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服务业创新模式与创新路径的研究_第1页
生产服务业创新模式与创新路径的研究_第2页
生产服务业创新模式与创新路径的研究_第3页
生产服务业创新模式与创新路径的研究_第4页
生产服务业创新模式与创新路径的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目 录中文摘要1Abstract2一、引言3(一)问题提出3(二)国内外研究现状3生产性服务业国内外研究现状3生产性服务业创新模式与创新路径的研究现状3二、相关理论研究4(一)生产性服务业的定义及分类4生产性服务业的定义4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类4(二)创新的发展及基本模式4创新的概念和发展4创新模式的基本分类4(三)两种创新模式的分析5融合模式5协同创新模式(与制造业的协同创新)6两种创新模式的比较6(四)模式与路径之间的联系6(五)生产服务业的几种创新路径6路径一: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依次采取模仿创新、合作创新、自主创新模式7路径二:自主创新组合路径7三、南宁物流业创新模式与创新路径的调查研究8

2、(一)调查问卷的设计8(二)调查过程9(三)调查结果分析9企业特征调查结果分析9创新模式调查结果分析10创新路径调查结果分析11四、结论与建议12(一)结论12(二)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12参 考 文 献14附录1:调查问卷1520生产服务业创新模式与创新路径的研究以南宁市物流业为例中文摘要随着服务经济时代的到来,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产值和就业比重日益增大。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其竞争力,对于促进第一、第二产业的竞争力及我国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持续动力,且目前国内外对生产性服务业创新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将对生产性服务业创新模式与

3、创新路径进行研究。论文首先在总结、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定义及分类、进行了界定,然后根据创新定义的相关理论,对创新模式的基本分类进行了整理,紧接着具体分析了较适用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几种创新模式,并对其进行了比较,继而阐述了模式与路径之间的关系,并就所分析的模式,提出了相应的创新路径。接着在第三部分,调查了论文所分析的几种创新模式和创新路径在物流企业的运用情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在论文的最后部分,总结了论文中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的展望。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创新模式;创新路径Production service industry innovation mode and i

4、nnovation research- in Nanning city logistics industry as an exampleAbstractWith the arrival of the era of service economy, service industry, especially the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to get rapid development,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production value and obtain employment proportion is increasing.V

5、igorously develop the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improve its competitiveness, to promote the first, the second industry and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harmonious development to have the important meaning. The innovation is the sustained development of the power industry, and at home and abroa

6、d to the innovation of producer service industry in terms of study is less, the producer service industry innovation mode and innovation research. Firstly, in summary, drawing on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on the basis of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the definition and the classification, defining ch

7、aracteristics, and analysis of the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innovation ess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Then based on the innovation theory, the innovation mode of the basic classification is carried out, followed by the detailed analysis is suitable for the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some innovatio

8、n model, and has carried on the comparison, then discusses the mode and path between the relations, an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model, put forward two corresponding the path of innovation. Then in the third part, the paper analyses survey several innovation mode and innovation path in logistics enter

9、prises use, based on findings of the investigation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In the last part of the paper, summed up the research deficiency and the future prospect.Keywords: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Innovation mode ;Innovation path一、引言(一)问题提出生产性服务业近年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并成为了国民经济中居绝对主导地位的产业部门。大力发展生产服务业,提

10、高其竞争力,对于促进第一、第二产业的竞争力及我国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持续动力,目前国内外对生产性服务业创新方面的研究较少,大都集中在某一具体行业的实证研究,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的研究较少,本文对生产性服务业整个行业的创新模式与创新路径进行研究,并以物流业为例进行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模式与路径的选择与创新发展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生产性服务业国内外研究现状生产性服务的概念最早由Greenfield提出,后经 Browning 和 Singelman(1975)的发展得到深化。我国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

11、年代,起步较晚,研究相对较少,通过对相关数据库的检索发现,我国2000年以前对生产服务业的研究在库可查文献不到10篇,代表的学者是侯学钢。1 目前,国内外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生产性服务业增长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生产性服务业区位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及途径等几个方面。 1生产性服务业创新模式与创新路径的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模式与创新路径的研究较少,大都集中在某一具体行业的实证研究或基于某个视角下的研究,将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一个整体的研究较少,我国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个:郑玉香、袁少锋从价值导向的视角分

12、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在创新活动过程中如何围绕价值曲线进行服务创新;2 刘一琳以第三方物流为例,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创新;3此外,杨瑾4、刘银莲、何俊5等学者也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本文将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其创新模式与创新路径,对于其创新模式的选择与创新发展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二、相关理论研究(一)生产性服务业的定义及分类生产性服务业的定义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定义,目前国内外学术界还未达成一致的共识,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由Greenfield最先提出明确的定义,后经由Browning和Singemlna的发展而得到深化,提出了具体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定义,认为生产服务业是

