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科学教案_第1页
三下科学教案_第2页
三下科学教案_第3页
三下科学教案_第4页
三下科学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江都区仙女镇龙川小学教学案学科 音 乐 班级 三 姓名 朱彩群 二一五二一六学年度第二学期江都区龙川小学科学学科教学案课题1.1我们周围的土壤课型新授课时1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2、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3、能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4、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课前准备教师准备:一块土地、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只放大镜、一份土壤研究记录表、每组一小桶水。学生准备:一根木棒、一张白纸、一只塑料杯子、一个硬纸板碟子、一把小铲子、一块抹布。师生教学互动过程教学步骤教学活动个性化修改一、导入新课二、自主学习三、课后研究我们今天来研究有关土壤的知识。1、 说说你

2、对土壤的认识(1)你对土壤已经知道了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录你已经知道的有关土壤的知识。2、 挖土壤把学生带到校园里事先选好的一块土地,让学生自主去挖泥土。3、 观察泥土里有什么(1)在桌上铺上报纸,把挖来的泥土倒在报纸上,仔细观察泥土里有什么。哪些是你已经知道的?你最惊奇的发现是什么?(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的观察结果。4、 你还想知道有关土壤的什么知识(1)你还想知道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想知道的问题。1、花一定的时间去自主研究一下你们提出的问题,把研究结果记录下来。2、做实验册板书设

3、计教学后记 江都区龙川小学科学学科教学案课题1.2、了解土壤课型新授课时1教学目标1、能运用自己的感官观察土壤。2、能够了解土壤的成分。3、能利用观察、触摸、握团等方法比较沙与黏土的差异。4、能通过实验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5、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课前准备土壤、杯子、水、搅拌棒、纸巾。师生教学互动过程教学步骤教学活动个性化修改一、导入新课二、新授三、课后作业1、讲述:前面我们学习了周围的土壤,那么土壤里有什么呢?2、生回答。3、师讲: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土壤。1、观察土壤(1)学生户外活动、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土壤是什么颜色的?有几种土壤?(2)分组实验:拿出准备好

4、的沙土、黏土、壤土三种土样。2、自主研究(1)摸:感觉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的潮湿程度等。看:观察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的颜色深浅等。捻:感觉土壤颗粒的硬度,土壤的粗糙程度等。握和搓:通过水的作用,感觉土壤的黏性等。(2)把土块放入水中,有什么变化,搅动后静置一段时间,水里有什么?(记录在记录本上)2、学生分小组回答,所研究的情况。3、小结:人们将土壤分为三种:沙粒含量特别多的是沙土,黏粒含量特别多的是黏土,而沙粒、粉粒、黏粒三者比例差不多的是壤土。4、探究透水性能: (1)观察:每一种土壤的颜色,听:摇动一下杯子,每一种土壤的声音听上去像什么?触摸:土壤摸上去感觉像什么?哪一种的感觉最硬或最光滑

5、?握一握:哪种可握成团,哪种不能?闻:每一种土壤闻上去像什么?(2)分组实验(注意土壤多少、倒入的水量、倒入的速度) 把三种土壤放入三只相同的漏斗,用好纱布。 倒入相同的水。 观察漏斗下面杯子中的水分。(3)小组回答实验结果。(4)小结:沙土下面的水最多,黏土下面的水最少,壤土次之,说明壤土的土壤最好。5、探究不同的土壤适合不同的植物。(1) 分组讨论(2) 大组交流(3) 小结:红薯适合沙土,水稻适合黏土,花生最适合。课后继续认真研究周围的土壤。板书设计教学后记 江都区龙川小学科学学科教学案课题1.3、肥沃的土壤课型新授课时2教学目标1、能够制作肥料袋,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2、能够把自己观

6、察到的现象用图画或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3、知道死了的动植物遗体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4、能够认识到蚯蚓在增加土壤肥力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5、知道什么是腐殖质。课前准备一块有明显落叶的土地、一堆土、蚯吲、一壶经过处理的水、每个学生带一些植物、吸管、小铲子、塑料袋、一张黑纸、胶带、报纸、抹布、记录纸、放大镜等师生教学互动过程教学步骤教学活动个性化修改一、导入新课二、自主学习三、总结巩固四、课后作业1、猜一猜,落叶会变成什么?2、 今天我们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1、 观察有落叶的土地(1)学生分组户外活动、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落叶下有什么?土壤是什么颜色的?(2)从土里捡出一些烂叶子,用塑料袋装好带

