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_第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_第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1、黔之驴教案(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21课)主备教师杨雪君辅备教师杜文新 李映学 马皓文 张孝周 马海花 陈翠珍执教教师马春丽(3月10日第二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熟读课文,并了解文章的大意;  理解本文的寓意;掌握本文中老虎的心理变化过程。2.过程与方法:利用学过的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来理清文章的大意和所含寓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老虎和驴的身上看到自己在生活应该怎么做。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本文的寓意。(2)掌握本文中老虎的心理变化过程。2.教学难点:本文中老虎的心理变化过程。主要教法启发式教学时间45分钟。教学过程第1课时执教时间:

2、2014 年 3月 10 日 1 节教学要点(1)理解本文的寓意。(2)掌握本文中老虎的心理变化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检查预习1.教师听学生朗读。2.师生共同订正朗读的错误。学生自由朗读,可放出声读。学生个别朗读。二、复习巩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三、新知探究1.故事导入2.初步认识3.初步掌握4.加深理解5.巩固练习一、故事导入1凶残的老鹰来抓小鸡,鸡妈妈通过自己的聪明战胜了老鹰,保护了自己的孩子。现在有这样一头驴,它要比鸡妈妈的体形庞大得多,可是却没有鸡妈妈那么聪明,它的结局怎么样呢?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瞧瞧。二、初步认识1介绍作者作者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

3、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被贬官永州、柳州。在十几年的贬逐生活中,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也游览了一些山水名胜,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文。这阶段虽在政治上失意,但文学上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黔之驴是柳宗元三戒中的一则。三戒是作者寓言作品中的代表作,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和永某氏之鼠。作者认为这三首寓言都可以使人引以为戒,故称“三戒”。2介绍寓言。3.学生自读课文,幻灯片显示易读错字,由学生读出,师生共同补充订正。黔qián 窥ku 骇hài 遁dùn 胜怒:shèng

4、噬shì 狎xiá 踉liáng 憖 yìn (hn)听课文朗读录音后正音。要求:听准字音;基本了解故事大意。 4.学生举手朗读。三、初步掌握播放多媒体,让学生进行关于课文的知识抢答。1字词释意好事者:喜欢多事的人。 船载以人:连词,相当于“而”。 至则无可用:到了 却 以为神: 把(它)作为蔽林间窥之:躲避 偷看 稍出近之:靠近 莫相知:一方对另一方 虎大骇:害怕 远遁:逃跑 以为且噬己也:将 咬然往来视之:但是 益习其声:渐渐 终不敢搏:始终 益狎: 更驴不胜怒:能承受 蹄之:用蹄子踢 虎因喜:因此 计之曰::盘算技止此耳:只 断其喉:咬断 尽其肉:

5、吃尽 乃去:才离开因跳踉大阚:于是。  2请学生结合已知字词意思翻译全文 3.幻灯片显示参考译文.4.补充强调船:用船(名作状) 至:到了 稍:渐渐 且:将要蹄:用蹄子踢 (名作动) 止:只仅尽: 吃光 (用做动词) 断:咬断四、加深理解播放多媒体,引导学生看画面,想情节。1播放多媒体,引导学生添枝加叶讲故事。2教师提问,让学生从各个方面谈一谈自己认为课文中最精彩的部分。3奇思妙想,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收集10个带虎的成语。4故事的寓意在哪里?本文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现实性。本文意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

6、仗势欺人而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虚有其表,实际无能的家伙)的上层人物。但我们也可以不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而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本文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五、巩固练习理解课文寓意并背诵课文学生思考教师的导入。 学生做笔记。学生抢答。在全班同学的积极思考下。抽同学回答这些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形成书面形式上交。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回答。学生完成布置作业。学生举手朗读。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回答。学生进行关于课文的知识抢答。学生完成教师布置作业。四、总结回顾黔之驴的故事我们学完了,从这个故事你能想到哪个成语?黔驴技穷。我们了解到貌似

