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城市化问题_第1页
第三讲城市化问题_第2页
第三讲城市化问题_第3页
第三讲城市化问题_第4页
第三讲城市化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讲第三讲 城市化问题城市化问题 城市化是一种世界性的社会经城市化是一种世界性的社会经济现象,是乡村分散的人口、劳动济现象,是乡村分散的人口、劳动力和非农业经济活动不断进行空间力和非农业经济活动不断进行空间上的聚集而逐渐转化为城市的经济上的聚集而逐渐转化为城市的经济要素,城市相应地成长为经济发展要素,城市相应地成长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的过程。的主要动力的过程。城市化的基本内涵与城市化水平的测度城市化的基本内涵与城市化水平的测度v城市化的基本内涵城市化的基本内涵 尽管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解释不尽相同,尽管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解释不尽相同,但城市化作为一个社会经济的转化过程,无但城市化作为一个社会经

2、济的转化过程,无疑包括人口流动、地域景观、经济领域、社疑包括人口流动、地域景观、经济领域、社会文化等诸方面的内涵,而且随着经济社会会文化等诸方面的内涵,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内涵也在发生着变化。的发展,城市化内涵也在发生着变化。 v 纵观各学科对城市化的不同理解,纵观各学科对城市化的不同理解,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v一是一是“人口城市化人口城市化”观点观点 这种观点将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这种观点将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转化为城市( (镇镇) )人口或农业人口转化为人口或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非农业人口的过程。v二是二是“空间城

3、市化空间城市化”观点观点 该观点认为城市化是指一定地域内的人该观点认为城市化是指一定地域内的人口规模、产业结构、管理手段、服务设施、口规模、产业结构、管理手段、服务设施、环境条件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等环境条件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等要素由小到大、由粗到精、由分散到集中、要素由小到大、由粗到精、由分散到集中、由单一到复合的一种转换或重组的动态过程。由单一到复合的一种转换或重组的动态过程。v 三是三是“乡村城市化乡村城市化”观点观点 这种观点强调乡村与城市这种观点强调乡村与城市( (镇镇) )的对的对立和差距,认为城市化就是变传统落后立和差距,认为城市化就是变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现代

4、先进的城市的乡村社会为现代先进的城市( (镇镇) )社会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的自然历史过程。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的概念v所谓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所谓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以及城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其主要含义是: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其主要含义是:v一是人口的转换,即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换;一是人口的转换,即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换;v二是地域的转换,即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的转换;二是地域的转换,即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的转换;v三是经济

5、结构的转换,即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和资本等从三是经济结构的转换,即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和资本等从农业向非农业转换;农业向非农业转换;v四是生活方式的转换,即由农村生活方式转换为城市生活方四是生活方式的转换,即由农村生活方式转换为城市生活方式,包括农村的现代化过程。式,包括农村的现代化过程。 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史过程。 v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v第二,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是一个国家创造财富的第二,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是一个国家创造

6、财富的能力不断提高。能力不断提高。v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是一个市场不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是一个市场不断扩张、对投资者吸引力不断增强的过程,也是一国中产阶级断扩张、对投资者吸引力不断增强的过程,也是一国中产阶级形成并占主体的过程,是一个国家现代社会结构形成的过程。形成并占主体的过程,是一个国家现代社会结构形成的过程。v第四,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第四,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v第五,城市化是一个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第五,城市化是一个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是城乡一体化的过程。播

7、的过程,是城乡一体化的过程。城市化的本质城市化的本质v城市化的本质是指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城市化的本质是指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方式从农村生活向城市生活升级转化们生活方式从农村生活向城市生活升级转化的过程。的过程。v从市场经济的供求角度来看,可以把城市生从市场经济的供求角度来看,可以把城市生活视为一种特殊商品,城市化就是城市生活活视为一种特殊商品,城市化就是城市生活这种特殊商品的普及化。这种特殊商品的普及化。v城市化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受众多因素影响的、城市化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受众多因素影响的、极其复杂多变的系统转化过程,包括硬件结构和软极其复杂多变的系统转化过程,包括硬件结构和软件

8、结构两大系统的更替和提升,是一种从传统社会件结构两大系统的更替和提升,是一种从传统社会向现代文明社会的全面转型和变迁过程。城市化不向现代文明社会的全面转型和变迁过程。城市化不仅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并向城市仅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并向城市( (镇镇) )集集中和聚集的过程,而且是城市中和聚集的过程,而且是城市( (镇镇) )在空间数量上的在空间数量上的增多、区域规模上的扩大、职能和设施上的完善以增多、区域规模上的扩大、职能和设施上的完善以及城市及城市( (镇镇) )的经济关系、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人类的经济关系、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人类的社会文明广泛向农村渗透的过程。的社会文明广泛向农

