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物理工试题_第1页
全国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物理工试题_第2页
全国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物理工试题_第3页
全国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物理工试题_第4页
全国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物理工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七章第七章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1.1.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2.2.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3.3.虎父无犬子;虎父无犬子;4.4.一母生九子,母子十不同。一母生九子,母子十不同。请大家想一想,与遗传请大家想一想,与遗传变异有关的俗语或谚语变异有关的俗语或谚语有哪些?有哪些?第七章第七章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第七章第七章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遗传(遗传(heredity)和和变异(变异(variation)是生物界是生物界最本质的属性之一。最本质的属性之一。 在应用微生物加工制造和发酵

2、生产各种食品及微生物污染治在应用微生物加工制造和发酵生产各种食品及微生物污染治理过程中,要想有效地大幅度提高产品的产量、质量和处理效果,理过程中,要想有效地大幅度提高产品的产量、质量和处理效果,首先必须选育优良的生产菌种,才能达到目的。而优良菌种的选首先必须选育优良的生产菌种,才能达到目的。而优良菌种的选育是在微生物遗传变异的基础上进行的。遗传和变异是相互关联,育是在微生物遗传变异的基础上进行的。遗传和变异是相互关联,同时又相互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在一定条件下,二者是相互转同时又相互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在一定条件下,二者是相互转化的。认识和掌握微生物遗传变异的规律是搞好菌种选育的关键。化的。认

3、识和掌握微生物遗传变异的规律是搞好菌种选育的关键。第七章第七章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u遗传:微生物在繁殖延续后代的过程中,亲代与子代之间在遗传:微生物在繁殖延续后代的过程中,亲代与子代之间在形态、结构、生态、生理生化特性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形态、结构、生态、生理生化特性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称为微生物的遗传。称为微生物的遗传。u遗传的保守性:相对稳定遗传的保守性:相对稳定 有利:选育出的优良菌种属性稳定地遗传。有利:选育出的优良菌种属性稳定地遗传。 不利:环境条件改变,微生物会不适应外界环境条件。不利:环境条件改变,微生物会不适应外界环境条件。u保持物种延续。保持物种延续

4、。第七章第七章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u变异:在微生物繁殖过程中,在世代之间、同代个体之间存变异:在微生物繁殖过程中,在世代之间、同代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的现象,称为变异。在差异的现象,称为变异。u变异的多样性变异的多样性 个体形态的变化,菌落形态个体形态的变化,菌落形态( (光滑型粗糙型光滑型粗糙型) )的变异,营养的变异,营养要求的变异,对温度、要求的变异,对温度、phph要求的变异,毒性的变异,抗毒能力的要求的变异,毒性的变异,抗毒能力的变异,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异及代谢途径、产物的变异等。变异,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异及代谢途径、产物的变异等。u两者的关系:两者的关系:遗传是相对的,变

5、异是绝对的遗传是相对的,变异是绝对的,遗传中有变异,遗传中有变异,变异中有遗传,遗传和变异的辨证关系使微生物不断进化。变异中有遗传,遗传和变异的辨证关系使微生物不断进化。第七章第七章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u意义:意义:遗传和变异是一切生物存在和进化的基本要素遗传和变异是一切生物存在和进化的基本要素 育种育种 环境保护领域环境保护领域第七章第七章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两组基本概念:两组基本概念:u遗传型(遗传型(genotype) 又称基因型,指某一生物个体所含有的全部遗传因子即基又称基因型,指某一生物个体所含有的全部遗传因子即基因组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因组所携带的

6、遗传信息。u表型(表型(phenotype) 指某一生物体所具有的一切外表特征及内在特性的总和。指某一生物体所具有的一切外表特征及内在特性的总和。遗传型遗传型(可能性)(可能性)表型表型(现实性)(现实性)环境条件环境条件代谢、发育代谢、发育第七章第七章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两组基本概念:两组基本概念:u变异(变异(variationvariation) 生物体在某种外因或内因的作用下引起的生物体在某种外因或内因的作用下引起的遗传物质结构或数量的改变遗传物质结构或数量的改变,即,即遗传型的改变。遗传型的改变。 特点:群体中几率低,性状变化幅度大,新性状稳定可遗传。特点:群体中几

7、率低,性状变化幅度大,新性状稳定可遗传。u饰变(饰变(modificationmodification) 修饰性改变,即修饰性改变,即不涉及遗传物质结构改变不涉及遗传物质结构改变而只发生在转录、翻译水平上的而只发生在转录、翻译水平上的表型变化。表型变化。 特点:群体中几乎每一个体都同样变化,性状变化幅度小,不遗传,引起特点:群体中几乎每一个体都同样变化,性状变化幅度小,不遗传,引起饰变的因素消失后,表型即可恢复。饰变的因素消失后,表型即可恢复。例如:粘质沙雷氏菌:例如:粘质沙雷氏菌:在在2525下培养,产生深红色的灵下培养,产生深红色的灵杆菌素;在杆菌素;在3737下培养,不产生色素;如果重新

8、将温度下培养,不产生色素;如果重新将温度降到降到2525,又恢复产色素的能力。,又恢复产色素的能力。7.1 7.1 微生物的遗传微生物的遗传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dna(脱氧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是蛋白质还是核酸,曾是生物学中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是蛋白质还是核酸,曾是生物学中激烈争论的重大问题之一。直至激烈争论的重大问题之一。直至1944年后由于连续利用微生年后由于连续利用微生物这一有利的实验对象设计了物这一有利的实验对象设计了3个著名的实验,才以确凿的个著名的实验,才以确凿的事实证实了核酸尤其是事实证实了核酸尤其是dna才是遗传变异的真正物质基础。才是遗