7、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五、作业布置1.完成探究练习。2.完成练习册。3、背诵课文。六、预习布置预习第22课。板书设计黔之驴柳宗元驴: “鸣”“啼”“技止此耳”(庞然大物)虎:恐疑探喜计吃 (机智勇敢)学生学习活动评价学习准备预习效果优良中差学习工具优良中差参与态度思考表现优良中差问答表现优良中差合作表现优良中差学习效果知识接受优良中差知识巩固优良中差教学反思感 悟 寓言的教学,学生特别感兴趣,一个简短的小故事里寄寓着一定的道理,更多的是要对学生作要求,文言文重在读,多读以后,自然就明白了文章的现代意思。本文设计的“奇思妙想”环节非常好,让学生

8、张开想象的翅膀,可以设想好多好多奇异的故事情节,这样学生的兴趣就更浓了。修改建议我觉得在学生学完本文后,在设计上一个表演课本剧的环节,分角色,有一个同学读原文,一个同学翻译,另外有三个同学依次扮演:好事者、老虎、驴。通过这样的表演,学生留下的印象会更深刻。22、陋室铭教案教案(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22课)主备教师杨雪君辅备教师杜文新 李映学 马皓文 张孝周 马海花 陈翠珍执教教师马春丽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铭"的体裁特点。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保持高尚情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3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二、过程与方法:利用学过的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来理清文章的

9、大意和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陋室主人身上看到自己在生活应该怎么做?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1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保持高尚情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主要教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时间45分钟教学过程第1课时执教时间: 2014 年 3月 13 日 2节教学要点体会作者保持高尚情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检查预习1.教师听学生朗读。2.师生共同订正朗读的错误。1、学生自由朗读,可放出声读。2、学生个别朗读。二、复习巩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三、新知探究1故事导入2初步认识3初步掌握4加深理解5.巩固练习(一)故事导入

10、同学们,你能告诉我们大家,你最喜欢的座右铭是什么?这里的铭是"警惕自己的文字"的意思。(板书“铭”)“铭”字除了这个意思外,还有什么意思呢?(出示投影片1)(二)初步认识1.铭,就是记载,在器物上刻字,表示永记不忘。后来便逐渐发展成一种文体,常常在金属器物或碑石上刻写文字,用来记叙生平、事业、功德,表示纪念;或是记物寓意,表示勉励或警戒之意。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教师边读解释边举现代词语为例加以说明。如铭刻在心、刻骨铭心、墓志铭。唐代时,有一位诗人,他叫刘禹锡,他也是一位哲学家,为他居住的屋子作了一篇铭,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陋室铭。(板书"陋室"二字,

11、完善课题,板书作者)(三)、初步掌握让学生熟读课文,"陋室"是什么意思?既为陋室,作者为什么还要为它作铭?目的何在?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1师范读课文。结合词义识记:"馨、儒、牍"的字形,读音,并单读这三个字。2这是一篇铭文。铭文很重视音韵,这篇文章通篇协韵,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充满了音乐美。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划出文中押韵的字。押韵的有:名、灵、馨、青、丁、经、形、亭。3师范读课文,要求:这篇铭文具有的音乐美 除了表现在押韵方面外,还表现在句式上,请同学再听教师读这篇课文,看看这篇文章句式上有什么特点?(句式整齐而变化有致,骈散结合。结

12、合此特点,讲解骈句和散句的特点)紧扣"陋"字,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四)、加深理解明确陋室不陋师过渡:这篇音韵铿锵,节奏明快,篇幅简短的铭文是刘禹锡为他的屋子所写的,作者称他所居住的屋子为陋室,作者真的认为他的屋子是陋室吗?(不是)文中哪句话告诉我们了?(孔子云:"何陋之有"?)(板书:何陋之有)理解句中"之"字用法,这句话的意思及所用修辞。理解陋室不陋名为陋室,实则不陋。文中哪些语句暗示了陋室不陋呢?(板书:不陋)(苔痕上阶绿无案牍劳形。)这些语句从不同方面具体描写了陋室不陋的特点,你能用下面的句式说明一下吗?(出示投影片2)陋室实

