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教案课程_第1页
《六国论》教案课程_第2页
《六国论》教案课程_第3页
《六国论》教案课程_第4页
《六国论》教案课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六国论教案【教学目标】1. 找出并提出文言知识疑难点, 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总 结文言实、虚词、活用情况和句式特点。2. 把握文章的朗读节奏,品味朴素简劲的语言,体味文句意 蕴,了解文章大意和写作意图,理解所总结的历史教训。3. 鉴赏论证结构,弄清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感受文章的雄辩 力量和充沛气势。【教学重难点】1.理解下列重要实词的含义:弊、率、完、患、暴、判、速、 再、数、当、礼、宜、故事、颠覆,归纳下列多义词的义项: 得、非、或、相、势,掌握文中重要虚词的用法,总结归纳 本文特殊句式和用法。2. 理解苏洵如何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理清思路,弄清论 点和论据的关系,了解六国破灭的及借古讽今

2、的写作意图, 从中总结历史教训。3. 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体味本文所具有的雄辩力量和 充沛气势。【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课前预习提纲:1.朗读课文,注意读正字音、读清文意、读出感情。2.阅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清句意,疏通课文 大意,归纳文言基础知识,提出疑难问题。3.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简介,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一、导入:同学们,唐太宗李世民曾感慨地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 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 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 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战国七雄 如何演变为秦一统天下,我们来学习苏洵

3、是如何抽丝剥茧、 层层剖析的。二、作者简介:请学生根据注释或课外阅读介绍苏洵生平简介,教师订正补 充:苏洵自号“老泉”, 据说 27 岁才刻苦攻读, 博览群书, 潜心 钻研,终于形成自己的文章风格,他下笔顷刻数千言,语言 晓畅,雄辩有力,论文大多针对时政而发,议论锋利,说服 力强,能切中时弊,深得欧阳修的赏识。嘉祐年间,欧阳修 把苏洵的二十二篇文章( 权书 10篇、衡论 10 篇、几 策 2篇)推荐给皇帝,一时名动京师,文人竞相模仿,因 此苏洵把自己的文集命名为嘉祐集 ,课文六国论即 选自嘉祐集·权书 ,原题六国 ,后世选本多为六国 论。“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

4、理,析 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三、读准字音,了解大意1. 点几个学生读课文,请其他同学评价,注意读准字音,读 清断句。明确:老师补充强调易读错的字。赂( l ù)率( shu à, 全i都,一概)厥( ju é,他的) 暴( p ù,暴露)与( y ,相与,亲近)嬴胜负之数( sh ù,运数,此句互文的修辞手法)洎( j ì,及,等到) 当( t n,同“倘”,如果)与 秦相较邑( y ì) 积威之所劫为( wé i ,治理)国者无使为(wé i ,被)老师强调重要的断句: “非 / 兵不

5、利,战不善,弊在 / 赂秦”(用“非”否定后两种 情况)“较 / (比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这)/ 实(实际上)百倍”“思 / 厥(其)先祖(祖辈) / 父(父辈)”“而犹有可 / 以(能够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总结古今异义词对句子停顿的影响,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其他 的古今异义词:“至于”、“再”、“智力”、“故事”。(通过让学生朗读课文,检查课前预习情况,在学生评价的 基础上,补充解决生字词和古今异义词问题。 )2. 学生朗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提出句子理解中的疑难问 题。第一段: 补充史实: 秦灭韩为前 230 年,灭魏前 225 年,灭楚前 223 年,灭燕灭赵前 222年,灭齐

6、前 221 年。“互丧”,先后相 继灭亡。 “率皆赂秦耶”:设问兼反问。提出此问的 根据是齐、赵、燕三国未赂秦。 “盖失”两句, 用解释语气读。归纳本段大意:提出本文中心论点,即六国破灭“弊在赂 秦”。第 2 段:(1)补充注释“秦以攻取之外”秦在攻占土地之外。 以,同“于” (让学生从旧课文中找出例子: “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中的“以”) 。以,当释为 “在”,课文注为“用、凭着”,误。 “较秦之所 得其实亦百倍”“较”,直贯全句。“所得”,指 受赂得地。“百倍”,极言其多,不是确数。全句意即秦受 赂得地为攻战得地之百倍,诸侯赂秦失地为战败失地之百 倍。 厥同“其”。先秦典籍中用得较多,

