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高三语文论述类文本专项阅读训练一_第1页
2020-2021高三语文论述类文本专项阅读训练一_第2页
2020-2021高三语文论述类文本专项阅读训练一_第3页
2020-2021高三语文论述类文本专项阅读训练一_第4页
2020-2021高三语文论述类文本专项阅读训练一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0-2021高三语文论述类文本专项阅读训练一(一)论述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西方现代思想在界左人之为人时,通常将人视为具有心灵、能够思维的主体:人的存在 的特征,突出体现为既与身体无关、又与环境无关的主体性。这种哲学观念体现在美学上, 就是以康徳为代表的主体性美学:主体运用其心灵的先验能力构建表象,当心灵中的表象与 主体的感受及英情感发生关联的时候,主体就根据其感受的愉悦与否作出审美判断,将能引 发愉悦的表象判断为美的,反之则判断为11的。按照这种美学思路,主体被极度高扬了,客 体则被极度贬低了。简言之,现代主体性美学通过高扬主体性及其创造力,将人类这

2、个物种 从自然世界中无以复加地突出出来,甚至割断了人与自然界的血肉联系。针对上述理论弊端,生态美学首先根据生态学原理,将人类的存在理解为“生态存在”, 也就是身在生态系统之中的存在:生态系统在其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孕冇了包括人类在内的众 多物种,是人类存在的母体。人类是生态系统生生之功能、生生之徳性的具体体现之一。人 类之所以被称为“天地之心”"万物之灵”,是因为人能够凭借自己的天賦良知及英反思能力, 将自身对于生态系统的责任理解为"参赞天地之化冇”,将自身使命理解为帮助生态系统达 成“万物并冇而不相害”的理想共生状态。按照生态美学的思路,自然不是人类可以无度利 用的资源,而是

3、人类得以产生且赖以生存的本源。生态美学从生态存在论出发,英核心命题 是,自然事物以人类的审美知觉为通道,如其本然地显现其自身。正是从生态系统的生生特性岀发,生态美学展开了对于审美价值的生态重估,探讨审美 价值与生态价值的辩证关系。在生态美学之前的美学理论中,“美”与“审美”都是极其光 辉灿烂的字词,审美价值毋庸置疑地居于价值序列之首。但是,从生态审美的髙度来看,生 态美学的理论思考多了一个重要参照,即生态健康,也就是生态系统的稳泄与平衡。生态学 研究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生态美学则研究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审美互动,淸醒而自觉地 考察人类审美活动对于生态环境的负而影响,严肃地反思和批判审美活动对于

4、环境的破坏。 生态美学看到,人们很少考虑审美偏好的生态后果,因而造成了对于环境的极大破坏。比如, 人们通常喜欢整整齐齐的草坪,通常用“杂草丛生”来贬低一个地方的审美价值;然而,草 坪的维护需要消耗大量的水和化肥,对于淡水资源奇缺的地区来说,草坪审美偏好却成了生 态破坏的重要诱因。简言之,生态美学在认真反思形成人类审美偏好的社会、历史、文化根 源的基础上,以生态健康为价值标准,将事物的生态价值放在审美价值之前,通过探讨审美 偏好与生态灾堆之间的关系,反思和批判人类审美偏好的生态后果,努力倡导一种有利于生 态健康的生态审美观,从而使美学在拯救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 作用。(摘

5、编自程相占生态美学:迈向生态文明的美学转型)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康徳是西方的主体性美学的代表,他认为人的存在与环境没有关系,主张人要与自然界对 立起来,并隔断与自然界的联系。B. 生态学原理是生态美学的理论依拯。人类存在于生态系统的母体中,只有人类才是生态系 统生生之功能的具体体现者。C. 生态美学探讨审美价值与生态价值的辩证关系,是基于生态系统的生生特性而展开的、从 生态角度对于审美价值的重估。D. 生态美学与其它美学理论的不同在于它倡导生态审美观,使美学得以完成拯救生态危机、 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任务。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6、3分) A. 文章重点论述了美学对于保护生态健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作用,强调了人与自然密不 可分的紧密联系,具有很强的思辨色彩。B. 文章用对比论证写出生态美学不同于主体性美学的内涵及理论依据,对人与生态系统的位 置关系作了理性地阐释。C. 文章指出了生态学与生态美学之间既有关联又有各自不同的研究重点,表明了生态美学对 于审美价值相关问题的独特思考。D. 文章举例论证了人类审美偏好会造成生态环境破坏这一生态美学的观点,简明扼要地表明 了生态美学倡导生态审美观的认真思考。3.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3分) A. 主体性美学的理念中,心灵是有先验能力的。人可以通过其自身的感受是否愉