13、则不陋,是因为_。学生如果用自己的话回答,教师则要求学生用课文中语句再说说;如果学生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教师就要求学生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句子的意思,并顺势突出个别句中的字、词意思及修辞方法等。并分析这些句子分别从哪些角度写陋室不陋的特点?相关的句子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对偶,写自然环境幽雅,这是写室中之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偶,写交往人物不俗,这是写室中之人)(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句话表达的意思。理解"白丁"的词义,并联系"布衣"一词)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正面写,实写,写出生活情趣高雅,这是写室中之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掌

14、握"之"、"劳"的词义。从反面写,虚写。表现作者对世俗生活的厌弃)(即时板书:自然环境幽雅:苔、草 交往人物不俗:有鸿儒、无白丁 生活情趣高雅:可以素琴、金经 无无)师在引导学生找全并分析过这些内容后作小结:陋室之中的景是优美的,陋室之中的人是不俗的,陋室之中的生活是高雅的,你说作者所居陋室陋吗?(不陋)陋室不陋呀!请大家一齐读文中描写陋室特点的句子。探究陋室不陋之因1、作者说他所居的陋室就像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杨雄的玄亭一样,这是类比,你说诸葛亮的草庐、杨雄的子云亭陋吗?(不陋)为什么?(因为室主人不凡)刘禹锡认为他的屋子也不陋,那是为什么?你能用文

15、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吗?(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板书德馨)你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师引导学生分析这句话的作用(点明了全文的主旨)。2、身居陋室,却不以为陋是因为室主人有着高尚的品德,作者想借陋室表达他的什么愿望呢?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板书:安贫乐道)3、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时是值得称道的,在当今有什么意义?1文章一开头以山、水类比,引出陋室,接着描写陋室,暗示陋室不陋的特点,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作者借写陋室表达了安贫乐道的情趣,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初一时我们已学过这类课文,你

16、能记起来吗?(荔枝蜜)(板书:物、志)2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大多数同学都拥有了一方自己的小天地,有的同学还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理想对自己的小天地进行了一番装饰打扮。现在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对你的小天地作一番描绘,形容出它的特征,其他同学根据他(她)的描述,说说你觉得室主人是个什么样的人?最后请室主人告诉我们他们的评述是否准确。(可通过23组的练习,降低课外练笔的难度)(五)巩固练习1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现在有没有把这篇课文铭刻在心?根据学生情况,如能背诵则齐背,或男女生赛背,如不能,可再让学生读几遍再背诵。并采用指名背、小组背等形式。2、布置作业、结束本节课课外请同学们把刚才口头练说的内容写下来,1

17、00字左右。学生思考教师的导入。学生锻炼自己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的能力,弄懂文章的大意。回答教师的问题。听教师读课文,注意字音。抽同学回答。再次齐读课文,读出音韵特点。4、齐读课文(男、女生分开进行。1要求学生在认为难写的字下面画线,并注意句子的节奏。2。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回答问题。请同学再听教师读这篇课文,看看这篇文章句式上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各抒已见,教师作正确引导。学生讨论,各抒已见,教师作正确引导。四、总结回顾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它的显著特点就是语言精辟。采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对偶工整,对比鲜明,互相衬托,虚实相生,引经据典,言志如诗

18、,具有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文气通达起伏,是我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五、作业布置1、完成探究练习。2、完成练习册。3、背诵课文。六、预习布置预习第23课。板书设计山水 比兴 引 陋室 对偶 拟人 描 环境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学习准备预习效果优良中差学习工具优良中差参与态度思考表现优良中差问答表现优良中差合作表现优良中差学习效果知识接受优良中差知识巩固优良中差教学反思感 悟本文设计的步骤合理,按照这样的认知来理解学习本文,学生会很容易学懂,但是老师举例要结合实际,荔枝蜜这篇课文,我们的学生没学过,你举了学生还是不会明白。修改建议利用一课时就完成此文,用时太少了,我的学生无法接

