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燃烧、火灾与爆炸燃烧、火灾与爆炸第一节第一节 燃烧燃烧一、燃烧的概念 燃烧是可燃物与氧燃烧是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化学反应,通常热化学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的现象。(或)发烟的现象。在化学上这种化学在化学上这种化学反应称为氧化反应。反应称为氧化反应。 近代链锁反应理论认为:燃烧是一种自由基近代链锁反应理论认为:燃烧是一种自由基的链锁反应,也称链式反应,其反应机理大的链锁反应,也称链式反应,其反应机理大致可分为链引发、链传递、链终止三个阶段。致可分为链引发、链传递、链终止三个阶段。 二、燃烧条件二、燃烧条件(一)燃烧的必要条件(一)燃烧的必要
2、条件(三要素)(三要素)1.要有可燃物质。要有可燃物质。 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发生燃烧反其他氧化剂发生燃烧反应的物质,都称为可燃应的物质,都称为可燃物。可燃物按其物理状物。可燃物按其物理状态分为气体、液体和固态分为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类。体三类。 2.要有氧化剂要有氧化剂 (助燃物助燃物) 。与可燃物质相结合能导致与可燃物质相结合能导致燃烧的物质称为助燃物燃烧的物质称为助燃物(也称氧化剂)。(也称氧化剂)。 3.要有引火源。要有引火源。使物质开始燃烧的外部热源称为引火使物质开始燃烧的外部热源称为引火源。源。 (二)燃烧的充分条件(二)燃烧的充分条件1.一定的可燃物浓
3、度。一定的可燃物浓度。 2.一定的氧气含量或氧化剂。一定的氧气含量或氧化剂。 3.具有一定的点火能量。具有一定的点火能量。 不管何种形式的引火源,都必须达到一定的不管何种形式的引火源,都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引起燃烧反应。对确定状态的物质,这强度才能引起燃烧反应。对确定状态的物质,这一能量称为最小点火能量。一能量称为最小点火能量。 4.燃烧条件的相互作用。燃烧条件的相互作用。 补充: 燃烧条件在消防工作中的应用(一)防火的基本措施(一)防火的基本措施 一切防火措施,都是为了防止产生燃烧的条件和燃一切防火措施,都是为了防止产生燃烧的条件和燃烧条件的相互作用。烧条件的相互作用。 1.控制可燃物,破
4、坏燃烧的基础。控制可燃物,破坏燃烧的基础。 2.隔绝空气,控制助燃物。隔绝空气,控制助燃物。 3.控制和消除着火源,破坏燃烧的激发能。控制和消除着火源,破坏燃烧的激发能。 4.阻止火势蔓延,不使新的燃烧条件形成,防止火阻止火势蔓延,不使新的燃烧条件形成,防止火灾蔓延扩大。灾蔓延扩大。(二)灭火的基本方法 灭火,就是为了破坏灭火,就是为了破坏已经形成的燃烧条件,已经形成的燃烧条件,以迅速扑灭火灾,最以迅速扑灭火灾,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损大限度地减少火灾损失。失。 1.隔离法隔离法 2.窒息法窒息法 3.冷却法冷却法 4.抑制法抑制法三、燃烧分类三、燃烧分类 (一)按着火方式分类(一)按着火方式分类
5、1、点燃、点燃由明火源引起可燃物燃烧的过程,称为点燃,由明火源引起可燃物燃烧的过程,称为点燃,又称为强迫着火。又称为强迫着火。 2受热着火受热着火又称受热自燃,是指不接触明火而靠外界加又称受热自燃,是指不接触明火而靠外界加热引起可燃物燃烧的过程。热引起可燃物燃烧的过程。3自热着火自热着火 有些可燃物在既没有明火作用又没有受热的有些可燃物在既没有明火作用又没有受热的情况下,由于内部发生生物、物理、化学等情况下,由于内部发生生物、物理、化学等作用所产生的热,积蓄起来达到一定温度而作用所产生的热,积蓄起来达到一定温度而发生自行着火,这种着火方式称为自热着火,发生自行着火,这种着火方式称为自热着火,又
6、称本身自燃。又称本身自燃。(二)按燃烧形式分类(二)按燃烧形式分类 燃烧形式是指在着火后燃烧以何种形式持续燃烧形式是指在着火后燃烧以何种形式持续进行进行(即燃烧的持续阶段的表现形式即燃烧的持续阶段的表现形式)。燃烧。燃烧形式可分为以下六种:形式可分为以下六种: 1射流燃烧射流燃烧 可燃气体或蒸气从管口或容器裂缝等处流向可燃气体或蒸气从管口或容器裂缝等处流向空气中的燃烧,就是射流燃烧空气中的燃烧,就是射流燃烧 2爆炸燃烧爆炸燃烧如果可燃气体或蒸气与空气预先混合,并且如果可燃气体或蒸气与空气预先混合,并且混合气体的比例处在燃烧极限范围之内,当混合气体的比例处在燃烧极限范围之内,当遇火源时,便发生着
7、火并以极快的速度传播,遇火源时,便发生着火并以极快的速度传播,这就是爆炸燃烧。这就是爆炸燃烧。在一定温度下,易燃或可燃液体(包括能蒸在一定温度下,易燃或可燃液体(包括能蒸发蒸气的少量固体,如石蜡、樟脑、萘等)发蒸气的少量固体,如石蜡、樟脑、萘等)蒸气与空气混合后达到一定的浓度时,遇火蒸气与空气混合后达到一定的浓度时,遇火源发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通常称为闪燃。源发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通常称为闪燃。 3蒸发燃烧蒸发燃烧液体燃烧不是液相燃烧,而是液体蒸发产生蒸液体燃烧不是液相燃烧,而是液体蒸发产生蒸气与空气混合发生着火,形成的火焰进一步气与空气混合发生着火,形成的火焰进一步加热液体表面,从而又促