9、村渗透的过程。城市化的意义城市化的意义v城市化是解决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的根本出路城市化是解决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的根本出路v城市化有助于促进工业化,有助于扩大内需求城市化有助于促进工业化,有助于扩大内需求v城市化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城市化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v城市化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城市化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v城市化有利于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城市化有利于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v城市化式全球化背景下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城市化式全球化背景下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当代城市化的特征当代城市化的特征v城市化的取向从传统的产业理念逐步转向经城市化的取向从传统的产业理念逐

10、步转向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思维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思维v城市化的趋势使集中型与分散性并存,但集城市化的趋势使集中型与分散性并存,但集中的规模和增速都大于分散的规模和增速中的规模和增速都大于分散的规模和增速v城市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并逐步形成以大城市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并逐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圈、城市群的新型城市体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圈、城市群的新型城市体系系城市化一般理论城市化一般理论 v根据一般规律分析,世界城市化的速度取决根据一般规律分析,世界城市化的速度取决于经济增长和发展、技术进步、总人口增长、于经济增长和发展、技术进步、总人口增长、大规模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以及人口从大大规模人口从农

11、村向城市迁移以及人口从大城市向农村和小城镇移动等五种主要因素。城市向农村和小城镇移动等五种主要因素。v 在考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之间关系时,在考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之间关系时,应将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增长的各个阶段,并应将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增长的各个阶段,并区分城市化中的本土增长效果与国内或国际区分城市化中的本土增长效果与国内或国际上的相互依赖理论中的扩散效果之间的关上的相互依赖理论中的扩散效果之间的关系。系。 v从时间顺序来看,城市化过程伴随经济增长过程而从时间顺序来看,城市化过程伴随经济增长过程而出现。罗斯托的出现。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经济增长阶段(19601960)阐释了)阐释了经济增长的

12、五个阶段。经济增长的五个阶段。传统社会、起飞前提条传统社会、起飞前提条件、起飞、走向成熟和大众高消费时代。其件、起飞、走向成熟和大众高消费时代。其中,起飞被认为是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一个质中,起飞被认为是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一个质的飞跃。的飞跃。v在在“传统的社会传统的社会”,比较落后的经济、社会,比较落后的经济、社会体制和习俗与很低的单位产出和供给不足相体制和习俗与很低的单位产出和供给不足相联系,使人们的付出所产生的产品和物质资联系,使人们的付出所产生的产品和物质资料只能满足社会的部分需求。这一阶段逐渐料只能满足社会的部分需求。这一阶段逐渐过渡到经济起飞阶段,即利用现代科学和技过渡到经济起飞阶段,即

13、利用现代科学和技术开发各种产品并产生经济剩余。术开发各种产品并产生经济剩余。v为什么传统社会不能产生持续的经济增长呢?为什么传统社会不能产生持续的经济增长呢?罗斯罗斯托提出了如下一些原因:托提出了如下一些原因:v第一,传统社会不能有效地利用一切可能的资源来第一,传统社会不能有效地利用一切可能的资源来促进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增长。v第二,传统社会的政治过程也决定了不可能有持续第二,传统社会的政治过程也决定了不可能有持续的经济增长。的经济增长。v第三,缺乏现代的科学技术是传统社会不能产生持第三,缺乏现代的科学技术是传统社会不能产生持续增长的另一因素。续增长的另一因素。v第四,传统社会的消极思想观念使

14、社会经济缺乏活第四,传统社会的消极思想观念使社会经济缺乏活力,阻碍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力,阻碍了经济的持续增长。v发展到下一个阶段后,经济起飞阶段产生的发展到下一个阶段后,经济起飞阶段产生的剩余形成利润,以此来增加投资和更新技术,剩余形成利润,以此来增加投资和更新技术,从而确保产生更多的经济剩余并使得经济更从而确保产生更多的经济剩余并使得经济更为规范。为规范。v由于从传统社会进入起飞需要很长时间的准由于从传统社会进入起飞需要很长时间的准备,因此把它作为一个阶段。罗斯托指出,备,因此把它作为一个阶段。罗斯托指出,从第一个阶段转变为第二个阶段起决定作用从第一个阶段转变为第二个阶段起决定作用的是有效率

15、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它是起的是有效率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它是起飞前提阶段的决定性力量。飞前提阶段的决定性力量。v起飞是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分水岭,是社会变化质的飞起飞是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分水岭,是社会变化质的飞跃。在这个阶段中,一些阻碍和抵制持续增长的旧势力最终跃。在这个阶段中,一些阻碍和抵制持续增长的旧势力最终被克服了,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力量在扩展,最终支配整个社被克服了,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力量在扩展,最终支配整个社会,增长已成为正常状态。会,增长已成为正常状态。v起飞阶段的主要特征如下:起飞阶段的主要特征如下:新工业扩张迅速,把利润中的大新工业扩张迅速,把利润中的大部分再投资新的工厂

