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5试验利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_第1页
学案5试验利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_第2页
学案5试验利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_第3页
学案5试验利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_第4页
学案5试验利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学案5实验:利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学习目标定位1了解电磁打点计时器、 电火花计时器的构造及工作原理2学会使用打点计时器3掌握测瞬时速度的方法,会用打出的纸带求瞬时速度4能根据纸带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知识储备区温故垢本湖旅1隹陈方可却新、实验器材1 .器材:打点计时器、交流电源、纸带、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细绳、钩码、刻度 尺、坐标纸.2 .了解打点计时器(1)电磁打点计时器如图1所示,是一种使用低压、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工作电压为46 V.限拉孔图1(2) 当电源频率是50 Hz时,电磁打点计时器每隔002 s打一次点.二、实验原理1.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能记录运

2、动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2 .根据纸带计算某时刻的瞬时速度根据v =:可求任意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把这个平均速度值看成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 度.(注:学习第2章后,就会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 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3 .加速度的计算(1) 根据a = Vt亍0计算出物体的加速度.由v t图像,利用图线的斜率求岀物体的加速度.基础自学藩穽重点豆动探究并使滑轮伸出桌面, 打点计时器学习探究区一、实验步骤1.如图2所示,把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 固定在长木板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更点* 计时器蛙 址带肚2 .纸带穿过限位孔,把复写纸套在定位轴上

3、, 并且压在纸带上面, 把打点计时器的两个接线 柱接到4V6V的低压交流电源上.3 .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使细绳跨过滑轮,下面挂上适当的钩码,放手后,看小车能否在 木板上平稳地加速滑行,然后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并把纸带的另一端固定在小 车的后面.4 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 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小点,换上新纸带,重复实验三次.二、数据处理1 .挑选纸带并测量在三条纸带中选择一条点迹最清晰的.为了便于测量,舍掉开头一些过于密集的点迹,找一个适当的点当作计时起点(0点),每5个点(相隔0.1 s)取一个计数点进行测量, 邻两点间

4、还有4个点未画出)» * * * * * * 如图3所示.(相2 .瞬时速度的计算和记录(1)计算方法:某段时间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即 如图3中计数点4的速度V4=空芋,其中T= 0.1 s.Sn + * + 12T,例位置01234567时刻1/S00.10.20.30.40.50.60.71v/(m )(2)设计表格并记录相关数据3.加速度的计算(1) 根据a =山°,求解加速度,可以多求几次,再求a的平均值.作出小车运动的 v-1图像,禾U用斜率求出小车的加速度.如图4所示,小车的加速度 a =V2 Vit2 ti .三、注意事项1 开始释放小车

5、时,应使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2 先接通电源,等打点稳定后,再释放小车.3 打点完毕,立即断开电源.4 .选取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舍弃开头点迹密集部分,适当选取计数点(注意计数点与计时点的区别),弄清楚所选的时间间隔 T等于多少.一般在纸带上每隔 4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即 时间间隔为 T = 0.02 X 5 s= 0.1 s.5.在坐标纸上画 v t图像时,注意坐标轴单位长度的选取,应使图像尽量分布在坐标平面 中央.6 .利用描出的点作 v t图像时,不要将相邻的点依次相连成折线,而应使大多数点在直线(或曲线)上,不在线上的点均匀分布在直线(或曲线)两侧,个别离线较远的点舍去.典例精析【例1】在

6、“利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实验中,某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操作步骤,试找出其中的错误和遗漏的步骤(遗漏步骤可编上序号 G).A .拉住纸带,将小车移到靠近打点计时器的一端后,放开纸带,再接通电源B .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无滑轮一端,并接好电路C .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定滑轮,下面吊着适当的钩码D .取下纸带,再断开电源E. 将纸带固定在小车尾部,并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F. 从所打的纸带中选取理想的纸带进行测量分析错误和遗漏: ; G. ;正确的步骤顺序为.答案 A中应先接通电源,再放开纸带D中应先断开电源,再取下纸带换上新纸带,重复实验两次 BECADGF【例2】