8、进它的蒸发使燃烧加热液体表面,从而又促进它的蒸发使燃烧持续下去,这种燃烧就称为蒸发燃烧。持续下去,这种燃烧就称为蒸发燃烧。4分解燃烧。在燃烧过程中,如果可燃蒸气分解燃烧。在燃烧过程中,如果可燃蒸气的形成主要是由可燃固体热分解产生的,这的形成主要是由可燃固体热分解产生的,这类燃烧就称为分解燃烧。类燃烧就称为分解燃烧。 5阴燃阴燃没有火焰的缓慢燃烧现象称为阴燃。没有火焰的缓慢燃烧现象称为阴燃。 6灼热燃烧灼热燃烧木材燃烧经过一段时间后,由于热分解作用而木材燃烧经过一段时间后,由于热分解作用而发生炭化,当挥发组分分解完毕时,剩下的发生炭化,当挥发组分分解完毕时,剩下的碳还能继续燃烧,但不产生烟,也不
9、形成火碳还能继续燃烧,但不产生烟,也不形成火焰,这种燃烧称为灼热燃烧。焰,这种燃烧称为灼热燃烧。 (三)按燃烧时是否有火焰分类(三)按燃烧时是否有火焰分类1有焰燃烧有焰燃烧火焰是发光的气相燃烧反应区。火焰是发光的气相燃烧反应区。 火焰的形成及颜色火焰的形成及颜色火焰火焰正在燃烧的可正在燃烧的可燃气体(蒸气)所占据燃气体(蒸气)所占据的发光、放热的空间范的发光、放热的空间范围(俗称火苗)。围(俗称火苗)。一般说来,火焰是由三一般说来,火焰是由三个不同部份组成的,即个不同部份组成的,即焰心、内焰和外焰焰心、内焰和外焰显光 含氧量小于50% 不显光 含氧量大于50% 烟 含碳量 60%有焰燃烧又分为
10、两种有焰燃烧又分为两种:扩散火焰。扩散火焰。如果可燃物与空气的混合是在燃烧如果可燃物与空气的混合是在燃烧过程中形成的,则发生扩散燃烧,也称稳定过程中形成的,则发生扩散燃烧,也称稳定燃烧。燃烧。 预混火焰。预混火焰。如果可燃物与空气的混合是在燃烧如果可燃物与空气的混合是在燃烧之前形成的,遇到火源则发生动力燃烧,也之前形成的,遇到火源则发生动力燃烧,也称预混燃烧或爆炸式燃烧。称预混燃烧或爆炸式燃烧。2无焰燃烧无焰燃烧灼热燃烧与阴燃都是无焰燃烧灼热燃烧与阴燃都是无焰燃烧 四、可燃物的燃烧特点和性能参数四、可燃物的燃烧特点和性能参数 (一)可燃物的燃烧特点(一)可燃物的燃烧特点1、气体的燃烧特点、气体
11、的燃烧特点 决定气体燃烧性能的主要参数指标有:决定气体燃烧性能的主要参数指标有:爆炸(燃烧)极限、燃烧热、点火能量、爆炸(燃烧)极限、燃烧热、点火能量、自燃点等自燃点等 2液体的燃烧特点液体的燃烧特点 液体能否发生燃烧、燃烧速率高低,与液体液体能否发生燃烧、燃烧速率高低,与液体的蒸气压、闪点、沸点和蒸发速率等性质密的蒸气压、闪点、沸点和蒸发速率等性质密切相关。切相关。 3固体的燃烧特点固体的燃烧特点(1)单质固体物质燃烧。)单质固体物质燃烧。(2)复杂固体物质燃烧。)复杂固体物质燃烧。 热热 热热 可燃物质燃烧历程示意图可燃物质燃烧历程示意图 气体液体液体固体固体蒸发蒸发熔化、蒸发分解熔化、蒸
12、发分解氧氧 化化 分分 解解自自 燃燃燃燃 烧烧 根据上述气体、液体、固体物质的燃烧特点根据上述气体、液体、固体物质的燃烧特点可以看出,大部分情况下气体燃烧速度最快,可以看出,大部分情况下气体燃烧速度最快,其次是液体,再次是固体。其次是液体,再次是固体。 (二)可燃物的燃烧性能参数(二)可燃物的燃烧性能参数1闪点闪点闪点通常是指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挥闪点通常是指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遇火源能够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遇火源能够闪燃的液体最低温度。闪燃的液体最低温度。闪点是衡量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重要参数。闪点是衡量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重要参数。 闪点变化
13、规律闪点变化规律 同类(同系物)易燃与可燃液体的闪点同类(同系物)易燃与可燃液体的闪点 (1)同系物液体的闪点,随其)同系物液体的闪点,随其分子量分子量的增加而增高。的增加而增高。 (2)同系物液体的闪点,随其)同系物液体的闪点,随其沸点沸点的增加而增高。的增加而增高。 (3)同系物液体的闪点,随其)同系物液体的闪点,随其密度密度的增加而升高。的增加而升高。 (4)同系物液体的闪点,随其)同系物液体的闪点,随其蒸气压蒸气压的降低而升高。的降低而升高。液 体名 称分子式分子量密度(20/4)沸点()20的蒸气压力(kpa)闪点()醇类甲醇ch3oh320.79264.5611.797乙醇c2h5