13、那些知识密集的,为顾客提供专业服务的行业,如商务服务、中介服务、金融、法律等;程大中认为,生产服务业是为其他部门提供中间服务的部门。1本文认为生产服务业是指中间投入的服务,其主要的服务对象是生产者而非最终消费者。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类学术界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定义尚未统一,故目前对其分类国内外都未达成一致的意见,根据学术界对生产服务业定义的界定及政府统计部门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类,笔者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分为金融业、物流业、信息服务业、房地产业、商务服务业、科研和技术服务业等,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类也渐趋全面。(二)创新的发展及基本模式创新的概念和发展创新的概念最早由熊彼特提出,他认

14、为,创新是企业实现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包括引入新产品、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获得新的原料供给、实现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等,大致包括了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制度创新三大类。在他之后,创新理论逐渐拓展为技术创新理论和制度创新理论两个大的分支。4 创新模式的基本分类本文在分析、总结前人关于创新模式的类型的基础上,根据熊彼特等人的创新理论,整理出了主要创新模式的分类,如图21所示:创新模式的基本类型技术创新市场创新根据创新对象的不同根据创新过程中技术变化强度的不同根据企业的研发资源和能力的来源根据方式的不同分根据内容的不同分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根本性创新渐进性创新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合作创新融合模式集聚模

15、式协同创新模式服务外包模式首创型市场创新改创型市场创新仿创型市场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开拓新市场和市场体系图21 创新模式的基本分类当然创新模式还有组织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等模式,本文因篇幅限制,主要分析应用较广泛且较适合于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创新中的融合创新、协同创新两种创新模式。(三)两种创新模式的分析融合模式刘银莲在生产性服务业创新若干模式的实证研究中指出,融合是相互交叉、融为一体的过程。1在生产性服务业中,两种或几种业务的融合必然导致服务创新的产生,很多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都来自业务间的融合,本文将这种产生服务创新的模式称为融合模式。同时,本文的研究基于业务之间的融合,因为所谓的产业的融合,

16、实质上就是业务的融合。在生产性服务业中,这种融合必然导致创新的产生,业务融合的过程也是创新不断产生的过程。很多服务创新都是通过融合而产生的,比如金融业中银行保险业务、金融业与物流业的融通仓和代客结算业务等都是业务融合产生的服务创新。1协同创新模式(与制造业的协同创新)本文所研究的协同创新模式属于两种不同的产业间的协同创新。刘一琳认为,产业间的协同创新就是开放条件下相互作用的产业子系统之间实现相关要素的最优配置,最终实现创新绩效的最大化。4本文研究两个产业之间的协同创新,主要以企业层面为切入点,即属于两大产业的企业之间通过价值链的方式发生联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协同创新。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参与了制造

17、业生产活动中的上下游环节,这种相互作用为两者的协同创新提供了平台,两者通过这种渠道进行协同创新,既可实现双赢的局面,又有利于二者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产业间的协同创新需要在一定的框架模型下进行,主要包括协同动机、协同目标、协同者、协同内容、协同方式等方面。 两种创新模式的比较两种模式都是从产业的整合趋势角度提出的,都是强调不同行业或不同产业之间的协同; 两种模式的行为主体不同,融合模式针对的是相对较小的领域,强调的是微观的业务的融合,而协同模式涉及的范围较广,更具宏观性。 (四)模式与路径之间的联系许庆瑞认为,创新路径是指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所拥有的不同战略方案和未来机会的吸引力之间的通道。本文认为创

18、新路径是指在创新过程中持续行为方案集,或者说是创新过程中几种创新模式的集合,或者从一种创新模式到另一种模式的变化过程。6模式与路径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模式是静态的,创新模式是具体的创新方法;而路径是动态的,是个过程,是创新模式的交集,是多种模式在不同时段的组合,为产业的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五)生产服务业的几种创新路径本文根据模式与路径之间的关系,并结合企业创新发展的现状和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以下两条创新路径。路径一: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依次采取模仿创新、合作创新、自主创新模式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在技术、人员、资金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的特点,企业应根据所处的发展阶段的不

