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透视图基本作图方法学习课程_第1页
B透视图基本作图方法学习课程_第2页
B透视图基本作图方法学习课程_第3页
B透视图基本作图方法学习课程_第4页
B透视图基本作图方法学习课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七章 透视图基本作图方法 第一节 透视学基本概念 第二节 透视图基本作图方法 返回第1页/共50页第一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二点 三十五分。第一节 透视学基本概念透视图概念:透视投影图(简称透视图)是运用画法几何学的中心投影原理画出的图。是一种用点和线来表达物体造型或空间造型,具有直观效果的轮廓图。透视图具有的特点:1)它表达的图像十分准确和真实,符合人们视觉印象中的物体造型或空间造型轮廓。2)它表达的图像是根据一整套完整的科学法则求出来的。 第2页/共50页第二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二点 三十五分。 1.透视的基本术语 2.视点、视平线和灭点 3.视高、视角和视距 4.透视图种类 返回第3页/

2、共50页第三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二点 三十五分。1.透视的基本术语 基面G相当于水平投影面,物体所在的水平地面。 画面P垂直于基面G的平面,相当于正立投影面。 基线XX画面P与基面G的交线,相当于投影轴X。 视点S透视投射中心,相当于人眼。 站点s视点S的水平投影,又称驻点。 第4页/共50页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二点 三十五分。1.透视的基本术语 主点s视点S在画面P上的正投影,又称心点。 视平线HH通过S视点作一水平面与画面P相交的交线。 视高视点S离基面G的距离。在画面P上即视平线HH与基线XX之间的距离。 视距视点S与主点s的距离,即S与P之间的距离。 第5页/共50页第五页,编辑于

3、星期五:十二点 三十五分。1.透视的基本术语 视点S与空间点A相连,即视线SA与画面相交于 点, 点即为空间A点的透视投影,简称透视。A的水平投影a的透视 称A的次透视或基透视。 AAAa返回第6页/共50页第六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二点 三十五分。2.视点、视平线和灭点视点:视点的位置决定透视图偏上、偏下、偏左或偏右的变化。视点的位置确定了,视平线的位置也就确定下来。第7页/共50页第七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二点 三十五分。视平线:视平线的位置对求作透视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处于视平线下面的物体,相当于由上方往下看,看到的是物体上部表面;反之看到的是物体下部表面。第8页/共50页第八页,编辑于星

4、期五:十二点 三十五分。灭点:当人们顺着两条笔直的铁轨观看时,感觉眼前两根相互平行的铁轨的间距,随着距离的渐远而变窄;等距的枕木和路两旁的电线杆,看上去不仅愈远愈缩小,而且间距也愈远愈接近,最后汇集到无限远的一个点上。这个点一定落在视平线上,该点就是轨道、枕木、电线杆的灭点。第9页/共50页第九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二点 三十五分。两种灭点的规律: 第一,当矩形物体与画面处于平行位置时,矩形物体的水平边线永远与画面呈平行状态,而与画面相垂直的边线消失于一个灭点上,这个灭点与心点重合,这就是平行透视或一点透视。 第二,当矩形物体与画面成一定的角度(矩形的四边均不与画面平行)时,则有两个灭点,灭点必

5、定落在视平线上,这就是成角透视或二点透视。 返回第10页/共50页第十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二点 三十五分。3.视高、视角和视距1)视高:视点相对于基面(地面)的位置称为视高。其选择主要取决于要表现物体的哪一部位而定。一般取人体站立时的视觉效果时,视高可取1.51.7m;取人坐视时的视觉效果时,视高可取1.31.5m。 第11页/共50页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二点 三十五分。 2)视距:视点相对于画面(图纸)的位置称为视距。视距与画幅的关系:D=fW 式中:D视距W画幅宽度(包括对象的全部景物)f视距比。一般为f=13,当视距比f=1.52时视域最为理想。 WfD第12页/共50页第十二页,

6、编辑于星期五:十二点 三十五分。视距比与透视图关系视距比与透视图关系一般物体外部透视及配景一般物体外部透视及配景f=1.42.0室内透视室内透视f1.4总体布置或鸟瞰透视总体布置或鸟瞰透视f2.0第13页/共50页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二点 三十五分。 3)视角:视角与视距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视角范围一般在1853。 返回第14页/共50页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二点 三十五分。4.透视图种类 1)一点透视(也称平行透视) 第15页/共50页第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二点 三十五分。 2)两点透视(也称成角透视)第16页/共50页第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二点 三十五分。 3)三点透视(也

