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互喜欢或厌恶的感情关系。2、群体:是二人或二人以上,为了达到共同的特定目标,彼此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3、群体行为:在群体中,个体行为统一于群体目标而形成组合起来的行为,这就是所谓的群体行为。4、群体内聚力:指的是群体成员认为群体对他们具有吸引力的程度和愿意留在群体内的程度。5、群体惰化效应:是指一种倾向,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6、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由于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种匮乏而产生的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7、人格:是指在一个人身
2、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质的总和。8、态度:是指人对所处环境中各种人或事的认知、评价及行为倾向。9、健康:是指没有生理疾病,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的身心状态。10、人际知觉: 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11、人际认知的投射性:是指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征等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认知倾向,即以为他人也具备与自己相似的特征的心理现象。12、人际认知归因:是指一个人根据他人的外部行为,来解释其行为原因的认知过程,也就是解释人的行为的因果关系的过程。13、性格:是一个人表现在态度和行为方面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14、定势:是指观察者以连续一贯、相同的
3、方式知觉不同人们或事物的心理倾向。15、首因效应:是指在信息呈现顺序中,首先呈现的信息比后来呈现的信息在印象形成中有更大的权重。16、近因效应:是指人们所获得的最新的信息会对于形成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17、晕轮效应:是指认识者形成了一个人某个方面好或坏的印象后,据之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特征的心理效应。18、定型作用:是指人们以对某类人的固定印象为根据,评价和判断他人的心理效应。19、线索偏差: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被他人设置的假象所迷惑,不能识别对方的真正意图。20、逻辑错误:指根据某一特征的存在而推论与这一特性有关的某些特性也同时存在的错误。21、自我实现预言:是指人们能够使得其他人按照人们对这些
4、人的期望来行动。即,你对别人有什么印象,别人就会出现你所期望的行为表现。22、从众:是个人受群体压力的影响,在知觉、判断、信仰和行为上表现出来的与群体多数成员相一致的行为倾向。23、服从:是群体中的个体按照群体规范或他人意志办事的行为。24、去个性化:是指处在群体中的个体不是以个人的方式来行动而是溶化于群体中,丧失个体可辨别性的一种状态。25、感染:是指由榜样解除内心约束而做出某种行为。26、模仿:是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仿效他人行为举止而引起与之相类似的行为活动。27、暗示:是采用含蓄的方式,通过语言、行动等刺激手段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影响,使他人接受某一观念,或按某一方式进行活动。
5、28、时尚:又称时髦,它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上或一个群体中普遍流行的,并被大多数所仿效的生活方式或行为模式。29、社会舆论:是众人对普遍关注的社会事件或社会问题公开表达的一致意见。30、社会风气:是指社会上或某个群体内,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相仿效和传播流行的观念、爱好、习惯、传统和行为。31、群体助长效应:是指在别人面前,绩效水平提高或降低的一种倾向。32、自我暴露:是向别人讲心里话,坦率地表白自己,陈述自己,推销自己。通俗的讲 自我暴露就是把自己私人性的方面展示给别人。33、冲突:是一种对立的状态,表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关联的主体之间的紧张、不和谐、敌视、甚至争斗关系 。34、人际冲突:
6、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互不接纳、互不相容的现象,包括背离、排斥、侵犯等方面。35、沟通: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信息传递、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的过程。36、人际沟通:是指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思想和情感的交流过程。37、二、单项选择题1、( A )是人际关系的一个首要的和根本的特性。A.情感性B.复杂性C.封建性D.社会性2、( B )比较不固定,容易变动。A.社会性人际关系B.自然性人际关系C.合作型人际关系D.竞争型人际关系3、竞争型人际关系和( C )相联系。A.伦理道德B.地缘业缘C.商品经济D.摩擦冲突4、( B )主要指和谐、融洽、友爱、团结的人际关系。A.自然性人际关系
