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第四次论)20120707讲述_第1页
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第四次论)20120707讲述_第2页
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第四次论)20120707讲述_第3页
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第四次论)20120707讲述_第4页
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第四次论)20120707讲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北京教育学院北京教育学院乔国华乔国华 教授教授第三章 增强物P108第二节 内容 P110 一、增强物的理论基础理论基础:斯金纳的白鼠实验 二、增强物的意义意义 三、增强物的类别类别 (一)依功能分类(一)依功能分类 P113 1、正增强物:赞扬、喜欢的美食. 2、负增强物:指责、吓唬 (二)依本质分类 P113 1、基本增强物基本增强物:好吃的东西、好看的衣服 2、从属增强物从属增强物:所喜欢或害怕的老师的声音、安静明亮的阅读教室 3、概括性增强物概括性增强物: 基本增强物基本增强物+从属增强物从属增强物概括性增强物概括性增强物 如:喜欢的老师的表扬。 (三)依内容分类(三)依内容分类 P1

2、14 1、消耗性增强物、消耗性增强物。逐渐减少或消耗掉的增强物。如:食品、衣物、书画等 P117; 2、活动性增强物、活动性增强物。如:唱歌跳舞、做游戏、体育活动(6类)等 P118 3、操弄性增强物、操弄性增强物。如:做手工、玩电动玩具等P119 4、拥有性增强物、拥有性增强物。如:玩具、饰品、小工具等P119 5、社会性增强物、社会性增强物。如:表扬、鼓励、亲切接触等P119-120四、增强物的选择 P115 引因人、因时、因地、因事而异。引因人、因时、因地、因事而异。 (一)考虑拟改变的对象。 P116 (二)考虑拟增强的行为要具体。 如:吃饭表扬:“好”。 怎么好了?饭吃的干净了、吃饭

3、时没说话、吃饭时不磨蹭了? P116 (三)列出可能的增强物 你可选择的增强物 P117四、增强物的选择 P115 (四)选定增强物 P120 增强策略实施的成功与否,在于所提供的增强物是否适当。 1、观察法:通过平日的观察,了解个体的兴趣、爱好,作为增强物的依据。 2、调查法:深入调查、了解所训练对象的兴趣、爱好,避免:“理所当然”、“以此类推”和“第一印象”等问题的出现。 五、各阶段儿童的可能增强物。 P121128 列举你认为工作中有效的常见增强物 第三节 正用 P128 举例:P128 第四节 误用 举例:P139 第五节 有效应用增强物的要点 P154 1、选择强有力的增强物 2、实

4、施因时、因地、引人而异制 3、结束解除增强物(终至养成习惯)第四章第四章 消弱消弱p156p156 儿童行为一旦出现偏差,必须立即予与纠正。 第一节 楔子 第二节 消弱的内容 一、消弱的理论依据 二、消弱的模式 P160162 4个学习过程 P161 1、情境 2、反映 3、立即效果 4、长期效果三、消弱的意义 P163 消弱:所谓消弱是指个体任何一件行为,一脸发生多次,都未能带来满意的后果,无法获得所谓的增强物,其强度渐趋衰弱,最后等于零、不再发生,而个人的行为领域消失。 即:有意的忽视不当行为(冷处理),对其不直接做出反应成为消弱。 第三节 正用 P164 举例 P165 第四节 影响消弱

5、作用效率的因素 P182 一、必须与郑增强作用配合使用 二、必须应用于不良行为 三、能够客观保持一致 四、不可采用间歇消弱 五、考虑行为的形成、牢固及对增强物的渴求程度 第五节 误用 举例:孩子帮老师拿东西,怕摔了,呼哧。 P187 第六节 有效应用消弱的要点 P205 一、慎重选择拟予消弱的行为 二、妥善做好方案实施的准备工作 三、切实实施训练计划 四、结束训练计划 第二篇复杂行为篇第五章行为塑造P209举例:御风而行p208复杂行为的塑造 P216 在发展个体行为的任何新行为过程中,逐步增强与终点行为有关的一连串反应,循序渐进,以养成训练者所期待的重点行为的整个过程。 举例: 1、正用 如