19、同特点采取相应的创新模式。本文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7,着重分析企业的初生期、成长期、成熟期几个阶段应采取的模式。在初生期,企业各方面的资源能力都不足,产品尚未得到市场的认可。因此,模仿创新无疑是最合适的选择。模仿创新需要的投入少、风险低,且成功率高,创新成果可迅速投入市场,为企业带来收益,从而缓解企业在初生期中遇到的资金瓶颈问题。8进入成长期后,企业在技术、能力等方面都比初生期提高了很多,因此在这个阶段应以产学研合作、技术转让等非实体式技术合作创新为主。因为这类模式目标明确,可控制性和可预测性强,能遏制企业成长期发展的盲目性;且这一时期企业能力还不是很强,需要与其他组织进行合作创新,以期提高企

20、业各方面的能力。成熟期企业实力已经比较雄厚,核心竞争力也已经十分明确。此时,企业应通过持续的创新活动,强化核心竞争力,巩固竞争优势。因此,这一阶段企业应采取自主创新的模式。因为自主创新可以使企业嵌入产业集群和国际供应链,有力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其次,自主创新还可以督促企业查找自身的缺陷与不足。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应该根据自己所处的发展阶段各方面的特点选择相应的创新模式,形成企业的创新路径,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指明方向。8路径二:自主创新组合路径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不能使企业很好的掌握核心技术,未来自主创新将是企业创新的必然选择9。而企业的自主创新可以采取组合的路径,即以自主创新为主,以其他模式的创新为辅

21、。本文认为企业自主创新组合路径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9内生创新。企业不依托外部研发资源,完全通过自身努力来完成创新目标。内部研发+国内技术合作。企业在内部研发基础上,通过产、学、研等技术合作方式,来解决部分技术难题,完成创新目标。内部研发+国内技术合作+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企业在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后,仍遇到不能解决的技术难题,此时,就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予以解决。内部研发+技术引进+合作消化吸收。企业在内部研发基础上,因技术性或创新时间的要求,需要引进技术,引进技术之后,企业自身难以消化吸收,可通过产学研合作予以实现。内部研发+技术引进+企业内部消化吸收。企业在内部研发过程中,发现需要技术引进,技

22、术引进之后,通过内部技术力量消化吸收,实现创新目标9。企业自主创新的实现过程是一个比较漫长的动态的复杂过程,企业自主创新的路径选择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决策过程,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发展阶段、行业特征、经济实力等因素来选择适合自己的组合创新路径。三、南宁物流业创新模式与创新路径的调查研究(一)调查问卷的设计本次调查,主要是要证实第二部分的理论研究中所涉及的相关创新模式与路径目前在企业的运用情况,以证实其是否可行,进而依据统计分析结果,得出相关的结论,并提出建议。本次调查的框架如图31所示: 相关创新模式与创新路径的理论分析形成问卷题目问卷调查调查结果统计分析析可行不可行建议采用建议进行改进图31 论文

23、调查研究框架因此本次调查问卷的题目设计主要包括了企业的特征、图21中创新模式分类所涉及的几种创新模式,及论文第二部分所分析的两种创新路径,问卷共设25个题目,由于问题比较多,为节约被调查者的时间和调查结果的可靠性,问题都是选择题,不设计主观题。(二)调查过程调查时间:2012年2月18日至2012年2月22日调查地点:广西南宁调查对象:南宁市安吉大道、五一路、北大路等南宁所辖范围的物流企业调查情况:本次调查采用直接发放问卷随机抽取样本的调查方式,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问卷91份,回收率为91%,有效问卷87份(无效问卷主要是有4家企业未填写完问卷的题目),问卷有效率为87%,统计结果分析数据

24、来源于87份有效问卷。(三)调查结果分析本文研究的主要方向是生产性服务业创新模式与创新路径的研究,因题目涉及到的模式较多,且因篇幅的限制,本文主要选取一些主要的模式和路径进行统计分析。调查所得的数据均以家为单位,即只要选有题中的一项的,都计为一家企业。企业特征调查结果分析对于企业特征的题目,问卷中共设5道题,包括企业在职人员、企业资产、注册资本、年利润、企业所属行业等,调查结果统计如表31所示:表31 关于企业特征的调查结果注册资本10万元以内1150万元51100万元101万元以上总计1235231787在职员工10人以内1150人51100人101人以上总计183822987企业资产50万

25、元以内51100万元101150万元151万元以上总计174220887由表31的统计结果分析可知,大部分物流企业的规模还是比较小的,在注册资本方面有47家企业的注册资本在50万元以下占统计样本的54%;对于在职员工方面,有56家企业的在职员工在50人以内,占64%;对于企业资产而言,则有57家企业的资产在100万元以内,占65%。由此可得出结论,物流业还在发展中,还需要进一步扩大规模,而在当今剧烈变动的环境当中,要得到快速、稳定的发展,迫切需要改革、创新。创新模式调查结果分析本部分只选取涉及到论文中重点分析的几种创新模式的问题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以了解其适用性和目前在企业的应用情况。对于企业