14、oh460.78978.25.8511丙醇c3h7oh600.80497.21.9323.5丁醇c4h9oh740.810117.80.6336芳烃类苯c6h6780.87380.369.95-14甲苯c6h5ch3920.866110.82.975.6二甲苯c6h4(ch3)21060.879146.02.1725.5 部分醇类和芳烃类的闪点与分子量、密度、沸点和蒸气压力的关系部分醇类和芳烃类的闪点与分子量、密度、沸点和蒸气压力的关系 馏分()闪点()馏分()闪点()5060-58120130-46070-45130140+3.57080-36140150+1080110-24110120-
15、11 汽油的闪点与馏分的关系 (5)同系物液体中,正构体比异构体闪点高。)同系物液体中,正构体比异构体闪点高。 物质名称沸点()闪点()物质名称沸点()闪点()正戊烷36-40正已酮127.535异戊烷28-52异已酮11917正辛烷125.616.5正丙醚91-11.5异辛烷99-12.5异丙醚69-13正丁醛75.7-7.5正丙胺46-7异丁醛64-40异丙胺32.4-18部分正构体与异构体的闪点比较部分正构体与异构体的闪点比较两种完全互溶的燃烧性液体混合物的闪点,两种完全互溶的燃烧性液体混合物的闪点,一般低于这两种可燃液体闪点的平均值一般低于这两种可燃液体闪点的平均值 例如,车用汽油的闪
16、点为例如,车用汽油的闪点为-38,照明煤油的闪,照明煤油的闪点为点为40,如果将汽油和煤油按,如果将汽油和煤油按1:1的比例混合起的比例混合起来,那么混合物的闪点应低于(来,那么混合物的闪点应低于(-38+40)/21。 混合液体的闪点混合液体的闪点可燃液体与不燃液体混合物的闪点,随着不燃液可燃液体与不燃液体混合物的闪点,随着不燃液体含量增加而升高。当不燃组分含量达到一定值体含量增加而升高。当不燃组分含量达到一定值时,混合液体不再发生闪燃。时,混合液体不再发生闪燃。 混合液体中醇混合液体中醇的含量()的含量()闪闪 点(点()甲醇甲醇乙醇乙醇10071175182255222340302510
17、60505无无603无无无无闪点的测定闪点的测定开杯式开杯式用于测定高闪点(用于测定高闪点(80以上)的以上)的液体液体闭杯式闭杯式用于测定低闪点(用于测定低闪点(80以下)的以下)的液体液体 用不同方法测出的闪点,一般应标明开杯闪用不同方法测出的闪点,一般应标明开杯闪点或闭杯闪点点或闭杯闪点2燃点燃点燃点是指在规定的试燃点是指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或固验条件下,液体或固体能发生持续燃烧的体能发生持续燃烧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最低温度称为燃点。可燃物质的燃点高可燃物质的燃点高低是衡量其火灾危低是衡量其火灾危险程度的依据之一。险程度的依据之一。燃点与闪点的关系燃点与闪点的关系一切可燃液体的燃点都
18、高于闪点。其一一切可燃液体的燃点都高于闪点。其一般规律是,易燃液体的燃点比闪点高般规律是,易燃液体的燃点比闪点高15,而且液体的闪点愈低,这一,而且液体的闪点愈低,这一差值愈小。差值愈小。燃点,对于可燃固燃点,对于可燃固体和闪点较高的可体和闪点较高的可燃液体,具有实际燃液体,具有实际意义。根据可燃物意义。根据可燃物质的燃点高低,可质的燃点高低,可以衡量其火灾危险以衡量其火灾危险程度。程度。 部分常见可燃物的燃点物质名称物质名称 燃点(燃点() 物质名称物质名称 燃点(燃点() 物质名称物质名称 燃点(燃点()黄磷黄磷34橡胶橡胶120布匹布匹200硫硫207纸张纸张130230木材木材2503
19、00樟脑樟脑70棉花棉花210255灯油灯油86蜡烛蜡烛190麻绒麻绒150松节油松节油53赛璐珞赛璐珞100烟叶烟叶222豆油豆油220松香松香216碳黑碳黑180无烟煤无烟煤2805003自燃点自燃点在规定的条件下,可在规定的条件下,可燃物质自行着火的燃物质自行着火的最低温度,称为自最低温度,称为自燃点。燃点。 影响液体、气体可燃物自燃点的因素主要有:影响液体、气体可燃物自燃点的因素主要有:(1)压力。压力越高,自燃点越低。压力。压力越高,自燃点越低。(2)氧浓度。混合气中氧浓度越高,自燃点越低。氧浓度。混合气中氧浓度越高,自燃点越低。(3)催化剂。活性催化剂能降低自燃点,钝性催催化剂。活
20、性催化剂能降低自燃点,钝性催化剂能提高自燃点。化剂能提高自燃点。(4)容器的材质和内径。器壁的不同材质有不同容器的材质和内径。器壁的不同材质有不同的催化作用;容器直径越小,自燃点越高。的催化作用;容器直径越小,自燃点越高。影响固体可燃物自燃点的因素主要有:影响固体可燃物自燃点的因素主要有:(1)受热熔融。熔融后可视为液体、气体的受热熔融。熔融后可视为液体、气体的情况。情况。(2)挥发物的数量。挥发出的可燃气体越多,挥发物的数量。挥发出的可燃气体越多,自燃点越低。自燃点越低。(3)固体的颗粒度。固体颗粒越细,比表面固体的颗粒度。固体颗粒越细,比表面积就越大,自燃点越低。积就越大,自燃点越低。(4
21、)受热时间。可燃固体长时间受热,其自受热时间。可燃固体长时间受热,其自燃点会有所降低。燃点会有所降低。 4氧指数氧指数 氧指数,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刚好能使物氧指数,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刚好能使物质维持燃烧的混合气体中的最低氧含量,用质维持燃烧的混合气体中的最低氧含量,用体积百分数表示。体积百分数表示。 氧指数是评价各种物质相对燃烧性能的一个氧指数是评价各种物质相对燃烧性能的一个重要参数,也是评价固体可燃物(尤其是高重要参数,也是评价固体可燃物(尤其是高聚物)火灾危险性的重要指标。氧指数越小聚物)火灾危险性的重要指标。氧指数越小的物质,燃烧所需的氧气越少,因而,其火的物质,燃烧所需的氧气越少,