7、B.良好的人际关系C.社会性人际关系D.合作型人际关系5、主要有感情因素在起作用,一般不带功利目的而形成的人际关系是( B )。A.非正式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B.私人关系C.正式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D.公务关系6、群体成员人际关系分析图是( D )创造的。A.亚里士多德 B.沃特曼C.贝尔斯 D.莫雷诺7、人们一定要非常重视在( C )交往时的仪表、衣饰、言谈举止、神态风度等表面直观印象。A.私人B.正式C.首次D.因公8、( B )的距离在0.51.2米A.亲密区B.熟人区C.公众区D.社交区9、( D )是对人倾注真挚、炽烈的感情,舍得在密切感情方面花本钱、下功夫,以争取人心,更好地发挥群体成
8、员的积极性。A.人心投资B.智力投资C.教育投资D.感情投资10、朋友之间遇到了困难,在其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手来帮助他排难解纷,表示同情和支持,最能获得对方的感情,最容易结成亲密的友谊。这就是( B )。A.中和互补法B.排难解纷法C.求同存异法D.深层了解法11、人际关系是在20世纪初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在( A )的霍桑实验基础上最先提出来的。A.梅奥B.马斯洛 C. 舒兹 D. 霍曼斯1、群体的特征之一是,各成员具有( D )意识。A.服务B.竞争C.保护D.群体2、( B )不是实际群体。A.非正式群体B.假设群体C.大型群体 D.参照群体3、凡是群体成员个人之间能面对面地接触和联
9、系的群体属于( A )。A.小型群体B.实际群体C.标准群体D.榜样群体4、詹姆斯认为,小型群体的人数应为( C )。A.46人B.510人C.27人D.38人5、凡是群体成员个人之间只能( B )方式进行接触和联系的群体属于大型群体。A.直接B.间接C.纵向D.交替6、在大型群体中,( A )因素比心理因素具有更大的作用。A.社会B.自然C.生理D.经济7、根据个体的归属,可将群体划分为( D )。A.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B.小型群体和大型群体C.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D.实属群体和参照群体8、( C )的成员有某些共同的困扰,因此,常显示出极端抑制的不满和忿忿不平的情绪。A.垂直型群体B.进
10、取型群体C.冷淡型群体D.策略型群体9、策略型群体的行为有良好的( A )。A.计划性B.约束性C.纪律性D.组织性10、( D )有很强的自信心和稳定性,如果没有特殊的原因,一般不会向管理者施加压力。A.乖僻型群体B.冷淡型群体C.策略型群体D.保守型群体11、道尔顿的分类是( B )对非正式群体进行分类的。A.依据非正式群体与组织保持良好关系为主线B.以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为依据C.以联系非正式群体成员的纽带为根据D.以非正式群体的性质为根据12、学校领导和一般教师、学生构成的非正式群体是( C )A.冷淡型群体 B.保守型群体C.垂直型群体 D.进取型群体13、垂直型群体可再分为(
11、C )。A.正式型群体和非正式型群体B.积极型群体和消极型群体C.共栖型群体和寄生型群体D.防卫型群体和进取型群体14、( D )指的是其成员因面临共同的危机或威胁而走到一起来的非正式群体。A.平行型群体B.自卫型群体C.进取型群体D.防卫型群体15、( A )的成员有共同的追求或嗜好。A.嗜好型群体 B.垂直型群体C.随意型群体 D.中间型群体16、互利型群体的成员坚持( B )的原则,彼此相互提供方便,帮助解决工作与生活中的困难。A.等价交换B.互惠互利C.公理合理D.互不侵犯17、( A )是与组织的总体目标不一致的非正式群体。A.消极型群体B.中间型群体C.积极型群体D.破坏型群体18
12、( B )是为了实现组织赋予的任务而建立的。A.非正式群体B.正式群体C.小型群体 D.大型群体19、( D )的功能包括完成组织任务、满足其成员的心理需求、协调人群关系以及影响和改变个人的观念和行为。A.友谊型群体B.互利型群体C.嗜好型群体D.正式群体20、一个高效率的群体具有的特征不包括( C )。A.成员之间具有良好的沟通联系B.群体的成员办事认真、快捷C.对其成员起改造作用D.共同参与制定政策1、韦纳认为对于成功或失败应从两个维度进行归因,这两个维度是( D )。A.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B.稳定因素与不稳定因素C.内部因素与控制源因素D.内外因素与稳定或不稳定因素2、归因过程中的行为中
13、心偏见,是指对他人的知觉常常太多地根据( A )来进行归因。A. 当事人的行为特点B. 行为发生的环境C. 行为发生的前后关系D. 行为发生的环境与前后关系3、归因中的显著性偏见是指( C )A. 归因对象越是特征显著越是不会发生归因错误B. 归因对象越是特征显著越容易会发生归因错误C. 归因者最容易获得的刺激或信息往往用来归因D. 归因者最不易获得的刺激或信息往往用来归因4、自我暴露的程度有以下四个水平:自己的态度,如对某个人的看法;自己的自卑感,与恋人的关系状况;自己的性体验,个体不为社会接受的一些想法和行为;饮食偏好、生活习惯。暴露程度由浅至深的顺序是( C )A. B. C. D. 三