7、到班上。2、自主研究(1)把烂叶子按腐烂程度排队。(2)交流:你认为落叶在土壤里是怎么变化的?落叶最终变成了什么?土壤的颜色可能与什么原因有关?3、制作肥料袋(1)为了能证明落叶在土壤里变成了什么,我们将做一个小实验,这个小实验将要花费你们一段时间,希望你们能长期坚持下去。(2)讲解制作肥料袋的方法。(同桌两人为一组对比) 把土壤用塑料袋装好,往土壤里放入一些植物,搅拌。 往塑料袋里加上一些水,同桌两人一人放蚯蚓,一人不放。 在自己的肥料袋上贴上标签,将肥料袋放在不被干扰的角落里,用黑纸盖上。(3)学生制作肥料袋,教师巡回指导。(4)学生做好后自己做好清理工作。4、观察肥料袋(1)每周观察一次

8、,记录下肥料袋的变化。(2) 比较有蚯蚓的和没蚯蚓的两个肥料袋有什么相似与不同?5、管理肥料袋(1)定期翻动肥料袋,并作好记录,一定要有坚持性。(2)对比有蚯蚓的袋和没蚯蚓的袋里的肥料的变化,作好记录。1、概述课文,提醒学生坚持观察记录。 (1)学生制作肥料袋,教师巡回指导。(2)学生做好后自己做好清理工作。2、观察肥料袋(1)每周观察一次,记录下肥料袋的变化。(2) 比较有蚯蚓的和没蚯蚓的两个肥料袋有什么相似与不同?3、管理肥料袋(1)定期翻动肥料袋,并作好记录,一定要有坚持性。(2)对比有蚯蚓的袋和没蚯蚓的袋里的肥料的变化,作好记录。3、了解其它动物会增加土壤肥力讲述:除了蚯蚓之外,鼹鼠能

9、够挖洞松土,使土壤中有充分的空气,这一切都促进了土壤肥力的增加,以利于动植物的生长。1、继续观察自己的制作的肥料袋。并作好记录。2、完成实验册板书设计教学后记 江都区龙川小学科学学科教学案课题1.4、土壤的保护课型新授课时2教学目标1、能够对某些行为做出是非判断,并思考和表达应该怎样去做。2、能够对失去土壤的后果进行预测。3、能够进行环保宣传。4、能做土壤蓄水能力的对比实验。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有关土壤的资料,记录纸若干张。学生准备:收集自己进行土壤研究的所有资料和卡片。师生教学互动过程教学步骤教学活动个性化修改一、导入新课二、自主学习三、巩固应用四、课后作业今天我们来学习怎样保护土壤。1、 了

10、解土壤为人们做了什么(1) 小组交流:你认为土壤能为人们提供什么?(2) 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资料,分小组交流、讨论(3) 把你知道的填写在书上。(4) 小结:土壤是植物的母亲,植物又为食草动物提供了食物,食草动物又为食肉动物提供了食物。动植物死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又将它们的尸体还原成土壤中的养料,土壤就这样周而复始地为生命提供着无尽的营养,正是有了土壤,才有这美丽可爱的世界。2、 讨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1) 小组交流:你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2) 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3、 讨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1) 小组交流:你认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2) 学生分小组交流、

11、讨论4、 讨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1) 小组交流:你认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2) 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3) 小结:我们小学生能做的就是搞好宣传工作。(4) 指导学生自办土壤小报,搞好宣传工作。总结课文,引导学生写出或画出他们的建议,指导学生办好土壤小报。为保护土壤作出自己应有的力量。板书设计教学后记 江都区龙川小学科学学科教学案课题2.1 果实和种子课型新授课时2教学目标1、能用解剖的方法,利用放大镜对种子进行观察比较。2、能用简单的语言或图画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3、能找出种子的相似之处。4、能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5、意识到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开始的,应该珍惜生命,不损伤一草一木。