22、因而,其火灾危险性就越大。灾危险性就越大。 一般认为,氧指数一般认为,氧指数小于小于22的属于易燃的属于易燃材料;氧指数在材料;氧指数在2227之间的属于之间的属于可燃材料;而氧指可燃材料;而氧指数大于数大于27的属于难的属于难燃材料。燃材料。 常见高聚物的氧指数常见高聚物的氧指数物质名称物质名称氧指数氧指数物质名称物质名称氧指数氧指数物质名称物质名称氧指数氧指数聚苯乙烯聚苯乙烯聚乙烯醇聚乙烯醇聚氯乙烯聚氯乙烯聚苯氧聚苯氧聚聚 砜砜1822452832聚苯并咪唑聚苯并咪唑聚酰甲胺聚酰甲胺聚糖醇聚糖醇酚醛树脂酚醛树脂环氧树脂环氧树脂4141313520氯丁橡胶氯丁橡胶硅橡胶硅橡胶缩醛共聚物缩醛共
23、聚物聚碳酸酯聚碳酸酯聚四氟乙烯聚四氟乙烯262639152795五、燃烧产物五、燃烧产物(一)燃烧产物的概念(一)燃烧产物的概念由燃烧或热解作用而产生的全部物质都称为由燃烧或热解作用而产生的全部物质都称为燃烧产物。燃烧产物。 燃烧产物分为完全燃烧产物和不完全燃烧产燃烧产物分为完全燃烧产物和不完全燃烧产物。物。 凡是物质在燃烧时生成不能再燃烧的物质,凡是物质在燃烧时生成不能再燃烧的物质,称为完全燃烧产物。称为完全燃烧产物。 凡是物质在燃烧时生成还可继续燃烧的物质,凡是物质在燃烧时生成还可继续燃烧的物质,称为不完全燃烧产物。称为不完全燃烧产物。 (二)不同物质的燃烧产物(二)不同物质的燃烧产物1单
24、质的燃烧产物单质的燃烧产物2化合物的燃烧产物化合物的燃烧产物3合成高分子材料的燃烧产物合成高分子材料的燃烧产物 (三)燃烧产物的毒性(三)燃烧产物的毒性 据统计,在火灾中死亡的人约据统计,在火灾中死亡的人约80%是由于吸入是由于吸入毒性气体而致死的。所以在火灾现场,防烟毒性气体而致死的。所以在火灾现场,防烟和排烟是非常重要的。和排烟是非常重要的。 补充知识补充知识:燃烧产物与灭火工作的关系燃烧产物与灭火工作的关系 有利方面有利方面:第一、燃烧产物在一定条件下有阻止燃烧的作第一、燃烧产物在一定条件下有阻止燃烧的作用。用。 第二,根据烟雾的颜色和气味,可以辨别某些第二,根据烟雾的颜色和气味,可以辨
25、别某些燃烧物质。燃烧物质。 第三、根据烟雾的温度、浓度和流动方向,可第三、根据烟雾的温度、浓度和流动方向,可寻找火源,并大体上判断出燃烧速度和火势寻找火源,并大体上判断出燃烧速度和火势发展的方向。发展的方向。可燃物质可燃物质烟的特征烟的特征颜色颜色嗅嗅味味木材木材灰黑色灰黑色树脂臭树脂臭稍有酸味稍有酸味石油产品石油产品黑色黑色石油臭石油臭同上同上硝基化合物硝基化合物棕黄色棕黄色刺激臭刺激臭酸味酸味棉和麻棉和麻黑褐色黑褐色烧纸臭烧纸臭稍有酸味稍有酸味丝丝烧毛皮臭烧毛皮臭碱碱 味味橡橡 胶胶棕黑色棕黑色硫臭硫臭酸酸 味味聚乙烯聚乙烯石蜡臭石蜡臭稍有酸味稍有酸味锦锦 纶纶白白 烟烟酰胺类臭酰胺类臭同
26、同 上上有机玻璃有机玻璃芳芳 香香同同 上上醋酸纤维醋酸纤维黑黑 色色醋醋 味味有酸味有酸味硫硫 磺磺硫硫 臭臭同同 上上聚苯乙烯聚苯乙烯浓黑烟浓黑烟煤气臭煤气臭稍有酸味稍有酸味聚丙烯聚丙烯石油臭石油臭同同 上上磷磷白白 色色大蒜臭大蒜臭同同 上上常见可燃物质燃烧时生成烟的特征常见可燃物质燃烧时生成烟的特征 不利方面不利方面第一、妨碍灭火人员的行动,有引起窒息、中第一、妨碍灭火人员的行动,有引起窒息、中毒的危险。毒的危险。 烟气危害烟气危害a、缺氧窒息、缺氧窒息当氧含量为当氧含量为1215%时,呼吸急促,头痛眩晕,时,呼吸急促,头痛眩晕,浑身疲乏无力,动作迟钝;浑身疲乏无力,动作迟钝;1012
27、%时,恶时,恶心呕吐,无法行动,甚至瘫痪;心呕吐,无法行动,甚至瘫痪;68%时,时,含泪昏倒,失去知觉;含泪昏倒,失去知觉;6%时,时,68分钟死分钟死亡(致死浓度);亡(致死浓度);23 %时时45秒内死亡。秒内死亡。b、毒害性烟雾中除水蒸气、二氧化碳外,一般还含有一烟雾中除水蒸气、二氧化碳外,一般还含有一氧化碳、氯化氢、氰化氢、氮氧化物、氯气氧化碳、氯化氢、氰化氢、氮氧化物、氯气等有毒气体,对人体有麻醉、窒息、刺激作等有毒气体,对人体有麻醉、窒息、刺激作用。用。 c、扩散流动性、扩散流动性一般情况下,扩散流一般情况下,扩散流速在水平方向速在水平方向0.51.0米米/秒(人秒(人1.52.0
28、米米/秒),垂直方秒),垂直方向向35米米/秒,高于秒,高于人上楼梯的速度人上楼梯的速度( 0.5米米/秒)。秒)。 d、高温危害 人对高温烟气的忍耐是有限的,人对高温烟气的忍耐是有限的,65度时,可度时,可短时间忍受,短时间忍受,120度时度时15分钟产生不可恢复分钟产生不可恢复的损伤;的损伤;140度时可忍受度时可忍受5分钟,分钟,170度时,度时,可忍受可忍受1分钟,温度再高些,分钟,温度再高些,1分钟也忍受不分钟也忍受不了,会有强烈的疼痛感,心率加快,肌肉痉了,会有强烈的疼痛感,心率加快,肌肉痉挛,出现休克,不能及时逃离火场而被烧死挛,出现休克,不能及时逃离火场而被烧死或其他因素致死。