6、:学扫地、学穿衣服 2、误用 如 (1)“强盗临刑 咬断母乳” p234 (2)幼童剩饭(原来是妈妈旧理念在作怪)一、复杂行为的塑造 P215 当我们需要建立的行为比较复杂时,则期间包括多个连续的反应,无法单靠在一连串反应之后的增强物发生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采用分解动作的方式,将构成行为的各个反应,依序各自施以操作制约学习,训练。 即学到第一个反应后,在学习第二个反应,依次进行,指导最后的反应。然后再从头至尾连贯起来,学到一连串的正确的反应。学习过程的原则及特点 P215 1、学习过程的原则 (1)整个训练过程均分为几个小阶段几个小阶段,每一小阶段即为一个步骤,没完成一个步骤就与最后目标

7、越为接近。 (2)当个体完成一个步骤所要求的活动或反应时,均应给予即时奖赏,使其产生愉快、满足的感觉。 2、学习过程的特点: 第一原则的特点: 应遵循:由易而难、由简而繁、由近而远、由已由易而难、由简而繁、由近而远、由已知到未知知到未知等顺序渐进的原理,是一种“刺激与反应”上的渐变过程; 第二原则的特点: 着重在训练者的适时增强(或消弱),同时受训练者在整个过程中,除训练者的增强外,本身学习的结果(即:末阶段完成后)也具有增强作用自然增强的存在,更加强行为的表现。3 3、行为塑造定义、行为塑造定义 在发展个体的任何新行为过程中,逐步增强与重点行为有关的一连串反应,循序渐进,以养成训练者所期待的

8、终点行为的整个过程。 P216 举例:幼儿学吃饭行为塑造的两个要素:(1)区分增强作用(2)渐次接近训练法p216 正用与误用第六章第六章继续增强继续增强p251p251继续增强继续增强 早期斯金纳“猫的实验” p254 定义:所谓继续增强,是指个体每次行个体每次行为的发生,都给与适当的增强物为的发生,都给与适当的增强物。 举例: 幼儿学走路、学说话、学吃饭第七章 区别增强 P290三、区别增强 P300 所谓区别增强是指:个体在某一特定时间内,目标个体在某一特定时间内,目标行为次数减少时,才能获得增强,终至目标行为出行为次数减少时,才能获得增强,终至目标行为出现或出现次数为人所接受范围者成为

9、区别增强。现或出现次数为人所接受范围者成为区别增强。 举例: 1、正用 如:对爱发脾气幼童的适时干预、培养幼儿养成自觉洗手的习惯(饭前、便后游戏后 经常洗手) 2、误用 如:忽略对表现优秀孩子的持续肯定、对“干净孩子”的表扬第三篇扩大应用篇 心理学者强调: 若能重复学习,则学习结果遗忘遗忘会降低降低(后向连锁反应); 没有失败的学习,则学习动机增强动机增强(挫折降低的缘故),也有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间歇增强)。 一种学习若能兼具上述两种特质,无疑地必有良好的学习效果。第八章 后向连锁反应P343后向连锁反应 P343 P351 训练者首先分析工作,把复杂的行为予以细目化,而设计顺次有序的序幕,

10、然后留下最后一步由学习者做,其余各部分由训练者做好,当被训练者做完最后一步,立即予以增强。 P3512 以此方法,在训练倒数第2步骤,如此学会倒数第2个步骤,。依序一步一步训练到第1步骤,就全部学会了,训练也完成了。这种学习是从最后一步往前逐步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向后倒退到反应过程,称为:向后连锁反应。 举例: 训练幼儿穿衣服、午睡起床后整理床铺、看书第九章 间歇增强p385间歇增强 增强给予,印方式不同而分为:继续增强、间歇增强和消弱3种。P385 继续增强:当个体没出现可欲行为时,多及时可以获得增强,这种持续获得增强的方式成为持续增强;P392 消弱:(与继续增强相反)当个体再表现持可欲行为