12、课前准备各种种子师生教学互动过程教学步骤教学活动个性化修改一、 导入二、种子的传播方式三、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四、开展研究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一、交流实验结果二、思维拓展三、课后延伸第一课时1、 谈话:上节课老师请你们把种子连同“它们的家”一起带来,谁愿意给大家来介绍一下?2、 学生介绍自己带来的种子。3、 教师小结:很多植物会开花结果,种子藏在果实的里面。果实就是种子的家,它们保护着种子不会受到伤害。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果实和种子。4、 板书课题。 1、 教师朗诵儿歌蒲公英蒲公英,开黄花,花儿落了把伞打。小白伞,长长把,风儿一吹上天啦。落到哪儿,哪儿安家,明年春天又开花。要求:边听边思考,蒲公英是

13、怎样传播种子的?2、 学生回答。3、 教师提问:你还知道哪些种子的传播方式?4、 小组讨论,并记录下来。5、 汇报交流讨论结果,教师在黑板上归类。6、 观看多媒体课件演示:植物的传播方式。1、 谈话:同学们,种子里面是什么样的呢?你们想知道吗?根据你们的经验,大家猜一猜:种子里面是什么样子的?2、 学生猜想,并把自己的猜想画下来。3、 提问:(1) 我们怎样才能看到种子的里面呢?(2) 种子这么硬,怎么把它拨开来呢?4、 谈话:老师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了用水泡过的蚕豆种子,下面就请大家把蚕豆种子拨开,观察蚕豆种子里面有什么?边观察边把看到的情形画在记录纸上。5、 学生观察。6、 教师巡视,鼓励学生

14、细致地观察。为了观察得更清楚,适时提醒学生可以使用放大镜。指导学生观察蚕豆种子里面的每个部分,并适时提出一些问题:这是什么?像什么?7、 学生分组汇报观察到的现象。8、 教师肯定学生的发现,可将部分学生画的图贴在黑板上。9、 提问:其他种子里面是不是也和蚕豆种子一样呢?拨开其他一些种子看看,里面有什么?10、 学生观察。11、 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12、 小结:花生、大豆、葵花子的种子和蚕豆种子的结构是很相似的。其他种子里面基本也是这样的。1、 谈话:刚才我们已经观察了种子里面是什么样子的,那么如果把这些种子放在泥土里,是不是都能长成植物呢?你们觉得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样的条件?2、 学生分组讨

15、论,把自己的猜想记在活动记录上。3、 汇报交流。4、 各组选择自己认为种子萌芽必须具备的条件,设计实验。5、 汇报交流,教师适当指明实验汇总必须注意的地方。各组完善实验方案,课后继续进行实验。第二课时1、 谈话:上节课我们猜测了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同学们回去根据自己的猜想都做了实验,请大家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结果吧。2、 学生汇报交流。3、 提问:在实验过程中,你们还有什么发现吗?4、 学生继续交流。5、 教师小结。1、 谈话:大家通过自己的研究,已经知道了种子萌发的条件,你们还能提出哪些和种子萌发有关的、我们能研究的问题吗?2、 学生分组提问,把提的问题记录记录下来。3、 汇报交流,删除目

16、前无法研究的问题。4、 各组选择自己想研究的一个问题,设计实验。5、 汇报实验方案,大家一起完善。教师介绍观察种子萌发的方法之一。以小组为单位,亲手种植一株植物,并精心培育,直到它们产生自己的种子,并记好观察日记。板书设计1、果实和种子教学后记 江都区龙川小学科学学科教学案课题2.2 根和茎课型新授课时1教学目标1、能通过观察给根分类; 2、能利用已有的知识设计一个证明植物的根能吸收水分的实验; 3、会通过实验观察茎的运输功能。 4、认识形态各异的茎,知道茎的作用是运输养料和水分。 课前准备课件师生教学互动过程教学步骤教学活动个性化修改一、导入二、认识直根和须根及根的作用三、认识形态各异的茎及