9、传变异的真正物质基础。三个经典实验与遗传物质三个经典实验与遗传物质7.1.1 7.1.1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dnadna1、经典转化实验、经典转化实验v 以肺炎链球菌以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作为研究对象,肺炎链作为研究对象,肺炎链球菌可以使人患肺炎,球菌可以使人患肺炎,也可以使小白鼠患败血也可以使小白鼠患败血病而死亡;病而死亡;v 有荚膜者是致病性的,有荚膜者是致病性的,它的菌落表面光滑它的菌落表面光滑(smooth)(smooth),称为,称为s s型;型;v 有的不形成荚膜,无致有的不形成荚膜,无致病性,菌落外观粗糙病性,菌落外观粗

10、糙(rough)(rough),故称,故称r r型。型。离体转化实验离体转化实验v 19441944年,年,o.t.averyo.t.avery、c.m.macleodc.m.macleod和和m.mccartym.mccarty从热死的从热死的s s型肺炎链球菌中提纯了型肺炎链球菌中提纯了可能作为转化因子的各种成分,并在离体条件下进行了转化实验。可能作为转化因子的各种成分,并在离体条件下进行了转化实验。avery等的体外培养实验等的体外培养实验(1944)分离后的分离后的s型细胞物质对型细胞物质对r型细胞的转化型细胞的转化u分析:分析:s型细菌的型细菌的dna能将肺炎链球菌的能将肺炎链球菌的

11、r型转化型转化为为s型。而型。而dna纯度越高,转化效率也越高,只纯度越高,转化效率也越高,只取纯取纯dna的的610-8的量时,仍有转化能力。这说的量时,仍有转化能力。这说明,明,s型菌株转移给型菌株转移给r型菌株的是以型菌株的是以dna为基础的为基础的遗传因子。遗传因子。7.1.1 7.1.1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dnadna2 2、噬菌体感染实验、噬菌体感染实验v19521952年,年,a.d.hersheya.d.hershey和和m.chasem.chase发表了证明噬菌体发表了证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基础的著名实验噬菌体感染实验。的遗传物质基础的著名实验噬菌体感染实验。

12、v首先,他们将首先,他们将e.colie.coli培养在以放射性培养在以放射性3232p p3 3o o4 4或或3535s s2 2o o4 4作为磷源或硫源的合成培养基中。结果作为磷源或硫源的合成培养基中。结果, ,可以获得可以获得含含3232p-dnap-dna( (噬菌体核心噬菌体核心) )的噬菌体或含的噬菌体或含3535s-s-蛋白质蛋白质( (噬菌体外壳噬菌体外壳) )的两种实验用噬菌体。的两种实验用噬菌体。7.1.1 7.1.1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dnadna3 3、烟花草叶病毒的拆开与重组实验、烟花草叶病毒的拆开与重组实验vh.fraenkel-conrat(

13、1956)用含rna的烟草花叶病烟草花叶病毒毒(tmv)(tmv)进行了著名的植物病毒重建实验。v把tmv和hrv(霍氏车前花叶病毒)的蛋白质外壳与rna相分离。v用tmv的rna与hrv的蛋白质外壳,hrv的rna与tmv的蛋白质外壳重建后的杂合病毒去感染烟草。三个经典试验结果三个经典试验结果 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双链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双链dnadna; 病毒的遗传物质可以是单链的或双链的病毒的遗传物质可以是单链的或双链的dnadna或或rnarna, 即:即:ssdnassdna,dsdnadsdna,ssrnassrna或或dsrnadsrna。v三个经典试验结果三个经典试验结果v 朊

14、病毒的发现和思考朊病毒的发现和思考 无论是无论是dnadna还是还是rnarna作为遗传物质的基础已是作为遗传物质的基础已是无可辨驳的事实。但朊病毒的发现对无可辨驳的事实。但朊病毒的发现对“蛋白质不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是遗传物质”的定论也带来一些疑云。的定论也带来一些疑云。prpprp是具有是具有传染性的蛋白质致病因子,迄今未发现蛋白内有传染性的蛋白质致病因子,迄今未发现蛋白内有核酸,但已知的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必须有核酸组核酸,但已知的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必须有核酸组成的遗传物质,才能感染宿主并在宿主体内自然成的遗传物质,才能感染宿主并在宿主体内自然繁殖。那么这是生命界的又一特例呢?还是因为繁殖。那么

15、这是生命界的又一特例呢?还是因为目前人们的认识和技术所限而尚未揭示的生命之目前人们的认识和技术所限而尚未揭示的生命之谜呢?还有待于生命科学家去认识和探索。谜呢?还有待于生命科学家去认识和探索。7.1.2 dna7.1.2 dna的结构与复制的结构与复制1953年的克里克(年的克里克(francis crick)(右)和沃森右)和沃森(james watson)在实验室在实验室里,他们两人因为发现了里,他们两人因为发现了dna的分子结构,而在的分子结构,而在1962年与威尔金斯一起年与威尔金斯一起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dna(脱氧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高分子

16、化合物高分子化合物7.1.2 dna7.1.2 dna的结构与复制的结构与复制 dna dna的结构的结构udnadna由两条多个核苷酸组成的链由两条多个核苷酸组成的链配对而成,两条链彼此互补,配对而成,两条链彼此互补,以右手螺旋的方式围绕一根主以右手螺旋的方式围绕一根主轴而互相盘绕形成。四种碱基轴而互相盘绕形成。四种碱基a a(腺嘌呤)、腺嘌呤)、t t(胸腺嘧啶)、胸腺嘧啶)、g g(鸟嘌呤)、鸟嘌呤)、c c(胞嘧啶)相胞嘧啶)相互配对。互配对。a a t,g ct,g c互相间通互相间通过氢键连接。过氢键连接。7.1.2 dna7.1.2 dna的结构与复制的结构与复制 dna dna

