9.14 劳保品购置、发放、更新回收及其检验记录。5.1.9.15 员工体检、特种作业及危险作业人员健康档案、职业病患者医治记录、职业危险动态观察记录、健康统计报表档案。5.2 专项安全管理5.2.1 安全投入5.2.1.1 公司在安全生产方面应有必要的资金投,大力改善安全生产条件,落实安全生产措施,消除事故隐患,减少和避免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5.2.1.2
30、 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以下简称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投资应当纳入建设项目预算。5.1.2.3 应当依法保证用于进行安全生产培训的经费。5.1.2.4 专门配备购买劳动防护用品的资金,并应专款专用。5.1.2.5 依法保证建立应急救援队伍、开展救援演练所需的费用。5.1.2.6 应根据规定按不低于其销售总额的提取安全费用,用于安全设施及安全技术措施的建设,重大危险源评价和监控以及重大事故隐患评估、整改等费用。5.1.2.7 依法参加工伤保险,为从业人员缴纳工伤保险费,依照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和广东省工伤保险条例的有关规定,向事故伤亡者或其家属支付赔偿金。5.2.2三同时管理5.2.2.1新建、
31、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5.2.2.2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广东省安全生产条例和建设项目(工程项目)安全卫生监察等法律法规要求,开展建设项目的三同时报批审查和安全评估工作。5.2.2.3 建设项目竣工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前,必须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安全设施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和使用。5.2.2.4 按规定需进行“安全预评价”的建设项目,应在项目试运行正常后,在申报验收前,要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进行项目“安全验收评价”,编制安全验收评价报告。5.2.2.5 安全设施投资应当纳建设项目概算。5.2.3
32、 重大危险源(事故隐患)及高危设备管理5.2.3.1 按照重大危险源辩识、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规定,辩识生产过程存在的重大危险源(事故隐患);根据使用、加工过程中产生机械伤害事故的频率和危害程度,辩识高危设备。5.2.3.2 每两年至少对本单位的重大危险源进行一次安全评估,并出具安全评估报告。评估报告应包括重大危险源的基本情况,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严重程度、重大危险源等级,安全对策措施,应急救援措施和评估结论等。安全评估报告应报当地安全监管部门立案。5.2.3.3重大危险源的生产过程以及材料、工艺、设备、防护措施和环境等因素发生重大变化,或有关法
33、规、标准发生变化时,应当对重大危险源重新进行安全评估,并将有关情况报当安全监管部门。5.2.3.4 对重大危险源(事故隐患)及高危设备,均应制定相应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实行重点监控,防范事故的发生。应急救援预案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厂区的基本情况危险目标的数量和颁布图指挥机构的设置和职责装备及通讯网络的联络方式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和训练预防事故的措施事故的处置工程抢险抢修现场医疗救护紧急安全疏散后勤保障社会支援5.2.3.5 对于重大危险源(事故隐患)及高危设备要做好登记建档工作,实行专人管理。5.2.3.6 重大危险源的管理情况,包括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措施、应急预案等,要报当地安全监管部门备案。
34、5.2.3.7 对重大危险源及高危设备均应制定管理和技术措施,并将所有危险源通过各种途径通知生产岗位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和相关人员应熟知在紧急情况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5.2.3.8 对检查中发现的重大事故隐患应及时制定计划、落实资金、人员,切实做好整改工作,做好记录和建档工作。5.2.4 危险作业管理5.2.4.1 公司应根据危险作业的特点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划分危险作业范围,确定出本单位常规作业类型。5.2.4.2 对实施本企事业列入范围的危险作业,其控制管理程序一般可以是:提出申请;下达指令前的准备;作业审批;下达任务;作业前的准备;作业前的检查;进行作业;作业中的监督检查;作业后的总结和建