29、或其他因素致死。 e、减光性、减光性 火灾烟气对可见光有较强的遮蔽作用,使火灾烟气对可见光有较强的遮蔽作用,使能见度大大降低,烟浓度增加一倍能见距能见度大大降低,烟浓度增加一倍能见距离减少离减少1/2,人在烟雾中一般能见度为,人在烟雾中一般能见度为30cm。同时,火灾烟气中的氯化氢、氨气。同时,火灾烟气中的氯化氢、氨气和氯等气体对眼睛有强烈的刺激作用,使和氯等气体对眼睛有强烈的刺激作用,使人睁不开眼睛,严重影响逃离现场的速度。人睁不开眼睛,严重影响逃离现场的速度。f、恐怖性、恐怖性 特别是爆燃,火焰和烟气冲出门窗孔洞,浓特别是爆燃,火焰和烟气冲出门窗孔洞,浓烟滚滚,烈火熊熊,使人们产生恐怖感,
30、造烟滚滚,烈火熊熊,使人们产生恐怖感,造成混乱,使有的人失去活动能力,甚至丧失成混乱,使有的人失去活动能力,甚至丧失理智,惊慌失措。理智,惊慌失措。 危害作用危害作用主要危害主要危害危害物危害物致人伤亡量致人伤亡量麻痹麻痹影响人体中枢神精和供氧系影响人体中枢神精和供氧系统,使人丧失行为能力统,使人丧失行为能力一氧化碳一氧化碳(coco)空气中浓度空气中浓度1%1%时,人时,人吸入吸入1 1分钟即可致命分钟即可致命毒害毒害直接对大脑产生作用,不受直接对大脑产生作用,不受血液阻碍血液阻碍氰化氢氰化氢(hcnhcn)空气中浓度空气中浓度180ppm180ppm时,时,人吸入几分钟即可丧失人吸入几分钟
31、即可丧失行为能力行为能力缺氧缺氧由于缺氧,使人窒息由于缺氧,使人窒息严重缺氧严重缺氧空气中氧气空气中氧气6%6%时,短时,短时致人死亡时致人死亡剌激剌激严重剌激眼睛和上呼吸道严重剌激眼睛和上呼吸道氯化氢氯化氢(hclhcl)空气中浓度空气中浓度1500ppm 1500ppm 时,数分钟内即可致命时,数分钟内即可致命高温高温损坏或永久性伤害人体各器损坏或永久性伤害人体各器官官高温高温环境温度环境温度170170时,人时,人只可忍受只可忍受1 1分钟分钟减光减光造成低能见度,影响人员行造成低能见度,影响人员行动动烟雾烟雾烟雾遮避作用使能见度烟雾遮避作用使能见度极低,影响人员行动极低,影响人员行动烟
32、气对人体的危害烟气对人体的危害火灾烟气中常见的毒性气体及火灾烟气中常见的毒性气体及人体暴露人体暴露30min致命浓度致命浓度(ppm)名称名称致命致命浓度浓度名称名称致命致命浓度浓度名称名称致命致命浓度浓度二氧化二氧化碳碳100000氯化氢氯化氢500氰化氢氰化氢150一氧化一氧化碳碳4000丙烯氰丙烯氰400溴化氢溴化氢150硫化氢硫化氢750二氧化二氧化硫硫400氟化氢氟化氢100氨气氨气750氧化氮氧化氮250光气光气25甲醛甲醛500苯酚苯酚250第二、烟雾在火场上弥漫,可使消防人第二、烟雾在火场上弥漫,可使消防人员不易辨别火势发展方向,也不易寻员不易辨别火势发展方向,也不易寻找起火点
33、,给灭火带来较大困难。找起火点,给灭火带来较大困难。第三、燃烧产物有的能造成新的火第三、燃烧产物有的能造成新的火源和促使火势发展的危险。源和促使火势发展的危险。 第二节火灾第二节火灾一、一、火灾的定义火灾的定义 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就是火灾,它是最常见的灾害之一。二、火灾的分类与分级二、火灾的分类与分级(一)火灾分类(一)火灾分类 根据可燃物的类型和燃烧特性根据可燃物的类型和燃烧特性 ,火灾划分为,火灾划分为a、b、c、d、e、f六类(六类(gb/t4968-2008 )。)。 a类火灾:固体物质火灾。这种物质通常具有类火灾:固体物质火灾。这种物质通常具有有机物性质,一般
34、在燃烧时能产生灼热的余烬。有机物性质,一般在燃烧时能产生灼热的余烬。 b类火灾:液体或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类火灾:液体或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 c类火灾:气体火灾。类火灾:气体火灾。 d类火灾:金属火灾。类火灾:金属火灾。 e类火灾:带电火灾。物体带电燃烧的火灾。类火灾:带电火灾。物体带电燃烧的火灾。 f类火灾:烹饪器具内的烹饪物(如动植物油类火灾:烹饪器具内的烹饪物(如动植物油脂)火灾。脂)火灾。 (二)火灾分级(二)火灾分级特别重大火灾特别重大火灾造成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人以上重伤,或者以上重伤,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亿元以上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重
35、大火灾重大火灾造成造成10人以上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万元以上1亿元以亿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较大火灾较大火灾造成造成3人以上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万元以上5000万万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一般火灾一般火灾造成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人以下重伤,或者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万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注注:“以上以上”
