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音乐的味道(高涛)_第1页
留住音乐的味道(高涛)_第2页
留住音乐的味道(高涛)_第3页
留住音乐的味道(高涛)_第4页
留住音乐的味道(高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留住音乐的味道重庆市渝中区解放小学校 高涛读过红楼梦的读者或许会记得这个细节:种了一辈子茄子、吃了一辈子茄子的刘姥姥在吃“茄子鯗”时居然尝不出其中的味道来。这也难怪刘姥姥,因为茄子中加入了诸如:鸡肉、香菌、新笋、豆干、干果、蘑菇、糟油、香油等等几十种佐料。佐料太多,茄子的味道又怎会品得出呢?静下心来,反思我们的音乐课堂,加的佐料是否也有点多了?画啊、写啊、读啊,多媒体眼花缭乱、小组讨论满堂皆是、新鲜花样层出不穷。不少的“公开课”、“研讨课”形式丰富多彩,热闹非凡。但细细品味,音乐课堂上充斥着过多的非音乐活动,加上了太多的佐料,又有多少“音乐味”呢,音乐课堂离开了“音乐”吗?一、音乐欣赏离开了感

2、悟音乐自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出台后,“学科综合”的理念很受人关注。每一堂音乐课上教师都多多少少加上一些“佐料”。学科综合成了灵丹妙药,似乎只要有了综合,就体现了新课标新理念。有这样一节音乐欣赏课。课题是快乐的啰嗦上课伊始,教师首先把精心准备的课件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领略彝族的风光、建筑、服饰,以激发学生兴趣。一幅幅精致的画面放了好多分钟,而音乐只聆听了一遍。之后又让学生过早地转入对彝族风土人情的了解与描绘之中,让学生边听音乐边动手制作饰品,绘制欢快的情景图。而对音乐本身没让学生细致地聆听,积极地体验、感悟,音乐成了整节课的衬托背景。看了上面这节课,不禁要问:“这还是音乐课吗?这样的上课方法,是不是

3、为了体现音乐课的综合性而把音乐本质给丢了呢?”用文学、历史、绘画等手段来加深对音乐的理解本无可厚非,但不能背离了音乐的本质特征。简单地把多种学科知识和多种手段叠加在一起的大杂烩,不就成了形式上的综合了吗?音乐欣赏应和“音响”紧密联系,感悟音乐本身才是音乐欣赏的主体。音乐课程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其目的是通过增进学科之间知识的联系,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参与、感受、探索、创造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理解音乐,更好地学习音乐。快乐的啰嗦这节课,师生共同学习、探究的对象是乐曲本身,但教师却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了风土人情、建筑、服饰及绘画之中,把这些内容作为了音乐课学习、探究的主要对象。没有把音乐作为

4、载体,让孩子通过反复聆听,去仔细感受旋律、节奏、速度、力度变化,并感悟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这种做法,显然偏离了音乐课的本质,同新课标的理念、精神是明显相悖的。二、音乐知识传授忽略了体验音乐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在音乐教学中,音乐知识是为学习音乐服务的,如果把艺术教学简单变成知识的记忆课,不但美育的目的不能实现,还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只强调音乐知识的速记,而忽略音乐实践体验;音乐知识、技能的讲解、传授只依赖于单纯的说教、枯燥的讲授、机械的操练,偏重于语言、乐谱等非音乐听觉体验,而忽视音乐的整体形象,是缺乏美感的。在一节中段的音乐课上,一位老师讲解3/4的含

5、义及强弱规律。教师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和图形谱,还让学生装扮成纷纷而落的大雪花、小雪花。形式很新颖,也很直观。但老师在精彩的演示和学生表演后,还是单纯地进行知识讲解:“3/4拍子中的“4”是表示以四分音符为一拍,“3”表示每小节三拍,强弱规律是强弱弱。大雪花表示强、小雪花表示弱。”随后让学生跟老师拍击几次,并记忆含义及强弱规律。在这个过程中没与音乐实践相联系,学生对具有节拍特点的3/4音乐体验缺失。另一位音乐教师也教了同一个音乐知识,她却能巧妙地从大海切入,只在黑板上用简单的线条就画出海浪和小鱼的图形谱。并用简短的语言设置情景,引导孩子用强的力度读出浪花声“哗”、用弱的力度读出小鱼跳跃“得儿、得儿