17、其运输功能四、总结延伸1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位朋友,你们想知道是谁吗? 2教师出示连根拔起的菠菜和仙人掌的图片。 3分别请两个学生向大家介绍这两种植物。1认识直根和须根。 (1)谈话: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两棵植物的根,找找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把不同点记录下来,看谁观察得最仔细。 (2)学生观察记录。 (3)汇报观察结果。 (4)教师小结:像菠菜这样,根从茎的下面长出来长长的一根粗粗的,外面长了一些细小的毛,这样的根我们在科学上叫它直根。像仙人掌这样,在茎下面长出的根有很多,都是差不多粗细的,这样的根在科学上叫须根。(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带来的植物的根按直根和须根分为两大类。 (6)

18、各组汇报交流。2认识根的作用。 (1)谈话:你们知道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吗? (2)学生回答。 (3)看多媒体课件介绍根的作用。 (4)学生谈看后的感想。 (5)谈话:你们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根的确会吸收水分? (6)小组讨论设计。 (7)交流设计方案,提出不足和改进意见。1认识形态各异的茎。 (1)谈话:刚刚我们认识两种不同的根,接下来我们来观察植物的另一个组成部分:茎。 (2)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课本上面的图片,说说这些植物哪部分是茎,有什么特点。 (3)各组交流。 (4)教师小结:比起根来,植物的茎是形态各异,多种多样。无论什么样子的茎,都是为了适合植物更好地生长。 2认识茎的运输功能。

19、(1)谈话:不管茎的形态长成什么样,他们都有一个相同的功能,你们知道茎的作用是什么吗? (2)谈话: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茎的作用呢? (3)学生回答。 (4)教师出示一株养在红墨水中的植物,说明是什么时候放进去的,然后讲解解剖和观察方法。 (5)提问:我们在切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6)学生回答。 (7)学生小组观察记录。 (8)汇报交流观察结果。 (9)教师小结:形态各异的茎处于植物体的中央部位,它把植物身体的各个部分连成一个整体,它承担着运输的任务把水和土壤中的养料从根部运送到叶子中去,并且把叶子制造的食物传送给植物的其他部分。1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双色花:取一朵白

20、色的花,把茎的下面分成两半,一半养在红色的水中,一半养在蓝色的水中,观察过了一段时间后,花有什么变化。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板书:直根板书:须根学生在搞清楚了什么是直根、什么是须根以后,再给根分类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教师在小结的时候一定要用形象生动、儿童话的语言来解释直根和须根的区别,帮助学生区别这两种不同的根。根深埋在地下,吸收水分和养料是抽象的,我们无法亲眼观察到这个过程,所以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做成生动形象的动画,帮助学生来理解根的功能,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解剖观察,认识到茎的运输作用。可以提供放大镜帮助学生观察,让学生体会到体用工具的好处。双色花是利用了茎运输

21、的功能,通过这个实验,学生能更深地认识到茎的运输功能。板书设计根和茎直根 须根教学后记 江都区龙川小学科学学科教学案课题2.3 叶和花课型新授课时1教学目标1、会比较不同树叶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能够按不同的标准给树叶分类。3、会解剖植物的花,初步了解花的构造。4、会做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对比实验。课前准备叶和花师生教学互动过程教学步骤教学活动个性化修改一、导入 二、观察叶片,认识叶片的作用 一、认识花朵二、拓展延伸第一课时谈话:今天我们要认识植物的最后两大组成部分:叶和花。 1观察叶片。 (1)教师出示一片香樟树叶,提问:你们认识这是什么树叶吗? (2)学生回答。 (3)谈话:我们的校园

22、里有很多香樟树,你们平时仔细地观察过这种树叶吗? (4)以小组为单位,观察香樟树叶的正反面,比较有什么不同。 (5)汇报交流。 (6)教师小结。2给叶片分类。 (1)谈话:树叶的形状很多种,曾有一位哲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天底下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接下来就请大家把带来的树叶按一定的标准来给它们分一分类,并把分类结果记录下来。 (2)学生分组给树叶分类,记录。 (3)汇报交流。 3认识叶的作用。 (1)谈话:叶子的形状多种多样,你们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 (2)学生回答。 (3)看多媒体演示树叶的光合作用。 (4)教师小结。 4体验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教师出示两盆吊兰(图片):这两盆吊

