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获奖公开课优秀课件_第1页
《再别康桥》获奖公开课优秀课件_第2页
《再别康桥》获奖公开课优秀课件_第3页
《再别康桥》获奖公开课优秀课件_第4页
《再别康桥》获奖公开课优秀课件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再别康桥获奖公开课优秀课件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这首诗歌有 哪些优秀的公开课呢,下面请看出 guo 为大家的再别康桥获奖公 开课优秀课件,欢迎大家参阅。更多资讯尽在实用资料栏目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品意象,绘意境,悟真情。 、能力目标:一般诗歌的鉴赏方法。 、德育目标:培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品意象,绘意境,悟真情。教学难点:一般诗歌的鉴赏方法。教学方法:诵读欣赏法 问答法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具使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 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也曾经历 过别离,感受过离别之情。从小学升入初中,告别初中来到高中,你

2、经历了怎样的情感体验 ?是“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 ?是“天下谁人 不识君”的豪迈 ?还是“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 看徐志摩的康桥情结。二、读与赏 ( 整体研习 )1 、背景及作者,见多媒体。2 、教师范读,学生注意体会感情,并学习有感情诵读。3 、问:你读出了作者的哪些情感 ?4 、齐读课文,思考:这一首离别诗与以前学过的离别诗从对象 上看,有何不同 ?5 、自读课文,讨论:临别之际,作者向哪些对象做了道别 ?三、品与析 ( 分层研习 )1 、请学生读第二段, 读完后,请其它学生品评, 并说明原因 ( 好 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如何改进 ) 。2 、问:在作者的眼中,“柳”

3、是怎样的 ?(提炼出表现色彩的词 )3 、问: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抓住“在我心头荡漾”。 )4 、请学生读第三段,请其它学生品评。5 、问:作者眼中的“水草”是怎样的 ?(抓住意象的特点,把握 表色彩的词。 )6 、问: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抓住“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7 、请学生读第四段,请其它学生品评。8 、问:作者眼中的“潭”是怎样的 ?(抓住意像特点,把握表色 彩的词。 )9 、问: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试分析“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10 、齐读第五、六段,分析作者在这里的情感。11 、男女生分别读最后一段,品析文章最后一段的特点。 ( 首尾 呼应)12 、齐读全文,品析

4、作者情感。四、议与练 ( 拓展演练 )1 、教师总结做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一切景语皆情语,把握 意象的特点,注意表色彩的词 )2 、拓展练习 ( 详见多媒体 )五、结与思1 、教师总结:做诗歌鉴赏的方法是通过意象的特点,把握作者 的感情。2 、齐读或自读全文,注意读出感情。3 、思考:在本首诗中,你还学会了什么 ?六、作业:用自己喜欢的意象,动用所学知识,写一首小诗。 教学目的:1 ,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2 ,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A ,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B ,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 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 赏析诗歌。教学重点诗人独具特

5、色的意象选择 ; 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设计: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播放朗诵影片再别康桥。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堂教学设计一, 导语:启动课件,出现片头动画,在悠扬的乐曲声中, 和着片头动画, 朗诵出导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 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 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 ?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 走进诗人内心。二. 阅读全诗: 进入课件主页面,在音乐的伴奏下,阅读诗歌全文,在浓郁的 艺术氛围中,掌握诗歌全文。三. 志摩其人及写作

6、背景:1. 作者介绍徐志摩 (1896 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中学与郁达夫同 班。 1916 年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先后到美国、英国留学。历任北 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历任诗刊增刊、新月月刊等主编。 我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徐志摩短促一生正值中国最黑暗的时代。 但在动荡和变革的岁月中,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理想的追求与渴望, 辛勤笔耕,著作颇丰,影响深远,被人们誉为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人。2. 写作背景1928 年秋,徐志摩重到英国,本诗记下了诗人再别康桥的情感 体验。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曾在 19211922 年在英国留学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这是他一生最

