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 第三章 血液_第1页
生理 第三章 血液_第2页
生理 第三章 血液_第3页
生理 第三章 血液_第4页
生理 第三章 血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章第三章 血血 液液第一节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一、血液的基本组成一、血液的基本组成组成组成: :血浆血浆呈淡黄色的液体呈淡黄色的液体 血细胞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一)血浆(一)血浆 血浆含水约血浆含水约90909292,。溶质中有血浆蛋白、无机盐及非,。溶质中有血浆蛋白、无机盐及非蛋白含氮化合物等。蛋白含氮化合物等。1 1、无机盐、无机盐 :维持酸碱度,血浆渗透压:维持酸碱度,血浆渗透压2 2、血浆蛋白、血浆蛋白: 白蛋白:白蛋白: 球蛋白:球蛋白:1 1、2 2、四种球蛋白。四种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主要参与凝血。纤维蛋白原:主

2、要参与凝血。 正常值正常值: :正常成人血浆蛋白总量约为正常成人血浆蛋白总量约为65-85g/l65-85g/l 白蛋白(白蛋白(a a):约):约404048g/l48g/l 球蛋白(球蛋白(g g):约):约151530g/l30g/l 纤维蛋白原:约纤维蛋白原:约2 24g/l4g/l a/ga/g比值:比值:1.51.52.5/l2.5/l 肝脏病变(肝硬化),肝脏病变(肝硬化),a/ga/g比值下降比值下降血浆蛋白的作用:血浆蛋白的作用:(1 1)形成胶体渗透压;)形成胶体渗透压;(2 2)运输功能:)运输功能:(3 3)与甲状腺、肾上腺、性激素结合防止这些激素过)与甲状腺、肾上腺、

3、性激素结合防止这些激素过 快由肾脏排出快由肾脏排出: :(4 4)免疫功能:)免疫功能:(5 5)参与血凝、抗凝和纤溶过程)参与血凝、抗凝和纤溶过程: :(6 6)营养功能)营养功能3 3、非蛋白含氮化合物非蛋白含氮化合物(npn)(npn) 主要包括主要包括: :尿素、尿酸、肌酐、肌酸、氨基酸、尿素、尿酸、肌酐、肌酸、氨基酸、氨和胆红素等。氨和胆红素等。4 4、其它其它 血浆中含有葡萄糖、脂类、维生素、激素、乳酸,血浆中含有葡萄糖、脂类、维生素、激素、乳酸,微量酶以及少量气体等。微量酶以及少量气体等。 血清血清: :血凝块回缩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血凝块回缩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 注:血清与

4、血浆的区别在于血清中不含纤维蛋注: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原和一些凝血因子。白原和一些凝血因子。(二)血细胞(二)血细胞血细胞比容血细胞比容: : 概概 念: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念: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正常值正常值: 男性为男性为40405050,女性为,女性为37374848 (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比容) 变化变化: :例例: : 严重腹泻或大面积烧伤:严重腹泻或大面积烧伤: 血浆量血浆量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比容 贫血:红细胞贫血:红细胞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比容二、血量二、血量: :全身血液的总量全身血液的总量约占体重的约占体重的7 78 860kg60kg人

5、血量人血量:4.2-4.8l:4.2-4.8l循环血量:循环血量:心血管系统心血管系统储存血量:储存血量:肝、肺、腹肝、肺、腹 腔静脉、皮腔静脉、皮 下静脉丛。下静脉丛。三、血浆的理化特性三、血浆的理化特性(一(一) )比重比重 全血比重:全血比重:1.0501.0501.0601.060,主要决定于红细胞数量,主要决定于红细胞数量 血浆比重为血浆比重为1.0251.0251.0301.030,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含量,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含量( (二二) )酸碱度酸碱度(ph(ph值值) )1.1.正常值正常值:ph:ph为为7.357.357.457.45 2. 2.维持相对稳定的因素维持相对

6、稳定的因素: : (1) (1)血浆中的缓冲物质:血浆中的缓冲物质: 主主:nahconahco3 3/h/h2 2coco3 3缓冲系(比值为缓冲系(比值为201-ph201-ph正常)正常) 次次:nana2 2hpohpo4 4/nah/nah2 2popo4 4和血浆蛋白钠和血浆蛋白钠/ /血浆蛋白等。血浆蛋白等。 (2)(2)通过肺和肾的调节:通过肺和肾的调节: ( (三三) )血浆渗透压血浆渗透压 概念概念: :指溶液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指溶液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 影响因素影响因素:与溶质颗粒数目呈正相关。:与溶质颗粒数目呈正相关。 分类分类: 晶体渗透