19、受,我用了两个课时基本完成了教学内容,我觉得古文的学习,一定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读,老师稍加点拨,学生就易于接受了。23、爱莲说教案(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23课)主备教师马海花辅备教师杜文新 李映学 马皓文 张孝周 杨雪君 陈翠珍执教教师马春丽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说”的特点。(2)了解并掌握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3)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虚词。(4)反复品味文章寓意,充分领会作者表达的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高雅脱俗的情怀。2、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背诵理解文意(学生展示为主,教师适当点拨)(1)朗读课文,实记文字,理解难解字词,了解课文大意。(2)抓住重点句子,理

20、解课文内容。(3)探讨文章写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良好的生活情趣、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主旨。2、教学难点: 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法。主要教法问题探究法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执教时间: 2014年 3 月 16 日 第 3 节教学要点明确文章写法、领会作者写作意图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检查预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甚蕃(fán) 淤(y)泥 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 亵(xiè)玩 隐逸(yì) 噫(y) 鲜(xin)有闻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一名学

21、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观察比对。学生认真听二、复习巩固1、上一课时,我们学习了刘禹锡的陋室铭,那么“铭”是怎样的一种文体呢?2、作者写“陋室”的目的是什么呢?3、作者写“陋室”,为什么还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呢?学生积极回答:铭:起初是铸或刻在器物、碑碣上记述事实、功德等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述功记行的文体,有时也用来警戒和勉励。表现自己安贫乐道的隐逸情怀。采用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杨子云的名室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他们居住的本也是陋室,只因主人的才德而名扬天下,只要我继续修身养性,我的陋室也将被后人称道,我本人也会和诸葛亮、杨子云那样被后人景仰。三、新知探究1、课文导入2、初

22、步认识3、初步掌握4、加深理解5、巩固练习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做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题解:“说”是古代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偏重于议论。所以后来人们常把说理辨析的文章统称为论说文。那么“爱莲说”这个题目该如何理解呢? 归纳: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爱莲花的道理。 作者:本文作者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

23、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指导顺畅朗读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注意语气语调,在自己认为难读难写的字下画上横线。 (2)让学生利用工具书、互相交流解决难读难写的字。 (3)让两位学生上黑板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可以用屏幕展示,也可用小黑板。评点时,注意形义的点拨。) 甚蕃(fán) 淤(y)泥 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 亵(xiè)玩 隐逸(yì) 噫(y) 鲜(xin)有闻 (4)学生齐读课文。(如有不顺畅处,教师点拨后再齐读一遍)指导诵读课文 (1)明确诵读要求: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古人读诗文用的

24、是吟诵的方法,语气比较舒缓,抑扬顿挫,很有韵味。我们在读文言文时,可以借鉴古人的读书经验。(引导学生回忆电影、电视中古人读书的语调、神态,然后加以归纳。) (2)比较文中八个“之”的用法:文中有八个带“之”的句,哪些句子中的“之”可以理解为“的”,哪些句子中的“之”有舒缓语气的作用?(将八个句子分成两组,教师范读,明显地读出后一组的“之”有舒缓语气的作用,再让学生进行判别。明确后,让学生齐读领会。) 水陆草木之花 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文中还有哪些字词在诵读

25、时,语气可以适当延长些呢?(让学生轻声朗读体会)明确:如第l段中的三个“而”。第2段中的三个“也”,叹词“噫”,语气助词“矣”等。(学生回答时言之有理即可。) (4)本文句式上的特点是骈散结合。相邻的两句话,字数相等,意思相对,叫做骈句。从宽处讲,排比句也可看做骈句。提问:文中哪些句子属于骈句呢?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5)提问:这两处骈句应该怎样来读呢?(指名朗读,教师点拨。) 明确:“出不染,濯不妖”,“染”“妖”读时要一扬一抑。读排比句时,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富有气势。 (6)学生齐声诵读课文,体会诵读指导