7、美好的时光。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1922 年徐志摩回国前夕,曾作长诗康桥再会吧,在诗中称康桥为“永 为我精神依恋之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自然千缕柔情、万种感 触涌上心头。四 . 朗读欣赏先让学生朗读全文,然后在两个朗诵影片中选择一个播放,让 学生体会诗的意境。五. 情感体味1. 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 大家比较熟悉 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 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

8、孤。洛阳亲友 如相问,一片冰山在玉壶。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 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 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 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 给人清新飘逸之感。离别的对象特别2. 继续启发:大家看过柳永雨霖铃这首词吗 ?“执手相看 泪眼,竟无语凝噎。”这种离别的气氛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 觉?(沉重)就是词中所说的“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 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如柳宗元有别舍弟宗一: “零落残魂

9、倍 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都是两眼泪汪汪的离情别绪,但徐志摩的 这首诗呢 ?大家读了有没有这种沉重之感 ?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 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 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 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 增加了飘逸的成分。营造的气氛轻松3. 再启发: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们要远行,面对父母亲友,你 们眼中所看到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 ?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 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 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 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 “云彩”是“金 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些物象

10、给我们 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 的是一种清新之感。意象的选择新颖4. 再启发: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作者为 什么会这么说 ?这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体验 ?文心雕龙:情采说:“情者,文之经。”徐志摩选择这样 的词语,创造这样的境象,全是为情驱使,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 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 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 ”的情绪就是很自然的事 情了。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 融入自然、 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那“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 到“金柳”具有“新

11、娘” 的题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 作“一 条水草”的体验等。向往宁静安详自由的生活六 . 艺术技巧1. 意境:金柳 新娘 招摇 彩虹似的梦绘画美演示课件 分析:七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 人视觉上美的享受。 画面表现之一是, 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 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 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 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 榆阴下的长满 浮藻的青潭等。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 “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 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2. 语言:节奏感 旋律美

12、 弹跳性音乐美A , 押韵,韵脚为:来,彩 ; 娘,漾 ; 摇,草; 虹,梦 ;溯,歌 ; 箫,桥 ; 来,彩。B ,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C , 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 呼应的结构形式。3. 形式:四行一节 错落排列 字数相近 回环呼应建筑美 连用三个 "轻轻的 ",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 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 ; 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 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最后一节以三个 "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 潇 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 ?已毋须赘言。既

13、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 ?- 首尾回环呼应、结 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七. 知识训练1 、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开头一节点明“再别”,连用三个“轻轻的”形成轻柔而优 美的旋律,把读者带入一种欣喜乃至礼赞的意境中。B. 第二至四节,诗人用“金柳”“艳影”“青荇”“榆荫下的 一潭”“彩虹似的梦”等一系列色彩鲜明的意象描绘康河的美景,抒 发眷恋之情。C. 第五、六两节,诗人的情绪由舒缓转向激昂,想“在星辉斑 斓里放歌” ; 但接着跌落回离别的现实,两个“沉默”表达了诗人无 尽的惆怅。D. 最末一节,以两个“悄悄”紧承上一节的“悄悄”和“沉默”, 而且与首节遥

14、相呼应, 但诗人的情绪已由淡淡的忧郁变得更加惆怅与 伤感了。2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像一支优美的乐曲, 缠绵深婉的诗句随着轻柔起伏的 旋律流淌出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余音袅袅。B. 这首诗像一幅生动的画卷, 一系列近乎完美的色彩变幻与意 象组合形成流动的气韵,艳丽而又幽雅,飘逸中见静穆。C. 这首诗具有完美的形式结构, 每节诗四句, 每个诗句基本上 由三顿构成,匀称,和谐,于清新活泼中求整饬。D. 这首诗极好地体现了新格律诗派独特的美学追求, 但惟美主 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妨害了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表达。3 、读这首诗的感受像: ( )A 、倾听岳飞高唱满江红。B、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C 、领略白居易笔下瑟琶女的弹唱。 D、静听肖邦的小夜曲。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