17、的结构的结构 每条核苷酸链均由脱氧每条核苷酸链均由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磷核糖磷酸脱氧核糖磷酸交替排列而成(磷酸二酯酸交替排列而成(磷酸二酯键)。键)。7.1.2 dna7.1.2 dna的结构与复制的结构与复制 dna dna的结构的结构四种碱基结构四种碱基结构7.1.2 dna7.1.2 dna的结构与复制的结构与复制 dna dna的结构的结构碱基配对(依靠氢键连接)碱基配对(依靠氢键连接)g ca tatgcatgc脱氧脱氧核糖核糖磷酸磷酸碱基碱基7.1.2 dna7.1.2 dna的结构与复制的结构与复制 dna dna的存在形式的存在形式 除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除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18、rnarna外,其余病毒和全部具外,其余病毒和全部具有典型细胞结构的生物体的遗传物质都是有典型细胞结构的生物体的遗传物质都是dnadna。按其在细按其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可分成胞中的存在形式可分成染色体染色体dnadna、染色体外、染色体外dnadna、rnarna作作为遗传物质、朊病毒的遗传物质。为遗传物质、朊病毒的遗传物质。7.1.2 dna7.1.2 dna的结构与复制的结构与复制u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染色体的主要区别有: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染色体的主要区别有:(1 1)真核生物的染色体主要由)真核生物的染色体主要由dnadna、组蛋白组成,原核生物的染色体是、组蛋白组成,原核生物的染色体是单

19、纯的单纯的dnadna或或rnarna分子;分子;(2 2)真核生物的染色体不止一个,而原核生物的染色体往往只有一个)真核生物的染色体不止一个,而原核生物的染色体往往只有一个; ;(3 3)真核生物的染色体为核膜所包被,原核生物的染色体外没有膜包被。)真核生物的染色体为核膜所包被,原核生物的染色体外没有膜包被。1.1.染色体染色体dnadnau真核生物的染色体。真核生物的染色体主要由真核生物的染色体。真核生物的染色体主要由dnadna和组蛋白构成,其和组蛋白构成,其次含有少量非组蛋白和次含有少量非组蛋白和rnarna。u原核生物的染色体。原核生物的染色体一般是裸露的原核生物的染色体。原核生物的

20、染色体一般是裸露的dnadna或或rnarna分子。分子。它们大多是双链的,呈环状或线状。它们大多是双链的,呈环状或线状。7.1.2 dna7.1.2 dna的结构与复制的结构与复制2.2.染色体外染色体外dnadnav真核微生物中的真核微生物中的细胞器细胞器dna: 叶绿体、线粒体、中心粒、叶绿体、线粒体、中心粒、 毛基体等毛基体等v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的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的 酵母菌:酵母菌:质粒质粒v插入序列、转座子、插入序列、转座子、mu病毒等病毒等v 染色体染色体指携带细胞功能所必备的基因的遗传单元。v 病毒病毒是非细胞生物,它们的全套遗传基因称为基因组,但不足以形成染色体。v

21、原核生物原核生物的染色体常为一个环状的dna分子。v 真核生物真核生物的细胞有几条至几十条染色体,各含一个线状的dna分子。 真核生物的染色体结构细菌染色体dna的大小和结构原核生物的质粒原核生物的质粒v 游离于原核生物染色体外,具有独立复制能力的小型共价游离于原核生物染色体外,具有独立复制能力的小型共价闭合环状闭合环状dnadna分子,即分子,即cccdnacccdna (circular covalently (circular covalently closed dna)closed dna),称为,称为质粒质粒。v 质粒具有超螺旋状的结构,携带着某些染色体所没有的基质粒具有超螺旋状的结

22、构,携带着某些染色体所没有的基因,赋予原核生物某些对其生存必不可少的特殊功能。因,赋予原核生物某些对其生存必不可少的特殊功能。质粒的特征质粒的特征v 自我复制能力,为复制子,单拷贝或多拷贝自我复制能力,为复制子,单拷贝或多拷贝v 编码产物赋予细菌某些性状特征编码产物赋予细菌某些性状特征v 可自行丢失与消除(可自行丢失与消除(含质粒的细胞在正常培养基上遇化学、物理因素处理时,质粒的复制受到抑制而核染色体的复制继续进行,子代细胞中质粒消除)v 有转移性(有转移性(可以通过转化、转导或接合作用而由一个细菌细胞转移到另一个细菌细胞中,使两个细胞都成为带有质粒的细胞;质粒转移时,它可以单独转移,也可以携

23、带着染色体(片段)一起进行转移,所以它可成为基因工程的载体)v 可以在细胞质中独立于染色体之外独立存在(游离态),也可以通过可以在细胞质中独立于染色体之外独立存在(游离态),也可以通过交换掺入染色体上,以附加体(交换掺入染色体上,以附加体(episomeepisome)的形式存在)的形式存在)v 对于细菌的生存并不是必要的对于细菌的生存并不是必要的v 功能多样化功能多样化v 功能:进行细胞间接合,并带有一些基因,如产生毒素、抗药性、固功能:进行细胞间接合,并带有一些基因,如产生毒素、抗药性、固氮、产生酶类、降解功能等。氮、产生酶类、降解功能等。质粒的主要类型质粒的主要类型v 致育因子致育因子