7、压晶体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组成无机盐、糖等晶体物质组成无机盐、糖等晶体物质 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 ( (主要为主要为nacl) (nacl) (主要为白蛋白主要为白蛋白) ) 数量多数量多 数量少数量少压力大压力大(300mmol/l(300mmol/l或或770kpa770kpa) ) 小小(1.3mmol/l(1.3mmol/l或或3.3kpa3.3kpa) ) 意义调节细胞内外水分交换意义调节细胞内外水分交换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 保持保持rbcrbc正常形态和功能正常形态和功能 的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的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等渗溶液=等张溶液( (

8、四四) )血液粘滞度血液粘滞度来源来源: :主要来源于红细胞和血浆蛋白等颗粒间的主要来源于红细胞和血浆蛋白等颗粒间的 摩擦。摩擦。计算计算:全血的粘滞度为全血的粘滞度为4-54-5(取决于红细胞)(取决于红细胞) 血浆的粘滞度为血浆的粘滞度为1.6-2.41.6-2.4(取决于血浆蛋白)(取决于血浆蛋白) 贫血贫血红细胞红细胞粘滞度粘滞度 大面积烧伤大面积烧伤 血中水分渗出血管血中水分渗出血管粘滞度粘滞度第二节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血细胞生理 一、血细胞的生成部位和一般过程一、血细胞的生成部位和一般过程 (一)生成部位(一)生成部位胚胎早期:卵黄囊胚胎早期:卵黄囊胚胎第二个月:肝、脾胚胎第二个月:

9、肝、脾胚胎第四个月:骨髓胚胎第四个月:骨髓(二)一般过程:(二)一般过程: 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定向祖细胞定向祖细胞可识别前体细胞可识别前体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抗癌药、氯霉素抗癌药、氯霉素造血功能抑制造血功能抑制 血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减少血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减少 二、红细胞二、红细胞(一)红细胞的形态和(一)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数量 形态:形态:无核、双凹圆无核、双凹圆碟形、无线粒体碟形、无线粒体 数量:数量:男性男性:4.0:4.05.55.510101212/l/l;hb:120hb:120160g/l160g/l 女性女性:3.5:3.55.05.010101212/l/l

10、;hb:110hb:110150g/l150g/l贫血:贫血: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直径:直径:7-8um7-8um(二)红细胞的生理特征与功能(二)红细胞的生理特征与功能1 1、红细胞生理特性、红细胞生理特性(1 1)可塑变形性)可塑变形性 概念:概念: 影响因素:影响因素: 与表面积与表面积/ /体积呈正体积呈正相关;相关; 与红细胞内的粘度与红细胞内的粘度呈负相关;呈负相关; 与红细胞膜的弹性与红细胞膜的弹性呈正相关呈正相关红细胞经过血窦孔隙红细胞经过血窦孔隙(2 2)悬浮稳定性)悬浮稳定性 概念:概念: 产生原因:产生原因:红细

11、胞与血浆之间的摩擦;形状。红细胞与血浆之间的摩擦;形状。 用血沉反映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用血沉反映红细胞悬浮稳定性。 血沉血沉: 数值数值: :男子为男子为0 015mm/h15mm/h,女子为,女子为0 020mm/h20mm/h 意义意义: : 特征特征: : 血沉速度与悬浮稳定性呈负相关。血沉速度与悬浮稳定性呈负相关。 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 如肺结核、风湿病,血沉加快。如肺结核、风湿病,血沉加快。与血浆的成分变化有关。与血浆的成分变化有关。纤维蛋白原、球蛋白促进血沉;白蛋白、卵磷脂纤维蛋白原、球蛋白促进血沉;白蛋白、卵磷脂抑制血沉。抑制血沉。(3 3)渗透脆性)渗透

12、脆性概念:概念: 抗低渗液的能力大抗低渗液的能力大= =脆性小脆性小= =不易破;不易破; 抗低渗液的能力小抗低渗液的能力小= =脆性大脆性大= =容易破。容易破。临床意义临床意义: :衰老衰老rbcrbc、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脆性大脆性大 成熟成熟rbcrbc、巨幼红细胞贫血、巨幼红细胞贫血脆性小脆性小2、红细胞的功能 运输氧和二氧化碳;运输氧和二氧化碳; 缓冲作用;免疫功能缓冲作用;免疫功能( (三三) )红细胞的生成与调节红细胞的生成与调节 1.1.红细胞的生成部位和过程:红细胞的生成部位和过程: 部位:部位:胚胎期:胚胎期:肝、脾和骨髓;肝、脾和骨髓; 出生后