7、在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实验中,图5甲是一次记录小车运动情况的纸带,图中 A、B、C、D、E为相邻的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电源频率为50 Hz)105.60甲图5根据运动学有关公式可求得vb= 1.38 m/s , Vc =mS, v°= 3.90 m/s.(2) 利用求得的数值在图乙所示坐标纸上作出小车的v t图线(从打A点时开始计时).利用纸带上的数据求出小车运动的加速度a=m/s2.(3) 将图线延长与纵轴相交,交点的纵坐标是0.12 m/s,此交点的物理意义是: 解析(1)打C点时对应的速度为Sbd 60.30 7.50vc= 2t =0&

8、quot;2cm/s = 264 cm/ s= 2.64 m/s.用描点法作出小车的运动图像如图所示.由图知小车运动的加速度vd vb 3.90 m/s 1.38 m/s _2a =1= 12.6 m/s .tD tB3 1 x 10 s(3) 此交点表示从 A点开始计时时,小车的速度为0.12 m/s.答案(1)2.64(2)12.6从A点开始计时时,小车的速度为0.12 m/s检测学习效果悔验咸功快乐自我检测区1.如图6所示是用电磁打点计时器测量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时得到的一条纸带,测量出AB= 1.2 cm, AC = 3.6 cm , AD = 7.2 cm,计数点 A、B、C、D中

9、,每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有 四个点未画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fTTA 电磁打点计时器是只能记录时间而不能记录位移的仪器B 若电源频率f= 50 Hz,则每相邻的两个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1 sC .打B点时运动物体的速度 vb = 0.20 m/sD 本实验也可以采用电火花计时器答案 BDA错误;电磁打点计时器打解析 电磁打点计时器既可以记录时间,又可以记录位移,选项点的周期为0.02 s,相邻两个计数点间有4个点未画出,即两个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1 s.选项B正确;vb=sac _ 0.036_ 亓=2T =0.0360.2m/s = 0.18 m/s,选项C错误;电磁打点计时器和电

10、火花计时器都可以用,选项 D正确.2 .在“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实验中,打点计时器接在 50 Hz的低压交变电源上.某同学在打出的纸带上每5点取一个计数点,共取了 A、B、C、D、E、F六个计数点(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四个点未画出),如图7所示从每一个计数点处将纸带剪开分成五段(分别为a、b、c、d、e段),将这五段纸带由短到长紧靠但不重叠地粘在xOy坐标系中,如图8所示.ABCDEF« « «<««图7请你在xOy坐标系中用最简洁的方法作出能表示v- t关系的图线(在图8中作答),并指出哪个轴相当于v轴?从第一个计

11、数点开始计时,为了求出0.15 s时刻的瞬时速度,需要测出哪一段纸带的长度?若测得a段纸带的长度为2.0 cm, e段纸带的长度为10.0 cm,则可求出加速度的大小为m/s2.答案(1)v t图线见解析图y轴相当于v轴(2)b段(3)2.0解析以纸带宽度为时间单位 0.1 s. x轴相当于t轴,y轴相当于v轴,每段纸带上端中点的纵坐标 相当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把纸带上端中点连起来就得到vt图线.(2) 用b纸带的长度除以0.1 s就是完成b纸带这段长度的平均速度, 也近似等于0.15 s时刻的 瞬时速度,故需测出b段纸带的长度.(3) 0.05 s时的瞬时速度vi =20°

12、1Cm = 20.0 cm/s = 0.20 m/ s0.1 s0. 45 s时瞬时速度=10.0 cm = 100 cm/s = 1.00 m/ s0.1 sV2 V1 1.00 0.2022a =m/s = 2.0 m/ s虫 0.45 0.0540分钟课时作业1.在做“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实验时,根据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我们可以不利用公式计算就能直接得到的物理量是()A .时间间隔B .瞬时速度C .加速度D .某段时间内的位移答案 AD解析 打点计时器是每隔 0.02 s打下一个点,所以数点就可以知道时间间隔,故A正确.瞬时速度的求解需要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