16、;现代部门整个扩张过程导致一部分人部分再投资新的工厂;现代部门整个扩张过程导致一部分人收入的大幅度增,他们具有很高的储蓄率,并且把储蓄交给收入的大幅度增,他们具有很高的储蓄率,并且把储蓄交给从事现代部门活动的人使。新的企业家阶层在扩大,他们把从事现代部门活动的人使。新的企业家阶层在扩大,他们把扩大的投资引导到私人部门。新技术不仅在工业扩散,而且扩大的投资引导到私人部门。新技术不仅在工业扩散,而且也在农业中扩散。也在农业中扩散。v接下来是经济成熟阶段。在这一阶段,稳定的经济接下来是经济成熟阶段。在这一阶段,稳定的经济增长促进进口替代和出口产业的发展,社会经济能增长促进进口替代和出口产业的发展,社

17、会经济能够更多地吸收和运用现代技术成果。够更多地吸收和运用现代技术成果。v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吸收和使用现代技术先进成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吸收和使用现代技术先进成果的能力大大增强了。大约果的能力大大增强了。大约10%-20%10%-20%的国民收入用的国民收入用于投资,使得产出持续地超过人口的增长;随着技于投资,使得产出持续地超过人口的增长;随着技术改进,新工业加速扩张,老工业衰落,经济结构术改进,新工业加速扩张,老工业衰落,经济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对贸易越来越大。整个社会服从于不断发生变化,对贸易越来越大。整个社会服从于现代高效率生产的要求,新思想和体制代替旧思想现代高效率生产的要求,新思想和

18、体制代替旧思想和体制,以持续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体制,以持续经济的持续增长。v当一个国家的消费水平很高并且多数人口享有丰富当一个国家的消费水平很高并且多数人口享有丰富的耐用消费品时,就进入第五个阶段的耐用消费品时,就进入第五个阶段大众高消大众高消费时代费时代v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人均收入上升到远远超过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人均收入上升到远远超过基本需要,城市人口和白领阶层所占比例大;社会基本需要,城市人口和白领阶层所占比例大;社会不再接受把现代技术进一步扩展作为压倒一切的首不再接受把现代技术进一步扩展作为压倒一切的首要目标,而是把日益增加的资源用于社会福利和社要目标,而是把日益增加的资源用于社

19、会福利和社会安全,福利国家的出现就是超过技术成熟阶段进会安全,福利国家的出现就是超过技术成熟阶段进入大众高消费时代的一个表现。此外,在这个阶段,入大众高消费时代的一个表现。此外,在这个阶段,越来越多的资源被引导到耐用消费品的生产和大众越来越多的资源被引导到耐用消费品的生产和大众服务的提供。服务的提供。v目前,具有显著区别的情况是:发达的资本目前,具有显著区别的情况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进入较高水平的城市化阶段;政治主义国家进入较高水平的城市化阶段;政治经济转型期的国家,处于中等水平的城市化经济转型期的国家,处于中等水平的城市化阶段;新兴的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处于低阶段;新兴的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

20、,处于低水平、初级化的城市化阶段。从全球范围看,水平、初级化的城市化阶段。从全球范围看,推力和拉力导致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移动,推力和拉力导致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移动,推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反映出经济发展与推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反映出经济发展与城市化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城市化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 v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目前已经超过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目前已经超过70%70%,全世界,全世界已有已有55%55%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里。因此,外国学者早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里。因此,外国学者早就提出:解决城市问题不能再局限在市区的狭小范就提出:解决城市问题不能再局限在市区的狭小范围。围。18981898年霍

21、华德提出年霍华德提出“城市与乡村结合城市与乡村结合”,把城,把城市化理论的视野从单纯注意城市转移到区域发展和市化理论的视野从单纯注意城市转移到区域发展和城乡融合。城乡融合。19511951年盖迪斯提出:城市发展和规划建年盖迪斯提出:城市发展和规划建设要以设要以“自然地区做基础自然地区做基础”的理论。的理论。19311931年,刘易年,刘易斯斯芒福德提出芒福德提出“区域整体发展区域整体发展”理论。在全球经理论。在全球经济一体、信息化背景下,世界大城市在全球政治、济一体、信息化背景下,世界大城市在全球政治、经济、科技发展中的组织作用日益突出,区域城市经济、科技发展中的组织作用日益突出,区域城市理论

22、倍受关注。理论倍受关注。v城市化水平的测度城市化水平的测度 城市化水平的测度就是要对城市的这城市化水平的测度就是要对城市的这种主导作用进行识别并能在不同的国家种主导作用进行识别并能在不同的国家(地区)之间或同一国家(地区)的不同(地区)之间或同一国家(地区)的不同时期之间进行比较。鉴于城市化过程所包时期之间进行比较。鉴于城市化过程所包含内容的多样性,从理论上讲,一个能够含内容的多样性,从理论上讲,一个能够较为准确全面地反映城市化进程的测度方较为准确全面地反映城市化进程的测度方法应该采用复合指标法,即尽量选用与城法应该采用复合指标法,即尽量选用与城市化有关的多种指标来进行综合分析,以市化有关的多

