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史地课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PPT课件_第1页
高一政史地课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PPT课件_第2页
高一政史地课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PPT课件_第3页
高一政史地课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PPT课件_第4页
高一政史地课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区域经济是指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原因是指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原因, ,在在特定区域内特定区域内所生产所生产的产品,经营模式和地方特色的产品,经营模式和地方特色基本相同的经济基本相同的经济。经济重心是指经济、技术最发达,对是指经济、技术最发达,对国家提供主要财政支持国家提供主要财政支持的的地区。在中国古代,衡量一个地区是不是地区。在中国古代,衡量一个地区是不是经济重心经济重心,最重要的是看该最重要的是看该地区粮食产量和人力资源地区粮食产量和人力资源是不是在全是不是在全国名列前茅,其次是看该地区手工业和商业是否发达。国名列前茅,其次是看该地区手工业和商业是否发达。第1页/共38页 导 言 前面两节

2、课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发展以及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的形成。那么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农业发展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形成一个怎么样的格局呢?它又有那些发展变化呢?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这一节课所要探讨和思考的。第2页/共38页一、四大经济区域(名称、范围、各自特点、总特点)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原因、三次南迁高潮、意义)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北方(山西、山东地区) 南方(原因、经过、影响)第第3 3课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第3页/共38页请思考:请思考: 假设你们生活如果让你选择一个地方工作和生活,你们会选择北方城市还是南方城市?第4页/共38页一、四大经济区域一、四大经济区域司马迁第5页/共

3、38页经济区经济区地理位置地理位置特点特点形成原因形成原因山东山东黄河流域黄河流域包括现在的河南、山东 河北等地区) )农业区农业区,经济,经济实力较强实力较强( (山山东最发达东最发达) ),是全国经济重是全国经济重心。心。自然条件优越,开自然条件优越,开发早,人烟稠密。发早,人烟稠密。山西山西黄河流域黄河流域关关中中河西、巴蜀河西、巴蜀江南江南长江以南长江以南原始森林覆盖原始森林覆盖经济实力较弱经济实力较弱地势复杂,气候炎地势复杂,气候炎热潮湿,人口稀少热潮湿,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生产技术落后龙门碣龙门碣石以北石以北山东、山西以山东、山西以北北( (塞内、塞外塞内、塞外) )畜牧区和半农畜

4、牧区和半农半牧区,经济半牧区,经济实力有限实力有限气候寒冷,土地贫气候寒冷,土地贫瘠。瘠。一、四大经济区域一、四大经济区域中原地区这反映了当时区域经济发展的什么特点?这反映了当时区域经济发展的什么特点?主要原因:主要以自然地理因素决定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第6页/共38页阅读下列材料,思考它们分别描述的是哪个经济区?第7页/共38页 为什么江南会从一个落后、荒凉的地区成为一个经济繁荣,风景如画,人人向往的美好地方?是什么原因使江南得到开发?忆江南忆江南江南好,江南好,风景旧曾谙。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能不忆江南? 正是中原人口

5、大量南迁,并与当地人民共同开发,才正是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并与当地人民共同开发,才使得江南变得如诗如画。使得江南变得如诗如画。第8页/共38页第9页/共38页第10页/共38页第11页/共38页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材料一:中国古代南北人口变化表材料一:中国古代南北人口变化表材料二: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材料二: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永嘉行永嘉行材料三:材料三:( (中原中原) )大疾疫大疾疫, ,兼以饥馑兼以饥馑, ,百姓又为寇贼所杀百姓又为寇贼所杀, ,流尸满河流尸满河, ,白白骨蔽野。骨蔽野。晋书晋书食货志食货志表中人口数目的变化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6、?结合材料二、三说明表中人口数目的变化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材料二、三说明原因?并具体说明变化的详细情况。原因?并具体说明变化的详细情况。朝代朝代南南 方方北北 方方 人口(户)人口(户)占全国比例占全国比例 人口(户)人口(户)占全国比例占全国比例西汉西汉247247万万19.819.8998998万万80.280.2唐朝唐朝392392万万43.243.2514514万万56.856.8北宋北宋11221122万万62.962.9662662万万37.137.1第12页/共38页【探究探究1】请同学们根据教材找出中国古代人口南迁的三次高潮,并概请同学们根据教材找出中国古代人口南迁的三次高