23、兰是老师种的,一盆是放在阳台上的,一盆是放在室内的,种下去的时候是差不多大小的,每天都浇同样多的水,请大家比较一下,这两盆吊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学生观察比较。 (3)提问:请大家猜一猜两盆吊兰长得不同的原因。 (4)学生猜测。 (5)师小结:阳光对植物的生长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盆吊兰就是因为长期照不到阳光,所以才长得不如那一盆好。当然,也有一些不喜欢晒太阳的植物它们一般生活在高大的树木下面,如果把它们放在太阳底下暴晒,是会晒死的。 (6)指导学生做观察植物向光性的装置。 (7)提问:你们还能对叶子提哪些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 (8)学生提问,有兴趣的课后去研究。第二课时1观察解剖花朵。 (

24、1)多媒体出示各种花卉的图片,请学生来说一说都是什么花。 尽量选择学生常见的、熟悉的花卉。 (2)提问:想知道花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吗? (3)教师出示自己制作的油菜花标本,演示用镊子解剖一朵油菜花。 (4)学生解剖油菜花。 (5)指导学生观察认识花朵各部分的名称及各自的作用。 (6)教师小结:花的每一部分都有各自的作用,其中雄蕊和雌蕊是植物的繁殖器官。别的花的花粉落在雄蕊的柱头上,花就会结出种子。2认识花粉的传播方法。 (1)谈话:你们知道花粉是怎样传播的吗? (2)学生回答。 (3)看多媒体课件演示花粉的传播方式。 (4)提问: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想? (5)教师小结。1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25、你们有什么收获? 2每人利用本单元学习的知识,回去种一棵植物,并记好观察日记。 从校园中最多的香樟树叶入手,让学生来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光合作用就这样用语言解释的话,是很难让学生理解的。所以教师可以把这部分内容做成多媒体课件,以多姿多彩、形象直观的画面来帮助学生理解叶子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方法见教材第24页大部分植物生长需要充足的阳光,教师先自己做第一个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然后再让他们动手做一做另一个实验,使学生明白植物和阳光的关系。但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喜欢阳光,另外有一些植物是喜阴的板书设计叶和花教学后记 江都区龙川小学科学学科教学案课题2.4 植

26、物和我们课型新授课时1教学目标1、能够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植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2、能够运用调查、讨论、交流等多种方法了解人类吃植物的哪个部分。3、体会到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植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课前准备1、 课前学生观察家庭用品,了解植物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带一些由植物加工成的食品、饮料、药品等到课堂。2、学生关注自己近日所吃的植物,并把植物带到课堂上,如前一天所吃的蔬菜、水果等。师生教学互动过程教学步骤教学活动个性化修改一、交流谈话,揭示课题二、讨论:了解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三、探索:它们分别属于植物的哪一部分四、建构:一株完整的会开花的植物的结构组成1、 投影出示大自然风光的图片:同学

27、们,大自然中长着各种各样的植物,你所熟悉的植物有哪些?它们各有什么用处?2、 学生交流介绍。3、 提问:植物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揭示课题。1、 谈话:有人说,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无论怎样夸张,都不过分。2、 小组活动:观察我们教室里的物品,看看有哪些物品来自植物,比一比,哪个小组发现得多。3、 交流汇报。4、 你的一天的生活中有哪些方面离不开植物?5、 交流统计6、 小结。1、 各小组学生拿出提前准备的近日所吃的植物,认一认。2、 组内交流:你所吃的是植物的哪一部分?3、 交流汇报。4、 分一分:按照以种子、根、茎、叶、果实等不同形式提供食物的类型,将这些植物分类。5、 汇报分类情况。6

28、、 质疑:分类过程中有哪些地方意见不一致?为什么?7、 讨论:哪些植物它的多个部分被我们食用了?8、 小结。1、 通过上面的讨论,你觉得一株完整的植物应该包括哪些部分?2、 学生发表意见3、 出示一株西红柿的图片,对照。4、 很多会开花的植物都与西红柿一样具有根、茎、叶等多种结构。在活动记录上画一株完整的植物,并在各部分写上名称。植物对人类的贡献真的是说也说不完,写也写不尽。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植物。可以这么说吧,没有植物,我们也就无法在地球上生存了。不同的植物,我们一般食用它不同的部分。但也有一些植物的多个部分被我们食用了。板书设计教学后记 江都区龙川小学科学学科教学案课题3.1 认识固体课型新

