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流互感器原理及测试方法_第1页
电流互感器原理及测试方法_第2页
电流互感器原理及测试方法_第3页
电流互感器原理及测试方法_第4页
电流互感器原理及测试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勒流互感器原理为了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经济运行,必须对 电力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监视和测量但 一般的测量和保护装置不能直接接入一 次高压设备,而需要将一次系统的大电流 按比例变换成小电流,供给测量仪表和保 护装置使用。电流互感器原理/主绝缘铁心罩壳一次导电杆一=_=1'=!52CT按绝缘结构分类:油纸电容型、胶纸电容型:500kV及以/F/干式(固体绝缘):一般35kV及以下釁干式电容型:目前一般为HOkV,干式套 SF6 气体绝缘:110kV-500kV 光CT (法拉第磁光效应)、半光CT倒置式电流互感器铝罩壳铁芯一次导电杆外壳吊攀绝缘子套管绝缘油接线盒蠶金属膨胀器 一次接线排立U型电容

2、型CT结构原理图试验项目e二次绕组的直流电阻测量/绕组及末屏的绝缘电阻测量 e极性检查变比检查励磁特性曲线detaildetaildetail detail detaile主绝缘及末屏对地的t购及电容量测量dail交流耐压试验detail局部放电测试JetaH一般要求廳试验开始之前检查并记录试品的状态,有影响试验 进行的异常状态时要研究、并向有关人员请示调整 试验顼目。详细记录试品的铭牌参数。试验后要将试品的各种接线、末屏、盖板等恢复。象应根据交接或预试等不同的情况依据相关规程确定 本次试验所需进行的试验项目和程序。蠢一般应先进行低电压试验再进行高电压试验、应在 绝缘电阻测量之后再进行介损及电

3、容量测量,这两 项试验数据正常的情况下方可进行交流耐压试验和 局部放电测试;交流耐压试验后还应重复介损/电容 量测量,以判断耐压试验前后试品的绝缘有无变化O电流互感器绝缘试验推荐程序损电量量 介及容测组菰阻量 绕直电测局放测损电量量 介及容测安全措施为保证人身和设备安全,应严格遵守安全规程 DL408-91电业安全工作规程(发电厂和变电 所电气部分)中有关规是;在进行绝缘电阻测量后应对试品放电; 於在进行主绝缘及电容型套管末屏对地的tg§及电容量测量時应注意高压测试线对弘绝缘问题; 空进行交流耐压试验和局部放电测试等高电压试 验時,奏隶必须在试验设名及被试品周围设围 栏并有专人监护,

4、负责升压的人要随时注意周 围的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刻断开电源停止 试验,查明原因并排除后方可继续试验。直流测量返回'一般使用双臂直流电阻电桥,个别参数 型号的二次绕组的直流电阻超过100, 则使用单臂直流电阻电桥。e试验结果判断依据与出厂值或初始值比较应无明显差别。注意事项试验时应记录环境温度。繫号阻测量严绕组及3e使用仪器2500V绝缘电阻测量仪(又称绝缘兆欧表,含绝缘摇表)测量要求测一次绕组(主绝缘)、各二次绕组、吾屏。测量时非被试 绕组(或末屏)、外壳应接地。500kV CT有二个一次绕组时, 尚应测量一次绕组间的绝缘电阻。e试验结果判断依据绕组绝缘电阻不应低于出厂值或初始值的

5、60%。电容型CT的 末屏对地的绝阻一般不低于lOOOMQo注意事项试验时应记录环境湿度。测量二次绕组绝阻时非被试绕组及 端子应接地,时间应持续60s,以替代二次绕组交流耐压试验。使用仪器电池、指针式直流毫伏表(或指针式万用表直流毫伏档)e检查及判断方法 各#绕组分别进行。将指针式直流毫伏表的/输入端接在待检二次绕组的 端子上,方向必须正确:“尸端接在si, 端接在s2或S3上; 将电池负极与CT一次绕组的L2端相连,从一次绕组L1端引一 根电线,用它在电池正极进行突然连通动作,此时指针式直流 毫伏表的指针应随之摆动,若向正方向摆动则表明被检二次绕 组为“减极性”,极性正确。反之则极性不正确。

6、壽注意事项接线本身的正负方向必需正确;检查时应先将毫伏表放在直流 毫伏的一个较大档位,根据指针摆动的幅度对档位进行调整, 使得即能观察到明确的摆动又不超量程打表。电池连通后立即 断开以防电池放电过量;二1电流比逮e使用仪器设备调压器、升流器、测鼻用CT、交流电流表(二块)e检查方法由调压器及升流器等构成升流回路,待检CT 一次绕组串入升流 回路;同时用测量用CT和交流电流表测量加在一次绕组的电 流I】、用另一块交流电流表测量待检二次绕组的电流L,计算 1|堂勺值,判断是否与铭牌上该绕组的额定电流比(Iln/I2n) 相符。注意事项各丄次绕组及其各分接头分别进行检查。测量某个二次绕组时, 其余所