23、种指标来进行综合分析,以此考察城市化进程。此考察城市化进程。 v但在实际操作中,复合指标法却往往行但在实际操作中,复合指标法却往往行不通:不通: 一方面,反映不同内容的指标不能一方面,反映不同内容的指标不能直接进行加减乘除;另一方面,即使可直接进行加减乘除;另一方面,即使可以采用一些复杂的数学手段来解决上述以采用一些复杂的数学手段来解决上述矛盾,但还应看到,城市化的某些内容矛盾,但还应看到,城市化的某些内容(例如生活方式的城市化)是不可能直(例如生活方式的城市化)是不可能直接作定量分析的。接作定量分析的。v因此,在实际测度城市化水平时都采用因此,在实际测度城市化水平时都采用主要指标法主要指标法

24、,而不采用复合指标法。,而不采用复合指标法。v 主要指标法是指通过几个最具本质意主要指标法是指通过几个最具本质意义、最具象征性,而且便于统计分析的义、最具象征性,而且便于统计分析的个别指标来反映和描述城市化水平。个别指标来反映和描述城市化水平。v 1 1、土地利用指标、土地利用指标v 用土地利用指标测度城市化水平的用土地利用指标测度城市化水平的具体方法,是计算一定时间内非城市性具体方法,是计算一定时间内非城市性地域转变为城市性地域的比率。地域转变为城市性地域的比率。v2 2、人口指标、人口指标v 用人口指标测度城市化水平的具体用人口指标测度城市化水平的具体方法,是计算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方

25、法,是计算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计算公式为:比重,计算公式为:v式中,式中,Y Y表示城市化水平或城市化率;表示城市化水平或城市化率;U U表表示城市人口示城市人口 ;R R表示农村人口;表示农村人口;N N表示区表示区域总人口。域总人口。 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v城市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根据世城市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根据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及城市化过程,一般将城市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及城市化过程,一般将城市化全过程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全过程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v1 1、初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初期阶段(城市

26、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30%30%以以下)。下)。v2 2、中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中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30%-30%-70%70%)。)。v3 3、后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后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70%70%以以上)。上)。城市化规律城市化的三阶段论城市化的三阶段论农业社会工业化前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30%60%80%城市化水平工业化水平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v城市化缓慢发展阶段城市化缓慢发展阶段城市化率由城市化率由0 0提高到提高到25%25%的城市化初期阶段的城市化初期阶段v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化率由城市化率由25%25%

27、提高提高到到75%75%的城市化中期阶段的城市化中期阶段v城市化稳定阶段城市化稳定阶段城市化率达到城市化率达到75%75%以后的以后的城市化晚期阶段城市化晚期阶段城市化的五阶段论城市化的五阶段论城镇人口增长系数城镇人口增长系数K=K=城镇人口增长规模城镇人口增长规模/ /总人口的增长规模总人口的增长规模 1 1、K K0.50.5,前城市化社会。,前城市化社会。 2 2、0.5K0.5K1 1,城市化初期阶段。,城市化初期阶段。 3 3、K1K1,城市化的中期阶段。,城市化的中期阶段。 4 4、城市化水平高于、城市化水平高于50%50%,初步进入城市社会。,初步进入城市社会。 5 5、城市化水

28、平高于、城市化水平高于60%60%,进入成熟的城市社会,进入成熟的城市社会 K=0.5K=0.5、K=1K=1和城市化水平超过和城市化水平超过50%50%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三大重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三大重要转折点。要转折点。世界城市化进程世界城市化进程v1.1.随着工业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推进,世界随着工业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推进,世界城市化水平呈现出不断提高的态势。城市化水平呈现出不断提高的态势。v2.2.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地区差异很大,城市化的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地区差异很大,城市化的重点正在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重点正在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v3.3.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发展质量提高发

29、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发展质量提高缓慢缓慢v4.4.在世界城市化进程中,过度城市化与城市化在世界城市化进程中,过度城市化与城市化不足并存不足并存v5.5.世界城市化过程中郊区化和逆城市化是城市世界城市化过程中郊区化和逆城市化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化的高级阶段城市化的重点正在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城市化的重点正在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国家转移全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总人口城镇人口 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口 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口 城市化水平(百万人)(百万人)(%)(百万人)(%)(百万人)(%)1800978505.1207.3304.318251100605.4258.2354.318501

30、262806.34011.4404.4187514201258.87517.2505.01900165022013.315026.1706.51925195040020.528539.91159.31950250172429.044952.527516.719754076156438.475368.681127.219975829268146.088077.3180138.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发展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发展质量提高缓慢质量提高缓慢图图 1 1 . . 1 1 发发 达达 国国 家家 和和 发发 展展 中中 国国 家家 城城 镇镇 人人 口口及及 其其 占占 世世 界