29、授课时2教学目标1、 知道常见固体的性质特征。2、知道不同的固体能混合,也能分离。混合前后固体重量不变、体积改变。3、能够对周围常见物体进行分类。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学生实验记录单学生分组研究材料:石头、木块、布、海绵、玻璃、磁铁、白铁皮、牙签、一杯水、一杯可乐、牙膏。师生教学互动过程教学步骤教学活动个性化修改一、分类识别二、深入了解固体的性质三、合作探究,强化认识四、总结一、导入二、新授三、巩固应用四、布置作业第一课时1、给桌上物体分类。2、有没有不同意见?3、说一说固体和液体的区别4、说一说教室里有哪些物体是固体过渡:看来在我们的周围有许许多多的固体,那你们想不想亲自来研究它们?1、先把桌上

30、的液体和混合物放到桌子下面2、师:接下来,还是请同学们给桌上剩下的固体分类,看看各个小组能根据那些标准给它们分类,最后我们来比一比哪个组分类方法的最多3、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轻重  颜色  大小  形状  软硬    光滑度   透明度  厚薄 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板书:手    眼睛     秤    锤子 过渡:我们把这些都叫做固体的性质,这些是人的感

31、觉器官,这些又是我们可以利用的工具。我们可以利用感觉器官和一些工具从固体性质的不同方面来认识和了解固体。1、刚才大家运用了那么多方法给固体分类,真了不起!下面,请每个组选择种感兴趣的固体继续进行研究,比一比哪一组观察的仔细、全面。(学生活动开始)(师巡视指导,给需要帮助的小组提供建议或工具。)2、学生汇报此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至于选择哪些固体怎样研究,这些问题都由各小组成员自己界定,教师在这一探究活动中只是引导者、合作者,必要时对学生的研究活动进行个别指导。3、任选一组的记录单,师:这一组同学在记录中写到玻璃是硬的、螺帽是硬的,那么,到底谁更硬呢?追问:你怎么知道的?4、学生汇报后

32、教师小结:那也就是说它是有一定的程度的,那我们就可以在前面加上一些形容词,比如螺帽非常硬,而玻璃比较硬。1、固体有哪些共同的特征?2、认识一种固体,可以通过哪些方法?第二课时谈话:看看书上30页下图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1、提问:你在生活中还见过要把固体混合或者分离的例子吗?学生说不出时,教师可引导或补充。(炒菜时把不同的菜和作料混合起来,把糖放进水里,把沙子从米里捡出来等)2、学生讨论、交流经验。3、研究固体混合前后的变化情况。研究固体混合前后的重量变化。(1)出示黄豆、玉米粉、绿豆。(2)提问:把这些固体混合在一起它们的重量会怎么样?(3)学生猜测。(4)提问:怎样才能证明它们的重量在混

33、合前后没有变化?(5)说明使用天平的必要性和使用方法。研究固体混合后体积是否变化。(1)提问:把各100毫升的物体混合在一起,它们的体积会有什么变化?(2)学生猜测。(3)说明要使用量筒来测出体积。(4)实验,并说明体积变化的原因。1布置任务:在1分钟内将混合后的黄豆、面粉、大米分离。2提问:可以用什么办法把它们分离?3介绍工具筛子。4发筛子,实验。提示:考虑固体的大小选用不同大小筛孔的筛子。提醒学生保持桌面清洁。1课后研究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固体。2回家自己继续研究有关固体的性质方面的知识。生活动并汇报突出牙膏是混合体这段教学活动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为认识固体性质做了充

34、分的学习准备教师 巡视指导板书:性质板书:感觉器官板书:工具板书课题:认识固体本着“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这一基本理念,所以在这段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告诉学生这些固体具有的不同性质,也没有交代观察实验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在分类中,引导学生运用感官进行观察,从而轻松愉快地认识了固体的一些性质,同时体验了成功的喜悦。让学生认识到因为不同的需要要把不同物体混合或分离。板书设计认识固体轻重  颜色  大小  形状  软硬  光滑度   透明度  厚薄 性质手    眼睛 &#