7、称倾斜透视)第17页/共50页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二点 三十五分。 4)鸟瞰透视第18页/共50页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二点 三十五分。 5)仰望透视 返回第19页/共50页第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二点 三十五分。第二节 透视图基本作图方法 1.一点透视(也称平行透视)量点法 2.两点透视(也称成角透视)量点法 3.两点透视(也称成角透视)基线迹点法 返回第20页/共50页第二十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二点 三十五分。1.一点透视(也称平行透视) 量点法一点透视abhcde第21页/共50页第二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二点 三十五分。1.一点透视(也称平行透视) 量点法 图步骤如下:

8、(1)确定作图条件。三视图给出物体形状尺寸,选定物体与画面的相对位置,使物体前面与画面重合,视点位于物体右侧,确定主点S位置。abhcdeSP第22页/共50页第二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二点 三十五分。 (2)作视平线HH确定主点S 的位置即灭点M,取ML等于视距,得量点L的位置。 (3)作基线XX,画出正面各点的实际位置(c、d、e),并分别向灭点M引线,得正面的消失线。HXMLabhcdeSPcdeHX第23页/共50页第二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二点 三十五分。 (4)在基线XX上画出侧面各点的实际位置(a、b),分别向量点L引线,得深度方向的透视位置,即可得底面的透视。HXMLabh

9、cdeSPbacdeHX第24页/共50页第二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二点 三十五分。 (5)在高度量线上确定物体的真高,过正面各点的实际位置(c、d、e)作基线XX的垂线,交于高度量线,并分别向灭点M引线,得正面的消失线。同样,用(4)步骤的方法求出顶面的透视。HXMLabhcdeSPhbacdeHX第25页/共50页第二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二点 三十五分。 (6)再将各相对应顶角作垂线连接,擦去辅助作图线,加深可见轮廓线,即得到整个物体的一点透视图(也称平行透视)。HXMLabhcdeSPhbacdeHX第26页/共50页第二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二点 三十五分。HXMLabhcde

10、SPhbacdeHX返回第27页/共50页第二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二点 三十五分。2.两点透视(也称成角透视) 量点法作图步骤如下: (1)确定作图条件。三视图给出物体形状尺寸,选定物体与画面的相对位置,使物体前面与画面夹角为30(偏角),视距为SS。成角透视h图5-16 物体三视图aabb1212第28页/共50页第二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二点 三十五分。作图步骤如下:(1)确定作图条件。三视图给出物体形状尺寸,选定物体与画面的相对位置,使物体前面与画面夹角为30(偏角),视距为SS。P站点(a)6030视距SS第29页/共50页第二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二点 三十五分。作图步骤如下

11、:(2)按作图条件画平面图、画面P和站点S。自S点分别引正面、侧面的平行线并交于画面P线上的M1、M2灭点。以M1为圆心,M1S为半径画圆弧,交于画面P线上于L1,L1即为灭点M1方向各线的透视长度量点;再以M2为圆心,M2S为半径画圆弧,交于画面P线上于L2,L2即为灭点M2方向各线的透视长度量点。P M1M2站点(a)60L2L130视距SS第30页/共50页第三十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二点 三十五分。作图步骤如下:(3)画视平线HH和基线XX,间距为视高,并将已求出的灭点、量点和主点在视平线HH上;过主点S作基线XX的垂线,交于A点,过A点向M1、M2灭点作出两个方向的全长透视线;在基线A

12、点两侧标出各点的实际位置(a1、a2、b1、b2),然后由各点的实际位置向L1、L2量点作直线,与AM1、AM2全长透视线相交即得相应的透视位置,并分别向两灭点连线得立体底面的次透视。M2站点60L1M1M2(b)L2L1视距S第31页/共50页第三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二点 三十五分。作图步骤如下:(3)画视平线HH和基线XX,间距为视高,并将已求出的灭点、量点和主点在视平线HH上;过主点S作基线XX的垂线,交于A点,过A点向M1、M2灭点作出两个方向的全长透视线;在基线A点两侧标出各点的实际位置(a1、a2、b1、b2),然后由各点的实际位置向L1、L2量点作直线,与AM1、AM2全长透