13、:出生后:骨髓。骨髓。 过程:过程:骨髓造血干细胞骨髓造血干细胞 红系定向祖细胞红系定向祖细胞 原红细胞原红细胞早幼红早幼红 细胞细胞中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 晚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网织红 细胞细胞成熟红细胞成熟红细胞2.2.红细胞生成所需物质:蛋白质和铁是重要原料;红细胞生成所需物质:蛋白质和铁是重要原料;叶酸和叶酸和vitb12 vitb12 是成熟的必须物质。是成熟的必须物质。(1 1)铁铁:hbhb合成必需原料。合成必需原料。 体内过程体内过程:成人每天需:成人每天需202030mg30mg合成合成hbhb。 临床临床: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贫血

14、)。 hb hb有有2 2条条肽链和肽链和2 2条条肽链。肽链。 每条肽链每条肽链上有一个亚上有一个亚铁血红素。铁血红素。 每个亚铁每个亚铁血红素能结血红素能结合一个合一个o o2 2分分子。子。(2 2)叶酸和)叶酸和vitb12vitb12 :是合成:是合成dnadna的重要辅酶。的重要辅酶。vitb12vitb12体内过程:体内过程:吸收需壁细胞分泌内因子参与。吸收需壁细胞分泌内因子参与。叶酸叶酸:体内过程:体内过程:叶酸叶酸经肠粘膜入血经肠粘膜入血四氢叶酸四氢叶酸参参 入入dnadna合成合成临临 床:床: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vitb12vitb12 2. 2. 红细胞生

15、成的调节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干干 细细 胞胞 早期红系祖细胞早期红系祖细胞(bfu-ebfu-e) 爆式促进活性爆式促进活性 晚期红系祖细胞晚期红系祖细胞(cfu-ecfu-e) 原红细胞原红细胞 幼红细胞幼红细胞 网织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成熟红细胞 缺氧、缺氧、rbcrbc或或hbhb 肾成纤维、内皮细胞肾成纤维、内皮细胞(主)(主) 肝细胞(次)肝细胞(次) - -促红细胞生成素(促红细胞生成素(epoepo) 雄激素、雄激素、t3t3、生长素、生长素负反馈popo2 2 rbcrbchbhb成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 内皮细胞内皮细胞(主)(主)肝细胞(次)肝细胞(次)雄激素雄激素 t3t

16、3生长素生长素(四)红细胞的破坏(四)红细胞的破坏平均寿命平均寿命120120天天血管外破坏:血管外破坏:90% 90% 被脾、骨髓巨噬细胞吞噬被脾、骨髓巨噬细胞吞噬 血管内破坏:血管内破坏:10%10% hbhb与触珠蛋白结合与触珠蛋白结合三、白细胞三、白细胞( (一一) )白细胞的总数和分类计数白细胞的总数和分类计数总数总数: :4.04.010.010.010109 9/l(4000/l(400010000/mm10000/mm3 3) )分类分类: :中性粒细胞占中性粒细胞占50507070 淋巴细胞占淋巴细胞占20204040 单核细胞占单核细胞占3 38 8 嗜酸性粒细胞占嗜酸性粒

17、细胞占0.50.55 5 嗜碱性粒细胞占嗜碱性粒细胞占0 01 1变异变异: : 新生儿最高新生儿最高, ,出生后出生后3 3天天3 3月月101010109 9/l/l; ( (二二) )白细胞的功能白细胞的功能 变形、渗出、游走、趋化、吞噬、分泌变形、渗出、游走、趋化、吞噬、分泌1.1.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 : 吞噬、水解细菌及坏死细胞,抗原吞噬、水解细菌及坏死细胞,抗原- -抗体复合物。抗体复合物。当急性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多,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当急性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多,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增多。增多。 循环池循环池边缘池边缘池2.2.单核细胞单核细胞: 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后,其吞噬

