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专项试卷_第1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专项试卷_第2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专项试卷_第3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专项试卷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专项试卷班级:_ 姓名:_1. 课文理解。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1翻译下列诗句。(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_(2)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_2从这首诗中,我们明白石灰的形成要经历这些考验:_;石灰的_的精神值得我们赞颂。3诗中作者抒发要做一个正直高尚的人的坚定志向的诗句是:_。2. 朗读古诗游园不值,完成练习。游园不值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_。_,一枝红杏出墙来。1补充古诗。2看拼音,写词语cng tái(_)lián x(_)  chái fi(

2、_)3解释词语。(1)应怜:_(2)屐齿:_(3)小扣:_(4)柴扉:_4古诗赏析(1)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观花的(_),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2)诗歌题目中的“值”是_的意思,题目的意思是_。(3)游园不值是_ (朝代)诗人_ 所写,诗人以探出墙外的红杏来渲染满园的春色,构思奇巧,耐人寻味。诗中写得非常形象又充满哲理的一句是:_,_。这两句诗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是:_(4)与游园不值中的蕴含哲理的诗句一样,还有苏轼题西林壁中的_,_ 。和杨万里小池中的 _,_。5选出正确答案,将序号填在括号里。泊船瓜洲滁州西涧游园不值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叶绍翁(

3、_)  (2)王勃(_)(3)韦应物(_)  (4)王安石(_)6在下列古诗句中填上合适的花名,你一定行!人闲(_)落,夜静春山空。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_)蘸水开。待到重阳日,还来就(_)。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_)村。3.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江上渔者宋范仲淹江上往来人,_。君看一叶舟,_。1补全古诗2“往来”的意思是_,这个词写出了江岸上_的景象。3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把鲈鱼的鲜美和捕鱼者的艰辛进行对比B.本诗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会让人联想到悯农中的诗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4、”C.本诗后两句的朗读节奏为: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D.本诗语言质朴,朗读时应用叙述的语气进行朗读4读下面的资料,结合本诗的内容,说说你对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政治抱负的理解。资料创作背景:诗人在苏州、常州一带查看水情时,目睹江中的一叶扁舟,在风急浪高的水面上起伏,由此联想到渔民捕鱼的艰辛和危险,故而创作了本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为人民的幸福出力。_4. 阅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完成练习。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

5、见。1这是由_代词人_所写的一首词。“_” 是词牌名,_是词题。2首词中“见”字的读音为_, 它的意思与“_”相同。3这首词描写的是_季的景色,从“_” “_”“_” 这些词语可以看得出来。4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_,_。”从嗅觉和听觉描述了丰收在望的喜悦。5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表达了词人对乡村夏夜的宁静和优美的喜爱,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B.表达了词人旅途的忧愁孤寂、对家乡的思念之情。5.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出塞(其一)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唐王昌龄    唐卢纶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

6、未还。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注释:但使:只要。  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平明:天刚亮的时候。白羽:指箭。 没:陷入。1请为加点的“将”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飞将(jing jiàng)   将军(jing jiàng)2诗中的“飞将”和“将军”指的是同一个人,他是(   )A.霍去病 B.李广 C.薛仁贵 D.卫青3请分别写出每首诗最后两句的诗意。出塞:_。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_

7、。4王昌龄感叹“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与“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有什么联系?用自己的话写下来。_。5写一句你积累的边塞诗:_。6.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梅  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数(sh  shù)枝梅为(wéi  wèi)有暗香来2这首诗通过赞美梅花,来表现 _。3从“凌寒独自开”可以看出梅花 _ 的品性,这种品性也正是_的写照。4“暗香” 喻指_,由此我们明白 _。7. 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天净沙·

8、;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1这首元曲的作者是_,从“落日残霞”可以看出曲中描写的是_(时候)的景色。2此曲选取典型的秋天景物,按照_的顺序,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前四行让我们感受到_,后两行中“青、绿、白、红、黄”这些描写色彩的词语又让我们感受到_。8. 阅读下面两首诗。江 南 春   山行杜牧 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1对两首诗歌的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_)A.“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句,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的江南花红柳绿,鸟语花香

9、的特点。B.“多少楼台烟雨中”一句,概括地写出了千里江南楼台掩映,春雨朦胧的特点。C.在山行中,诗人以“枫叶”自比,表达了珍惜生命,老而弥坚的人生态度。D.杜牧笔下,无论春秋,大自然都充满了无限生机。所以即便是凌霜的枫叶也比早春二月的鲜花更加美丽,更加鲜艳。2对两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_)A.有诗人认为江南春中“千里”的“千”字实为 “十”字之误用,因为“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这是很有见地的。B.山行用一“生”字,形象地写出了白云初现,萦绕山梁的情景,化静为动,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C.江南春以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江南细雨朦胧,春意盎然的特征,写得十分传神。D.两首诗都是

10、写景抒怀之作,所写之景虽然不同,却都显得格调清新,充满诗情画意。9. 按要求完成练习。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_。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_。1把诗句补充完整。2本诗的作者是_,他还写过_。3诗中“_,_”写的是山村的自然风光;诗中“_,_”两句将视角从窗外转入屋内,写出了农家生活的情趣。4诗中自然的风光、普通的农院、平凡的生活场景、醇厚的友谊都深深地吸引了作者,所以最后作者表示“_,_”,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10. 阅读十五夜望月,回答问题。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写出前两句诗的意思。_2后人对

11、王建的炼字的功夫十分推崇,请你从诗中选择一个你感受最深的字,品味它的妙处,并用简洁的文字表达出来。_11. 课外阅读。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注释)董大:指唐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黄云:乌云。白日曛:曛,昏暗。太阳黯淡无光。1诗中描写的景物有_、_、北风、大雁和_。2从内容看这是一首()。A.写景状物诗 B.送别诗 C.田园诗3写出后两句诗的意思。_4“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_5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怎样的情谊?_12.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

12、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注释: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闻说:听说。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望眼:视线。缘:因为。 1这首诗中正面写塔高的诗句是“_”,侧面写塔高的诗句是“_”。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诗的前两句写的是诗人登临飞来峰上的千寻高塔亲眼看到的景象。(_)诗人登高远望,觉得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诗的后两句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_)本诗揭示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的人生哲理。(_)3“浮云遮望眼”运用了典故“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浮云”在这里指_。

13、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他_的政治抱负。13.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下列对诗中语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国破'句中,'国'指京城长安,'破'的意思是'沦陷'。B.'城春'句中的'深'意思是茂盛。C.第二句的意思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D.'浑欲'句意为,安史之乱不平定,诗人就不整

14、理散乱的头发。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定下了高昂的爱国基调。B.'家书抵万金'一句出自肺腑,情真意切,很自然地引起共鸣,因而千古传诵。C.诗的前四句写景,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的境况,充溢离情。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14.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1“送元二使安西中的“使”的意思是()A.让,致使  B.奉使命办事的人C.出使  D.使用2结合地域特点和唐代的交通特点可知,“使安西”必定是一段()的行程。A.风光无限 B.通畅无阻C.繁荣热闹 D.充满艰辛3解释字词。浥:_ 客舍:_4从诗中可知,诗人送别的时间是_,地点是_,景物是_和_。5“柳”往往让人想起古人的“折柳相送”,诗句中的“柳”是_的象征。6下列哪一项不是诗句所表现出的画面?()A.设宴饯别 B.把酒话别C.对酒当歌 D.殷殷相送7请你用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