7、潮,并概括三次高潮发生的时间、原因。括三次高潮发生的时间、原因。二二. .中原人口大量南迁中原人口大量南迁第13页/共38页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次数次数迁徙时间迁徙时间迁徙原因迁徙原因第一次高潮第一次高潮第二次高潮第二次高潮第三次高潮第三次高潮两晋之际两晋之际汉族统治阶级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内乱和少数民族内迁族内迁唐安史之乱后唐安史之乱后安史之乱的安史之乱的破坏破坏两宋之际两宋之际靖康之变靖康之变的的影响影响第14页/共38页 西晋时期,八个受封为王的皇室成员先西晋时期,八个受封为王的皇室成员先后起兵,为争夺统治权,以河南洛阳为中后起兵,为争夺统治权,以河南洛阳为

8、中心,相互冲杀,历时心,相互冲杀,历时1616年(年( 291291 306306)之久。之久。1616年中,参战诸王大多相继败亡,年中,参战诸王大多相继败亡,人民被杀害者众多,社会经济严重破坏,人民被杀害者众多,社会经济严重破坏,西晋统治集团的力量消耗殆尽。西晋统治集团的力量消耗殆尽。八王之乱八王之乱第15页/共38页 西晋惠帝年间,天下大灾发生了饥荒,百姓没有粮食吃,只有挖草根、食观音土,许多百姓活活饿死。十万火急的灾情报至.高坐在龙椅上的晋惠帝经过冥思苦想,却悟出了一个惊人的解决方案“百姓无栗米充饥,何不食肉糜?” 第16页/共38页匈匈 奴奴鲜鲜 卑卑鲜鲜 卑卑羌羌氐氐羯羯中原人口南迁

9、的第一次高潮少数民族内迁第17页/共38页 永嘉行永嘉行黄头鲜卑入洛阳,胡儿执戟升明堂。黄头鲜卑入洛阳,胡儿执戟升明堂。晋家天子作降虏,公卿奔走如牛羊。晋家天子作降虏,公卿奔走如牛羊。紫陌旋幡暗相触,家家鸡犬惊上屋。紫陌旋幡暗相触,家家鸡犬惊上屋。妇人出门随乱兵,夫死眼前不敢哭。妇人出门随乱兵,夫死眼前不敢哭。九州诸侯自顾土,无人领兵来护主。九州诸侯自顾土,无人领兵来护主。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 (唐)张籍(唐)张籍第18页/共38页(2)第二次高潮时间:唐朝中期时间:唐朝中期原因:安史之乱原因:安史之乱影响:黄河流域又一次遭影响:黄河流域又一次遭到严

10、重破坏,北方人口再到严重破坏,北方人口再度南迁,南方经济实力大度南迁,南方经济实力大为提高。为提高。 第19页/共38页靖康之乱 11261126年,金人攻破北宋都城汴京年,金人攻破北宋都城汴京( (现开封现开封) );次年,;次年,将宋徽宗、宋钦宗和皇室、后妃等数千人,还有许将宋徽宗、宋钦宗和皇室、后妃等数千人,还有许多百姓俘虏押往北方,使汴京一片残破,北宋灭亡,多百姓俘虏押往北方,使汴京一片残破,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乱。史称靖康之乱。3、第三次高潮、第三次高潮第20页/共38页阅读了以上材料阅读了以上材料,结合课本结合课本,我国古代三次人口南迁的共我国古代三次人口南迁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同原因

11、是什么? 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的斗争导致了北方频频战乱,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使经济凋敝,民不聊生。而南方相对安定,而且土地辽阔。第21页/共38页 古代人口外迁是主要因为战争动乱,无法古代人口外迁是主要因为战争动乱,无法进行农业生产而被迫的;进行农业生产而被迫的; 而现代人口的迁徙:一是科技人员和大学而现代人口的迁徙:一是科技人员和大学生涌向南部沿海开放区,二是农村富余劳力流生涌向南部沿海开放区,二是农村富余劳力流向城市,促进经济的发展。三、各类人员支援向城市,促进经济的发展。三、各类人员支援西部和边疆地区的建设西部和边疆地区的建设 2、古代的人口迁移和今天的人古代的人口迁移和今天的人口迁移

12、有什么区别?口迁移有什么区别?第22页/共38页大量的人口南迁给江南带来了什么1、为江南开发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南方经济实力大为提高。2、北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 和技术,改变了南方落后的面貌。3、带来了新的风俗习惯。4、促进了江南的民族融合。第23页/共38页经济重心的转移:关中、中原地区江南阶段进程阶段进程南南 移移 情情 况况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初步开发初步开发 隋唐五代隋唐五代开始南移开始南移(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宋朝宋朝完全南移(完全南移(南宋南宋)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2.经济重心南移的发展过程A,B, C三个阶段第24页/共38页 (1 1)孙吴、东晋、南朝时期的初步开发)孙