35、160;   感觉器官秤    锤子 工具 重量不变混合固体 体积变小(有一定形状)分离教学后记 江都区龙川小学科学学科教学案课题3.2 把固体放入水中课型新授课时1教学目标1、 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溶解、沉浮现象。2、知道改变物体的大小不影响物体的沉浮,影响物体的溶解速度。3、通过观察,学生能发现同一种材料的物体会有大小之分。课前准备学生分组研究材料:苹果和苹果块、粉笔和粉笔头、蜡烛和蜡烛头、砂糖和方糖、土豆和土豆块各若干组。师生教学互动过程教学步骤教学活动个性化修改一、出示材料,观察比较二、提出问题,进行预测三、确定方案,指导探究实验

36、。四、研究固体的溶解与分离五、总结提升,得出结论1、今天,我们要做有趣的实验,大家看看,认识这些材料妈?2、说一说,桌上有几类材料?3、学生认识材料,比较两组材料的不同和相同。1、(1)谈话:老师这儿有一些固体,现在我要把这些固体放到水里,会出现什么现象?(2)你们想不想知道自己桌上的固体在水里是沉还是浮?你们先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预测一下,如果小组中有不同的意见,那该怎么办?(3)下面请同学们分组预测一下自己桌上的固体在水里是沉还是浮?是溶解还是不溶解?看哪个小组最快!谈话:两种材料在水中的表现会一样吗?2、提出自己的想法表现在记录纸上。(1)小组讨论探究主题,商定探究计划。(2)提出实验注意

37、要求:观察在什么时间最佳?怎样放固体?需要搅拌吗?实验桌的整理等。(3)指导记录的方法。溶解用黑点、气泡用圆圈、沉浮用箭头等(4)学生探究,教师巡视。注意提醒学生要合作完成。随机作一些现场反馈。(5)学生完善记录资料。整理交流,发现规律。(6)提出整理实验资料的任务,形成总结。安排发言交流。重点指导:有什么发现?哪些是自己想到的?哪些是自己没想到的?那你们认为苹果会浮在水上,可能是什么原因呢?总结实验结果。1、有些固体不溶解于水中,有些溶解,人们正是利用了溶解的道理,做了许多事情,如喝高乐高果汁,你会发现它的溶解吗?2、怎样提炼出海水里的盐?3、介绍过滤、沉淀、蒸发几种常见的分离固体的方法。我

38、们研究了几类固体放入水中的情况,发现了许多有趣的、意外的现象,大家总结一下,通过研究,你有什么发现?介绍清楚什么叫一类材料,并不是形状、大小一模一样的物体,而是材料一样就叫一类,这里暗含了归类的渗透与比较板书:把固体放到水里教师介绍沉浮研究活动记录表学生分组预测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比较清楚地理解一些含糊不清的概念,砂糖和方糖的溶解和分散之间是有区别的,悬浮和沉在水底是不同的一开始?过一段时间?一样一样放?一组一组对比放?不同的记录符号的使用指导板书设计2.把固体放到水里教学后记 江都区龙川小学科学学科教学案课题3.3 认识液体课型新授课时2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借助工具进行观察。2、能够

39、利用文字和图画描述观察结果。3、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图表交流观察结果。4、知道液体在颜色、形状、透明、轻重、粘稠度、表面张力等方面的性质。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油、水、蜂蜜、牛奶、天平、量杯、洗手液、蜡光纸、玻璃板、滴管、记录表。学生准备:油、水、蜂蜜、牛奶、筷子等。师生教学互动过程教学步骤教学活动个性化修改一、导入新课二、学习新课一、复习导入二、探究新知三、巩固应用四、布置作业第一课时1出示一杯水,谈话:这是什么?像水这样的物体属于液体,还知道哪些液体?2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找出身边的各种液体。1引导学生描述所知道的各种液体的性质。(1)出示常见的四种液体:油、水、蜂蜜、牛奶。(2)提问:你们准备