7、悦,对心灵 中的表象做出美11判断。B. 生态美学从生态存在论岀发,认为自然事物以人类的审美知觉为通道,如其本然地显现其 自身,这是对主体性美学理论的补充和完善。C. 在淡水资源奇缺的地区维护整整齐齐的草坪,并不符合生态健康的价值标准,而这种情况 的出现正是人类审美偏好的结果。D. 生态系统的稳立与平衡,是生态美学理论思考的参照之一。这种美学理论会严肃地反思和 批判人的审美活动对于环境的破坏。(二)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列文章,完成第46题。泰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名山,经过悠久的历史枳淀形成的泰山文化,寄托了“国泰民 安”的民族意愿,承载了 "贵和尚中”的民族精神

8、。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泰山文 化与黄河、长江一样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同时也有着丰富厚重的文化内涵。在泰山文化形成的过程中,无论是帝王巡守,还是封禅、祭祀,都把泰山与社稷苍生联 系在一起,希冀和祈求的都是江山永固、国泰民安等。即使是民间信仰的泰山府君和碧霞元 君,也是出于其“护国庇民”。“泰”字之本义,即有大、强、安立之意。只有国家强大安 定,才有人民的安康乐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共生”,与国泰民安一起,成为泰山文化的一体二翼。"和合 共生”的基本精神,强调“贵和尚中”,即礼记中庸所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泰

9、山文化中的"和合共生”,大 致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天人合一,二是和谐包容。以"功成受命”“易姓告代”为标识的泰山封禅已经是天人合一的体现,天人合一还在 于泰山神的"灵显昭著,佑庇万民”。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肤寸成云,霖雨天下”。即 所谓'触石而岀,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雨,遍乎天下者,唯泰山云尔”。泰山的祈雨活动, 在天人合一方而是"天心感召”,在官员方而是“遵旨虔祈”,由于与百姓的愿望契合,所 以出现“人心为之安定”等景象。泰山文化中的和谐包容,本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这种“和合”,既包括了 “君臣父子亲威朋友之合”,也包括

10、了齐、鲁文化之合以及泰山儒释道文化之合。泰山本来 就是儒家思想的渊源之区,儒学一向兴盛,同时,泰山是道教的孕育之地,泰山的佛教虽然 处于从属地位,但普照寺、竹林寺、灵岩寺等佛教寺庙同样得到发展,香火繁盛。泰山文化中和谐包容的起源,也与李斯谏逐客书中的划句“秦山不让上壤,故能成 其大”有关。“不让上壤,故能成貝大”,本意在于虚怀若谷、广纳天下之才,容事容人。 康熙御定日讲书经解义卷五说命上就称:“古人云,泰山不择上壤,故能成苴髙, 沧海不择细流,故能成苴大,人主不遗封菲刍芫之言,故能成英圣。”这已经将泰山文化中 的包容精神上升到了治理国家的高度。“国泰民安” “和合共生”,这种人文理念和价值取向

11、,贯穿于中国人的历史创造之中, 赋予中国人与时俱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魄,促使国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百姓安康和民族复 兴而不断创造历史伟业。(摘编自陈锋(尊崇社稷苍生:泰山文化的形成与精糙4.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泰山文化,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与黄河、长江文化同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B. 泰山文化的精髓之一是国泰民安,它既体现在帝王巡守、封禅祭祀之中,也体现在 民间信仰上。C. 泰山文化主要由"国泰民安”与“和合共生”构成,而从泰山文化的形成来看,"国 泰民安”是主体部分。D. 泰山文化中的"和合”源于传统文化

12、,既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包容,也包括了 不同文化的融合。5.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论述泰山文化的两大精僦,整体上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层次淸晰,逻辑 严密。B. 文章引用日讲书经解义卷五中的语句意在论证"和谐包容”的泰山文化的内涵 已有提升。C. 文章在论述"和合共生”泰山文化的内涵时,先论述“天人合一”,再论述“和谐 包容”D. 文章运用引证、例证对比、比喻等论证方法,论述了泰山文化的人文理念和价值取 向。6.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中华泰山,天下泰安”的泰山宣传语,其内涵与''国泰民安

13、”的泰山文化精髓一 致。B. 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诗句,契合了泰山文化中“和合共生”理 念。C. 泰山祈雨活动源于泰山神''灵显昭著,佑庇万民”,体现了泰山文化和谐包容的内 涵。D. “泰山不让上壤,故能成北大”,本意在于赞美泰山文化,显示泰山文化的博大精 深。(三)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学记把教育的社会功能槪括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在教育问题上,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思想资源。对此,我们应始终保持必要的温情与敬意,善 于汲取苴中的智慧。教育应以“孝共同体”为载体。“孝共同体"