26、要求。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小声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句意,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2)让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有关难字难句的问题。 (3)课上练习: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二”。 (4)提问:在作者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呢?试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 明确:莲花的可爱之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提问:这一长句,突出了莲花的哪些特点呢? “高洁”“庄重”“正直”“芳香”“清高”。) 明确:这个长句,从生长的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涟而不妖”的庄重;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

27、,“香远益清”的芳香;从风度气质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 (6)提问:我们知道了作者之所以爱莲,不仅因为莲花的姿态美丽,更是因为莲花的高洁、庄重、正直、芳香、清高的品格。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来朗读这一个长句呢? 明确:敬佩、赞美之情。 (7)师生共同朗读这一长句,要读出敬佩、赞美之情。 (8)提问:前面我们说过“说”这种文体偏重于议论,那么爱莲说这篇课文,哪一段偏重于议论呢?请找出直接议论莲的句子。 明确:第2段对菊花、牡丹作出评论,表明爱憎。直接议论莲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9)提问:君子是怎么样的人? 明确:是品德高尚的人。 (10)归结:作者把莲花比

28、作君子,由此可见他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借赞美莲花去赞美具有莲花一样的高尚品格的人。这种写法叫做“托物言志”。“莲,花之君子者也”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句。(板书“花之君子者也”,“托物言志”)我们读这句话时,要读出由衷的赞美之情。 (11)提问:文题是“爱莲说”,而文中却三次提到“菊”、“牡丹”,这有什么作用呢?(板书“菊”、“牡丹”,“衬托”) 明确:衬托。第一次衬托,表现作者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出莲花的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表现作者自己对追名逐利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12)提问:“噫”是一个叹词,表示感慨,引领下文对不同爱花人的品评。这三句话在朗读时语气应如何把握?(明

29、确后齐读这三句) 明确:第一、二句读出感叹的语气。第三句要读出嘲讽的语气。 (13)齐读全文。要求语气舒缓,抑扬顿挫,富有感情。解释句中加横线的字:可爱者甚蕃 多不蔓不枝 牵牵连连 枝枝节节陶后鲜有闻 少宜乎众矣 应当判断下列语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濯清涟而不妖 拟人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比喻学生听和记学生做批注学生思考讨论学生做批注学生边听边画学生动手解决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观察比对。学生齐读课文学生听和领会学生作注解并加以领会学生在听中领会,在读中提高。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各抒己见学生边听边作笔记学生针对问题思考,并得出不同的答案。学生思考学生有感情的大声朗读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学生动口

30、动手动脑学生质疑学生讨论完成学生思考学生小组讨论在老师的点拨下,学生在得出正确答案后作相关勾画和批注。学生思考学生与老师互动学生思考讨论学生思考讨论学生心领神会学生思考讨论学生进一步明确“衬托”手法的妙处学生明确叹词在表达情感中所产生的作用学生在以上基础上完善朗读各环节学生积极主动,回答准确。四、总结回顾1、纵观全文,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他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作者借赞美莲的高尚品质说明自己洁身自爱,不慕名利的品格。本文主要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的写作手法。2、文中采用的修辞手法有拟人、比喻、衬托等。3、文中“之”字的几种用法:水路草木之花 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

31、消句子独立性。五、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并默写课文。2、请同学们以某种植物为题,采用象征(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写一篇小短文,写出你的真情实感。题目自拟。六、预习布置预习24课口技板书设计爱莲说周敦颐 陶渊明 独爱 菊 (衬托) 隐逸者 惋惜 世 人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予 独爱 莲 君子者 赞美 托物 言志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学习准备预习效果优良中差学习工具优良中差参与态度思考表现优良中差问答表现优良中差合作表现优良中差学习效果知识接受优良中差知识巩固优良中差教学反思感 悟修改建议24、口技教案(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24课)主备教师马海花辅备教师杜文新 李映学 马皓文 张孝周 杨雪君