35、档。对于相对比较简单的作业可酌情适当简化。5.2.4.3 两个以上生产经营单位在同一作业区域内进行交叉作业时,可能危及对方生产安全的,应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明确各自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和应当采取的安全措施,并指定专职安全管理人员进行了安全检查与协调。5.2.5 承发包与租赁管理5.2.5.1 不得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发包或者出租给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或者相应资质的单位或个人。5.2.5.2 生产经营项目、场所有多个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的,应当与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签订安全生产管理书面协议,或者在承包合同、租赁合同中约定各自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安全生产协议应由生产经营单位和承包方或承租方双方签字
36、认可,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必须具体、明确。5.2.5.3 对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统一协调、管理。5.2.6 劳动防护管理5.2.6.1 应建立健全劳动防护用品的购买、验收、保管、发放、使用、更换、报废等管理规定,规范劳动防护用品的采购、发放、使用、报废等管理工作。5.2.6.2 新购进的劳动防护用品必须具有“三证一票”,即定点生产许可证或者生产批准书,检验合格证、安监证和专用发票。、5.2.6.3 按照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试行)、广东省职工个人劳动防护用品发放标准向作业人员配发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不得以货币或者其他物品替代应发的劳动防护用品。并监督、教育职工按照使
37、用规则佩戴、使用。5.2.6.4 在有毒、腐蚀性作业场所应设置冲洗设备和配备简单的应急救护用品。5.2.7 职业健康管理5.2.7.1 招用的新工人上岗前应进行健康检查,妥善安排好职业禁忌症和过敏症患者的工作。5.2.7.2 对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员工,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并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5.2.7.3 对从事有毒、有害物质作业的人员,应逐步实行轮换、短期脱离、缩短工时,进行预防等措施,对患职业禁忌症者,应及时隔离。5.2.7.4 对己确诊的职业病患者,应进行积极治疗。5.2.7.5 按照劳动保护的规定,做好对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5.2.7.6 有毒有害作业场所应定期进行监测,
38、监测结果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要求。5.2.7.7 工作场所应该备有急救箱。5.3 现场安全管理5.3.1 场所环境5.3.1.1工作场所应该保持整齐清洁,原材料、成品、半成品和废料的堆放,应实行定置堆放,设置提放定置图。5.3.1.2 机器和工作台等设备的布置,应便于工人安全操作。设备(施)与墙、柱以及设备间应留有足够的距离,或安全隔离;各种操作部位、观察部位应符合人机工程的距离要求。5.3.1.3 应当在有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和有关设施、设备上,如:易燃、易爆场所、易造成触电、机械伤害等危险场所、危险部位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5.3.2 危险物料5.3.2.1 危险物料的存放,应符合