26、对创新的重视程度的调查问卷的第6题对企业对创新的重视程度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如下:表32 企业对创新重视程度的调查结果(帮我把这个图用饼图百分比的形式画出来)非常重视比较重视一般重视不重视总计124818987由以上统计结果可知,大部分企业对创新都比较重视,而要想取得真正的效应,就要建立适合本行业和本企业的创新模式和创新路径。技术创新中的模仿创新、合作创新、与制造业的协同创新模式在企业的运用情况的调查结果问卷的第12、第17题对融合创新模式、与制造业的协同创新模式在企业的运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分析结果如表33所示:表33 融合创新、与制造业的协同创新模式运用情况调查结果(这个将融合模式和协同

27、模式分开,用折线图或者条形图画出来)相应创新模式经常有偶尔会有曾经有过从来没有总计融合创新模式1132341087与制造业的协同创新152639787根据以上统计结果可知,相当一部分的企业在创新过程中,都曾经运用过上述两种创新模式,占比分别为39%、45%,占比最高的为与制造业协同创新模式,但是运用的频率不算高,经常性运用两种创新模式的企业最多也只有15家,只占17%,这说明这两种模式特别是与制造业的协同创新模式,在物流企业中得到了一定的运用,但是运用频率不是很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样的,可能与企业本身的因素有关,也可能与这两种模式本身有关。市场创新模式在企业的运用情况的调查结果该部分笔者

28、将选取问卷的第18题和第21题即首创型市场创新模式和商业创新模式在企业的运用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结果如表34表示:表34首创型市场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在企业的运用情况调查结果相应创新模式经常有偶尔会有曾经有过从来没有总计首创型市场创新1221262887商业模式创新1316273187由以上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对市场创新模式的运用没有技术创新模式的多,从来没有运用首创型市场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企业各为28家和31家,占比各为32%和35%,而经常运用这两种模式的分别只有12家和13家,曾经运用过这两种创新模式的企业各为26家和27家,占比各为29%和30%,由此可见,首创型市场创

29、新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在所调查的企业中虽然得到了运用,但是运用的范围不广,仍有一部分企业没有运用过,这些模式还有待在企业中推广。创新路径调查结果分析本部分主要统计问卷中第23和24题,论文所分析的两种创新路径在企业的运用情况,统计分析结果如下:表35 主要创新路径在企业的运用情况调查结果(这里帮画一下两个百分比的饼图)相应创新路径经常有偶尔会有曾经有过有这个打算总计自主创新组合路径913184787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依次采取模仿创新、合作创新、自主创新模式1618401387对这两种创新路径的统计分析结果如下:在企业不同发展阶段,依次采取模仿创新、合作创新、自主创新模式这一创新路径在所调查的企业

30、中得到了一定的运用,曾经运用过这一创新路径的企业为35家,占比为45.9%,而经常运用的企业为16家,占比为18%,这说明了大部分企业都会根据自己企业所处发展阶段在资金、技术能力各方面的特点,进而采取适合这一阶段的技术创新模式,同时,也说明了这一创新路径的适用性。自主创新组合创新这一条创新路径在企业得到的运用很少,曾经使用过的只有18家,但是以后打算以后考虑运用的企业却达到了47家,占样本比例为54%。这些结果说明了目前很多企业都还没能独立进行自主创新,内部研发能力还不强,技术还有待提升。但是大部分企业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打算以后会采用这一创新路径。因此,这一创新路径的运用前景还是比较广阔的,但

31、还得在生产性服务业中进行推广。四、结论与建议(一)结论通过上一部分的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结合相关理论基础,本文得出了适用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模式与创新路径,结果如下:融合创新模式、与制造业的协同创新模式在物流业的相当一部分企业创新过程中得到了一定的运用,但是运用的频率不是很高,说明这两种创新模式是适用于生产性服务业的;首创型市场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在所调查的企业中,也得到了运用,但是运用范围不广,仍有相当部分企业没有运用过,这些模式的运用还有待推广;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依次采取模仿创新、合作创新、自主创新的创新模式这一创新路径在企业得到了一定的运用,运用范围较广,大部分企业运用过这一路径,说明这

32、一创新路径是适合于生产性服务业的。自主创新组合路径在企业得到的运用很少,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使用过这一创新路径,但是所调查的企业中54%的企业打算以后会用,这些结果说明了目前很多企业都还没能独立进行自主创新,内部研发能力还不强,技术还有待提升。但是大部分企业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打算以后会采用这一创新路径。因此,这一创新路径的运用前景还是比较广阔的,但是还得再生产性服务业中进行大范围推广。(二)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本文的调查结果可能存在偏差,研究的过程中也有很多不足,本节将阐述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列明未来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改进的方向,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虽然本文的研究得出了