7、以后不 常用。作者这里是有意用古字。 “起视四境,而秦兵 又至矣”这是形象的描述。秦在六国之西,不可能“四境”而至然则承上发下语,这里用法同“然而”, 跟“可是”大致相当。判形声兼会意。 半,物中分。 理固宜然按理说, 本当如此, 即俗语“理 所当然”。 古人云古人,指苏代。这话是对魏安 釐王说的,当时魏安釐王接二连三地以地赂秦,苏代不同意 这种做法。(2)找出本段中的论断 (“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 问:哪一个是主要的? (后一个。)说明理由。(照应开头“赂 秦而力亏”。)“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跟这个论断是什么 关系?(推论。 ) 问:引古人语

8、有什么作用?(旁证。 )第 3 段 :(1)补充注释迁灭古代灭掉一个国家,要迁走该国的传国重器,如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迁灭 即灭亡。下文“革灭”, 革是除旧, 也是灭亡的意思。 义不赂秦守义而不赂秦,即坚持不赂秦的正确原则。 斯用兵之效也这(是)用兵的功效。斯,代词,这。 “后秦击赵者再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史记·赵 世家:“(幽缪王迁)三年(前 233 年),秦攻赤丽、宜安, 李牧率师与战肥下,却之。 ?封牧为武安君。四年,秦攻番 吾,李牧与之战,却之。七年,秦人攻赵、赵大将李牧、 将军司马尚将,击之。李牧诛,司马尚免,赵忽及齐将颜聚 代之。赵忽军破,颜聚亡去。以王迁降。八年(前2

9、28 年) 十月,邯郸为秦(郡) 再,两次。为郡,指邯郸成为秦的一个郡。 (按:“秦实行 郡县制。) 向使对过去的事作假定时用。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理”与“数”为互文,也 是天数、命运的意思。 (下一课伶官传序首句“盛衰之 理”的“理”,义同此。 )3. 归纳本段大意:指出齐、燕、赵三国灭亡原因是“盖失强 援,不能独完”, 论证了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第 4 段。 1.诵读的准备。(1) 层次分析问:“呜呼”和“悲夫”二语在这段话中有怎样的作用?(各领出一层意 思。)它们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呜呼”,惜其有良策 而不用;“悲夫”,哀其结果之惨。 ) 问:前一层跟上段 末句是怎

10、样的关系?(上段句末从消极方面说,不该用什么 策略;这一层从积极方面说该用什么策略。 )后一层有什么 作用?(以六国灭亡作结,自然引出一般性结论历史教 训。) 问: “有如此之势”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 四、了解文章大意、明确写作意图1.对照课本“战国七雄形势图”补充史实:在我国历史上战国七雄争霸时代, 六国论中的“六国” 即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 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 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大的六国却因循守旧,经济和 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发展,夺取六 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

11、就是所谓“合 纵”。但他们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外 交上,秦采取 “连横”这一有针对性的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 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 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 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2.提问: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那么苏洵指出 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 在赂秦。”注意这是一句被动句,用“破灭”引出意念上的 被动。并且接着强调“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由于贿 赂秦国导致实力亏损,才是被消灭的根本原因。3.提问:联系课文后边的内容

12、来看,六国是不是所有的国家都贿赂了秦国呢?哪些国家没有贿赂秦国?为什么说贿赂秦 国才导致六国相继灭亡?明确: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齐、燕、赵。没有贿赂的国家是因为贿赂的国家而灭亡的,因为“盖失强 援,不能独完,”失去了强大的援助,不能单独保存自己对抗强大的秦国。补充介绍秦灭六国的顺序:秦灭韩:前 230年 、灭赵:前 229 年 、灭魏:前 225年、灭楚:前 223年、灭燕:前 222 年、灭齐:前 221 年4. 学生集体朗读课文第三、四段,概括第三段大意,并 找出不赂的三国分别灭亡的原因。明确:第三段谈赂者是如何导致国力削弱终于使国家灭亡的,概述了韩、魏、楚三国赂秦的史实,论述了“赂秦而力

