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必考题人教版_第1页
四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必考题人教版_第2页
四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必考题人教版_第3页
四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必考题人教版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四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必考题人教版班级:_ 姓名:_1. 课内阅读。炎帝之少女,( )女娃。女娃游于( ),( ),故为精卫,常( ),以堙于东海。1按原文填空。2这篇文言文出自于( )。A.三字经 B.山海经3根据课文给写出下面词语的正确解释。少女:_   溺:  _ 故: _   堙:_4精卫'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的原因是:( )A.善良的精卫不希望再有人像自己那样被大海淹死。B.精卫不自量

2、力,她只是在做无用功。5精卫代表的是什么样的精神?请你写一写。_6在生活中,你在哪些人的身上看到过这种精神?_7读完这个神话故事后,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_2. 阅读古文,完成练习。徐孺子赏月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日:“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选自世说新语言语)(注释)若:如果。物:指人和事。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和桂树。譬如:好比。瞳子:瞳孔。明:看见。1联系上下文和注释,给下列句子加点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1)尝月下戏(_)   A品尝看戏   B曾经玩耍(2)人语之日(_)  &

3、#160;A对说   徐儒子   B说话的2在文中用“_”画出体现徐孺子聪明的句子,并说说你的理由。_3. 课内阅读。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1写出下面加点字的解释。逢老媪方磨铁杵(_)  太白感其意(_)2“问之,曰:欲作针。”这句话中的“之指的是_。3“太白感其意”,李白感受到了_。4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_4. 阅读古文,完成练习。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

4、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注释)盾:盾牌,古代作战时用来防护身体、遮挡刀箭的武器。誉:赞誉,夸耀。陷:穿透、刺穿。或:有人。弗能:不能。应:回答。夫:用在首句,引起议论。1下列句子中的“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以子之矛 B.陷子之盾 C.不陷之矛 D.吾矛之利2翻译句子。(1)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_(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_3这则寓言中隐含着的一个成语是_。4对这则寓言揭示的道理描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5、60; )A.世上没有牢不可破的盾,也没有无坚不摧的矛。B.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C.说话不要说得太满。5. 课内阅读。精卫填海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选自山海经·北山经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少女:_故:_2用自己的话说说“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的意思。_3你觉得这是怎样的精卫?结合文本写出你的理由。_4本学期学习了不少中国神话故事,如尝百草的_,开天地的_。课外的神话故事你还知道:_。(任写一个即可)6. 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智子疑邻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

6、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注释)宋:宋国。富人:富裕的人。坏:毁坏,损坏。筑:修补。盗:偷盗。亦云:也这样说。暮:晚上。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天雨墙坏雨:下雨。B.其邻人之父亦云父:父亲。C.暮而果大亡其财亡:丢失。D.其家甚智其子甚:很,十分。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其家/甚智其/子。 B.其家/甚智/其子。C.其家甚/智/其子。 D.其/家甚/智其子。3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国有一个富人,因天下雨,他家的墙毁坏了。B.如果不把墙修好,一定

7、会有小偷进来。C.这个富人家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 钱财。D.偷盗之人是富人的邻居。4这个故事主要想告诉人们(   )A.出现问题要及时补救。 B.富人家的儿子非常聪明。C.评价一个人要客观公正。 D.做人不要多管闲事。7.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当时只要你想跟孔子学习,哪怕是带上一束肉干做见面礼或学费,孔子也会乐意收做学生。孔子从不以家境贫穷或富裕、天资聪明 或愚笨来选择学生,所以他门下的学生,包罗各川各样的人才。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孔子受到学生敬重的重要原因。有一次,学生子夏问孔子:“颜回这个人怎 么样?”孔子回答说:“颜回的信用好极

8、了,我不及他。”子夏又问:“那么,子贡这个人又怎么样呢?”孔子回答说:“子贡嘛,挺聪明的,我不及他。”子夏接 着问:“那么子路又怎么样?”孔子回答说:“子路的勇敢,远近驰名,我不及他。”子夏再问:“那么子张又怎么样?”孔子回答说:“子张严谨庄重,我不及 他。”子夏越听越糊涂,忍不住问:“老师说的话真叫人迷惑,既然他们都各有长处,而且比您还要了不起,那他们为什么还要跟您学习呢?”孔子和颜悦 色地告诉子夏:“颜回很守信用,但不懂得变通;子贡聪明,但他不够谦虚;子路很勇敢,但谦厚、忍让方面仍待学习;子张处事谨慎,为人严肃,可是旁人却不容 易亲近他。我这四个学生各有优点,但都还要不断学习啊!”子夏点头