36、包括本数,包括本数,“以下以下”不包括本数不包括本数三、燃烧的热传播形式三、燃烧的热传播形式 热传播除了火热传播除了火焰直接接触外,焰直接接触外,通常是以通常是以热传热传导导、热辐射热辐射和和热对流热对流三种方三种方式向外传播的式向外传播的。 (一)热传导(一)热传导热,通过直接接触的物质从温度较高的部位,传热,通过直接接触的物质从温度较高的部位,传递到温度较低部位的现象称为递到温度较低部位的现象称为热传导热传导。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种物质的导热性,以固体物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种物质的导热性,以固体物质为最强。一般说来,金属固体物质导热性最强。质为最强。一般说来,金属固体物质导热性最强。热传导是促
37、使火灾发展蔓延的因素之一。热传导是促使火灾发展蔓延的因素之一。 物质导热性能强弱取决于其导热系数(物质导热性能强弱取决于其导热系数()的大)的大小。小。 导热系数小的固体材料有良好的隔热效果,习惯导热系数小的固体材料有良好的隔热效果,习惯上把导热系数(上把导热系数()在常温下小于)在常温下小于0.2kcalmh的材料称为隔热材料(或称保温材料)。的材料称为隔热材料(或称保温材料)。 热的传导与物质的导热性及热源的温度热的传导与物质的导热性及热源的温度差、导热物体的厚度和截面积以及时间差、导热物体的厚度和截面积以及时间有关。有关。 导热系数越大的物质或热源处温度越高,导热系数越大的物质或热源处温
38、度越高,就越容易把热传导出去就越容易把热传导出去材料名称导热系数103(j/cms)材料名称导热系数103(j/cms)石灰0.8混凝土812黄铜1020砖6.24.4石棉酚醛1.05水泥2.9泡沫玻璃0.411.25毛毡0.627普通玻璃5.77.3橡胶制品0.14胶合板0.411.25软木0.418石英66124木材1.34.2石棉1.22.5碳钢460500玄武石21.3花岗石33.4大理石29.6纸板1.25部分材料的导热系数部分材料的导热系数 防止和消除热传导对火势发展变化的影响 (1)在火场侦察火情和灭火战斗中,应注意查看)在火场侦察火情和灭火战斗中,应注意查看建筑构件和火源周围有
39、无导热良好的物体存在。不建筑构件和火源周围有无导热良好的物体存在。不能认为火源周围是不燃结构就没有问题了,以防金能认为火源周围是不燃结构就没有问题了,以防金属构件、管道的热传导引起新的火点。属构件、管道的热传导引起新的火点。(2)在火灾扑救中,应不断地冷却被加热的金属)在火灾扑救中,应不断地冷却被加热的金属构件,以防构件塌陷伤人。构件,以防构件塌陷伤人。(3)清除与被加热金属物体靠近的可燃物质,或)清除与被加热金属物体靠近的可燃物质,或用隔热材料将可燃材料与被加热金属物体隔开。用隔热材料将可燃材料与被加热金属物体隔开。(二)热辐射(二)热辐射热,从热源通过辐射的方式在不相接触的物热,从热源通过
40、辐射的方式在不相接触的物体间传播热量的过程,称为体间传播热量的过程,称为热辐射热辐射。或者说,。或者说,以以电磁波形式传播热能的现象电磁波形式传播热能的现象称为热辐射。称为热辐射。热辐射与热源的热辐射与热源的温度温度、与热源的、与热源的距离距离和和角度角度等因等因素素有关有关。1.热源温度热源温度一个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辐射的热量和其表面的一个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辐射的热量和其表面的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即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即qt4) 辐射热与热源温度的关系辐射热与热源温度的关系热源温度热源温度()辐射热与热源温度的辐射热与热源温度的关系关系11216381 2.辐射热源与受辐射物体的距离辐射
41、热源与受辐射物体的距离 被辐射物体的受热量是和放射辐射热被辐射物体的受热量是和放射辐射热的物体(即热源)的距离(的物体(即热源)的距离(s)的平)的平方成反比(即方成反比(即q1/s2)。)。 辐射热与热源的距离关系辐射热与热源的距离关系热源距离(米)热源距离(米)辐射热减少倍辐射热减少倍数数1124393.辐射物体与受辐射物体的相对位置辐射物体与受辐射物体的相对位置 辐射热强度随转角的增大,按转角余辐射热强度随转角的增大,按转角余弦的比例减少。弦的比例减少。减弱和消除辐射热影响的防范措施减弱和消除辐射热影响的防范措施 (三)热对流(三)热对流通过流动介质,热微粒由空间的一处向另一处传播通过流