18、力大为增强。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后,其吞噬力大为增强。作用:作用:1 1、吞噬、清除细菌、坏死组织和衰老红细胞、吞噬、清除细菌、坏死组织和衰老红细胞2 2、吞噬、清除病毒(干扰素)、真菌、结核杆菌、吞噬、清除病毒(干扰素)、真菌、结核杆菌3 3、识别、杀伤肿瘤细胞(肿瘤坏死因子)、识别、杀伤肿瘤细胞(肿瘤坏死因子)4 4、参与特异性免疫功能、参与特异性免疫功能3.3.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胞内的颗粒中有生物活性的物质:胞内的颗粒中有生物活性的物质: 肝素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具有抗凝血作用。 组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组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参与过敏反应。:参与过敏反应。 趋化因子趋化因

19、子a a:限制嗜限制嗜酸酸粒细胞过敏反应粒细胞过敏反应。 嗜碱性细胞在结缔组织和粘嗜碱性细胞在结缔组织和粘膜上皮内时,称肥大细胞。膜上皮内时,称肥大细胞。 4.4.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基本不能杀菌基本不能杀菌, , 可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可限制嗜碱性粒细胞 和肥大细胞的致敏作用。和肥大细胞的致敏作用。 参与对寄生虫的免疫反应。参与对寄生虫的免疫反应。5.5.淋巴细胞淋巴细胞= =免疫细胞:免疫细胞: t t 淋巴细胞主要与细胞免疫有关;淋巴细胞主要与细胞免疫有关; b b 淋巴细胞主要与体液免疫有关;淋巴细胞主要与体液免疫有关; 自然杀伤细胞:抗肿瘤、抗感染和免疫调节功能。自然杀伤细胞:抗

20、肿瘤、抗感染和免疫调节功能。 (三)白细胞生成的调节(三)白细胞生成的调节 干干 细细 胞胞 白系祖细胞白系祖细胞 定向白系祖细胞定向白系祖细胞 可识别白系前体细胞可识别白系前体细胞 成熟白细胞成熟白细胞il-1il-1、内毒素、内毒素、caca坏死因子坏死因子 淋巴细胞、单核淋巴细胞、单核- -巨噬细胞巨噬细胞 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等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等 (生成、释放)(生成、释放)- -集落刺激因子(集落刺激因子(cfscfs) 乳铁蛋白乳铁蛋白 抑制因子抑制因子 转化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 - 可存在组织的:中性粒细胞、可存在组织的:中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单核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

21、细胞 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只存在血液的:嗜碱性粒细胞只存在血液的:嗜碱性粒细胞 (四)白细胞的破坏(四)白细胞的破坏四、血小板生理四、血小板生理 血小板数量和功能血小板数量和功能1.1.形态:形态:双凸圆盘形双凸圆盘形 2-3um 2-3um2.2.正常值正常值: : 100 10030030010109 9/l/l3.3.变异变异: :4.4.功能:功能:(1 1)维持血管完整性。)维持血管完整性。(2 2)参与生理性止血。)参与生理性止血。(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粘附粘附: : 粘附成分粘附成分: 粘附过程粘附过程: : 影响粘附因素影响粘附因素: ca2+ ca2+促进;

22、促进; 蛋白激酶蛋白激酶c c抑制。抑制。vwf变构释放释放: :5-ht5-ht、atpatp、adpadp、 ca2+ca2+、血小板因子、血小板因子4 4、血血小板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小板球蛋白、纤维蛋白原、vwf、txa2释放释放 聚集聚集: :血小板彼此粘连聚集成聚合体血小板彼此粘连聚集成聚合体 聚集过程聚集过程:no.no.1 1聚集时相聚集时相= =可逆聚集时相;可逆聚集时相; no.no.2 2聚集时相聚集时相= =不可逆聚集时相。不可逆聚集时相。 影响聚集因素:影响聚集因素: 生理性致聚剂:生理性致聚剂: adpadp、肾上腺素、肾上腺素、 5-ht5-ht、组胺、凝血酶、组

23、胺、凝血酶、txa2txa2、胶原胶原。 病理性致聚剂:病理性致聚剂: 细菌、病毒、免疫复合物、药物细菌、病毒、免疫复合物、药物 抑抑聚聚剂:剂: pgi2pgi2 聚集机制聚集机制: 致聚剂致聚剂 camp、ca2+ gpb/a的受体暴露的受体暴露 与纤维蛋白原结合与纤维蛋白原结合ca 2+收缩收缩: : 在在caca+ +作用下,血小板微管和肌动蛋白、肌作用下,血小板微管和肌动蛋白、肌球蛋白收缩球蛋白收缩使血凝块回缩使血凝块回缩吸附吸附:吸附凝血因子吸附凝血因子促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促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利于血液凝固。利于血液凝固。血小板纤溶作用血小板纤溶作用: : 血小板解体释放出的纤溶