33、一些结论,但是研究过程中受能力的限制和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使得研究结果存在下列几项局限性和未来研究展望:样本因素来来的局限性。在论文的调查研究过程中,样本的采集范围受到一定的时间、地域、人际关系和自身能力的限制,所调查的企业数量太少,且只是在南宁的范围内,未能形成对比,使本文的结论产生了很大的局限性。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扩大研究范围,范围可扩大到整个广西乃至全国,使研究结果更具推广性。调查问卷带来的局限性。由于问卷的设计过程中,所参考的文献较少,样本的选择过于单一,只选择生产性服务业整个行业中的物流业作为样本,不是针对整个产业,缺少对比,调查方式过于单一。因此,问卷仍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比如

34、针对生产性服务业整个产业进行调查,扩大样本范围;增加一些主观性问题;采用网上调查、访问调查、随机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调查统计数据分析的局限性。由于能力和精力的限制,对调查统计数据的分析只能在excel上进行,使得论文中的数据分析过于简单,缺少多数据相关性的研究分析。未来的研究可以使用spss等数据分析工具,对调查数据进行相关性和线性分析等。对创新模式的划分标准构建存在局限性。由于有关创新模式特别是市场创新的划分的研究文献很少,也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所以本研究关于创新模式的划分并不是每一项都有权威的划分标准和参考,希望以后有更多地学者加强对该领域的研究,形成系统的理论研究方法。参 考 文 献1

35、刘银莲.生产性服务业创新若干模式的实证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02郑玉香,袁少锋.价值导向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企业的服务创新模式J.当代经济管理,2007(4),293刘一琳.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创新研究以第三方物流业为例D.浙江.浙江大学,20084杨 瑾.产业集群环境下生产性服务业集成创新模式分析J.创新管理,2008(10)5何俊.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路径拓展与模式创新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1),16段小华,鲁若愚.技术创新路径的概念与类型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1(4) 7卢佳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078陈

36、莎莎浙江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路径研究D.浙江.浙江工业大学,20089苏玉珠企业自主创新的路径选择J.企业管理,2008(9)10张星星,孙璐新经济环境下企业技术创新的路径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11张茜企业自主创新的实现路径及其模式选择研究D.山东.山东理工大学,200912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1998(1),2001(7).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13,3233,9618513曲立伟,于桂芳浅议市场创新J.市场经济,2006(3)14王方瑞基于全面创新管理的企业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的协同创新管理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2009 15乔为国商业模式创新M上海:上海远东出

37、版社,2009:363816 蔺雷,吴贵生服务创新M.2007(2).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6:126127,14214917段江岩.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深圳模式比较及借鉴D.天津.天津商业大学,201118王敬荣.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研究述评J.商场现代化,2006(12)附录1:调查问卷关于南宁生产服务业(以物流业为例)创新模式与创新路径的调查问卷尊敬的公司领导: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填写这份问卷!本问卷是关于生产性服务业创新模式与创新路径研究的调查,目的是为了了解生产性服务业在创新模式与创新路径方面的情况,为我的毕业论文的撰写提供可靠的依据。在此着重声明:我们绝对为您和贵公司

38、保密,本次调查仅供我们研究分析使用,不作任何其他商业用途。本问卷不记名,不涉及个人隐私问题,答案无对错之分,恳请您大力支持,按照要求和贵公司的真实情况填写,并请填写完所有题目不要遗漏。如您需要本次调查分析的结果或其他要求,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十分乐意为您效劳!再次感谢您的大力支持!问卷填写要求:请在您认同的选项后面画“正”字。一是关于贵公司企业特征的调查贵公司的注册资本是多少万元?A、10万元以下 B、1150万元 C、51100万元 D、101万元以上贵公司目前有多少在职员工?A、10人以内 B、 1150人 C、51100人 D、101人以上贵公司的企业资产是多少万元?A、50万元以内 B、51100万元 C、101150万元 D、151万元以上贵公司年利润是多少元?A、15万元以下 B、1645万元 C、4675万元 D、76万元以上 贵公司属于现代物流业务五大业态中的哪一类?A、交通运输业 B、运输代理业 C、仓储业 D、 配送业 E、 物流信息与咨询服务业 二是关于创新模式的调查:您认为创新对于生产性服务业来说重要吗?A、非常重要 B、比较重要 C、一般重要 D、不重要您所在的企业对创新重视吗?A、非常重视 B、比较重视 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