14、;是中国人的家,以孝为本的家庭生活是中国人 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从家始,家庭教育以孝道为核心,孝是中国古代道徳教育的起 点,孝道教冇主要是通过家来完成的,“教,上所施下所效也iff,养子使作善也“。中国古 代教育主要是靠父母的言传身教来完成的,它对于个人的逍徳养成与人格塑造起着重要作 用。四方是通过宗教来安立人心的,中国古代教冇则主要依托家共同体来完成,通过家庭的 人文教化来立徳树人。家书、家训等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主要形式,着名的家训有孔子 家语颜氏家训等。中国古代的孝道教弃中,祭祀之礼常常发挥着激发与唤醒人性之善的作用。祭祀有祈年 成、庆丰收及祭奠先人等类型。祖先崇拜自古以来就是中国

15、人最基本的传统信仰,是日帛要 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祭祖活动中“以文化人”的教育意义较为显著。祭祀不仅寄托了对先人 的怀念,同时也告诫今人饮水思源、感恩敬畏。祭祀活动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感恩教育与生命 教冇,虽然孩子当时不能真正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底蕴,但是,为健康成长播下了唤醒的种子。教冇要从童年读国学经典抓起。在中国古代社会,幼教被认为是一个人最重要的教冇阶 段'即所谓的“童蒙养正”。“蒙以养正“是指从童年开始,就要施以正确的教冇。诵读经典是中 国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人的童年时期往往记忆力较强,这时,督促孩子多背诵-些蒙童类 经典,虽然孩子当时对经典中的道理不全懂,这并没有关系,等到成人以后

16、,这些早年记忆 的东西就会被激发与唤醒,为孩子一生成长提供无尽的资源。教冇要寓于礼仪之中。礼是中国古代社会关系的基础,也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主要支撐。 量于教冇重视“习礼育人无“仪"不成“礼“,仪式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教化力,礼仪教 育的本质在于激励与唤醒。中国古代重视仪式感教冇礼仪教冇是国学教育的主要内容,贯穿 于人成长的主要阶段,“成童礼“成人礼"等都是中国古代礼仪教育的主要形式,“成童礼"教 冇成童者“怀感恩之心,行孝悌之道“;“成人礼"则感恩父母的养冇之恩,认淸自己的责任与 义务:”毕业礼”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与感谢。礼仪教冇是一种唤醒良知、激发

17、潜能的生 命教育与认同教冇,它使人逐渐萌发敬畏感与责任感。中国传统Yj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传统节日中的礼仪教冇是中国古代进行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中国传统卩日的仪式感使一些 抽象的价值观变得鲜活起来,过节能够潜移默化地激发人的文化认同与价值认同。7.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中国,家庭教冇以孝道为核心,所以孝是中国古代道徳教冇的起点,孝逍教冇主要 是通过家来完成的。B. 中国古代教育主要依托家共同体来完成,通过家庭的人文教化来立徳树人,而西方是 通过宗教来安立人心的。C. 祭祀活动和童年读国学一样,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虽然孩子当时不能貞正理解英 背后的内蕴,

18、但是为健康成长播下了唤醒的种子。D. 中国传统节日的仪式感使一些抽象的价值观变得鲜活起来,过肖能够潜移默化地激发 人的文化认同与价值认同。8.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第二段用引证的方法指出中国古代教弃主要是靠父母的言传身教来完成的,它对 于一个人的道徳养成与人格塑造起着重要作用。B. 文章第三段主要以祈年成、庆丰收及祭奠先人三种类型阐述祭祀之礼在中国古代的孝 道教弃中的重要作用。C. 文章第五段具体解释“成童礼”、“成人礼“和“毕业礼”,强调礼仪教冇是国学教育的主 要内容,贯穿于人成长的主要阶段。D. 文章主体部分从孝道教育、经典诵读和礼仪教育三个层面对论点加以

19、论证,联系古今, 勾连中外,使论证有说服力。9.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在教育上,我们应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资源,也应学习借鉴国外的优秀方 法。B. 祭祀先人、缅怀先烈,会更好地激发和唤醒人性之善,是很好的感恩教育和生命教育。C. 读国学经典要从童年抓起,童蒙养正,因此,幼教被认为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受教育阶 段。D. 重视"习礼育人”,无“仪”不成“礼”,只要重视仪式,就是得到文化传承和教化力量。72020-2021高三语文论述类文本专项阅读训练一参考答案1. C (A顼,说康德“主张人要与自然界对立起来”曲解文童,B项.“只有人类才是生态 系统生生之功能的具体体现者”以偏概全,D顼,“便英学得以完成拯救主态危机、建 设生态文期的根本任等”不合逻拇)2. A文章更点论述了芙学对于保护生态傩康、建设生态文明的巫燮作用”分析错课,通 过分析原文内容可知文貶重点论证的是生态吳学的内涵及意义)J B (“人生的贵任就在于帮助生态系统达成理想共生状态"偷换概念,从原文笫2段“人 类之所以被称为天地之心万物之灵足因为人能够凭借自己的黃賦良知及其反思° 能力.将自身对于生态系统的询任理解为'参赞天地之化育S梅自身使命理解为帮助 生态系统达成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理想共生状态”可知.足人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