14、、多项选择题1、人际关系的外延包括(ABCDE)A.朋友关系 B.夫妻关系 C.亲子关系 D.同事关系 E.师生关系2、人际关系作为心理关系,其结构包括(CDE)三种成分。A.关系成分 B.态度成分 C. 认知成分 D. 情感成分 E. 行为成分3、人际关系按性质可以分为(DE)A.朋友性人际关系 B.夫妻性人际关系 C.亲子性人际关系 D. 自然性人际关系 E.社会性人际关系4、人际关系按组织形式可以分为(AB)A. 非正式群体人际关系 B. 正式群体人际关系 C. 公务型人际关系 D.同事型人际关系 E. 合作型人际关系5、群体的构成要素包括(ABCE)A. 活动 B. 相互作用 C. 感
15、情 D.同事关系 E. 规范6、群体规范包括(ABCDE)等内容A. 法律 B. 纪律 C. 道德标准 D. 风俗 E. 习惯7、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ABCDE)A. 生理需要 B. 安全需要 C. 社交需要 D. 尊重的需要 E. 自我实现的需要8、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舒兹(W.C.Schuts)认为人需求包括(ABC)A. 包容的需求 B. 支配的需求 C. 感情的需求 D. 尊重的需要 E. 自我实现的需要9、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包括(ABCD)A. 遗传 B. 环境 C. 教育 D. 主观能动性 E. 习惯10、人的态度是由(ABD)三个要素构成。A. 认知 B. 情感 C.
16、行为 D. 行为倾向 E. 习惯11、人的性格非常复杂,但性格的结构主要包括(ABCD)几个方面。A. 态度特征 B. 意志特征 C. 情绪特征 D. 理智特征 E. 行为特征12、一个人对他人印象的形成,认知者本人的因素有(ABCDE)A. 原有经验 B. 价值观与态度 C. 兴趣与爱好 D. 定势 E. 性格与动机13、印象形成的特点主要包括(BCDE)A. 反向性 B. 一致性 C. 评价的中心性 D. 中心特性 E. 联想性14、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尔德(G.Tarde)于19世纪末提出的模仿律认为模仿要经过(CDE)A. 反向性 B. 联想性 C. 往复过程 D. 对立过程 E. 适应
17、过程15、社会时尚的特点包括(ABCDE)A. 内容广 B. 表现方式独特 C. 变化速度快 D. 受崇拜对象影响 E. 具有象征作用四、简答题1、简述人际关系的特点答:第一,人际关系主要注意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的程度;第二,人际关系是由一系列心理成分构成的;第三,人际关系是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2、简述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联系与区别答:(1)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是同时产生的。人际关系一开始就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影响,社会关系存在于人际关系之中;(2)社会关系同人际关系是两个级别的概念。社会关系强调现实关系的整体方面, 包括法律关系、道德关系等,而
18、人际关系则更多地从个体、个性方面来表现现实方面;(3)人际关系必须放在社会关系的总体中去认识。这样才能真正认识各种人际关系背后的社会意义,及其与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的直接关系。3、简述群体的基本特征答:群体的特征包括:各成员之间相互依附,在心理上彼此意识到对方的存在;各成员之间在行为上有共同的规范,彼此相互影响;各成员具有群体意识,即具有"我们同属于一群"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之感受;各成员的心理与行为,以实现某种共同的目标为宗旨。4、简述群体可满足其成员的需求答:群体可满足其成员的需求包括:获得安全感;满足社交的需求;满足自尊的需求;满足自我确认的需求;增强自信心;增强力量感;
19、其他方面的需求。5、简述影响群体内聚力的因素答:(1)群体满足个体需要的程度;(2)群体成员的社会地位与心理特征的相似性;(3)群体成员间的思想与情感沟通程度;(4)群体规模的大小程度;(5)群体间竞争程度;(6)群体的领导者与成员的关系;(7)外部威胁;(8)以前的成功经验。6、简述人的需要与人际关系之间的关系答:(1)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的本能需要 。人类的祖先为了生存、保护自己、繁衍后代,就必须群体活动,依靠集体的力量来抵御敌犯与灾难;(2)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需要 。人具有社会性,交往是人类社会的本质特征;(3)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社会生活的需要 。人的需要的满足离不开人际交往,人际交
