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A设计(Ⅰ)仿真实验报告_第1页
EDA设计(Ⅰ)仿真实验报告_第2页
EDA设计(Ⅰ)仿真实验报告_第3页
EDA设计(Ⅰ)仿真实验报告_第4页
EDA设计(Ⅰ)仿真实验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南京理工大学EDA设计()实验报告作者:学 号:91211学院(系):自动化学院专业:自动化实验日期:2014年10月20日至24日 2014 年 10 月目 录实验一 单级放大电路的设计与仿真实验二 差动放大电路的设计与仿真实验三 负反馈放大电路的设计与仿真实验四 阶梯波发生器电路的设计设计一单级放大电路设计一、 实验要求1. 设计一个分压偏置的单管电压放大电路,要求信号源频率20kHz,峰值5mV ,负载电阻1.8k,电压增益大于50。2. 调节电路静态工作点,观察电路出现饱和失真和截止失真的输出信号波形,并测试对应的静态工作点值。3. 在正常放大状态下测试: 电路静态工作点值; 三极管的

2、输入、输出特性曲线和b 、 rbe 、rce值; 电路的输入电阻、输出电阻和电压增益; 电路的频率响应曲线和fL、fH值。二、 实验过程1.实验原理图2.实验状态测试图(a)饱和失真 失真原因:静态工作点Q电压值设置偏低,Q点偏左。此时静态工作点:Ic=5.866mA Ib=162.826uA Uce=105.84mV(b)截止失真失真原因:静态工作点Q电压值设置的过高,Q点偏右。此时静态工作点Ib=8.308uA Ic=1.532mA Uce=8.929V 3.在正常放大状态下测试(a)正常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测量值ib=44.779uA ic=5.545mA Uce=0.866v =ic/i

3、b=123.82 (b) 利用输入特性曲线求RbeRbe=dx/dy=1/(1.415m)=0.707k(c)利用输出特性曲线求RceRce=dx/dy=1/(548.2092u)=1.824k(d)求放大倍数实验放大倍数实验放大倍数 Au=-293.778mV/3.535mV=-83.106=123.82理论值Au=-(Rc/Rl/Rce)/Rbe=-123.82 (1k/1.8k/1.824k)/ 0.707k =-83.246误差分析,相对不确定度E=|83.246-83.106|/83.246=0.17%(e)测量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1) 利用万能表法测量输入电阻输入电阻测量值R=353

4、5/8.42=419.83理论值R=Rb1/Rb2/Rbe=1.8k/2k/0.707k=404.86误差分析:相对不确定度E=|419.83-404.86|/404.86=3.70%2) 利用万能表法测量输出电阻输出电阻测量值Ro=3.535m/5.441u=0.65k理论值Ro=Rc/Rce =1k/1.824k=0.646k误差分析:相对不确定度E=|0.65-0.646|/0.646=0.62%4.电路的幅频和相频特性图fL=2.69kHz; fH=1.13MHz分析实验结果第一个实验刚开始做很艰难,很多知识都忘记了,一边翻书一边做的,然后回头看时发现,电路刚开始就失真了,又重做的。这

5、次做感觉简单多了,实验误差也很小,都在误差范围以内。主要是经过了多次思考和下面实验的总结,已经懂得了各元件的作用和软件的应用。对于动手性的实验,其实并不难,多多练习,反复思考,就能做好了。设计二差动放大电路设计一、 实验要求1. 设计一个带射极恒流源的差动放大电路,要求负载5.6k时的AVD 大于50。2. 测试电路每个三极管的静态工作点值和b 、 rbe 、rce值。3. 给电路输入直流小信号,在信号双端输入状态下分别测试电路的AVD、AVD1、 AVC、 AVC1值。二、实验过程(1)差动放大电路原理图(2)电路每个三极管的相关数值1、对于三极管Q1和Q2静态工作点:Ic=751.0139