24、fertility factor,f因子因子(致(致育因子,性因子,约育因子,性因子,约2%核染色体,核染色体,94.5kb,编码的基因约,编码的基因约1/3与接合有关与接合有关)v 抗性因子抗性因子 resistance factor,r因子因子(抗药性因子,其基因编码的物质对抗抗药性因子,其基因编码的物质对抗生素有抗性生素有抗性)vti因子因子 诱癌质粒,可同植物细胞中的核染色体整合,破坏控制细胞分裂的激素调节系统,从而使诱癌质粒,可同植物细胞中的核染色体整合,破坏控制细胞分裂的激素调节系统,从而使其变成癌细胞。其变成癌细胞。v col因子因子 大肠杆菌素因子,即使大肠杆菌分泌大肠杆菌素大

25、肠杆菌素因子,即使大肠杆菌分泌大肠杆菌素v 巨大质粒巨大质粒 分子量分子量20030010106 6dada,比一般质粒大几十到几百倍,上面有固氮基因。比一般质粒大几十到几百倍,上面有固氮基因。v 降解性质粒降解性质粒 可以编码许多降解性酶类,使细菌降解特殊物质。可以编码许多降解性酶类,使细菌降解特殊物质。只在假单胞菌属中发现。只在假单胞菌属中发现。它们的降解性质粒可为一系列能降解复杂物质的酶编码,从而能利用它们的降解性质粒可为一系列能降解复杂物质的酶编码,从而能利用一般细菌所难以分解的物质做碳源。一般细菌所难以分解的物质做碳源。v 产细菌素的质粒产细菌素的质粒 bacteriocinbact

26、eriocin production production plasmidplasmidv 毒性质粒毒性质粒 virulence plasmidvirulence plasmidv 代谢质粒代谢质粒 metabolic plasmid (metabolic plasmid (降解质粒降解质粒) )v 隐秘质粒隐秘质粒 cryptic plasmidcryptic plasmid7.1.2 dna7.1.2 dna的结构与复制的结构与复制基因基因遗传因子遗传因子 基因是一切生物体内储存遗传信息的、有自我复制能基因是一切生物体内储存遗传信息的、有自我复制能力的遗传功能单位。它是力的遗传功能单位。它

27、是dnadna分子上具有特定碱基顺序,即分子上具有特定碱基顺序,即核苷酸顺序的片断。核苷酸顺序的片断。u遗传物质的最小功能单位。遗传物质的最小功能单位。u它不仅可以决定生物的某一个性状,而且还具有调控其他基因它不仅可以决定生物的某一个性状,而且还具有调控其他基因表达活性的功能。表达活性的功能。u基因既是一个结构单位,也是一个功能单位。基因既是一个结构单位,也是一个功能单位。u按功能可把基因分为三种:结构基因、操纵基因、调节基因。按功能可把基因分为三种:结构基因、操纵基因、调节基因。7.1.2 dna7.1.2 dna的结构与复制的结构与复制基因基因遗传因子遗传因子u结构基因:编码蛋白质或酶的结

28、构结构基因:编码蛋白质或酶的结构, , 控制某种蛋白质或酶的合成。控制某种蛋白质或酶的合成。u操纵基因:操纵结构基因的表达。操纵基因:操纵结构基因的表达。u调节基因:控制结构基团。调节基因:控制结构基团。 基因控制遗传性状,但不等于遗传性状。任何一个遗传基因控制遗传性状,但不等于遗传性状。任何一个遗传性状的表达都是在基因控制下的个体发育的结果。性状的表达都是在基因控制下的个体发育的结果。 从基因型到表现型需要通过酶催化的代谢活动来实现。从基因型到表现型需要通过酶催化的代谢活动来实现。基因直接控制酶的合成,控制新陈代谢,从而决定遗传性状基因直接控制酶的合成,控制新陈代谢,从而决定遗传性状的表现。

29、的表现。7.1.2 dna7.1.2 dna的结构与复制的结构与复制基因信息的传递基因信息的传递 dna dna遗传信息需要通过一系列物质变化过程才能在生理上遗传信息需要通过一系列物质变化过程才能在生理上和形态上表达出相应的遗传性状。和形态上表达出相应的遗传性状。 现代生物遗传学已经证明:亲代的性状是通过脱氧核现代生物遗传学已经证明:亲代的性状是通过脱氧核糖核酸(糖核酸(dnadna)将决定各种遗传性状的遗传信息传给子代将决定各种遗传性状的遗传信息传给子代的。子代根据的。子代根据dnadna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产生一定形态结构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产生一定形态结构的蛋白质,由一定结构的蛋白质就可决定

30、子代具有一定形的蛋白质,由一定结构的蛋白质就可决定子代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7.1.2 dna7.1.2 dna的结构与复制的结构与复制基因信息的传递基因信息的传递分子遗传学的中心法则分子遗传学的中心法则19581958年年crickcrick和和19701970年年temintemin7.1.2 dna7.1.2 dna的结构与复制的结构与复制dnadna的复制的复制半保留式的自我复制能力半保留式的自我复制能力l解旋解旋l复制复制l分配分配4dntp注意:注意:l 复制过程必须有酶的参与,如:解旋复制过程必须有酶的参与,如:解旋酶、聚合酶等。酶、聚合酶等。l

31、解旋过程中,并不是完全断开后才解旋过程中,并不是完全断开后才开始复制,而是解开一段后,就进行复开始复制,而是解开一段后,就进行复制。复制好的就开始形成双螺旋。制。复制好的就开始形成双螺旋。l 每个子代细胞都获得了亲代细胞的一每个子代细胞都获得了亲代细胞的一个个dna单链。单链。7.1.3 dna7.1.3 dna的变性与复性的变性与复性dnadna的变性的变性 双链双链dnadna受热或其它因素的作用,两条链之间受热或其它因素的作用,两条链之间的结合力被破坏而分开成单链的的结合力被破坏而分开成单链的dnadna,即称为,即称为dnadna变性。变性。双螺旋结构变为无序缠绕的单链状态双螺旋结构变