13、视线相交即得相应的透视位置,并分别向两灭点连线得立体底面的次透视。M2站点60L1M1M2(b)L2L1XX视距SHH视高SAS第32页/共50页第三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二点 三十五分。作图步骤如下:(3)画视平线HH和基线XX,间距为视高,并将已求出的灭点、量点和主点在视平线HH上;过主点S作基线XX的垂线,交于A点,过A点向M1、M2灭点作出两个方向的全长透视线;在基线A点两侧标出各点的实际位置(a1、a2、b1、b2),然后由各点的实际位置向L1、L2量点作直线,与AM1、AM2全长透视线相交即得相应的透视位置,并分别向两灭点连线得立体底面的次透视。M2站点60L1M1M2(b)L2

14、L1XXaab b1212视距SHH视高SAS第33页/共50页第三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二点 三十五分。作图步骤如下:(3)画视平线HH和基线XX,间距为视高,并将已求出的灭点、量点和主点在视平线HH上;过主点S作基线XX的垂线,交于A点,过A点向M1、M2灭点作出两个方向的全长透视线;在基线A点两侧标出各点的实际位置(a1、a2、b1、b2),然后由各点的实际位置向L1、L2量点作直线,与AM1、AM2全长透视线相交即得相应的透视位置,并分别向两灭点连线得立体底面的次透视。M2站点60L1M1M2(b)L2L1XXaab b1212视距SHH视高SAS第34页/共50页第三十四页,编辑于

15、星期五:十二点 三十五分。作图步骤如下:(4)在高度量线上确定物体的真高,标出A点位置。同样,用(3)步骤的方法求出顶面的透视。M1M2(c)L2L1XXaab b1212HHSA第35页/共50页第三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二点 三十五分。作图步骤如下:(4)在高度量线上确定物体的真高,标出A点位置。同样,用(3)步骤的方法求出顶面的透视。M1M2(c)L2L1XXaab b1212hHHSA真高线A第36页/共50页第三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二点 三十五分。作图步骤如下:(4)在高度量线上确定物体的真高,标出A点位置。同样,用(3)步骤的方法求出顶面的透视。M1M2(c)L2L1XXaa

16、b b1212hHHSA真高线A第37页/共50页第三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二点 三十五分。作图步骤如下:(4)在高度量线上确定物体的真高,标出A点位置。同样,用(3)步骤的方法求出顶面的透视。M1M2(c)L2L1XXaab b1212hHHSA真高线A第38页/共50页第三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二点 三十五分。作图步骤如下:(5)再将各相对应顶角作垂线连接,擦去辅助作图线,加深可见轮廓线,即得到整个物体的两点透视图(也称成角透视)。M1M2(c)L2L1XXaab b1212h(d)HHSA真高线A第39页/共50页第三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二点 三十五分。作图步骤如下:(5)再将各

17、相对应顶角作垂线连接,擦去辅助作图线,加深可见轮廓线,即得到整个物体的两点透视图(也称成角透视)。M2L1Xb b12h(d)HSA真高线A返回量点计算第40页/共50页第四十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二点 三十五分。量点、灭点的位置计算 假设立体的主方向与画面的偏角为,视距为SS,则可通过计算得出量点和灭点的位置。 第41页/共50页第四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二点 三十五分。 灭点、量点的位置灭点、量点的位置 单位:单位:m视距视距视角视角(度)(度)M1SM2SM1L1M2L2M1M22.5206.870.917.312.667.78255.361.175.922.766.53304.331.

18、445.002.895.77353.571.754.363.055.32402.982.103.893.265.08452.502.503.543.545.003.5209.621.2710.233.7210.89257.511.638.283.869.14306.062.027.004.048.08355.002.456.104.277.45404.172.945.454.577.11453.503.504.954.957.00返回第42页/共50页第四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二点 三十五分。3.两点透视(也称成角透视) 基线迹点法 1)将平面图两组直线全部延长于画面P,得全部迹点,然后自各

19、迹点引垂线到立面的基线XX上。自s点分别引两组直线的平行线并交于画面P线上的V1、V2点。成角透视图已知条件:物体与画面的夹角为30、60视距为2000mm视高为1200mm视中心线通过A第43页/共50页第四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二点 三十五分。3.两点透视(也称成角透视) 基线迹点法 1)将平面图两组直线全部延长于画面P,得全部迹点,然后自各迹点引垂线到立面的基线XX上。自s点分别引两组直线的平行线并交于画面P线上的V1、V2点。视距为2000mm视高为1200mm视中心线通过A第44页/共50页第四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二点 三十五分。3.两点透视(也称成角透视) 基线迹点法 2)过V1、V2点向视平线HH作垂线,得两交点即为3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