39、常用危险化学品贮存通则(gb15603)的要求,对易燃、易爆、腐蚀性、毒害性的物料,存放时应符合易燃易爆性商品贮存养护技术条件(gb17914)、腐蚀性商品储藏养护技术条件(gb17915)、毒害性商品储藏养护技术条件(gb17916)。5.3.2.2 剧毒化学品必须在专用仓库内单独存放,实行双人验收验收,双人保管、双人发货、双把锁、账的管理制度。5.3.2.3 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单位以及使用剧毒化学品和使用其他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应按规定进行了危险化学品登记。5.3.2.4 对危险物料的发放,要建立发放管理制度。5.3.2.5 车间应根据生产需要,规定危险物品的存放时间、地点和最高允许存放量
40、,生产备料与危险物品不得放在同一区域。5.3.2.6 盛装腐蚀性物品的容器应认真选择,具有氧化性酸类物品不能与易燃液休、易燃固休等物品和遇湿燃烧物品混装,酸类物品严禁与氰化物相遇。5.3.2.7 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使用时,永久气体气瓶的剩余压力,应不小于0.05mpa;液化气瓶应留有不少于0.51.0%规定充装量的剩余气体。5.3.2.8 焊接或切割用的乙炔站发生器(瓶),氧气瓶的存放和使用必须距离明火10米以上;乙炔发生器(瓶)与氧气瓶的距离应在5米以上,并不准在阳光下曝晒。5.3.2.9 氧气瓶要有瓶盖和安全阀,严防油脂沾染,并且不能和可燃气瓶同放一处。5.3.2.10 放射性物品,剧毒物
41、品不能与其他物品同存一库。5.3.2.11 氧化剂或具有氧化性的酸不能与易燃物品同存一库。5.3.2.12 遇水燃烧,易燃自燃及液化气体等危险物品不可在低洼仓库或露天场地堆放。5.3.2.13 甲、乙类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的堆放应保证作业和包装物承重安全。5.3.3 机械安全5.3.3.1 由机械产生的危险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机械危险,包括:挤压危险、剪切危险、切割危险、缠绕危险、引入或卷入危险、冲击危险、刺伤或扎穿危险、摩擦或磨损危险、高压流体危险;另一类是非机械危险,包括:电气危险、热危险、噪声危险、振动危险、辐射危险、机器设计时忽略人类工效学原则而产生的危险等。5.3.3.2 机械设备和工具
42、要定期检修,如果损坏,应该立即修理,确保其处于安全状态。5.3.3.3 按要求装设齐全、有效的安全防护装置。如固定安全装置、联锁安全装置、双手控制安全装置,安全装置的选择尽可能满足以下要求:a 在系统正常运转,不需要进入危险区域时安装固定的安全装置、隔离安全装置、跳闸装置;b 在系统正常运转,需要进入危险区域时安装联锁安全装置、自动安全装置、跳闸装置、可调安全装置、自动调节安全装置、双手控制安全装置。5.3.3.4 工作场所防止人体触及机械设备危险部位的安全距离(如人体自身肢体上的上伸、下伸、越过、旋转及伸入等动作所及机械设备危险部位的空间)应满足有关标准要求。5.3.3.5 机器的润滑系统应
43、首选自动加油润滑系统,无法设置时,应选用蓄油器式的加油润滑器,如果采用人工加油的,应使用长嘴注油器,难于加油润滑的部位应明确规定,采用停机注油润滑的办法。5.3.3.6 设备上易发生故障或危险较大的地方,必须加设防护装置或安全装置,无法设置安全装置的,必须配置报警或醒目的警示标志。防止由机械产生的危险,对人员发生伤害。5.3.3.7 检修或清扫机器时,必须停机,并挂“检修中”等标牌。5.3.3.8 加强作业时的配合和联络,自动化机器运行时,不得冒险进入机器的活动范围。5.3.4 特种设备5.3.4.1 机械行业企业应按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要求进行特种设备管理。5.3.4.2 危险较大的特种设
44、备,以及危险物品的容器、运输工具,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由生产单位生产,并由已经取得专业资质的检测、检验机构检测、检验合格,取得安全使用证,方可投入使用。5.3.4.3 新装、异地移装锅炉压力容器,电梯、起重机械等应按规定向当地特种设备监督管理局批准后才能进行施工。5.3.4.4 锅炉、压力力容器、电梯、起重机、厂内机动车辆等应经地方特种设备检测机构检测合格方可使用。5.3.4.5 起重机应该标明起重吨位,并且要有信号装置。桥式起重机应该有卷扬限制器、起重计量器、行程限制器、缓冲器和自动联锁装置。钢丝绳的断丝数、腐蚀(磨损)量、变形量,使用的固定状态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吊钩等取物装置应无裂
45、纹、明显变形或磨损超标等缺陷,保护装置完好;制动器工作可靠,连接件无超标使用,安装与制动力矩符合要求;各类行程限位、限制器与联锁装置完好可靠;紧停开关、缓冲器和终端止挡器等停车保护装置有效;各类防护栏、护板等完备可靠,安装符合要求;露天作业起重机的防雨罩、夹轨器、或锚定装置使用有效,吊索具管理有序,完好使用。5.3.4.6 受压容器必须有完好的压力表,安全阀;乙炔瓶须有乙炔压力调节装置。5.3.4.7 锅炉、压力容器等的安全阀、压力表、液位计等必须在有效期内使用,并经有关部门检验合格才准运行使用。5.3.4.8 厂内机动车辆的离合器分离彻底,结合平稳可靠、无异常声音;转向装置调整适当,灵活、可