32、陈翠珍执教教师马春丽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揣摩语言,掌握一些表示时间的文言词汇。掌握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及其表达作用。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背诵全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2、教学难点:掌握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及其表达作用。 主要教法讨论交流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执教时间:2014年 3 月 19 日 2 节教学要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一些表示时间的词。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检查预习1、课文朗读2、字

33、词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读各小组指出疑难字词,共同处理。二、复习巩固上课时内容:1、关于“说”这种文体。2、关于“莲”的象征意义。学生积极配合,对上课时内容作全面的复习巩固。三、新知探究1、课文导入2、初步认识3、初步掌握4、加深理解5、巩固练习在中华民族灿烂多姿的表演艺术宝库里,有一颗格外引人注目的璀璨明珠口技。它用人的声音模仿大自然及人类生活的万事万物,惟妙惟肖,妙不可言,是艺人们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勤学苦练的结果。在我国明、清时较为流行。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之后,又称“隔壁戏”。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口技一课,就记叙了古代一位不知其名的口技表演艺术 家在屏风后的一场精彩的

34、表演。同学们读后一定会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简介作者、作品 本文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朝福建晋江人,顺治年间中进士。著有铁崖文集等书。口技原是他的秋声诗的序言。朗读课文 1试读课文。 要求:分成两人以上的学习小组,一人读,其他人指出读音有误或停顿不当的地方。意见不统一时,可查阅工具书。 2自读课文。 要求: 学生放声读,力求朗读顺畅。教师可就部分容易读错的字予以正音: 吠(fèi) 呓(yì) 叱(chì) 齁(hu) 间(jiàn) 曳(yè) 3齐读全文。 要求: 读准字音及停顿。 初步理解全文大意。翻译全文 1自译课文。 要求:在学

35、习小组中由一名学生借助注释串讲,其他学生随时指出不足之处,如有争论,可做好记号,以便全班讨论时提出。 2学生质疑。 要求:学生针对疑难词句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讨论,统一意见。除注释外,理解有困难的大致有以下字词: 但(只) 哗(喧哗) 乳(喂奶)(奶头) 是(这) 走(跑) 3请一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4教师点评,指出长处,矫正缺漏。 点评内容:情节是否脱漏,口齿是否清楚,表情是否自然。学生概括各段大意,口头交流讨论并归纳: 第一段:介绍口技表演前的情景。 第二段:介绍表演一家人深夜惊醒的情况及宾客默叹。 第三段:介绍表演这家人从醒到又睡的情况及宾客情绪的变化。 第四段:介绍表演失火、救火的

36、经过和宾客惊慌欲跑的神态动作。 第五段:介绍口技表演结束后的情形。课内练习 本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既表明事件的时间关系,也具有衔接前后事件的作用,请分类填写: 1表示突然发生:忽、忽然 2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一时 3表示两件事相继发生:俄而 4表示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是时 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既而 少顷 未几(完成练习三)学生准备:就你自己会的口技给同学们表演一下。学生表演,师生评价。学生对照注释作批注小组推选代表读,其他同学评议。学生小组活动学生齐读学生小组学习讨论学生质疑,积极讨论其他学生作比对学生认真听学生积极讨论交流学生作批注学生积极讨论交流学生作批注四、

37、总结回顾本课时我们认识了作者,了解了口技,处理了字词,理清了结构,初步掌握了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课文还有待于我们作更深入的研究。五、作业布置课后反复熟读课文,并与同桌互相复述课文的故事。六、预习布置完成思考与练习一板书设计口技-<秋声诗>自序节选口技-杂技-口腔-摹拟-技艺-“隔壁戏”林嗣环-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首尾交代:道具 一家人中间的三个场景 由睡到醒 由醒又睡 失火救火学生学习活动评价学习准备预习效果优良中差学习工具优良中差参与态度思考表现优良中差问答表现优良中差合作表现优良中差学习效果知识接受优良中差知识巩固优良中差教学反思感 悟修改建议24、口技教案()主备教师