11、时,不给于增强。这种增强会使行为的产生减少到最低程度,甚至于完全消失;P393 间歇增强:是指个体的行为反应优势受到增强,有时则否的分配方式。由于部分反应获得增强,有些则否,故又称为“部分增强”。393 举例:教幼童下棋(第一盘:一定令其赢。输输赢赢。) 拼图、猜谜语(训练思维)第八章 隔离p385隔离 P423 1、隔离:是指儿童表现某种“不受欢迎的行为”时,训练者得终至或拿掉所嗜好的正增强,以消弱不受欢迎的行为。着一种改变行为的策略称为“隔离”。P429 2、隔离类别: 不理(转移、弱化) 例如:在商场大哭 剥夺 例如:两个幼童争夺玩具 隔离 例如:发脾气摔东西注意事项注意事项:P431-

12、432第四篇 非常情况篇第十一章 惩罚P469一、内容 惩罚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于消除不良行为的手段。 就心理学观点来讲,它是一种不愉快或厌恶的刺激刺激。 但当个体因故受到惩罚之后,其结果如何?惩罚行为能否改变行为?如果能改变行为是在什么时候?以及如何给以处罚?二、模式 P473 1、如非属强烈激发动机的反应,则可以用缓和的惩罚来消除之。 2、同样的,如系强烈激发动机的反应,但并非满足其追求的唯一反应时,则亦可以用缓和的惩罚予以消除。 3、在此种情况下惩罚的效果,通常使行为更易于变化。人和动物,在某种特别反应受到惩罚后,将设法找寻其他方法,已满足其追求。三、意义 P475 增强原理的使用若能

13、得当,则对于改变儿童不良行为相当有效,但有时这种方法却难以实现。例如:如果一个儿童从来没有合乎要求的行为,如何奖励他呢?倘若他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是自我强化的,那又该怎么办呢? 如:偷窃(自我强化)。唯一可以用来消除偷窃行为的正增强显示不偷行为,而且增强时要用比他可以偷到的价值更高的东西来奖赏他,才能见效。在现实生活中这是不可能的。 在震中情形下,惩罚是一种可行的办法。惩罚是一种不愉快或不希望的厌恶刺激,用来消除某种行为。 定义:定义:假若个体在某一情境中,做某件事后,立即引起某些厌恶结果,个体在下次遇到同样的情景时,再做这种事的几率降低者称为惩罚惩罚。四、惩罚的类别与举例: P476 类别类别

14、 1、给脸色 2、批评 3、警告 4、叱责 5、罚劳役 6、体罚五、误用 P498 1、激起情绪行为 2、引发制约现象 3、具有示范作用 4、容易形成习惯 5、伴随不良反应 6、拉远双方举例 7、缺乏积极意义六、有效应用惩罚的要点 P514 1、选择具体、特殊化行为反应 2、增加可替代的适当行为 3、减少即将受罚反应的原因 4、选择有效的惩罚物 5、惩罚物实施的时机 6、惩罚的实施第十二章 制约增强代币制P17 行为改变最重要的原则是: 1、不论增强还是消弱,其行为后果安排都应跟随在每一行为之后之后; 2、行为发生之后增强立刻出现。 单纯增强在群体教育过程中显现的弱点: 1、个体每天显现的行为

