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淀与澄清水质工程学PPT课件_第1页
沉淀与澄清水质工程学PPT课件_第2页
沉淀与澄清水质工程学PPT课件_第3页
沉淀与澄清水质工程学PPT课件_第4页
沉淀与澄清水质工程学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沉淀理论沉淀的功能及基本类型 沉淀试验及沉淀曲线分析 理想沉淀池效率分析 实际沉淀池与理想沉淀池的差别 第1页/共82页沉淀的功能与基本类型一、沉淀和澄清在水处理中的功能 二、沉淀的分类 第2页/共82页给水处理中的功能 沉淀分离经混凝过程产生的絮体,常采用澄清池以得到澄清的出水,是饮用水处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要求浊度20 第3页/共82页沉淀的分类 根据沉淀物质的性质、絮凝性、浓度分为四类。1、自由沉淀(discrete settling)2、絮凝沉淀(flocculation settling) 3、成层沉淀(zone settling) 4、压缩沉淀(compress settling)

2、第4页/共82页自由沉淀 颗粒在沉淀过程中呈离散状态,其尺寸、质量、形状均不改变,下沉不受干扰。 第5页/共82页絮凝沉淀 沉淀过程中,颗粒的尺寸、质量随深度增加而增大,沉速相应提高。 第6页/共82页成层沉淀 又叫拥挤沉淀。颗粒在水中的浓度较大,下沉过程中彼此干扰,形成清水与浑水的明显界面并逐渐下移。 第7页/共82页压缩沉淀 颗粒在水中的浓度增高到颗粒相互接触并部分地受到压缩物支撑。发生于沉淀池底及浓缩池中。 第8页/共82页沉淀试验与沉淀曲线分析一、沉淀的基本理论 二、沉淀试验及沉淀曲线分析 第9页/共82页沉淀的基本理论 颗粒在水中的沉降速度是颗粒重力与浮力双重作用的结果,可认为受四个

3、因素的影响:),(sdfu1、沉速公式 2、计算示例 第10页/共82页沉速公式 通常采用stokes公式描述水中颗粒的自由沉降(推导从略) 层流区: 2181gdus(4-1)该公式适用于d0.1mm,10-4Re1的情况 第11页/共82页沉速公式 过度区: dgus31222254(4-2)该公式适用于0.1d2mm,1Re500的情况 第12页/共82页沉速公式 紊流区: gdus 82. 1(4-3)该公式适用于500Re104的情况 利用上述公式计算时,可先假定一个Re区,计算出u后带入Re定义式进行校核,若不符合假定,则重复上述步骤计算,直至符合为止。 第13页/共82页沉速公式

4、例:油珠直径为80m,密度为0.8g/cm3,水温20,计算油珠在水中的上升速度。解 : 已 知 d = 0 . 0 0 8 m , 查 表 2 0 时=0.0101g/cm3s,带入式(4-1)中(相当于假定为层流)计算得:u=0.0691cm/s运动粘滞系数=0.0101cm2/s,带入Re定义式可得: 10547. 0udRe第14页/共82页沉淀试验与沉淀曲线分析作用:用于分析静置沉淀;确定水中悬浮颗粒的沉降特性1、自由沉淀试验 2、絮凝沉淀3、拥挤沉淀(高浓度悬浮液的沉淀试验) 第15页/共82页自由沉淀试验 自由沉淀一般采用单筒沉淀柱试验确定悬浮颗粒的沉降特性。1)试验装置 2)试

5、验方法 3)沉淀效率的求取 第16页/共82页第17页/共82页自由沉淀试验 沉淀柱有效水深H,悬浮物原始浓度为C0。在时间t1时从水深H处取样测得C1,则认为沉速大于u1(H/t1)的颗粒均已通过H,残余颗粒必然具有小于u1的沉速,则沉速小于u1的颗粒与全部颗粒的比例x1=C1/C0。在时间t2、t3.时重复试验,可得出对应的u2、u3.和x2、x3.,将这些数据整理可绘出(粒度分布曲线)。 第18页/共82页第19页/共82页自由沉淀试验 设要求的最小沉速为u0,则uu0的颗粒在t0时可全部去除,而uu0的颗粒可部分去除,去除比例为h/H,h代表在t0时刚好沉到底部的某种颗粒的沉降距离。

