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交通肇事案件中“责任认定”的分析_第1页
对交通肇事案件中“责任认定”的分析_第2页
对交通肇事案件中“责任认定”的分析_第3页
对交通肇事案件中“责任认定”的分析_第4页
对交通肇事案件中“责任认定”的分析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对交通肇事案件中“责任认定”的分析责任认定在交通肇事案件中具有重耍的意义,是确定肇事双方当事人民事、刑事责任的重要依据,也是交通肇事行为构成刑事案件时,刑事诉讼中的主要证据z。本文 仅就以下两个方而的问题进行谈讨,以供商榷。一、责任认定的性质及权属刑事案件中,按照刑事诉讼法对证据的七大分类,责任认定应归属“鉴定结论”这类。 然而通过比较,不难看出,交通肇事案件中的“责任认定”结论与其他“鉴定结论”有着很 大的区别。这主要表现为:1、作出结论的主体不同。伤害案件屮法医鉴定的主体是具有专 门知识的“法医”或依法聘请的医务人员;而责任认定的主体则是公安机关的交警部门及其 工作人员。2、表现形式不同。

2、法医鉴定在证据形式上表现为“法医”的一种个人行为,它 不属于任何机关或部门,而是法医根据自已的知识和经验对特定的对象所作出的具冇法律意 义的结论和评价;责任认定则直接表现为一种政府行为,是公安机关交警部门根据案件情况 分析后,所作出的确定当事人双方责任人小的一种行政行为;3、作出根据不同。法医鉴定 是法医根据特定的対象进行评价后得出的结论,具有单纯性的特点;而责任认定则是交警工 作人员对整个案件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具有综合性的特点。4、法 律意义不同。法医鉴定只是案件诉讼中证据z,从诉讼角度讲,其作用即是“证明”;而 责任认定除具备证明作用外,还具有行政强制性特征。当事人无

3、异议时,应承担履行札i关义 务的责任,即包括民事责任、也包括行政责任。5、程序不同。法医鉴定在当事人不服时, 可以要求重新鉴定或补充鉴定,对人身伤害案件中伤情鉴定有争议时,山省政府指定的医院 最后作出权威性的鉴定;而责任认定当事人不服时,只能提请上级交警部门进行复议。由上分析,交通肇事案屮“责任认定”在刑事诉讼屮的性质可以概括地确定为:由交警 部门依据职权作出的具有权威性、行政性等特征的“鉴定结论”。责任认定的权属,即有权作出责任认定的部门和机关,从现行的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看加 于公安机关,是无庸置疑的。但在交通肇事案件中,当事人如果不服责任认定或司法机关在 办理涉嫌犯罪的交通肇事案件时,对责任

4、认定有异议,那么责任认定的最终权属m有谁掌握呢?笔者认为,责任认定的最终权属仍是公安机关。有以下两点理iii: k当事人不服责任认定吋,只能向上级交警部门提请复议。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当 事人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后15 h内,向上一-级公安机关屮请重新认定;上一级公安机关在接到重新认定屮请书示3()日内,应当作出维持、 变更或者撤销的决定。”这一条证明,上级交警部门是卜级交警部门所作责任认定的复议机 关,据行政复议法规定,上级交警部门的复议决定,即为牛效的决定。2、对责任认定,当事人不能提起行政诉讼。根据行政诉讼法和高法、公安部关丁处理道路

5、交通事故案 件有关问题的通知的规定,对当事人因不服责任认定而向人民法院捉起行政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了受理。据此町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责任认定的最终权属,归属公安机关。但司法机关在办理交通榮事刑事案件时,认为“责任 认定”不止确时,是否具有变更权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公安机关是作出“责任认定”的 最终权力机关。那么这一才盾如何解决呢?根据法发92第9号文件规定:“人民法院审理交通肇事刑事 案件时,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公安机关所作出的责任认定确属不妥,则不予采信,以人民法 院审理认定的案件事实作为定案的依据。”据此,人民法院在办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吋,虽 然不具冇改变责任认定的权力,但却厚冇对“责任认定

6、”不予采信的权力。检察机关在办理 同样案件时,也享有这一权力,即根据自已审杏判断的事实作出正确的认定和结论,而不必 受责任认定的影响。二、违章行为、逃逸情节对责任认定及定罪量刑的影响(一)违章行为研究违章行为与交通聚事案件的关系时,必须明确以下三点:1、违章行为是対肇事者 定罪的基础;2、违章行为为发生交通事故应具有因果关系;3、违章行为决定责任大小并影 响虽刑的幅度。这三点是对交通肇事行为止确定罪虽刑的关键。但具体案件应当具体分析, 笔者根据司法实践屮出现的案件与上述原则进行比较谈以下两个问题:首先,违章行为与定罪的关系。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牛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广或

7、 者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也即违章。从交通肇事罪犯罪 构成看,行为人有违章行为,并且因违章行为而发牛交通事故是构成犯罪的前提和基础。反 之,如果当事人没有违章行为,即使发生了交通事故也不能定罪处罚。这一观点是法律界共 识,也是司法机关办案所遵循的准则。然而,97年刑法修订时,将肇事后逃逸行为作为提 高量刑幅度的条件,即“榮事后逃逸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根据这-规定, 肇事后有逃逸行为的,如果定罪将被处以重罚。但是,司法实践屮出现的逃逸案件,有吋却 困绕了办案。例如,当事人在发住交通事故后,没釆取任何措施而是苍慌逃逸,公安机关因 肇事者逃逸,难以分清事故