31、界 城城 镇镇 总总 人人 口口 比比 重重 的的 变变 迁迁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18002000180018251850187519001925195019751997城镇人口(百万人)01020304050607080占世界城镇总人口的比重(%) 发 达 国 家 ( 百 万 人 ) 发 展 中 国 家 ( 百 万 人 ) 发 达 国 家 ( % ) 发 展 中 国 家 ( % )v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进程首先是从发达国家,准确地说,城市化进程首先是从发达国家,准确地说,首先是从英国开始的,然后用了一个多世纪首先是从英国开始的

32、,然后用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逐渐扩展到全球范围,成为一个世的时间,逐渐扩展到全球范围,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社会经济现象。界性的社会经济现象。v 城市化进程的扩展源是最早开始工业城市化进程的扩展源是最早开始工业革命的英国。从革命的英国。从17501750年到年到18001800年,英国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从的城市化水平从17%-19%17%-19%提高到了提高到了23%23%。随着技术的扩散和工业革命的广泛传播,随着技术的扩散和工业革命的广泛传播,城市化进程也由近及远地扩展到了英国城市化进程也由近及远地扩展到了英国以外的欧洲地区:首先是法国、比利时、以外的欧洲地区:首先是法国、比利时、瑞士等国,城市

33、化进程大约开始于瑞士等国,城市化进程大约开始于1770-1770-18001800年;其次是德国和奥匈帝国,起点年;其次是德国和奥匈帝国,起点大约是大约是1800-18301800-1830年;年; v 再次是意大利、西班牙和瑞典等国直到再次是意大利、西班牙和瑞典等国直到1850-18801850-1880年才开始城市化,最后是东欧年才开始城市化,最后是东欧和南、北欧的其他国家以及亚洲的日本被和南、北欧的其他国家以及亚洲的日本被纳入了这个扩展序列。美国是一个例外,纳入了这个扩展序列。美国是一个例外,在在18401840年前后,美国掀起了城市化进程的年前后,美国掀起了城市化进程的第一个高潮。当时

34、的城市化水平为第一个高潮。当时的城市化水平为10.8%10.8%,以后每以后每1010年大约增加年大约增加4.5-5.04.5-5.0个百分点,个百分点,到到18801880年时,美国的城市化水平(年时,美国的城市化水平(29.5%29.5%)已经赶上了欧洲(已经赶上了欧洲(29.3%29.3%)。)。v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与“逆城市化逆城市化”v “逆城市化逆城市化”又称又称“反城市化反城市化”,是,是美国著名城市规划师贝利于美国著名城市规划师贝利于19761976年首先年首先提出来的一种现象。即大城市的人口和提出来的一种现象。即大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活动部分地由城市中心向城市外围经济活动部分地由

35、城市中心向城市外围迁移和扩散,使郊区无限蔓延,并导致迁移和扩散,使郊区无限蔓延,并导致城市中心区和中心城市的衰退。城市中心区和中心城市的衰退。v 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分别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分别于于2020世纪世纪4040年代、年代、6060年代和年代和7070年代,开年代,开始出现这种逆城市化的趋势,具体表现始出现这种逆城市化的趋势,具体表现为:为:v1 1、在城市化水平继续缓慢提高的同时,、在城市化水平继续缓慢提高的同时, 郊区化以更快的速度进行。郊区化以更快的速度进行。v2 2、市区中心吸引力下降,郊区成为人们、市区中心吸引力下降,郊区成为人们主要的聚居区域。主要的聚居区域。

36、v3 3、中心城市开始分解,小城市成为城市、中心城市开始分解,小城市成为城市化的主力军。化的主力军。 西方城市化进程的经验借鉴西方城市化进程的经验借鉴v以经济规模设定城市规模,没有行政级以经济规模设定城市规模,没有行政级别的限制别的限制v突出产业强项,凸显城市突出产业强项,凸显城市v城市建设要讲究比较成本,不能人为构城市建设要讲究比较成本,不能人为构市市v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v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其城市化进程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其城市化进程是在进入是在进入2020世纪以后才开始的,而取得民世纪以后才开始的,而取得民族独立较早的拉美国家,在族独立较早的拉美国家,在

37、1919世纪晚期就世纪晚期就已开始城市化,到已开始城市化,到19001900年,城市化水平已年,城市化水平已高达高达20.3%20.3%,甚至超过了某些发达国家,甚至超过了某些发达国家(日本(日本19201920年的城市化水平仅为年的城市化水平仅为18%18%左左右)。亚非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民族独立右)。亚非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民族独立比较晚,城市化进程也比较迟,非洲作为比较晚,城市化进程也比较迟,非洲作为一个整体,直到一个整体,直到19501950年前后才开始城市化。年前后才开始城市化。v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与“超前城市化超前城市化”和和“滞后滞后城市化城市化”v 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进程方面