6、0000uutuutHh(4-4)故uu0的颗粒在t0内按u/u0的比例去除 第20页/共82页自由沉淀试验t0时间内颗粒的总去除率为: 000011xudxux(4-5) 上式中第一项由u0求得,第二项对粒度分布曲线图解积分求得。 第21页/共82页絮凝沉淀试验1)试验装置2)试验方法 3)-t曲线,等效沉淀曲线 第22页/共82页拥挤沉淀试验1)形成拥挤沉淀的条件 2)沉淀特征(见图4-1-3) 3)沉淀曲线(界面高度与时间的关系) 4)研究拥挤沉淀的方法 第23页/共82页拥挤沉淀试验浓度:矾花 23g/L 活性污泥 1g/L 泥砂 5g/L 颗粒间的粒度差异:dmax/dmin6 第2

7、4页/共82页拥挤沉淀试验分为四个层:澄清液层、受阻沉降层、过度层、压缩层清水与固体有清晰界面,该界面等速下降压缩区内部自上而下,沉速递减沉淀过程中,清水区高度不断增加第25页/共82页第26页/共82页第27页/共82页拥挤沉淀试验利用沉淀过程线分析:Kynch法、Fitch法 建立沉速浓度函数关系v=f(C)(多筒试验):固体通量法、吉冈法 第28页/共82页一、基本假定 二、推导 三、公式的物理意义 理想沉淀池效率分析第29页/共82页基本假定a水在池内沿水平方向作等速流动,水平流速为v,从入口到出口的流动时间为t;b在入流区,颗粒沿截面均匀分布并处于自由沉淀状态,颗粒的水平分速等于水平

8、流速v;c悬浮物以等速下沉;d颗粒一碰到池底即认为被去除 第30页/共82页推导以平流式理想沉淀池为例(如图4-1-5所示) 截留速度: 00tHu(4-6)水平流速: HBQv (4-7)LvHuuHvL00(4-8)第31页/共82页平流沉淀池第32页/共82页平流沉淀池工作原理图第33页/共82页推导把(4-7)代入(4-8)可得: AQqBLQu00(4-9)式中:q0表面负荷率或过流率,m3/m2h 第34页/共82页公式的物理意义 颗粒在沉淀池中的截留速度刚好等于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流过的水量,为沉淀池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若定义:具有沉速uiu0的颗粒的去除比例为该颗粒的去除效率

9、,则: 00quuuiii(4-10) 说明i与水深、沉淀时间、水平流速、池长无关。(Hazen理论) 第35页/共82页公式的物理意义a若i一定,则ui增大,q0增大;q0一定,则ui增大,i增加b若Q一定、ui一定,则A增加,i增加;Q、ui一定时,对相同体积的池子,H减小,则A增大,i增加。 Hazen理论提供了提高沉淀池效率的依据 第36页/共82页实际沉淀池与理想沉淀池的差别一、水的流动状态 二、其它因素 第37页/共82页水的流动状态1、短流 2、紊流 第38页/共82页短流 实际的平均停留时间较理想的短,称为短流现象。短流的存在,使池子的容积利用率降低。引起短流的原因: 流速分布

10、不均匀 进出口配水的不均匀,造成死区;异重流 池子的构造 第39页/共82页紊流 进水时产生射流,如穿孔墙孔眼流速为0.10.2m/s 第40页/共82页其它因素池深:絮凝效果;防止已沉颗粒冲刷上浮 沉淀时间:絮凝沉淀 因此,设计沉淀池时,除了对表面负荷率有要求外,还对停留时间、池深、进出水构造、排泥方式等均有要求。通常,对于静置沉淀得出的试验结果,在用于设计时还需考虑一定的安全系数。一般在设计时: q=q0/1.251.75,T=(1.52.0)T0第41页/共82页沉淀池概述一、平流式沉淀池(horizontal flow Sedimentation Tank) 二、竖流式沉淀池(vert

11、ical flow ST) 三、斜板(管)沉淀池(tilted-plate ST) 四、澄清池(clarifier,clarification tank) 第42页/共82页概述 沉淀池是一种主要的固液分离构筑物。在生物处理工艺中起预处理作用的沉淀池称为初沉池,生物处理后起澄清出水和浓缩污泥的称为二沉池。除在生物处理中作为固液分离的主要构筑物外,在别的工艺中也常作为固液分离的主要构筑物。 根据水流,一般将沉淀池分为三种:平流式(矩形)、竖流式(园、方、正多边形)和辐流式(多为园形,也可为方形) 第43页/共82页概述沉淀池构造根据功能分为五个区:进水区:保证进水均匀分布在整个进水断面上,避免短