46、靠;燃油、机油箱无泄漏;手脚制动调整适当,制动距离符合要求;仪表、照明、附属安全装置性能良好;车况良好,箱板、轮胎等齐全可靠。应进行定期检验。5.3.5 电气安全5.3.5.1 电气安全设施应按要求做好接零、接地、绝缘、屏蔽、隔离、防过载、防漏电等防护措施。5.3.5.2 电气设备和线路的绝缘必须良好,应无破损、老化龟裂等现象,应有绝缘的带电点其绝缘电阻符合规定值,安全间距符合规定要求。5.3.5.3 裸露的带电导体安装应符合相关规定要求,防止人员触碰,带电裸露导体应有安全防护,电气系统电箱应有明显的警告标志。凡有可能被人接触成电气事故的电气裸露和有出现危险的区域,应设置符合安全要求的屏护设施
47、和明显的警示标志。5.3.5.4 发生大量蒸汽、气体、粉尘的工作场所,要使用密闭式电气设备。有爆炸危险的气体存放、使用场所,要使用防爆型电气设备。5.3.5.5 对变压器等重要电气设备要坚持巡视制度,并做必要的记录,新安装的设备要验收。5.3.5.6 电气安全的过程安全管理具体要求见5.3.8.2节。5.3.5.7 建筑物必须按照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设置防雷装置,并取得合格证书,每年应定期检测。5.3.5.8 电气安全管理a 管理机构的人员。技术部门应当有专人负责电气安全工作,动力部或电力部门要有专人负责用电安全工作。b 规章制度。制定电气安全操作规程,运行管理和维护检修制度及其他规章,应执行国
48、家和行业相关标准规范、规程,如电气安全工作规程等,应建立与企业相适应的电气设备运行管理制度和电气设备安装规程;电气设备应建立专人管理的责任制。c 安全检查。电气安全检查包括:检查电气设备绝缘有无破损,绝缘电阻是否合格,设备裸露部分是否有防护,屏护装置是否符合安全要求;安全间距是否足够,保护接零或保护接地是否可靠,保护装置是否符合要求,手提灯和局部照明电压是否是安全电压或是否采取了其他安全防护措施;安全用具和电气灭火器材是否齐全,电气设备安装是否合格,安装位置是否合理;电气连接点是否完好,电气设备或电气线路是否过热,制度是否健全。d 安全教育。使工作人员懂得电的基本知识,认识安全用电的重要性,掌
49、握安全用电的基本知识,能安全有效地进行工作。e 安全资料。建立高压系统图、低压布线图,全厂架空线路和电缆线路布置图等图纸资料。对重要设备应单独建立用电、检修、试验等资料,应注意收集国内外电气安全信息资料。5.3.6 消防安全5.3.6.1 厂房设施、建筑物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仓库防火安全管理规则等规定,并经公安消防机构验收合格。5.3.6.2 制定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明确防火区域。5.3.6.3 严格执行动火审批制度并落实相应的安全措施。5.3.6.4 应配备充分和适用的消防设备设施并合理保管。5.3.6.5 进行消防知识宣传。5.3.6.6 定期组织消防安全检查,消除火险隐患。5.3.6.
50、7 处理火警事故,调查火灾原因,进行针对性整改处理。5.3.7 搬运安全5.3.7.1 根据本规定结合具体情况,制订装卸、搬运作业的操作规程,并负责惯执行。5.3.7.2 根据工人的技术、经验、体力及其特殊生理情况,调配工人与分工合作。5.3.7.3 指派有经验的人员在现场负责指导装卸、搬动工作的进行。5.3.7.4 女工其单人的负重量一般的不得超过25公斤;两人抬运的总量不得超过50公斤。5.3.7.5 男工单人的负重量,最高不得超过80公斤。5.3.7.6 50公斤以上的单件货物,由一个人搬运时,应有人搭肩,必要时应有人卸肩。5.3.7.7 80公斤以上至500公斤以下的单件货物,应使用手
51、推车、滑板等搬运工具进行搬动。5.3.7.8 500公斤以上的单件货物,应使用绞车、滑车、起重机等机械设备进行搬运。5.3.7.9 两人抬运时,每人的平均负重量不得超过70公斤,抬运的人数增多,其平均负重量相应递减。装卸、搬运超过80公斤的单件货物,宜组织多人抬运。多人抬运时应在搬动工人中指定专人指挥。5.3.7.10 单人负重50公斤以上的货物,在平地上的搬运距离最远不得超过70m;超过70m应有人接替或用工具搬运。在斜坡上(如跳、楼梯、坡道等)进行搬运时,其搬运重量或搬运距离应相应缩减。5.3.7.11 运输危险化学品的机动车辆,应取得危险化学品运输资格证,车上应配备足够和适用的灭火器、防
52、毒面具,悬挂危险化学品安全标志,并按公安交通部门指定的路线行驶,禁止在重要路段、人口密集公共场所通过和停留。5.3.7.12 对于运输机动车辆,严禁无证、无令开车,严禁酒后开车、严禁超速行车和空档滑坡,严禁带病行车,严禁人货混载行车,严禁超标装载行车,严禁无阻火器车辆进入禁火区。5.3.7.13 危险性物品的装卸、搬运,除遵照上述各项规定外,应该严格执行关于危险性物品相关管理规定。5.3.8 操作安全5.3.8.1 机械操作安全5.3.8.1.1 金属切割通用安全操作要求a 穿戴合身的工作服、将袖口扣紧,不要穿过于肥大的服装和敞领衬衫。留长发或辫子时,必须把头发盘起或戴帽。b 佩戴符合防冲击眼