6、uA Ib=2.73933uA Uce=8.085v=Ic/Ib=274.16 Rbe=dx/dy=1/103.2495u=9.685kRce=dx/dy=1/49.2389u=20.30k2、对于三极管Q3静态工作点 Ic=1.5075mA Ib=4.87598uA Uce=9.86807vRbe=dx/dy=1/210.7832u=4.744kRce=dx/dy=1/85.689u=11.67k(3) 双端输入直流小信号时电路1、差模Vid=20mV时,双端差模增益Avd值Avd=1087/20=-54.35Avd(理论)=- (Rc/RL2/Rce)Rbe=-274.16(10k/5.6

7、k2/20.3k)9.685k =-55.9误差=|55.9-54.35|55.9×100%=2.77%差模Vid=20mV时,单端差模增益Avd1值Avd1=(3.054-2.314)/20e-3=37Avd1(理论)= -(Rc/Rl2)2Rbe =30.962误差=|37-30.962|/37=21%2、共模Vic=10mV时,双端共模增益Avc值Avc=0共模Vic=10mV时,单端共模增益Avc1值Avc1=-189.343u/20m=-9.47e-3Ro=(15-0.59480)/1.5075m=9.556kAvc1(理论)=-(Ro/RL2/Rce)Rbe+(1+)2R

8、o=-10.2e-3与实验值-9.47e-3比较,处于同一数量级。设计三负反馈放大电路设计一、实验要求1. 设计一个阻容耦合两级电压放大电路,要求信号源频率10kHz(峰值1mv) ,负载电阻3.9k,电压增益大于400。2. 给电路引入电压串联负反馈:Ø 测试负反馈接入前后电路放大倍数、输入、输出电阻和频率特性。Ø 改变输入信号幅度,观察负反馈对电路非线性失真的影响。二、实验过程(1)电路图(2)放大倍数一级放大倍数Au1=6.2二级放大倍数Au2=34全组放大倍数Au=402(三)相关参数测量1, 负反馈接入前后电路放大倍数、输入、输出电阻(1) 负反馈接入前a, 接入

9、前电路放大倍数Au=402.14b, 接入前电路输入电阻R=999.962-128.458128.468×1k=6.78kc, 接入前电路输出电阻R=999.962-511.007511.007×3.9k=3.73k(2) 接入后a, 接入后电路放大倍数Au=27.577b, 接入后电路输入电阻R=999.962-30.54330.543×1k=30.739k c, 接入后电路输出电阻R=999.962-967.482967.482×3.9k=130.932, 验证Af1/FAvf=Vo/Vi,F=Vf/Vo,要验证Af1/F,即需验证VfVi。Vi=9

10、99.962uV,Vf=988.675uV,在排除系统误差后,需验证的结论成立。3, 负反馈接入前后电路的频率特性和fL、fH值,以及输出开始出现失真时输入信号的幅度。(1) 负反馈接入前输出开始出现失真时输入信号的幅度(a) 负反馈接入前频率特性fL=474.78Hz fH=75.81kHz(b) 负反馈接入前输出开始出现失真时输入信号的幅度Ui=6.9mV(2) 负反馈接入后频率特性(a) 负反馈接入后频率特性 fL=67.74HzfH=4.78mHz (b) 负反馈接入后输出开始出现失真时输入信号的幅度Ui=101mV三、实验结果分析负反馈引入情况放大倍倍数Av输入电阻()输出电阻()f

11、L(Hz)fH(Hz)出现失真时信号幅度(mV)引入前402.146.78k 3.73k474.7875.81k6.9引入后27.5830.74k13067.744.78m101设计四阶梯波发生器设计实验组员:桑浩一、实验要求1. 依据参考电路,设计一个能产生周期性阶梯波的电路,要求生成的阶梯波周期14ms,输出电压范围-9V,0V,阶梯个数6个。 2. 对电路进行分段测试和调节,直至输出合适的阶梯波。3. 改变电路元器件参数,观察输出波形的变化,确定影响阶梯波电压范围和周期的元器件。 二、实验过程(1)实验电路图(2)测试波形a. 方波发生器b. 微分电路c. 限幅电路d. 比较器e.最终电路图最终波形展示三、 工作原理首先由方波发生器产生方波,利用微分电路对所产生的方波进行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