32、为无序缠绕的单链状态埋藏在分子内部的碱基暴露埋藏在分子内部的碱基暴露7.1.3 dna7.1.3 dna的变性与复性的变性与复性dnadna的变性的变性 加热引起加热引起dnadna变性是实验变性是实验室最常用的方法。室最常用的方法。ua a260260:260nm260nm波长处波长处dnadna对紫外辐对紫外辐射的吸收值。射的吸收值。ut tm m:解链温度或熔解温度,:解链温度或熔解温度,a a260260升高达到一半时的温度。升高达到一半时的温度。udnadna分子越大,分子越大,g-cg-c碱基越多,碱基越多,t tm m值越高。值越高。7.1.3 dna7.1.3 dna的变性与复

33、性的变性与复性dnadna的复性的复性 变性变性dnadna溶液溶液经适当处理后重新经适当处理后重新形成天然形成天然dnadna的过的过程叫程叫复性复性,或叫,或叫退退火。火。注意:注意:dnadna的复性是随机的。即复性的的复性是随机的。即复性的dnadna不可能完全回复到原来状态。不可能完全回复到原来状态。7.1.4 rna7.1.4 rna rna rna(核糖核酸)(核糖核酸)和和dnadna很相似,不同的是以很相似,不同的是以核糖代替脱氧核糖,以尿嘧啶核糖代替脱氧核糖,以尿嘧啶(u)(u)代替胸腺嘧啶代替胸腺嘧啶(t)(t)。7.1.4 rna7.1.4 rna rna有四种有四种:

34、trna、rrna、mrna和反义和反义rna,它们均由它们均由dna转录而成转录而成。分别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分别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担任不同的角色。担任不同的角色。 mrna叫信使叫信使 rna, trna叫转移叫转移rna, 反义反义rna起调节作用,决定起调节作用,决定mrna翻译合成速度。翻译合成速度。 rrna(核糖体(核糖体rna)7.1.4 rna7.1.4 rnadnadna转录成转录成rnarnamrna翻译的模板翻译的模板caacugcagacauauaugauacaauuugaucaguau5/3/-gln-leu-gln-thr-tyr-met-ile-gln-phe-

35、asp-gln-tyr-7.1.5 7.1.5 遗传密码遗传密码 mrna分子中,从分子中,从5-3每三个相邻的每三个相邻的 碱基组成的三联体,代表某个氨基酸碱基组成的三联体,代表某个氨基酸, 共有共有64种。种。6161种种代表代表2020种氨基酸种氨基酸3 3种种uaauaa、uaguag、ugauga终止密码终止密码(codon)augaug起始密码起始密码甲硫氨酸(蛋氨酸)甲硫氨酸(蛋氨酸) 密码子:密码子:7.1.5 7.1.5 遗传密码遗传密码遗传密码表遗传密码表第一碱基第一碱基(5/-端)端)第第 二二 碱碱 基基第三碱基第三碱基(3/-端)端)终止终止终止终止*在在mrna起始

36、部位的起始部位的aug为起始信号为起始信号(1)(1)连续性: :两个密码子之间无任何核苷酸加以隔开和两个密码子之间无任何核苷酸加以隔开和重叠,如插入重叠,如插入/ /删除碱基,可发生移码突变或框移删除碱基,可发生移码突变或框移5. uacggacaucug.35.uaccggacaucug.3酪酪甘甘组组蛋蛋酪酪精精苏苏 半胱半胱5. uacgacaucug.3酪酪天天 异亮异亮插入插入缺失缺失(2)(2)简并性简并性: : 除除metmet(甲硫氨酸)(甲硫氨酸),trptrp(色氨酸)(色氨酸)外,其余氨基酸均由外,其余氨基酸均由2 2个以上个以上密码子编码密码子编码(uuuuuu和和u

37、ucuuc都是苯丙氨酸的密码子,都是苯丙氨酸的密码子,ucuucu、uccucc、ucauca、ucgucg、aguagu和和agcagc都是丝氨酸的密码子都是丝氨酸的密码子)。)。其中其中 uag,uaa,ugauag,uaa,uga是终是终止密码子止密码子,aug,aug是起始密码子同时又编码甲硫氨酸;但细菌例外,在细是起始密码子同时又编码甲硫氨酸;但细菌例外,在细菌中菌中guggug表示起始的甲酰蛋氨酸。表示起始的甲酰蛋氨酸。(3)(3)通用性通用性: :所有的生物使用同一套密码子,仅有少数例外,例如:线粒所有的生物使用同一套密码子,仅有少数例外,例如:线粒体起始密码子为体起始密码子为a

38、ugaug、auu;auu;终止密码为终止密码为agaaga,agcagc;色氨酸为色氨酸为ugauga等。等。 (四)摆动性:(四)摆动性:一种氨基酸可有多个密码子一种氨基酸可有多个密码子 反密码子与反密码子与mrnamrna的第三个核苷酸配对时,不严格遵从的第三个核苷酸配对时,不严格遵从碱基配对原则,可出现碱基配对原则,可出现u-g,i-c,i-a,u-g,i-c,i-a,此种配对为不稳定配此种配对为不稳定配对,又称摇摆性。一般前两个碱基决定其专一性,第三位对,又称摇摆性。一般前两个碱基决定其专一性,第三位碱基可有变异。碱基可有变异。trna反密码环53uguthracg53mrna规则的