15、繁多,想用增强物来满足每一行为的后果是不容易做到的,尤其是在幼儿园里,由于不止1个孩子,所以更难做到; 2、立即的后果安排,如果是口头上的奖励固然很方便,但假如因为孩子的行为表现好,就立刻送冰激凌、上课守纪律就送饼干等非社会性增强物,不仅影响到学习活动,也无法满足每个孩子的需要。上述困难若无法解决,势必影响到个体行为的塑造和改变。第一节 楔子 P517 建立一套完整的筹码制度,以促进个体正常学习活动,不仅可以使每次行为反应多能获得增强,而且可使行为发生之后立刻获得满意的结果。 这种筹码就像电动游乐场发行用来代币的铜板,它在行为改变技术使用当中,可当做行为与增强物之间的媒介。 儿童有好的行为出现

16、,就可以得到筹码(积分、小红旗、小红花等),筹码积累的一定的数量,就可以向老师、家长换取他喜欢的增强(奖励:物品、某种活动等)。第二节 内容一、理论依据 P524 考利斯与沃尔夫的黑猩猩实验。 考利斯:投币获得葡萄 用力拉拉杆获得葡萄 用力拉拉杆获得酬币投币获得葡萄 用力拉拉杆获得酬币1 用力拉拉杆获得酬币2投2币获得葡萄 。 。 。 用力拉拉杆获得酬币n投n币获得葡萄n二、模式 P524 代币增强虽然是以改变个别行为焦点,但是代币确实兑换实质性增强物的媒介。因此: 不仅可用于个人,也可用于团体; 不仅可用于家庭,也可用于学校; 不仅可用于婴、幼、少年,也可用于成年人。综观猩猩实验,可将其过程

17、分为3个阶段: (一)约定获取代笔的行为目标 先约定好获取代币的行为规范,以确定性为目标。 (二)运用代币显示行为的报应(因果)关系 欲使实施能显现效果,则必须运用代币来显示行为的报应(因果)关系: 如果受训者表现了合格的行为,应即以代币来增强其行为后果。 如果受训者表现了不合格的行为,则应即依规定扣回代币,以产生吓阻不合格行为的发展。 这种行为的“报应(因果)关系”是“代币增强”作用的重心。在应用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合作行为一旦出现时,应立即给予代币,反之则扣除 2、促进了新代币兑换的功能; 3、责成受训者累积代币; 4、稳定代币值的标准。(三)提供代币的后援增强物后援增强物 代币是一种

18、本来不具有增强作用的东西(如:筹码、分数等),但由于它与具有增强作用的其他刺激物现结合,而成为具有增强作用的表征物。 因此,代币之所以为所用,是因为它可以换取个人所需要的东西(精神的:表扬等;物质的),这些东西就是代币背后的实质性增强物。 因此,它是维持与支援代币产生增强力量的实际依据。 假如实施代币的结果无法或没有提供后援增强物的话,则代笔的功能减低,终至消失。所以实施代币制度必须适时提供适宜的后援增强物,否则“代币制”无效。三、代币制的意义 P528 使用“代币”为增强物,以发挥正负增强作用而实施的行为改变方案,称为代币制。 代币制具有如下功能: 1、代币制不仅可以应用于个别行为个别行为的

19、改变,也可以实施于一个团体团体的每一个成员。 2、不会产生由原始增强所引起的饱餍(yan4)现象。代币制施予方便施予方便,携带方便携带方便,可以贮蓄可以贮蓄,可以依持者当时需要兑换所需所需的原始增强物原始增强物,而不产生由原始增强所引起的饱餍现象。 所谓“饱餍现象”,是行为者不断的消费增强物所引起的对该增强物需要的降低。例如:小孩吃糖:吃过5粒、10粒后,就不喜欢再吃糖了,如果再继续给他糖,就会失去增强力量。 第三节 正用举例 P529 第四节 影响制约增强效用的因素 P541 一、后援增强物的强度 二、后援增强物的种类 三、后援增强物配合的时间 第五节 误用举例 P543、 P545 第六节