42、动介质,热微粒由空间的一处向另一处传播热能的现象,称为热对流。热能的现象,称为热对流。对流是液体或气体中热传递的主要方式对流是液体或气体中热传递的主要方式按引起对流的原因,分为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两种。按引起对流的原因,分为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两种。 1通风孔洞面积和高度通风孔洞面积和高度 2温差温差 3风力和风向风力和风向热对流对火灾的影响热对流对火灾的影响 减弱或消除热对流影响的防范措施。减弱或消除热对流影响的防范措施。 第三节第三节 爆炸爆炸 一、爆炸的概念一、爆炸的概念 爆炸是指物质由于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引爆炸是指物质由于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引起能量的快速转化,内能转化为机械压缩能,起能
43、量的快速转化,内能转化为机械压缩能,且使原来的物质或其变化产物、周围介质产且使原来的物质或其变化产物、周围介质产生运动的过程。生运动的过程。 二、爆炸的分类二、爆炸的分类 按爆炸发生的原因,通常将爆炸分为物理爆按爆炸发生的原因,通常将爆炸分为物理爆炸、化学爆炸和核爆炸三种形式。炸、化学爆炸和核爆炸三种形式。 (一)核爆炸(一)核爆炸 由于原子核裂变(如由于原子核裂变(如u235的裂变)或聚变的裂变)或聚变(如氘、氚、锂的聚变)反应,释放出核能(如氘、氚、锂的聚变)反应,释放出核能所形成的爆炸。所形成的爆炸。 (二)物理爆炸(二)物理爆炸 装在容器内的液体或气体,体积迅速膨胀,使装在容器内的液体
44、或气体,体积迅速膨胀,使容器压力急剧增加,由于超压力和(或)应容器压力急剧增加,由于超压力和(或)应力变化使容器发生爆炸,并且爆炸前后物质力变化使容器发生爆炸,并且爆炸前后物质的化学成分均不改变,这种现象称为物理爆的化学成分均不改变,这种现象称为物理爆炸。炸。 (三)化学爆炸(三)化学爆炸 因物质本身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气体和高温因物质本身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气体和高温而发生的爆炸,称为化学爆炸。而发生的爆炸,称为化学爆炸。 从火灾调查和原因认定的角度,根据爆炸的特征将从火灾调查和原因认定的角度,根据爆炸的特征将化学爆炸分为四种:化学爆炸分为四种: 1泄漏气体或蒸气爆炸泄漏气体或蒸气爆炸 2固体爆
45、炸性物质爆炸固体爆炸性物质爆炸 3容器爆炸容器爆炸 4粉尘爆炸粉尘爆炸补充知识:补充知识:化学爆炸,按照爆炸变化传播速度,又可分为化学爆炸,按照爆炸变化传播速度,又可分为爆燃、爆炸、爆轰(又称爆震)三种爆燃、爆炸、爆轰(又称爆震)三种(1)爆燃)爆燃 以亚音速传播的爆炸(每秒数十米至百米)以亚音速传播的爆炸(每秒数十米至百米) 特征:压力不激增,没有爆炸声,无多大特征:压力不激增,没有爆炸声,无多大破坏力。破坏力。 (2)爆炸)爆炸 以音速传播(每秒数百米至千米)的爆炸以音速传播(每秒数百米至千米)的爆炸 爆炸的特点是,仅在爆炸地点能引起压力爆炸的特点是,仅在爆炸地点能引起压力激增,有震耳的声
46、响,有破坏作用激增,有震耳的声响,有破坏作用 (3)爆轰(又称爆震)爆轰(又称爆震) 指以强冲击波为特征,以超音速传播的爆指以强冲击波为特征,以超音速传播的爆炸。炸。 特点:具备了相应的条件之后突然发生的特点:具备了相应的条件之后突然发生的(时间在(时间在10-510-6s之间),同时产生高之间),同时产生高速(速(20003000ms)、高温()、高温(13003000)、高压()、高压(1000040000mpa)、)、高能(高能(29306279kjkg)、高冲击力)、高冲击力(破坏力)的冲击波。(破坏力)的冲击波。 三、爆炸极限及其影响因素三、爆炸极限及其影响因素1.爆炸极限爆炸极限(
47、1)爆炸浓度极限)爆炸浓度极限可燃性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混合后,遇火源可燃性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混合后,遇火源能发生爆炸的最高或最低浓度范围,称为爆炸浓能发生爆炸的最高或最低浓度范围,称为爆炸浓度极限(简称爆炸极限)。度极限(简称爆炸极限)。气体、蒸气的爆炸极限,通常用体积百分比()气体、蒸气的爆炸极限,通常用体积百分比()来表示;来表示;粉尘通常用单位体积中的重量(粉尘通常用单位体积中的重量(gm3)来表示。)来表示。 当空气中含有可燃物质所形成的混合物,当空气中含有可燃物质所形成的混合物,遇火源能够发生爆炸的最低浓度,称为爆遇火源能够发生爆炸的最低浓度,称为爆炸浓度下限;遇火源能够发生
48、爆炸的最高炸浓度下限;遇火源能够发生爆炸的最高浓度,称为爆炸浓度上限。浓度,称为爆炸浓度上限。 混合物的浓度低于下限或高于上限时,既混合物的浓度低于下限或高于上限时,既不能发生爆炸也不能发生燃烧。不能发生爆炸也不能发生燃烧。 (2)爆炸温度极限)爆炸温度极限 可燃性液体受热蒸发出的蒸气浓度等于爆可燃性液体受热蒸发出的蒸气浓度等于爆炸浓度极限时的温度范围,称为爆炸温度炸浓度极限时的温度范围,称为爆炸温度极限。极限。 爆炸温度下限,即液体在该温度下蒸发出爆炸温度下限,即液体在该温度下蒸发出等于爆炸浓度下限的蒸气浓度。也就是说,等于爆炸浓度下限的蒸气浓度。也就是说,液体的爆炸温度下限就是液体的闪点;