7、有二次绕组均应短路、不得开路。注意根据待检CT的额定电流和升流器的升流能力选择量程合 适的测量用CT和电流表。:测量电压比多比检查使用仪器设备调压器、交流电压表、交流毫伏表e检查方法待检CT一次及所有1次绕组均开路,将调压器输岀接 至待检二次绕组端子,缓慢升压,同时用交流电压表 测量崭加二次绕组商电压5、用交流毫茯表孤i量一次 绕组的开路感应电压5,住算i)2心的值,判断是否 与铭牌上该绕组的额定电流比(Iln/I2n)相符。卷注意事项各'次绕组及其各分接头分别进行检查。二次绕组所 施加的电压不宜过高,防止CT铁心饱和。e检查对象:I在继e使用仪器设备:调压器、交流电压表、交电流表、毫

8、安表(均为1级 以上),有时需小型试验变压器及测量用PT。e试验方法:各二次绕组分别进行;待检CT一次及所有二次绕组均 开路,将调压器或试验变压器的电压输出高压端接至待检二次绕组的一端,待检二次绕组另一端通过电流表(或毫安表) 接地、试验变压器的高压尾接地,接好测量用PT、电压表,缓慢升压,同时读出并记录各测量点的电压、电流值。曲线彖结果判别:与同类型CT励磁特性曲线、制造厂的特性曲线以及自 身的历史数据比较,应无明显差异。注意事项:试验时CT一次及所有7次绕组均开路;试验前先去磁, 然后将电压逐渐升至励磁特性曲线的饱和点即可停止,如果 该绕组励磁特性的饱和电压高于2kV,则现场试验时所施加

9、的电压一般应在2kV截止。试验时记录点一般不应少于5个记 录点。返回使用仪器升压装置、电容/介损电桥(或自动测量仪)及标准电容器(有的自动介 损测量仪内置10kV标准电容器和升压装置);现场用测量仪应选择具有较好抗干扰能力的型号,并釆用倒相、移相等 抗干扰措施。测量方法测量电容型CT的主绝缘时,二次绕组、外壳等应接地,末屏(或专用测 量端子)接测量仪信号端子,釆用正接线测量,测量电压10kV;无专用 测量端子,无法进行正接线测量则用反接线。当末屏对地绝阻低于1000MG时应测量末屏对地的tg&测量电压2kV。注意事项试验时应记录环境温度、湿度。拆末屏接地线时要注意不要转动末屏结 构;测

10、量完成后恢复末屏接地及二次绕组各端子的正确连接状态,避免 运行中电容犁gj圭绝缘、末屏对地/ / 蚊龟容量测试验结果判断依据:口主绝缘20C时的堆6值不应大于表1中数值,且与历年数据 比较不应有显著变化。油纸电容型绝缘的CT的域一般不进行温度换算。末屏对地的堆6不大于2 % ;复合外套干式电容型绝缘CT、SF6气体绝缘CT的域值的限 值参阅其出厂技术条件;固体绝缘CT一般不进行测量。 当堆6与出厂值或上一次测量值比较有明显变化或接近上述 限值时,应综合分析t鲂与温度、电压的关系,必要时进行额 定电压下的测量。当t说随温度升高明显变化,或试验电压由 10kV升到Um/P3, tg§增量

11、超过±03 %时不血继续运行。电容型CT的主绝缘电容量与出厂值或上一次测量值的相对 差别超过±5 %时应查明原因;二 二霧使用仪器高电压试验变压器及测量装置(电压测量总不确定度±3%)霧试验方法及试验结果判断依据:一般釆用50Hz交流耐压60s。应无内外绝缘闪络或击穿,一次绕组交流 耐压值根据相应规程(见表2),二次绕组之间及对地交流耐压2kV (可用 2500V兆欧表代替)。全部更换绕组绝缘后应按出厂值进行耐压。对于 110kV以上高电压等级的CT的主绝缘现场交接试验时,可随所连断路器进 行变频(一般30300Hz)耐压试验。注意事项试验时应记录环境湿度,相对湿

12、度超过75%时不应进行本试验;升压设备的容量应足够,试验前应确认升压等设备功能正常;充油设备试验前应保证被试设备有足够的静置时间:500RV设备静置时间 大于72h, 220kV设备静置时间大于48h, llOkV及以下设备静置时间大于 24ho耐压试验后局部块电测试e使用仪器无局放高电压试验变压器及测量装置(电压测量总 不确定度±3%) 局部放电测量仪。e试验方法局部放电试验可结合耐压试验进行,即在耐压60s后 不将电压回零,直接将电压降至局放测量电压停留30s 进行局放测量;如果单独进行局放试验,则先将电压升 至预加电压,停留10s后,将电压降至局放测量电压停 留30s进行局放测量。局部放电预加电压、测量电压及局放量限值查表,必须正确地应用数据。区分不同的CT。CT局放试验接线图CT局放试验平衡回路接线图禺测试9注意事项试验时应验;升压设备的容量应足够,试验前应确认高压升压等设备功能 正常;所用测量仪器、仪表在检定有效期内,局部放电测试仪及校 准方波发生器应定期进行性能校核。试验时CT一次绕组短接并接至试验变压器高压(采取适当的 均压、屏蔽措施及扩径导线),二次绕组全部短接并接地或通过 局放测量阻抗接地,末屏应通过局放测量阻抗可靠接地。充油设备试验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