24、酶以及纤溶酶激活物血小板解体释放出的纤溶酶以及纤溶酶激活物, ,可以激活纤溶系统可以激活纤溶系统血凝块液化。血凝块液化。 (三)血小板生成的调节(三)血小板生成的调节 巨核细胞胞质脱落下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巨核细胞胞质脱落下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血小板生成素:肝、肾血小板生成素:肝、肾 (四)血小板的破坏(四)血小板的破坏 寿命寿命7-147-14天,在肝、肾、肺被吞噬天,在肝、肾、肺被吞噬第三节生理性止血第三节生理性止血一、基本过程一、基本过程血管收缩血管收缩( (损伤刺激使血管收缩损伤刺激使血管收缩, ,血小板释放血小板释放txatxa2 2、5-ht5-ht使血管收缩使血管收缩)

25、) 血小板止血栓形成:血小板止血栓形成: 粘附、聚集、释放形成粘附、聚集、释放形成松软止血栓松软止血栓(初步止血)(初步止血) 血液凝固:血液凝固: 血浆中可溶纤维蛋白原血浆中可溶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rinogen)不溶的纤维蛋白不溶的纤维蛋白(fibrin)(fibrin)多聚体多聚体交织成网交织成网加固止血栓加固止血栓(二期止血)(二期止血) 同时,血浆中出现抗凝和纤溶活性物,防止血凝范围扩同时,血浆中出现抗凝和纤溶活性物,防止血凝范围扩大。大。 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居于中心地位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居于中心地位1.1.血小板与血栓:血小板与血栓:2.2.血小板的促凝活

26、性:血小板的促凝活性: 为凝血因子激活提为凝血因子激活提供磷脂表面供磷脂表面; 吸附多种凝血因子吸附多种凝血因子 释 放 纤 维 蛋 白 原释 放 纤 维 蛋 白 原(凝血因子)(凝血因子)3.3.血小板与血管收缩:血小板与血管收缩: 血小板释放的血小板释放的txatxa2 2、5-ht5-ht收缩血管。收缩血管。 按按国国际际命命名名法法编编号号的的凝凝血血因因子子 编号同义名编号同义名 因子纤维蛋白原因子 抗血友病因子(ahf), 因子凝血酶原 抗血友病球蛋白 因子组织凝血致活素因子 血浆凝血致活素成分(ptc) 因子ca2 + 因子 stuart-prower因子 因子前加速素,加速球蛋

27、白, 因子血浆凝血致活素前质(pta) 易变因子因子 接触因子,hageman因子 因子前转变素,血清凝血酶因子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原转变加速素(spca) 二、血液凝固二、血液凝固 血凝血凝:血液由流动的液体变成不流的凝胶状态的过程血液由流动的液体变成不流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 (一一) )凝血因子凝血因子前激肽释放酶、高分子激肽原前激肽释放酶、高分子激肽原凝血因子特点凝血因子特点: :除因子除因子外外, ,都是血浆中的正常成分都是血浆中的正常成分; ;除因子除因子外外, ,都是蛋白质,都是蛋白质,多在肝脏合成,多在肝脏合成,始无活性始无活性; ; 激活为激活为 a因子因子、xixi、xiixi

28、i、前激肽释放酶前激肽释放酶都是都是 丝氨酸蛋白酶,可对特定肽链进行水解。丝氨酸蛋白酶,可对特定肽链进行水解。 因子因子、高分子激肽原高分子激肽原是重要的辅助因是重要的辅助因 子;子;因子因子、在维生素参与由肝脏合在维生素参与由肝脏合 成,缺乏维生素,将出现出血倾向成,缺乏维生素,将出现出血倾向; ; 依赖维生素的凝血因子依赖维生素的凝血因子(二)凝血过程(二)凝血过程1.1.凝血酶原复合物的形成凝血酶原复合物的形成2.2.凝血酶的激活凝血酶的激活3.3.纤维蛋白的生成纤维蛋白的生成a+a + caa+a + ca2+2+pl=+pl=因子因子x x酶复合物酶复合物a-a+ caa-a+ ca