20、 有效应用制约增强的要点第十三章 逃脱制约与躲避制约P559一、“逃脱制约”与“躲避制约” 1、逃脱制约逃脱制约:是指一个反应发生后,如果立即除去某些刺激,则类似反应会增加。P568 2、躲避制约躲避制约:是指个体经由逃脱制约经历,终于习知:当某一特定信号出现之后,必须先即使表现特定的反应(多数是受欢迎行为),方能躲避厌恶刺激。P569二、理论依据 “穿梭的白鼠”实验 : P565 1、逃避制约学习: 电击 开门 左室右室 电击 开门 右室左室 。 。 。 。2、躲避制约学习 信号灯亮 开门 电击 左室右室(躲避了电击) 信号灯亮 开门 电击 右室左室(躲避了电击) 。 。 。三、正用与误用举

21、例 正用: 例1:孩子出门没礼貌,不叫人(不叫就不出门) 例2:孩子不正经吃饭 正用:教师、家长配合,不吃不给其他食物(想吃了,先把剩饭吃完) 误用: 教师、爸爸、妈妈配合,奶奶偷偷给零食吃个体矫正行为失败!(奶奶说:听话,下次必须先把饭吃完。)四、影响逃脱制约与躲避制约效果的因素 P580 (一)必须与惩罚配合使用 (二)必须应用于良好行为 (三)施教者(教师、家长)须客观保持一致 (四)重视实效,不可采用间歇增强五、有效应用逃脱制约与躲避制约的要点 P600 (一)躲避制约优于逃避制约 (二)躲避制约的应用,一逃脱制约的建立为先决条件 (三)制约惩罚物必须是很急切的惩罚物 (四)逃脱制约与

22、躲避制约要谨慎使用 (五)使用逃避制约或躲避制约时,必须与正增强并用 (六)告知逃脱制约与躲避制约的程序第五篇 防微杜渐篇第十四章 刺激线索与刺激控制P605一、举例与依据 1、举例: 不正经吃饭,爱吃水果(提出:正经吃完一碗饭,才可吃水果) 2、理论依据: 斯金纳箱(小白鼠)实验:P608 灯亮时,压杠杆有一粒粮食; 灯灭时,压杠杆无粒粮食; 学习:灯亮时压杠杆,灯灭时不压杠杆。 灯:辨别性刺激二、刺激控制 P610-613 1、刺激是引发个体活动的力量。人类行为反应是刺激所引发的活动。 2、刺激与行为反应必须发生一种交互作用才(喜欢吃“水果”,“水果”刺激)能成立。 3、已引起个体活动而言

23、,有的刺激对个体能引起反应,有的刺激就不能引起反应(如果不爱吃水果,就不能构成“刺激”)。 刺激控制:是指一个刺激的某种特性改变,会引起某一些反刺激控制:是指一个刺激的某种特性改变,会引起某一些反应性质(如反映出现率)的改变,另外一种刺激,却不会引应性质(如反映出现率)的改变,另外一种刺激,却不会引起相同的反应(亮灯、灭灯)。这就是所谓的刺激控制。而起相同的反应(亮灯、灭灯)。这就是所谓的刺激控制。而引起反应的刺激,就称为刺激线索(灯、水果)。引起反应的刺激,就称为刺激线索(灯、水果)。三、正用与误用举例 1、正用 举例:幼儿睡觉 家长抱着、轻轻拍才能睡 放在床上(轻轻地拍着、放轻音乐)能睡(

24、可加用:消弱法) 放在床上(放轻音乐)能睡 放在床上能睡 刺激线索:拍拍、音乐 2、误用: 举例:幼儿睡觉 本可以:躺在床上就入睡 增加附加条件:抱着、拍拍等等第十五章 渐隐P645一、概念 1、举例: 婴儿学走路 P654 初学走路: 会站立以后 拉着幼童双手 拉着单手 领着单手 放开手走两步 。放手独立走路2、渐隐法 P653 渐隐法是一种渐次改变刺激(拉着幼童的手),要是那个最初为了迁就个体学习程度而不得不设计的,比较不合乎自然条件的刺激,依序渐渐演变为更合乎自然条件的刺激情境。 应用的过程是逐渐消除,慢慢省掉那些不太自然的刺激,最后改为一个最自然、最直截了当的刺激,仍然可以引起相同反应