13、 亏,破灭之道也。”第四段不赂三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齐“与嬴而不助五 国”、燕“以荆卿为计”、赵“牧以谗诛”。以三国的的事 例为例,深化并具体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针对六国灭亡,老师也根据实际情况补充些史实帮助学生 分析理解)5. 学生个人朗读第五、六段,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确:学生结合注释可能的回答,文中通过议论六国灭亡, 批评北宋朝廷贿赂契丹、西夏以求苟安的国策,告诫“为国 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师投影显示北宋与契丹、西夏地理位置图,补充讲解时代背 景:北宋第一个皇帝赵匡胤是从军事政变中取得政权的。他鉴于 唐末五代的藩镇割据,害怕武将拥兵自立,反对中央

14、,因而 实行了一系列防范武将军权过重、地方武装过强的措施,但1004这种做法却削弱了兵力。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 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 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 败,军事上骄惰无能, 外交上极端软弱。 苏洵生活年代 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 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 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规定宋每年 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并在此基础上向西夏 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 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

15、损伤了国 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北宋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 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历史与现实有时候是惊人地相似,一代又一代的“为国者” 皆被敌人积威所劫,以物供敌,以钱富敌。苏洵睹之心忧, 忧而思救,一个“赂”字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以“六国 破灭之道”来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复辙, 于是写下了这篇醒世文章。6. 我们在学习前人对历史解读的同时自己也要学会总 结、反思历史,大家回顾我们学过的历史,还有没有类似六 国和北宋这样用贿赂以求苟安的史实呢?明确:学生可以反思历史事实,比较容易想到中国近代史, 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联系现实,全世界人民 该如

16、何面对美国的四处干涉行为和目的,要汲取六国灭亡的 教训,不要被美国的表面气焰吓倒,为了世界和平而团结协 作。(这一部分,通过多种诵读形式,引导学生把握文意,理解 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最后归到写作目的时再补充讲解时代背 景,引发学生对历史的回顾反思,还可上升到引发学生从历 史发展观的角度思考苏洵见解的局限性。对问题的回答,强 调学生相互之间的评价和补充。 )五、总结论证方法1.集体朗读课文前两段。思考:作为一篇史论,作者开门见 山提出中心论点,又严密地做了理性分析,并提出了两个分 论点,那么这两个分论点能不能颠倒顺序?作者这样提出论 点有什么好处?明确:不能,因为“赂”是主要的,“不赂”是次要的,

17、下 文第三、四段分别照应了这两个论点展开。论点的提出开门 见山、提挈下文、总贯全篇。文章开头,单刀直入从正反两面提出论点,容不得人反驳。 第二段,设问呈疑,代读者提出疑问,接着径自作出回答, 对论点进行了补充,从而把论述向前推进一步。引导学生读 出一气呵成、前后相应的浑然一体的气概。2. 小组合作,总结第三、四两段的论证方法。要求组员相互 间合作交流、补充总结出完整的答案。明确:第三段运用对比论证,比较秦和“赂”之国不同的做 法与结局,分别从三个方面展开对比: 数量上,小邑大城;得百倍失百倍;大欲 大患。 程度上:得难献易;有限无厌;奉繁侵 急。中间有形象的描述,如写先人创业的艰难过程, 用“暴霜露,斩荆棘”;写成效来之不易,用“以有尺寸之地”,用夸张手法,极言其所得甚微。对于“割城”、“赂地”的具体方式,“今日”、“明日”,夸张地说明了“赂秦”的频繁, “五城”、“十城”,用层递的方式揭示赂秦的数量越来越 大,换来的只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