29、2+2+pl=+pl=a-a-组织因子复合物组织因子复合物20万倍万倍1000倍倍xa-a-caxa-a-ca2+2+-pl=-pl=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凝血酶原酶复合物血友病a、b弥慢性血管内凝血1万倍万倍20万倍万倍1000倍倍1万倍万倍(三)体内凝(三)体内凝血机制血机制启动启动+放大放大截短的截短的内源途内源途径径 ( (四四) )血液凝固的调控血液凝固的调控 血液不会在血管中凝固或止血栓只局限病变部位。原因在于血液不会在血管中凝固或止血栓只局限病变部位。原因在于: : 1.1.生理性抗凝物质生理性抗凝物质: : (1) (1)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抗凝血酶、肝素辅助因子:

30、抗凝血酶、肝素辅助因子iiii 、c1c1抑抑制物、制物、1-1-抗胰蛋白酶、抗胰蛋白酶、2-2-抗抗纤溶酶、纤溶酶、2-2-巨巨球蛋白球蛋白 抗凝血酶作用抗凝血酶作用:由肝和血管内皮细胞合成,由肝和血管内皮细胞合成, 失活因子失活因子a a、a a 、a a、xixia a、xiixiia a。 与肝素结合后作用与肝素结合后作用20002000倍倍 ,但正常血浆中无肝素。,但正常血浆中无肝素。 主要与内皮细胞表面硫酸乙酰肝素结合,发挥抗凝作用。主要与内皮细胞表面硫酸乙酰肝素结合,发挥抗凝作用。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tfpi):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糖):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

31、糖蛋白。蛋白。 作用作用: 结合结合a a;结合;结合fa-fa-组织因子复合物抑制催化活性。组织因子复合物抑制催化活性。 不能阻断组织因子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启动。不能阻断组织因子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启动。 肝素促进其释放。肝素促进其释放。 蛋白质蛋白质c c系统系统:蛋白质蛋白质c c、凝血酶调节蛋白、蛋、凝血酶调节蛋白、蛋白质白质s s和蛋白质和蛋白质c c的抑制物的抑制物。 蛋白质蛋白质c c是肝脏合成的是肝脏合成的vitkvitk依赖因子。依赖因子。作用作用:灭活凝血因子:灭活凝血因子a a、a a;抑制凝血因子抑制凝血因子和凝血酶原的和凝血酶原的激活;促进纤维蛋白溶解;肝素增强其作用。激活

32、;促进纤维蛋白溶解;肝素增强其作用。作用作用:增强抗凝血酶的活性;刺激:增强抗凝血酶的活性;刺激tfpitfpi释放;增强蛋白质释放;增强蛋白质c c的的活性;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血小板活性;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与释放。的聚集与释放。肝肝 素素: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三、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三、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 概念概念: :纤维蛋白在水解酶的作用下溶解的过程。纤维蛋白在水解酶的作用下溶解的过程。 意义意义: :使血流通畅使血流通畅, ,防血栓形成。防血栓形成。 过程过程: : _ _激激 活活 物物

33、尿激酶型激活物尿激酶型激活物组织型激活物组织型激活物因子因子a a和激肽释放酶和激肽释放酶抑抑 制制 物物纤溶酶原激纤溶酶原激 活物抑制物活物抑制物-1-12-2-抗抗纤溶酶纤溶酶纤纤 溶溶 酶酶纤溶酶原纤溶酶原纤维蛋白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纤维蛋白降解产物_ _+ + + +具有抗凝作用具有抗凝作用第四节血型与输血原则第四节血型与输血原则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一)相关概念(一)相关概念 1.1.血型血型: :红细胞膜上的特异性抗原类型。红细胞膜上的特异性抗原类型。 2.2.红细胞凝集:红细胞凝集:血型不相容的血混合,可使红细胞凝集成血型不

34、相容的血混合,可使红细胞凝集成簇。簇。 3.3.溶血:溶血:补体的作用下,可以使凝集的红细胞破裂。补体的作用下,可以使凝集的红细胞破裂。 4.4.抗原决定簇:抗原决定簇: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包括糖和多肽)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包括糖和多肽) 5.5.凝集原:凝集原:在凝集反应中的在凝集反应中的抗原。抗原。 6.6.凝集素:凝集素:与凝集原发生反应的与凝集原发生反应的抗体。(抗体。(-球蛋白)球蛋白)二、红细胞血型二、红细胞血型 rbcrbc血型的分类血型的分类: :除除aboabo血型外血型外, ,还有还有r r、mnssmnss、 lutheranlutheran、kellkell、l