39、双螺旋结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通常呈单链结构通常呈单链结构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腺嘌呤(腺嘌呤(a)鸟嘌呤(鸟嘌呤(g)腺嘌呤(腺嘌呤(a)鸟嘌呤(鸟嘌呤(g)胞嘧啶(胞嘧啶(c)胸腺嘧啶(胸腺嘧啶(t)胞嘧啶(胞嘧啶(c)尿嘧啶(尿嘧啶(u)脱氧核糖脱氧核糖核糖核糖磷酸磷酸磷酸磷酸dna与与rna分子的比较分子的比较7.1.6 7.1.6 微生物生长与蛋白质合成微生物生长与蛋白质合成 微生物生长的主要活动是蛋白质的合成。微生物生长的主要活动是蛋白质的合成。 蛋白质合成蛋白质合成( (翻译翻译) )在核糖体上进行,与在核糖体上进行,与rnarna的复制(合成)的复制(合成)及及d

40、nadna的复制(合成)有关。的复制(合成)有关。蛋白质合成过程:蛋白质合成过程:u dnadna复制:相应的复制:相应的dnadna链进行自我复制;链进行自我复制;u 转录转录mrnamrna:由:由dnadna转录成转录成mrnamrna,同时也转录成其他几种,同时也转录成其他几种rnarna;u 翻译:由翻译:由trnatrna完成;完成;u 蛋白质合成:合成多肽,最终生成具有特定功能的蛋蛋白质合成:合成多肽,最终生成具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质。白质。7.1.6 7.1.6 微生物生长与蛋白质合成微生物生长与蛋白质合成tcatg a tt aag t ac t a a t dnadna的平面结

41、构图的平面结构图细胞核中细胞核中ag t ac t a a t acgu游离的核糖核苷酸游离的核糖核苷酸dna dna 解旋,一条链为模板合成解旋,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rna细胞核中细胞核中acguag t ac t a a t dna dna与与rnarna的碱基互补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细胞核中细胞核中聚合酶聚合酶acgu游离的核糖核苷酸游离的核糖核苷酸acguuu4dntp 细胞质细胞质 核孔核孔dnadnamrnamrna在细胞核中合成在细胞核中合成 细细胞胞核核内内ucaug a uuaag t ac t a a t mrnamrnaucaug a uuamrnamrnaag t ac

42、 t a a t ucaug a uuamrnamrna 细细胞胞核核内内 trnatrna在氨基酰在氨基酰- -trnatrna合成酶的帮助下,能够识别相应的氨基合成酶的帮助下,能够识别相应的氨基酸,并通过酸,并通过trnatrna氨基酸臂的氨基酸臂的3-oh3-oh与氨基酸的羧基形成活化与氨基酸的羧基形成活化酯氨基酰酯氨基酰- -trnatrna。 氨基酰氨基酰- -trnatrna 合成酶合成酶氨基酸氨基酸+atp+trna+h2o +atp+trna+h2o 氨基酰氨基酰- -trnatrna+ amp + amp +ppippi3-oh3-oh反密码子反密码子 密码子密码子 密码子密

43、码子 密码子密码子 密码子密码子 mrna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ucaug a uamrnamrnaua a uac uaug 亮氨酸亮氨酸 天冬氨酸天冬氨酸 异亮氨酸异亮氨酸 氨基酸氨基酸(原料)(原料)氨基酰氨基酰-trna 合成酶合成酶 trnatrna的一端运载着氨基酸的一端运载着氨基酸 反密码子反密码子 亮氨酸亮氨酸ua a天冬氨酸天冬氨酸ac u 异亮氨酸异亮氨酸aug 核糖体核糖体ucaug a uamrnamrnau 亮氨酸亮氨酸ua a天冬氨酸天冬氨酸ac u 异亮氨酸异亮氨酸augv 氨基酰氨基酰- -trnatrna通过反

44、密码臂上的三联体反密码子识别通过反密码臂上的三联体反密码子识别mrnamrna上相应上相应的遗传密码,并将所携带的氨基酸按的遗传密码,并将所携带的氨基酸按mrnamrna遗传密码的顺序安置在遗传密码的顺序安置在特定的位置,最后在核糖体中合成肽链。特定的位置,最后在核糖体中合成肽链。细胞质中细胞质中 核糖体核糖体ucaug a uamrnamrnau 亮氨酸亮氨酸ua a细胞质中细胞质中 核糖体核糖体ucaug a uamrnamrnau 亮氨酸亮氨酸ua a天冬氨酸天冬氨酸ac u 异亮氨酸异亮氨酸aug细胞质中细胞质中 核糖体核糖体ucaug a uamrnamrnau 亮氨酸亮氨酸ua a

45、天冬氨酸天冬氨酸ac u 异亮氨酸异亮氨酸aug缩合缩合 亮氨酸亮氨酸天冬氨酸天冬氨酸 异亮氨酸异亮氨酸以以mrnamrna为模板形成了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为模板形成了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 细胞质中细胞质中ucaug a uamrnamrnau7.1.7 7.1.7 微生物的细胞分裂微生物的细胞分裂 由于由于dna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而使两者成倍增加后的一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而使两者成倍增加后的一个有秩序的过程,即微生物细胞的分裂。个有秩序的过程,即微生物细胞的分裂。 成倍增加的核物质和蛋白质均等地分给两个子细胞,在成倍增加的核物质和蛋白质均等地分给两个子细胞,在细胞中部合成横隔膜并

46、逐渐内陷,最终将两个子细胞分开。细胞中部合成横隔膜并逐渐内陷,最终将两个子细胞分开。一、变异的实质一、变异的实质 在微生物遗传过程中,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在微生物遗传过程中,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dnadna上的碱基对上的碱基对发生差错,出现碱基的缺失、置换或插入,改变了基因内原有发生差错,出现碱基的缺失、置换或插入,改变了基因内原有的碱基顺序,导致后代性状的改变。当这种改变可以遗传时,的碱基顺序,导致后代性状的改变。当这种改变可以遗传时,就是发生了就是发生了突变突变。所以说。所以说基因突变是微生物发生变异的实质。基因突变是微生物发生变异的实质。 在真核微生物中,变异也会发生在染色体水平上,如染