49、爆液体的爆炸温度下限就是液体的闪点;爆炸温度上限,即液体在该温度下蒸发出等炸温度上限,即液体在该温度下蒸发出等于爆炸浓度上限的蒸气浓度。于爆炸浓度上限的蒸气浓度。 爆炸温度上、下限值之间的范围越大,发生爆炸的爆炸温度上、下限值之间的范围越大,发生爆炸的危险性就越大。危险性就越大。 部分可燃液体的爆炸浓度极限与对应的爆炸温度极限部分可燃液体的爆炸浓度极限与对应的爆炸温度极限爆炸浓度极限()爆炸浓度极限()液体液体名称名称爆炸温度极限(爆炸温度极限()下下 限限上限上限下下 限限上限上限3.319.0酒精酒精+11+401.37.0甲苯甲苯+5.5+311.77.2车用汽油车用汽油-38-81.4
50、7.5灯用煤油灯用煤油+40+861.948.0乙醚乙醚-45+131.49.5苯苯-14+192.影响爆炸极限的主要因素影响爆炸极限的主要因素(1)初始温度)初始温度 爆炸性混合物在遇到点火源之前的最初温度升高,爆炸性混合物在遇到点火源之前的最初温度升高,爆炸下限降低,上限增高,爆炸危险性就增加。爆炸下限降低,上限增高,爆炸危险性就增加。 不同温度时丙酮的爆炸极限不同温度时丙酮的爆炸极限混合物的温度(混合物的温度()050100爆炸下限()爆炸下限()4.24.03.2爆炸上限()爆炸上限()8.09.810.0(2)初始压力)初始压力 多数爆炸性混合物的初始压力增加时,爆多数爆炸性混合物的
51、初始压力增加时,爆炸极限范围变宽,爆炸危险性增加。炸极限范围变宽,爆炸危险性增加。 压力降低,爆炸范围缩小,待降至一定值压力降低,爆炸范围缩小,待降至一定值时,其下限与上限重合,此时的最低压力时,其下限与上限重合,此时的最低压力称爆炸的临界压力。称爆炸的临界压力。 以以co为例为例压力(压力(kpa)爆炸极限爆炸极限101.32515.56879.8 kpa166553.2 kpa19.557.539.9 kpa22.551.530.59 kpa37.426.6 kpa无爆炸危险无爆炸危险(3)混合物中的含氧量)混合物中的含氧量 混合物中含氧量增加,爆炸极限范围扩大,混合物中含氧量增加,爆炸极
52、限范围扩大,爆炸危险性便增加。爆炸危险性便增加。 几种可燃气体在空气中和纯氧中的爆炸极几种可燃气体在空气中和纯氧中的爆炸极限限物质物质名称名称在在 空空 气气 中中在在 纯纯 氧氧 中中爆炸极限()爆炸极限()范围范围爆炸极限爆炸极限()()范围范围甲烷甲烷5.315.09.75.460.054.6乙烷乙烷3.012.59.53.066.063.0丙烷丙烷2.19.57.42.455.052.6(4)惰性介质。 在混合物中掺入氮、二氧化碳等不燃惰性在混合物中掺入氮、二氧化碳等不燃惰性气体,爆炸极限范围变窄,一般是下限基气体,爆炸极限范围变窄,一般是下限基本不变,上限降低;当加入的惰性气体超本不
53、变,上限降低;当加入的惰性气体超过一定量以后,任何比例的混合气均不再过一定量以后,任何比例的混合气均不再发生爆炸。发生爆炸。 (5)容器的直径和材质)容器的直径和材质 充装混合物的容器充装混合物的容器直径愈小,火焰在直径愈小,火焰在其中的蔓延速度愈其中的蔓延速度愈小,爆炸极限的范小,爆炸极限的范围就愈小。围就愈小。 临界直径临界直径 (甲烷(甲烷0.40.5;汽油、氢和乙;汽油、氢和乙炔炔0.10.2)容器的材质,对爆容器的材质,对爆炸极限也有影响炸极限也有影响 (6)点火源强度)点火源强度 引燃可燃混合物的点火源的温度越高,热表面积引燃可燃混合物的点火源的温度越高,热表面积越大,与可燃混合物接触时间越长,则点火源供越大,与可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环卫工人承揽合同协议
- 生态农庄转让合同协议
- 监控技术入股协议合同书
- 电机品类采购合同协议
- 田鸡养殖供货合同协议
- 生鲜批发采购合同协议
- 电子协议书电商合同模板
- 监控施工费合同协议
- 电梯安装承揽合同协议
- 电梯服务保养合同协议
- 《塑料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煤质化验工职业技能竞赛理论考试题库500题(含答案)
- 老年患者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低阿片方案中国专家共识(2021全文版)
- 成都城市规划简析
- 异位妊娠治疗新进展:2024年药物治疗与手术治疗比较
- 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家长会-家校同频共话成长 课件
- 混合痔的中医护理方案
- 托幼机构卫生评价报告
- 社区邻里互助志愿服务活动方案
- 【构建企业级好数据】Dataphin智能数据建设与治理产品白皮书
- 国开(内蒙古)2024年《经济学与生活》形考1-3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