38、其内部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进程方面其内部差异性比发达国家大得多,突出表现在差异性比发达国家大得多,突出表现在“超前城市化超前城市化”和和“滞后城市化滞后城市化”并存。并存。v1 1、超前城市化、超前城市化v超前城市化亦称超前城市化亦称“过度城市化过度城市化”,是指,是指城市化水平远远超过了本国的工业化水城市化水平远远超过了本国的工业化水平和相应的经济发展阶段,表现为没有平和相应的经济发展阶段,表现为没有工业化和没有经济发展的城市化。工业化和没有经济发展的城市化。v超前城市化主要出现在拉丁美洲及非洲超前城市化主要出现在拉丁美洲及非洲一些发展中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v2 2、滞后城市化、滞后城市化v

39、 滞后城市化恰好与超前城市化相反,滞后城市化恰好与超前城市化相反,是指城市化进程落后于一国的工业化进程是指城市化进程落后于一国的工业化进程和相应的经济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不能和相应的经济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不能真实反映其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真实反映其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v亚洲一些国家,例如中国、印度、印度尼亚洲一些国家,例如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其城市化进程就是典型的滞后城西亚等,其城市化进程就是典型的滞后城市化。市化。 v 应该指出的是,超前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应该指出的是,超前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也可能并存于一个国家,例如印度。从总体上也可能并存于一个国家,例如印度。从总体上看

40、,印度的城市化进程属于滞后城市化,但具看,印度的城市化进程属于滞后城市化,但具体到某个城市,则又呈现出超前城市化的特征,体到某个城市,则又呈现出超前城市化的特征,突出表现为城市突出表现为城市首位度首位度畸高。畸高。 v 所谓所谓“城市首位度城市首位度”,亦称,亦称“首位城市首位城市指数指数”,是指一国或地区最大城市人口数与第,是指一国或地区最大城市人口数与第二大城市人口数之比值,通常用它来反映该国二大城市人口数之比值,通常用它来反映该国或地区的城市规模结构和人口集中程度。它由或地区的城市规模结构和人口集中程度。它由美国地理学家马克美国地理学家马克杰弗逊杰弗逊19391939年在其年在其城市城市

41、首位律首位律一书中首次提出。一书中首次提出。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的动力机制v城市化的发生与发展,受着三大力量的推动城市化的发生与发展,受着三大力量的推动与吸引:农业发展、工业化和第三产业的崛与吸引:农业发展、工业化和第三产业的崛起。起。v一、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一、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v 农业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农业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它表现在以下它表现在以下5 5个方面:个方面:v1 1、为城市人口提供商品粮。、为城市人口提供商品粮。v2 2、为城市工业提供资金原始积累。、为城市工业提供资金原始积累。v3 3、为城市工业生产提供原料。、为城市工业生产提供原料。v

42、4 4、为城市工业提供市场。、为城市工业提供市场。v5 5、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 v二、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二、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v 产业革命使得资本和人口在机器大产业革命使得资本和人口在机器大生产中高度集中,导致了城市规模的不生产中高度集中,导致了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和城市数量的急剧增加。工业化断扩张和城市数量的急剧增加。工业化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巨大而深刻的城市革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巨大而深刻的城市革命,是因为它所具有的几个特殊经济本命,是因为它所具有的几个特殊经济本性使然,即所谓的性使然,即所谓的“最低临界值原则最低临界值原则”、“初始利益棘轮效应原则初始利益棘

43、轮效应原则”和和“循环累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原则积因果关系原则”。v1 1、最低临界值原则、最低临界值原则v最低临界值原则,是指新建或扩建一个最低临界值原则,是指新建或扩建一个工厂需要有一个最低销售额的支持,只工厂需要有一个最低销售额的支持,只要达到这个临界值,那么投资者就可能要达到这个临界值,那么投资者就可能会因其有利可图而作出投资决策。会因其有利可图而作出投资决策。v2 2、初始利益棘轮效应原则、初始利益棘轮效应原则v初始利益棘轮效应原则,是指一个城市初始利益棘轮效应原则,是指一个城市的居民对未来所作出的决策是以这个城的居民对未来所作出的决策是以这个城市现在必须提供什么为基础的。也即过市现在必

44、须提供什么为基础的。也即过去形成的人口和经济活动分布状况,影去形成的人口和经济活动分布状况,影响着现时的决策倾向。响着现时的决策倾向。 v3 3、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原则、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原则v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原则,是指把工业增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原则,是指把工业增长和城市发展看作一种相互联系的过程,长和城市发展看作一种相互联系的过程,每个发展阶段都依赖于前一发展阶段。每个发展阶段都依赖于前一发展阶段。v由此可见,在工业化过程中,由于其自由此可见,在工业化过程中,由于其自身的经济规律所驱使,就导致了这种不身的经济规律所驱使,就导致了这种不可逆转的人口与资本向城市聚集的倾向,可逆转的人口与资本向城市聚集