47、色体在真核微生物中,变异也会发生在染色体水平上,如染色体的缺失、重复、倒位和易位等,都会引起遗传信息的改变,称的缺失、重复、倒位和易位等,都会引起遗传信息的改变,称为为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畸变。7.2 7.2 微生物的变异微生物的变异 1 1、根据突变体表型不同、根据突变体表型不同u营养缺陷型:丧失合成一种或几种生长因子、碱基、或氨基酸的能力。营养缺陷型:丧失合成一种或几种生长因子、碱基、或氨基酸的能力。u抗性突变型:产生对某化学药物或致死物理因子的抗性变异类型。抗性突变型:产生对某化学药物或致死物理因子的抗性变异类型。u条件致死突变型:变化可影响正常生长、繁殖条件致死突变型:变化可影响正常生长、

48、繁殖u形态突变型:个体或菌落形态的变异,一般属非选择性突变。形态突变型:个体或菌落形态的变异,一般属非选择性突变。u抗原突变型:细胞抗原结构发生的变异类型,一般也属非选择性变异抗原突变型:细胞抗原结构发生的变异类型,一般也属非选择性变异u其它突变型:如毒力、糖发酵能力、代谢产物的种类和产量以及对某其它突变型:如毒力、糖发酵能力、代谢产物的种类和产量以及对某 种药物的依赖性等的突变型。种药物的依赖性等的突变型。7.2 7.2 微生物的变异微生物的变异v 凡能用选择性培养基快速选择出来的突变型,称为凡能用选择性培养基快速选择出来的突变型,称为选择性突变选择性突变株株(selective mutan

49、t)(selective mutant),v如营养缺陷型、抗性突变型和条件致死型等;如营养缺陷型、抗性突变型和条件致死型等;v 反之则称为反之则称为非选择性突变非选择性突变株株(non-selective mutant)(non-selective mutant),二、突变的类型二、突变的类型选择性突变选择性突变(死活突变)非选择性突变非选择性突变(非死活突变)突变突变基因突变基因重组诱发突变自发突变点突变染色体畸变碱基置换移码突变转换颠换缺失添加缺失添加易位倒位二、突变的类型二、突变的类型2 2、根据突变的条件和原因(突变机理)、根据突变的条件和原因(突变机理)u自发突变:自发突变:微生物在

50、自然条件下,没有人工参与而发生的基因突变。微生物在自然条件下,没有人工参与而发生的基因突变。 多因素低剂量的诱变效应多因素低剂量的诱变效应 背景因素和环境因素的诱变背景因素和环境因素的诱变 微生物自身有害代谢产物的诱变微生物自身有害代谢产物的诱变 互变异构效应互变异构效应 碱基配对碱基配对a-ta-t、g-cg-c,在,在dnadna复制时出现与前不同的碱基对:复制时出现与前不同的碱基对:g-tg-t、c-ac-a。 环出效应环出效应u诱发突变诱发突变 碱基对的置换碱基对的置换 点突变点突变 移码突变移码突变 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畸变7.2 7.2 微生物的变异微生物的变异诱发突变诱发突变碱基对的

51、置换碱基对的置换7.2 7.2 微生物的变异微生物的变异 碱基对的置换可分成两个亚类:一类是碱基对的置换可分成两个亚类:一类是dna dna 链上的一个嘌呤被另一个链上的一个嘌呤被另一个嘌呤或是一个嘧啶被另一个嘧啶所置换,称为嘌呤或是一个嘧啶被另一个嘧啶所置换,称为转换转换;另一类是;另一类是dna dna 链上的链上的一个嘌呤被另一个嘧啶或是一个嘧啶被另一个嘌呤所置换,称为一个嘌呤被另一个嘧啶或是一个嘧啶被另一个嘌呤所置换,称为颠换颠换 . . (实线代表转换,虚线代表颠换)(实线代表转换,虚线代表颠换)腺嘌呤腺嘌呤次黄嘌呤次黄嘌呤腺嘌呤氧化脱氨后形成烯醇式次黄嘌呤(腺嘌呤氧化脱氨后形成烯醇

52、式次黄嘌呤(hehe) hehe通过互变异构效应形成酮式次黄嘌呤(通过互变异构效应形成酮式次黄嘌呤(hkhk)dnadna复制时,复制时,hk hk 与胞嘧啶(与胞嘧啶(c c)配对配对 dnadna第二次复制时,第二次复制时,c c与与g g正常配对,实现了转换。正常配对,实现了转换。v 碱基转换的分子机制碱基转换的分子机制以亚硝酸为例以亚硝酸为例 hno2v 胞嘧啶(胞嘧啶(c) 尿嘧啶(尿嘧啶(u) hno2v 腺嘌呤(腺嘌呤(a) 次黄嘌呤(次黄嘌呤(h) hno2 v 鸟嘌呤(鸟嘌呤(g) 黄嘌呤(黄嘌呤(x)v 这些反应及形成物均可在这些反应及形成物均可在dna复制中产生影响,主要

53、是使碱基对发生转换。复制中产生影响,主要是使碱基对发生转换。移码突变移码突变7.2 7.2 微生物的变异微生物的变异 指诱变剂会使指诱变剂会使dnadna序列中一个或少数几个核苷酸发生增序列中一个或少数几个核苷酸发生增添添( (插入插入) )或缺失,从而使该部位或缺失,从而使该部位后面的全部遗传密码发生转后面的全部遗传密码发生转录和翻译错误录和翻译错误的一类突变。的一类突变。 能引起移码突变的因素是一些吖啶类染料能引起移码突变的因素是一些吖啶类染料,包括原黄素、,包括原黄素、吖啶黄、吖啶橙和吖啶黄、吖啶橙和-氨基吖啶等,以及一系列氨基吖啶等,以及一系列“icr”icr”类化类化合物。合物。 吖