38、马海花辅备教师杜文新 李映学 马皓文 张孝周 杨雪君 陈翠珍执教教师马春丽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揣摩语言,掌握一些表示时间的文言词汇。掌握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及其表达作用。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背诵全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背诵全文。2、教学难点:掌握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及其表达作用。主要教法讲授讨论交流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2课时执教时间:2014 年 3 月 22 日 1 节教学要点掌握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

39、法及其表达作用。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检查预习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大声朗读二、复习巩固复述课文学生积极踊跃举手三、新知探究1、新课导入2、初步认识3、初步掌握4、加深理解5、巩固练习上一课,我们朗读了课文,并结合注释翻译了全文。如果文中介绍的那位口技奇人就生活在我们身边,那他能不能到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试一试呢?我们说“能”还不算,得要人家导演说“行”才成。假如这位口技人因为不能亲自给编导表演一番,需要你们把这篇文章读给编导听,这个节目能否与全国观众见面,关键可在这位朗读的同学啦!整体感知 1一位学生朗读。 教师评价:符合读书的一般要求。 2教师范读,要求: 教师要把握课文的语气、语调,力

40、争把学生带入描写的情境中去。 学生听读时,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口技人表演时发出声音的句子。 3明确画线语句,即正面描写部分。学生齐读。分析理解正面描写部分1刚才大家读的是口技人在一场口技表演中所发出的种种模拟的声音,在平时生活中,同学们有没有听过口技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举例:模拟鸟叫声、知了叫声、青蛙叫声、蟋蟀声、汽笛声、大号声、架子鼓声等。)2指导学生思考:我们课文中的口技表演与之相比怎么样?好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明确:(1)声音模拟A第2段模仿四口之家被大声吵醒的过程,声音由远及近,由外到内,从小渐大,由少而多,由单声到混声。第3段,一家人由醒入睡,声音由显而微。B“崩倒声”、“火爆声

41、”、“呼呼风声”等多种混杂的声音,表现不可遏止的火势。“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表现求救和救火的紧张、纷乱的情形。C声音由“微闻”而“忽一人大呼”而“百千齐作”,由少而多,由弱而强,由缓而急,写出各种声响同时发出、互相交织。小结:声音不仅逼真,而且速度、距离、节奏、强弱、数量等方面变化多端,显得波澜起伏,曲折多变,毫无平板、呆滞的感觉。 (2)情节构思 A把这些声音巧妙地串联起来,使声音在规定的情景中,有了简单的故事情节。以一个家庭为中心,写了生活中的几个片断,按时间推移展现了“惊醒”“入睡”“大火”三个场面。记事内容有轻重缓急之势,千态万状,尽收眼底,让人应接不暇。

42、 B为什么口技人在第一次小高潮过后,设计了一个再入睡的情节?第二个高潮时为什么突然煞住,不再表演大火扑灭的情形? 明确:口技人营造的气氛有紧有松、有张有弛。第二个高潮的到来给人一种“突如其来”的感觉,如平地一声雷,高潮到来时,听众如临其境,又戛然而止,令人回味无穷。 3总结:从口技人声音模拟的惟妙惟肖和精巧的情节构思看,这真是个技艺高超的口技人,文中用一个字来赞扬他:“善”(善于、擅长)。分析理解侧面描写部分 1模拟如此千奇百怪、惊险万状的繁杂声响,表演者是通过哪些道具表演的呢? 明确:“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如此简单的道具在课文开头已作了交代,在结尾又进一步强调,这与那繁杂逼真的声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侧面烘托表演者的技艺不凡。 2作者不仅用道具来侧面烘托表演者的技艺高超,还通过听众的反应表现演出的效果,从而达到赞扬表演者的目的。(学生画出三次描写观众的语句) 明确:宾客们已经到了忘我的境界,完全被口技人的表演吸引了。他们的心情随着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时而紧张,时而轻松,甚至以假为真,表现出口技表演深深吸引和感染了听众,从侧面烘托了表演的戏剧效果,表现出口技艺人再现生活的高超能力。指导朗读 (别忘了,我们还有一个任务,通过这篇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