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灌肠法(精华)_第1页
中药灌肠法(精华)_第2页
中药灌肠法(精华)_第3页
中药灌肠法(精华)_第4页
中药灌肠法(精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药灌肠法中药灌肠法 定义定义中药灌肠又称肛肠纳药法,属中医内病外治法之一,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选配中药煎煮并将药液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等作用。中药直肠给药的历史沿革n早在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中记载“大猪胆汁一枚,泻汁,和少许醋,以灌谷道内,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开创了中药肠道给药的先河。至今已发展应用多个临床科室 。中药灌肠疗法n临床常用的灌肠疗法分为四类:大量不保留灌肠法小量不保留灌肠法清洁灌肠法保留灌肠法、直肠滴注法。n中药灌肠基本为保留灌肠。中药灌肠中药灌肠n 目的目的镇静、催

2、眠。用于高热等症。控制肠道感染。如结肠炎、直肠周围脓肿、肠道易激综合症。控制慢性炎症的临床症状,如慢性盆腔炎、慢性前列腺炎等。降低血液中的含氮物质,如氮质血症等疾患。中药灌肠中药灌肠n 机理机理中药灌肠中药灌肠n 机理机理直肠给药的优点 一、不经过上消化道,可避免胃酸和酶对药物的影响,同时也避免了对胃肠的刺激; 二、二、50%药物避免了肝脏,首个作用,减低了对肝脏的副作用; 三、部分药物直达盆腔,使病所药物浓度高,作用强。所经直肠炎药比口服药生物利用度高,同样剂量的药物直肠给药的作用大于口服药物的作用。据研究,中药灌肠在吸收速度、显效速度上比丸、片、栓、汤剂均快,达峰浓度高,达峰时间短 物品准

3、备n治疗盘:一次性灌肠袋、量杯、50ml注洗器、弯盘内放止血钳、温开水、水温计、石蜡油、一次性垫单、棉签、卫生纸、便盆、。按医嘱准备中药汤剂。 物品准备操作步骤n评估患者的年龄、意识、有无烦躁、焦虑,能否配合操作n评估患者有无灌肠的禁忌症,急腹症、消化道出血、妊娠、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禁忌灌肠 n备齐用物携至病人床旁,对床号,姓名,手腕带,做好解释,再次核对治疗卡n根据病情选择适宜体位(左侧或右侧卧位),护士站患者右侧靠前,嘱双膝曲屈,裤脱至膝部,臀部移至床沿,上腿弯曲,下腿伸直微弯,一次性治疗巾于臀下,垫小枕于治疗单下以抬高臀部10cm,注意保暖。n测药液温度(39-41),药液200毫升倒入一

4、次性灌肠袋内,连接肛管,石蜡油润滑肛管前端,排气,夹紧肛管并放入清洁弯盘内,弯盘置于臀下,左手用卫生纸分开臀部,显露肛门,右手持血管钳夹入肛管前端轻轻插入15cm。 松开血管钳,缓慢注入药液,注入时间宜在1520分钟内,液面距肛门不超过30cm。 关上灌肠袋开关,反折或捏紧肛管,用卫生纸包住肛管前段,拔出肛管放于弯盘内。n用卫生纸轻揉肛门片刻,抬高臀部,待1015分钟后取出小枕、治疗巾,嘱病人静卧1小时以上。n整理床单位,撤去屏风,开窗通风,观察病人反应。n清理用物,洗手,记录并签名。注意事项n操作前先了解病人的病变部位,掌握灌肠的卧位和肛管插深度。如慢性痢疾,病变多在直肠和乙状结肠,宜采取左

5、侧卧位,插入的深度以1520厘米为宜,溃疡性结肠炎病变多在乙状结肠或降结肠,插入深度应达1825厘米,阿米巴痢疾病变多在回盲部,应采取右侧卧位。注意事项n操作前先了解病人的病变部位,掌握灌肠的卧位和肛管插深度。如慢性痢疾,病变多在直肠和乙状结肠,宜采取左侧卧位,插入的深度以1520厘米为宜,溃疡性结肠炎病变多在乙状结肠或降结肠,插入深度应达1825厘米,阿米巴痢疾病变多在回盲部,应采取右侧卧位。注意事项n减轻肛门刺激,宜选用小号肛管,压力宜低,药量宜小;为促进药物吸收,插入不能太浅,操作前须嘱排空大便。n一般用量200ml以内,小剂量药液灌肠时应加倍稀释,以增加吸收率。n慢性肠道疾患病人应在晚间睡前灌入,灌肠后药液保留时间越长越好,并减少活动。 。 注意事项n灌肠液应温度适宜:一般为3941。可根据药性、年龄及季节作适当调整。清热解毒药温度宜偏低,以1020之间为宜;清热利湿药则稍低于体温,以2030为宜;补气温阳,温中散寒之药温度以3840之间为宜。老年人药温宜偏高。冬季药温宜偏高,夏季可偏低。注意事项n肛门、直肠和结肠等手术后或大便失禁病人,不宜保留灌肠。n向病人及家属宣讲中药保留灌肠的注意事项及肠道疾病的预防保健知识,以取得病人的配合。n灌肠过程中如患者出现腹胀或便意,嘱患者深呼吸并降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