12、流,减少死角和紊流影响,提高容积利用系数。出水区:均匀出水(目的同上),阻拦浮渣沉淀区:污水与颗粒分离,工作区污泥区:污泥贮放、浓缩、排除 缓冲区:分隔沉淀区,保证沉下的颗粒不因水流搅动而再次浮起进入沉淀区。 第44页/共82页平流式沉淀池1 构造形式(见图4-2-3 )2 主要设计参数 3 设计计算 第45页/共82页构造形式进水区整流、布水构造:均匀布水、消能、防止短流、异重流及冲刷污泥横向潜孔 + 挡板(如图4-2-4所示) 竖向潜孔 + 挡板(如图4-2-5所示) 穿孔花墙(如图4-2-6所示) 第46页/共82页构造形式出水区构造:均匀集水、拦截漂浮物、防止短流、沟流,定容薄壁(平顶

13、)堰、锯齿堰、淹没式孔口出流(如图4-2-7所示)堰:控制池内水位,均匀出水;须保证单位堰长上溢流量相等(堰顶严格水平), 且不宜过大,否则滞泥。若单宽流量不能满足,应增大堰长。增加堰长的方法举例(见图4-2-8) 第47页/共82页构造形式集泥、贮泥: 设泥斗 多斗式 单斗式:刮泥机(链带式、行车式刮泥机) 排泥: 重力(静压)排泥 排泥管(见图4-2-9) 吸泥车 排泥井(见图4-2-10) 第48页/共82页第49页/共82页第50页/共82页第51页/共82页第52页/共82页第53页/共82页第54页/共82页第55页/共82页第56页/共82页主要设计参数控制沉淀效率的工艺参数:表

14、面负荷率(截留速度) 沉淀时间通过试验获得: q设 = qo/(1.251.75) t设 = (1.52.0)to 有效水深H经验(常用):见表4-2-1第57页/共82页主要设计参数考虑布水均匀,减小紊流,增大稳定性: 水平流速: 5mm/s 每格长/宽:45长/高:812 (校核!) 出流堰上负荷率:初沉池2.9l/s.m 二沉池 1.7l/s.m第58页/共82页主要设计参数超高 0.3m,有效水深宜24m池数n2贮泥斗容积:初沉池一般 2日污泥量;二沉池一般 2小时污泥量排泥水头:静压排泥时,初沉池静水压头 1.5m,二沉池在生物膜法后应 0.9m,曝气池后 1.2m第59页/共82页

15、第60页/共82页竖流式沉淀池1 构造形式(见图4-2-11) 2 沉淀效率 3 主要设计参数 4 设计计算 第61页/共82页构造形式平面多为圆形或正方形,D(或边取)7m时考虑设辐射式出水槽进水口以上为沉淀区,以下缓冲、浮泥区(泥斗) 排泥:静水压力,排泥管 第62页/共82页第63页/共82页沉淀效率竖流沉淀池的表面负荷率 = 上升流速v uv(去除)沉下u3;中心管流速 30mm/s;中心管下口应设喇叭口及反射板,底板面距泥面 0.3m 其余同平流沉淀池 第65页/共82页斜板(管)沉淀池1 浅池原理 2 提高效果的原因 3 构造和特征 4 设计计算 第66页/共82页浅池原理 在如图

16、4-2-17所示的理想沉淀池中,颗粒的运动轨迹可描述为: 0uvHL(4-8) 当L、v不变时,H越小,则可截留的颗粒的u0越小。此即浅池原理。 第67页/共82页浅池原理 若原沉淀池高度为H,颗粒截留速度为u0,停留时间为t=H/u0。当沉淀池高度变为原来的1/n时,则: tnnuHunHt1001(4-22) 该式说明:采用浅池原理设计的沉淀池可大大缩短停留时间。实践中,采用浅池原理设计的沉淀池有斜板、斜管沉淀池 第68页/共82页第69页/共82页提高效果的原因a浅池中水流为层流状态,减少了水流及外界因素造成的紊流;b水流状态稳定,利于颗粒沉降缺点:因H小,排泥问题难解决,易堵塞。(因此,对于悬浮物浓度高的沉淀池一般不推荐使用斜板) 第70页/共82页构造特征 根据水流方向,可分为同向流、异向流、侧向流三种 同向流(见图3-2-18) 异向流(竖流式+斜板) (见图3-2-19) 侧向流(竖流式+斜板,辐流式+斜板) (见图3-2-20) 第71页/共82页第72页/共82页第73页/共82页第74页/共82页设计计算理论公式推导(见图4-2-21)设有n块斜板,流量为Q,沉淀池池长为L,宽为B,经推导可得: 0cosBLnLBQu(4-23) 异向流斜板:Q =u0(A斜板+A池)(4-24) 同向流斜板:Q = u0(A斜板 -A池)(4-25) 第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