13、吴、东晋、南朝时期的初步开发2.2.经济重心南移的发展过程经济重心南移的发展过程 无风尘之警,区域之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内,晏如也。(江(江南)南)地广野丰,民勤本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业,一岁或稔( (丰收之丰收之年年) ),则数郡忘饥。,则数郡忘饥。宋书宋书 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增加;面积和产量大幅度增加;农业发展带动了手工业和农业发展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出现了商业的进步;出现了建康建康这样这样人口百万的大城市人口百万的大城市。第25页/共38页南京秦淮河今貌南京秦淮河今貌 秦淮河是东晋、

14、南朝建康对外的交通要道。由苏、秦淮河是东晋、南朝建康对外的交通要道。由苏、杭供应建康的粮食都由此运送。秦淮河区域的繁荣杭供应建康的粮食都由此运送。秦淮河区域的繁荣, , 是大是大量北方人民南迁及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有力见证。量北方人民南迁及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有力见证。第26页/共38页 (2 2)中唐以后的开始南移,南方)中唐以后的开始南移,南方逐渐超过北方逐渐超过北方 中唐以后,长江流域的中唐以后,长江流域的扬州和益州(成都),商业扬州和益州(成都),商业繁荣,经济地位已凌驾于长繁荣,经济地位已凌驾于长安、洛阳之上,当时有安、洛阳之上,当时有“扬扬一益二一益二”的说法。唐朝后期,的说法。唐朝后

15、期,国家财政支出主要仰仗江淮国家财政支出主要仰仗江淮财赋。财赋。各行业均逐渐超越北各行业均逐渐超越北方方。宁波唐代它山堰遗址宁波唐代它山堰遗址第27页/共38页 唐代唐代,江南物产大多在扬州集散,唐后期,扬州,江南物产大多在扬州集散,唐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时有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时有“天下之盛,扬天下之盛,扬为首为首”之说。之说。 唐唐代代扬扬州州城城遗遗址址 第28页/共38页杭州北关夜市杭州北关夜市 宋朝南迁后,更致力于宋朝南迁后,更致力于南方的经济建设,经济上南方的经济建设,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中国古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

16、移的南移的过程完成。过程完成。(3 3)南宋以后,古代经济重心向南移完成)南宋以后,古代经济重心向南移完成 注意:政治中心和重心仍在北方第29页/共38页临安(今浙江杭州)临安(今浙江杭州)杭州西湖杭州西湖 南宋都城临安,湖光山色,街市繁华,人口南宋都城临安,湖光山色,街市繁华,人口达百万。手工业和商业种类繁多,非常兴旺。达百万。手工业和商业种类繁多,非常兴旺。第30页/共38页苏湖熟,天下足。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谚语南宋谚语南宋时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粮仓南宋时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粮仓宋人宋人农耕图农耕图第31页/共38页3 3、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1 1)文化重心的南移)文化重

17、心的南移 人才和文化集中的地方。人才和文化集中的地方。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使之成为国家收入的重要地方。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使之成为国家收入的重要地方。(2 2)凸显古代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不平衡性、)凸显古代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不平衡性、互补需求。互补需求。 第32页/共38页四大四大经济区经济区第一次第一次人口南迁人口南迁两晋之际两晋之际经济重心开经济重心开始发生变化始发生变化三国东晋南朝三国东晋南朝第二次第二次人口迁移人口迁移安史之乱后安史之乱后江南开始江南开始超过北方超过北方中唐以后中唐以后第三次第三次人口迁移人口迁移两宋之际两宋之际南方经济南方经济重心地位重心地位的确立的确立南宋以

18、后南宋以后知识线索第33页/共38页知识结构中原人口的中原人口的大量南迁大量南迁时间时间: :两晋之际两晋之际 唐安史之乱后唐安史之乱后 两宋之际两宋之际共同原因共同原因: :战乱战乱四大经济四大经济区的形成区的形成分布分布: :山东山东 山西山西 江南江南 龙门碣石以北龙门碣石以北特点特点: :多样性和发展不平衡多样性和发展不平衡古代经济重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心的南移原因原因: :中原人口南迁中原人口南迁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 原有潜力原有潜力 过程过程: :孙吴东晋南朝开发孙吴东晋南朝开发 中唐以后中唐以后 宋都南迁后宋都南迁后 影响影响: :文化重心的南移文化重心的南移第34页/共38页1.“1.“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两汉时期,塞北(龙门碣石以北)和江南地区都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在当时四大经济区中,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是( )A A山西、江南 B B山东、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