20、往是人的需要满足的途径。7、简述联合国卫生组织提出的身心健康的八大标准答:联合国卫生组织提出的身心健康的八大标准为“五快”、“三良”。即食得快,说明胃口好,不挑食,证明内脏功能正常;便得快,说明排泄轻松自如,胃肠功能良好;睡得快,证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协调,内脏无病理信息干扰;说得快,表明头脑清楚,思维敏捷,心脏功能正常;走得快,证明精力充沛、旺盛、无衰老症状。良好的个性,即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情绪乐观;良好的处世能力,即待人接物合情人理;良好的人际关系,即遇事达观,不斤斤计较,助人为乐。8、简述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答:(1)情景因素。人们在不同的场合与情景下的表现往往是不同的。人际交往环境的性质
21、将有助于决定个体建立何种形象;(2)参照群体的影响。参照群体是个体所向往的群体,所以个体的行为表现必然会受到参照群体的影响;(3)其他人的影响。与一个夸夸其谈的人交往,和与一个谦虚的、不爱抛头露面的人交往,人们的反应是不一样的。9、简述从众行为的作用答:(1)积极作用有:首先,可以使群体步调一致,增强力量;其次,从众行为可以通过群体来影响和改变个人的观念和行为;第三,它是伦理道德发挥作用的基础。(2)消极作用有:首先,在人际交往中使人放弃原则,产生盲从行为;其次,从众行为所产生的压力可能窒息群体成员的创造性; 第三,在群体决策中往往会在“一致通过”中压制民主,或产生错误的结论。10、简述影响服
22、从的因素答:权威人物的权威大小;权威人物与服从者的空间关系;服从者与其作用对象的距离;服从者的个性特点,如意志和道德水平。11、简述人际吸引的强化理论答:这个理论的最为著名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伯恩(D.Byrne)和克洛拉(G.L.Clore)。他们从强化原则出发,认为人的行为是对外部环境刺激的一种反应,人和动物一样,都倾向于寻求酬赏而避免或减少惩罚。他们把社会剌激分为酬赏和惩罚两大类,酬赏性剌激使人产生积极愉快的体验,进而导致相互性吸引;而惩罚性刺激则使人产生消极不快的体验。任何和酬偿或惩罚相关联的中性刺激,也会使人产生喜欢或厌恶之情。因此,能从相互交往中得到酬赏是人际吸引的主要原因
23、。12、简述人际吸引的相互作用理论答:这种理论探讨人际的相互作用对人际吸引的影响,以莱文格(G.levinger)和斯诺凯(T.D.Snoek)为代表。该理论理论认为:当两个个体相处经常感到情感上的满足和安定,感到心情偷悦,并且乐意与对方交往时,他们就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一种互酬行为或者说报答行为:我注意听你讲话,你也重视我的意见;我有事找你商量,你有事找我帮忙;我尊重你,你尊重我并且这种行为大多在对方没有准备的条件下表现出来,显得自然、贴切、毫不做作,因此富有说服力。但是,一旦交往双方中的任何一方对交往不满意,关系就会受到损害。13、简述人际吸引的得失理论答:得失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阿伦
24、森(L.P.Aronson)提出来的。阿伦森认为,人的主观意识,如对一个人的评价在人际关系建立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交往中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有所改变时,更能影响自己是否喜欢那个人的态度。 在交往者主观判断为“得”的情况下,我们对于赞扬我们的人、尊重我们的人、喜欢我们的人,会产生更多的好感,乐意和他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在主观评价为“失”的情况下,对于经常看不起我们的人,批评、指责我们的人,和我们过意不去的人,我们也采取同样的行为,越来越失去交往的动机和欲望,导致人际吸引的反面一一人际排斥,使人际关系显得紧张、复杂化。14、简述人际吸引的相等理论答:相等理论属于社会交换理论的变式。这个理论
25、认为,以最小的代价来换取最大的报酬是天经地义的事,是一般人所孜孜以求的行为目标。人人都希望做一本万利的事。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是以代价和报酬的相等来衡量自己周围的人际关系的。人们希望在交往中自己的代价和报酬自始至终保持平衡,投入与支出相匹配,以此作为衡量人际吸引大小的尺度。如果在交往中代价和报酬是相等的,或者得到的利润是正的,那么交往的另一方对他来说就具有吸引力,就愿意继续交往下去。反之,对他而言,就会失去交往的欲望和动机,也就失去了交往中的这种人际引力。15、简述人际吸引的认知平衡理论答:该理论主要由弗里茨·海德和西奥多·纽科姆(Theodor Newcornf)
26、等人提出,它的基本思想是:人们都倾向于选择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既包括人们的希望、性格,也包括人们的信仰、思想和情感。他们把人际认知结构区分为平衡的、不平衡的和无平衡的三种关系,并决定人际吸引力。例如:当一个人(P)对另一个人(O)有肯定评价,并且双方对某事或某人(X)的态度是一致的,就是认知平衡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吸引力会增强;当他们对X的意见不一致时,就是不平衡关系,这种关系引起不愉快,并影响他们的活动动机;当P和O互不喜爱时,会产生淡漠的感情,这就构成了无平衡的关系。所以,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是也许人际关系重要因素。16、简述相似性导致人际吸引的主要原因答:第一,类似与相符本身具有一种增强作用。第