40、从哪些方面观察这些液体?用什么方法?研究方面,方法。(3)学生观察、描述这四种液体,并记录下来。提醒学生注意分工、保持卫生。(4)汇报观察结果并汇报。(5)总结:没有一定形状、会流动的物体是液体。第二课时我们上节课已经认识了液体的哪些性质?1、引导学生发现液体的其它性质。(1)谈话:你还想研究哪些性质呢?(2)学生讲(3)提问:要研究液体的这些性质,还需要哪些工具?2、研究各种液体的不同重量。(1)认识天平。可以把各种液体与水倒在天平上进行比较。(2)提问: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3)学生思考:注意变量的控制。(4)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注意观察后汇报。(5)总结:液体的重量不同,密度不同。3、

41、研究各种液体的流动快慢(黏稠度)。(1)学生试想研究方法。(2)出示实验材料,说明实验方法。(3)提问:液体的流动快慢说明液体的黏稠度怎么样?(4)分发材料,学生分组实验。(5)小组讨论。(6)总结:流得最慢的最黏稠,流得慢快的最稀。4、研究液体的表面张力。(1)谈话:回忆一下,我们在上学期研究水的性质时,发现水有表面张力的性质。现在的这些液体也有这种性质吗?(2)提问:我们怎样证明?教师可出示蜡纸,让学生自己思考实验方法。(3)方法:用滴管把各种液体滴在蜡纸上,观察它们能不能在纸上聚成“露珠”状。(4)学生演示实验,并记录。(5)总结:液体都具有表面张力。5、师生交流总结这些液体的性质。提问

42、:我们用了哪些方法来研究液体的性质?总结: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就需要用多种方法。1试着用多种方法来研究你身边的物体。2试着把你身边的固体和液体做比较。透明度、颜色、气味、味道、形状用眼看、用嘴尝、用鼻子闻重量、黏稠度、表面张力密度板书设计认识液体 颜色 透明度液体 气味(没有一定形状 味道 不同会流动) 重量 粘稠度 都有表面张力教学后记 江都区龙川小学科学学科教学案课题3.4 把液体放入水中课型新授课时1教学目标1、让学生知道液体能互相混合,混合不同的物质能形成新物质的科学事实2、知道哪些液体可以沉浮,哪些液体可以溶解在水里。3、知道混合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课前准备食用油、蜂蜜、和染成

43、红色的酒精、试管师生教学互动过程教学步骤教学活动个性化修改一、复习导入二、探究新知三、拓展研究1、谈话:在前面的科学课中,我们谈到了把固体放进水里,请大家回忆一下,当我们把固体放进水中时,会出现哪些现象? 2、揭题:如果我们把液体也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呢?认识把液体倒入水中的常见现象1、谈话:大家自己带了一些液体,说说自己带的是什么液体?在家里一般怎么玩这些液体?2、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三种液体,分别是食用油、蜂蜜、和染成红色的酒精,大家猜猜看,如果把它们分别倒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3、学生分组讨论  4、学生汇报自己的猜想 5、谈话:同学们的猜测对不对呢?我们最好还

44、是亲自动手试一试,大家可以从试管架上取出装有酒精、蜂蜜、食用油的试管,把这些液体分别倒入装有水的试管里,然后把试管放回试管架,静静地等待一段时间,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把你的观察结果记录在实验单“结果”一栏。  6、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7、小组汇报观察结果8、谈话:许多同学都发现:把红颜色的酒精倒进水里后,水的上面一部分变红了,下面一部分没有变色。看来我们原来的预测:“酒精会溶解于水”,好象不够准确。  9、揭疑:到底酒精能不能溶解于水呢?老师也做了一次实验,大家观察一下,和你们的有什么不同。  10、思考讨论:为什么老师的酒精和水混合后,酒精

45、会溶解呢?猜猜看,老师当时是怎么做的? 11、谈话:目前同学们提出了几种可能,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光说还不能解决问题啊,还得  12、讨论:可是有个问题,老师准备的酒精没这么多,而且实验时间也不多了,不可能每种假设都去验证一下,怎么办呢? 13、学生分小组做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这一过程大约4-5分钟。  14、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15、谈话:刚才同学们通过研究验证了自己的假设,真不错。现在,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16、谈话:同学们一定还有很多自己的问题,老师不能一一写出来了。这样吧,大家可以从这些问题中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液体开展研究,你可以先提出自己的假设,再设计实验来验证,实验材料可以从实验角取用。小组内可以先分一下工,别忘了把你们的实验过程及时记录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