54、吖啶啶类化合物诱发的移码突变及其回复突变图示:类化合物诱发的移码突变及其回复突变图示: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畸变7.2 7.2 微生物的变异微生物的变异 某些强烈理化因子,如某些强烈理化因子,如x x射线等的辐射及烷化剂、亚硝射线等的辐射及烷化剂、亚硝酸等,除了能引起上述的点突变外,还会引起酸等,除了能引起上述的点突变外,还会引起dnadna的大损的大损伤伤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畸变,既包括染色体结构上的缺失、重复、插既包括染色体结构上的缺失、重复、插入、易位和倒位,也包括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入、易位和倒位,也包括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染色体畸变(chromosomal aberration)v 某些理化因

55、子,如某些理化因子,如x x射线等的辐射及烷化剂、亚硝酸等,射线等的辐射及烷化剂、亚硝酸等,除了能引起除了能引起点突变点突变外,还会引起外,还会引起dnadna的大损伤的大损伤(macrolesionmacrolesion)染色体畸变,它包括:染色体畸变,它包括: 染色体结构上的变化:染色体结构上的变化: 缺失(缺失(deletiondeletion) 重复(重复(duplicationduplication) 易位(易位(translocationtranslocation) 倒位(倒位(inversioninversion) 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染色体数目的变化v 分为染色体内畸变和染色体间畸

56、变两类。分为染色体内畸变和染色体间畸变两类。v 染色体内畸变:只涉及一条染色体上的变化,染色体内畸变:只涉及一条染色体上的变化, 如发生染色体的部分缺失或重复时,其结果可造成基如发生染色体的部分缺失或重复时,其结果可造成基因的减少或增加;因的减少或增加; 如发生如发生倒位倒位或或易位易位时,则可造成基因排列顺序的改变,时,则可造成基因排列顺序的改变,但数目却不改变。但数目却不改变。 倒位倒位-是指断裂下来的一段染色体旋转是指断裂下来的一段染色体旋转180180 后,重新后,重新插入到原来染色体的原位置上,从而使其基因顺序与插入到原来染色体的原位置上,从而使其基因顺序与其它的基因顺序相反;其它的

57、基因顺序相反; 易位易位-是指断裂下来的一小段染色体再顺向或逆向地是指断裂下来的一小段染色体再顺向或逆向地插入到同一条染色体的其它部位上。插入到同一条染色体的其它部位上。v 染色体间畸变:指非同源染色体间的染色体间畸变:指非同源染色体间的。若干诱变剂的作用机制及诱变功能 诱变因素在dna上的初级效应 遗传效应 碱基类似物 掺入作用 at=gc双向转换 羟 胺 与胞嘧啶起反应 gcat的转换 亚硝酸 a、g、c的氧化脱氨作用at=gc双向转换 交 联 缺失 烷化剂 烷化碱基(主要是g) at=gc双向转换 烷化磷酸基团 atta的颠换 丧失烷化的嘌呤 gccg的颠换糖-磷酸骨架的断裂 巨大损伤(

58、缺失、重复、倒位、易位) 丫啶类 碱基之间的相互作用(双链变形) 码组移动(或)紫外线 形成嘧啶的水合物 gcat转换 形成嘧啶的二聚体 码组移动(或) 交 联 电离辐射 碱基的羟基化核降解 at=gc双向转换 dna降解 码组移动(或) 糖-磷酸骨架的断裂 巨大损伤 (缺失、重复、倒位、易位) 加热 c脱氨基 cgta转换 mu噬菌体 结合到一个基因中间 码组移动紫外辐射诱变作用机制紫外辐射诱变作用机制7.2 7.2 微生物的变异微生物的变异 紫外辐射的生物学效应主要是引起紫外辐射的生物学效应主要是引起dnadna的变化。的变化。dnadna链上链上的碱基对紫外辐射很敏感,嘌呤和嘧啶吸收的光

59、波波长与紫的碱基对紫外辐射很敏感,嘌呤和嘧啶吸收的光波波长与紫外辐射波长接近,可强烈吸收紫外辐射。外辐射波长接近,可强烈吸收紫外辐射。 dnadna损伤的修复损伤的修复7.2 7.2 微生物的变异微生物的变异紫外辐射对紫外辐射对dnadna的破坏和的破坏和dnadna的修复的修复 dnadna损伤的修复损伤的修复7.2 7.2 微生物的变异微生物的变异u光复活和暗复活光复活和暗复活u重组修复重组修复usossos修复修复u适应性修复适应性修复 切补修复切补修复暗修复暗修复 为把它与光复活作用区分开,切补修复常称为为把它与光复活作用区分开,切补修复常称为暗修复。它作为许多不同类型的暗修复。它作为

60、许多不同类型的dnadna损伤修复的普损伤修复的普遍系统,如嘧啶二聚体和错误碱基配对引起的遍系统,如嘧啶二聚体和错误碱基配对引起的dnadna损伤。损伤。b b、c c和基因产物结合形成一个核酸内切酶,和基因产物结合形成一个核酸内切酶,它能识别碱基改变所引起的它能识别碱基改变所引起的dnadna螺旋扭曲。螺旋扭曲。uvrabcuvrabc内切核酸酶在损伤的任何一边作一切口,聚合酶内切核酸酶在损伤的任何一边作一切口,聚合酶i i切除和替换损伤部位的碱基,切除和替换损伤部位的碱基,dnadna连接酶将缺口填连接酶将缺口填补上。补上。1、由、由核酸内切酶核酸内切酶切开二聚体切开二聚体的的5末端,形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