27、二,类似与相符能保证态度正确的基准。第三,类似与相符能得到预期的报偿。第四,类似与相符能被作为一个同一体而感受。第五,类似与相符验证了自身的能力和才干。五、论述题1、论述人际关系的重要作用答:人际关系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对团结的影响。人际关系是群体内团结与否的基础和表现。对工作效率的影响。一个群体的人际关系好,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融洽,心情舒畅,相互团结协作的气氛很浓厚,群体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必然很高,因而工作效率和创造性也随之提高。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人际关系也是一种社会关系。对于一个群体来说,人与人之间相互充分信任、紧密团结与真诚无私的合作,是社会主义社会人际关系的根本标志。对人
28、体心理健康的影响。人的心理与人际关系有着密切联系,人际关系良好,人们才能心情愉快,笑逐颜开。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人们建立人际关系不单纯的是为了与他人交往,而是为了通过彼此的交往来影响对方,改变对方的行为。2、论述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答: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有:相似性和一致性。人们之间在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和世界观方面的一致性,是建立和发展友谊关系最主要、最基本的条件。由于这种一致性,人们很容易对某些事物或对象产生相同或类似的态度,容易引起思想上的共鸣,而形成密切关系。距离的远近。人们在居住、工作、学习等空间位置上的接近,例如邻桌的同学、同一办公室工作的同事、居住相邻的邻居等,相互之间易于建立友好
29、关系。交往的频率。交往频率是指人们在单位时间内相互接触次数的多少。人们交往的频率越高,越容易形成密切关系。特别是原来不认识的人,交往频率的高低对建立初期的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决定人际关系性质的是交往的内容和质量。性格和气质。性格和气质这两种因素往往影响人际交往的数量与质量。主观印象。在人际交往中,主观印象尤其是第一印象十分重要。主观印象往往是人们之间进一步交往的媒介,决定人在与其他人接触时的态度倾向和行为特征。因此,人们一定要非常重视在首次交往时的仪表、衣饰、言谈举止、神态风度等表面直观印象。思想品德。在人际交往的主观因素中,个人的性格、气质固然重要,但是最关键的还是个人的世界观与思想觉悟
30、。需求互补。需求的互补性也是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在现实生活中,需求的互补性可以发展成密切的友谊。3、论述非正式群体的特征答:非正式群体的特征是:规模小,并且一般不带政治色彩。群体以某种共同利益、观点和爱好为基础,以感情为纽带;群体内部压力大,成员的从众行为明显。群体内推选最有威信的人当首领。群体内有一套见效快的和不成文的惩罚制度和手段,并且有较强的自卫性和排外性。群体的成员之间有一条比较灵敏的信息传递渠道。4、论述利用非正式群体的积极因素答:利用非正式群体的积极因素,应努力做到:利用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感情密切、互相信任、聚集力强等特点,引导他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
31、作能力;利用非正式群体内部压力大、标准化倾向强的特点,做好引导工作,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利用非正式群体内部信息沟通灵敏、迅速的特点,使领导能及时收集群体的意见和要求,从而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及时性;利用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影响大、活动能力强的特点,给予他一定的权力,积极做好转化工作,以保证非正式群体的活动能向着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的方向发展;努力使非正式群体的组织结构与正式群体的组织结构趋于一致,从而使职工获得最佳的工作心理状态。5、论述人际交往动机答:人类的交往动机主要有:(1)亲和动机 。是指个体欲与他人形成紧密的接触和联系,或欲与他人合作、发展友谊甚至发展爱情的需求。亲和动机的产生缘于人类普遍