45、的倾向,从而使工业化与城市化呈现十分明显的从而使工业化与城市化呈现十分明显的正相关性。正相关性。 v三、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三、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v随着工业化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随着工业化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开始崛起,并逐渐取代工业而一跃产业开始崛起,并逐渐取代工业而一跃成为城市产业的主角,城市化的成为城市产业的主角,城市化的“接力接力棒棒”从此传到了第三产业的身上、并由从此传到了第三产业的身上、并由它继续推动下去。这种后续动力作用,它继续推动下去。这种后续动力作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v1 1、生产配套性服务的增加。、生产配套性服务的增加。v2

46、2、生活消费性服务的增加。、生活消费性服务的增加。 v 工业化与第三产业对于城市化的作用,有工业化与第三产业对于城市化的作用,有着显著的不同。如果说,工业化带来的是城市着显著的不同。如果说,工业化带来的是城市规模的膨胀和城市数目的增多,即主要是城市规模的膨胀和城市数目的增多,即主要是城市化在化在 “量量”上的扩张;那么,第三产业促进上的扩张;那么,第三产业促进的是城市软硬体设施的完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的是城市软硬体设施的完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即主要是城市化在提高,即主要是城市化在“质质”上的进步。这上的进步。这就是二者区别之所在。就是二者区别之所在。v综上所述,在城市化诸多动力机制当中,可以

47、综上所述,在城市化诸多动力机制当中,可以分解出两大基本力量,即以农业发展为代表的分解出两大基本力量,即以农业发展为代表的农村农村“推力推力”,和由工业化与第三产业为代表和由工业化与第三产业为代表的城市的城市“拉力拉力”。这两股力量一。这两股力量一“推推”一一“拉拉”,使得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不可避免地发,使得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不可避免地发生和发展着。生和发展着。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v 城市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根城市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根据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及城市化过程,一般将城据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及城市化过程,一般将城市化全过程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

48、三个阶段。市化全过程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v1 1、初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初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30%30%以下以下v2 2、中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中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30%-70%30%-70%v3 3、后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后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70%70%以上以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城市化进程v一、一、1979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评估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评估v(一)城市化水平(一)城市化水平 从从19491949年建国到年建国到19781978年年“三中全会三中全会”以以前,中国

49、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1950至至19801980年的年的30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28.4%上升到上升到41.3%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16.2%上升到上升到30.5%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11.2%上升上升到到19.4%19.4%。v1949194919781978年全国城镇人口变化情况年全国城镇人口变化情况( (见下表见下表) )v19791979年以前的中国城市化大致可分为四个年以前的中国城市化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阶段:v1 1、

50、19491949到到19571957年是城市经济恢复和顺利年是城市经济恢复和顺利发展的一个时期,也是城市化进程稳步推发展的一个时期,也是城市化进程稳步推进时期。在这一时期,城镇人口由进时期。在这一时期,城镇人口由57655765万万人增加为人增加为99499949万人,年均增长率达万人,年均增长率达7.1%7.1%,大大超过了这一时期总人口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这一时期总人口的增长速度,使其在总人口中的比重由使其在总人口中的比重由10.6%10.6%上升到上升到15.4%15.4%。v2 2、19581958至至19601960年是城镇化超速发展阶段。年是城镇化超速发展阶段。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

51、所占比重上升到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上升到19.7%19.7%。v3 3、19611961到到19651965年,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年,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逆城市化阶段。逆城市化阶段。v4 4、19661966至至19771977年,是城乡人口大对流的年,是城乡人口大对流的阶段。阶段。 v(二)城市化特点(二)城市化特点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城市化呈现出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城市化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以下几个特点:v1 1、政府是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主体。、政府是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主体。v2 2、城市化对非农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很低。、城市化对非农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很低。v3 3、城市化的区域发展受高度集

52、中的计划、城市化的区域发展受高度集中的计划 体制的制约。体制的制约。v4 4、劳动力的职业转换优先于地域转换。、劳动力的职业转换优先于地域转换。v5 5、城市运行机制具有非商品经济的特征。、城市运行机制具有非商品经济的特征。 v二、二、19781978年以后的城市化进程极其特点年以后的城市化进程极其特点v(一)城市化进程一)城市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v1 1、1978197819841984年,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年,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动力推动城市化阶段。为主要动力推动城市化阶段。v2 2、19

53、85198519911991年,乡镇企业和城市改革年,乡镇企业和城市改革双重推动城市化阶段。双重推动城市化阶段。v3 3、1992199220032003年,城市化全面推进阶段,年,城市化全面推进阶段,以城市建设、小城镇发展和普遍建立经以城市建设、小城镇发展和普遍建立经济开发区为主要动力。济开发区为主要动力。 v(二)城市化政策的变化(二)城市化政策的变化v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政策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政策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过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过去实行城乡分隔,限制人口流动逐渐转去实行城乡分隔,限制人口流动逐渐转为放松管制,允许农民进入城市就业,为放松管