9、称是,他明白这也是老师对自己的教育。孔子一生教过三千多名学生,其中有的学生又去教学生,培养了很多人才。孔子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后人对孔子十分尊敬,称其为“万世先师”。1在短文中,你能找出孔子之所以受到尊重的原因吗?请写在下面。_2动动脑筋,说说孔子教育学生的方法。_3颜回、子贡、子路、子张他们都各有长处,而且比孔子还要了不起,那他们为什么还要跟孔子学习呢?从文中找出原句写下来。_8.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友期行,相委而去。

10、”元方曰:“君与家父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注释)(1)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2)陈太丘: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古地名。(3)期行:相约同行(4)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去,离开。舍:舍弃,抛弃。(5)尊君在不(f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6)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1陈太丘与朋友约定_(时间)同行。因为_ ,元方斥“友人”无信,因为_,元方斥“友人”无礼。在与元方的交谈中,友人的心情经历了从_到_的

11、转变。2陈太丘与友期行和王戎不取道旁李都出自南朝刘义庆组织编写的_。(书名)3解释下面加点的字。(1)门外戏_ (2)日中不至_4如果你是文中“友人”的朋友,听说了这件事,你对他有何建议?_9.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田登作郡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值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注解:田登,人名。  上元:元宵节1解释加点的字: (1)田登作郡,自讳其名。(_)(2)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_)2翻译下列句子。 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_3这个故事的大意可以用两句话来表

12、达,即:_4你认为,田登是个怎样的人? _10. 重点段落品析。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译文: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女娃在东海游泳,被淹没无法回归(回家),于是化为精卫,时不时衔西山的木、石,来堵塞东海。1解释词语。曰_ 溺_ 堙_ 故_2本文选自_,炎帝是_,精卫是_。3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内容。_11. 读王戎不取道旁李片段戎不动,回答问题。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1给下列句中的“之”字选择正确的解释。(1)人问之(_) (2)取之,信

13、然(_)A代王戎 B代诸儿 C代李子2王戎不动是因为_。从“_”可知王戎说的是正确的。(用文中原句回答)3王戎能作出正确判断的依据是(   )A.李子树长在路边,环境很不好,不利于李子的生长,导致李子的味道是苦的。B.李子树长在路边,经常有人经过。如果李子是甜的,那么树上的李子早就被人摘完了。现在还有这么多的李子,说明李子肯定是苦的。4你觉得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_5从这个故事中我们明白了(   )A.路边的李子都是苦的。B.和小伙伴们出去玩耍,要懂得礼貌,不论树上的果子多么多,都不能随意摘。C.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12. 阅

14、读理解。李广射虎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zhòng)石没(mò)镞(zú)。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注释)本文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是西汉名将,力大无穷,擅长射箭,作战英勇,令敌人闻风丧胆,世人称之为“飞将军”。镞:箭头。更:再,又。居:居住。尝:曾经。1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1)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_(2)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_(3)广亦竟射杀之。_2短文写了李广三次射虎,第一次是_;第二次是_;第三次是在右北平射虎时被老虎所伤,但

15、最后仍射死了老虎。其中第_次写得最详细,这件事突出了李广_的特点。3下列对李广再射时“终不能复入石”的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李广“中石没镞”只是一时侥幸B.第一次射石时李广以为是老虎,特别紧张,潜能得以充分发挥C.李广的箭术发挥不稳定D.李广后来射的石头太坚硬4下列写李广的诗句中与本文所描述的情景无关的一项是( )。A.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B.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C.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D.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5结合短文内容,用一句话来赞美李广将军。_13. 阅读课内语段,完成练习。王戎七岁,尝与诸小

16、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尝与诸小儿游。_诸儿竞走取之。_唯戎不动。_人问之。_2下列对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看见路旁的李子树上有许多李子,压折了树枝。B.看见路旁的李子树被很多孩子折断了树枝。C.看见许多孩子在折路旁李子树的枝条。D.看见路旁的李子树上有许多李子,李子树被很多孩子折断了枝条。3王戎知道“此必苦李”的原因是()A.他看到一群孩子在吃李子,听他们说不好吃。B.他善于观察,看出了李子不好吃。C.他不爱吃李子,认为李子都不好吃。D.他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深入思考,推测出道边李子树上的李子不好吃。14. 文言文阅读。何晏七岁,明慧若神,魏武奇爱之。以晏在宫内,因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外。注释:欲:想要。惠:通“慧”。若:好像。奇:以为奇(在此应指特别)。欲:想要。乃:于是,就。故:的原因。庐:(简陋的)房屋。之:代词,代“这件事”。1魏武帝喜欢何晏吗?请找出短文中的句子进行回答。_2对“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一句理解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