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导学案3_第1页
《核舟记》导学案3_第2页
《核舟记》导学案3_第3页
《核舟记》导学案3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学校:市直二初中 学段:八年级 学科:语文 学材版本:人教版 章节:第五单元 篇目:核舟记 编写者:马雅琴 审核者:秦丽霞 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重点研读2-5段,说出段落内容。2、紧扣课文,说出文中如何体现“奇巧”二字。学习重难点:重点:朗读课文,重点研读2.5段,说出段落内容。 难点:紧扣课文,说出文中如何体现“奇巧”二字。、导入新课检查上一节课作业和课文背诵情况。二、自主学习目标;研读2-5段?说出段落内容% 方法;读课文?圈画重点句子进行总结g 时间;15分钟2内备2$段检测题: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

2、不是别人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教师可就第2个问题稍作点拨:至少有三个地方说明是“泛舟”。第一,从“苏、 黄共阅一手卷”可知船行并不快;第二,从“舟尾横卧一楫”船浆放在甲板上,可知 “泛舟”;第三,从“舟子”“居右者若啸呼状。居左者若听茶声然”可知“泛 舟”。教师总结:我们学习核舟记,能如此具体而细致地感受一件主题鲜明的艺术 珍品,一方面是有“奇巧人”王叔远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精堪的雕刻技艺,另一方面是 借助作者细致的观察。看来,写好说明文的前提和关键是细致观察、精心构思。 三、合作交流(展示方法:抢答,允许补充)小组合作,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3、方法: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先同桌对学交流,再4人小组解决疑难,做好 记录,以备展示质疑。1、研读课文:能概括全文,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是: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找出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2、如何具体说明奇巧:针对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仍遗留的疑问,教师做适当的点评和精讲。方法: 主动站起展示,多人站起报号,大号优先回答,其余学生可做补充,每人次加1分。1 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明确:一舟子"若啸呼状,显得悠然自得;另一舟子“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显得从容自若。两舟子共同营造了一种愉悦、轻松、自由自在的气氛。加上舟尾横卧的舟楫,更

4、 加暗示了一种放任自流的悠闲境界。2写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面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这是为了突出"核舟的主题,同时也表现作者主次分明的技巧。3研读末段,作者为什么要统计“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使读者得出核舟容量大、所刻景物甚多的结论。再用“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与之 对比,使人们更强烈地感到这个玲珑剔透、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有巧夺天工之妙。以此 突出雕刻精湛的技艺,自然引出下句的赞叹语句。与第一自然段相照应,突出中心。五、延伸训练学生自选一些说明生动的语句,自主品评揣摩。教师总结: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作者在说明这件 雕刻品时,不为原作所囿,在细节上又大胆想像,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创造,赋予雕刻 品以新的生命活力,这启发我们说明事物时不应是呆板平实的,而应该是能打动人的, 给人以想像的。六、课堂小结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 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 叹。这要靠什么? 一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