8、责任,按照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20条规定,推定逃逸 事者负事故的全部责任;而逃逸者在事故发牛前是否有违章行为,也相应的难以杳清。据此 能否认定逃逸者构成犯邯并处以刑罚呢?目前,主要有两种认识:一是认为対发生聚事后逃 逸的当事人,依法能够认定有罪而无须查清违章情节。理由是为刑法规定相符,因为“肇事 后逃逸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冇期徒刑”的规定是非常明确的,只要冇逃逸行为,就定罪 处罚;并且逃逸行为在交通事故中,是非常恶劣的情节,也正是为了更严厉的打击逃逸行为, 才制定了较高的法定刑;在多数逃逸案屮,查清逃逸者违章情节是非帘困难的,其至无法查 清,而如果据此不定罪,刑罚有失公平(与保护现场而被追

9、究刑事责任者比),难以有效扼 制逃逸现彖的发生。第二种意见则认为,违章行为不清楚的逃逸案,当事人只能承担民事责 任,而不能对其定罪处罚。理由是违章是构成犯罪的前提,在前提都不清楚的情况下定罪处 罚,必有错罚无辜之嫌。笔者认为两种观点都有一定道理,前者更加注重实践的合理性,而 后者更加注重法律的规定。个人意见同意第二种观点,交通肇事行为构成犯罪的而提,必须 是行为人有违章行为,这是定罪的必备要件,刑法第133条规定的対逃逸行为的处罚原则, 必须是在肇爭行为构成犯罪的棊础上,才能给予的处罚。对实践小出现的难以认定逃逸者违 章的案件,只能按照“疑罪从无”的原则,不以犯罪论处,这也符合罪刑法定原则的基

10、本精神。笫二,违章行为少事故发生z间的关系。两者应具有因果关系,这种关系是原因为结果、 前因与后果的关系,即违帝行为与交通事故z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如果当事人冇违章行为, 但违章行为与事故发生无因果关系,则不能据此追究行为人的责任。宜接的因果关系是当然的因果关系,但间接的因果关系能否成为这里的因果关系呢?现依并非操作相当不熟练的无 证驾驶员和酒后尚未足以影响其控制力的驾驶员肇事行为为例进行分析,我们材且称这些违 章为“一般性违章”。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违章行为非常明显,与事故发住z间存在因果关系, 但这种因果关系并不是完全由此违章行为而致事故发生的肓接因果关系。那么一般性违章能 否成为认定行为人责任

11、的依据呢?笔者认为,这类一般性违章可以也应当成为责任认定和定 罪量刑的依据。理山是:1、这类违章,行为人在主观上有违章的故意,即明知故犯,在处 罚时理应作为从重考虑的悄节;2、虽然不能证明事故发生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这些违 章行为与事故发牛肯定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3、从高检、高法关于严格依法处理道路 交通肇事案件的通知中第一条第(三)项规定,均将酒后驾车、无证驾车、驾无牌作为从 重量刑的情节。可见,这类违章行为必然地影响到对交通事故责任的划分及定罪量刑。当然, 实践中处理交通肇事案件时,应抓住发牛事故的主要原因,以及聚事者发生聚事的主要违章 行为,同吋也应考虑到这类违章情节,已使案件得到止确

12、处理。另外,在肇事逃逸案中,能够确定逃逸者违反了例如酒后驾驶、无证驾驶等等一般性违 章行为,但因肇事后的逃逸行为致使事故责任难以划分,而认定逃逸者负全部责任时,因肇 事时引起事故发生的主要违章行为难以确定,能否据这些“违章行为”和“全部责任”対逃 逸者定罪处罚呢?笔者认为能认定。因为逃逸者在发生交通事故前有违章行为,且事故责任 难以划分是凶为肇事者逃逸行为带来的,因此在责任认定时,逃逸者应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 同样,逃逸者对此也应当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二)逃逸情节交通肇事后当事人因肇事行为而根据规定产生了履行相关义务的责任,但逃逸案中,肇 事者却不履行义务而逃逸,企图逃避法律追究,从行为上和

13、主观心理上都是非常恶劣的悄节, 有的被害人还因肇事逃逸造成了死亡的后果,并h这类案件在交通事故中占有不小的比例。 因此正确认定逃逸行为,对于确定当事人刑事、民事责任具有重要的意义。1、逃逸行为与责任认定的关系。逃逸行为是否必然地彩响责任认定呢?回答是否定的。 因为在处理交通肇事案件时,原则应当首先分清当事人的责任,在逃逸案屮,只有无法分清责任时,才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20条山逃逸者承担全部责任。山此,可以得 出这样的结论:逃逸行为一般不影响责任划分,特殊悄况则影响责任认定。2、逃逸行为与定罪量刑的关系。首先,逃逸行为是否影响定罪,因为逃逸行为一般不 影响对事故的责任划分,因而也一般不彩响定罪问题。在对肇事行为是否构成犯罪进行研究 时,应考虑到聚事的违章情节和行为人的责任大小,而不能仅凭逃逸行为认定逃逸者构成犯 罪。但在特殊情况下,逃逸行为是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