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治疗胸痹心痛41例疗效观察_第1页
穴位贴敷治疗胸痹心痛41例疗效观察_第2页
穴位贴敷治疗胸痹心痛41例疗效观察_第3页
穴位贴敷治疗胸痹心痛41例疗效观察_第4页
穴位贴敷治疗胸痹心痛41例疗效观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穴位贴敷治疗胸痹心痛41例疗效观察(安徽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合肥230061)摘要采用药物穴位敷贴治疗胸痹心痛41例,同时与 单纯针刺对照组30例相比较,观察1个月后,两组总有效率分 别为92.7%和93.3%(p>0.05),随访1年复发率分别为5.3% 和 14.3%(p0.05);the recurrence rate was 5.3% and 14.3% in the two groups after one year respectively,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1.2诊断标准好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左上臂内侧等

2、部位,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 喘息不得卧。(2严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缓解。严重者可疼痛 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 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3广'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4广”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及心脏b超等以 明确诊断。1.3证候分类和心血瘀阻心胸阵痛,如刺如绞,固定不移,入夜为甚,伴 有胸闷心悸,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 脉沉涩或结代。(2广寒凝心脉心胸痛如缩窄,遇寒而作,形寒肢冷,胸闷心 悸,甚则喘息不得卧。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细或弦

3、紧。(3)*”痰浊内阻:心胸窒闷或如物压,气短喘促,多形体肥胖, 肢体沉重,皖痞,痰多口粘。舌苔浊腻,脉滑。勿心气虚弱:心胸隐痛仮复发作,胸闷气短,动则喘息,心悸易汗,倦怠懒言,面色白。舌淡暗或有齿痕,苔薄白,脉弱或 结代。(5广心肾阴虚:心胸隐痛,久发不愈,心悸盗汗,心烦少寐,腰 酸膝软,耳鸣头晕,气短乏力。舌红苔少,脉细数。(6广心肾阳虚:胸闷气短,遇寒则痛,心痛彻背,形寒肢冷,动则气喘,心悸汗出,不能平卧,腰酸乏力,面浮足肿。舌淡胖,苔白, 脉沉细或脉微欲绝。2治疗方法2.1穴敷组杯选穴:主穴膻中、心俞、厥阴俞、巨阙、阴敬 那门、 神阙。辨证加减:心血瘀阻加膈俞、通里;寒凝心脉加关元、

4、内关;痰浊内阻加中皖、丰隆;心气虚弱加气海、足三里;心肾 阴虚加肾俞、三阴交;心肾阳虚型加关元、命门、大赫。(2)和敷贴药物:瓜萎、薙白、白芷、赤芍、川莒、陈皮、 青木香、檀香各2份,桃仁、红花、乳香、没药、附子、朱砂、 冰片各1份。(3)*噪作方法上药除冰片外共研细末,贮瓶备用。每次取 适量加入冰片,用生姜汁调成稠糊状,每取蚕豆大药糊,用麝香 大王膏敷贴穴上。每次敷贴4 6小时,每日1次,至疼痛缓解 改为每周12次,连续贴敷1个月为一疗程。2.2针刺对照组*”选穴:同穴敷组。(2)*”操作方法:毫针刺,得气后持续捻转至疼痛缓解,再留 针30分钟,每隔40分钟行针1次,除心肾阴虚型,其余各型均

5、 可加灸。每日1次,连续治疗1个月为一疗程。3治疗效果3.1疗效标准治愈:症状消失,心电图及有关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显效: 症状消失,心电图及有关实验室检查有改善;好转:症状减轻, 发作次数减少,间歇期延长,实验室检查有改善;无效:主要症 状及心电图无改变。3.2治疗结果两组经治疗1 2个疗程,结果见表1、表2。由表1可见,两组共71例患者,经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总有效率分别为92.7%、93.3%,经统计学处理,p>0.05。表2经统计学处理p<0.05,说明敷贴组比对照组疗效稳定,且复发率低。4典型病例罗x,男,56岁汗部。就诊时间1997年12月8日。病史:2年前感冒后出

6、现胸部闷痛、不适,心电图示t波普通低平,测 血压145/95 mmhgo 直未正规治疗。近半年来时感头晕 心悸,胸闷失眠,稍事劳累即感心前区刺痛,入夜尤甚,需服丹 参滴丸和麝香救心丸方能缓解。舌质紫暗苔薄白,脉弦细。心 电图示t波普遍低平或倒置,s-t段下移。测血压150/95 mmhg,辨证为胸痹心痛(心血瘀阻型)。给予敷贴治疗,第1次 敷贴后即感心前区舒适,4次后睡眠好转,无胸闷心悸发作。敷 贴6次后改为每周2次,连敷1个月。复查心电图,t波及s-t 段恢复正常,随访1年,临床及心电图均疗效巩固。5体会胸痹心痛为心血管系统病变中较多见的临床症状之一,本病运用中药及针灸治疗疗效甚佳,但在临床

7、上中药内服疗程 长,且良药苦口,价格较昂贵,患者往往难以坚持。而针灸治疗, 酸胀麻痛,部分患者恐惧紧张,亦难以接受。笔者认真研读了 清代吴师机的理漁骈文,近年来采用药物穴位敷贴的方法 治疗本病,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穴位敷贴这一中医外治疗法,历代医家对其均有研究,精 方妙药,层出不穷,临床治病,屡见奇效。由于穴位敷贴疗法是 两种疗法的有机结合,既有经络胸穴的刺激作用,又通过特定药物在特定部位的吸收,以发挥明显的药理作用,故可发挥药 物、胸穴的双重治疗作用而使疗效倍增。尤其对年老、小儿 及同时患有胃肠、疾病,不宜采用内服药物者,避免了药物内 服的禁忌、副作用及患者惧怕针刺等不足。正如吴师机总结

8、其临床经验时说:”余初亦未敢谓外治必能得效,逮亲验万人, 始知膏药治病无殊汤药。用之得法,其响立应,衰老稚弱尤非 此不可。”穴位药物敷贴与内服汤药和针灸治疗有”殊途同归”之妙, 吴师机提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 药”。”凡汤丸之有效者皆可熬膏”。再根据辨证选经取穴,施行穴位敷贴,临床往往可收立竿见影之效。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穴位给药的生物利用度明显高于一般给药,因腌穴对药物具 有敏感性和放大效应。通过药物对皮肤的刺激引起皮肤和患 部的血管扩张,促进局部和周身的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改 善局部组织营养,提高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改善机体的 免疫状态,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穴

9、敷还可刺激皮肤的神经末梢 感受器,通过神经系统形成新的反射,从而破坏原有的病理反 射联系,药物的刺激在大脑皮层形成一个新的兴奋灶,遗留下 痕迹反射,长期的后抑制作用改变了下丘脑垂体肾上腺 皮质轴的机能状态。综上所述,穴位敷贴疗法主要具有调节机 体免疫功能和内分泌功能,并具有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 能从而促进炎症消散、吸收的作用。通过药物持续刺激穴位, 不断地作用于经络脏腑全身,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 调节脏腑功能,平衡阴阳,达到治疗目的。必须注意的是中医外治法和内治法一样,均建立在病因病机、四诊八纲、脏腑经络、辨证施治的理论原则基础上所 异者法耳”,只是治疗方法不同。”外治必如内治者,先求其本, 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