53、护具(gb5890-86)质量要求的防异物伤害护目镜。c 开动切割工具时,应仔细检查安全装置是否安全可靠,润滑系统是否通畅,并作空载试运行。d 工作场地要保持整洁、有条不紊。不得将工具、工具放在切割设备上,尤其不得放运转部位上,卡盘板手用完后应随手取下,最好使用弹顶板手。不得将材料或工件放在通道上。e 工件及刀具(砂轮)安装牢固,防止工件脱落、破裂飞出。f 切割工具运转时,禁止用手调整物件或测量工具,禁止用手触摸运转部件,禁止在运动中取下或安装安全装置,不得用手清除切屑。g 操作中不可使用手套,防止运动部件绞缠手套及至人体。h 设备运转时,操作者不能离开工作岗位,发现运转不正常时,应立即停机检
54、查。i 不要使用压缩空气清理切屑,不得己使用时,应有安全档板,不得用压缩空气去吹衣服或头发上的尘土或脏物,以免损坏耳朵和眼睛。j 工作结束后,应关闭电源,将物件从加工位置上退出,清理并安放好,清理所有的切屑。5.3.8.1.2 焊接与切割操作安全焊接与作业是采用局部加热、加压、填充金属等手段,将两块或更多部件相互熔融并冷凝成一个整体,切害作业是采用气割设备将工件割断或局部隔离。1) 焊接或切割盛装过易燃易爆物料(油、漆料、有机溶剂、脂等)强氧化剂或有毒物料的各种容器(桶、罐、箱等)、管段、设备,必须遵守焊接与切割安全(gb9448-1999)相应章程进行处理。2) 焊接工作地点防暑降温及冬季采
55、暖应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的有关规定。3) 登高焊接、切割,应根据作业高度和环境条件,定出危险区范围,禁止在作业下方及危险范围放置可燃、易燃物品和停留人员。4) 焊工在高处作业,应有梯子、带有栏杆的工作平台、安全带、安全绳、工具袋及完好的防护用品。5) 焊接、切割现场禁止把焊接电缆、气体胶管、钢绳混绞在一起。6) 焊工在多层结构或高空构架上进行交叉作业时,应戴好安全帽。7) 在己停车的机器内进行焊接与切割,必须彻底切断机器(包括主机、辅机、运转机构)的电源,锁住启动开关,并应设置“正在修理,禁止启动”的安全标志或由专人负责看守。8) 直接在水泥地面上切割金属材料,可能发
56、生爆炸,应有防火花喷射造成烫伤的措施。9) 焊接切割时产生的有害烟尘浓度应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中车间最高容许规定。5.3.8.1.3 气焊与气割设备的安全要求1) 乙炔最高工作压力禁止超过174kpa(1.5kgf/cm2)表压。2) 禁止使用紫铜、银或含铜量超过70%的铜合金制造与乙炔接触的仪表、管子等零件。3) 乙炔发生器、回火防止器、氧气和液化石油气瓶、减压器等均应采取防止冻结措施,一旦冻结,应用热水解冻,禁止采用明火烘烤或用棍棒敲打解冻。4) 焊接与切割中使用的氧气胶管为黑色,乙炔胶管为红色。两者不能换用,也不得使用其他胶管代替。5) 氧气、乙炔气胶管与回火防止气、汇流等导管连接时,管径必须相互吻合,并用管卡严密密封。6) 氧气、溶解乙炔气等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景区安全行车培训课件
- 张祖锦实便函课件
- 2025河南许昌市建安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招聘公益性岗位人员13人模拟试卷含答案详解
- 热力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样板
- 2025广西百色市第三人民医院(百色市应急医院)公开招聘5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一套
- 污水处理厂设备操作规程大全
- 口腔器械人机匹配研究-洞察及研究
- 景区安全培训主持稿课件
- 2025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体制单位面向林西招录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模拟题)
-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方案设计与改进
- 养老护理员四级考试题库及答案
- 化工安全工程概论-第五章
-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后答案(华科版)
- 建筑工程质量控制体系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六研究所新能源、电子项目(二期)环评报告
- 工艺验证检查指南2025
- 临床教学中的情感教育PBL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
- 建筑工程碳排放计量指南
- 安全生产大检查方案
- 运动营养学(第三版)全套课件第1-10章
- 《劳动教育》 课件 专题一端正劳动态度 第四节 劳动最美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