35、ewislewis、duffduff、kiddkidd等。等。 白细胞抗原(白细胞抗原(halhal) :与器官移植的免役排斥反应有关;:与器官移植的免役排斥反应有关;血小板抗原:输血后血小板减少有关。血小板抗原:输血后血小板减少有关。(一)(一) aboabo血型系统血型系统1.abo1.abo血型的分型血型的分型注注: a a1 1型型rbcrbc可与可与a a2 2型血中的抗型血中的抗a a1 1发生凝集反应。发生凝集反应。 a a2 2型和型和a a2 2b b型的抗原性比型的抗原性比a a1 1型和型和abab型的弱,血型型的弱,血型鉴定时易使鉴定时易使a a2 2型和型和a a2

36、2b b型误判定为型误判定为o o型或型或b b型。型。2.abo2.abo血型系统的抗原血型系统的抗原决定簇:决定簇:糖蛋白或糖糖蛋白或糖脂上的寡糖链。脂上的寡糖链。 在胚胎上的在胚胎上的rbcrbc可检可检测到抗原测到抗原a a和抗原和抗原b b。 abo abo四种血型都有四种血型都有h h抗原(是形成抗原(是形成a a、b b抗抗原的结构基础),但原的结构基础),但其抗原性较弱,故血其抗原性较弱,故血清中一般不含抗清中一般不含抗h h抗体。抗体。孟买型孟买型o o型型a a型型b b型型3.abo3.abo血型系统的抗体血型系统的抗体 在出生后在出生后2 28 8个月个月开始产生,开始

37、产生,8 81010岁时岁时达高峰。其产生原因达高峰。其产生原因尚未完全阐明。尚未完全阐明。天然天然抗体抗体igmigm的分子量的分子量较大较大, ,故难以通过胎盘。故难以通过胎盘。4.abo4.abo血型的遗传血型的遗传 由由9 9号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号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由于基因控制的。由于a a基因和基因和b b基因是显性基因,基因是显性基因,o o基因是隐基因是隐性基因。可有性基因。可有6 6个基因型,个基因型,3 3个表现型。个表现型。 根据显性的遗传规律,根据显性的遗传规律,可推断子女的血型。但只能可推断子女的血型。但只能 基因型基因型 表现型表现型 oo o aa,ao a

38、 bb,bo b ab ab作否定的参考依据,不能作出肯定的判断。作否定的参考依据,不能作出肯定的判断。5.血型的鉴定血型的鉴定(二)(二)rhrh血型系统血型系统 ( (一一) rh) rh血型抗原血型抗原: : 发现:发现:恒河猴(恒河猴(rhesus monkeyrhesus monkey)红细胞注入家)红细胞注入家 兔兔产生抗体产生抗体将家兔血清与人将家兔血清与人rbcrbc混合混合 发生凝集发生凝集-rh-rh阳性阳性 种类:种类:4040多种,与临床有关的多种,与临床有关的d d、e e 、c c、c c、e e五五 种抗原种抗原, ,以以d d抗原的抗原性最强。抗原的抗原性最强。

39、 决定簇:决定簇:蛋白质氨基酸序列。蛋白质氨基酸序列。 分型:分型:rhrh+ +:有:有d d抗原为抗原为rhrh阳性阳性( (汉族汉族9999) ) rh rh- -:无:无d d抗原为抗原为rhrh阴性阴性 ( (苗族苗族1212,塔塔尔族,塔塔尔族1616)( (二二) rh) rh血型抗体血型抗体: : 主要是主要是igg,igg,属免疫性抗体属免疫性抗体, , 分子量小,可通过胎盘。分子量小,可通过胎盘。 特点特点: :血清中不存在血清中不存在“天然天然”抗体。抗体。 当当rh+rh+的的rbcrbc进入进入rh-rh-的人体内,通过体的人体内,通过体 液性免疫,产生抗液性免疫,产生抗rhrh的抗体。的抗体。( (三三) )临床意义临床意义: :1.1.输血输血:第一次输血不必考虑第一次输血不必考虑rhrh血型血型 第二次输血需考虑第二次输血需考虑rhrh血型是否相同血型是否相同2 2. .妊娠妊娠:rhrh- -的母亲的母亲 若输过血,怀孕后其孕儿为若输过血,怀孕后其孕儿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