25、,所以它具有逐步养成新行为的功能。 渐隐:是指逐渐改变控制某一反应的刺激,最后渐隐:是指逐渐改变控制某一反应的刺激,最后使部分改变的刺激或完全新的刺激仍然可引起原使部分改变的刺激或完全新的刺激仍然可引起原来相同的反应。来相同的反应。二、应用举例 1、正用 例1:幼儿不敢单独上厕所 大人(家长、老师)陪着上厕所(大人站在厕所里) 大人陪着上厕所(大人站在厕所门口、门开着) 大人陪着上厕所(大人站在厕所门口、门关一半) 大人陪着上厕所(大人站在厕所门口、门关上) 孩子敢自己上厕所了 例2:孩子见人不敢打招呼、不叫人(没礼貌)2、误用 例: 孩子洗手(洁癖症) 家长教导: (饭前)洗手 (便后)洗手

26、 (游戏结束)洗手 (拿东西)洗手 。 。 。 (处处)洗手(小小年纪洁癖)第十六章 类化P685一、概念 1、举例:P686-687 放射线问题、杯弓蛇影、爱屋及乌 这种举一反三的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类化类化。 2、类化:类化:对某一刺激反应的连结一旦建立后,与改制越刺激相类似的其他刺激,虽未经特别的练习,也能引起个体的制约反应;相同,对于某一制约刺激,不仅有特定的制约反应,而且也有引起类似的反应倾向,成为类化。化。二、类化的应用 1、正用 举例:妈妈说话算数 2、误用 例1:差不多先生 P710 例2:口吃P713第十七章 结论行为改变技术与伦理问题 在辅导儿童,建立良好行为或改变不良行为

27、的教育工作中,父母、教师常面临的问题是: 什么该做? 什么不该做? 怎么做才对?怎么做不对? 做没做好? 怎么做坏? 对错、好坏的标准是什么?这些都涉及到伦理伦理或道德道德问题。 P729复习题 1、什么是“个体行为” 2、整体性行为的4种特性 3、改变行为的3个因素(成熟、有机体的暂时状态、学习) P4-6 4、“学习”的定义及其特性(P6) 5、学习导致行为改变的含义(意义) (P6-7) 6、偏差行为及其类别(P9-10) 7、举例说明“反应性制约学习”模式 (P15-16) 8、反应性制约性学习的类别 (P18) 9、行为改变技术特征(P24-27) 10、操作性学习的4个过程及其应用

28、模式复习题一、简答题(每小题满分一、简答题(每小题满分4分)分)1、什么是“个体行为”2、整体性行为的4种特性3、改变行为的3个因素(成熟、有机体的暂时状态、学习) P4-64、“学习”的定义及其特性(P6)5、学习导致行为改变的含义(意义) (P6-7)6、偏差行为及其类别(P9-10)7、举例说明“反应性制约学习”(巴普洛夫 狗)模式 (P15-16)8、反应性制约性学习的类别 (P18)9、行为改变技术特征(P24-27)10、操作性学习的4个过程及其应用模式(斯金纳 小白鼠) P5811、举例简述“正增强”的概念 P6112、举例简述“正增强物”的概念P11313、举例简述“负增强物”的概念P11314、举例简述“消弱”的概念 P163二、简述题(每小题满分二、简述题(每小题满分9分)分) 1、简述应用“增强”原理对幼儿个体行为塑造与干预(正负增强、正误应用) 2、应用“复杂行为”原理,简述对幼儿个体行为的塑造与干预 3、应用“后向连锁反应”原理,简述对幼儿个体行为的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