54、制,允许农民进入城市就业,鼓励农民迁入小城镇;二是确立了以积鼓励农民迁入小城镇;二是确立了以积极发展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方针。极发展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方针。v(三)城市化水平(三)城市化水平v1979197920002000年城市化水平年城市化水平 v这个时期城镇化的最突出特点,是小城这个时期城镇化的最突出特点,是小城镇的数量增加很快。镇的数量增加很快。v三、隐性城市化和准城市化现象三、隐性城市化和准城市化现象v 所谓的所谓的“隐性城市化隐性城市化”,是指两种是指两种现象:一是存在尚未取得城市正式居民现象:一是存在尚未取得城市正式居民地位的长期留居城市的人口;二是存在地位的长期留居城市的人口;二

55、是存在大量居住乡村,但已经长期从事非农产大量居住乡村,但已经长期从事非农产业的居民。业的居民。v 所谓的所谓的“准城市化准城市化”,则是指目前则是指目前的许多小城镇规模很小,设施落后,大的许多小城镇规模很小,设施落后,大批建制镇的居民虽然已经为城镇居民,批建制镇的居民虽然已经为城镇居民,但是仍然没有脱离农业,生活条件也没但是仍然没有脱离农业,生活条件也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只能称之为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只能称之为“准准城市化城市化”。 中国城市化道路的争论v小城镇模式。小城镇模式。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高达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高达2 2亿多人,靠大亿多人,靠大城市解决不了这样多的人口失业压力

56、。城市解决不了这样多的人口失业压力。 而小城镇是解决中而小城镇是解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根本出路。同时,小城镇加强了城乡之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根本出路。同时,小城镇加强了城乡之间的联系,将协调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间的联系,将协调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v中等城市模式。中等城市模式。小城市或小城镇投资效益低下,土地浪费严小城市或小城镇投资效益低下,土地浪费严重。城市功能不明显,城市建设无序、管理混乱,类似于一重。城市功能不明显,城市建设无序、管理混乱,类似于一种扩大了的农村,换言之,出现了城市建设中的种扩大了的农村,换言之,出现了城市建设中的 农村病农村病 。中等城市人口大约在中等城市人口大约在505

57、0万万-100-100万,它既可发挥工业生产与城万,它既可发挥工业生产与城市社区的聚集效应,又可避免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人口高度市社区的聚集效应,又可避免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人口高度密集的弊端。密集的弊端。v大城市和超大城市模式。大城市和超大城市模式。超大城市是经济活动、商超大城市是经济活动、商业交往的中心,商业、服务业的需求和消费数量巨业交往的中心,商业、服务业的需求和消费数量巨大,聚集效应造成经济的高度繁荣。经济繁荣和人大,聚集效应造成经济的高度繁荣。经济繁荣和人口密集也创造了无数的就业机会,能更有效地利用口密集也创造了无数的就业机会,能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与能源、控制环境污染。在超大城市的发展中

58、,资源与能源、控制环境污染。在超大城市的发展中,周边卫星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卫星城与中周边卫星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卫星城与中心城市相呼应,形成了广阔的经济增长地带,往往心城市相呼应,形成了广阔的经济增长地带,往往带动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带动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城市化的经济障碍城市化的经济障碍v中国城市化滞后源于两大障碍:中国城市化滞后源于两大障碍:经济障碍经济障碍和和制度障碍制度障碍。v城市化的经济障碍主要表现为工业化弱质,城市化的经济障碍主要表现为工业化弱质,包括产业结构弱质和经济发展的微观主体企包括产业结构弱质和经济发展的微观主体企业弱质。业弱质。v城市化滞后是对传统工业化

59、的否定。城市化滞后是对传统工业化的否定。工工业业化化 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产业结构递次升级产业结构递次升级企业的规模化与专业化企业的规模化与专业化大众广泛参与其中大众广泛参与其中城市的规模化发展城市的规模化发展重工业重工业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城城市市化化轻工业轻工业第一次浪潮第一次浪潮第第二二次次浪浪潮潮充实城市化的经济基础充实城市化的经济基础完善工业化的环境完善工业化的环境条件条件1条件条件2条件条件3条件条件4城市化的经济条件城市化的经济条件 我国城市化道路的方针应该是,适当发展大城市,我国城市化道路的方针应该是,适当发展大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重点支持一批基础条件较好、具积极发展中小城市,重点支持一批基础条件较好、具有发展潜力的小城镇。有发展潜力的小城镇。v城市布局从城市布局从“区域扩散区域扩散”向向“人口聚集人口聚集”转变,增加转变,增加城市就业容量城市就业容量v城市成长从重视城市成长从重视“规模扩长规模扩长”向重视向重视功能建设功能建设转变转变v城市建设从城市建设从“基础设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