32、存在的亲和需要。亲和需要是指寻求被他人喜爱和接纳的一种愿望,是保持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2)成就动机 。是指个体追求成就或达成目标的一种个人动机。成就动机可以促成很多人际交往行为的发生。(3)赞许动机 。是希望得到他人或组织的肯定、赞赏、赞许的动机。赞许动机被满足,意味着个体得到群体中其他成员的肯定、承认、赞扬,这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所以,在现实生活中,赞许动机与人际交往密不可分。6、论述人际关系与个体能力之间的关系答:(1)人际关系是能力发展的土壤。每个人都是在与人的交往中发展起来的,人的各种能力也是在与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2)人际关系是提升能力的因素。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满足
33、个体安全、归属和自尊的需要,能增强个体的力量感,同时还能使个体获得友谊和社会支持。没有健康的心理状态,一个人是很难在当今社会取得成就的;(3)人际交往是了解自己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人只有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地发现自己的能力和特点,通过人际交往人们做到知己知彼,在人生的道路上做到百战不殆;(4)人际关系是一种智力。现代智力理论认为人有七种智力,包括语言智力、音乐智力、逻辑智力、空间智力、身体活动智力、人际关系智力、内省智力;(5)人际关系是培养自尊、自信的环境;(6)人际关系是一种生产力。这体现在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信息功能,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产生社会促进作用,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产生经济效益。
34、7、论述根据对等吸引原理,应如何进行人际交往?答:(1)你想要被别人喜欢,那么你应该首先喜欢别人,对他人给予肯定、接纳。 (2)献出你慷慨的赞美,是赢得友谊的良策。当然,尽管人们喜欢听到赞美,但却不喜欢虚假的赞美,如果人们怀疑赞美者的动机,就可能产生厌恶。 (3)责怪、谴责和抱怨等否定性评价,使人疏远,应尽量避免。英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阿瑟·海尔波斯曾经说过:“假如你想成为招人喜欢的伴侣,你就应当避免对别人过多指责。”卡耐基也指出:“我们用批评的方式,并不能够使别人产生彻底的改变,反而常常会引起愤恨。” (4)当他人得到众口交誉时,多一个“锦上添花”未必能使他感到愉悦,而作为一个明
35、智者此时提一个中肯的忠告,则是更为真诚的友谊。 (5)当他人处在逆境中,缺乏信心之时,对他表示同情、支持、肯定,就犹如雪中送炭,比送什么都珍贵,从而会赢得他人的感激。8、论述能够导致人们之间的相互吸引的类似性因素答:(1)信念与态度相同。信念与态度的一致性是最主要的相似性吸引因素。“英雄所见略同”,相见恨晚之感便会油然而生。 (2)志趣、爱好的相同。共同的兴趣、爱好是架起人际关系的一座桥梁。人与人之间讲求“志同道合”,道不同,便不相与谋。 (3)背景、经历的相似。包括职业、地位、年龄、性别、籍贯、民族、专业、处境接近的人,容易找到共同语言,相互认同,缩短相互之间的心理距离。同龄人容易产生相互吸引,是因为他们在思想情感、行为方式、兴趣爱好等方面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特点,容易产生相互之间的积极评价。 (4)地域相同也容易产生相互吸引,如“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相同的区域、相同的习惯、相同的语言,总之相同的生活背景,自然会产生一种亲切的感觉。(5)性格方面的相似也是导致人际吸引的因素。9、论述人际沟通的特点答:(1)私人性。人际沟通的主体是个体,具有显著的私人色彩。这与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是不同的。虽然,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主体往往也是以个体形式出现,但是他(她)只是组织的代言人,并不代表自己,具有组织性质。(2)亲切感。由于人际沟通所采用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学前教育与儿童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海洋经济与市场研究考试试卷与答案
- 2008南京装修合同范例
- 仓储代理服务合同范例
- 2025软件开发工程师聘任合同模板
- 不带司机租车合同范例
- 2025年小学科学课知识复习测试试卷及答案
- 2025年会计实务与税务管理考试卷及答案
- 2025年中小学科学素养测评考试题及答案
- 产品委托购买合同范例
- 2024年贵州省德江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医疗卫生岗笔试题带答案
- 高考二轮专题复习:图文转换
- 2024年甘肃省大数据中心招聘工作人员笔试真题
- 崇左市人民检察院招聘机关文员笔试真题2024
- 2025-2030煤油产业规划专项研究报告
- (二模)2025年4月潍坊市高三高考模拟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
- 香港劳务服务合同协议
- GB/T 9065.2-2025液压传动连接软管接头第2部分:24°锥形
- 高二下学期感恩母亲节主题班会课件
- 高一信息技术Python编程课程讲解
- 医院行政测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