6、”的声音。孩子们很自然就有强弱对比地读出了四三拍节拍特点。 然后又用肢体动作等各种声势来表现,并结合各种不同节奏型、不同风格的四三拍歌乐曲让孩子们感受、聆听。如3/4 X X X与3/4 X 0 X 及 3/4 XX X 节奏型的歌曲,同是四三拍,音乐体验却不一样。孩子们在随音乐听、唱、动的过程中感受到有的跳跃如3/4 X X X,有的则有一种奔跑、疾驰的感觉如3/4 XX X 。教师在传授音乐知识的过程中没有一点生硬的概念讲解,但却让学生在充分的音乐体验和实践中不知不觉就理解并掌握3/4拍号的含意及特点。由此可见,音乐知识的教学并不应是纯粹的认知性教学。一方面,音乐知识是人对音乐感受经验的抽

7、象表达。通过音乐知识学习,强化学生对音乐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在音乐感悟中形象思维活动的定位和情感活动的定势。逻辑抽象思维对形象思维和情感活动起支持作用。它促进了音乐感受力的发展。但另一方面,音乐知识教学并不是完全的抽象和逻辑界定,而总是把概念界定与感悟音乐结合起来。或以体验音乐对象来印证某个音乐概念、或以某个概念出发感悟体验相应的音乐形象。在这里,体验感悟音乐本身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如果音乐知识教学仅仅象第一位教师那样从概念到概念,形式再丰富,佐料再多也不能达到认知的目的,更不能实现培养音乐感受力的目的。三、音乐歌曲学习,离开了表现音乐在研讨课中,曾看到一位老师在很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唱完嘀哩

8、嘀哩这首歌,一些难点如十六分音符节奏还没唱好,就为了赶进度,马上来个春天歌词创编比赛、朗诵比赛。学生热情很高,创编出很多歌词,并声情并茂地朗诵了很多春天的诗歌春晓、咏柳、春望在热闹的文字语言环境中,孩子们怀着美好的情感开始再次演唱时,依旧吐字不清、抢拍严重。这时离下课只有五分钟了,学生们空有满腔热情却不能用歌声表现动听的歌曲。还有一节唱歌课。教师先把有关歌曲的话题讨论了很久,又把收集到的创作背景通过多媒体展示一遍。之后,让学生随节奏动一动、跳一跳,似乎这样就为唱歌曲做了很好的铺垫,等到真正要学唱歌曲时时间也已不多,而这中间还加入了打击乐器请生进行伴奏。一堂课热闹是热闹,学生的积极性也得到很好发

9、挥,就是歌曲还是唱得半生不熟。面对这些现象,我不禁反思:在前面一节唱歌教学中,反复朗读和创编、拓展文学作品是把上课的重点放在了文学意境的体验、表现上,让人仿佛走进了语文的课堂。在这节课上惟独没有了孩子们用训练有素的、动情的歌声去表现歌曲。后者,教学手段纷繁复杂,教师刻意追求课堂气氛和表面的热闹,音乐歌唱学习却如“蜻蜓点水”。对歌曲学习前的铺垫太多太长,却对吐字、发音、音准缺乏关注,歌曲还没唱好又匆匆进入表演环节等等。这一切多的只是形式上的花拳绣腿,而通过演唱对歌曲的诠释和表现却几乎为零。这样的上课方法是否冲淡了音乐的鲜明个性,导致教学上偏离了以音乐为本的原则呢?难怪有的老师这样感叹:“语文课用音乐为诗歌散文配乐、渲染情境;美术课用音乐诱发学生创作灵感,激发绘画热情;体育课用音乐让学生感受韵律,增强肢体协调性;惟独音乐课不用音乐来感染学生。”此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