13、故B错误.加速度的求解需要运用公式或利用图像求斜率,故C错误.某段时间内的位移可以利用刻度尺直接测得,故D正确,故选A、D.2 .关于“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打点计时器应固定在长木板上,且靠近滑轮一端B .开始实验时小车应靠近打点计时器一端C .应先接通电源,待打点稳定后再释放小车D .牵引小车的钩码个数越多越好答案 BC解析 打点计时器应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选项A错误;小车开始时靠近打点计时器是为了使小车的运动距离较大,选项B正确;若先释放小车后接通电源只能在纸带的后面部分打点,选项 C正确;钩码个数太少,打点密集,钩码个数太多

14、,打点太少,都会带来实验误差,选项D错误.3.下列关于“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实验中所选计数点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用计数点进行测量计算既方便又可减小误差B .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应是相等的C .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应是相等的D .计数点是从打点计时器打出的实际点中选出来的,相邻计数点间点的个数相等答案 C4 如图1甲、乙所示为同一打点计时器打出的两条纸带,由纸带可知()图1A .在打下计数点“ 0”至“ 5”的过程中,纸带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大B .在打下计数点“ 0”至“ 5”的过程中,纸带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小C 纸带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大D 纸带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小答案

15、BD解析 在打下计数点“ 0”至“ 5”的过程中,两纸带所用时间相同,但甲纸带位移小于乙纸 带位移,故 V甲 匚乙,选项A错,B对;相邻计数点间所用时间相等,可知甲的速度不变, 乙的速度变大,故 a甲a乙,选项C错,D对.5.在“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实验中,下述测量每相邻两计数点间距离的方法正确的是()A 当某两个计数点间的距离较大时,可以用短尺把它分段来测量B 当某两个计数点间的距离较小时,可以用短尺一次把它测完C 测量每两个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应该用带着毫米刻度的长尺的零刻度对准起点,读出 各计数点对应的刻度值,然后逐一相减,得到每两个计数点间距离的数值D 分别逐个测

16、出每两个计数点间的距离,这样便于记录答案 C解析 不论两个计数点间的距离大还是小,采用C项所述方法都可减小误差,C正确.6某同学用如图2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0.75丿f/>/FJJfD.9D(1. ID 0.20030 0.400.50f/s(1)电磁打点计时器接 电源(填“低压直流”、“低压交流”或“220 V交流”).(2)实验时,使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先 再.(填“接通电源”或“放开小车”)若所接电源的频率是50 Hz ,则每隔 秒打一个点.(4)图乙是绘出的小车速度 一时间关系图线,根据图线求出小车的加速度为a =2m/s .(保留三位有效数字)答案(1)低

17、压交流(2)接通电源放开小车(3)0.02(4)0.682解析(1)电磁打点计时器接低压交流电源.(2)实验时,使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先接通电源再放开小车.若所接电源的频率是50 Hz,则每隔0.02 s打一个点.V2在v t图像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即a= f = 0.682 m/s .7. 一小球在桌面上从静止开始做加速直线运动,现用高速摄影机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记录下小球每次曝光的位置,并将小球的位置编号,如图3甲所示,1位置恰对应小球刚开始运动的瞬间,作为零时刻.摄影机连续两次曝光的时间间隔均相同,小球从1位置到6位置的运动过程中经过各位置的速度分别为V1 = 0, V2= 0.06

18、 m/s, V3=mS, V4= 0.18 m/s ,V5 =ms在图乙所示的坐标纸上作出小球的速度时间图像(保留描点痕迹).0I 11 I | I I I I | I I I | | | | | | I | | | | |203040cmt7(m-s l)乙答案 0.120.24见解析图解析如题图所示,S!+ S2= 0.06 m,而0.06V2= 2t m/s = 0.06 m/ s,故 T= 0.5 s,S30.12则 V3=- = 2x 05 m/s = 0.12 m/ s,S4 + S50 24又 S4+ S5= 0.24 m,贝U V5=m/s = 0.24 m/s.其 v t 图像如图所示.2 I 2 X 0.5tj/(m s'1)u 0.5 1.0 1.5 2.(1 2.5 3,0 r/R2K242O怡12o.o.o.o.o.eo.8. 实验小组在用打点计时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实验中,得到一条纸带如图4所示,A、B、C、D、E、F、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